第三章_有机反应机理测定方法和活泼中间体
高等有机化学——第三章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

乃春) 五. 氮烯 (乃春)(Nitrenes)
1. 氮烯的类型 2.氮烯的结构 氮烯的结构 单重态氮烯 三重态氮烯 3. 氮烯的反应 加成反应 插入反应
六. 苯炔 (Benzyne)
1. 苯炔的结构 2. 苯炔的产生 3. 苯炔的反应 亲核加成 亲电加成 环加成
一. 正碳离子 (Carbocations)
• 关于三苯甲基游离基 的二聚体结构不是象 冈伯格所提出的六苯 乙烷结构, 乙烷结构 , 经核磁共 振谱研究表明为醌式 结构: 结构:
Ph3C C H
Ph
Ph
离子游离基
O Na C O Na
当金属钠和二苯甲酮在二甲氧基乙烷中反应时,得到 当金属钠和二苯甲酮在二甲氧基乙烷中反应时, 兰色物质, 兰色物质,为二苯甲酮负离子游离基的钠盐
直接与杂原子相连的正碳离子结构: 直接与杂原子相连的正碳离子结构:
氧上未共有电子对所 占 p 轨道 与中心碳原子上的空的 p轨道 轨道 侧面交盖,未共有电子对离域, 侧面交盖,未共有电子对离域, 正电荷分散。 正电荷分散。
CH3O
CH2
类似地,羰基正离子: 类似地,羰基正离子:
R C O
R C
O
乙烯型正碳离子: 乙烯型正碳离子:
CH3 H3C C OH CH3
HSO3F - SbF5 - SO2 -60℃ ℃
CH3 H3C C + H +O + SO F3 3 CH3 + SbF + SO
5 2
很多正碳离子的结构与稳定性的研究都是在超酸 介质中进行的。 介质中进行的。
非经典正碳离子
1) π键参与的非经典正碳离子 键参与的非经典正碳离子 实验表明: 实验表明: 反-7-原冰片烯基对甲苯磺酸酯 - 在乙酸中的溶剂解的速度 大 1011倍 +
高等有机 第三章_有机反应机理和测定方法-1

对比
过渡态:反应物转变为产物的中间状态,(推测的) 势能最高处的原子排列,寿命= 0,无法测得。 中间体:反应中生成的寿命较短的分子、离子或自 由基,中间体一般很活泼,但可通过实验方法观察 到。
反应过程中过渡态结构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A—B + C ——
—(Ⅰ) A B C —(Ⅱ) A B C —(Ⅲ) A B C
→ A + B—C
过渡态结构
哈蒙特(Hammond)假说
哈蒙特研究了过渡态,中间体,反应物及产物间的关系: 对任何单一的反应步骤,其过渡态的几何图形与自由能更接 近的那一边类似。
只有证明过渡态与反应物或产物的内能是相互接近的情 况下,哈蒙特假说才有意义。
势 能
过渡态
过渡态 势 能 生成物
反应物
放热反应
第3章 有机反应机理和测定方法
(Research method of organic reaction mechanisms )
反应机理所要解决的问题
反应是如何开始的?
反应条件起什么作用?
产物生成的合理途径? 决速步骤是哪一步?
经过了什么中间体?
副产物是如何生成的?
