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生物工程下游技术思考题答案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课后题

第一章1.生物产品的哪些特性制约了下游技术的可选范围?1生物物料2产品稳定性、产品性质、产品共存物性质的要求。
2.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分哪几个阶段?四个阶段:预处理;提取(初步分离);精制(纯化);成品制作。
3.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的特点有哪些?快速分离、保证纯度、高选择性、分离步骤多、需要高度浓缩。
4.生物工程纯化过程选择依据有哪些?生产成本要低、工艺步骤要少、操作程序合理、适应产品的技术规格、生产要有规模、产品具有稳定性、环保和安全要求、生产方式。
第二章下游技术的理论基础1下游技术中都存在哪些过程?物理学过程;化学过程;生物学过程。
2下游技术中物理过程按物理化学原理有哪些分类?@根据相性质分为:机械分离(非均相):过滤、重大沉降、离心;传质分离(均相):均相。
@物理化学原理:平衡分离:1.气体传质:吸收2.气液传质:精馏3.液液传质:萃取4.液固传质:浸取、结晶、吸附、离子交换、色谱分析 5.气固传质:干燥、吸附、升华;速率分离(差速分离):1.膜分离:超滤、反渗透、电渗析2.均分离:电泳、磁泳、离心沉降。
3什么是对流传递扩散传递及扩散传递的重要性?对流传递是由流体的宏观运动引起;扩散传递分为分子传递(由分子的随机热运动引起)和涡流传递(由微团的脉动引起)尽管对流传质速度要扩散传质速度大很多,但在很多情况下,扩散传递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存在异相界面物质传递的情况下,物质在异相界面间境界膜中的扩散速率往往成为物质传递速率的限制性因素。
4生物反应器的放大原则?几何相似、恒定等体积功率放大、恒定传氧系数放大、恒定剪切力恒定叶端速度放大、恒定的混合时间放大。
第三章发酵液的预处理1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固液分离(分离菌体及其它悬浮颗粒)、除去一些可溶性杂质、改变滤液的性质以利于后续的提取与精制。
2发酵液预处理的方法有哪些?并简述各种方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36 降低液体黏度(加水稀释法、加热法)、凝聚和絮凝法、调节PH法、加入助滤剂法、加吸附剂法或加盐法(加入反应剂)。
分离工程思考题(1)

(—)⏹1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的主要内容、根本任务和主要目标?⏹2 生物产品与普通化工产品分离过程有何不同?⏹3 设计生物产品的分离工艺应考虑哪些因素?⏹4 初步纯化与高度纯化分离效果有何不同?⏹5 分离纯化的得率与纯化倍数如何计算?⏹6 现化生物分离技术研究方向有哪些特点?(二)1.为什么要进行发酵液预处理?处理的目标及内容分别是什么?①.发酵液多为黏度大的悬浮液;②.目标产物在发酵液中的浓度常较低;③.成分复杂,固体粒子可压缩性大,悬浮物颗粒小,相对密度与液相相差不大。
因此,不易通过过滤或离心进行细胞分离。
对发酵液进行适当的预处理,以便于固液分离,使后续的分离纯化工序顺利进行。
发酵液的预处理过程包括:①发酵液杂质的去除,包括除去杂蛋白、无机盐离子以及色素、热原、毒性物质等有机物质;②改善发酵液的处理性能,主要通过降低发酵液的黏调节适宜的PH值和温度、絮凝和凝聚。
2.发酵液金属离子的去除方法分别有哪些?(1)钙离子的去除⏹加入草酸,生成草酸钙,沉淀去除。
⏹草酸与镁离子结合生成草酸镁,去除Mg2+⏹草酸酸化发酵液,改变其胶体状态,有助于目标产物转入液相。
