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培训教材大纲-参考模板
实验动物知识培训(正用)

目前我国的实验动物知识培训体系尚未健全,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培训内容和质量 参差不齐。
培训覆盖面有限
由于资源、时间和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实验动物知识培训的覆盖面有限,许多科研人员 未能接受系统的培训。
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现有的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未能充分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也未 能及时更新实验动物领域的新知识和技术。
实验动物的重要性
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医学、生物学 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科学实 验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实验动物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 探索疾病的发生机制、研究药物的作 用机制和疗效、验证新技术的可行性 和安全性等。
实验动物的种类和用途
实验动物的种类和用途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研究领域和实验需求,选择不同的 实验动物。
在培训过程中加强实践与应用环节,使科 研人员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验动物知识,并 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实验动物知识培训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完善培训体系
创新培训方式
未来需要建立健全的实验动物知识培训体 系,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提高培训质 量和覆盖面。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教育、虚 拟现实等,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培训方 式,满足不同科研人员的个性化需求。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强化实践与应用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实 验动物知识培训理念和经验,促进我国培 训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例如,小鼠和大鼠是最常用的实验动物,广泛应用于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等 研究领域;猴和猩猩等灵长类动物则常用于人类行为学和神经科学研究。
02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饲养
实验动物的选择原则
01
10.14-四川省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考试大纲

8.《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9.《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
4.
国家实验动物法规和规定 10.《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
11.《关于善待实验动物质的指导性意见》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13.《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
14.《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国家与实验动物相关的法
5.
15.《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管理办法》
112.实验动物突发重大疫病处理程序
2
97.从业人员安全防护概念
16.
管理常识
98. 从业人员安全防护主要措施
99.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环境控制
17.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
100.动物实验的操作规范化 101.从业人员健康管理
从业人员的
102.外伤防护 103.化学防护
18. 安全防护常
意外伤害的防护
104.毒麻药物防护 105.辐射紫外线防护
实验动物遗传学分类
8.
36.封闭群 37.杂交群 38.遗传监测质量
40.封闭群动物的遗传质量 41.遗传监测制度
实验动物科 学基本知识 和基本技术
9.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 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42.实验动物等级划分 43.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监测方法 44.实验动物病毒检测方法 45.实验动物细菌检测方法 46.实验动物真菌检测方法 47.实验动物寄生虫检测方法 48.实验动物主要疫病(鼠痘、小鼠肝炎病毒、小鼠仙台病 毒、兔出血症) 49.实验动物重要的人兽共患病(流行性出血热、淋巴细胞 性脉络丛脑膜炎、狂犬病、猴 B 病毒感染、猕猴逆转录病 毒病、弓形虫病、沙门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结核病、志 贺菌病) 50.实验动物防疫原则 51.实验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52.实验动物传染病防治 53.实验动物防疫与隔离
兽医培训计划与大纲

兽医培训计划与大纲一、培训目的兽医培训计划旨在培养具备临床兽医实践技能、动物保健知识和兽医专业理论水平的医疗兽医人才,为兽医事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高兽医服务水平,增强动物保健能力,保障动物健康和人类健康。
