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行行重行行》

合集下载

阐发研究

阐发研究

共相与个相
离别之情是一般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感情经 验,但虽为人类共有之情,其表现与诗歌 之作品中却也仍有共相与个相之不同。
例如柳永《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扁舟 一叶,乘兴离江渚……到此因念绣阁轻抛, 浪萍难驻”,其别情就属于个相的;属于 个相的作品,对于时间、空间、事迹、人 物,大概都有着可以界定的叙述。
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中国古代文学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最 先运用这种方法的是 王国维,他的《人间 词话》是用西方文学、 美学理论来阐释中国 古代词学理论的典范 性著作,具有划时代 的意义,向来极受学 术界重视。
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中国现当代文学
从“五四”新文学开始,作为和文言文相适应的 中国古代文论,便停留在已经凝固了的中国古代 文学领域。这样,阐发在西方文学直接影响下产 生的新文学的任务,自然由西方文学理论来承担, 进而扩展到整个中国文学研究领域。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李善的《文选注》引《韩诗外传》说:“诗云 ‘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皆不忘本之谓 也。”
《吴越春秋》“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 熙”。
隋树森引纪昀所说的“此以一南一北申足‘各在 天一涯’意,以起下相去之远”。这种说法是把 出处和取意都抛开不论,只从字面上看,胡马和 越鸟一南一北,在直觉上就使读者产生一种南北 睽违的隔绝之感。
“行行重行行”不仅没有明确的时间和地点,甚至 连它是远行人的口吻,是男子之口吻或女子之口 吻,亦复难于确定。因此历代解说这首诗的人也 就有了许多纷纭不同的说法,有人以为是逐臣之 辞,有人以为是弃妇之辞,有人以为是行者欲返 而不得之辞,有人以为是居者怀人而不见之辞。
共相的诗更能唤起人们的共鸣,因为它是人类心 灵中之某种情感活动之共有的基本原型。有人评 “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

2两汉《乐府诗集》 行行重行行

2两汉《乐府诗集》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乐府诗集》原文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作者简介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的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

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

《乐府诗集》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精华所在。

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

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民歌《木兰诗》。

创作背景东汉末年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权虚弱无力,群雄割据,彼此混战,社会动荡不安,许多百姓亲人离散。

意境赏析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

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诗文以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

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同一相思别离用或显、或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兴的方法层层深入,“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式单纯优美的语言,正是这首诗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所在。

而“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的结构形式,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

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名家点评1.宋代陈绎:情真、景真、事真、意真。

(《诗谱》)2.叶嘉莹:对于具有这种德操的人,无论是逐臣还是弃妇,是居者还是行者,抑或是任何一个经历过这样的离别却仍然一心抱着重逢的希望不肯放弃的人,这首诗所写的情意都有它永恒的真实性。

(《古诗十九首讲述》)3.明代吴淇:妙在“已晚”上着一“忽”字。

比衣带之缓曰“日已”,逐日抚髀,苦处在渐;岁月之晚曰“忽已”,陡然惊心,苦处在顿。

四川省成都南开为明学校2020_2021学年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

四川省成都南开为明学校2020_2021学年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

某某省某某南开为明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考试说明: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某某、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得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6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3小题,9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士人的苏轼,为何要躬耕?倘若细究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因缘。

苏轼是以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任某某团练副使之职贬居某某的。

谪黄之初的经济状况,何忠礼先生做过专门的研究。

何先生说,检校官为非正式任命的加官,而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实乃贬官的代名词。

作为加官,是没有俸禄的,仅有一些额外收入。

“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这一虚衔没有现金收入,唯一福利就是可以得到一些官酒,喝完酒之后,卖掉酒囊可得些许现金。