⏹在用量大时,可用其可溶性盐。
⏹反应生成的草酸钙还能促使蛋白质凝固,提高滤液质量。
(2)镁离子的去除⏹可加入三聚磷酸钠,形成络合物。
⏹还可用磷酸盐处理,大大降低钙和镁离子。
(3)铁离子的去除⏹一般用黄血盐去除,形成普鲁士蓝沉淀。
3.杂蛋白去除的方法和机理分别是什么?去除方法主要有:盐析法、等电点沉淀法、加热法、有机溶剂沉淀法、吸附法等盐析: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中性盐(如硫酸铵、硫酸钠、氯化钠等)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并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盐析(salting out)。
这是由于这些盐类离子与水的亲和性大,又是强电解质,可与蛋白质争夺水分子,破坏蛋白质颗粒表面的水膜。
另外,大量中和蛋白质颗粒上的电荷,使蛋白质成为既不含水膜又不带电荷的颗粒而聚集沉淀。
下游技术课件后思考题答案

下游技术课件后思考题答案第二章发酵液预处理,细胞的分离、破碎1、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方法?答:目的:分离菌体和其他悬浮颗粒;除去部分杂质和改变滤液性质常用的发酵液预处理方法:降低液体的粘度:水稀释法、加热法;调整pH值;凝聚和絮凝;加入助滤剂;加入不影响目的产物的反应剂。
2、常用的细胞分离方法有哪些?答:方法:重力沉降、离心沉降、过滤A.重力沉降絮凝剂:高分子絮凝剂:聚丙烯酰胺、聚乙烯酰胺等无机的凝聚剂:中性盐(硫酸铝、氯化钙等)B.离心沉降离心分离法:差速离心、区带离心C.过滤:利用多孔性介质截留悬浮液中的固体粒子,进行固液分离的方法。
3、常用的细胞破碎方法有哪些?答:A.机械破碎:高压匀浆、珠磨、撞击破碎、超声波破碎B.化学和生物化学法:酸碱处理、化学试剂处理、酶溶、自溶C.物理渗透法:渗透压冲击法——适用于易于破碎的细胞(动物细胞和革兰氏阴性菌)冻结-融化法——适用于大肠杆菌和细胞壁较薄的细胞,特别适用于位于胞间质的酶的释放第三章沉淀1、什么是沉淀?答:利用沉淀剂使所需提取的生化物质或杂质在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而形成无定形固体沉淀的过程。
2、沉淀法纯化蛋白质的优点有哪些?答:操作简单、经济、浓缩倍数高。
3、沉淀的一般操作步骤是什么?答:①在经过滤或离心后的样品液中加入沉淀剂;②沉淀物的陈化;③离心或过滤,收集沉淀物。
4、何谓盐析?其原理是什么?答:盐析(Salting out ):在高浓度的中性盐存在下,蛋白质(酶)等生物大分子物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产生沉淀的过程。
原理: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是由蛋白质周围亲水基团与水形成水化膜的程度,以及蛋白质分子带有电荷的情况决定的。
当用中性盐加入蛋白质溶液,中性盐对水分子的亲和力大于蛋白质,于是蛋白质分子周围的水化膜层减弱乃至消失。
同时,中性盐加入蛋白质溶液后,由于离子强度发生改变,蛋白质表面电荷大量被中和,更加导致蛋白溶解度降低,使蛋白质分子之间聚集而沉淀。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实验报告思考题

答案仅供参考1、简述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及常用方法。
降低粘度,保护敏感目标物质,浓缩目标物质,沉淀杂蛋白降低过滤阻力,便于过滤;方法有加热加水、等电点法、加絮凝剂、凝集剂或反应剂。