二、培训内容及课程设置1. 培养兽医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兽医药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外科学》等课程。
2. 培养兽医的临床实践技能主要包括《临床兽医实习》、《动物内科学实验》、《兽医外科学实验》、《兽医生理及临床技能实习》等课程。
3. 培养兽医的动物保健知识主要包括《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动物繁殖学》、《动物保健与预防兽医学》等课程。
4. 培训兽医的临床实践技能主要包括《临床兽医实习》、《动物内科学实验》、《兽医外科学实验》、《兽医生理及临床技能实习》等课程。
5. 培训兽医的管理与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兽医管理学》、《兽医卫生监督管理》、《兽医药品生产与质量管理》、《兽医科技创新》等课程。
6. 培养兽医的社会责任与文化素养主要包括《兽医伦理与职业素养》、《兽医社会责任与服务》、《兽医文献检索与信息素养》等课程。
三、培训时间与模式1. 培训时间兽医培训计划设置为一年制,包括上半年的理论教学和实验课程,下半年的临床实习和毕业设计。
2. 培训模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问题解决能力。
理论教学和实验课程交替进行,充分利用实验室和临床场所,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进行实践。
同时,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四、培训师资力量兽医培训计划将聘请具有丰富教学和临床经验的教授、副教授和知名兽医专家作为培训师资力量,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
五、考核与评估1. 考核方式兽医培训计划采取综合考核的方式,主要包括日常学习考核、实验报告、期末考试、毕业设计和论文答辩等环节。
2. 评估方法为了确保培养质量与培养效果,采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培养成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评估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表现,对学生的培养成效进行综合评估。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培训教材大纲

第一章实验动物科学概论第一节实验动物科学的基本概念一、实验动物科学二、实验用动物三、实验动物四、实验动物的特征(一)遗传背景明确(二)对携带微生物和寄生虫实施监制(三)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人工饲育(四)应用范围明确(五)实验动物与其他类动物区别的特征第二节实验动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范畴一、实验动物生物学二、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三、实验动物遗传育种学四、实验动物营养学五、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六、实验动物医学七、比较医学八、动物实验技术九、动物实验伦理学十、实验动物福利十一、动物实验替代方法第二章实验动物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标准第一节我国实验动物工作法制化管理体系简介一、实验动物工作管理体制二、实验动物管理组织机构体系三、实验动物管理法规标准体系四、实验动物质量保障体系第二节国家有关实验动物的法规和规定一、《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二、《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三、《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四、《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第三节国家与实验动物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技术规范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二、《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一)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选址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二)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布局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三)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应当具备下列设施设备(四)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应当有与其养殖规模相适应的执业兽医或者乡村兽医(五)患有相关人兽共患传染病的人员不得从事动物饲养工作(六)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应当按规定建立免疫、用药、检疫申报、疫情报告、消毒、无害化处理、畜禽标识等制度及养殖档案(七)无害化处理场所动物防疫条件(八)审查发证(九)监督管理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一)野生动物保护范围(二)野生动物保护的规定(三)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四、《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管理办法》五、《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六、《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七、《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第四节实验动物的国家标准一、《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及监制》(一)范围(二)引用标准(