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的价值
教育学常考人物及其常考理论

(一)国外常考人物及其常考理论1.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代表作:《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地位:(1)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2.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代表作:《大教学论》(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准)、《母育学校》理论:(1)“泛智”教育(2)教育适应自然(3)班级授课制(4)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循序渐进等原则3.卢梭代表作:《爱弥儿》、《忏悔录》理论:(1)自然教育思想(2)儿童本位教育观4.康德代表作:《康德论教育》地位: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5.裴斯泰洛齐代表作:《林哈德与格鲁德》理论:(1)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家(2)西方教育史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3)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发展6.洛克代表作:《教育漫话》理论:(1)“白板说”(2)“绅士教育”7.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理论:(1)教学四阶段论。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2)传统三中心论。
(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3)儿童管理的理论。
(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
这家话强调了加强对儿童的管理。
)(4)教育性教学原则。
(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首提出。
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5)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
(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8.杜威代表作:《民主与教育》理论:(1)新三中心论。
(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2)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论《科学》课程的价值与功能

论《科学》课程的价值与功能
《科学》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它也被称为“百宝箱”。
作为一种课程,科学被认为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功能。
首先,《科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自然界。
科学家们提供了一种逻辑清晰、分析严密的思维模式,来研究世界各种自然现象,他们采用理性的手段来了解世界,从而
推动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自然界。
学习科学,可以使我们得到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科学的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我们开拓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同
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科学涉及到多种学科,所以学习科学能
够使我们更加清楚和更有深度地理解自然界,以及更好地开展研究和分析工作。
此外,学习科学也是一种人文素质的培养,它可以提升孩子们的观察力,让我们能够
通过实际操作,并不断探究研究来学习知识、加强理论的记忆,使孩子们有足够的自信来
实际应用所学知识,也有助于孩子们培养理性思维,增强分析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孩子
们建立一种独立思考的态度,使他们能在科学素养方面有所突破。
总之,科学不仅是一门传播知识的学科,而且可以使孩子们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的思
考能力,帮助他们开拓视野及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自身素养,激发学习热情以及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仯这种独特的价值和功能,《科学》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论科学的价值

“ 闻道 ” ,没有 外在 目的 ;只要获得 真理 ,明白 了 道理 ,即使 马上死 掉也不 后 悔。但 事实 上 ,孔 子 的真正 意思是 强调 “ ” 的可贵 ,而并 非 主张单 道
纯 的为 “ 闻道 ”而 ” 闻道 ” L 的人 生 观 是 人 。 子
世 的,他 自己虽 然屡 不 得志 ,但仍 然执 著 的周 游 列 国 ,宣传 自己的主张 ,同时鼓 励 自己的学生 为
科 学 的 内在价值 ,是指 当科 学作为一 个独 立
的系统时 ,其 自我发展的指 向和评价的尺度。 科 学 的存在 与发展 ,在 以某 种外在 的需要 与
目的 为前提 和动 力的 同时 ,也 以 自己为 目的 ,作
为 一种 为思 维而 思维 、为认识 而认 识的纯科 学 而
它的功能在于建立一幅同经验事实相吻合的世界 图像 ” 。 笔 者 倒 不 认 为 科 学 可 以完 全 脱 离 社 …
别 , 应 通 过 努 力尽 量 避 免 不 舍 理 的 代 价 。
【 键 词】科 学;价值 ;内在价值 ;社会价值 ;负价值 ;代价 关 【 中图分类号】( 0 【 3 1 文献标识码】A 【 3 文章编号】1 9 44 20 )0 - 05 0 0 -1 0 8( ̄ 3 05 — 5 12
) ,男 ,瑚南 临湘人 , 湘潭大学 管理学院副教授
5 5
维普资讯
也有 自己的 内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目的和价 值 。孔 子 曾说过 , “ 朝 闻道 ,夕死可 矣” 孔 子 这 句话 似 乎表 明 他也 认
为 “ 科学 只 以 自己 为 目的 ” “ : 闻道 ” 只是 为 了
科 学 作为人类 实事 求 是地分析 、研究 自然 界 和人类 自身 的活 动及其 观 念的成果 ,对人 类产 生 了无 可估 量的价值 ,以至 于科学本 身也成 了一种 学 系统 中 的 “ 主体 ” 。作 为 主体 的人 ,之所 以从 事科 研 活动 ,在一定 程度上 ( 至可 以说在很 大 甚 程 度上 ) ,是 由于 科学 工 作 者 对 自己所 从事 的具 体 工作有 兴趣 ,是 由于他们欣 赏 自己的工 作 ,由
略论科学的价值及价值观

略论科学的价值及价 值观
陈 杪
( 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 中国 天津 天
30 8 ) 03 2
【 要】 摘 本文从科学及科 学的价值 定义出发 , 论述 了科学所应 当具有的精神层 面的价值和物质层面的价值。 最后 . 本文又追溯 了 学价值 科 观的发展 , 强调应在全面审视 科学价值之后 , 树立正确 、 面的科学价值 观。 全
【 关键词 】 ; 科学 科学的精神价值 ; 学的应 用价值 ; 学价值观 科 科 1科 学 与 科 学 的价 值 .