2、你认为发酵液固液分离常用方法有哪些?离心分离和过滤分离3、针对某一具体产品的分离纯化,在进行发酵液预处理时,一般要考虑哪些因素?目标产物的所在位置,是胞内还是胞外;目标物质的分子量是多少,可否通过超滤膜;目标物质对哪些物质或条件敏感(温度、pH、有机溶剂等);如何保护目标物质的活性;目标物质在发酵液里的浓度是多少;发酵液的粘度;发酵液固形物的含量和性质。
4、此次实验,你所在小组处理的是哪种原料,采取何种预处理和固液分离方法?简述选择依据,请分析实验结果是否达到预期。
处理的是大肠杆菌的发酵液,为浅黄色,略显透明,有类似石楠花的刺激性气味;预处理是采用加入絮凝剂聚丙烯酰胺和助滤剂硅藻土的方式,搅拌后,用抽滤机抽滤,以此进行预处理,因为发酵液比较粘稠;抽滤完成后,使用超滤膜过滤。
1、简述微生物细胞破碎方法的选择依据及注意事项。
选择破碎方法的依据有很多,主要有需要破碎细胞的数量,细胞壁的强度,目标物质对破碎条件的敏感程度和提取目标物质所需要的破碎度。
2、此次实验,你所在小组处理的哪种细胞,采取何种破碎技术?简述选择依据,请分析实验结果是否达到预期。
处理的是酿酒酵母的培养液,呈乳白色,无刺激性气味,采用了超声波破碎,效果非常差;考虑到酵母菌细胞壁非常厚实,加入海盐手动研磨一个小时,镜检后发现略微有一点效果。
总的来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原因可能是手动研磨功率太低,酵母细胞壁又太后,酵母细胞应该经过预处理,比如说葡聚糖酶处理,再破碎,效果会比较好。
3、细胞破碎率的测定方法有哪些?简述其区别。
内容物的释放率(蛋白质含量或酶活力)、显微镜下镜检(完整细胞的数量,可以用染色剂染色来辅助计数,用以区分活细胞和死细胞)、测定破碎前后电导率的变化(细胞内容物的释放会导致溶液电导率的变化)、也可以用平板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后计数,检测剩余活细胞的数量,不过时间过长。
工业下游技术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1、请谈谈你对学习生物工业下游技术的重要性的认识。
1)下游技术是生物技术产品产业化的必经之路。
2)由于生物原料和制品的多样性,越来越多的产品明显带有生物物质的特征(如活性和热敏性),它们的生产工艺已不能简单套用化工单元操作技术 3)工业生物技术产品,包括现代发酵工业产品,其质量的优劣,成本的高低,竞争力的大小,往往与下游技术直接相关。
某些基因工程产品,其提取精制成本甚至占总成本的70-90%。
4)下游技术还与许多新产品的开发以及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2、生物工业下游技术包含哪两层含义?请举例说明。
1)物质分离; 2) 产品深加工;举例见书3、生物工业下游技术的发展可划分为几个阶段?各有哪些基本特征?1)古代酿造业:人类仅仅是利用自然现象。
2)第一代生物技术:a认识到发酵的本质是微生物的作用。
b掌握了纯种分离、纯种培养技术。
c发酵法生产酒精、丙酮、丁醇等相对简单的发酵工业产品(厌氧发酵)形成工业化。
d开始引入化学工程中成熟的近代分离技术,如过滤,蒸馏,精馏等。
3)第二代生物技术:第二代生物技术以40年代出现的青霉素产品为代表。
a:由于无菌空气制备技术和大型好氧发酵装置的开发成功,使微生物发酵工业迅速壮大,一大批通风发酵技术产品相继投入了工业生产。
b:生物产品的多样性,从初级代谢产物到次级代谢产物;从小分子的物质到具有生命活性的大分子物质。
c:借鉴和引收了大量的近代化学工业的分离技术。
4)第三代生物技术:第三代生物技术一般认为以70年代末掘起的DNA重组技术及细胞融合技术为代表。
a:基因工程、酶工程和细胞工程产品开始造福人类。
b: 对生物工业的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
c: 研究发现了一大批生理功能性物质,如属低聚糖类的活性糖质、活性肽、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等。
