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风筝》导学案(教师用)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风筝》是一篇描写友情和成长的小说,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必读之一。

通过阅读这篇小说,我们可以感受到友情的真挚、理解成长的不易,更懂得如何珍惜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一、课前引导1. 请谈谈你最好的朋友是怎样的人?2. 你曾经帮助过别人吗?被帮助过吗?说说你的经历。

3. 翻开《风筝》,看看书中的封面和标题,你能猜测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吗?二、课堂阅读1.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风筝》的故事梗概:《风筝》主要讲述了两个年龄相仿、性格迥异的男孩——胡巴和阿米尔之间的友谊与成长。

胡巴是一个风筝高手,阿米尔则是一个书呆子。

在阿富汗风筝比赛中,胡巴和阿米尔一起战胜了所有的对手,成为了冠军。

但是,这个胜利却让阿米尔失去了胡巴的友情。

因为在一次比赛中,胡巴替阿米尔去捡飞落在地上的风筝,结果被对手阿西夫追上追打,阿米尔在关键时刻胆怯逃走,并且还背叛了胡巴。

从那以后,胡巴离开了阿米尔的生活,一直到阿米尔成年后,才得以再次见到胡巴,和解和回归。

2. 接下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筝》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第一章:儿时记忆背景介绍:作者介绍了自己的成长环境,和自己和胡巴之间的故事。

主要情节:阿米尔和胡巴小时候是非常好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在阿富汗,经常一起玩耍。

胡巴是一个非常擅长飞风筝的高手,曾经带领阿米尔赢得过风筝比赛的冠军。

不过阿米尔嫉妒胡巴的天赋和英勇,内心很不满足。

第二章:过往时光背景介绍:作者描述了阿米尔和胡巴的奇特经历。

主要情节:有一次阿米尔和胡巴在街头上捡到了一个巨大的风筝,他们一起把风筝飞得非常高。

接着,胡巴开始追着那个风筝跑,阿米尔则在他身后紧随其后。

他们追到了别的孩子手中,抢了风筝,便丢掉了。

而这个惨重的事故深深地影响着阿米尔的成长和心灵。

第三章:过去与现在背景介绍:卡巴尔是胡巴的故居,也是阿米尔的家乡。

七年级上21.风筝 导学案

七年级上21.风筝 导学案

21. 《风筝》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2、通过精读,学会揣摩品味文章中富有哲理和语言优美的语句,提高积累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3、感悟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激情导入播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回到童年……”引发回忆,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鲁迅、作品《野草》及背景知识(学生自主展示)2、生字词的读音及解释(全班必做)3、读课文,谈感受:提示:(1)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的故事。

(2)略说人物:说说文中的人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学生自主展示)合作探究4、理清文章结构,说说作者精巧的构思。

5、提到风筝本是快乐的事,但文中却有着深沉的感慨。

试找出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6、表演课本剧——“精神虐杀”一幕,了解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哥哥或弟弟说些什么呢?(说劝慰、鼓励、理解、敬佩的话都可以)。

联系生活,讲述故事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写一写、讲一讲。

课堂检测1、本文选自散文诗集,作者,原名,字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他写的第一部小说集是,其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解释词语。

丫杈.惊惶.恍.然大悟可鄙.憔悴..伶仃..点缀.堕.落荡漾.瑟.缩苦心孤诣.掷.什.物惩.罚虐.杀3、第一段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的是,“悲哀”是因为。

4、结合课文填空是最正当的行为,是的天使。

5、阅读课后练习《满天的风筝》与本文比较,说说它们所蕴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篇名异同风筝满天的风筝谈感受、体会、启发或课后反思:。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一课《风筝》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一课《风筝》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最新中小学教学设计、试题、试卷第二十一课《风筝》导教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正确理解在矛盾矛盾中表现亲情,认识科学的小孩教育方法。

3、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学习重、难点1、感觉文章表露出来的手足深情。

2、仔细品尝文章的语言,领悟简短凝练的语言背后蕴涵的丰富意蕴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仔细达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可以解决的问题标志出来,并填写到后边“课后反省“处。