目前关于反应机理的描述主要是根据一些实验结果及观察 到的实验现象和模型而做出的合理的理论假设和判断。限于 检测手段及理论研究的局限,迄今为止,尚未有一个反应机 理被真正证明过。
亲核取代
取代反应
亲电取代 自由基取代
有 机 化 学 反 应
亲核加成
加成反应
消除反应
亲电加成 自由基加成
氧化还原反应
3.2.1 热力学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是不能创造和消灭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
有机反应机理测定的研究方法

有机反应机理测定的研究方法
有机反应机理测定的研究方法:概括起来,用于有机反应机理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产物研究、中间体研究、同位素标记研究、立体化学研究、反应条件研究和动力学研究等。
反应机理是化学中用来描述某一化学变化所经由的全部基元反应。
虽然整个化学变化所发生的物质转变可能很明显,但为了探明这一过程的反应机理,常常需要实验来验证。
反应机理中各步的顺序也是很重要的。
机理详细描述了每一步转化的过程,包括过渡态的形成,键的断裂和生成,以及各步的相对速率大小,等等。
总反应的速率方程由反应机理中最慢的一步,也就是速率控制步骤所决定。
化学中,反应机理用来描述某一化学变化所经由的全部基元反应。
虽然整个化学变化所发生的物质转变可能很明显,但为了探明这一过程的反应机理,常常需要实验来验证。
机理详细描述了每一步转化的过程,包括过渡态的形成,键的断裂和生成,以及各步的相对速率大小,等等。
完整的反应机理需要考虑到反应物、催化剂、反应的立体化学、产物以及各物质的用量。
每一步反应都被称作基元反应,具有特定的速率方程和反应分子数。
所有基元反应加和得到的净反应必须与原反应相同。
基元反应分为四类:加成、消除、取代和重排。
总反应的速率方程由反应机理中最慢的一步,也就是速率控制步骤所决定。
由于上例中第一步为速控步,是一个双分子反应,速率方程为。
从此很容易便可以求得总反应的速率方程。
有机反应机理的研究方法

O2N
NN
NO 2
R
O2N (与一般有机物不反应)
R C
H
CHR
O2N R NN O2N
O
NO 2
O
12
第四节 同位素标记研究
以同位素标记化合物为原料或试剂,反应结束后测定同位素 的分布,可以确定反应时化学键断裂的位置以及标记原子或 基团的迁移途径,为机理研究提供有用的其它方法难以得到 的信息。
最常用的标记原子有D、C14、O18等。常用的检测方法有 质谱和放射性探测仪(O18无放射性)。
对于不太稳定的中间体甚至是活性中间体,可以采用现代 物理方法检测其存在。
HNO 3/H2SO4
NO 2
用Raman 光谱检测
到NO
+ 2
NH2 HNO 2 COOH
IR 在238.5~241.5 出现吸收带
N2
COO
反应体系多为复杂的混合物,因此能够给出特征信号的中 间体才能被检测到,而且要有一定的浓度。
H、D、T之间的动力学同位素效应最大,最易测量。
CH CD
B kH B kD
CHB CDB
C HB k H/k D一般1~7
C DB
19
其它同位素原子的动力学同位素效应较小。如: kC12/kC13 =1.04;kC12/kC14=1.07; kN14/kN15=1.03; kO16/kO18=1.02。
羧酸盐与溴化氰反应生成腈的反应机理研究也是 C 14 标记 的一个例子。
O
R C O Br CN
R CN CO 2
O
14
R CO
Br CN
14
R CN CO2
17
同位素标记研究的结果简单明确,但引入标记原子(同位 素标记化合物的合成)以及确定产物中标记原子的位置并 非易事,费用极高。波谱技术的应用使其得以简化,但仍 然受到一定限制。
第三章-有机反应机理和研究方法

12
(1) Reacts with the magnesium and in the process strips off any oxidised surface layers exposing fresh more reactive surface. (2) The MgI2 thus formed is hygroscopic and scavenges the solvent for traces of water which would inhibit RMgX forma tion and/or destroy it when formed. (3) MgI2 also catalyses RMgX formation by a radical process: Mg + MgI2 ---> 2 MgI radicals 15 MgI + RI ---> R* + MgI2 R* + MgI ---> RMgI
Arrow pushing
