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念是何以可能的?——基于“生活儒学”阐释的中国价值论
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谈普世价值

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谈普世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源远流长的,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普世的道德观念。
这些价值观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也对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普世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生命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重生命,对人类生活的尊严和平等保持高度的关注。
孔子曾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成而不立”,这表达了尊重生命的核心思想。
这种尊重生命的理念体现了普世的人道主义观念,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价值观念有着共通之处。
2. 和谐相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相处的理念,提倡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这种和谐观念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和谐相处是一脉相承的。
3. 孝道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是指儿女对父母的敬重和关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被视为一种美德,并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基石。
在当今世界,孝道的普世性在于人们对于家庭关系和爱的重视,这种价值观在世界各地都得到了认可。
4. 仁爱“仁者爱人”,这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爱之道,提倡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关怀和帮助。
这种仁爱观念是普世的,任何文化和宗教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善待和共情能力。
5. 中庸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不过不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
这种中庸之道体现了平衡、和谐和理性的思想,是普世价值观的一部分。
以上所提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其实都融合了普世的人本主义理念,具有普世性。
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文化里,人们都会尊重生命、追求和谐、重视家庭、体现仁爱、追求平衡,这些都是普世价值观的表现。
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普世性,但也不可忽视其与中国特色相关的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这些价值观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生活实践联系紧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儒家价值观:历史内涵与现代意义

儒家价值观:历史内涵与现代意义
杨国荣
【期刊名称】《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37)001