3、利用 15 分钟高效达成。

教材助读动知识贮备或经过查资料认识作者鲁迅鲁迅 (1881-1936),本名,浙江人,字。

代伟大的无产阶级、和。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他的。

作品简况:小说集:历史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预习自测累积字词1、生难字:给加点词注音蟹()可鄙()丫杈()点缀()嫌恶().....瑟缩()什物()涟漪()虐杀()憔倅()......苦心孤诣().2、多音字:给以下多音字注音并组词解()恶()模()()()()()()3、形似字:依据拼音写汉字xian ()恶duò()落惊 huáng ()zhàn()钱下 zhuì()彷 huáng()4、词语累积:给以下词语释义伶仃:憔倅:点缀:瑟缩:苦心孤诣:虐杀:饶恕:茅塞顿开: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可以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讲堂解决。

最新中小学教学设计、试题、试卷课内研究学始于疑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作者为何要写这件事?请从文中找到依照。

3、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怀疑研究将问题分红三组,学生疏成三大组,要点商讨所分任务,兼备其余问题。

抽四人小组代表向全班报告,有不一样建议,全班议论。

第一组问题:(专心读1-2 节,思虑)1、“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2、见到风筝,人情世故应当是快乐的,但“我”为何会产生这类心情呢?第二组问题:1、3-4 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绘表露出什么感情?对“我”表露出什么感情?(提示:专读相关句子,进行领会)2、鲁迅平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一样?第三组问题:1、为何说“带着无可掌握的悲痛”?“特别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其余含义?(提示:从正面思虑,鲁迅的正面主张是什么?)2、弟弟全然忘掉,作者理小心情轻松,但是他却说,“我的心只得深重着”,作者是否是有点小题大做?同学们的问题呢?互相沟通一下吧!三、总结:掌握文章的要旨选择你最有兴趣的角度,谈一谈你对作者包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试试概括出本文的要旨。

语文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21课(风筝)学案

语文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21课(风筝)学案
语文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21课(风筝)学案
新授课导学案
第2课时
课题《风筝》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进行探究性学习,个性化的解读课文,理解文章思想。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感悟至爱亲情,获得思想启迪;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理解 作品的批判性。
学法指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文章主旨 。采纳朗读法、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层层深入领会文中浓浓的同胞手中情和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朗读指 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问题探究
〔1〕师范读1、2自然段,生思考〔问题情境一〕
1、“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我”见到风筝什么原因产生“惊异和悲哀”的心情?〔联系下文〕
3、“四面都依旧严冬的肃杀,毕竟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什么原因说春天“久经逝去”?什么原因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多角度探究〕
【五】课堂练习
《导学案》自测提升部分。
六、布置 作业
与本文对比阅读《漫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广灵三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新授课导学案
[来源:]
板书设计
风筝
鲁迅
风筝
“我” 矛弟弟

嫌恶冲喜爱
自省突毁灭
导学后反思:
说明“我”对弟弟的自省。〔板书〕
悲哀:弟弟自甘悲哀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也说明弟弟和“我”的亲情。〔板书〕
〔2〕、教师总结: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的内心的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们 的深思的思想力量 ,深刻的主题,不管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2023年《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_3

2023年《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_3

2023年《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收拾课题:《风筝》课型:学-议-评-练主备人:审核人:班级:学习小组:姓名:编号:学习目标1.勾勒出文中重点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感悟亲情的含义,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3.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学法提醒写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一种被实践证实的行之有效的主意,要养成阅读时手上拿笔的好习惯。

是自己的书,就可边读边想,不时地圈画批注,于精妙处反复地品读。

写读书笔记,内容普通包括:篇名(或书名)、、好词、佳句。

程度比较好的学生还可以概括其主要内容,写些感悟和赏析。

第一课时【基础堆积】1、在课文中标记出“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弄清它们的音形义,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诀别()宽恕()虐杀()伶仃()模样()点缀()什物()嫌恶()憔悴()可鄙()2.解释下面的词语。

苦心孤诣:恍然大悟:3.文学常识填空《风筝》的是,原名,人。

我国伟大的、、。

代表作有:散文集、散文诗集、小说集、、杂文集、。

《风筝》选自。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普通篇幅短小,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表现力。

表象是散文,本质是诗。

【整体感知】与【专题提升】4.这篇散文诗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简要概述。

5、为什么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奇和悲哀”?(联系下文)6、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详细指什么?为什么说是“精神的虐杀”?7、找出文章生动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流露出什么样的感情。

【当堂达标】基础训练中的随堂演练、小试身手、语文运用第二课时【抽测】1、听写词语及注音、释义。

2、默写课外古诗文【基础堆积】1判断下列各句运用修辞的正误。

(对√,错×)A“还有孤单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

”这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而我的心也宛然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