Arrow pushing is a technique used to describe the progression of organic chemistry reaction mechanisms. The arrows illustrate the movement of electrons as bonds between atoms are broken and formed. Arrow pushing is also used to describe how positive and negative charges are distributed around organic molecules through resonance.
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

-0.27
-0.01 -0.17 0
I
COMe CF3 NO2
+0.352
+0.376 +0.43 +0.71
+0.276
+0.502 +0.54 +0.778
由表可知,凡σ为正值的原子团都是吸引电子的原子团,而 σ为负值的原子团都是排斥电子的原子团。
2、反应常数ρ
取代基常数σ定量地表示取代基的极性效应,只 取决于取代基的结构和位置,与反应类型和反应条 件无关。 • 研究取代苯甲酸酯的水解反应,建立了关系方程 哈密特(Hammett)方程: lgK/K0 = σρ 或 lgk/k0 = σρ K和K0、k/k0分别为取代苯甲酸酯和苯甲酸酯的水 解平衡常数和速率常数 • ρ称为反应常数,是反应对取代基极性效应的敏感 性的定量尺度,ρ决定于反应特性和条件,同一类 型的反应在相同条件下ρ值相同。
五、立体化学证据 从立体化学的信息获得有关机理的证明 根据化合物的构型、构象等变化作出理性的判断
空阻差别不大, 得热力学产物
樟脑衍生物 分子中羰基 的还原
六、动力学证据
• 研究各种反应因素,如浓度、压力、温度、催化剂等对 反应速度的影响。可以提供有关反应过程的信息。 • 反应速度是反应物消失的速度或产物生成的速度 。多步 反应中,决速步骤是反应速度最慢的一步。
第二节 热力学控制及动力学控制
某一反应物A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转变成两种产物B和C
速率常数 kB<kC (形成C快于B)
平衡常数 KB>KC (B比C更稳定) B
A
C
1、反应初期
⊿G C <⊿GB (活化自由能) kC>kB , A转变成C较容易, [C]>[B] 2、若平衡 主产物为C
化学反应机理中的中间体

化学反应机理中的中间体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其中包含着一系列的反应步骤。
在化学反应机理中,中间体是指在反应过程中生成但又在最终产物中不再存在的物质。
中间体的存在对于揭示反应机理、理解反应过程以及设计新的反应路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间体的定义和特点中间体是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临时产生的物质,其化学性质和结构常常与反应物和产物之间有所不同。
中间体往往具有较短的寿命,它们的生成和消失都相对较快。
中间体在反应机理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是反应物转化为产物的一个临界步骤。
二、中间体的类型1. 离子中间体:这类中间体在反应中会释放或吸收离子,如卤素中间体或离子对。
例如,在氯化亚铁和硝酸银反应中,氯离子和银离子形成了一个中间体。
2. 自由基中间体:自由基是具有未成对电子的化学物质,它们在反应中通过捕获电子或释放电子来参与反应。
在氧化反应和自由基聚合过程中,自由基中间体是反应物转化为产物的关键。
3. 配位中间体:这类中间体通常是由于配位结合导致反应物的结构发生变化。
在配位反应中,金属离子通过配位周围的配体形成了一个中间体。
三、中间体的重要性1. 反应机理的揭示:通过研究中间体的生成和消失过程,可以推断出反应的具体机理。
中间体的存在将帮助化学家更好地理解反应的过程和关键步骤。
2. 反应速率的控制:中间体的生成可以影响反应速率。
通过控制中间体的生成速率或消失速率,可以选择性地改变反应速率,实现对反应过程的控制。
3. 新反应路径的设计:研究中间体的性质和反应机理有助于发现新的反应途径和开发新的催化剂。
通过调控中间体的生成和消失,可以设计出更高效、环保的化学反应。
四、常见的中间体示例1. 双氧水催化剂中的中间物:在双氧水的催化分解过程中,存在着亚硝酰离子、氮气、氯离子等中间体。
这些中间体通过参与反应,使双氧水分解为氧气和水。
2. 光催化反应中的中间物:在光催化反应中,光照条件下产生的激发态电子或空穴可以作为中间体参与反应。
第三章反应机理

CH3 Cl
349
H Cl
431
H=(435+243)-(349+431)= -102KJ/ mol
用反应热来说明反应的难易程度是不完全的, 因为本反应不是一步完成的。
Cl Cl
Cl
CH4
Cl
Cl
H= 243KJ/mol
CH3
HCl H= 4KJ/mol
CH3
Cl2
CH3Cl Cl H= -106KJ/mol
一、基元反应与反应机理
1、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包括由反应物向产物的转化,反应主要