4、如何理解生物工业中,原料和产品的特性决定着下游技术?1)粗原料中带入大量的不参与发酵过程的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悬浮物给下游过程的分离提取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增加了下游操作成本,包括发酵废液的处理成本。
(完整版)生物工业下游技术习题(附答案)

(完整版)生物工业下游技术习题(附答案)生物工业下游技术习题第一章绪论1、何为生化分离工程?其主要研究那些内容?下游加工过程(下游技术):对由生物界自然产生的或由微生物发酵过程、动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或酶反应过程等各种生物工业生产过程获得的生物原料(发酵液、培养液、反应液),经提取分离、加工精制成有关生物化工产品的过程(技术)。
由不同生物化工单元操作组成。
研究内容:产品的分离纯化,从混合物(发酵液等)中用最低的投入,获得最高的产出(产物的高得率、高纯度)。
2、试述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的特点及应遵循的原则。
特点:发酵液等为复杂多相系统,属非牛顿性液体,成分复杂多样,固液分离困难。
产物起始浓度低(发酵液起始浓度较低而杂质又较多),常需多步纯化操作;产物(生物物质)通常很不稳定:遇热、极端pH、有机溶剂会引起失活或分解;发酵或培养都是分批操作,生物变异性大,各批发酵液不尽相同,下游加工应有弹性;发酵液不宜久存,应尽快提取。
原则:时间短;温度低;pH适中(在生物物质的稳定范围内);严格清洗消毒。
基因工程产品,生物安全问题3、生化分离工程有那些特点?其包括那几种主要分离方法?4、简述生化分离工程的发展趋势。
操作集成化(减少步骤,提高收率);方法集成化;大分子与小分子分离方法的相互渗透;亲和技术的推广使用和配基的人工合成;优质层析介质的开发;基因工程对下游过程的影响;发酵与提取相耦合。
5、简述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的一般流程。
按生产过程划分,下游技术大致分为4个阶段:a)预处理(发酵液或培养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b)提取(初步分离纯化);c)精制(高度纯化);d)成品加工(最后纯化);第二章预处理与固-液分离法1、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是什么?主要有那几种方法?预处理:a)预处理目的:改变发酵液的性质,利于固液分离。
b)方法:采用酸化、加热、以降低发酵液的粘度;或加入絮凝剂,使细胞或溶解的大分子聚结成较大颗粒。
目的:分离菌体和其他悬浮颗粒,除去部分可溶性杂质和改变滤液性质,利于提取精制后续工序的顺利进行;菌种不同、发酵液特性不同,预处理方法选择也不同。
下游技术总结题库

下游技术重点技术一、下游技术:对于由生物界自然产生的或由微生物菌体发酵的、动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的、酶反应等各种生物工业生产过程获得的生物原料,经提取分离、加工并精制目的成分,最终使其成为产品的技术。
凝聚:中性盐)作用下,胶粒间双电层电排斥作用降低,电位下降,使胶体体系不稳定的现象。
凝聚作用:就是向胶体悬浮液中加入某种电解质,在电解质中异电离子作用下,胶粒的双电层电位降低,使胶体体系不稳定,胶体粒子间因相互碰撞而产生凝集的现象絮凝:在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基于架桥作用,使细胞、胶粒等聚集成粗大的絮凝团。
絮凝作用力:由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或氢键作用力等吸附于胶粒的表面。