的创新精神是建立在求真精神 和怀疑精神基础之上 . 只有在 以“ 真” 求
才有更进一步 的突破和创 新 科学 作为一个概念在社 会生活 中. 运用得相 当普遍 . 但是对于它 基础之上 的对于 已有理论的合理怀疑 、 有标新立 的确切 定义仍存在很 多争议 . 许多学者专家众说纷纭 、 莫衷一是 “ 科 科 学的创新精神就是鼓励人们在尊重事实和规律 的前 提下 . 科学领域之所 不断有新发现 、 新开拓 . 之所以充满着生机 学 ”最 早源 于拉 丁文 “c n a , , S i t ” 从传 统意 义上来 讲 . ei 是指 学问 或知 异 的勇气 。 识。 我国 17 9 9年 出版 的《 辞海》 就将科学定 义为 :科学是关于 自然 、 “ 社 活力 , 就在于不断更新观念 , 大胆创新 。 因此 , 科学 的生命在于发展 、 创 在 会和思 维的知识体系 ” 随着对科学概念认 识的深 入 . 有学者把科学定 新 , 于不断深化对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规律 的理解 1 . 2科学物质层面的应用价值 义为一个 动态 的过程 即知识 的加工过程 . 为知识本身并不是科学 . 认 科学在物质层面 的应用价值即科学的实用价值 在大多数人 的心 它只是科学的产物 例如保加利亚学者伏尔科夫指出 :科学 的本质 . “ 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是 指它在技术上 的应 用 . 这也是科 学最明显 不在于已经认 识的真 理 . 而在于探索真理 ” 美 国科学学专家小李 克特 目中, 社会以“ 造福 于人类 ” 为标准和尺度来衡量科学的价值。 弗朗 定义为 :科学是一种社会地组 织起来 探求 自然规律的活动 ” …还有 的价值 。 “ “ 的学者认为科 学在社会领域 中是社会分工的一个特殊部 门. 是一种社 西斯?培 根最早对科学 的实用 价值做 出了明确 的表述 . 知识 就是力 会组织形式 因此 . 科学概念还包含着社会 建制的思想 。 英国科学家叭 量” 就是他 的名言 。他在 《 工具》 新 中指出 ,“ 科学的真正合法的 目标 , 尔 纳曾指 出 : 作为集 体 的有组 织 的机体 的科学 建制 是一种 新兴 制 就只是给人类 提供新 的发现和力量 。” “ 并进~步指出 :只有把新 的概 “ 念成功地运用于实际 , 才是正确性 的最终象征 ” 度” 。[ ] 现在 . 科学更是通过应用于技术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 领域 产 因此 由于科学其本 身内涵的复杂多样 性 .科学 的价值也 非单一 的。 有学者将科学 的价值分为 : 科学的真的价值、 的价值 、 的价值 ; 生 了广泛 的应用 .对社会物质生活与经济发展起到 了决定性 的作用 善 美 经济价值 、 学术价值 、 审美价值 、 文化价值 等等 。 本人认为 . 无论如何分 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发 展的重要标志 . 是生产力水平 的不断提 高 在当 今社会 . 力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 开科学 的巨大成就 . 生产 科学 的每一 类、 如何概括 . 科学 的价值维度大致可有以下 几个方 面: 成果又都推动生产力 进步. 而推 动整个人类社会 向前发展 除此 之 从 I 科学精神层 面的价值 . 1 首先 . 科学的价值在 于它是一种 “ 观念 上的财富” 科学 的精神层 外 , , 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命质量 的改善 , 在很大程度 上也 是南于科 面上的价值也 可称为文化价值 科学作为一种动态的知识加工过程 . 学 的发展和进步 但是 .科学的实用价值 并不一定都是造福人类 和社 会的正价值 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产 生一 系列 的精神价值 。主要有求真 的精神 、 科 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也同样 可以用来制造杀人武器 . 至威 胁着全人 甚 学的怀 疑精神 和创新精神 著名科学家费曼曾在一次演讲 中说 : “ 没有一本指导性的书 科 学求真的价值 : 即科学对于真理不懈追求的价值 也 所谓求真 . 类 的生存 。 才能给人类社会造福 是指对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的探究 . 是对客观规律 的认识 科学要追求 籍能够告诉人们应该如何使用科学的这种 力量 . 主 真理 , 不盲从潮流 . 不迷信权威 。 彭加勒指 出:对于真理的探索应当是 或导致 有损人类利益 的结果 科学力量的产物或者有益或者有 害. “ ”“ 也 我们活动 的 目 . 标 这才是活动的唯~价值 。” 康德认为 , 科学所探讨 要依赖于人类 如何使用它 。 、科学知识使人们有能力去行善 , 可以 它本身没有 附带着使用说 明书 ” 它既是“ 一把能够 开启 天堂 的是关 于 自 界的“ 然 真理 ”宗教 反映了人们追求 “ ” . 善 的愿望和努 力 . 去作恶 . 也同样 能够 打开地狱之门 同时 由于无法完善的控制技 ” 而艺术是人们追求“ 的结果。 国科学史学家乔治 ? 美” 美 萨顿把这个思 之门的钥匙 . 这次 E本海啸引发 的核 电站泄露 的严 重 t 想概括为“ 科学求真 、 宗教求善、 艺术求美 ”并且认 为真善美 的统一是 术也会产生巨大的负 面效应 . , 又一次引起人们对于科学潜存 的负价值 人类思想 的最高境界 追求真理 , 是科学 家的崇高理想 , 是其生活的 目 事故给全世界人民带来恐慌 . 的. 也是科学价值 的最为本质的层面 爱因斯坦在庆祝普 朗克 6 岁生 O 日时 . 曾就科学家探索 的动机发表过很有意思的讲话 。 他说 . 在科学 的 庙堂中主要有 三种人 一种人把科学活动当作特殊的娱乐 . 以便在其 中寻求智力上 的快感 : 种人为的是纯粹 功利的 目的, 自己的脑力 一 把 产物奉献在祭坛上 这两 种人虽然对建设科 学庙堂也作过很 大的贡 献. 但是 . 如果没有第三种人 , 这座庙堂就决不会存 在。 这第三种人“ 总
