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观书有感

合集下载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观书有感》预习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观书有感》预习
预 习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预习指导
一、查资料,造氛围 二、识字词,筑基础 三、知诗人,明背景 四、解诗题,明方向 五、多朗读,明诗意 六、勤思考,议诗境 七、重生活,悟诗情
一、查资料,造氛围
查找资料,积累关于读书的古诗句 。 如: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二、识字词,筑基础
(一)给生字注音: 鉴( ) 徘( ) 徊(
(二)区别组词: 鉴( ) 徘( 签( ) 诽(
) 渠(

) )
徊( 蛔(
) )
三、知诗人,明背景
(一)了解诗人生活的背景。七年级的学生 应该知道诗人生活在什么朝代,字什么,号什么, 有什么特别的称谓。诗人有过怎样的人生经历, 有哪些成就等。 (二)关于这首诗,我们要知道哪些写作背 景,比如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个人背景等。 (三)历代文人或评论家对于该诗的著名的 评论、该诗的历史地位等。
四பைடு நூலகம்解诗题,明方向
理解古诗的题目,弄清楚题目是什 么意思。很多古诗题目都是不完整的, 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能用一句完整的话 来表述诗题的意思。
《观书有感》的意思是什么? “书”有几种解释?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五、多朗读,明诗意
在反复的读中弄清楚这首诗究竟讲的是什么 意思。不懂的用“?”做上标记。 (一)根据注释,说说古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鉴: 天光: 渠: 为: (二)试着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1. 第一句: 2. 第二句: 3. 第三句: 4. 第四句:
六、勤思考,议诗境
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想想诗中的“半亩方塘”比喻什么“源头活水” 比喻什么?
七、重生活,悟诗情
读后要明白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 情感。 思考:《观书有感》这首诗写的是池塘 里的水,可是却用了“观书有感”作题目, 这是为什么?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全诗内容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先来看这首诗的原文翻译。

“半亩方塘一鉴开”,意思是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

“鉴”在这里是镜子的意思。

“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这镜子般的池塘中来回移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渠”,在这里指的是池塘中的水。

“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赏析这首诗。

从意境和画面感来看,诗人以“半亩方塘”为喻,形象地展现出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动感的画面。

那平静如镜的水面,倒映着天空的光彩和云影,仿佛一幅天然的画卷。

这种画面的描绘,既给人以美的感受,又引发了读者对于池塘清澈原因的好奇。

从哲理的层面来解读,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池塘的水之所以能够清澈见底,是因为有源头不断地为它注入新的水流。

这就如同人的思想和知识,如果想要保持清晰、敏锐和鲜活,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新的观念、新的知识。

它强调了知识更新和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在表现手法上,朱熹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方塘”比作镜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池塘水面的平静和清澈。

而通过对“源头活水”的追问和解答,以水喻理,深入浅出,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其中蕴含的哲理。

同时,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

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却能够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这正是朱熹诗歌的魅力所在。

从时代背景来看,南宋时期,理学兴盛,朱熹作为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对于知识和道德修养的追求。

在那个注重学问和修身的时代,这种强调不断进取、不断更新知识的观念具有积极的意义。

再从个人的感悟角度来思考。

这首诗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注释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注释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注释1. 读书的乐趣说起读书,真是让人百感交集啊!每当我坐在书桌前,手里拿着一本书,就像踏上了一条无尽的冒险之路。

书中的世界五彩斑斓,跟生活中的琐事完全不一样。

有时候,翻开一本书,字里行间就像在跟我唠嗑,里面的角色都活灵活现,仿佛我能听到他们的声音。

想象一下,正在打斗的武侠,或是温柔的仙子,真是让人心潮澎湃呀!这就像在生活中一边吃泡面一边看电视剧,满心期待着高兴的来临。

有时候,我甚至会被书中的情节给“气炸”,真想跳出来对角色们说:“你们怎么就不能好好过日子呢?”这时候就会觉得,书里的世界和现实生活真的有那么一点相似——不管怎样,总会有一些糟心的事,让人想要抓狂。