人教版语文—学年七年级上册《第21课 风筝》生本课堂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学年七年级上册《第21课 风筝》生本课堂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学年七年级上册《第21课风筝》生本
课堂导学案
 21《风筝》.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3.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在课前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把弄不懂的字、词,拿到组里解决,再把解决不了的自已写到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

2、文学常识课堂探究3、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幺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4、读完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提示:为什幺“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幺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幺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幺不同?小兄弟为什幺全然忘却,毫无怨恨?5、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6、为什幺“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7、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幺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8、为什幺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当堂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5分)憔悴()()诀别()什物()虐杀()恍然()荡漾()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6分)⑴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肃杀:⑵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

恍然大悟:⑶我……很愤怒他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苦心孤诣:3.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幺?4.这篇散文的主要意思是什幺?5.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幺说是“不幸”?6.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

七年级语文上册21风筝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21风筝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教案

21、《风筝》教案设计学习目标: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整体感知:课文导人: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

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

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

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

《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②检查预习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③质疑探究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人教七年级21《风筝》导学案2

人教七年级21《风筝》导学案2

第21课《风筝》导学案课时:第二课时(共二课时)课型:预习+展示+反馈练习一、学习目标:1、深入阅读,理解文章的内容。

2、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学习鲁迅的精神。

二、课堂环节和内容:独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对学和群学时提出来别人帮你解决,群学解决不了的问题课堂大展示时别人帮你解决,不懂的一定要多多请教、虚心倾听,并在书上做好相应的笔记补充。

独学(8)对学和群学(15)课堂大展示(8)1、描写人物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文中运用了﹙﹚描写、﹙﹚描写、﹙﹚描写。

并在文中找出例子证明。

2、《风筝》一文能让我们体会到下面几层意思:(1)____________之情。

(2)_______对于儿童的重要意义。

(3)鲁迅的____________精神。

(4)鲁迅对__________________的深深感慨。

3、亲情是和煦的春风;亲情是血脉相连的思念;亲情是父母温暖的怀抱。

我也来写亲情是:1、小组内展示独学内容。

2、阅读第2自然段,讨论:为什么说春天“久经失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3、阅读第7—11自然段,讨论:“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记了,为什么“我”的心情反而“只得沉重着”?4、阅读第12段,讨论:为什么作者认为“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指什么?1、记叙的顺序主要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并谈谈你所知道的关于记叙文的知识。

2、对待早年的过错,“我”的心情如此沉重,总想补过,你从“我”身上学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3、“我”爱弟弟吗?4、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或启发、收获)?随堂检测(9)1、如果把“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改为“又将风轮扔在地下,踩扁了”行不行?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并说说“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的是哪一幕?3、作者为什么千方百计地阻止小兄弟放风筝?为什么后来又称之为“精神虐杀”?4、从小兄弟自己制作精美风筝一事看,小兄弟具有怎样的可贵素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赏析关于亲情的好句:亲情是风,她吹面不寒;亲情是雨,她沾衣欲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3.联系语境探究疑难句子。

【导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导学难点】联系语境探究疑难句子。

【课时】 2课时【预习导引】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丫杈(chà):即桠杈,形容树枝分杈歧出。

(2)风轮:风筝上能迎风转动发声的小轮。

(3)寂寞(jì):孤单冷清。

(4)伶仃(1íng dīng):孤独,没有依靠。

(5)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6)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7)诀别(jué):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8)荡漾(yàng):(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9)嫌恶(wù):厌恶。

(10)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11)可鄙(bǐ):令人鄙视。

(12)恍然大悟(huǎng):形容忽然醒悟。

(13)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14)什物(shí):泛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用品。

(15)惊惶:惊慌。

(16)瑟缩(sè):身体心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

(17)苦心孤诣(yì):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18)掷(zhì):扔,投。

(19)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

(20)虐杀(nüè):虐待人而致死。

(21)堕(duò):落,掉。

(22)宽恕:宽容饶恕。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导学过程】一、导入:当冬天的寒气尚未褪尽,我们偶然抬头,看到天空飘飞着一两只风筝时,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同学们想知道鲁迅先生的感受吗?今天我们就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

二、作家作品简介。

(可以让学生介绍)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关于《野草》散文诗集。

1927年北京北新书局初版。

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

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这样的战土》《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

