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民国时期女性服饰演变及其影响的诸因素

合集下载

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发展副本

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发展副本

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发展副本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服饰特点深受外来文化影响,也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以下是对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其发展的详细论述:一、服饰特点1.欧化风格:民国时期是近代中国的开端,西方文化的涌入对中国的服饰产生了巨大影响。

服饰开始出现西装、西裤、衬衫等西式服饰,以及西方的剪裁和款式。

同样,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也更多采用了西式的裁剪,强调简洁大方。

2.女性短发: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长发象征着女性的美丽和柔弱,是女性的重要标志。

但民国时期,许多女性开始剪短发,尤其是在城市中。

短发的流行使得女性在视觉上更具现代感和解放感。

3.混搭文化:由于境内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民国时期的服饰也开始出现混搭的风格。

人们开始穿着传统中国服饰与西方服饰相结合,比如在中国礼服的基础上加上西式剪裁和图案,或者在西方服饰上加上中国元素的装饰。

4.维护传统:尽管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服饰依然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传统服饰,如旗袍、长衫、对襟等,虽然在款式上逐渐接受了西方的影响,但仍然保留了传统的元素。

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维护,也是一种对者传统身份认同的表达。

二、服饰发展1.初期的混搭:民国初期,由于民众对西方服饰的接受程度有限,服饰往往呈现出传统与西式的混搭风格。

男性仍然穿着长袍和蓝布长衫,女性则在长衫或旗袍上穿上外国式的开襟西服。

2.裁剪革新:民国中期,随着对西式服饰的接受程度逐渐加深,服饰裁剪和款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男性开始普遍穿着西装西裤,女性的旗袍和长衫也开始采用西式的裁剪,强调腰线和身材的修长。

3.民族主义情绪的崛起: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国内反对外国侵略的民族主义情绪渐渐抬头,这也对服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许多人开始强调汉族传统的服饰,如长衫、马褂、袍子等,以表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4.社会变革: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变革对服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内在需求看民国女性穿着方式的嬗变

从内在需求看民国女性穿着方式的嬗变

从内在需求看民国女性穿着方式的嬗变民国时期,女性的穿着方式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

从内在需求的角度来看,民国女性穿着方式的嬗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在穿着方式的嬗变中,女性对于身体舒适感和自由度的追求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统的束缚式服装对于女性来说,无疑是一种身心上的负担。

束腰、瘦脚裤等服饰设计限制了女性的行动能力,使她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到不方便。

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追求宽松、舒适的穿着方式,例如宽松的旗袍和西装等。

这些服饰给女性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度,使她们能够更加自由地行动和活动。

社会地位的提升也对女性的穿着方式产生了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性逐渐获得了更多的社会权利和地位。

她们开始参与社会和工作,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穿着方式来展示自己的独立和自信。

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选择男性化的穿着方式,例如西装、长裤等,这些服饰给她们带来了更多的自信和权威感。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性对于美的追求也变得更加重要。

在过去的社会中,女性的角色主要是家庭角色,她们对于自己的外貌和穿着并没有太多的关注。

但是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她们开始追求美丽和时尚,注重自己的形象和穿着方式。

女性开始追求更加精致、典雅的服饰,配合适当的妆容和发型,使自己在外表上更加出众和美丽。

女性对于性别角色的思考也影响到了她们的穿着方式。

传统观念中,女性被视为弱者,她们在穿着方式上的选择也受到了限制。

但是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女性开始重塑自己的性别角色,拥有更多的选择和权力。

她们开始选择与传统性别角色相违背的穿着方式,例如短裙、裤装等,以表达自己的独立和坚强。

女性通过自己的穿着方式来打破传统的束缚,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从内在需求的角度来看,民国女性穿着方式的嬗变是一个从传统到现代、从束缚到自由的转变过程。

女性对于舒适感、自由度、社会地位、美的追求和性别角色的思考,都影响着她们在穿着方式上的选择。

这种嬗变反映了女性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权力的变化,也展示了她们追求自由和美丽的渴望。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女性服饰也经历了明显的变迁。