【摘要】儒家的价值观以“仁”为其核心.作为独特的价值观念,“仁”首先体现在对人之为人的内在价值的肯定,其中蕴含的取向对重新思考权利与存在价值的关系以及当代哲学关于善与权利关系的争论,都有重要意义.在儒家那里,仁道的原则同时包含更为宽泛的内涵.孟子曾提出“亲亲”、“仁民”、“爱物”等观念,这里可以首先关注“仁民”和“爱物”.“仁民”主要涉及仁道原则与人的关系,它意味着把这一原则运用于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物”则是将这一仁道原则进一步加以扩展、引申,运用于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仁民爱物的引申和扩展,进一步指向更广的价值领域,后者具体体现于《中庸》的两个重要观念,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与“道并行而不相悖”.就价值目标而言,儒家提出成己与成物,以此为总的价值指向.【总页数】5页(P1-5)
【作者】杨国荣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上海2002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相关文献】
1.中国传统园林现代意义的再认知——就《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一文若干观点与朱建宁教授商榷 [J], 冯媛;孙文静;刘路祥;田朝阳
2.儒家价值观的现代意义 [J], 刘国强
3.“和”与开言路——试论“和”的历史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J], 胡发贵
4.君子人格:历史内涵与现代意义 [J], 杨国荣
5.梁漱溟生命化儒学的历史内涵与现代意义 [J], 董德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儒家经学价值观

儒家经学价值观
儒家经学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被许多人所尊崇。
它蕴含着对人们生活过程中的种种看法,其中包括德、礼、智、信四大素养,为之后社会发展的规范奠定基础。
因此,阐述儒家经学价值观,就是向我们提供更加完整和深刻的生活观:
一、德:德是社会道德标准的反映,也是内心的善行。
它要求人们既要对自身的性格和行为负责,又要给予社会极大的正面影响。
儒家主张孔子的“仁义道德”,这一理念意在弘扬“爱人”、“行仁义”、“保持道德”的思想。
二、礼:礼仪象征着社会地位和文化程度,是指一种有礼貌的行为。
儒家强调严格的礼仪,保持良好的家风,这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正常准则。
孔子的原则是:“真诚实行,礼让为先”,也就是说要真诚对待,并且要将利他主义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
三、智:智慧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儒家认为智慧是行为准则、生活原则和未来计划的基础,从细节上对人做出准确判断,从这种判断行动起来,考虑到他人意见,真诚积极地去实现人生价值。
四、信:信仰是一个人过着健康幸福的生活的根基。
儒家主张,要坚
定自己的信心,不让任何困难、挑战或负面因素阻挡自己的发展,要
让正确的信念支撑起自尊,因为它就是力量。
信仰也是团结协作和回
馈社会的重要课题,具体包括尊重他人、热心公益、友善社会行动等。
总之,儒家经学价值观有助于一个人更好地发展自身,也可以为社会
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当我们秉持德、礼、智、信,致力改变自身,
尽力追求完美人生时,我们才能给社会全面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儒家的审美自律性何以可能——以“情感儒学”与“生活儒学”的美学思想为考察中心

儒家的审美自律性何以可能——以“情感儒学”与“生活儒
学”的美学思想为考察中心
王一川
【期刊名称】《当代儒学》
【年(卷),期】2022()2
【摘 要】一、引言审美自律性(aesthetic autonomy)作为一种理论奠基于康德的
“审美无功利”说,强调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的无目的性和自由性,审美价值和艺术
价值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凸显了美学相对于道德、宗教和科学的独立性。既往
对于传统儒家美学的研究,往往根据“乐与政通”“礼乐教化”“尽善尽美”等命
题。
【总页数】10页(P144-153)
【作 者】王一川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当代儒学复兴何以可能——儒学复兴之困境分析2.自由何以可能?——从“生活