浅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问题和反思

浅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问题和反思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核心问题,其中价值中立论又是在西方影响较大的一种社会科学的方法。
本文追溯了价值中立的由来,阐释了价值中立问题形成的阶段,概括了价值中立问题的内涵,讨论了价值中立问题的应用范围和限度,认为价值中立原则仍然值得今天的中国社会科学所借鉴。
关于科学的价值中立的观点,在西方哲学思想中在较长时期内影响了占主导地位的科学观和认识论。
一般认为马克思·韦伯引入了现代的事实—价值两分的观点。
他在《社会学与经济学中“价值中立”的意义》这一经典论文论述了两方面的观点。
第一点他吸取了休谟的思想,认为在规范与描述之间、在断言某物实际上是什么与理想上应当是什么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因为我们加于事物的价值不属于这些事物的真理性,科学关心的是描述实际发生了什么,并且解释为什么。
自然,科学能够而且必须注意个人和团体在事实上怎样做出评价,但他们却不能从根本上真实地记录这个或那个事物是内在地有价值的,因而是在范畴上应当被评价的。
韦伯的第二个论点是有规定性的。
他从不认为价值是无足轻重的,也从不宣称每个人,特别是社会科学家应当总是避免价值判断。
与此相反,他坚持提出指认与评价的区别,二者不容混淆。
一个人在表达价值判断时,不应当自称这种判断是得到科学地确认的;因为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
当社会科学家推崇某种行动时,他们应当尽力地说明自己所说内容中哪些是科学的发现,哪些是具有很不同地位的政策建议。
这是知识分子的真诚品质与尊重真理的原则所必然要求的。
一、“价值中立”问题的由来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原则的提出,和实证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极端争执有关。
实证主义的开山祖师、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就强调社会学要仿效自然科学,主张像物理学研究自然现象那样客观的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不带价值判断地揭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规律。
因此,在孔德那里社会学应该是和自然科学一样完全“价值中立”的,根本不应该有价值的因素,尽管他没有使用“价值中立”这一术语。
最全教育公共基础笔试人物及其代表作(思想)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人物及其代表作或思想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3、神话起源说:朱熹4、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5、心理起源说:孟禄6、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7、杜威:教育即生活、学习即社会、从做中学8、孔子:《论语》,性相近,习相远。
有教无类、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以致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9、孟子:性善论,明人伦,内发论的代表。
10、荀子:性恶论,化性起伪,闻—见—知—行11、墨子: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12、道家:回归自然,复归13、苏格拉底:产婆术(助产术)14、柏拉图:《理想国》1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7、培根:《论科学的价值》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18、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一次系统的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泛智”19、洛克:《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和“绅士教学论”20、卢梭:《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21、康德:《康德论教育》“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22、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杜德》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23、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