在这个时期,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在社会中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与此同时,女性的服饰也逐渐转变,反映出女性地位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变革的进程。

在民国初期,女性的服饰还相对保守,注重的是稳重和庄重的形象。

在这个时期,流行的服装风格受到西方影响,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穿着西式服装,比如长裙、高领衬衫、小礼帽等。

同时,中国传统服饰也仍然存在,并与西方元素相互融合。

此时的女性服装色彩以素雅为主,大多采用深色调,以体现出女性的成熟和稳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开始发生了转变,她们的形象也逐渐变得更加活跃和自由。

这种巨大的社会变革也反映在女性的服饰上。

在民国中期,女性开始大胆尝试新的时尚元素,并开始以“时尚”为导向。

这个时期,宽松的蓬裙和吊带设计的上衣成为时尚的代表。

颜色上,服装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传统的黑色、蓝色,到浅粉、米黄等明亮的色彩都在女性服饰上得到了体现。

到了民国晚期,女性的服饰变化更加明显。

这个时期,女性的形象更加年轻、活泼,服装也更加注重个性和创新。

时尚的短裙和迷人的花纹成为潮流,女性开始更加自由地展示自己的美丽和个性。

同时,背心、无袖和半裸露的设计成为女性服饰的亮点,体现出女性地位提升后的自由和自主。

总的来说,是与社会变革紧密相关的。

在这个时期,女性地位的提升和角色的变化促进了女性服饰的转变。

从保守到时尚、从素雅到多彩,女性服饰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

这一时期的女性,不仅追求自由和个性,还通过服饰来展示自己,向世界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她们的时尚选择和个性化的服饰反映了当时文化的多元化和活力,也为后来的时尚潮流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是与社会发展和女性地位提升的关系密切相关的。

女性服饰从保守到时尚,从传统到现代,展现了女性地位转变的历程。

这个时期的女性通过时尚选择和个性化的服饰来展现自己的美丽和个性,为当时社会带来了活力和创新。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大全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大全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大全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服装也有着独特的风采和特点。

下面将从民国时期的服装特点、男女服饰、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对民国服装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民国时期服装特点1.时尚多元民国时期的服装风格呈现多元化,既有西式服饰的影响,也融入了传统中国服饰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时尚风格。

这源于中国在时局动荡的情况下,不同地区、阶层的人们对服装的选择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多元的服饰文化。

2.民族特色民国时期的服装注重民族特色,设计师们常常将传统的汉服元素巧妙融入现代服饰之中,例如改良旗袍、中山装等,使其具有时代感的同时保留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特色。

这种追求民族特色的设计理念,为当时的服装产业带来了崭新的面貌。

3.时尚启蒙在民国时期,新的文化观念不断涌现,这对服装的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时尚启蒙思潮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服装款式和设计理念,使得服装不再仅仅是实用的衣着,而是成为了一种展示身份、品味和个性的方式。

4.西式影响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外国文化的渗透,民国时期的服装也受到了西式服饰的影响。

西服、连衣裙等服装款式逐渐在民国社会流行起来,这些服饰的引入为当时的服装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使得中国的服装设计日趋多元化。

二、民国男女服饰1.男装在民国时期,男士的正装主要是中山装和西装。

中山装是由孙中山所倡导的民族服饰,它是中国式图形裙和唐装的混合体。

西装则是西式服饰的一种,主要由西式衬衫、马甲和西裤组成。

这些男装的引入使得男士在社交和正式场合有了更多的选择。

2.女装女性服装方面,旗袍是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

旗袍是一种颇具东方韵味的女性服装,其设计简洁大方,体现出中国传统服饰的风采。

此外,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还包括改良的长褂、长裙等款式,这些服装都在设计上融入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元素。