不过,读书的乐趣就在于,你可以控制这些角色的命运,想让他们幸福就幸福,想让他们痛苦就痛苦。

简直就像是拥有了一个“上帝视角”,真是太爽了。

1.1. 书中的人生哲理而且,读书不光是为了娱乐,书中那些深奥的哲理,真是让人醍醐灌顶。

比如,有些书会告诉你,人生就像是一场马拉松,重要的不是你走得多快,而是你能坚持多久。

这句话常常在我心中回荡,尤其是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感觉自己像是掉进了牛角尖,真想放弃。

但是翻翻书,心里就会有种“嘿,别怕,继续向前”的感觉。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种哲理话听着就像老生常谈,但我觉得,正是这些“老生常谈”才是我们生活中最需要的。

就像是父母说的那些叮嘱,虽然听了无数遍,但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这些话就会在脑海中闪现,提醒我别轻言放弃。

1.2. 书籍的陪伴而且,书籍就像是一个老朋友,无论我高兴还是难过,它们总在那儿,静静等待我的到来。

有时候我会窝在沙发上,喝着茶,手里捧着一本书,简直像是享受着人生的顶级奢侈。

翻开书页,字里行间都是作者的智慧与情感,真是让人觉得,人生无论多苦,总有一丝甜蜜在等着你去发现。

那种“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感觉,真的没有谁能替代。

每一本书都是一扇窗,透过它,我能看到更大的世界。

想象一下,假如没有书,我可能还停留在那狭窄的小小天地,无法触及那些壮丽的山河与瑰丽的梦想。

初中语文文言文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2023最新-观书有感·其一原文、翻译、赏析【7篇】

2023最新-观书有感·其一原文、翻译、赏析【7篇】

观书有感·其一原文、翻译、赏析【7篇】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如下是美丽的小编帮大家收集的观书有感·其一原文、翻译、赏析【7篇】。

观书有感篇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思就是说:只有不断的接受新的事物,并且积极的改革才能使自己的观点保持正确,而且要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使自己做事不太死板。

而这个道理则被朱熹从书中所悟出,于是借这那一池池水写了出来,可以说这首诗也是一首即景至作吧!诗中,描写了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的读上几遍,会觉得无比明丽!你看,半亩方圆的池塘好像一面镜子放在地面上。

而天空和云彩倒映在上面,云彩在天空中飘荡着,映在池塘上,好像阳光和云彩在互相追逐徘徊。

真的是“天光云影共徘徊”啊!“这池水为什么如此的清澈呢?”朱熹高兴地自问自答:“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其实我们都是普通人,并不是人们口中所说的‘天才’与‘弱智’的比例。

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掌握现在,赊取未来。

只有不断地吸收新事物、不断地充实自己,我们的心中才会有永不枯竭的“方塘”。

书中那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已经令人读完后清晰明确。

但是更让人拍手叫绝的还在后面呢!一看标题,是观书的感想,顿时美的意境升华了,把池水与读书相辅结合,更是锦上添花。

我很佩服朱熹。

因为他以一首小诗,说理了: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的思想“年轻,”情操高雅!简简单单的字字句句居然有这么大的道理,并且给人的启示也回味无穷!《观书有感》教案篇二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一)导入: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推荐阅读:《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推荐阅读:《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推荐阅读:《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解读~~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解读~~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哪得,怎么会。

如许:这样。

④蒙冲:战船。

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译文: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进步。

~~赏析~~(其一)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与读书融合了。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7篇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7篇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7篇【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3、了解哲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4、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哲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课前准备】1、查阅资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朱熹。

2、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

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十年浮海一身轻,乍睹藜涡倍有情。

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可谓远矣。

百学须先立志。

勿谓今日不学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

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于此,则不敢志乎彼。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

