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建议

合集下载

试述通货膨胀的成因及相关治理对策

试述通货膨胀的成因及相关治理对策

试述通货膨胀的成因及相关治理对策通货膨胀的原因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demand—pull inflation)主要观点是以需求过度解释通货膨胀,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引起价格水平持续上升。

这种通货膨胀表现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对价格水平产生拉上作用的过度需求有两个方面:实际因素和货币因素。

实际因素包括过度的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等,其中主要是过度投资。

货币因素是指由于货币供给过度导致总需求过剩。

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cost—push inflation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指对社会商品和劳务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因生产成本提高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的上涨.成本提高的原因基本有两个:一是工资增长率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二是一些垄断企业为了获得垄断利润,经常大幅度地提高垄断产品的价格三、结构型通货膨胀(structural inflation )基本观点是,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部门结构的某些特点,当一些产业和部门在需求方面和成本方面发生变动时,往往会通过部门之间的相互看齐的过程而影响到其他部门,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

这种结构型通货膨胀可分为三种情况:1. 需求转移型2。

部门差异型3. 外部输入型1.需求转移型.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某个部门的一部分需求转移至其他部门,而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却不能及时转移,这时需求增加的部门的工资和产品价格就会上涨,而需求减少的部门的产品价格却未必相应下降,结果导致价格总水平上升。

2.部门差异型。

英国经济学家萨尔沃用部门间的差异来解释结构型通货膨胀。

一般来说,产业部门生产率的增长快于服务业部门,但两大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速度却大体相同,而且这种增长速度是由产业部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决定的,结果造成服务业部门货币工资的增长速度超过其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这种部门间生产率增长速度的差异和货币工资的一致增长,形成服务业部门成本持续上升的压力,从而成为价格水平上涨的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治理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4年为止,我国共发生了两次明显的通货膨胀:一次是1988——1989年,当时物价上涨率达到18.5%和17.8%;另一次是1993——1996年,当时的物价上涨率分别为13.2%、21.7%、14.8%。

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总需求的扩张,也有成本推进因素,还有体制方面的原因。

第一,总需求的扩张。

首先,财政支出有扩张趋势。

在我国,国家财政具有明显的公共财政功能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职能,即使财政收入弥补不了财政支出,也要通过赤字财政或者发行国债的方式实现对经济较高的投入。

财政支出的扩张造成政府需求始终存在扩张趋势。

其次,企业投资需求扩张。

在我国,由于体制原因,投资主体——国有企业不承担投资风险,不自负盈亏。

由于借钱可以拖欠,甚至可以不还,造成企业投资需求膨胀。

再次,银行信贷扩张。

由于企业投资需求膨胀,导致银行信贷扩张,迫使中央银行不得不采取放松的货币政策。

第二,生产资料、工资等成本推动。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放开价格管制,所有价格均由市场供求决定,导致价格水平迅速上升。

例如,在1993年,许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40%。

另一方面,工资水平大幅增长。

成本的升高,推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涨。

第三,结构性转换引发价格上涨。

首先,工资攀比引发价格上涨。

在体制转换时期,我国存在着多种类型的企业,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企业、三资企业等,效益好坏不等。

但是由于工资攀比,致使各种企业的职工工资有趋同的现象。

工资的攀比最终引发价格上涨。

其次,产品结构转换引发物价上涨。

由于生产方面的原因,我国产品供给结构无法完全满足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造成某些产品供不应求,这些产品的价格上涨从而引发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涨。

治理通货膨胀,我国主要采用以适度从紧货币政策为主的一系列措施,收到了明显成效,物价上涨率逐年回落。

在抑制通货膨胀中,中国的经验是不宜“急刹车”,而是要“软着陆”。

通货膨胀的成因影响和治理手段

通货膨胀的成因影响和治理手段

通货膨胀的成因影响和治理手段通货膨胀是指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它对经济和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因此了解通货膨胀的成因、影响和治理手段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一些解决通货膨胀的方法。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1.货币供应过多:当中央银行过度发行货币时,市场上的货币供应相对于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就会增加,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2.需求拉动:当人们总体上的需求超过供应能力时,供需失衡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这种需求拉动可以是消费者需求的增加,也可以是政府支出的增加。