三、影响因素1.政治因素民国时期是中国政治剧变的时期,政治因素对服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府领导人的服装选择、政治氛围和思潮的变化都直接影响着社会对服装的审美和品味,从而影响着时尚潮流的走向。

小议民国时期女性服饰演变及其影响的诸因素

小议民国时期女性服饰演变及其影响的诸因素

小议民国时期女性服饰演变及其影响的诸因素衣食住行的风俗文化中,服饰历来是涉及面最广,最能迅速与直观的反映社会时尚的部分之一。

女性服饰从一个侧面,生动具体的反映了女性生活的景象,折射出了时代的风云变幻。

在中国服饰史上,中华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有着重要地位,它以中西交融、满汉交融为特色,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女性服饰大跨度的历史变革,突显了人性化、个性化和近代化的时代特征。

其中,旗袍“国服”地位的确立,演绎了女性服饰的华采乐章。

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总体来说是朝着自然、简便、时尚、美观的趋向演变的,这种趋势的背后是社会的进步与女性主体意识的强化。

一演变过程1、清末民初从等级着装向自由着装演变中国一向有“衣冠王国”之称。

传统“冠服”制度既体现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又表现出某种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

清代实行的是“满汉分途”、依制着装的制度,这是君主专制时代服饰的特点。

历朝《大清会典》严格规定了上至皇后、太后,下至朝廷命妇的服制,包括朝服、吉服和一般礼服。

其中女性官服中,其颜色、绣纹、质地、式样等方面,均按等级作出了具体规定。

命妇的礼服,于凤冠、霞帔之外,在胸前背后的补子上以仙鹤、锦鸡、练雀等图案表示出不同的品级。

清朝律例严禁着装方面的僭越行为。

一般平民妇女在许可范围内,实行满汉分途,这与男性的全盘满化有所差别,是清初统治者默许在风俗习惯上“男从女不从”的结果。

满族妇女的典型着装是上梳两把头,身着宽大旗袍,足登花盆底鞋;汉族妇女的典型着装则为,平头圆髻,上穿滚边袄衫,下着长裙,脚穿弓鞋。

两种装束分别代表了中国历史上服装式样最基本的两种形制,即衣裳连属制(深衣制)和上衣下裳制。

作为一种民俗,一种文化,服饰既有其承传性,又有其变异性。

在君主专制的严格限制下,服饰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但其仍是缓慢流动的活水。

20世纪最初的10年,是清王朝最后的10年。

由于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及东西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女子服饰有了更多的变化,式样的翻新主要表现为服装肥瘦长短、领袖尺寸、纽带位置、衣裤鞋帽搭配的变化,以及色调的匹配等等。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近现代化进程中女性服饰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女性的地位和社会地位发生了重大改变,她们参与了社会发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角色,对于女性服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将从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主要特点以及对女性地位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在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饰款式的改变,二是面料和色彩的更新。

首先,从款式上看,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逐渐摆脱了旧式的束缚和拘束,形成了更为宽松和舒适的设计风格。

曾经在清朝流行的紧身旗袍被逐渐取代,而改为呈宽松剪裁的中式长袍。

女性穿起了这种长袍,整体线条流畅,穿着方便,突显了女性的曲线美。

同时,也开始尝试西式服饰的穿着方式,引进了西式的连衣裙和西装。

这些新款式不仅让女性更舒适,也展示了她们独立、自信的形象。

其次,面料和色彩的更新也是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迁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丝绸面料仍然使用,但逐渐被新的面料如纤维织物所取代。

这些新型面料具有更好的舒适度和易打理性,也更符合现代女性生活的需求。

色彩方面,过去的传统深色被更亮丽、鲜艳的色彩所取代,如红色、蓝色、绿色等。

这种明亮的色彩让服饰更具活力和时尚感。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变迁反映出当时女性地位的变化,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的增加,也促进了服饰风格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随着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提高,她们开始追求更为独立和时尚的服饰,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在经历了封建社会束缚的传统观念后,女性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她们不再局限于被动地接受礼教的束缚,而是通过穿着来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