三)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分类(四)检测要求(五)检测程序(六)检测方法(七)检测规则(八)结果判定(九)报告二、《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一)范围(二)引用标准(三)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等级(四)检测要求(五)检测程序(六)检验方法(七)检测规则(八)报告三、《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一)范围(二)引用标准(三)定义(四)设施(五)环境(六)工艺布局(七)污水、废弃物及动物尸体处理(八)关于笼具、垫料及饮水(九)关于动物运输四、《实验动物哺乳类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控制》(一)范围(二)哺乳类实验动物遗传分类及命名(三)实验动物的繁殖方法(四)近交系动物的遗传质量监测(五)封闭群动物的遗传质量监测附录2-A实验动物封闭群的繁殖方法(一)基本要求(二)方法的选择(三)交配方法附录2-B常用近交系小鼠、大鼠的生化标记基因五、《实验动物配合饲料通用质量标准》(一)范围(二)引用标准(三)定义(四)质量要求总原则(五)饲料原料质量要求(六)检测规则(七)标签(八)包装(九)贮存、运输六、《SPF鸡微生物学监测总则》(一)范围(二)引用标准(三)定义(四)检测样品(五)检测项目(六)检测程序(七)检测规则(八)结果判定(九)检测报告第五节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和职业道德一、实验动物福利二、动物福利的5项基本权利三、动物实验的3R原则(一)减少(二)替代(三)优化四、实验动物伦理原则五、善待实验动物六、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七、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一)职业道德(二)科技工作者应遵循的职业道德(三)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四)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应遵循的职业道德第六节地方实验动物法规一、《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二、《湖北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三、《云南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四、《黑龙江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五、《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第三章实验动物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第一节实验动物遗传学分类和质量控制一、遗传学基本原理(一)遗传与变异(二)染色体、基因和性状(三)遗传基本定律(四)基因突变二、实验动物遗传学分类(一)近交系(二)封闭群(三)杂交群三、实验动物遗传质量控制(一)遗传监测的主要方法(二)遗传质量检测要求(三)遗传监测制度的实施第二节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控制一、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控制分类二、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监测(一)监测意义(二)监测方法三、实验动物主要疫病(一)鼠痘(二)小鼠肝炎病毒感染(三)仙台病毒感染(四)兔出血症四、实验动物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一)流行性出血热(二)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三)狂犬病(四)猴B病毒感染(五)猕猴的逆转录病毒病(六)弓形体病(七)沙门菌病(八)钩端螺旋体病(九)结核病(十)志贺菌病五、实验动物防疫(一)实验动物的防疫原则(二)实验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三)动物传染病防制的具体措施(四)实验动物的卫生防疫与隔离措施第三节实验动物设施环境和质量控制一、实验动物设施环境的分类和管理要求(一)普通环境(二)屏障环境(三)隔离环境二、实验动物设施区域设置要求(一)设施的建筑要求(二)实验动物设施工艺设置(三)实验动物设施的几个主要部分介绍三、实验动物设施人员管理要求(一)人员进出设施的一般要求(二)屏障设施进出的一般程序四、特殊动物实验设施的管理要求(一)生物危害特殊动物实验设施(二)特殊化学物质动物实验设施(三)放(辐)射污染防护动物实验设施五、实验动物运输的环境要求(一)运输活体动物的笼具要求(二)实验动物的运输应注意事项第四节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一、实验动物所需营养素的种类(一)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二)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的种类(三)确定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的指标(四)实验动物不同时期的营养需要二、常用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特点(一)小鼠的营养需要特点(二)大鼠的营养需要特点(三)豚鼠的营养需要特点(四)地鼠的营养需要特点(五)兔的营养需要特点(六)犬的营养需要特点(七)猫的营养需要特点(八)猫的营养需要特点(九)猴的营养需要特点(九)禽的营养需要特点(鸡)(十)实验鱼的营养需要特点第五节常用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和饲养管理常识一、小鼠(一)分类学地位(二)生物学特性(三)饲养管理二、大鼠三、豚鼠四、地鼠五、兔六、犬七、实验用小型猪八、非人灵长类九、实验用禽类十、实验用鱼类第六节影响动物实验的主要因素一、影响动物实验的因素二、遗传因素对动物实验的影响三、影响实验动物的环境因素(一)物理因素(二)营养因素(三)实验操作和饲养管理对动物实验的影响(四)生物因素对动物实验的影响第七节常用实验动物的相关理论及其应用一、动物模型的概念二、动物模型分类(一)按产生原因分类(二)按系统范围分类(三)按模型形式分类(四)按中医体系分类三、动物模型的意义四、动物模型复制的原则(一