3.成本推动:某些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例如原材料、劳动力和能源价格的上升,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从而促使企业提高产品价格,最终引发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1.消费能力下降: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相对减弱,无法购买到原本能够轻松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消费能力下降。

2.财富重分配不均:通货膨胀会导致资金从持有现金的人转移到持有实物资产的人,这样贫富差距扩大,财富重分配不均。

3.投资环境不稳定:通货膨胀会导致投资环境的不稳定,企业难以准确预测未来物价,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三、通货膨胀的治理手段1.货币紧缩政策: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收紧货币供应,降低通货膨胀压力。

2.财政政策调节: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支出、调节税收政策等方式,影响经济运行,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3.监管市场价格: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监管市场价格,限制价格上涨,保持市场秩序,减缓通货膨胀压力。

4.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等方式,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抑制成本上涨,减缓通货膨胀的发展。

5.加强国际合作:通货膨胀往往不仅仅是国内问题,国际合作对于通货膨胀的治理也十分重要。

国际间的合作可以通过共同制定政策、加强监管等方式,共同应对通货膨胀的挑战。

结论通货膨胀的成因多种多样,对经济和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

采取适当的治理手段,包括货币紧缩政策、财政政策调节、监管市场价格、提高生产效率和加强国际合作等,可以对通货膨胀进行有效的控制。

中国历朝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措施分析

中国历朝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措施分析

中国历朝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措施分析通货膨胀是指一种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加、购买力下降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多个朝代都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问题。

本文将对中国历朝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一、中国历朝通货膨胀的原因1. 货币供应量过度增加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度增加。

在中国历朝,如果政府过度发行铸币或纸币,就会导致货币供应量膨胀,进而引起通货膨胀问题。

这种情况通常与政府为了应对各种开支需要而大量发行货币有关。

2. 军事冲突和战争战争和军事冲突会导致财政紧张,政府为了筹集大量军费常常采取发行纸币等手段。

这种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方式会加剧通货膨胀问题,因为战争导致生产力受到破坏,同时需求增加,形成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

3. 经济结构失衡在某些历朝时期,由于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工商业相对较弱,农产品价格波动对整体物价的影响较大。

当农业产量下降或价格上涨时,随之引发的通货膨胀问题往往严重。

4. 外部因素的影响一些外部因素也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例如,中国历史上屡次发生的黄金和白银的大规模流入,会刺激经济发展,但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问题。

二、中国历朝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1. 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了应对通货膨胀,政府首先需要控制货币供应量。

合理的货币供应量能够保持稳定的货币价值,降低通货膨胀的风险。

政府可以通过合理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2. 加强监管和执法加强对金融机构和市场的监管和执法,以防止非法金融活动和欺诈行为。

监管部门需要密切监控市场动态,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违规行为,并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以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

3.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的失衡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府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均衡发展,提高经济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同时,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有效控制通货膨胀问题。

4. 加强对外贸易管理外部因素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不容忽视。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四次通货膨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四次通货膨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四次通货膨胀(一)1985年我国物价暴涨,CPI上涨9.3%,这集中表现在物价上涨幅度大且上涨速度快,1985—1987年,三年间物价上涨率累计比1984年上涨23.7%,1985年全社会零售物价指数比1984年增长6%。

此次通货膨胀原因可总结如下:1.固定资产投资过大,总需求膨胀,导致经济发展过热,但效率低下。

198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961.01亿元,到1985年已增至2543.19亿元,增长了2.6倍。

生产的高速发展,但效率低下,导致有效供给不足。

2.货币的超量发行,直接导致货币贬值。

1984年,我国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央行宣布今后贷款以上年为基数,由此,各大银行为扩大下年规模,大量发放贷款,导致1984年全年货币投放262亿元。

由于时滞效应,影响在85年集中表现。

3.政治上的热情推动。

1983年确立了到20世纪末工农业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84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

(二)1988年—1989年,我国商品零售价出现了新一轮暴涨,物价上涨幅度过大,1988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比1987年上升了18.5%。