凝聚和絮凝的共同点:能有效改变细胞,细胞碎片及溶解大分子的分散状态,使其聚集成较大的颗粒,便于提高过滤速率,还能有效地去除杂蛋白质和固体杂质,提高滤液质量。
絮凝剂:一种能溶于水的高分子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大,具长链结构(含许多活性官能团)混凝:包括凝聚和絮凝机理的过程,称为混凝。
助滤剂:是一种不可压缩的多孔微粒,它能使滤饼疏松,流速增大细胞破碎:采用一定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细胞壁和细胞膜,使胞内产物最大程度释放到液相,将破碎后的细胞浆液经固液分离除去细胞碎片溶剂萃取: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溶剂中溶解度不同,将物质从一相溶剂转移到另一相溶剂中,从而进行分离,浓缩和提纯目的产物的方法。
分配定律:在一定温度、压力的条件下,溶质分配在两个互不相溶的溶剂中,达到平衡时溶质在两相中活度之比为一常数(稀溶液中,活度可用浓度代替)应用条件:稀溶液;溶质对溶剂之互溶无影响;是同一种分子类型(不发生缔合或离解)分离因数:萃取剂对溶质A和B的分离能力的大小,=Ka/Kb单级萃取:单级萃取即使用一个混合器和一个分离器的萃取操作多级错流萃取流程的特点是:每级均加新鲜溶剂,故溶剂消耗量大,得到的萃取液产物平均浓度较稀,但萃取较完全多级逆流萃取流程的特点是:料液走向和萃取剂走向相反,只在最后一级中加入萃取剂。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作业及答案[终稿]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作业及答案[终稿]](https://img.taocdn.com/s3/m/55974d46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47.png)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作业及答案第三章1 凝聚:是指在电解质作用下,由于胶粒之间双电层排斥作用降低,电位下降,而使胶体体系不稳定的现象。
2 絮凝:是指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基于桥架作用,使胶粒形成絮凝团的过程。
3 为有利于发酵液过滤可采用哪些方法来改变发酵液过滤特性?其简要机理如何?答:可通过以下几个方式:(1)降低液体粘度(加水稀释法和加热法);(2)调节pH;(3)凝聚与絮凝;(4)加入助滤剂;(5)加入反应剂。
4 杂蛋白是发酵液中主要杂质,常用的除去方法有哪些?答:沉淀法;变性法;吸附法。
第四章1 细胞破碎:是指选用物理、化学、酶或机械的方法来破坏细胞壁或细胞膜。
2 细胞破碎有哪些方法?简述他们的基本原理。
答:固体剪切法;液体剪切法;超声波法;其他方法。
3 高压匀浆法与球磨法比较?答:1、高压匀浆法操作参数少,易于确定,适于大规模操作,而球磨法操作参数多,一般凭经验估计,在大规模操作中,夹套冷却控温难度较大。
2、球磨机连续操作时兼具破碎和冷却双重功能,减少了产物失活的可能性,而高压匀浆机需配备换热器进行级间冷却。
3、球磨法破碎在适当条件下一次操作即可达到较高的破损率,而高压匀浆法往往需循环2-4次才行。
4、球磨机适合于各种微生物细胞的破碎,而高压匀浆机不适合丝状真菌及含有包含体的基因工程菌。
第六章1浓差极化:是指当溶剂透过膜,而溶质留在膜上,因而使膜面浓度增大,并高于主体中浓度的现象。
2 膜的污染:随着操作时间的增加,膜透过流速的迅速下降,溶质的截留率也明显下降,这一现象被称为膜的污染。
3 简要说明各种膜(超滤膜、微孔过滤膜和纳米过滤膜)的特点及用途?答:超滤膜:能截留相对分子质量500以上的高分子的膜,应用于大分子产品,主要是酶及蛋白类产品。
