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不信由你】曾良策预测2012年浙江高考《〈论语〉选读》试题
2012年高考专题复习第6模块-《论语》选段阅读-语文-新课标-浙江

2012年高考专题复习第6模块-《论语》选段阅读-语文-新课标-浙江v2012年高考专题复习第6模块-《论语》选段阅读-语文-新课标-浙江1.2010浙江卷《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解析】第一问要求理解题干语段内容,明确这句话阐述的是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唤醒平日的背诵积累,便可写出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第二问要求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也是考查内容理解。
首先明确这里的“它们”应该指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和题干中欧阳修的话,然后分别阐述这两句话的内涵,即它们所表达的思想,要点出君子与小人的不同,明确他们区别在哪里;还要揭示出两句话之间的关系,即欧阳修在这句话中阐述的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交友价值观正是《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思想的一种体现。
这个题目第二问,相对于2009年的《论语》探究题,有更大的限制性,第一问其实也是概括成语的变相问法,所以掌握好教学指导意见上规定的10篇必读课的内容是答好这类题的关键。
”【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
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2.2009浙江卷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解析】B 本题重点考查在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第(1)小题要求理解语段内容,根据题干中所给的示例,便可概括出“举一反三”。
第(2)小题概括教学原则,也是考查内容理解。
2013浙江高考《论语》题选

2013浙江高考复习:《论语》选读(精选试题)一、(2012·绍兴模拟)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5分)(1)原思之为宰①,与之粟九百,辞(原思嫌多咯)。
子曰:“毋!以为②尔邻里乡党乎!”(《论语·雍也》)【注】①原思:孔子的弟子。
为宰:在孔子家中任总管,当在孔子为鲁司寇时。
②为:给。
(2)子华①使②于齐,冉子为其(指赤之母)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③。
”请益。
曰:“与之庾④。
”冉子与之(赤母)五秉⑤。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子应该接济困难户而不是让富人更多)” (《论语·雍也》) 【注】①子华:即公西赤。
②使:为孔子出使。
③釜:六斗四升。
④庾:二斗四升。
⑤秉:一百六十斗。
1.“毋!以为尔邻里乡党乎”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品质?(1分)2.结合选文,请简要评析孔子对待财富分配问题的态度。
(4分)【解析】第1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儒家主张“仁爱”,孔子反对原思的做法,主张“以为尔邻里乡党”,恰好表现了他的仁爱之心。
第2题考查对儒家思想的分析评价,答题时立足选段内容,还要知人论世,联系孔子的思想。
答案:1.公正无私、仁爱。
2.孔子对财富分配的态度是合情合礼的,合乎他的义利观。
孔子认为,公西赤家境富有,不应该多给;而给原思的是他的劳动所得,合乎礼义(是“以其道得之”也)。
孔子还认为财富应该“周急不继富”,体现了他的仁爱思想。
可见孔子在财富分配问题上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遵守礼义(与孔子提出的“均无贫”之“均”――“各得其分”(朱熹释)是一脉相承的,“各得其分”也即是一种符合礼义的财物分配形式),充满辩证。
二、(2012·金华模拟)阅读下面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5分)甲: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完整word版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

浙江《〈论语〉选读》练习精选分)4(-)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政。
r-w:“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为政以德》)季康了问政于孔r-H:“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对曰:“ 了为政,焉用杀? /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为政以德》)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克己复礼》)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一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 ------ 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为政以德》)选文中湎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 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了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克己复礼》)有了卜I:“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了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了的话了吗?(3分)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分)—(四)阅读《论语》中的有关文字,回答下而的问题。
(4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了,H:“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20/I孔了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卜1:“夫执舆者为谁” 了•路卜I:“为孔丘。
(浙江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四《论语》选读