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三、检查预习:见预习1、2。

四、整体把握: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单复述故事情节讨论并归纳:写小时候不喜欢风筝,也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这是没有出息的玩艺。

有一天,看小兄弟偷偷地糊风筝,便粗暴地扯烂了风筝。

待到长大后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醒悟过来,觉得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五、探究质疑:1.为什么看到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的是什么?“悲哀”的是什么?讨论并归纳:故乡放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

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

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

“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

从结构上看,用这句话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为什么说“春天”是“久经诀别的久经逝去的”为什么又说“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讨论并归纳: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

作者离开故乡多年,依然怀念着小时候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温和的春天,而北京此时却是肃杀的严冬,竟然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为什么小兄弟最喜欢风筝的神态、动作,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你认为作者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讨论并归纳:因为“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是极其幼稚可笑的,令人鄙视的。

我觉得这样想法是不对的。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试看他写的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怜的。

放风筝,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动活动,本是大有好处的。

可是因为兄长不允许,只得呆看人家的风筝。

他有时惊呼,有时跳跃,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这本是极正常的。

然而这种天真活泼的天性却被兄长鄙弃压抑,这是多么悲哀的啊!4.“我”扯坏了小兄弟的风筝,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讨论并归纳:不对。

因为小兄弟能利用枯竹、红纸条做风筝,说明他聪明、肯动脑筋,很会设计,动手能力强。

这样有益身心的正当行为却要背着兄长躲在什物间里偷偷地做,这已经可怜之至了。

但是仍然在将要完工之时被兄长发现、扯烂,小兄弟的痛苦、绝望可想而知。

做兄长的却因为自己的偏见,凶神恶煞一般,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实在是冷酷无情的。

5.作者写风筝事件的这两段文字,是怎样的心情的?何以见得?讨论并归纳:他对小兄弟深切同情,而对自己深深自责。

如把小兄弟写得那么瘦弱可怜,老实而毫无抗争;而把自己写得凶神恶煞,简单粗暴,对自己当年扮演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感到自责。

六、教师小结:本文从北京冬季的肃杀中看到天上的风筝,回忆起故乡的春天,故乡的风筝,回忆起我对小兄弟放风筝、做风筝的禁止和粗暴撕毁的事。

表现了兄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手足深情。

七、课外作业:以“风筝”为话题,回顾自己童年时有关“风筝”的故事,记述自己曾经的经历,不少于300字。

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探讨了课文前四段,特别是“我”对在风筝事件中扮演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感到自责的心理,在下文还将提及。

二、探究质疑:1.“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我的惩罚”是指什么?讨论并归纳: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讲的道理,知道自己错了,对在风筝事件中扮演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感到深深地自责。

2.为什么“我”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而称为“不幸”?讨论并归纳:因为“我”看了这本书后,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的道理,回忆及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把风筝抓断踏扁,这种作法是错误的,是虐杀了儿童的天性,作者因良心受到遣责而感到“不幸”。

3.“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用比喻手法(暗喻),表现“我”知道自己做了错事后的沉重心情。

4.为什么“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讨论并归纳:因为我知道补过的方法:第一种,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

我们嚷着,跑着,笑着。

但时过境迁,这种方法已不行了。

第二种:去讨他的宽恕,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5.“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讨论并归纳:因为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

我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沉重。

6.如果弟弟对兄长的粗暴行为进行抗争,并怨恨他好不好?为什么?讨论并归纳:如果弟弟抗争,也许我会省悟到自己错了,尽早改过。

然而弟弟则受到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逆来顺受,毫无抗争,使我的错误持续至今,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得以维持的原因。

弟弟怨恨他,也会使他觉醒,使他有机会讨弟弟宽恕,然而弟弟并不怨恨,使他的心只得沉重着。

7.“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这句话表达作者一种怎样的心情?讨论并归纳: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无可解脱的沉重。

8.末段的语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讨论并归纳:“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呀。

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无可摆脱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却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

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9.你觉得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讨论并归纳:可以有多种理解。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种恨,是恨铁不成钢。

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

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

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

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三、归纳总结:本文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但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发生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

可是,细品这篇文章,作者的立意远不止这些。

从作者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悲忧交集的形象看,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的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

作者将深厚的兄弟亲情与严肃的自我解剖精神融为一体,将自我批判与社会批判成功地加以结合,体现了含蓄而深邃的立意。

四、拓展延伸:阅读“研讨与练习”三《满天的风筝》,试与课文比较,说说它们所蕴含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