教育性教学,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现代教育学之父。
24、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教育无目的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从做中学。
25、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教育的阶级性,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做了科学解释。
26、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27、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28、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17、培根:《论科学的价值》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18、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一次系统的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泛智”19、洛克:《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和“绅士教学论”20、卢梭:《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21、康德:《康德论教育》“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22、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杜德》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23、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
谈谈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谈谈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和价值性社会科学是一种科学研究,客观描述和分析社会是其根本任务。
但由于社会现象的特殊性,这一任务往往成为一个难题。
社会科学不仅是一个纯理论的思维过程,也是一种文化和意识现象,对社会文化价值观有重要影响。
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社会科学的研究规范及其社会意义。
首先,要注意“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这两个范畴的联系。
谈社会科学的研究规范和性质,对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与研究者作相对的区分,强调社会科学家客观地研究社会,从方法论上讲,是必要的。
但是,社会研究作为社会科学家的社会行为,总是渗透着一定价值观念的。
谈社会科学的价值中立性,并不意味着社会科学家要回避对社会的责任,也不能否认研究者的价值观念对其研究有影响。
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案的设计,特别是根据研究的结论提出政策性的建议等等环节上,都会有价值判断的影响。
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提,它也伴随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
因此,可以说,价值性或价值关联性也是社会科学的显著特性。
其次,要注意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成果的应用,特别是它们与意识形态宣传的区别。
社会研究的对象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过程。
社会科学家作为社会人,与研究对象具有相似性或相似性,这使得社会研究具有特殊的困难,同时社会研究在规范和方法的应用上也有不同于自然科学的要求。
作为科学的社会研究,是一个经验和逻辑的过程,它遵循着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
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说,任何科学研究都是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是一个科学抽象的过程。
所谓抽象,需要在现象和本质、主体和客体(对象)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在认识论上,称之为“认识的间隔性原则”。
但是,在社会研究中,要对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作出严格的区分,是很困难的。
社会研究者很容易把个人的、一己的主观价值态度当作客观的社会实际,甚至因一己私利而歪曲客观的社会事实。
由于社会研究对象和研究者的双重价值性,在方法论上提出价值上的“间隔”或“中立”是必要的。
论科学的价值及其评价标准