至于团练副使是否有收入,历来众说纷纭。

困境的另一方面来源于家庭成员众多。

苏轼到某某后不久,一家老小在苏辙的护送下也来到某某。

其家庭人口数量,虽比不过富家巨室,然有二十余口。

正因为收入锐减,加之食口又多,“平生未尝作活计”的苏轼,在以前阔绰的时候,“俸入所得,随手辄尽”,而今“禄廪相绝,恐年载间,遂有饥寒之忧,不能不少念”。

苏轼内心一直存在着归隐躬耕的夙愿,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而已。

早在熙宁年间倅杭时期,他就曾经萌生过此种念头。

《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诗中有“欲求五亩宅,洒扫乐清净”的表达。

“五亩宅”即孟子笔下的“五亩之宅”,是古代农耕的一种理想模式。

苏轼当时希望能够得到五亩宅地,表明他归隐躬耕的愿望早就存在,绝非一时的心血来潮。

被贬某某之后,苏轼的处境变得艰难,他试图借助陶渊明来宽慰自己,经常口诵手抄渊明诗文。

不过,陶渊明虽然归隐之后生活也较为艰难,但毕竟有自己的田产,而苏轼仅是一员迁客。

叶嘉莹剖析《古诗十九首》

叶嘉莹剖析《古诗十九首》
叶嘉莹讲古诗十九首 第二节 《行行重行行》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行行重行行》,我先把它读一遍: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首诗从开头到“越鸟巢南枝”的“枝”,押的是平声支韵,接下来从“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到结尾就换了仄声韵。其中“远、缓、反、晚”四个韵脚都是上声,而“饭”是去声。这是因为,古代没有上声和去声的区别,“饭”也可以读成fan。我曾说,《古诗十九首》所写的都是人类感情的“基型”和“共相”。所以你们看这里很妙:“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是一个男子的口吻还是一个女子的口吻?是一个行者的口吻还是一个留者的口吻?中国古代传统的习惯总是喜欢先把它确定下来,所以才有很多人总是想方设法给这十九首诗确定作者。上次我说过,有人认为其中的好几首都是枚乘写的。那么枚乘既然是个男子,就可以确定这几首诗都是有寓托的,都是表示某种国家、忠爱之类的意思。可是现在我们最好先把这些都放下,只看诗的本身,我们就会发现:正是由于我们不知道这首诗所写的是男子说的话还是女子说的话,是行者说的话还是留者说的话,结果反而给这首诗增加了许多的“潜能”。“潜能”是西方接受美学中的一个词语,意思是作品中有一种潜存的能力,或者说,它潜藏有很多使读者产生联想的可能性。 另外,从《行行重行行》我们还可以看到《古诗十九首》那种质朴的特色。它没有很多花样,走了就是走了,不管是送行者说的也好,还是远行者说的也好,总而言之是两个人分离了。 “行行重行行”,行人走啊走啊,越走越远。我以前讲过,中国的旧诗有古体和近体之分。近体是从南北朝以后才

从体验论的角度解析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从体验论的角度解析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圜 心怎照,不家 f 的是?说也记 情样情应会 的 又呢理该忘 。
开封
河南大学公共外语部
4 5 0) 01 7
死 莫 生 离之 悲苦 之所 以更甚 于死别者 ,我 以为 可以分为两 点:第 离 ” 既包 含 了 “ 别 ”之 “ 可 奈 何 ”之 感 又 包 含 了 “


永 死别 之 形 成 是 不 由人 的 一 件事 。对 于这 种 无 可 挽 回 的生 别 ”之 “ 无 断 绝 的悬 念怀 思 ”之情 。那 就 是 双方 的离 散
再者 ,生别的对象并未 自人间消逝,只要所爱之对象一 日尚
存人间,则二人重见的希望,便一 日不甘弃舍,如此则有生 诸 多感 触 的原 因 。 之年 尽 是 相 思之 日。死 别 顿 断之 后 是逐 渐 可 以放 开 的 ,而 生
“ 行 重行 行 ,与 君 生别离 。”作 者 开篇连 用 两个 行 “ ”字,中间加一个 “ ”字 ,随后紧随两个 “ ”字。 行 重 行
仅仅 适合 男女之情,同样 能引起有过 “ 离别”的其他人 的共鸣。 生
关键词 : 古诗十九首》 生别 离
行行 重 行 行 , 与君 生别 离。 相 去 万余 里 ,各 在
天一 涯。 道路 阻且 长 , 会 面安 可 知 ? 胡 马依 北风 ,
的 ,不 管 是达 官 贵 人 还是 平 民百姓 ,每 个 人都 要 面 临着 不 同 性质 的 “ 别 ” ,譬 如父 母 之 死别 ,朋 友 、 同胞 之 死别 。这 死
从体验论的角度解析古诗十九首之 行行重行行
0韩任成 王 丹
摘 要 : 古诗十九首》是 中国诗歌 史上一组重要 的诗歌 ,共十九首 Ⅸ 古诗 十九首 ・ 行行 重行行》是 第一首 , 许多学者从 “ 行者”和 “ 送者”的角度对该诗做过比较详尽的分析 ,然而很少有 学者从 ‘ ‘ 读者反应理论’ ’的角度加 以分析 。本文作者试图从读者反应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从 而揭示 古诗 十九首 ・ 行行重行行 蕴含的感情不

