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Ⅱ(甲卷)高考作文题
2016年高考(甲卷)优秀作文及点评

所谓求全责备与宽容鼓励之异,在向 教育敲响警钟,内里显现的教育观念之弊, 正中痛点。我们不能仅停留在“知道”, “改变”的背后正需“痛定思痛”作引擎, 重新审视日常中我们早已熟悉的情景,以此 为契机,给孩子的成长路上正确的引导与培 育,帮助他们获得除了分数的其他优良品质 与综合能力,以真正的吻报以最大的鼓励, 以真正的吻对待他们的教育报以决心与坚守。 巴掌与吻,是耶非耶?唯有痛定思痛, 对未来的教育报之以歌。
点评: 本文是考场中一篇精彩的议论文。 首先,作者能准确地解读漫画的寓意。题目“点点浮 沉”四字用词非常精妙,体现了该考生对漫画的全面 评价。全文紧紧围绕着“点点浮沉中的成绩”所存在 的问题展开议论。文章思路清晰,从分析“只看分数 浮沉”的错误观点给孩子造成的危害,进而能高屋建 瓴地提出教育的本质应在于看“浮沉分数”背后的真 正意义,体现了考生极强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 再者,文章最为精妙之处,还在其语言文字的亦雅亦 俗,畅达准确,严谨冷静的分析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考 生,极富有说服力。成语的运用顺手拈来,比喻的句 子生动形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等经典 语句的引用,更能表现出该考生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比 较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驾驭素材的综合能力。
《礼记》有言“父之爱子,乃生而行之 乎。”父母的爱本是无条件,而现今因分数 一点点退步或增加均可改变父母的爱,则此 爱易流于表面而不触其心。孩子退步了两分 即挨了巴掌,或许便是错罚了试题变难仍是 班级第一的他。孩子学习如同苦行僧在路上 踱步前进,这一路上,父母的关爱与理解是 如“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让前路阳 光明媚。而若父母的爱变得“有偿”,须用 分数进步来赢得,只会让孩子战战棘棘,时 刻背负“优生的包袱”或者“差生的重担”。
文章结构: 概括材料引出观点——联想类似 事件说危害——找原因(挖根源)——提 办法——照应前文,作总结。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全国II卷(甲卷)--语文(WORD版-附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测试语文(后附答案)(全国II卷,甲卷,适用地区: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重庆)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测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丹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和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和远行者的游历成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
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和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2016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作文题

2016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作文题,以下为2016年全国卷I高考作文题。
适用地区:河北河南山西江西广东安徽湖南湖北福建2016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适用于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内蒙古、新疆、陕西、重庆、海南)今年全国卷高考的语文作文聚焦如何提高学习语文素养。
作文题大意为:谈如何学习语文,1,课上有效的学习,2,课外大量的阅读,3,社会实践活动。
从自己的角度分析这三种学习方式,谈如何提高学习语文素养。
【全国二卷-高考作文】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以下为2016年高考全国卷III作文(适用于四川省、广西省、云南省、贵州省):请以“某人推出花茶新工艺,但很快被模仿,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假冒伪劣,他担心会破坏这一市场。
于是公开工艺流程、并制定行业标准。
最终规范了市场,自己也成了致富带头人。
”为材料,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你感觉怎么样?以下为2016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
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书签,与书相伴,形式多样。
设想你有这样一枚神奇的书签:它能与你交流,还能助你实现读书的愿望……你与它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展开想象,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有细节,有描写。
以下为2016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016年全国卷2高考作文解析及点评

2016年全国卷2高考作文解析及点评
2016高考结束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2016年全国卷2高考作文解析及点评”,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高考频道!
全国Ⅱ卷《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直接把现在语文教育的困扰交给学生思考,也会让人押不着题,或者是高中老师训练的盲点所在。
但这个题似乎难度相对较高,社会公众也有各种分歧的意见,专家们也正在不断进行探讨,要求中学生能够给出很独到的答案则相对不太可能。
大家谈也可能会流于泛泛而谈,无论水平高低,都难以深入下去。
全国卷2高考作文范文2016