同时,各大中城市出现了抢购物品、提取存款的情况。

1987年底货币供应量达到1451亿元。

央行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和推行大额面钞的方式应对过热经济对货币量的需求。

1988年,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来上涨的最高记录,达到18.5%。

通货膨胀的加剧,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结果。

原因可归结为:1.全国在建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多,规模过大,超过了国力承担的可能,消费需求过旺,社会购买力的增长超过了商品供应量的增长。

2.国家财政支大于收,信贷规模过大,货币发行过多。

1988年财政收支差额达-133.97亿元,1989年为-158.88亿元,此外金融机构在这两年间各项贷款达到了26213.06亿元,M2在1989年也更是高达11949.6亿元,三者相互结合为经济过热提供了必要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治理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4年为止,我国共发生了两次明显的通货膨胀:一次是1988——1989年,当时物价上涨率达到18.5%和17.8%;另一次是1993——1996年,当时的物价上涨率分别为13.2%、21.7%、14.8%。

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总需求的扩张,也有成本推进因素,还有体制方面的原因。

第一,总需求的扩张。

首先,财政支出有扩张趋势。

在我国,国家财政具有明显的公共财政功能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职能,即使财政收入弥补不了财政支出,也要通过赤字财政或者发行国债的方式实现对经济较高的投入。

财政支出的扩张造成政府需求始终存在扩张趋势。

其次,企业投资需求扩张。

在我国,由于体制原因,投资主体——国有企业不承担投资风险,不自负盈亏。

由于借钱可以拖欠,甚至可以不还,造成企业投资需求膨胀。

再次,银行信贷扩张。

由于企业投资需求膨胀,导致银行信贷扩张,迫使中央银行不得不采取放松的货币政策。

第二,生产资料、工资等成本推动。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放开价格管制,所有价格均由市场供求决定,导致价格水平迅速上升。

例如,在1993年,许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40%。

另一方面,工资水平大幅增长。

成本的升高,推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涨。

第三,结构性转换引发价格上涨。

首先,工资攀比引发价格上涨。

在体制转换时期,我国存在着多种类型的企业,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企业、三资企业等,效益好坏不等。

但是由于工资攀比,致使各种企业的职工工资有趋同的现象。

工资的攀比最终引发价格上涨。

其次,产品结构转换引发物价上涨。

由于生产方面的原因,我国产品供给结构无法完全满足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造成某些产品供不应求,这些产品的价格上涨从而引发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涨。

治理通货膨胀,我国主要采用以适度从紧货币政策为主的一系列措施,收到了明显成效,物价上涨率逐年回落。

在抑制通货膨胀中,中国的经验是不宜“急刹车”,而是要“软着陆”。

通货膨胀的成因与对策

通货膨胀的成因与对策

通货膨胀的成因与对策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已成为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超过市场需求,导致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通货膨胀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1.需求过大:当市场需求超过供应,物价就会上涨。

这通常发生在经济繁荣时期,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购买欲望强烈,导致供不应求。

2.货币供应过多:货币政策的失误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政府过度放松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而经济体系中的需求不变,就会导致物价上涨。

3.生产成本上升:生产成本的增加也会导致物价上涨。

例如,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劳动力成本的增加等都会影响生产成本,进而影响物价。

4.结构性因素:经济结构的失衡也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例如,某些行业或地区的需求超过供应,而其他行业或地区则供过于求,这会导致物价在不同地区和行业之间出现差异。

二、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1.调整货币政策:政府应密切关注货币供应量与市场需求的关系,适时调整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

可以通过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等手段来抑制通货膨胀。

2.增加供给:政府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鼓励创新、提高生产效率等手段增加供给,以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

3.调整税收政策: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来鼓励消费和投资,从而增加市场供给,缓解通货膨胀压力。

4.优化经济结构:政府应积极引导和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高经济体系的整体竞争力,以应对通货膨胀带来的挑战。

5.消费者行为调整:消费者应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追求高价商品,合理规划支出,以应对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压力。

同时,消费者还应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购物策略,以降低购物成本。

6.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市场机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价格杠杆来调节市场供需,以达到稳定物价的目的。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的成因复杂多样,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对策来应对。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四次通货膨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四次通货膨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四次通货膨胀(一)1985年我国物价暴涨,CPI上涨9.3%,这集中表现在物价上涨幅度大且上涨速度快,1985—1987年,三年间物价上涨率累计比1984年上涨23.7%,1985年全社会零售物价指数比1984年增长6%。