《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及其抒发

《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及其抒发

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及其抒发《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 故冠以此名。

它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

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作者未详,因而不适用于传统的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

新批评派强调文本细读,李长之先生也提出“感情的型” 的批评理论。

所谓“感情的型”即是“抽去了对象,又可填入任何的对象”。

文学作品就是要将时代、政治种种外在因素内化为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使之像血与肉一样生成在作品里,才能使作品有生命力。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文学作品就是要剥掉时代性,析出永恒性。

如果文学的表现达到了这种境界时,便有了永久性。

但是《古诗十九首》是否有永久的艺术生命力呢?这不能不再说到“感情的型”。

《古诗十九首》所写的感情主要有三类:离别、失意、忧虑人生无常,这都是人生最基本的感情,《古诗十九首》所言的是亘古以来人类共有之情感,故从起点上就具有了永恒性。

但若仅仅如此,《古诗十九首》也不过是几句牢骚话而已,问题在于怎样抒情。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的本质和衡量尺度”是一种“生命的形式”。

所谓“生命的形式”是指运用艺术符号的方式把内在生命与情感经验表现出来,从而创造一种幻象。

《古诗十九首》作为内容与形式极度统一的“感情的型”,正是这样一种“生命的形式”试以《行行重行行》浅作分析: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行行重行行”就是行人走啊走,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不仅有空间上的延绵,而且暗含时间的无情流逝。

四个“行”字,给人一唱三叹之感。

仿佛人生除了分别还是分别,除了远行只有远行。

“与君生别离”化用《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离别” 而不露痕迹,浑然天成。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河南省信阳市高中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信阳市高中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信阳市高中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信阳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古诗十九首》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

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然而奇怪的是,如此杰出、如此重要的一组诗,我们大家却始终不知道谁是它们的作者!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篇》说:"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词人遗翰,莫见五言。

”又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枚叔即墨枚乘,是西汉景帝时的人,傅毅是东汉明帝、章帝时的人。

大家知道,景帝的时代比成帝早得多,如果景帝时代的枚乘写出了这么多这么好的五言诗,那么成帝时代编选作品时怎么会不选这些诗呢这已经是一个问题。

但认为这些诗里有枚乘作品的,还有徐陵。

他编的《玉台新咏》中,收了九首枚乘的诗,其中有八首在《古诗十九首》之内。

然而,刘勰、徐陵和昭明太子萧统都是南北朝时期的人,以《昭明文选》《文心雕龙》和《玉台新咏》这三部书相比较,《玉台新咏》成书年代最晚。

《昭明文选》选了这一组诗,标为"古诗十九首”,说明萧统当时不知道它们的作者;《文心雕龙》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说明刘勰也不敢确指枚乘就是这些诗的作者;那么徐比他们的年代稍晚,怎么反而能够确定枚乘是它们的作者呢其实,比他们年代更早的,还有陆机。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
《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坟墓、白杨、松柏 《回车驾言迈》:长道、东风、百草 《明月皎夜光》:明月、众星、白露、野草、促织、 秋蝉、玄鸟
2.继承了诗骚比兴传统,曲折委婉地传达出 深沉的寄托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文治武功、畋猎 游乐、宗庙祭祀等文学题材,现在逐步让 位于与文士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 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物候节气等 带来的生命感受,文学的题材、风格、技 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4.文学史意义 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从《古诗十九首》 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 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 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青青陵上柏》
“酒”能使人忘却自己的现实处境,摆脱束 缚,在精神上得到解放。
及时行乐
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 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 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 期。