全国卷2高考作文范文2016:2016年全国二卷作文讲评2016年全国高考二卷范文和讲评:六、写作。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与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教学、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立意:权衡是那条途径,着重阐述其一,或建立三者之间的联系。
行文中结合自己语文学习的实际,理由明确充分。
范文:语文素养来自生活现实生活里,每个人都免不了要与语言文字打交道,或表达情感,或交流工作,或提出诉求,等等,从出生之后的咿呀学语,到学校里的语文课,再到进入社会后的语言、文字学习和水平提高,语文让既必不可少又一生受用,谁都不能等闲视之。
语文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语言素养说到底还是来自生活里,为更好地生活而提高,在生活的实践中提高。
课堂是我们生活的关键部分,从课本上“依葫芦画瓢”,当然是必须的,校园里朗朗读书声,见证着我们对语文知识的饥渴、熟练掌握语言技巧的执著;但课本知识终究只是基础的,有限的,要真正丰富语文功底,提高语文素养,就不能不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去“大生活”里汲取更加丰富的营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多读书当然还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首选,甚至可以说是捷径,毕竟,善于学习、接受间接经验,才可以让我们更迅速地适应生活、提升自己。
从高尔基“爱孩子,是母鸡都会的事儿”,我们可以真切地领略到来自生活的比喻何等生动、贴切;从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日得秋霜”,我们可以由衷地感受到生活里语言的精彩、文字的魅力、表达的境界。
阅读,是学习,是积累,也是模仿,要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语言、个性文字,当然不能总是嚼别人吃过的馒头,而必须自己沉到生活里去,感受、体验、尝试、磨炼,追求自己的原创、个性、风格和高度,否则,就永远只能停留于别人和前人的水平,而不可能有所突破、有所进步,不可能适应发展了的情境,体现生活的多元化和多姿多彩,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升语文素养,最关键的一点或许就是热爱生活。
2016年语文高考全国Ⅱ卷作文题全面解读及下水作文

2016年语文高考全国Ⅱ卷作文题全面解读及下水作文2016年语文高考全国Ⅱ卷作文题全面解读及下水作文高考真题:2016年全国卷Ⅱ作文题适用地区:青海***甘肃吉林宁夏内蒙古黑龙江***重庆陕西海南辽宁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一)命题意图2016年初,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刊登在《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上名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文章,梳理了高考命题“一点四面”的改革主题,一点就是要在高考当中体现立德树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当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向。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作文可谓很好地贯彻了这一改革。
Ⅱ卷的作文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到传统文化的考查,但语文素养即是人文素养、民族素养。
语文素养的考查,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民族文化的考查。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在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也涌现出了很多问题,国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逐渐形成了过分的“经济意识”,传统文化在流失,在青少年中式微,具体表现为对阅读的漠视,对母语的麻木。
Ⅱ卷作文对语文素养的考查正是结合当下现实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材料解读题目延续2015年全国Ⅰ卷的设计理念,呈现材料,并对作文作出具体的写作任务指令,属任务驱动型作文。
它由材料主体与作文要求两个部分组成。
本作文题的材料主要内容为:1.语文学习与语文素养。
材料主要围绕语文学习和语文素养展开,谈到了个人发展、整个社会、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等问题。
2016年全国2(甲卷)高考作文

-------------精选文档-----------------
2016年全国2(甲卷)高考作文
全国卷II作文: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
(适用贵州、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广西、内蒙古、新疆、云南、陕西、重庆、海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可编辑。
2016年全国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

2016年全国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2016年全国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为《何处是归途》,属于记叙文体裁。
下面我将对这个作文题目进行分析和解析,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写作。
在写作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结构和内容来布局:一、引言:介绍作文题目及背景(约100字)作文的题目《何处是归途》给我们带来了深思。
这个题目使我想起了成长的过程,每个人都在探索自己的人生归途。
下面我们将通过分析作文的起承转合,深入探讨这个题目的含义。
二、承:理解题目内涵(约150字)作文的题目中包含了两个关键词,即“归途”和“何处”。
对于一个人来说,归途是指回到自己最初的出发点,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何处则指的是人们在生活中应该寻找到哪里才能真正找到归途。
作文可能从人生的角度、家庭的角度、社会的角度等多个层面来展开讨论。
三、起:个人层面上的归途(约200字)在个人的层面上,归途可以理解为每个人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梦想的追求。
人们应该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优势,并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
只有找到自己的归途,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满足。
四、转:家庭层面上的归途(约200字)在家庭的层面上,归途可以理解为每个人为了家庭和亲人而付出的努力。
家庭是我们最初的归宿,是我们的情感寄托。
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用心经营家庭,让家人幸福安康。
只有家庭和睦幸福,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归途。
五、合:社会层面上的归途(约200字)在社会的层面上,归途可以理解为每个人为了社会和国家的进步而努力奋斗。
我们必须秉持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只有在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的大环境中,我们才能安居乐业,找到真正的归途。
六、总结:对归途的思考与体会(约150字)归途是一个温暖而美好的词语,它象征着人们对于幸福和理想的追求。
无论是个人层面、家庭层面还是社会层面,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追求自己的归途。
只有当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归途,才能过上真正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
七、结尾:作文的总结和反思(约100字)通过对《何处是归途》这个题目的解析,我们对归途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