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浙江版专题四《论语》选读考题展示1.(2012·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2.(2010·浙江高考)《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考向分析2012年浙江卷延续2011年的材料加主观题的题型和固定的分值(小题分值略有不同,2009、2010年4分,2011、2012年5分)。
与前两年相比,2011、2012年的《〈论语〉选读》分值由4分增加到5分。
所选材料和2010年一样依然是一则来自课内,一则来自课外,然后进行理解对比分析评价等。
立足课内,掌握《〈论语〉选读》10篇必读课文的思想文化内涵最为关键。
在文言字词理解的基础上着重考查《论语》的文化价值观,是该题的特点。
《论语》题一般设置两个题目,第1题较基础,第2题要求相对较高。
自有《论语》题以来,《论语》题设题角度变化较大。
2009年采用《论语》两则材料,要求概括一个成语,再概括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2010年的材料是欧阳修的《朋党论》中一个句子,然后要求写出《论语》中意思相仿的一句话,再分析它所表达的思想。
将考查的材料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2011年围绕为政观列出了《论语》和韩非子相关的两则材料,要求考生分析。
2012年围绕孔子的仁爱观设题。
但不管怎样,考查的都是《〈论语〉选读》的思想文化内涵,所以,立足课内文化层面的知识是关键。
【例题】(2011·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2题。
2012年浙江省会考语文模拟试题(七)

2012年浙江省会考语文模拟试题(七)展开全文2012年浙江省会考语文模拟试题(七)(311261)浙江省杭州市第六高级中学曾良策(135****3664)考生须知:1.全卷分试卷I、Ⅱ和答卷I、Ⅱ。
试卷共6页,有五大题,29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卷答案必须做在答卷I、Ⅱ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3.请用铅笔将答卷I的准考证号和学科名称所对应的括号或方框涂黑,用蓝、黑墨水笔或圆珠笔将姓名、准考证号分别填写在答卷I、Ⅱ的相应位置上。
试卷 I一、(本题有16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
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误选均不得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的的一组是A.耆宿(sù)霄壤之别(xiāo)高阁(g?)群雄角逐(ju?)....B.佣工(yōng)戛然而止(jiá)处方(chǔ)岿然不动(ku ī)....C.撩拨(liáo)沆瀣一气(xia)当作(dàng)赧然一笑(nǎn)....D.尽快(jǐn)管窥蠡测(lǐ)应届(yīng)忧心忡忡(chōng)....2.下列句子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A.《老人与海》是至真至纯的好作品,它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阅读,特别是遇到困难就想逃避的人以及那些缺乏爱心的人。
B.如果我们仍旧沿袭旧说,就会埋没古代中国天文学中所蕴函的古代中国先哲们对时空与物质世界科学认知的思想精华。
C.唐诗搭建的诗文化背景及其对扬州的历史人文的烘托,无疑是一个重要渊缘。
D.穿越了苍桑,承载着传奇,青花瓷以鲜活、艳丽、明快在元代瓷器中独树一帜。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1)戛纳市位于法国东南部,________地中海。
它凭借温和的气候、秀丽的风景以及迷人的海滩,与临近的尼斯和蒙特卡洛并称为南欧三大游览中心。
(2)把他批评哭了,并不是我的________,就是因为我太着急了,说得有点过分。
2012至2016年高考《论语》题目汇编

2012——2016《论语》高考题集锦2013 湖北卷判断题《论语》中有不少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
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告诉我们做人要言语谨慎、行事敏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说看见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
()2014江西卷判断题季氏已十分富有,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求还替他搜刮财富,孔子因此评价冉求说“非吾徒也,朽木不可雕也”()2013 江西卷判断题孔子让他的学生谈谈各自的志向,子路抢着发言,冉有、公西华、曾皙是在老师点名后才发言的。
最后曾皙的发言得到了老师的赞许。
()2015 湖北卷判断题《论语·里仁》:“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意思是说不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应该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的本领。
这说明了自身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2015湖北卷填空题人不知而不愠, ? (《论语》)2016江苏卷填空题,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2014山东卷填空题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2014 江苏卷填空题,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2013 广东卷填空题子曰:“智者不惑,,。
(《论语》)2013上海卷填空题,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七则》)2015山东卷填空题《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论中,用星辰作比喻,形象地表述“为政以德”社会效果的句子是,。
2012 广东卷填空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2013浙江卷填空题子曰:“志士仁人,,。
”(《论语》)2013 四川卷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论语·尧曰》)2014 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
浙江高考语文《论语选读》模拟训练试题20题 (课件32张)