诗歌是人类的平凡生活史,它不是告诉我 们那些与众不同的人物的与众不同的人生, 而是反映最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表达人类 内心的隐私情感。在这里,人性可以软弱, 也可以坚强,人生可以彷徨,可以挥霍, 也可以沉淀,可以升华。
纵使你不甘放弃,纵使你决定等到海枯石 烂,但人生有限,你有多少时间用来等待?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1.把这些都丢开不必再说,只希望你在外保 重; 2.把这些都丢开不必再说,自己要努力保重 自己,以待后日相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嘉莹:《行行重行行》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行行重行行》,我先把它读一遍: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首诗从开头到“越鸟巢南枝”的“枝”,押的是平声支韵,接下来从“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到结尾就换了仄声韵。

其中“远、缓、反、晚”四个韵脚都是上声,而“饭”是去声。

这是因为,古代没有上声和去声的区别,“饭”也可以读成fan。

我曾说,《古诗十九首》所写的都是人类感情的“基型”和“共相”。

所以你们看这里很妙:“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是一个男子的口吻还是一个女子的口吻?是一个行者的口吻还是一个留者的口吻?中国古代传统的习惯总是喜欢先把它确定下来,所以才有很多人总是想方设法给这十九首诗确定作者。

上次我说过,有人认为其中的好几首都是枚乘写的。

那么枚乘既然是个男子,就可以确定这几首诗都是有寓托的,都是表示某种国家、忠爱之类的意思。

可是现在我们最好先把这些都放下,只看诗的本身,我们就会发现:正是由于我们不知道这首诗所写的是男子说的话还是女子说的话,是行者说的话还是留者说的话,结果反而给这首诗增加了许多的“潜能”。

“潜能”是西方接受美学中的一个词语,意思是作品中有一种潜存的能力,或者说,它潜藏有很多使读者产生联想的可能性。

另外,从《行行重行行》我们还可以看到《古诗十九首》那种质朴的特色。

它没有很多花样,走了就是走了,不管是送行者说的也好,还是远行者说的也好,总而言之是两个人分离了。

“行行重行行”,行人走啊走啊,越走越远。

我以前讲过,中国的旧诗有古体和近体之分。

近体是从南北朝以后才逐渐形成的,规定有比较严格的格律,如“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等。

因为中国文字是独体单音,读起来缺乏韵律,所以必须写成平仄间隔的形式,读起来才好听。

不过,在古诗里没有这种法则。

而且,如果你的内容果然很好,你的声音果然能配合你的感情,那么即使没有这些法则也一样能写出好诗。

“行行重行行”,就完全不符合格律诗的法则。

首先,这五个字里有四个字是重复的;其次,这五个字全是阳平声,一点儿也没有声音的起伏和间隔。

然而我说,正是如此,这五个字读起来才形成一种往而不返的声音。

——这话真是很难讲清楚。

那远行的人往前走再往前走,前边的道路是无穷无尽的,而后边留下的那个人和他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

这就是往而不返,从这里边就使你感受到一种把两个人越拉越远的力量。

如果说,“行行重行行”写出了两个人分离的一个基本的现象,那么“与君生别离”就是写由这种现象所产生的痛苦了。

所谓“生别离”,可以有两种讲法,现在我们先说第一种。

人世间的别离有生离也有死别,二者哪一个更令人悲哀呢?大家一定会说:当然是死别,因为生别还有希望再见,而死者是再也不能够复返了。

但现在我要举《红楼梦》中的一个例子来做相反的证明。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死了,贾宝玉糊里糊涂地和薛宝钗结婚了,但他心里老想着黛玉,所以他的病总是不好,神智总是不清楚。

