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及解析

合集下载

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力与运动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掌握力与运动的知识对于理解物理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总结力与运动的关系,并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点。

1. 力的概念与分类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或形状。

力的分类主要有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两类。

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摩擦力、弹力等;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重力、电磁力等。

2. 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力与运动的基本定律,对于物体的运动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如果没有其他力的干扰,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

(2)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其质量乘以加速度,即 F=ma。

其中,F表示合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运动的描述与分析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需要引入一些描述运动状态的量。

(1)位移与位移矢量: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位置差。

位移矢量有大小和方向的特点,用箭头表示。

(2)速度与速度矢量: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

速度矢量包括大小和方向两个方面。

(3)加速度与加速度矢量:加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量。

加速度矢量也包括大小和方向两个方面。

4. 动力学动力学研究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

(1)力对物体的影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会改变其运动状态,使物体产生加速度。

(2)质量与惯性: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惯性的度量,质量越大,物体越不容易改变其运动状态。

(3)惯性与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通过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方向或形状。

5. 重力与运动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是一种非接触力。

(1)重力的性质: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重力的方向是垂直指向地心。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带答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带答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单选题1、如图所示,水平轨道AB和倾斜轨道BC平滑对接于B点,整个轨道固定。

现某物块以初速度v0从A位置向右运动,恰好到达倾斜轨道C处(物块可视为质点,且不计物块经过B点时的能量损失)。

物体在水平面上的平均速度为v̅1,在BC斜面上的平均速度为v̅2,且v̅1=4v̅2。

物体在AB处的动摩擦因数为μ1,在BC处的动摩擦因数为μ2,且μ1=6μ2。

已知AB=6BC,斜面倾角θ=37°。

sin37°=0.6,cos37°=0.8。

根据上述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AB、BC运动时间之比t AB=23t BCB.物体经过B处的速度大小为16v0C.物体与BC间的动摩擦因数μ2=637D.物体到达C处之后,能保持静止状态答案:CB.由题可知v̅1=4v̅2,物体在AB阶段、BC阶段分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因此v0+v B2=4×v B2因此vB=13v0选项B错误;B.由v̅=xt可得x AB t AB =4x BCt BC因此可求t AB t BC =x AB4x BC=32因此选项A错误;C.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μ1mg=ma AB,mgsinθ+μ2mgcosθ=ma BC 根据运动学公式2as=v2−v02可得(13v0)2−v02=−2a AB x AB 0−(13v0)2=−2a BC x BC代入数据μ2=6 37因此选项C正确;D.由于μ2<tan37°,则物体不可能在C处静止,选项D错误。

故选C。

2、2019年11月,在温州翔宇中学举行的浙江省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中,某校高二学生王鑫宇以2米的成绩获得冠军,如图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A.王鑫宇在上升阶段重力变大了B.王鑫宇在空中跨越过程处于失重状态C.王鑫宇起跳时地面对他的支持力大于他对地面的压力D.王鑫宇在助跑过程中,地面对他的支持力做正功答案:BAB.王鑫宇在上升阶段只受重力,处于失重状态,且重力大小不变,故B正确,A错误;C.王鑫宇起跳时地面对他的支持力与他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C错误;D.王鑫宇在助跑过程中,地面对他的支持力与运动方向垂直,不做功,故D错误。

力与运动的基本概念知识点总结

力与运动的基本概念知识点总结

力与运动的基本概念知识点总结在物理学中,力与运动是两个基本的概念。

力是引起物体产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而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改变。

掌握力与运动的基本概念对于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力与运动的基本概念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力的概念与特点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通常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力的作用方向。

2.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为牛顿(N)。

3. 力的性质:力是矢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力的大小用力的模表示,即力的绝对值。

4. 力的合成:多个力可以合成一个力,即合力。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所有力的矢量和决定,可以通过几何方法或向量相加法求得。

5.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成多个力,即分力。

分力的大小与方向由原力和分力的夹角以及物体本身的性质决定。

二、运动的概念与分类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改变。

根据不同的标准,运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相对运动与绝对运动:相对运动是指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或参考系的运动,而绝对运动是指物体相对于绝对参考系的运动,如地球运动。

2. 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直线运动是指物体的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而曲线运动是指物体的运动轨迹是一条曲线。

3. 平动与转动:平动是指物体整体平行移动或整体沿直线运动,而转动是指物体围绕某一轴线旋转。

4. 非匀速运动与匀速运动:非匀速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速度不断变化,而匀速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速度保持不变。

三、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描述力与运动关系的基本规律,它们分别是: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将保持原来的状态。