儒学”到“自由儒学”3.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会通何以可能?4.儒家思想为中国现
代化进程提供动力何以可能——以崔大华先生《儒学的现代命运》为中心5.赫连
勃勃:在儒家美学中植入审美自律性的可能与路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儒学传统在当代中国的价值与出路

论儒学传统在当代中国的价值与出路儒学作为一种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文化形式,自其诞生之初至今实质上并没有发生太过革命性的变化,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儒学本身也始终是采取着富有“儒式”特点的中庸的方式丰富着自身。
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儒学所固有的特点,使得儒学在发展速度上未能完全跟上通过革命手段由封建帝制转化为社会主义体制的中国社会的脚步,从而也导致了意图通过恢复儒学传统从而解决当前社会道德民生问题的尝试遭遇了瓶颈——如何在当代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形势下正确认识儒学传统的价值,如何为儒学传统在当代中国正确定位并谋求发展出路,便是本文将着重关注的问题。
标签:儒学博物馆金砖四国关于学术界对儒学传统、儒教中国所作评价如何,笔者参阅了美国著名汉学家、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约瑟夫·列文森(Joseph.R.Levenson)编写的《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一书,全书主要采用了思想史分析与历史比较的方法,以“韦伯命题”为研究起点,认为现代化的过程是职业化、专业化、官僚化、理性化的过程,认为以儒教立国的中国传统社会,缺乏的就是科学精神、专业化、职业化的特质,这主要是由儒教建立的思想世界和思维特质决定的,进而得出了“儒教已经成为了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品”的结论——著名的博物馆比喻虽然有其合理性,但是笔者对于这种将儒学比作精美陈列品,几乎完全否定其当代实用价值和发展可能性的说法着实不敢苟同,不论是出于民族情感还是理性思辨,笔者始终认为儒学、儒教之于当代中国不仅具有现世价值,同时对于解决目前国内存在的问题有着决定性的发展潜力。
在参阅了一定的资料并作了相应比较分析之后,笔者发现,在目前我们所称的“金砖四国”,也即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之间,不仅在政治、经济、近现代发展模式和历史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某种程度来说,在文化和国故传统、国教传统层面上,同样具有着相当程度的雷同。
印度的印度教、俄罗斯的东正教、巴西的基督教传统无不伴随也伴生于各国的发展道路中——相辅相成,兼容并蓄,因而笔者认为,在正确认识儒学价值谋求儒学的当代发展问题上,对同为金砖四国的其他三国加以借鉴不失为一种可行的策略。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儒学价值论

The Value Theory of Confucianism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作者: 袁久红;郝娜
作者机构: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96出版物刊名: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5-22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期
主题词: 儒学;价值;马克思主义;德行伦理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集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智慧,重新审视其价值对于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儒学的当代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层面,以"尊仁""崇德""尚和"为价值取向的儒家哲学蕴含着化解现代社会人类自由发展难题的哲学价值;在道德建设层面,以"德行伦理"为形态的儒家伦理蕴含着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化价值;在治国理政层面,儒家以"仁"为基点的"民本"观、"礼法"观、"天下"观蕴含着助益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治理价值.。