第4卷第3期Vol.4, No.3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02年7月J ul., 2002论科学的价值及其评价标准娄成武 宝 胜(东北大学文法院,辽宁 沈阳 110004)〔摘 要〕本文从哲学的视角对科学的价值及其科学价值的评价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
在确认科学具有多种价值属性的前提下提出了评价科学价值的五条标准,并由此总结出科学价值的最终实现是真善美相统一的观点。
〔关 键 词〕科学;价值;评价标准〔中图分类号〕B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1X (2002)03-0001-04〔收稿日期〕2002-01-22〔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娄成武(1949-),男,辽宁省北宁市人,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从最初对自然界的笼统解释发展到现代的高新科技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认识和自然界的面貌。
因此,人们不仅对科学的作用和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对科学本身的特点和各种属性也开始了全面的探索。
其中科学的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评价就是很多人所热衷的一个话题。
本文从哲学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和观点,以此引起人们的重视和讨论。
一、科学到底有没有价值科学到底有没有价值?这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
自从科学家彭加勒出版他的《科学的价值》一书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休。
焦点集中反映在两种极端的意见上:一是认为价值与科学彼此之间毫无关系,价值系统中无科学成分。
科学研究成果对价值系统不会有实际影响。
有的人则更加明确地指出,价值世界和科学世界是截然分开的两个半球,彼此毫无共同的区域。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科学肯定与社会、政治和宗教的价值有关。
经过长时间的争论,人们终于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看法,认识到科学具有多种价值属性,而且还承认了价值系统同样也受科学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卷第3期2002年6月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
“r”“0,H“础"R眦”c缸£ⅡndE∞no卅掂(“啦妒V01.18№.3Ju11.2002论科学的价值汪辉勇(湘潭大学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要】科学的价值包括内在价值、社会价值、负价值以厦代价。
科学的内在价值主要表现为真理性、创新性和审美性。
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来自于社会,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因而科学具有社会价值。
但科学在为人类带来幸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烦恼和痛苦,科学也具有负价值;科学的负价值是不可避免的,它是我们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但代价有合理与不舍理之别,应通过努力尽量避免不合理的代价。
【关键词】科学;价值;内在价值;社会价值;负价值;代价【中图分类号】(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148(2002)03一0055一05科学作为人类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活动及其观念的成果,对人类产生了无可估量的价值,以至于科学本身也成了一种价值标准,人们的行为、思想观念、以及计划和方案等都要用科学来衡量。
但是,人类渐渐发现科学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困惑与烦恼。
如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许多科学发明被用来制造毁灭人类自身的武器,为了减轻劳动强度而利用科学技术制造出来的机器反而成了人的枷锁,等等,这一切都促使人们对科学的价值进行反思。
一、科学的内在价值科学的内在价值,是指当科学作为一一个独立的系统时,其自我发展的指向和评价的尺度。
科学的存在与发展,在以某种外在的需要与目的为前提和动力的同时,也以自己为目的,作为一种为思维而思维、为认识而认识的纯科学而存在。
科学是由“人”的科研活动及其结果组成的一个领域或者说一个系统。
人是科学领域或科学系统中的“主体”。
作为主体的人,之所以从事科研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科学工作者对自己所从事的具体工作有兴趣,是由于他们欣赏自己的工作,由于他们感到乐在其中。
正是由于人们感到乐在其中,由于人们欣赏自己的工作,由于人们具有对事物追根究底的好奇心才使科学得以产生和发展。
如果不是因为人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许多现象充满了好奇,并且总是饶有兴趣的去追究它们的原因,而仅仅是因为社会需要,则可能不~定有科学。