即“物体静止就静止,物体运动就均匀运动”。

2. 第二定律(运动定律):当外力作用于物体时,物体将产生加速度,加速度的大小与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自然科学基础物理)运动和力

(自然科学基础物理)运动和力

运动和力是自然科学基础物理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和相互作用的基础。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个概念:
1. 运动:在物理学中,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

运动可以是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复运动等不同形式。

运动的描述需要考虑物体的速度、加速度以及路径等因素。

2. 力:力是导致物体产生运动或形变的原因,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使物体加速、减速或改变方向等。

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张力等。

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物体所受的所有外力之和会影响物体的加速度,即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力还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是通过物体之间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力,如摩擦力、支持力等;非接触力则是通过距离作用于物体之间,如引力、静电力等。

通过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可以深入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原理,为解释自然现象、设计工程应用等提供基础。

物理学中的运动
和力是许多其他物理学领域的基础,对于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力与运动的知识点总结

力与运动的知识点总结

力与运动的知识点总结引言:力与运动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们是理解世界运动规律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每一个物体都在不断地进行着运动,而力则是推动运动的驱动力。

本文将总结一些力与运动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领域的概念与原理。

一、什么是力?力是改变物体状态或形状的物理量,通常用矢量表示。

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常用符号F表示。

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例如推一个物体、拉伸弹簧等,都是力的作用。

力的单位是牛顿(N)。

二、力的分类:1. 接触力:接触力是物体间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推、拉、摩擦力等。

2. 引力:引力是物体之间由于质量吸引而产生的力。

它使物体向中心距离方向移动,如地球对物体的引力、行星间的引力等。

引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 弹力:弹力是物体由于受到压缩或拉伸而具有的恢复能力产生的力。

它的大小与形变成正比,与弹簧的劲度系数有关。

4. 压力: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它是垂直于操作面的作用力。

5. 磁力:磁力是由于电流或磁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

磁力的大小与电流大小和两个相互作用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关。

三、运动的基本概念:1. 位移:位移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改变位置。

它是一个矢量量,有大小和方向,用符号Δs表示。

位移的方向由起点指向终点。

2. 速度: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是个矢量量。

它有大小和方向,用符号v表示。

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总位移除以总时间,而瞬时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

3. 加速度:加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是个矢量量。

它有大小和方向,用符号a表示。

当一个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时,它处于加速或减速状态。

4. 动量:动量是物体运动的一种性质,是个矢量量,用符号p表示。

动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动量守恒定律指出,在一个系统内,如果没有外力作用,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四、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和动力,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当力与物体质量的乘积等于物体的加速度时,物体才能产生运动。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总结1. 基本概念-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 参考系:描述物体运动时所选定的基准物体或坐标系。

-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的位移量,是标量和矢量。

- 加速度:物体速度的变化率,是矢量。

2.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受到外力作用。

- 牛顿第二定律:F=ma,力等于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描述了力与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之间的关系。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3. 力的分类-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 摩擦力:物体之间接触面产生的阻力。

- 弹力:物体形变产生的恢复力。

- 流体阻力: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

4.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力。

-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多个分力,分力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

5. 动量与冲量- 动量:物体质量与速度的乘积,是矢量。

- 冲量:力与作用时间的乘积,是矢量。

- 动量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作用的系统中,系统总动量保持不变。

6. 动能与势能-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如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

-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非保守力作用的系统中,系统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7. 圆周运动- 向心力:使物体沿圆周路径运动的力,指向圆心。

- 向心加速度:物体在圆周运动中,速度方向的变化率,指向圆心。

8. 相对运动- 相对速度: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速度。

- 相对加速度: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加速度。

9. 刚体的平衡与转动- 刚体平衡条件:刚体上所有力的矢量和为零,所有力矩的矢量和也为零。

- 转动惯量:刚体对于旋转轴的惯性特性。

- 角动量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矩作用的系统中,系统总角动量保持不变。

10. 流体静力学- 浮力:流体对物体的上升力,与物体所排流体的重量相等。

力和运动---知识点总结

力和运动---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总结一、 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 机械运动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Ⅰ 匀速直线运动:A 、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 变形 , B 、速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1.1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速度图象:Ⅱ 变速运动:A 、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 、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C 、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D 、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1、v 2、v 则 v 2>v>v 1E 、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三、 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一、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不能选择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

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就说物体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就说物体是静止的。

例如,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如果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如果以汽车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二、运动的快慢1、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 ,其中 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

速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在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km/h)。

2、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3、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对于变速运动,可以用平均速度来粗略地描述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