价值主体的生活渊源——回复孙美堂教授的一封信

2006年第6期 NO.6.2006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 nol of Hangzhou Teo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6年11月 NOV.2006
价值主体的生活渊源 回复孙美堂教授的一封信
黄玉顺 (四川I大学哲学系,成都610064) 摘要:在价值哲学研究中,李德顺教授的“主体价值论”是应予以坚持的。但正因为如此,必须追问“主体何以可能”。 这样,也就通向了当代思想的前沿视域:生活一存在。这就是马克思的“实践”观念:生活实践论。实践不是什么形而上学的 “本体”,更非认识论意义上的“客观实在”。实践就是作为存在本身的生活本身。因此,不论文化、还是历史,都是由这种生 活实践所给出的,主体、价值亦然。 关键词:价值;主体;存在;生活;渊源 中图分类号:B01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46(2006)06—0057一O4
本文意在就现今的价值哲学、尤其是李德顺 教授所提出的“主体价值论”中的“价值主体”观 念所涉及到的几个重要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 法,以回应孙美堂教授关于这些问题的一封来信。 一价值问题中的主体问题 孙美堂教授来信中谈到:“关于价值问题的 研究,恰恰是要消解主体的思想。”笔者的想法正 好相反,在向这次会议 提交的论文《“价值”观 念是何以可能的?——基于“生活儒学”阐释的 中国价值论》中,笔者明确地讲:“价值问题总是 与主体性相关的;更确切地说,价值总是以主体为 尺度的。”这与李德顺的观点是一致的。自20世纪 80年代发表《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1] 以来,他创立了独树一帜的“主体价值论”理论。 时至今日,在笔者看来,“主体价值论”仍是不可 动摇的,将会载人当代思想史册。 笔者之所以坚持“主体价值论”,是因为: 第一,当我们“面对事情本身” 、面对一个 物、例如面对一个杯子而发问“此物何以具有价 值”的时候,我们已然置身于一种“主一客”架构 之中,因为此时此刻,我是作为一个价值主体来判 断一个价值X,t象。此时,我们作为一种形而下的 相对存在者、亦即“主一客”关系中的主体性存在 者,而面对着另外一种形而下的相对存在者、亦即 “主一客”关系中的X,t象性存在者。因此,“主一 客”架构不仅是一切知识论及真理问题的最基本 的观念架构,而且是一切价值论及伦理问题的最 基本的观念架构;总而言之,它是一切“形而下 学”问题的基本的观念架构。 第二,价值的尺度总是主体性的;甚至可以 说,知识、真理的尺度也是主体性的。对此,笔者 在向会议提交的论文中已经有所阐明。我们还可 以用尼采的“透视”概念来说明这一点:我们的视 野总是以自我为透视中心的,因而不仅对一个事 物的好坏的评价、而且X,t这个事物的真假的认知 都是“自我中心主义”的。知识与真理固然在于 主体符合于客体,但这里的客体却是与主体相对 而存在的,在这个意义上,离开了主体也就无所谓 知识与真理了。至于价值,那就更不消说了:价值 的本质在于客体符合于主体的需要。 唯其如此,笔者才坚持“主体价值论”观点。
“利用”以“厚生”:张申府儒学观的现代价值取向

2023年第2期(总第331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2ꎬ202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31当代哲学问题探索利用 以 厚生 :张申府儒学观的现代价值取向赵菲菲1ꎬ康㊀宇2(1.常州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ꎬ常州213032ꎻ2.