此次通货膨胀原因可总结如下:1.固定资产投资过大,总需求膨胀,导致经济发展过热,但效率低下。

198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961.01亿元,到1985年已增至2543.19亿元,增长了2.6倍。

生产的高速发展,但效率低下,导致有效供给不足。

2.货币的超量发行,直接导致货币贬值。

1984年,我国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央行宣布今后贷款以上年为基数,由此,各大银行为扩大下年规模,大量发放贷款,导致1984年全年货币投放262亿元。

由于时滞效应,影响在85年集中表现。

3.政治上的热情推动。

1983年确立了到20世纪末工农业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84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

(二)1988年—1989年,我国商品零售价出现了新一轮暴涨,物价上涨幅度过大,1988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比1987年上升了18.5%。

同时,各大中城市出现了抢购物品、提取存款的情况。

1987年底货币供应量达到1451亿元。

央行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和推行大额面钞的方式应对过热经济对货币量的需求。

1988年,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来上涨的最高记录,达到18.5%。

通货膨胀的加剧,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结果。

原因可归结为:1.全国在建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多,规模过大,超过了国力承担的可能,消费需求过旺,社会购买力的增长超过了商品供应量的增长。

2.国家财政支大于收,信贷规模过大,货币发行过多。

1988年财政收支差额达-133.97亿元,1989年为-158.88亿元,此外金融机构在这两年间各项贷款达到了26213.06亿元,M2在1989年也更是高达11949.6亿元,三者相互结合为经济过热提供了必要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稳定通货问题笔谈1988 年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建议xx 有1988 年通货膨胀危害深重通货膨胀是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现象。

价格总水平指全社会综合物价水平。

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因而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归根到底是货币现象。

通货膨胀率一般指物价上涨率。

物价总水平上涨程度一般被认定为通货膨胀程度。

根据西方国家对通货膨胀的一般判别标准,通货膨胀率3 一4%为温和的通货膨胀,7%以上为高通货膨胀,超过10%为危险的通货膨胀,超过20%则表明通货膨胀失控。

根据这个标准,我国19 8 5年以后,就已基本进人了高通货膨胀时期。

发展到1988 年,通货膨胀已经接近失控。

全年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上涨达185%超过经济困难时期的1961年(162%)。

其中12月份达26.7%。

全国零售物价上涨较高的广州市,12月份达44.0%。

1 988年通货膨胀程度,为建国以来所仅见。

通货膨胀给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了一系列严重危害:持续的通货膨胀使群众对价格上涨的心理预期空前加剧,引发了夏季前后全国性的抢购风潮;通货膨胀并不象有些人所讲的能够实现强迫储蓄、增加积累,而是对储蓄产生了负效应,使储蓄增长率出现多年未见的滑坡现象;通货膨胀导致收人分配不公,群众不满情绪强烈,很多社会矛盾由此产生。

通货膨胀并不象有人说的它本身是一切摧毁旧体制建立新体制的“革命”而,是一种可能造成天下大乱的引爆剂;通货膨胀降低了国民经济总体效益,因为它不但使牌、市价差距拉大,使价格扭曲现象更加严重,使刚培育起来的初具雏型的市场发生畸变,而且由于使劣等产品重新有了生存条件从而使资源配置状况劣化,给改革增加了困难;通货膨胀还是滋生腐败风气的温床,败坏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等等。

总之,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治理通货膨胀是当务之急。

19 88年通货膨胀加剧的原因通货膨胀原因,理论上有多种解释。

但无论如何,它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的表现。

1988 年通货膨胀加剧,既有当年新增的供需失衡因素,又有历年总需求膨胀的累积因素。

社会总需求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组成。

统计上,投资需求主要表现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消费需求主要表现为社会商品零售额和城乡居民货币收入。

19 84年以来,我国经济一直过热发展,投资和消费需求双膨胀,一直是这一时期的主要问题。

1984一1987四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3%,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长2 6 •%城乡居民货币收人年均增长27 5%。