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三、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要注意正确放置刻度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时间的测量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小时(h)、分钟(min)。

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是钟表。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误差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方法来减小误差。

四、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是南开中学教师运动会的“同心鼓”项目,这个项目要求老师们同时用力拉着鼓四周的绳子,通过有节奏的收、放绳子使鼓起伏,让球在鼓面上跳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球在上升过程中所受合力不为零,合力方向竖直向下B.球上升到最高点,此时速度为零,受平衡力C.球与鼓面撞击后向上运动,是因为球受到惯性D.鼓悬空保持静止时,因受到多个不同方向的拉力,合力不为零2.如图甲所示装置,其中心固定着一根竖直的杆,杆顶有一小球。

一开始小球和装置一起沿某一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装置突然停止,小球从杆上落下,刚离开杆时的俯视图如图乙所示,请由此判断装置是向哪个方向运动()A.西南B.东南C.东北D.西北3.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面上,重为10N的物体在F=5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由A点匀速运动到B点,此时撤去拉力,物体继续向前运动到C点停下来,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在AB段摩擦力等于10N B.物体在AB段摩擦力小于5NC.物体在BC段摩擦力等于5N D.物体在AB段摩擦力大于BC段摩擦力4.共享单车是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小杨骑共享单车游玩邛海湿地公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杨骑行的速度最大可以达到50m/sB.小杨下坡时不蹬车,单车继续滑行是因为受到惯性C.小杨骑车匀速转弯时,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D.以上说法都不对5.一杯水放在列车内的水平桌面上,如果水面突然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则列车的运动状态可能发生的变化是()A.列车突然向右启动或向左运动时突然刹车B.列车突然向左启动或向右运动时突然刹车C.列车突然加速D.列车突然减速6.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的物体A和B,在F=1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A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10N,B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0NB.B物体受到的重力与A对B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C.A受到的重力与地面对A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D.若拉力F增大,B与A之间的摩擦力增大,A与地面的摩擦力也随着增大7.如图所示,用大小为F的垂直于墙面的力挤压黑板擦,黑板擦静止于墙面上,此时黑板擦受到的摩擦力为f1;改变F的大小使其变成13F,黑板擦恰好匀速下滑,此时黑板擦受到的摩擦力为f2,请问f1和f2的大小关系是()A.f1<f2B.f1=f2C.f1>f2D.无法判断8.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轮滑运动慢慢成为广大青年群众积极参与的社会活动,在轮滑运动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轮滑受到的重力和水平地面对轮滑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B.轮滑下面的轮子是通过变滑动为滚动的方式减小摩擦的C.轮滑匀速转弯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D.轮滑运动时不用力仍能保持向前滑行是由于受到惯性的作用9.体检时,小宏静立在体重秤上,下列几对力中属于彼此平衡的是A.小宏对秤的压力与秤受到的支持力B.小宏对秤的压力与秤对他的支持力C.秤受到的重力与秤对小宏的支持力D.小宏受到的重力与秤对他的支持力10.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时,下列属于平衡力的是()A.汽车受到的牵引力和阻力B.汽车受到的支持力和地面受到的压力C.汽车受到的牵引力和重力D.汽车受到的牵引力和地面受到的压力11.若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则该物体()A.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B.运动状态可能改变C.一定静止D.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12.最近“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在全国各地开展。

汽车行驶时,司机和乘客都要系好安全带,是为了防止下列哪种情况下对车内的人造成伤害()A.突然启动时B.突然刹车时C.突然加速时D.突然超车时二、填空题13.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长沙市某中学的小刚和小明两个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甲和图乙所示的实验。

按图甲实验时,小刚用手通过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A,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可测出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小明则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围定,另一端勾住木块B,木块B下面是长木板,实验时小明拖动长木板,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可测出木块B和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你认为谁的实验设计更好:______;为什么?______。

14.地铁已成为北京的主要绿色交通工具之一,乘坐地铁需要进行安全检查,如图是安检时传送带运行的示意图。

某乘客把一行李箱放在水平传送带上。

在行李箱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的过程中,行李箱_____(选填“受到”或“不受”)摩擦力的作用,你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

15.如图甲所示,水平地面上一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及物体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第1秒内,物体处于______状态,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N;第2秒内,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N,假若此时物体不再受任何力的作用,物体将保持______状态。