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ꎬ哈尔滨150080)摘㊀要:张申府的儒学观并没有单纯地停留于对传统文化的解读ꎬ而是赋予其积极的现代价值取向ꎮ张申府认为ꎬ科学所关注的工具理性带给人们的是物质世界的满足ꎬ而民主所代表的则是人更深层次精神世界的需求ꎬ两者的核心精神皆在于理性ꎮ而理性是与孔子儒学的核心思想 仁 相契合的ꎬ理性是 仁 之外化ꎬ科学与民主亦是 仁 之现代性表征ꎬ其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在于人ꎬ即都建立在对人的关注与关怀之上ꎬ可说是对 仁者ꎬ人也 最为生动的现代诠释ꎮ而这也正是张申府所极力推动儒学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ꎮ关键词:张申府ꎻ儒学观ꎻ理性ꎻ科学ꎻ民主中图分类号:B261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3)02-0024-0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伦理认同研究 (20&ZD037)ꎻ202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饶宗颐复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研究 (2022SJYB1349)作者简介:赵菲菲ꎬ常州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ꎬ哲学博士ꎻ康宇ꎬ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ꎮ㊀㊀张申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ꎬ也是一位中㊁西㊁马兼通的重要哲学家ꎮ他对儒学非常重视ꎬ提出了自己系统的儒学观ꎬ其中不乏对理性㊁科学以及民主的阐释ꎬ而这正是其儒学观的现代性表征ꎮ在他看来ꎬ儒学来自于东方ꎬ科学来自于西方ꎬ儒学更加关注于人文关怀与价值理性ꎬ科学更加关注于物质与工具理性ꎮ儒学着重于人们精神世界的伦理规范ꎬ科学则与人们的日常物质生活紧密相连ꎬ两者结合在一起ꎬ是为人伦日用ꎮ儒学与科学并非毫无关系ꎬ科学之效用体现在具体的现实应用中ꎬ体现的正是儒学 利用 以 厚生 之思想ꎬ亦是儒学 仁者爱人 之体现ꎮ张申府认为科学是西洋文明最大的特色之一ꎬ并且极大影响着现代人的日常生活ꎬ而科学的影响不仅在于其结果ꎬ更在于科学方法㊁科学态度㊁科学精神与科学脾气ꎮ思想源于人类惊骇于自然力量ꎬ并把这种自然力量外射反映出来ꎮ科学的思想乃是人已能用平等的目光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ꎬ能够自己做主ꎬ能够对自然种种作平等㊁如实的观察的思想ꎬ这未尝不是儒学利用㊁厚生之体现ꎮ在张申府看来ꎬ作为工具理性的科学不是毫无生气的ꎬ科学态度㊁科学精神都是蕴含道德价值的ꎬ那便是儒学的人文精神ꎬ而绝非什么诸如有灵论等非科学的思想ꎮ因此ꎬ他强调一定要切实地倡行科学的方法ꎬ发挥科学的客观脾气ꎬ同时要彻底铲除非科学的万物有灵的主观思想ꎮ显然ꎬ这种万物有灵的主观思想便是一种封建思想ꎬ而新启蒙运动的中心点就是显扬理性而反封建ꎮ张申府在« 五四 纪念与新启蒙运动»一文中介绍新启蒙运动的内容时强调: 这个启蒙运动必是理性运动ꎮ必然要反对冲动ꎬ裁抑感情ꎬ而发扬理性ꎮ [1]375并且ꎬ他认为理性运动的积极方面就在于更认真地宣传科学法㊁实践科学法ꎬ也就是宣传以切实㊁唯物㊁客观㊁解析的方法分析㊁研究一切ꎮ科学法反映的是理性ꎬ它的极致是辩证与解析ꎮ 唯物ꎬ客观ꎬ辩证ꎬ解析ꎬ便是现代科学法的观点与内容ꎬ在这个新启蒙运动中应该特别表现的ꎮ [1]376可以说ꎬ其42推动新启蒙运动的过程ꎬ亦是其推动儒学现代化的过程ꎮ㊀㊀一、儒学观视域下的理性与科学人类自远古而来ꎬ囿于自身对外界的恐惧㊁无知㊁贪婪ꎬ而常常被哄骗㊁威吓所迷惑ꎬ顺服于迷茫之中ꎮ正因为如此ꎬ五四时期人们提出 科学与民主 这一响亮口号ꎬ而之所以将两者作为口号ꎬ就是要破除蒙昧ꎬ唤起国人之精神ꎮ正所谓 一日不启蒙ꎬ一日在蒙中ꎮ一切不可孤看 [2]133ꎮ张申府言: 人生而有群ꎬ相互发生关系ꎬ从而滋成社会ꎮ要改造社会ꎬ必须同时改造人ꎮ人要有才识ꎬ也要有品德ꎮ知如何对己ꎬ也知怎样对人ꎮ [2]133这正是从人的社会属性层面论述了人之为人的要义ꎬ要而言之ꎬ正像他所强调的那样ꎬ启蒙运动的核心内容就是发扬理性ꎬ既要发扬科学理性ꎬ也要发扬道德理性ꎮ1.理性是立国的精神和科学的精髓发扬理性的前提是以 实 为前提基础ꎬ一切从实际出发ꎮ张申府说: 一个独立的国家必有其立国的精神ꎮ根据这个立国精神ꎬ而归定其教育宗旨ꎮ配合这个立国精神ꎬ而建立其人生理想ꎮ那么中国的立国精神是什么呢?或应当是什么呢?