)相似性(二)重复性(三)可靠性(四)适用性和可控性(五)易行性和经济型(六)符合动物实验伦理与3Rs的原则第八节常用的动物实验技术一、实验动物选择的原则(一)尽量选择与研究对象的功能、代谢、结构及疾病性质相类似的实验动物(二)选择解剖、生理特点和某些特殊反应符合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动物(三)选择对人类疾病易感的或患有相似遗传性疾病的实验动物(四)根据实验动物的不同品种与不同品系的特性选择动物模型(五)根据实验研究不同精确程度要求,选择标准化实验动物(六)用于揭示生命本质DNA生物学功能研究中实验动物模型的选择(七)应符合选择实验动物的一般要求二、实验动物编号的标记方法(一)染色法(二)穿耳孔法(三)剪趾法(四)挂牌法(五)挂腿圈法(六)烙印法(七)针刺法(八)剪尾法(九)剪毛法三、动物保定(一)实验动物的抓取和固定(二)常见的各种动物保定方法四、动物麻醉(一)麻醉前的准备(二)常用的麻醉方法(三)常用的麻醉药(四)麻醉对动物实验的影响(五)麻醉的注意事项五、动物给药方法(一)经口给药方法(二)注射给药方法六、动物标本采集(一)采血方法(二)体液的采集方法七、动物术后护理(一)一般护理(二)疼痛处理(三)创口处理(四)饮食及输液(五)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六)特殊处理八、动物安死术(一)安死术的概念(二)采用安死术必须符合的标准(三)安死术的常用方法九、动物实验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一)污水的无害化处理方法(二)污物的无害化处理方法第四章从业人员的安全防护常识与突发重大事件的应急处理第一节人员的安全防护管理常识第二节人员的健康管理一、加强对实验动物法制化的管理二、控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环境三、动物实验的操作化规范化四、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第三节意外伤害的防护一、外伤防护二、化学防护三、毒麻药物防护四、辐射和紫外线防护第四节实验动物疫渊的人兽共患病的预防和生物安全常识一、实验动物传染病与人类健康二、实验动物常见的人兽共患病三、实验动物疫源的人畜共患病的预防第五节一、实验动物突发重大事件应急预案应包括的主要内容(一)实验动物突发重大事件的概念(二)实验动物突发重大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三)实验动物突发重大事件应急预案应包括的主要内容二、实验动物突发重大事件应急处理原则(一)以人为本,保障科学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二)属地为主原则(三)预防为主原则(四)依靠科学,依法规范(五)与相关应急预案相衔接三、实验动物突发重大疫病应急处理程序(一)应急处理前准备工作(二)现场调查(三)综合诊断(四)疫情处理(五)确认疫情终止(六)总结上报。
(培训体系)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概要

(培训体系)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概要2010年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概要1.关键词实验动物科学(laboratoryanimalscience):实验动物科学是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壹门综合性边缘学科,是通过漫长的动物实验研究过程逐步发展起来的。
实验动物科学是以实验动物资源研究、质量控制和利用实验动物进行科学实验的壹门综合性学科,通过对动物本身生命现象的研究,进而推用到人类,探索人类的生命奥秘,控制人类的疾病和衰老,延长人类的寿命。
实验动物(laboratoryanimal):是以实验动物本身为对象,专门研究它的生物学特性、遗传、微生物及寄生虫控制、饲养繁殖、营养和环境等,开发实验动物资源、实行质量控制,为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的和品系丰富的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和人工改造,于人工条件或实验室条件下饲养繁殖,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应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物制品或药品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实验用动物(experimentalanimal):实验用动物是指壹切能够用于各种实验的动物,包括实验动物、经济动物、野生动物和观赏动物。
而实验动物是壹个特定的概念,仅仅是实验用动物中的壹个特殊群体,它和其它任何动物群体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动物实验:是以实验动物为材料,开展医学实验研究,即于实验动物身上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生命基本规律和病理发生机制,且通过推演、类比解决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重大问题。
随着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实验动物学科和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医药工业、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生物安全、药品食品安全、化学品安全、生态保护等许多学科和行业的结合越来越密切。
配合饲料:根据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以及饲料资源情况,按照经过科学分析和严格计算的饲料配方,将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和各种饲料添加剂等经过粉碎、配料、混合等基本工序加工配制而成的可直接饲用的均匀混合物。
动物上岗证上岗培训课件

动物上岗证的分类和等级
分类
动物上岗证主要分为宠物美容师、宠物医生、宠物护士、宠物训练师等类别, 每种类别都有相应的证书等级。
等级
动物上岗证的等级根据从业者的技能水平、工作经验、专业知识等因素进行划 分,不同等级代表着从业者在动物服务领域的专业能力。
动物上岗证的申请和考试
申请
申请动物上岗证需要具备相关的学历、培训经历和工作经验等条件,具体要求根 据不同的证书等级和类别而有所不同。
05
04
人员管理
严禁无关人员进入饲养区域,工作人 员进入前须进行消毒处理,穿戴工作 服、鞋、帽等防护用品。