这也就是说,人的兴趣、人的好奇心、人的追求知识和真理的信念,使得科学具有其内在的目的和价值。
有人甚至认为,科学只是一个以自己为目的的系统,“科学仅仅同发现真理和观照真理有关;它的功能在于建立一幅同经验事实相吻合的世界图像”…。
笔者倒不认为科学可以完全脱离社会,成为“世外桃园”式的独立系统,而只是认为科学在满足社会需要,追求外在价值的同时,收稿日期:2002—02—28作者简介:汪辉勇(】962一),男,湖南临湘人,湘潭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万方数据也有自己的内在目的和价值。
7L子曾说过,“朝闻道,夕死itJ矣”。
孔子这句话似乎表明他也认为“科学只以自己为目的”:“闻道”只是为了“闻道”,汝有外在目的;只要获得真理,明白了道理,即使弓r步匕掉也不后悔。
但事实上,}L子钧真正意思是强调“道”的可贵,而并非主张单纯的为“刚道”而”闻道”。
孔子的人生观是入肚的,他fj已虽然屡不得志,但仍然执著的周游列闷.宣传自己的主张,同时鼓励自己的学生为宫从政,钎仁义于天下.所以他不可能把”闻道”仅仅当作一种自我欣赏的游戏。
科学的内在价值主要表现在j个方面:真理性、创新性邢审美性。
所谓真理阵,即}人识的正确性、真实性。
科学是一种i人识活动,认识以透过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
事物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的,事物之所以运动变化是凶为它存在着内在矛盾.这个内在矛盾刚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们在经验中通过期已的感官系统所感觉到的,是事物的不断改变着的表而现象,而这些表面现象反映着事物的内在萃质和规律,是内在本质和规律的表面化。
困此,人们州以通过对现象的反复观察和分析,阡借助于理性的思考而认识到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如果人们按照自己的认识能够在实践巾重复他们所规察分析的那个自然过程,那就证明人们的认识是正确的、真实的,即是真理的。
但是,宇宙事物是非常复杂的.而且是无限的,而人的认识能力、人的理性总是有限的,因此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相对的。
人们不可能穷尽真理,也不丌]能终结真刊,人们的真理性认识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永远都有待J+进一步发展。
正凶为人们的认【只以真理为目的,而又永远不ni能穷尽所有的真理和终结jj!=方面的真理,所以“真理性”就成为利学进行自我评价的一种尺度,即一种价值。
与真理相对的是谬误,谬误是一种错误认识、是一种J、镕假的认识。
谬误与人的兴趣和认识的目的是相悖的,所以它不可能成为科学的价随。
但是,谬误也不是绝刘的没有价值,它在科学领域可以告示岳来者不要浪费时间,不要重蹈覆辙,困而使后来者可以在正确的道路卜走得更远。
人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大概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对谬误的价值的肯定。
因为所谓“失败”,或者是因为认识的错误,或者就是指错误的认识。
创新性要求科学认识有独到的发现,不能简单重复。
因为宇宙事物是无限的,丽人的认识能力、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发展科学、要尽可能的满足人的“好奇心”,就必须要求科学工作者不断的有所创新。
只有创新,才能使科学领域不断的扩大,才能使科学系统变得越来越精致缜密。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麦考利说:科学“是一门永不停顿的哲学,永远不会满足、永远不会达到完美的地步。
它的规律就是进步。
昨天还看不到的一点就是它在今天的目标,而且还将成为明天的起点。
”拉1这实际上就是说,科学要不断的创新,只有创新才有价值。
审美性是指科学对于和谐、清晰、简洁、完善等美的本质的追求。
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而人的活动是一种对象化的活动,因此,美事实上是蕴含在人的每.·项活动中的,只是科学更自觉地把关作为自己的目的和价值。
二、科学的社会价值科学显然不町能完全在自我欣赏、自得其乐中生存和发展,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还来自于社会,来自于社会的需要、目的和理想。
这就是说科学具有社会价值,社会要根据社会的需要、目的和理想来确定评价科学的标准和尺度。
第、我们认为从总体上讲,社会要以“造福于人类”为标准和尺度来衡量科学的价值。
科学要成为人类了解自然从而支配自然的手段,科学要能够增加人类的幸福、减轻人类的痛苦,科学要不断的为人类提供新的方法、新的工具和新的途径,这样,科学才有价值、才会受到社会的肯定和欢迎。
而有史以来,科学确实作为一种手段为人类创造了幸福,并因此而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和热情颂扬。
17世纪英国哲家弗朗西斯·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说:“人类获得力量的途径和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密切关联着的,二者之间几乎没有差别”。
旧119世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又进一步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