16.如图所示,三个质量均为1kg的相同木块a、b、c和两个相同的轻弹簧p、q用轻绳连接,每根弹簧受到的拉力为8N时,伸长量均为1cm。

木块a静止于光滑水平桌面、木块c 静止于地面、木块b静止于木块c的正上方,弹簧p处于原长,光滑滑轮左侧的轻绳呈水平状态,而其右侧的轻绳呈竖直状态。

现用水平力F缓慢向左拉弹簧p的左端,直到木块c刚好离开水平地面,则F的大小为________N,该过程弹簧p的左端向左移动的距离是_________cm。

17.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员武大靖获得短道速滑金牌。

在比赛中他用脚向后蹬冰面,人向前运动且速度加快,这不仅说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方向是______的,还能够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滑过终点后,由于____他继续向前滑行。

18.学习惯性知识后,小明用6N的水平推力推着书,书上的橡皮擦恰好随书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书对橡皮擦的支持力是由于______(选填“书”或“橡皮擦”)发生形变产生的,如果书突然停止运动,橡皮擦将会向______(选填“左”或“右”)19.如图甲所示,完全相同的木块A和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12N的水平拉力F1作用下,A、B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B所受的摩擦力为______N;若将A、B紧靠着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水平力F2推A使它们一起匀速运动(如图乙所示),则推力F2=______N。

20.今年五一期间,合芜高速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两辆同向行驶的汽车发生“追尾”如图所示汽车B刹车后由于_____撞到汽车A,此时对汽车A中的司机起保护作用的是_____(选填“汽车座椅上的头枕”或“座位前方安全气囊”);我们常说汽车靠牵引力前进,实际上是靠后胎与地面间的_____ 力来推动汽车前进。

21.如图(a)所示,物体甲重10N,被15N的水平压力F甲压在竖直墙壁上保持静止,则物体甲受到的摩擦力f甲为_______N。

如图(b)所示,物体乙重10N,在6N的水平拉力F 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匀速向右运动,物体乙受到的摩擦力f乙为_______N。

乙22.天气炎热,多喝水有益于身体健康,某同学买了一瓶瓶装矿泉水,发现瓶盖上有一道道条纹,其目的是在用手拧开瓶盖时能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摩擦;他用力握矿泉水瓶,看到瓶瘪了,表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

23.立定跳高可分解为下蹲、蹬伸和腾空三个过程。

图为某运动员下蹲后在蹬伸过程中所受地面支持力F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

据图可知,该运动员受到的重力为_____N;他在_______(选填“t1”、“t2”、“t3”、“t4”或“t4之后”,下同)时刻获得向上的速度最大,他在_______时刻达到最高点。

24.如图所示,绳子一端固定在墙壁上,另一端与木块A相连,水平向左拉动木板B。

当以木板B为参照物时,木块A是_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若绳子对木块A 的拉力的大小为2N,木板B受到桌面所给的摩擦力的大小为4N,则水平匀速拉动木板B 的拉力F的大小为_________N。

三、实验题25.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1)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需要沿水平方向向右_____拉动物块,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滑动摩擦力。

(2)本实验采用实验方法是_____,通过比较甲、乙实验可以得到结论_____,比较乙、丙实验是为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_____有关。

(3)某同学对实验装置进行改动,如丁图所示固定弹簧测力计拖动下面木板,重复实验,发现效果更好,这样改动的优点是_____。

26.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木块(重力为6N ),木板,棉布,毛巾,弹簧测力计,细线,砝码(重力为2N)若干等。

(1)实验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木板上,弹簧测力计沿____________方向拉动木块,并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2)小明改变条件多次实验,记录的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序号木块放置情况木块上表面情况压力/N弹簧测力计示数/N 1平放木板6 1.22平放木板8 1.63平放木板10 2.04平放木板上铺棉布6 1.85平放木板上铺毛巾6 3.0①分析序号_________三组数据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这三次实验中滑动摩擦力f大小与接触面所受压力F大小的关系式是_______;②如要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应选序号为___________三组数据进行分析;(3)实验拓展,改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当匀速拉动木块向右运动的时候,弹簧测力计读数如图,则此时木块所受摩擦力为__________N(挂钩与细线间摩擦不计);改用如图丙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当向左拉动木板的过程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27.在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实验中,将同一辆小车从相同的高度处由静止开始沿斜面滑下,如图所示.第一次水平木板上铺有毛巾,第二次水平木板上铺有棉布,第三次直接滑到水平木板上,小车在三个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后,分别停在木板上的不同位置.(1) 实验中将小车从相同的高度处由静止开始沿斜面滑下是为了保证________相同,采用不同的接触面是为了保证________不同。

(2)小车在三个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时,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________(填“远”或“近”),这表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___(填“大”或“小”).(3)对上述实验分析后可以推测: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保持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