05
动物行为学基础
动物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动物行为学定义
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在适应环境、获取资源以及与同类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行为、生态和进化的科学。
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模拟法、案例分析法等。
动物疾病防治的日常管理和制度建设
饲养管理
保持饲料、饮水清洁卫生,避免使用 过期、霉变饲料,保证动物充足的运 动和光照。
疫苗管理
严格遵守疫苗使用和管理规定,确保 疫苗质量和安全。
01
02
卫生消毒
定期对圈舍、器具进行清洁消毒,对 动物体表进行消毒,防止病原菌的传 播。
03
疫情报告和处置
发现动物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向有 关部门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疫 情扩散。
掌握操作技能
熟悉操作流程,注重细节
注意时间管理
合理分配时间,注意答题速度
学会分析问题
理解问题本质,分析问题原因
考试模拟和实践演练
01
02
03
模拟考试场景
模拟真实考试环境,提高 适应能力
医学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培训大纲及问答题

医学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培训大纲第一章医学实验动物科学概论[培训内容]1.医学实验动物学基本概念、研究内容2.医学实验动物学学科地位和作用3.国内外发展概况和趋势4.医学实验动物的法规、组织机构及设施合格证明材料[培训目标]1.掌握医学实验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2.熟悉实验动物学的研究范畴、医学发展与动物实验的关系3.了解医学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简史、国外实验动物管理与法规、国内实验动物工作管理体系和管理法规。
第二章医学实验动物的标准[培训内容]1.实验动物遗传学、微生物学分类与质量控制标准、饲料及营养质量控制标准2.动物实验和饲养设施的环境标准3.动物实验的人员要求及规范化操作[培训目标]1.掌握从遗传学的角度正确选择实验动物;从实验动物微生物学质量的角度正确选择实验动物;动物实验设施环境质量的国家标准及环境控制技术;实验动物营养学质量标准、动物实验及实验室规范化操作技术2.熟悉实验动物遗传学分类和质量控制的意义及遗传学分类的概念;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微生物控制与实验结果的关系;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设施及环境的分类、动物实验设施的环境因素及影响指标;实验动物营养学控制的意义;动物实验规范化操作的重要性3.了解实验动物遗传学分类的国家标准;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等级;实验动物设施环境因素对动物实验的影响;实验动物营养标准、饲料质量对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的影响;动物实验规范化管理、操作的内容第三章常用医学实验动物的特点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培训内容]1.小鼠、大鼠、豚鼠、地鼠、长爪沙鼠、兔、犬、猴和小型猪的生物学特性、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和饲养管理要求2.常用近交系、远交系小鼠、大鼠、豚鼠、兔、犬和小型猪的品种品系介绍3.浙江省特色实验动物的培育和特点[培训目标]1.掌握小鼠、大鼠、豚鼠、地鼠、长爪沙鼠、兔、犬、猴和小型猪的生理学特点、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常用品种品系名称和饲养管理要点2.了解小鼠、大鼠、豚鼠、地鼠、长爪沙鼠、兔、犬、猴和小型猪的一般特性和解剖学特点;近交系小鼠、近交系大鼠等来源、主要特征和主要用途第四章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培训内容]1.动物模型概述、分类2.遗传型动物疾病模型及其品系介绍3.常用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4.动物模型的评价[培训目标]1.掌握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概念、意义、复制原则,选择遗传型动物疾病模型的方法2.熟悉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和诱发性疾病动物模型的概念、复制方法和特点;转基因动物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3.了解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分类;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诱发性疾病动物模型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用途;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内容、研究概况、研究方法;转基因动物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第五章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应用[培训内容]1.实验动物选择的基本原则2.医学实验中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应用[培训目标]1.掌握实验动物选择的原则2.熟悉药效学实验、毒理学实验、心血管理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微循环等实验中常用实验动物的选择3.了解药效学实验、毒理学实验、心血管理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微循环等实验中常用实验动物的应用第六章医学课题动物实验的设计及影响其效果的因素[培训内容]1.医学动物实验课题的设计原则和实验动物的基本要求2.影响动物实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培训目标]1.