于是有一天薛宝钗就痛痛快快地告诉宝玉说:“你不要再想你的林妹妹了,你的林妹妹早就死了!”宝玉当时就昏过去了。

大家都责备宝钗不应该故意给宝玉这样大的打击,宝钗却说:“倘若总是不敢对他说明真相,那么他心里就永远不能安定,病也就永远不能好。

今天我告诉了他,他虽然如此痛苦,可是从此以后他这种思念就断了,他的心也就安定下来了。

”你看,宝钗这个人是很有办法也很有道理的。

后来,宝玉的病果然就好了。

所以,死别往往是一恸而绝,而生离则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远要悬念,要悲哀。

哪一个更痛苦呢?“生别离”的“生”还有另外的一种讲法,就是“硬生生”——硬生生地被分开了。

现在我打开我手中的这本书,这不叫“硬生生”地分开,因为这两页本来就不是黏结在一起的,不用费力就把它们分开了。

但我把这根粉笔掰开,这就叫“硬生生”地分开,因为它本来紧密地连接为一体,我是用力量硬把它分开的。

这对于物体来说当然无所谓,但对于两个亲密无间的人来说,就是很大的痛苦了。

那么“与君生别离”的这个“生别离”到底用哪一种讲法更好呢?我以为两种都可以。

因为这首诗的特点就是在语言上给读者提供了多方面理解的可能性,你只须用你的直觉读下去就行了,也许这两种感受同时都存在。

接下来“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说的是已经走了一段时间之后的事情。

你看,这就是十九首之往复缠绵了,他在叙述了离别和离别的痛苦之后,又停下来进行一个反思。

这个“涯”字读yí在这里是押的“支”韵。

他说现在我们之间的距离已经有万里之遥,我在天的这一头,而你在天的那一头,那么今后还有再见面的可能性吗?他经过反思所得出的判断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道路如此艰险而且遥远,要想再见面是很难的了。

要知道:假如仅仅是道路遥远,那么只要你有决心走下去,也许还能有一半的希望,然而现在存在了双重的困难,不但道路如此遥远,而且充满了艰难险阻——所谓“阻”,既可能是高山大河的自然界的险阻,也可能是战乱流离的人世间的险阻。

人的能力是多么有限,怎能敌得过这些无穷无尽的险阻呢!说到这里,可以说已经不存在什么见面的希望了,就如陈祚明所说的“今若决绝,一言则已矣,不必再思矣”。

然而诗人却不肯放下,他忽然从直接叙事之中跳了出来,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来表现他的无法决绝——“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这是“比兴”的方法,“胡马”和“越鸟”两个形象用得真是很有姿态。

在古诗和汉魏乐府中,经常运用这样的方法:在绝望的悲哀之中突然宕开笔墨,插入两句从表现上看上文与下文都不甚连贯的比喻。

例如《饮马长城窟行》,在一路叙写离别相思之苦以后,突然接上去“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两句,似乎与上下文全不衔接,也未作任何指实的说明。

可是,这两句能够使读者产生多方面的联想,作多方面的解释,因此,就使前边所写的现实的情事蓦然之间都有了一种回旋起舞的空灵之态。

这其实是一种很高明的艺术手法,也是古诗和汉魏乐府的一个特色。

而且,在古诗和乐府中,这类比喻多半取材于自然现象。

例如,“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都是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是向来如此、难以改变的事情,用这些形象来做比喻,且不论其喻意何在,只是在直觉上就已经给读者一种仿佛是命里注定一样的无可奈何之感了。

所以,古诗和汉乐府中的这一类比喻,往往既自然质朴,又深刻丰美。

对“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两句,古人有不同的讲法。

李善的《文选注》引《韩诗外传》说:“诗云’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皆不忘本之谓也。

”但这“不忘本”又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从远行者的角度来看,当然是从正面写他的思乡念旧之情;从留居者的角度来看,则是说胡马尚且依恋故乡的北风,越鸟尚且选择遥望故乡的南枝,你作为一个游子,怎么能忘记了故乡和故乡的亲人呢?这是从反面来作比喻的。