4、(2014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 面的题目。
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论 语·里仁》)
②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②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孟子·万章上》)
【注】①不处:不享有。②一介:一点点小东西。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取得财富不能违背原则。
乙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 长》) (1)由材料甲“喟然”一语可以看出,孔子心中既有对曾皙 所描述志向的________之情,也有对自己志不得伸的________ 之感。(2分)
神往 苦闷
(2)请根据材料乙的相关内容,简述材料甲“吾与点也”的 原因。(4分)
【注】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②德:通“得”。
附【译文】 《墨子·节用》中说:“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成 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成倍增长。这种(财 利的)加倍,并不是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省去无用 的费用,因而足以成倍增长。圣王施政,他发布命令,兴办事业, 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财物 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就多了。”
(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论语》选段立足于“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的方式方法要 正当; 《孟子》选段立足于“义”和“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和给 予都要合乎道义。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甲
(曾皙,名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 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荀子 (2)孟子和荀子各自认为道德起源于什么?(4分) ①孟子认为道德起源于内在的人性,是人性之善的自然发展。 ②荀子认为道德源于社会制度对人欲望的约束协调,是人们在 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规范。
【经典文档】浙江高考《论语》题汇编

浙江论语高考题【2009 年6 月】(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 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 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24.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 1 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 分)25.默写题:(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
(《论语》)〖评分参考〗24. (1)举一反三(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评析:略。
25.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010 年6 月】(三)(4 分)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 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2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选3小题)(1)谨庠序之教,,。
(《孟子》)〖评分参考〗2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
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25. (1)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2011 年 6 月( 三)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 题。
(5 分)子曰: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
②用: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不信由你】曾良策预测2012年浙江高考《〈论语〉选读》试题
新高考新国学
2012-04-21 1542
2012年高考《〈论语〉选读》冲刺复习指津
杭州市萧山区第六高级中学曾良策
2012年高考即将揭开她神秘的面纱,从浙江省2012年高考《考试说明》及浙江省考试院高考语文样卷的解读中,我们会发现2012年高考与去年相比,《〈论语〉选读》的考查相对稳定。
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其一,在《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考点要求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
其二,在《考试说明》的样卷中,把《〈论语〉选读》的考查分成了三个地方,即第23、24、25(1)题,尽管样卷中没有标明分值,但我们从全卷来看,应该是第23题1分,第24题4分,第25(1)题2分,合计7分。
与2011年高考浙江卷相应题目分值相当。
我们先来看看2012年浙江省考试院样卷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
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
23.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24.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论语》)
解析以上题目主要考查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的能力。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项。
本题主要考查墨子“兼爱”的思想。
从第一则材料“泛爱众而亲仁”,即博爱民众,亲近仁人,可以看出孔子主张用爱待人;从第二则材料“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即爱别人的,别人也必然爱他,由此可见墨子主张爱是相互的。
从题中材料看孔子在爱的方面主张孝悌,墨子主张“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意思是,用所有的人都相互爱护同时相互给予利益的方法来改变丑恶的时弊。
参考答案23.孔子和墨子都主张以爱待人。
24.孔子的相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此(“尊尊”“亲亲”)基础上推己及人;而墨子的兼爱是讲求互利的普遍之爱。
25.(1)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考情分析】
1.浙江《<论语>选读》考查内容与题型形式主要有两种
(1)名句默写,题型为填空题,分值为2分左右;
(2)文本分析、评价、探究,题型为简答题,分值为5分左右。
2.考试方向主要有三方面
【牛刀小试】
一、【原创】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题。
……
七、(杭州市2012年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13~14题。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论语》)
胡氏曰“许昌靳裁之有言曰‘士之品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而已者,则亦无所不至矣。
’志于富贵,即孔子所谓鄙夫也。
”(朱熹《论语集注》)
注胡氏(胡寅,一说指其父胡安国,或其弟胡宏)、靳裁之(胡安国之师),均为南宋大儒。
13.鄙夫“患得患失”的根本原因和严重后果分别是、。
14.根据上面的文字,概括儒家的价值观并作简要评析。
八、(宁波市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15~16题。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
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
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
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
(《韩非子》)
15.从上面三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
孔子
韩非子
16.对这两种义利观进行简要评析。
参考答案
我的更多文章
(2012-02-09 145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