掌握医学科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程序;动物实验设计的要素、原则2.熟悉动物实验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干扰动物实验结果的影响因素3.了解动物实验记录的规范要求;论文写作中常出现的有关动物实验问题;实验结果的描述和解释第七章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学要求[培训内容]1.动物实验的伦理和实验动物福利问题2.医学研究中使用动物的伦理原则3.实验动物福利立法和善待实验动物[培训目标]1.掌握“3R”原则的概念和内涵2.熟悉医学研究中尊重生命,科学、合理、仁道地使用动物的伦理原则;善待实验动物的要求和相关措施3.了解动物实验中的伦理和实验动物福利;国内外实验动物福利立法概况;动物福利问题、应激反应对动物实验结果的影响第八章医学动物实验与生物安全[培训内容]1.实验动物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及传染病、常见的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2.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相关规范与标准、医学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危害及安全防护3.感染动物的饲养管理4.动物实验后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培训目标]1.掌握人畜共患病的定义;浙江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动物实验后污水、污物、废弃动物及动物尸体的无害化处理2.熟悉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及特殊要求;二级实验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规范;实验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防护3.了解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规范与标准;实验动物常见的人畜共患病和实验动物常见的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生物安全柜、隔离器、独立通风笼具系统的特点及应用;感染动物的饲养管理第九章医学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技术[培训内容]1.动物实验前的准备、实验动物的抓取与固定2.实验动物的麻醉、常用给药方法,血液、尿液、粪便及其它体液的采集方法3.安乐死方法[培训目标]1.掌握染色法、耳孔法、烙印法和挂牌法等动物标记编号方法;小鼠、大鼠、豚鼠、兔、犬、猴的抓取与固定;大小鼠注射给药方法和要点2.掌握小鼠的眼眶静脉丛、腹主动(静)脉采血,大鼠的眼眶静脉丛、腹主动(静)脉和心脏采血,豚鼠脚背足中静脉、心脏采血,兔的耳中央动脉、颈动(静)脉、心脏采血,犬的后肢小隐静脉、前肢背侧皮下头静脉采血3.熟悉动物实验的麻醉剂的选择和使用的注意事项;安乐死的概念和常用方法4.了解实验动物的购买的注意事项;实验动物的常用麻醉方法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第十章医学动物实验申请与相关要求[培训内容]1.医疗卫生单位动物实验申请、审批程序2.医学科研课题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有关要求3.国内国际学术刊物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要求[培训目标]1.熟悉医疗卫生单位动物实验申领的要求、申领程序、申请书填写要求、审查和现场验收;医学科研课题的申请、实施中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有关要求2.熟悉医学课题结题、验收、成果登记和报奖中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有关要求3.了解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的管理和使用要求;国内、国际学术刊物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有关要求浙江省医学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培训考试简答题第一章医学实验动物学概论1、实验动物学的概念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动物上岗证上岗培训课件

PPT学习交流
14
➢猴B病毒流行特点:除不同性别感染有差别;其临 床症状:除多数猴临床症状明显
➢细菌性疾病:流行特点中布氏杆菌、沙门菌以及 支原体——全选;临床症状——全选;对实验的 影响除支原体(3)外全选;预防措施中结核、支 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全选
PPT学习交流
25
➢镇痛药:成年雄性大小鼠
➢无呕吐反射:兔、大小鼠、豚鼠
➢利尿药或抗利尿药研究:大鼠、犬
➢药物对循环系统作用机制分析:猫、猴
➢生殖毒性包括:除哺乳期毒性
➢致畸敏感期毒性观察:除雌性交配能力
➢围产期毒性观察:除胎仔的外观、骨骼畸形
➢皮肤病研究:除青蛙
PPT学习交流
26
四 动物模型
➢动物模型的意义、设计原则、诱发模型的种类、影响模型质量的 因素、裸大鼠用于肿瘤移植研究的优势——全选
PPT学习交流
22
➢染色法错误的是:除单一颜色可标记1-10;染色常用 的染色液:除10%的氨基黑溶液
➢常用编号方法:除拔毛法
➢去除被毛方法:除烙印法
➢注射用麻醉药:除安定
➢豚鼠静脉注射部位:除尾静脉
➢猪静脉注射:耳静脉、颈静脉
➢大小鼠、豚鼠皮下注射:颈后肩胛间、腹部两侧
➢家兔皮下注射:背部、耳根部
型;人感染的症状:流感样、脑膜炎
PPT学习交流
13
➢鼠肝炎的临床症状:除嗜肺型肝炎病毒可引起肝坏 死
➢犬瘟热常用的免疫接种部位:皮下、肌肉