而这种服饰风格的变化也反过来影响了女性地位的提升。

通过新式服饰的展示,女性的时尚意识被唤醒,她们开始更积极地追求自己的权益和解放。

同时,新式服饰的传播也为女性的独立和自主提供了平台,让她们在社会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民国时期的服饰

民国时期的服饰

• 除了旗袍,还有其他服饰在中国非常流行。其中, 西式的连衣裙在中国流行较为突出,它有多种款 式。 • 另外,在大城市的女性还喜欢穿着大衣、西装、 长裙、短裙、马甲、披风等等,
影响女性服饰流行的诸种因素
1 , 审美观念对服饰演变的影响甚大。 2, 时装展示与选美活动的开展,对推动服饰变 化的作用不可低估。 3, 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也是影响服饰变化的 重要因素。 4 , 近代服装产业的产生与发展,为民国时期女 性服饰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0世纪30年代)近 代民国中期的服饰:
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 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 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 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 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 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 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 领,领子越低越“摩登”, 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 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 流行长的,长过手腕 ;时儿 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二十世纪中晚期 :
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 为中式衫袄和中式抿裆裤。 这是由劳动人民的经济条 件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工农装流行----体现劳动 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新 中国的政权性质 军装----蓝、灰、绿成了 这一时期的主色调
服饰的特点从ຫໍສະໝຸດ 闭走向开放青楼女子是服饰时尚的最初体验者,曲线初露别 样的风情、追求摩登化
结语
• 在民国那样一个东西方相碰撞的时代, 变化在所难免。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从变 化的表象中找出变化所带来的的种种原 因,分析变化所带来的后果。并且从中 找出对现实有意义的地方加以利用。


那些落入风尘、开放的妓女们或者是那些走 出深闺的新潮女性。民国时期服饰革命的最先引 领者是模特儿。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长三堂 子中的名妓们。她们是服饰时尚的最初体验着。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女性服饰发展的关键时刻。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女性地位和角色也得到了重大改变。

与此同时,女性服饰的设计与风格也在不断演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与思潮变化。

本文将着重探讨。

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受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影响。

在清朝末期的封建社会中,女性服饰以传统的旗袍为主,这种服装束缚严密,缺乏灵活性。

随着民国的建立,中国开始接纳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女性服饰的形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早期的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开始借鉴西方的设计理念,例如玻璃马蹄镶钉腰肩、小中衫、大香蕉包头巾等。

这些服饰的引进使得传统的旗袍得到了一些改变,逐渐演化为更加宽松自由、便于活动的束身上装。

随着跨境贸易的发展,丝绸成为流行材料,而色彩也变得更加鲜艳多样,反映出女性身份、地位的变化。

到了20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开始走向多元化和现代化。

旗袍逐渐从显露女性曲线的紧身裙变为宽松的长款裙装,肩部和腰线的设计更加注重舒适和自由度。

同时,中式元素和西式元素的融合也进一步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

纽扣大衫、高腰裙和宽肩翻领等设计成为当时女性时尚的代表,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时尚风格。

在服饰配饰方面,民国时期的女性也开始注重挑选合适的饰品来修饰自己。

手绢、项链、耳环、手镯等都成为了装点女性妆容的必备品。

此外,一些特殊的配饰也开始崭露头角,如高高的竖髻、大面积使用蝴蝶结、花朵和流苏等,为女性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然而,由于社会的动荡和战乱,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发展遭遇了许多限制和困扰。

因为战争和经济不稳定,许多女性被迫放弃时尚,只得过上朴素的穿衣生活。

同时,由于时局不稳定,中西文化的碰撞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尽管如此,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变迁仍然是中华民族服饰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女性通过服饰的选择表达了她们对自由、平等、独立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议民国时期女性服饰演变及其影响的诸因素衣食住行的风俗文化中,服饰历来是涉及面最广,最能迅速与直观的反映社会时尚的部分之一。