微孔过滤膜:主要用于分离流体中尺寸为0.1-10µm的微生物和微粒子,以达到净化、分离和浓缩的目的。
主要用于无菌液体的生产,反渗透及超过滤的前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绪论1、从某一动物培养的细胞中分离某一抗体(一蛋白的代表)的一般工艺过程。
答: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的一般工艺过程(p12)2、分离纯化某一酶制剂的主要步骤和结果如下表:((2)亲和层析的原理是什么?3、产品的分离提取工艺应考虑那些因素?答:生物分离过纯化过程的选择准则(P16)①步聚少,成本低②次序合理③产品规格(注射,非注射)④生产规模⑤物料组成⑥产品形式固体:适当结晶,液体:适当浓缩⑦产品稳定性⑧物性溶解度,分子电荷,分子大小,功能团,稳定性,挥发性⑨危害性⑩废水处理第二章发酵液预处理1.沉降速度离心的原理。
(p15)答:沉降速度法:主要用于分离沉降系数不同的物质。
2.沉降平衡离心的原理。
(p15)答:沉降平衡法:用于分离密度不同的物质。
如梯度密度离心。
3.差速离心的概念。
(p15)答:采用不同的转速将沉降系数不同的物质分开的方法。
4. rpm与RCF的换算关系。
5.已知某一离心机的转子半径为25cm,转速为1200r/min,计算相对离心力为多大?第三章细胞破碎1除去发酵液杂蛋白质的常用方法有那些?答:杂蛋白质的除去(p6)(1) 沉淀法:蛋白质是两性物质,在酸性溶液中,能与一些阴离子(三氯乙酸盐、水扬酸盐)形成沉淀;在碱性溶液中,能与一些阳离子(Ag+、Cu2+、Zn2+、Fe3+等)形成沉淀。
(2) 变性法:使蛋白质变性的方法很多,如:加热,调节pH,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加热法。
(3) 吸附法:加入某些吸附剂或沉淀剂吸附杂蛋白质而除去。
2产品的分离提取工艺应考虑那些因素?答:(1) 是胞内产物还是胞外产物;(2) 原料中产物和主要杂质浓度;(3) 产物和主要杂质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差异;(4) 产品用途和质量标准;(5) 产品的市场价格;(6) 废液的处理方法等。
3发酵液过滤与分离的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答:第一节发酵液过滤特性的改变微生物发酵液的特性可归纳为: (P3)①发酵产物浓度较低,大多为1%一10%,悬浮液中大部分是水;②悬浮物颗粒小,相对密度与液相相差不大;③固体粒子可压缩性大;④液相粘度大,大多为非牛顿型流体;⑤性质不稳定,随时间变化,如易受空气氧化、微生物污染、蛋白酶水解等作用的影响。
这些特性使得发酵液的过滤与分离相当困难。
改善发酵液过滤特性的物理化学方法(P4)一、降低液体粘度:加水稀释法和加热法二、调整pH:等电点沉淀法三、凝聚与絮凝:可是悬浮颗粒间连接而体积增大,便于去除四、加入助滤剂:助滤剂是一种不可压缩的多孔微粒,它能使滤饼疏松,滤速增大。
如:硅藻土、纤维素、石棉粉、珍珠岩、白土、炭粒、淀粉等。
五、加入反应剂:不影响目的产物,可消除发酵液中某些杂质对过滤的影响,提高过滤速率。
4、论述利用离心法和过滤法进行固液分离的原理、常用设备及优缺点。
答:一、离心分离(P8)原理:利用转鼓高速转动所产生的离心力,来实现悬浮液、乳浊液的分离或浓缩。
优点:分离速率快、分离效率高、液相澄清度好等。
缺点:设备投资高、能耗大。
此外,连续排料时,固相干度不如过滤设备。
种类:多,按其作用原理不同,可分为过滤式离心机和沉降式离心机两大类。
1.瓶式离心机:常用于微生物菌体、蛋白质的分离等。
2.多室离心机:常用于抗菌素液―液萃取分离、果汁和酒类饮料的澄清等。
3.碟片式离心机:左侧:液-固分离右侧:液-液-固分离二、过滤原理:目的:悬浮液———过滤介质——分离。