➢犬细小病毒的实验室诊断:电镜与免疫电镜观察、 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实验动物科学概论第一节实验动物科学的基本概念一、实验动物科学二、实验用动物三、实验动物四、实验动物的特征(一)遗传背景明确(二)对携带微生物和寄生虫实施监制(三)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人工饲育(四)应用范围明确(五)实验动物与其他类动物区别的特征第二节实验动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范畴一、实验动物生物学二、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三、实验动物遗传育种学四、实验动物营养学五、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六、实验动物医学七、比较医学八、动物实验技术九、动物实验伦理学十、实验动物福利十一、动物实验替代方法第二章实验动物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标准第一节我国实验动物工作法制化管理体系简介一、实验动物工作管理体制二、实验动物管理组织机构体系三、实验动物管理法规标准体系四、实验动物质量保障体系第二节国家有关实验动物的法规和规定一、《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二、《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三、《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四、《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第三节国家与实验动物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技术规范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二、《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一)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选址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二)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布局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三)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应当具备下列设施设备(四)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应当有与其养殖规模相适应的执业兽医或者乡村兽医(五)患有相关人兽共患传染病的人员不得从事动物饲养工作(六)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应当按规定建立免疫、用药、检疫申报、疫情报告、消毒、无害化处理、畜禽标识等制度及养殖档案(七)无害化处理场所动物防疫条件(八)审查发证(九)监督管理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一)野生动物保护范围(二)野生动物保护的规定(三)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四、《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管理办法》五、《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六、《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七、《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第四节实验动物的国家标准一、《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及监制》(一)范围(二)引用标准(三)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分类(四)检测要求(五)检测程序(六)检测方法(七)检测规则(八)结果判定(九)报告二、《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一)范围(二)引用标准(三)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等级(四)检测要求(五)检测程序(六)检验方法(七)检测规则(八)报告三、《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一)范围(二)引用标准(三)定义(四)设施(五)环境(六)工艺布局(七)污水、废弃物及动物尸体处理(八)关于笼具、垫料及饮水(九)关于动物运输四、《实验动物哺乳类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控制》(一)范围(二)哺乳类实验动物遗传分类及命名(三)实验动物的繁殖方法(四)近交系动物的遗传质量监测(五)封闭群动物的遗传质量监测附录2-A实验动物封闭群的繁殖方法(一)基本要求(二)方法的选择(三)交配方法附录2-B常用近交系小鼠、大鼠的生化标记基因五、《实验动物配合饲料通用质量标准》(一)范围(二)引用标准(三)定义(四)质量要求总原则(五)饲料原料质量要求(六)检测规则(七)标签(八)包装(九)贮存、运输六、《SPF鸡微生物学监测总则》(一)范围(二)引用标准(三)定义(四)检测样品(五)检测项目(六)检测程序(七)检测规则(八)结果判定(九)检测报告第五节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和职业道德一、实验动物福利二、动物福利的5项基本权利三、动物实验的3R原则(一)减少(二)替代(三)优化四、实验动物伦理原则五、善待实验动物六、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七、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一)职业道德(二)科技工作者应遵循的职业道德(三)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四)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应遵循的职业道德第六节地方实验动物法规一、《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二、《湖北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三、《云南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四、《黑龙江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五、《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第三章实验动物