女性服饰从一个侧面,生动具体的反映了女性生活的景象,折射出了时代的风云变幻。

在中国服饰史上,中华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有着重要地位,它以中西交融、满汉交融为特色,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女性服饰大跨度的历史变革,突显了人性化、个性化和近代化的时代特征。

其中,旗袍“国服”地位的确立,演绎了女性服饰的华采乐章。

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总体来说是朝着自然、简便、时尚、美观的趋向演变的,这种趋势的背后是社会的进步与女性主体意识的强化。

一演变过程1、清末民初从等级着装向自由着装演变中国一向有“衣冠王国”之称。

传统“冠服”制度既体现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又表现出某种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

清代实行的是“满汉分途”、依制着装的制度,这是君主专制时代服饰的特点。

历朝《大清会典》严格规定了上至皇后、太后,下至朝廷命妇的服制,包括朝服、吉服和一般礼服。

其中女性官服中,其颜色、绣纹、质地、式样等方面,均按等级作出了具体规定。

命妇的礼服,于凤冠、霞帔之外,在胸前背后的补子上以仙鹤、锦鸡、练雀等图案表示出不同的品级。

清朝律例严禁着装方面的僭越行为。

一般平民妇女在许可范围内,实行满汉分途,这与男性的全盘满化有所差别,是清初统治者默许在风俗习惯上“男从女不从”的结果。

满族妇女的典型着装是上梳两把头,身着宽大旗袍,足登花盆底鞋;汉族妇女的典型着装则为,平头圆髻,上穿滚边袄衫,下着长裙,脚穿弓鞋。

两种装束分别代表了中国历史上服装式样最基本的两种形制,即衣裳连属制(深衣制)和上衣下裳制。

作为一种民俗,一种文化,服饰既有其承传性,又有其变异性。

在君主专制的严格限制下,服饰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但其仍是缓慢流动的活水。

20世纪最初的10年,是清王朝最后的10年。

由于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及东西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女子服饰有了更多的变化,式样的翻新主要表现为服装肥瘦长短、领袖尺寸、纽带位置、衣裤鞋帽搭配的变化,以及色调的匹配等等。

其中,有几个引人注目的特点。

其一是西式服饰开始受到女性青睐。

洋布、洋绉、洋帽、洋装成了时髦的东西。

妇女中也有人着西式服装,但主要限于男式西装、男式大衣和礼帽。

一种头梳东洋髻,身穿高领窄袖长袄素长裙、足登皮鞋的中西合璧式着装亦称时髦。

其二是女尚男装风气流行一时。

一批妇女解放的先行者,为扫去女性柔弱之气,纷纷着男装。

其三是女学生装颇引人注目。

一些新式学堂的女学生身着无任何镶饰的窄袖袄、长裤,脑后垂辫,还有人戴鸭舌帽或有檐的分瓣帽,给女性着装带来了一股清新空气。

教会女学堂往往要求学生统一置办“操衣”,平时及参加集会统一着装,令人耳目一新。

女性的传统服饰,在追新求异的潮流中,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绵亘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服装变革方面最重要的成果,是取消了服饰上的等级制度,千百年来以衣冠“昭名分、辨等威”的作法被废弃。

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基本原则。

男式分大礼服与常礼服,为西装和长袍马褂。

女式礼服为上衣下裙,有领。

衣长至膝、对襟,周身加绣饰,左右及后下端开衩。

裙长至脚,中幅平,左右打裥。

社会舆论对此规定褒贬不一,众说纷纭,因此一直未严格执行。

当时,公众场合的普遍着装是男士长袍马褂与西装并行,女士多为上袄下裙。

与清不同的是按等级穿着的现象不见了,人们开始可以比较自由的选择服装的式样和色彩。

由于满族贵族统治地位的丧失,着满装不再带有强制性,社会上很快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的情景。

民国初年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服饰上的多样化也反映了这一时代特征,“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无论男装女装均是如此。