从消除通货膨胀、保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基本平衡的要求来说,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应该与国民生产总值(总供给)增长率相适应。

19 84 一1 9 8 7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 %。

投资、消费、居民货币收人三项指标分别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高14 -7、145和15.9个百分点。

投资和消费增长率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部分,形成通货膨胀压力。

198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27 8%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用于生活费的收人增长 2 2%,农民平均每人纯收人增长17.7%。

全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 2%。

固定资产投资、社会商品零售额、城乡居民人均收人增长率分别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高7.3、16 6 和10、6.5 个百分点。

社会总需求膨胀趋势,有明显发展。

投资和消费需求膨胀,刺激货币发行超常增长。

1984-1987四年,市场货币流通量年均增长28.7%,比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高17.1 个百分点。

货币超经济增长,必然反映到物价上涨、货币流通速度减缓和刺激净进口上。

19 84年以后,随着农村第一步改革基本完成,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新因素已经不多;贸易逆差(净进口)1985、1986两年年均达4326亿元,占平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9%(艮卩影响G NP平减指数达4.9个百分点)。

到1987年,由于外汇短缺,贸易逆差降为142亿元,于是零售物价出现明显上升,扣除计划调价部分,由上年的4. 5 %上升到6.4 %。

19 88年贸易净进口3 0 9•亿美元,比上年进一步下降,特别是加七居民价格心理预期加剧,抢购而形成的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因素,以及价格控制放松等因素,结果使物价总水平出现飞涨。

投资、消费膨胀和货币发行失控,是在现行国民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因此通货膨胀的更深层原因应从现行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中去寻找。

(一)改革和建设急于求成思想,脱离了国情,违背了客观规律。

建国以来几次大的经济波动,都与思想发热有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情况曾经有所好转;但! 98 4 年以后,对总需求膨胀重新失去应有的警惕。

1985、1986两年主要靠消耗外汇和黄金库存支撑国内经济,日子还过得去;198 7年开始捉襟见肘,但思想上仍然将其归结为仅仅是农副产品供应的局部问题,没有充分看到农副产品供应短缺是总需求多年膨胀所造成的结构失衡的典型表现。

于是发展到198 8年思想继续过热,上半年,在全国工业总产值累计增长17.2%情况下,仍然有权威人士认为需要保持经济一定增长速度等。

有这种思想指导,加上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对地方利益的强化,各地互相攀比经济增长速度,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1 98年工业增长速度过高,形成对需求膨胀控制的逆调节,是总需求膨胀的重要因素。

在改革进程上,急于求成的思想也比较明显。

本来我国商品经济不发达,长期以来实行的又是产品经济体制。

由生产力水平不高的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 是个很长的时期。

而我们却曾想在很短的时间内(如“七五”建成新的商品经济运行机制。

结果在客观条件不具备时,改革措施仓促出台。

一去年某项改革企图单项突进,由于脱离了国情,结果被迫调整。

急于求成的思想反映计划上,是年年计划留有资金缺口。

198 8年信贷计划中,有关方面压过来的固定资产贷款计划增加额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达 2 52 %是19 83年以来最高的,除此而外计划外还留有缺口;年度财政赤字没有安排来源,由资金本来就不平衡的专业银行承购债券。

实践证明,专业银行购买债券,增加了资金占用,但贷款并不能相应压缩,结果资金不足,仍向中央银行要;流动资金缺口,年初预计就有几百亿元,这部分资金缺口是“硬”的,到时候非给不可。

建设和改革急于求成的思想,反映在财政收支上,赤字年年发生。

1984 一1987四年,按国际惯例剔除债务收人,累计赤字645 1亿元,年均达1613亿元。

赤字占货币实际发行额的51 9 %。

(二)改革措施不配套,结果旧的需求膨胀因素未消除,又增加了新的需求膨胀因素。

农村改革首先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虽然增加了消费基金支出,但是由于实行家庭经营新体制,新的运行机制很快得以形成。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借鉴农村经验,从放权让利开始。

让利的结果,使国民收人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是由于相应的运行机制没有形成,结果一方面企业多收很快转化为消费基金大幅度上涨,消费基金膨胀由此产生。