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第一节实验动物遗传学分类和质量控制一、遗传学基本原理(一)遗传与变异(二)染色体、基因和性状(三)遗传基本定律(四)基因突变二、实验动物遗传学分类(一)近交系(二)封闭群(三)杂交群三、实验动物遗传质量控制(一)遗传监测的主要方法(二)遗传质量检测要求(三)遗传监测制度的实施第二节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控制一、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控制分类二、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监测(一)监测意义(二)监测方法三、实验动物主要疫病(一)鼠痘(二)小鼠肝炎病毒感染(三)仙台病毒感染(四)兔出血症四、实验动物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一)流行性出血热(二)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三)狂犬病(四)猴B病毒感染(五)猕猴的逆转录病毒病(六)弓形体病(七)沙门菌病(八)钩端螺旋体病(九)结核病(十)志贺菌病五、实验动物防疫(一)实验动物的防疫原则(二)实验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三)动物传染病防制的具体措施(四)实验动物的卫生防疫与隔离措施第三节实验动物设施环境和质量控制一、实验动物设施环境的分类和管理要求(一)普通环境(二)屏障环境(三)隔离环境二、实验动物设施区域设置要求(一)设施的建筑要求(二)实验动物设施工艺设置(三)实验动物设施的几个主要部分介绍三、实验动物设施人员管理要求(一)人员进出设施的一般要求(二)屏障设施进出的一般程序四、特殊动物实验设施的管理要求(一)生物危害特殊动物实验设施(二)特殊化学物质动物实验设施(三)放(辐)射污染防护动物实验设施五、实验动物运输的环境要求(一)运输活体动物的笼具要求(二)实验动物的运输应注意事项第四节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一、实验动物所需营养素的种类(一)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二)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的种类(三)确定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的指标(四)实验动物不同时期的营养需要二、常用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特点(一)小鼠的营养需要特点(二)大鼠的营养需要特点(三)豚鼠的营养需要特点(四)地鼠的营养需要特点(五)兔的营养需要特点(六)犬的营养需要特点(七)猫的营养需要特点(八)猫的营养需要特点(九)猴的营养需要特点(九)禽的营养需要特点(鸡)(十)实验鱼的营养需要特点第五节常用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和饲养管理常识一、小鼠(一)分类学地位(二)生物学特性(三)饲养管理二、大鼠三、豚鼠四、地鼠五、兔六、犬七、实验用小型猪八、非人灵长类九、实验用禽类十、实验用鱼类第六节影响动物实验的主要因素一、影响动物实验的因素二、遗传因素对动物实验的影响三、影响实验动物的环境因素(一)物理因素(二)营养因素(三)实验操作和饲养管理对动物实验的影响(四)生物因素对动物实验的影响第七节常用实验动物的相关理论及其应用一、动物模型的概念二、动物模型分类(一)按产生原因分类(二)按系统范围分类(三)按模型形式分类(四)按中医体系分类三、动物模型的意义四、动物模型复制的原则(一)相似性(二)重复性(三)可靠性(四)适用性和可控性(五)易行性和经济型(六)符合动物实验伦理与3Rs的原则第八节常用的动物实验技术一、实验动物选择的原则(一)尽量选择与研究对象的功能、代谢、结构及疾病性质相类似的实验动物(二)选择解剖、生理特点和某些特殊反应符合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动物(三)选择对人类疾病易感的或患有相似遗传性疾病的实验动物(四)根据实验动物的不同品种与不同品系的特性选择动物模型(五)根据实验研究不同精确程度要求,选择标准化实验动物(六)用于揭示生命本质DNA生物学功能研究中实验动物模型的选择(七)应符合选择实验动物的一般要求二、实验动物编号的标记方法(一)染色法(二)穿耳孔法(三)剪趾法(四)挂牌法(五)挂腿圈法(六)烙印法(七)针刺法(八)剪尾法(九)剪毛法三、动物保定(一)实验动物的抓取和固定(二)常见的各种动物保定方法四、动物麻醉(一)麻醉前的准备(二)常用的麻醉方法(三)常用的麻醉药(四)麻醉对动物实验的影响(五)麻醉的注意事项五、动物给药方法(一)经口给药方法(二)注射给药方法六、动物标本采集(一)采血方法(二)体液的采集方法七、动物术后护理(一)一般护理(二)疼痛处理(三)创口处理(四)饮食及输液(五)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六)特殊处理八、动物安死术(一)安死术的概念(二)采用安死术必须符合的标准(三)安死术的常用方法九、动物实验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一)污水的无害化处理方法(二)污物的无害化处理方法第四章从业人员的安全防护常识与突发重大事件的应急处理第一节人员的安全防护管理常识第二节人员的健康管理一、加强对实验动物法制化的管理二、控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环境三、动物实验的操作化规范化四、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第三节意外伤害的防护一、外伤防护二、化学防护三、毒麻药物防护四、辐射和紫外线防护第四节实验动物疫渊的人兽共患病的预防和生物安全常识一、实验动物传染病与人类健康二、实验动物常见的人兽共患病三、实验动物疫源的人畜共患病的预防第五节一、实验动物突发重大事件应急预案应包括的主要内容(一)实验动物突发重大事件的概念(二)实验动物突发重大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三)实验动物突发重大事件应急预案应包括的主要内容二、实验动物突发重大事件应急处理原则(一)以人为本,保障科学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二)属地为主原则(三)预防为主原则(四)依靠科学,依法规范(五)与相关应急预案相衔接三、实验动物突发重大疫病应急处理程序(一)应急处理前准备工作(二)现场调查(三)综合诊断(四)疫情处理(五)确认疫情终止(六)总结上报---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