主一无适便是敬。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盛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3、预习《观书有感》,理解诗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理解诗意
1、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到这儿,你知不知道在这首诗里,坐着主要描绘的是什么呢?(半亩方塘)【板书:方塘】同学们,半亩方塘并不算大,也就我们三个这样的教室大小。那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半亩方塘呢?你能不能用上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清)【板书:清】
2、再请同学们细细地去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哪些地方写出了这个小池塘的清澈?生自学
·在我们学过的诗当中,你知道有哪些说理诗吗?指名说
·想不到没关系,老师给大家一些提示。【出示课件: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生口头完成填空
·同学们,有了活水,池塘的水为什么就能这样的清澈呢?(因为流动的水不断地补充进来,带走了污水,使得池塘的水永远清澈明亮。)
·没有源头活水,池塘会是怎样呢?(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7、学到这,这首诗的意思,你明白了吗?谁能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看?指名说
8、多美的景致啊,真让人喜欢。你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
2、交流(只有远远不断的活水才能使方塘如此的清澈;同样,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的心智更聪明。)【板书:心智明】
3、原来,诗人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不断读书,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生齐读
4、同学们,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而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3、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再指名读
4、诗有了节奏,才能给人美的享受。听老师是怎样读出诗的韵味和节奏来的。
·师范读,你会像老师这样读吗?
·指名读,相机表扬:有点感觉了。
·咱们一起来试试!生齐读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小学六年来,你一定积累了不少有关读书的名言。谁来向大家们,这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上课前,老师也介绍说这是一首与读书有关的诗。【板书:读书】可全诗28个字却没有提到读书,这是为什么呢?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会联想到读书呢?同桌讨论讨论
同桌讨论,师提示:朱熹的诗富有哲理,在这,他仅仅是在写方塘,是在写活水吗?活水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生书空
·古人以铜为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
·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啊,把方方的池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池塘的清澈明净。
△“天光云影共徘徊”
·生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池塘清澈透明,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
·“徘徊”是什么意思?(来回地移动)
指名说,师相机点评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则有关读书的名言。【出示名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生齐读
·这则名言给你什么启示呢?
3、这是朱熹告诉我们的读书方法。【板书:朱熹】你了解朱熹吗?指名说(简介朱熹,相机复习朱熹的《春日》)
4、【出示课件】师简介: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很多思想都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的诗作用词讲究,风格俊朗,具有一定的哲理。
·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4、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老师也非常喜欢这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这两句诗,看看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5、指导朗读
·师:多美的景色啊,你能读好这两句吗?指名读
·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你一定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
二、初读诗歌
1、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熹的一首与读书有关的诗——【师板书课题:观书有感】生齐读课题师:何谓观书?观书有感呢?
2、朱熹,一代理学宗师,他的读书感受一定与众不同,想读吗?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自学这首诗,开始吧!【出示自学提示:1、朗读全诗,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美;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生自学
3、交流
△“鉴”
·生谈理解:我是从第一句话“半亩方塘一鉴开”中的“鉴”字体会到池塘很清澈的。在这首诗里,“鉴”是镜子的意思。半亩方方的池塘就像镜子一样清澈明亮。师评:你抓住了“鉴”这个字,不仅告诉了大家“鉴”的意思,还说清楚了为什么由“鉴”可见池塘的清澈。
·同学们,“鉴”在这课中是一个生字,上下结构,因为古代的镜子都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它的下面是个金字底。伸出你的手,和老师一起来书空这个字。
课后,阅读《观书有感(其二)》,借助老师提供的注释,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又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样的读书道理。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朱熹先生说理巧妙,诗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话更是脍炙人口,成为千古名句。如今,这两句话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朱熹勤于读书,善于思考,他还写下了一首说理诗《观书有感(其二)》。【出示《观书有感(其二)》及相关注释】
六、课后作业
·熟读成诵,咱们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话。生齐背1、2句
6、池塘里的水为什么会如此的清澈呢?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看来,你们已经和朱熹一样找到了答案。一起说——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e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
·这个“为”字向我们解释了池塘为什么如此清澈的原因,是因为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书: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流动的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