20世纪,一代伟人邓小平 万方数据则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论断。
从这一角度看来,科学的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描述:首先,科学是人类前进的永恒动力。
人类的生存繁衍不是简单的循环往复,而是不断前进发展的历史。
这个前进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即牛产力的不断提高。
因为生产力水平提高之后,人类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都随之发生变化,变得愈益完善,愈益符合人的发展的要求。
而生产力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科学的巨大成就,科学的每一成果又都必然推动生产力进步,从而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其次,科学可以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改良人类的生命质量。
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可以不假思索地列举许多事例,如科学消灭了许多疾病,减少了人的痛苦,延长了人的寿命;科学为航海家提供r安伞保障,仵大小河流卜-架设了桥梁;科学“把雷电安全地导入地面,使黑夜光明如同白昼”;科学扩人了人类n0视野、加快了运行速度、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便利了交往和通信等等,这~切都是人类所希望的,而且也确实给人类带来了健康和幸福,使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大大提高。
再次,利学是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前提。
世界观、人牛观、价值观是人所具有的,它是人们为人处事的观念性力量。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指导人们对人和事做出正确的对待和处理,指导人们走向健康幸福之途。
而错误的f{{=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则会使人误入歧途.从而影响人的健康幸福,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怎样才能树立和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呢?科学是其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因为科学通过实事求是的实践过程深刻地、有说服力地揭示了客观自然界的内在规律,撩开r一层又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们了解事实的真相,所以必然地帮助人们消除无端的猜测和幻想,确定正确的观念。
第二、科学的社会价值还可以从其它的不同侧面来描述,如实用性、经济件、伦弹性等。
所谓实用性,即以科学对人类社会是否有实际用途,以及实际用途的大小作为评价科学价值的标准和尺度。
有用的和用途大的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就给予支持和鼓励;否则,给予冷落和打击。
所谓经济性,即根据科学带来的经济效益来评价科学的意义和价值。
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科学才是有价值的科学,否则是没有价值的科学。
所谓伦理性,即科学活动要以伦理道德为界限,合乎伦理道德即行,违反伦理道德则止。
伦理道德是评价科学活动和科学成果的一个标准和尺度。
比如研究“克隆”人的科学活动,在一些国家就因为伦理道德的原因而被明令禁止,美国总统布什就曾在2001年11月明确表示反对讨论“克隆”人类胚胎的法案,他认为“克隆”人类的科学实验,“在伦理上是错误的”;性科学在我国·直很不发达,很大程度卜就是因为性科学活动受到了传统伦理道德的约束,科研工作者不敢轻易涉足这一领域,即使涉足也不敢放开手脚等等。
第三、我们认为真理性、创新性、审美性等既是表述科学的内在价值的标准和尺度,『司时也是表述科学的社会价值的标准和尺度。
也就是说,科学活动和科学成果的真理性、创新性、审美性不仅是科学的自我要求,也是社会对科学的要求,只有具有真理性、创新性和审美性的科学活动和科学成果,才具有社会价值或者才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
三、科学的负价值社会对科学的期待是科学要造福于人类,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科学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出乎意料的烦恼和痛苦。
我们把科学给人类带来的烦恼和痛苦叫做科学的负价值。
关于科学的负价值问题在19世纪中叶以后才被人们意识到,在这之前,人们觉得科学的价值无非是普遍地造福于人类.它既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贵的成果,又是最有希望的物质福利的源泉。
至于科学对人类的负面影响即负价值,则元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公民都小会觉得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