分为两种:澄清过滤:过滤介质为硅藻土、砂、颗粒活性炭等,填充于过滤器内即构成过滤层;也有用烧结陶瓷、烧结金属、粘合塑料及用金属丝绕成的管子等组成的成型颗粒滤层。
滤饼过滤:过滤介质为滤布,包括天然或合成纤维织布、金属织布;毡、石棉板、玻璃纤维纸、合成纤维等无纺布。
滤饼过滤按推动力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即重力过滤、加压过滤、真空过滤和离心过滤。
1.板框过滤机2过滤式离心机甩干式离心机(a)分批立式轴;( (c)连续锥型滤网5、影响细胞壁破碎难易程度的主要因素。
答:6、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是浓缩目标产物是否正确,为什么?(p2)答:目的:分离不溶物(菌体、悬浮颗粒),除去部分可溶性杂质和改变滤液的性质。
第四章萃取法第五章沉淀法和吸附法第六章、膜分离过程本章知识体系液膜的概念★液膜的膜相组成乳化液膜的制备★乳化液膜的分离机制乳化液膜分离技术的工艺流程★乳化液膜技术的应用1-8章习题名词解释:凝聚:沉淀:膜:两相之间的不连续区间。
是指分隔两相界面并以特定的形式限制和传递各种化学物质。
它可以是均相的或非均相的,对称型的或非对称型的,中性的或荷电性的,固体的或液体的。
表面扩散:絮凝:浸取:选择:1.生物工业下游技术是指 C 。
A “物质分离” B“产品加工” C “物质分离”和“产品加工”2. 在过滤分离中,滤液通过滤饼的速率与其黏度成。
A 正比B 反比 C无关微生物代谢产物大多。
A 分泌到细胞外 B存在于细胞内判断:分离是混合的逆过程,是一个熵增加的过程,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絮凝剂须有长链的线性结构,越长越好。
多级逆流萃取的特点是:萃取剂消耗少,产物收率高,萃取较完全。
高浓度的中性盐能破坏蛋白质、酶等的胶体性质,防止蛋白质等发生沉淀或絮凝现象。
分离过程,是一个墒增加的过程,不能自发进行,需要作功才能实现。
有机溶剂能分解细胞壁中的多聚糖。
通量和压力成正比,和粘度成反比。
简答:微生物发酵液有那些特性?影响吸附作用的因素有那些?1、吸附剂的性质;(容量大、速度快、机械强度高)2、吸附物的性质;(极性宜从非极性中吸附极性物)3、溶液pH的影响;(非极性宜从酸性中吸附有机酸)4、温度的影响;(吸附热越大,受温度影响越大)5、溶液中其他溶质的影响。
(一般使吸附量下降)与目的产物混合的杂质主要包括那些成分?答:1. 副产物; 2. 剩余的原料3. 生产过程中加入的化学试剂;4. 生产设备材料物质。
乳化液膜的优点?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分那三个过程?柠檬酸钙盐沉淀提取法的化学反应式论述:影响蛋白质立体构象的环境因素?一个良好萃取溶剂要满足的要求?论述反渗透、超滤、微孔过滤、纳米过滤的特点?外加压力差大于渗透压,就会发生溶剂倒流,高浓度溶液进一步浓缩,反渗透。
使不溶物浓缩过滤的操作为微过滤;分离溶液中微粒和大分子的膜分离操作为超滤;从溶液中分离出溶剂的膜分离操作为反渗透。
第七章电泳技术1名词解释电泳:带电粒子,在一定电场强度下移动的现象——电泳。
电渗:在电场的影响下,带电荷的液体对携带相反电荷的固定介质进行相对运动的现象。
/指在电场作用下液体(通常是水)相对于和它接触的固定的固体相作相对运动的现象(百度)免疫电泳:免疫电泳(immune electrophoresis)是将琼脂电泳和双向琼脂扩散结合起来,用于分析抗原组成的一种定性方法。
(百度)迁移率:单位电场强度下的泳动速度。
不连续凝胶电泳:在一个凝胶电泳系统中不同部位的pH、离子强度、缓冲液成分或凝胶孔隙大小不同的凝胶电泳。
其目的在于提高电泳分离的范围和分辨率。