生产基金不足就大量依赖贷款,这几年银行贷款占企业资金总额的比重直线上升;另一方面地方财政多收,很快转化为地方自筹投资大幅度上涨。

由于政府任期制使地方政府领导人普遍存在短期行为,自筹投资较多地被用于短期见效的加工工业,于是进一步加剧了加工工业与基础设施之间的矛盾。

中央政府被迫增加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等重点工程投资,结果社会投资总规模膨胀就在这种很不协调的投资决策气氛中形成。

(三)宏观调控机制不健全,商品经济条件下最有力的宏观调控机构—中央银行力量太弱。

传统经济体制下对宏观经济平衡起决定性影响的是计委,商品经济体制对总量平衡起最终决定性影响的是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按其本性来说,它是能够控制住社会总需求的。

但是,其前提一是要有相应的经济体制,我国这种体制尚未健全金融机制不完备;二是必须是职能独立。

我国中央银行自19 8 4年成立以来,它的职能基本没有改变。

当经济过热发展时,中央银行基本不能独立进行客观需要的逆向调节。

结果自然是经济愈来愈热。

发展到非解决不可的时候,由政府出面调节才能扭转局面。

但是,由于这样决策时间过长,很容易贻误时机。

宏观调控机制不健全,另一方面表现为金融机构尚缺乏自我约束机制。

银行不能破产,而从多贷款中又能得到好处,并且面临的又是各方面强大的资金需求,结果放款失控就很容易发生。

治理通货膨胀建议我国经济运行有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特殊机制,治理通货膨胀既要借鉴西方国家经验,更要立足中国现实。

第一,要真正解决建设和改革中的急于求成思想,并从制度上解决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问题。

急于求成思想的核心是脱离中国国情。

缺乏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实际了解, 就难免受各种思潮(包括通货膨胀无害论思潮)的影响。

解决办法,一是加强调查研究,二是决策层多听实际工作者的意见。

关于经济全局的大政方针,一定要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后才作出决策。

正确处理改革和发展的关系。

以发展为中心。

改革要为发展服务。

改革措施出台,一定要首先考虑它对国民经济宏观平衡所可能产生的影响。

对旧体制的改革,要与新体制运行机制构造相结合,在未找到新的办法之前,现行办法不要随意革除。

解决改革和建设中急于求成的指导思想,要体现在对经济增长速度和对外开放速度的要求上。

生产速度要与资源供给相适应,防止不顾客观条件盲目追求高速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明年工业增长速度降到10 %甚至更低一些” 要切实执行,决不能靠多占用资金、高耗能源和原材料维持低效益的高速度。

对外贸易的发展要与国内商品供给增长相适应,要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适当限制国内市场紧缺商品出口,努力通过提高出口商邑质量和深加工增殖, 增加外汇收人。

第二,要有坚定、明确的货币政策目标。

一般来说,货币政策应兼顾经济增长与货币稳定双重目标。

但是经济增长与货币稳定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可以统一的。

当二者发生矛盾不能兼顾时,货币政策应坚定不移地以保卫货币为已任。

通过稳定货币,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制约经济过热倾向。

治理通货膨胀是个长期任务,货币政策要有中、长期目标。

要用稳定中期货币增长率的方法,制约货币政策中某种飘忽不定的短期行为。

防止形势稍有好转又重蹈复辙,放松货币控制。

为了防止经过紧缩后形势稍有好转就出现思想回潮,思想理论上要坚决摒弃通货膨胀无害论。

第三,加强计划平衡,制止计划缺口。

计划的宗旨是求得平衡,而不是“有计划”地制造不平衡。

整个国民经济计划, 要建立在物资平衡的基础上,有多少物资办多少事。

财政不能搞赤字预算,坚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

信贷计划不能留缺口,严格遵循先流动资金后固定资金的顺序安排资金供应。

考虑信贷平衡的透明度低,对信贷支出更应防止计划外批条子。

第四,强化中央银行职能,完善中央银行体制。

核心是加强中央银行职能独立性。

为了实现国家批准的货币信贷计划,中央银行应有独立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权力,例如调整利率、调整存款准备金,以中央银行贷款发放和收回,都应独立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