以单分子或双分子反应进行。 反应机理是由反应物转变为产物的途径,若为基
元反应,则为一步反应得到产物;若不为基元反应, 则可以分解为多步基元反应过程。反应机理就是将反 应的各步基元反应都详细地表达出来,特别是对中间 体杂化状态、能量变化的描述。
1-氯丙烷产率= 6÷(6+7.6)×100% = 44.1% 2-氯丙烷产率= 7.6÷(6+7.6)×100%= 55.9%
1-溴丙烷生成速率
2-溴丙烷生成速率 =
6×1.0 6
2×82 = 164
1-溴丙烷产率= 6÷(6+164)×100% = 3.5%
2-溴丙烷产率= 164÷(6+164)×100%= 96.5%
5、键的极性与反应形式
亲核
Cδ
δC
Nu
E
亲电
6、过渡态结构 了解过渡态结构对推测反应的发生,反应的过程
非常有用。反应过程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ⅠⅡ Ⅲ
(Ⅰ)放热反应,过渡态结构与反应物近。 (Ⅱ)过渡态结构接近于反应物和产物。 (Ⅲ)吸热反应,过渡态结构与产物相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T
T P
R R a P b P R
c
a: 过渡态的结构与反应物相似 b: 过渡态的能量比反应物和产物的能量都要大 得多,不论是反应物或产物都不能作为过渡态 结构的非常适宜的模型。 c: 过渡态的结构和产物类似, 这个假说在许多反应中是不适用的,因为其过 渡态与反应物及产物都不相似,只有证明两个 物种(过渡状态与反应物或产物)的内能是相 互接近的情况下,哈蒙特假说才有意义)。
CH3CH2 > FCH2CH2
CH3CHCOOC2H5 < CH2CH2COOC2H5
(CH3)3C > (CH3)2CH > CH3CH2 > CH3
b. 场效应:分子内部直接相连的原子或基团与反应 中心之间通过空间或介质传递的电子效应。
>
CN
c. 超共轭效应
(CH3)3C > (CH3)2CH > CH3CH2 > CH3
3.5 同位素效应和同位素标记
在机理研究中常常用同位素效应和同位数标记 来确定反应历程。 3.5.1 同位素效应 最常用的是用氘来代替氕,当反应底物中的一 个原子被它的同位素取代后,对它的化学反应 性没有影响,但反应速度有显著的影响。 同位素效应分一级同位素效应和二级同位素效 应。 一级同位素效应:在决定速度步骤中与同位素 直接相连的键发生断裂的反应中所观察到的效 应, 其值通常在KH/KD 为2或更高。
CH2 CH 3C
CH2
>
CH2 CH 2CH
3C
>
2
CH2 CHCH2
>
>
CH
>
CH2
当共轭体系上连有取代基时,供电子基团使正碳离子 稳定性增加;吸电子基团使其稳定性减弱:
CH3 CH2
>
CH2
> O2N
CH2
环丙甲基正离子比苄基正离子还稳定:
3
C
>
2 CH
>
CH2
>
CH2
环丙甲基正离子的结构:
d. 共轭效应
具有未共用电子对的氧、氮、卤素等杂原子, 通过共轭效应稳定碳正离子。
H3C O C CH3 CH3
稳定碳正离子能力大小顺序:
R2N > RO > Ar > RCH=CH2 > R > H
烯丙型正碳离子:
CH2 CH CH2 CH2 CH CH2
p-π共轭
电子离域
正电荷分散程度大
共轭体系的数目越多,正碳离子越稳定:
C A+B T. S. K≠ = [T. S.] [A][B] Δ G≠ = - RTlnK≠ κ KT 速度= [ T. S.] h [ T. S. ] = K≠ [A][B] K ≠ = e-Δ G ≠ 速度= κ KT e-Δ G≠ h
/RT
A+B
C
/RT
[A][B] = k r [A][B]
微观可逆原理:
在相同条件下,一个反应正向进行所经历的途径, 也是逆向进行所要经历的途径,因为这个途 径为这两个过程都提供了最低的能障。
3.4 哈蒙特假说
过渡态只能瞬时存在,其寿命基本上等 于零,对过渡态不可能进行直接观察, 因此关于过渡状态结构的知识,只能靠 推论来得到。 哈蒙特研究了将过渡态,中间体,反应 物及产物关联起来的条件,这种有关过 渡态结构的论述称为哈蒙特假说: 对任何单一的反应步骤,其过渡态的几 何形象类似于其内能与它的内能更接近 的物种。
动力学研究反应机理的局限性
反应机理的动力学上相当和不能提供过 渡态的结构方面的信息。 对于某一反应,有关的几个机理可以推 论出同一种速率方程,这些机理是“动 力学上相当的”,所以只根据动力学是 不可能作出选择的。
3.3 过渡态理论
假设一个反应先达到一个过渡态,然后 从过渡态以极快的速度变成产物
在一步反应的图中能量最高点是活化络 合物(图a),在它的左边,所有络合物都 被认为同反应物处于平衡中;而在它右 边,所有络合物则被认为是同产物处于 平衡中。
G
G
过渡态
Δ G1≠ C 中间体
Δ G2≠
Δ G 1≠ A+B 反应物 C 产物
A+B 反应物
△G
D 产物
△G
a
单步反应
b
双步 反 应
在双步反应的图b中
二级同位素效应:在反应中与同位素直 接相连的键不发生变化,而是分子中其 它化学键变化所观察到的效应,其值通 常在KH/KD = 0.7-1.5范围内。