一些时髦女子往往新旧相杂,打扮得不满不汉、不中不洋,不伦不类。

服装式样多元化的同时,服装面料和颜色也更加多样化。

2、“流行分子”中的女性服饰民国时代,社会上流行的女性着装,大体有三类。

一类是传统的汉族女装,即上衣下裙或上衣下裤。

衣有大襟、对襟、斜襟的区别,有长短的变化,下摆则有直角、圆角、弧形之分,衣领和袖管亦或高或矮,或宽或窄。

第二类是旗袍的兴起。

作为满族妇女传统着装的旗袍,经过民初暂短的沉寂,走上了汉化和西化的道路,五四运动前再度兴起。

由于流行于西方的“曲线美”的意识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传统直线剪裁方法形成的满汉女装胸、肩、腰、臀完全呈平直的状态开始改变。

第三,女着男式西装状况被西式连衣裙所代替。

这种衣裙能充分显示女性腰部的柔美、纤细和颈部的优美线条,往往是时髦女性的首选。

西装、旗袍之外,还有服务于各种专门用途的学生服、礼服、婚纱服及供游泳、骑马、打高尔夫球穿的运动服。

女性服装的多样性可见一斑。

与女装相匹配的还有中西式帽子、丝质或貂皮的围巾、呢绒或毛皮大衣、手笼、提包等。

时髦女时装的流行范围,主要在代表时尚前沿的大城市,特别是上海。

实际上服饰上的地域差别很大,大城市与中小城市,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城市与农村,始终存在较大的差距。

常常是某种服装在大城市已经过时,而在中小城市才开始流行,农村和偏远地区却可能还未曾见过。

实际上,整个民国时期,广大农村妇女最普遍的打扮是身着大襟袄和长裤,头梳圆髻(女孩子为大辫),脚穿尖口布鞋。

南方不少地方的农村妇女,则有式样别致的围裙,衣服多为布制。

时髦或条件好些的,则用绸缎,并在衣裤和鞋子上加上鲜艳的花边或绣上精美图案。

极少数富有人家的女子,才追赶时髦,着旗袍、大氅、围巾。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人的服装出现了一次大的革命。

这就是男性中山装和女性旗袍的流行,以至于这两种服装事实上已成为中国的“国服”。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曾邀请上海荣昌祥西服号设计一种新式男服,希望既能吸收西服合体、又能顾及节约与方便,这就是后来的中山装。

20世纪20年代末,南京国民政府重新颁布《民国服制条例》时,中山装被确定为男子礼服之一。

20世纪20年代,经过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洗礼,人们的观念和审美情趣有了很大变化,至北伐军北进时,旗袍已风行一时。

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旗袍在领、袖及袍身的高低、长短、式样等方面,不断发生变化。

时而领高及耳,时而领低若无,时而袖长及腕,时而短至露肩,袍身亦或短至膝盖,亦或长至脚面。

30年代末,还出现了一种“改良旗袍”,其设计在整体和各个细节上更趋成熟,各种花色、质地的旗袍出现在广大妇女身上。

城市中,上至政要夫人、名门闺秀,下至女学生与家庭主妇,大多把旗袍视为正装。

引人瞩目的宋氏三姐妹即经常身着旗袍出现在各种公众场合,乃至国际舞台上。

旗袍几乎成了那个时代中国新女性的标准服装,成了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国服”。

1947年鸿翔公司精制的6款旗袍,在芝加哥国际博览会上又荣获了银奖,从此,旗袍走向了世界服装舞台。

旗袍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选择,是中西结合与满汉融合的产物。

“它的出现是抛弃中国传统服装宽袍大袖的旧貌,吸取西方的审美趣味,大胆的体现女性曲线美的创举。

它是利用传统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成功尝试,也是大众审美风尚中现代因素的展现。