(百度)2 影响泳动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影响迁移率的因素 (1) 样品 a.电荷 b.大小 c. 形状(2)电场 a.电流 b.电压 c.电阻(3) 缓冲液成分浓度 pH (4) 支持介质(5) 其它3 一个质粒DNA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上跑电泳时结果应为几条带?阐述原因。
答:4 如何制备聚丙烯酰胺凝胶?答:5 不连续电泳样品压缩成层原理。
答:6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
答: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是解离剂,蛋白质分子变性(解离)电泳结果是其亚单位SDS的作用*:一、使蛋白质解离成亚基;二、电荷屏蔽作用,消除电荷对迁移率的影响;三、消除了形状的影响:结合SDS后蛋白变成短棒状,不同蛋白短轴一样,长轴不同,只与分子量有关。
7 采用电泳技术如何测定蛋白质分子量?如何测定蛋白质等电点?答:分子量测定 SDS-PAGE测定蛋白质等电点:等电聚焦电泳(IEF)8.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缓冲液的选择方法。
答:一、原理单体:丙烯酰胺(Acr),聚合成链状物双体:甲叉双丙烯酰胺(Bis)(交联剂)交联成网状催化剂:过硫酸铵(Ap)——化学催化;光照下,核黄素也能催化称光催化。
加速剂:N,N,N′,N′-四甲基乙二胺(TEMED)二、缓冲体系的选择•在选择缓冲系统时可主要从下列三方面来考虑: pH范围、离子种类和离子强度。
•选择的pH值偏离蛋白质的等电点。
9.何为连续体系与不连续体系?•答:连续体系指电泳槽中缓冲系统的pH、离子浓度与凝胶中的相同或整个胶面的孔径大小相同。
•不连续体系指槽中与凝胶中的缓冲系统pH值、离子浓度是不同或整个胶面的孔径大小不同。
•不连续系统可将样品浓缩成极薄的带从而提高分辨率。
10.琼脂糖凝胶电泳在核酸分析中的作用?答:主要用于分离、鉴定、纯化DNA片段,用溴乙锭(简称EB)染色。
12.何为免疫电泳?答:将琼脂(或琼脂糖)作支持介质的区带电泳和专一性免疫沉淀反应相结合的免疫化学方法称为凝胶免疫电泳。
12.等电聚焦的原理。
答:在电泳槽中放入载体两性电解质,当通以直流电时,两性电解质即形成一个由阳极到阴极逐步增加的pH梯度,当蛋白质放进此体系时,不同的蛋白质即移动到或聚焦于与其等电点相当的pH位置上。
13.电泳染色的方法有哪些?答:1.氨基黑/ 2.考马斯亮蓝R-250/3、考马斯亮蓝G-250/4.荧光染色法/5、银染色法 /6、酶活性染色法/7、专一性与配体结合检测法8、用荧光标记的抗体检测14.如何鉴定出来我们提取出的酶是否有活性,举例说明。
答:15.核酸分离鉴定有哪些方法?答:16.要配制聚丙烯酰胺凝胶T为30%,C为6.7%50ml,需丙烯酰胺多少g,甲叉双丙烯酰胺多少g?答:17.样品缓冲液中为何加入溴酚蓝和甘油(或蔗糖)?答:溴酚蓝:前沿指示剂甘油和蔗糖:增加黏度,防止扩散,便于样品在加样孔中沉积第八章层析技术1.凝胶过滤层析技术的原理。
(P5)答:一、原理被分离物流经凝胶层析柱时,进行着两种不同的运动:垂直向下的移动和无定向的扩散运动。
分离原理:它主要根据分子大小不同来分离蛋白质及测定其分子量。
2.离子交换层析的原理及缓冲液如何选择?(P25)答:分离原理:根据被分离物带电性不同来分离的。
层析缓冲液的选择:(P34)缓冲液的种类和pH大小,决定于在此缓冲液的情况下待分离组分的稳定性和溶解度。
阴离子交换剂,选阳离子型缓冲液( Tris 胺盐、吡啶)阳离子交换剂时,选阴离子型缓冲液(磷酸、醋酸)根据交换剂上交换基团的pK值确定所用pH(回忆等电点的概念回答)用阴离子交换剂时,pH < pK,带正电用阳离子交换剂时, pH > pK,带负电同时保证被分离组分不失活,有足够大的溶解度缓冲液绝不能干扰洗脱液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