产生同位素效应的原因
由于同位素具有不同的质量, 因此具有不同的零点振动 能(零点振动能与质量的 平方根成反比),质量越 大,零点振动能越低,对 于一个涉及到与同位素相 连的键断裂的反应来说, 而在过渡态中振动不再造 成能量上的差别,所以与 质量大的同位素相连的键 由于零点能低而就需要较 高的活化能,从而表现为 较低的反应速度。
当我们研究一个有机反应时,最希望了解的是 这一反应将向产物方向进行到什么样程度?一 般来说,任何体系都有转变成它们最稳定状态 的趋势,因此,可以预料当产物的稳定性愈大 于反应物的稳定性时,则平衡愈移向产物一侧。 △ G=△H-T△S 而△G= - RTlnK 要使反应发生,产物的自由能必须低于反应物 的自由能,即△G必须是负值。
CH3 O
CH2
CH3O
CH2
类似地,羰基正离子:
R C O
R C
O
乙烯型正碳离子:
H R
C
C
H
+
C原子进行sp2杂化, p轨道 用于形成π键,空着的是sp2 杂化轨道,使正电荷集中。
苯基正离子:
结构同乙烯型正碳离子,正电荷 集中在sp2杂化轨道上。
此二类正碳离子稳定性极差。
e. 芳构化:碳正离子稳定性也可以通过芳构化来实现
Me Me Me Cl Et Me Me Cl But Me 2.43 Me Cl Pri Pri 6.94 Pri Cl
k
1.00
2.06
b. I-张力(internal strain 又称内张力) 起因于环状化合物中四面体碳变成平面三角形时, 环张力的变化。 例如:室温下,氯代环烷烃在80%乙醇水溶液中水解 速率如下:
NaNO3 HCl
N2
H
H Ph3CSbF6 SbF6
4) 在超酸中制备C正离子溶液 比100%的H2SO4的酸性更强的酸-超酸 (Super acid)
常见的超酸
与100%H2SO4的酸性比较 1000倍 103倍 1016倍
HSO3F (氟硫酸) HSO3F - SbF5 (魔酸) HF-SbF5
叔丁醇在下列条件下完全转变成叔丁基正离子:
CH3 H3C C OH CH3 CH3
HSO3F - SbF5 - SO2 -60℃
H3C C + H +O + SO F3 3 CH3 + SbF + SO
5 2
很多正碳离子的结构与稳定性的研究都是在超酸 介质中进行的。
碳正离子稳定性
影响碳正离子稳定性的因素: 电子效应、空间因素和溶剂效应 • 电子效应:任何能够分散碳正离子上电荷的因素 都 能稳定碳正离子。可分为诱导效应、场效应、 超共轭效应和共轭效应等。 a. 诱导效应
3.2 反应的动力学
动力学研究是解决反应历程问题的有力 工具,其目的是为了在反应物和催化剂 的浓度以及反应速度之间建立定量关系。 反应速度是反应物消失的速度或产物生 成的速度,反应速度随时间而改变,所 以在讨论反应的真正速度时,通常用瞬 间反应速度来表示。
Me Me Me Cl Me Cl Me Cl
k
1.00
0.1
0.0
•溶剂效应
1) 溶剂的诱导极化作用,利于底物的解离。 叔丁基溴离解成叔丁基正离子和溴负离子,在 水溶液中需要84KJ/mol能量,在气相中进行需837 KJ/mol能量。 极性溶剂,不仅可以 促进碳正离子的生成, 而且可以稳定碳正离子。
过渡态 Δ GH ≠ Δ GD ≠
R R
H D
一级动力学同位素效应氕取代和氘取代的零点振动能
3.5.2 同位素标记
酯的水解反应,证明发生了酰氧裂解
O O OR’ + H2O18 OHR C O18H + ROH
R
C
如果两个反应都是不可逆的,则由于 C的形成 较快,因此形成的量较多,这种产物我们称为 动力学控制。如果反应为可逆的,则与上述情 况不同,若反应在建立平衡以前能顺利地停止, 则此反应为动力学控制,因而更迅速形成的产 物较多。当我们令反应接近平衡,则 B 将成为 占优势产物或唯一的产物,在这种条件下首先 形成的C转变为A,而稳定性较大的B很少转变 为A,产物为热力学控制。 在许多情况中稳定性较大的产物也同时是形成 较为迅速的产物,在这种情况下动力学控制产 物也是热力学控制产物。
3.7
反应中间体的鉴定
反应中间体的鉴定是研究有机反应历
程的关键。
反应中间体可用分离中间体、“截留”
中间体、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红 外光谱法、NMR共振、电子顺磁共振法 等加以鉴定。
有机反应活泼中间体
碳正离子 (carbocation) 碳负离子 (carbanion) 自由基 (free radical) 叶立德 (ylid) 卡宾 (carbene) 氮烯 (nitrene) 苯炔 (benzyne)
反应的动力学
动力学数据只提供关于决定速度步骤和在它以 前各步的情况,当有机反应由两步或两步以上 的基元反应组成时,则反应速度定律的确定一 般比较复杂,通过平衡近似和定态近似法等简 化方法可求得反应的表观速度常数。 动力学研究反应机理的常规顺序是:提出可能 的机理,并把实验得出的速度律与根据不同可 能性推导得到的速度律作比较。从而排除与观 测到的动力学不相符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