”鞋子的革命起自缠足的废除,这是一个持续了几十年的过程。

清末民初便出现了与天足相匹配的放足布鞋、革履与丝袜,至20年代高跟皮鞋开始流行,几乎成了旗袍的配套装束。

高跟鞋使女性的身材显得高挑挺拔,平添许多妩媚,深受女性欢迎,从女界名流、明星,到职业妇女、家庭主妇、女学生,穿着极为普遍。

就连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城市成都,穿者也不少,与此不协调的是,小脚弓鞋与高跟鞋并存的现象触目可见,经常成为漫画家笔下讽刺的对象,表明缠足陋俗在部分妇女中仍然存在。

二影响女性服饰流行的诸种因素时尚是部分人引发的风气和爱好,实际上,影响服饰潮流除政治制度外,还有诸多因素。

1 , 审美观念对服饰演变的影响甚大。

审美观念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女性自身在服饰方面的取舍,以及社会对其接纳的程度。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讲究阳刚阴柔、男女有别,表现在穿着上则是不管男女惯用褒衣博带。

女性身体的孱弱,衣服的飘逸,特别是缠足,竟成了美的标志。

近代以来提倡个性解放,崇尚自由、自主、自然的思想解放潮流,冲击着传统的审美观,妇女运动也在其中起了催化作用。

一时间,崇尚身体健美和着装体现人体自然曲线,成为不少人新的审美观念。

这是大众现代审美时尚不断生长的结果,是推动服装变革的深层背景和最主要的动力。

服饰的变革只是生活方式变革的一部分,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它最易得风气之先,往往成为社会风尚变迁中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而对时尚服饰的态度,又或多或少反映出新旧观念的冲突。

当时女子的时髦装束,就常为社会所不容,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是政府的干预。

即便在容易接受新潮的知识分子中,也不是一下子都能接受新观念的。

他们中一些人在惶惑中自嘲道:“旧的忘不了,新的学不会,是我们过渡时代的人们的一个通病。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中也不是,是人们的一种痛苦。

”最可称奇者,是权力的干预。

北洋时期,北京政府曾以维持所谓的社会风化为由,公开干涉妇女的穿戴。

1917年北京警察厅发布公告:“查近来衣服式样竟为奇异,几于不中不西。

而妇女衣服日趋紧小,亦殊失大家风范。

”“若于公共集合场所服之游行,实于风俗观瞻两有妨害。

”因此“永禁”穿着。

上海也有议员提出《取缔妇女妖服之呈请》,而所谓妖服,不过是“女衫手臂则露出一尺左右,女裤则吊高至一尺有余”,这样的衣服竟被认为“不成体统,不堪入目”。

直至20世纪30年代,在有些地方“露臂露腿”还被视为有伤风化。

但是现代化的潮流有如青山难以遮挡的东流水,人们生活理念的变化和日常风俗的变迁是阻挡不住的。

新的生活方式,总是会伴随新时代的到来而产生。

2, 时装展示与选美活动的开展,对推动服饰变化的作用不可低估。

现代化带来了公共空间的扩展与公共活动的增加,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时装表演与选美活动,就体现了这一成果,也成为引领服装时尚和推动服装产业化的手段。

早在20年代,上海的美亚织绸厂始将本厂产的绸缎精心设计成流行女装,在永安公司中央大厅搭建舞台,举办时装表演,以扩大产品销售。

1930年该厂建厂10周年,又在上海大华饭店推出了“国货时装表演”,不少政界、商界要人前往,被邀请的明星穿着新奇式样的服装在展厅中依次登台亮相,盛况空前。

永安等百货公司,亦经常在商场中自办大型时装表演,由公司女职员担当模特,同时以明星演唱、美容表演及其他操作演示等活动,招徕顾客。

此外,一些外国人开办的服装店也积极参与其中,南京路上的“朋街”,20世纪三四十年代,每年春秋都举办流行时装发布会,并由西洋女模特进行时装表演,声名远扬,不仅带来了西方时装的流行信息,还引进了先进的时装展示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