第二种说法认为,它来源于《吴越春秋》的“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

这是取同类相求的意思。

就是说,“云从龙,风从虎”,所有的东西都有它相依相恋不忍离去之处;而我和你本来也是相亲相爱的一对,怎么竟然会分离这么久而不能再结合到一起呢?还有一种说法,是隋树森引纪昀所说的“此以一南一北申足’各在天一涯’意,以起下相去之远”。

这种说法是把出处和取意都抛开不论,只从字面上看,胡马和越鸟一南一北,在直觉上就使读者产生一种南北睽违的隔绝之感。

有这么多不同意见并不是坏的,它说明,正是由于这两句的比喻给予读者十分简明真切的意象,所以才会产生这么多的联想。

在这些联想中,既有行者对居者的怀念,也有居者对行者的埋怨;既有相爱之人不能相依的哀愁,也有南北睽违永难见面的悲慨。

此外,由于前面说到“会面安可知”,似乎已经绝望,所以这两句放在这里还给人一种重新点燃希望的感觉,鸟兽尚且如此,我们有情的人难道还不如鸟兽吗?而且你们还要注意,这两句虽然用了《韩诗外传》和《吴越春秋》的古典,但它同时也是民间流传的比喻,你不用考证古典也一样可以明白。

对这两句,如果你想向深处追求,它可以有深的东西供给你,如果你不想向深处追求,也一样可以得到一种直接的感动。

它把古、今、雅、俗这么多联想的可能性都混合在一起了,这是它的微妙之处。

我以为,《古诗十九首》本来是民间流传的诗歌,但后来经过了文士的改写和润色。

就像屈原改写九歌一样,那并不是有意的造作,而是这些诗的感情很能感动人,当文士吟诵这些民间诗歌时,内心中也油然兴感——即所谓“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因此产生了共鸣,从而才亲自动手来加以修改和润色。

我想,这也正是《古诗十九首》既可以深求也可以浅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从“行行重行行”到“越鸟巢南枝”是一个段落,前边都是平声韵,接下来从“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就换了仄声韵。

从内容上来说,经过“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么一个想像的飞扬回荡之后,现在他又回到了无法改变的现实之中,因此就产生了更深的悲慨。

词人冯正中有一句词说“天教心愿与身违”,事实与你的盼望往往是不相符合的。

日子正在一天一天地过去,尽管你不放弃希望,尽管你打算等到海枯石烂的那一天,可是人生有限,你能够等得到那一天吗?在这里,“相去日已远”和前边的“相去万余里”似乎是一个重复,但实际上并不是简单重复。

因为“万余里”虽然很远,但毕竟还是一个有限的数字,而且它所代表的只是空间,并没有时间的含义,而“日已远”三个字则进一步用时间去乘空间,所得数字就更是无穷无尽了。

而且更妙的是,这“日已远”三个字又带出了下一句的“日已缓”,从而使人感到:离人的相思与憔悴也是一样无穷无尽的。

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就是从此句变化出来的。

但柳永的那两句却未免带有一些着力刻画的痕迹。

而且那个“悔”字还隐隐含有一些计较之念,不像“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在外表上所写的只是衣带日缓的一件事实,内中却含有一种尽管消瘦也毫无反省、毫无回顾的意念。

倾吐如此深刻坚毅的感情,却出以如此温柔平易的表现,这就更加令人感动。

如果说前边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两句之中含有一种希望的想像,是向上飞的;那么接下来的“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两句之中就含有一种失望的想像,是向下沉的了。

我以为,这两句是这首诗中最令人伤心的地方。

因为,前边所写的离别只是时间与空间的隔绝,两个相爱的人在情意上并没有阻隔,所以虽然离别,却也还有着一份聊以自慰的力量,而现在连这种自慰的力量也蒙上了一层阴影。

他说,天上太阳的光芒那么强烈,但也有被浮云遮住的时候;那么,美好亲密的感情就没有被蒙蔽的时候吗?而且那远行的游子不是果然就不回来了吗?这个“游子不顾反”的“顾”字,有的版本作“愿”,但我以为应该是“顾”。

因为,“不顾反”和“不愿反”的意思是不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