我可以谨严郑重ꎬ直截了当地回答:就是实与理性ꎮ [1]506显见ꎬ立国之根本精神在 实 与 理性 ꎬ文化政策指导原则在 实 与 理性 ꎬ教育之根本宗旨亦在 实 与 理性 ꎬ唯其如此ꎬ方能达成科学教育这一最终目的ꎮ作为张申府儒学观的核心要素之一ꎬ 实 不仅是今日中国甚为需要的德性ꎬ也是破除社会生活中种种虚妄㊁欺瞒等不实活动的不二法门ꎮ故而ꎬ其有言曰: 科学方法的精神在是ꎬ理性(戴东原说ꎬ理是 情之不爽失的 ꎬ协于 天地之德 的欲即理之正的ꎮ吾所谓理性差不多如此)之胜利在是ꎬ通俗言之ꎬ不过敢 说实话 而已ꎮ [3]116显见ꎬ张申府儒学观的立论基础亦发端于此ꎬ理性之精神㊁科学之精髓皆源于是ꎬ因而在他看来ꎬ中国最好的传统在于斯ꎬ其优长之处亦在于斯ꎮ一言以蔽之ꎬ求 实 就必须讲真才实学ꎬ不仅言实ꎬ亦要行实ꎬ知行合一ꎮ他始终倡导 国于天地ꎬ有与立焉 [4]1053ꎮ因而在1948年发表«论纪念孔诞»一文纪念孔子诞生二千五百周年时ꎬ再次提及 一个国家要立国于斯世ꎬ必有所以立者ꎬ必有可以立者ꎬ必有值得立者ꎻ也可以说ꎬ必有其代表的人物ꎮ代表中国的最大人物ꎬ断然是孔子ꎬ而不是嬴政㊁刘彻㊁李世民㊁武瞾㊁朱洪武ꎮ也不会是屈原㊁李白㊁杜甫㊁施耐庵㊁曹雪芹ꎮ中国立国ꎬ所以立ꎬ可以立ꎬ或值得立的ꎬ应就是仁ꎬ就是中ꎬ就是生( 天地之大德曰生 )ꎮ而这些ꎬ以及易与实ꎬ断然应以孔子为代表 [5]663ꎮ由是观之ꎬ张申府前文提及的作为立国精神之一的理性ꎬ正是中国所以立国之核心ꎬ亦是 仁 的外化或表征ꎮ关于他所提出的作为立国精神之一的理性ꎬ张申府亦有着深刻的见解ꎮ 谁能经得住霹雳闪电?谁来收拾霹雳闪电的残局而重建新的世界?必在于有科学者ꎮ更必在于发扬㊁推进㊁恢宏科学的精髓㊁科学的骨子者ꎮ而那就是理性ꎮ理性才是这个时代根本所趋者ꎮ理性才是这个时代㊁这个世界好的方面背后的支持者ꎮ理性才是经得住霹雳闪电的打击而足能与之抗衡者ꎮ理性才是维持进步的世界㊁善良的人类ꎬ于长久不隳者ꎮ [5]101通过这一论理阐释ꎬ张申府进一步明确了科学之精髓所在是为理性ꎬ而非他者ꎬ而将科学之精髓发扬光大者ꎬ必在于理性ꎬ科学的究极亦必在于理性ꎮ理性是世界得以长治久安的泉源ꎬ理性是广泛而周至的ꎬ正是由于理性的存在ꎬ才使得世界与人类社会历经磨难而长久不衰ꎬ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进步ꎮ显然ꎬ在他看来ꎬ科学如果一味追求所谓技术的突破ꎬ而缺乏理性的观照ꎬ终算不得真正的科学ꎮ因此ꎬ理性才是科学的核心ꎬ是科学的人文价值印记ꎬ是时代的发展方向ꎮ2.科学是具体的道德实践在张申府看来ꎬ作为 利用 之科学在为人所用方面又是具体的ꎮ科学研究不仅应当具有科学精神ꎬ还要掌握科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ꎬ即科学方法ꎬ同时善于运用科学技术ꎮ也就是说ꎬ科学精神㊁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技术ꎬ三者共同架起研究的科学的桥梁ꎮ他指出: 科学研究的是事实㊁着重的是现实ꎬ科学精神要踏实ꎬ科学态度要确实ꎬ科学脾气52要切实ꎬ科学习惯要如实ꎬ总之都离不开一个 实 字ꎮ因此ꎬ科学教育也是要教实ꎮ [1]614并且ꎬ他还强调这些都要条理清楚㊁精密谨严㊁讲究分寸㊁分际清晰㊁归结于数ꎮ显然ꎬ张申府的科学方法是围绕着他的公式 科学法=算数+经验主义 展开的ꎮ也就是说ꎬ自然界的问题可以分开解决ꎬ并且应当分开解决ꎻ自然界的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ꎬ并且这种规律是可寻的ꎻ自然界事物的发生㊁发展㊁变化都有着内在的因果联系ꎻ自然界事物因为结构㊁数量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种类ꎬ这些种类没有高下之分ꎻ自然界事物都可以进行观察实验㊁测量计算㊁比较统计ꎮ在他所提倡的科学化运动当中也是如此ꎮ科学化就是要求社会㊁要求人人都能掌握科学方法ꎬ熟练运用科学技术ꎬ这样才能从实出发ꎬ在科学的基础上准确分明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ꎮ而科学化的过程ꎬ本身也是科学精神㊁科学态度㊁科学脾气㊁科学习惯在一切个人行动与社会生活上外化的具体体现ꎮ因此ꎬ新启蒙运动给科学运动㊁科学化运动提供了哲学基础ꎮ而实与理性就是科学运动与科学化运动的根本所系ꎻ与此相应ꎬ不能培养实在㊁熏陶理性的科学运动和科学化运动ꎬ也必然不会取得根本的收获ꎮ新启蒙运动在本质上要求思想解放ꎬ思想解放的先在条件要求新思想㊁新知识的普及ꎮ也就是说ꎬ新启蒙运动要求科学㊁哲学的大众化以及具体化ꎬ并且更根本地还在于要宣扬 实 ꎬ表扬理性ꎮ因此ꎬ张申府强调科学运动㊁科学化运动ꎬ都不能忽略具体化ꎬ这也符合当时国际学术界的进步潮流ꎬ就是把科学方法应用在一切具体事例当中㊁应用在具体的社会生活当中ꎬ从而形成科学与社会的统一ꎮ而这样的具体化ꎬ与新启蒙运动所号召的 实 亦是相通的ꎮ如其所言: 纵然科学是抽象的ꎬ科学方法却要具体ꎮ而且科学总是积极的ꎬ实证的ꎬ即Posi ̄tiveꎮ [1]616而科学方法应用于这些具体而微的生活之过程ꎬ是服务于人㊁造福于人㊁以人为本的过程ꎬ是对人自身价值的观照ꎮ从具化的物质层面而言ꎬ也是 厚生 的生动体现ꎬ这不恰恰亦是儒家的道德意识体现于具体的道德实践中的过程吗?张申府这一理念更是对前文提及的人类长期以来处于一种被动蒙昧的状态的回应ꎮ3.理性是习得的 仁 之外化张申府认为理性并非与生俱来的ꎬ而是习得的ꎮ它应当是人的思想㊁言语㊁行动上的一种习惯ꎬ一种应然习得的习惯ꎮ他认为理性应当是生活在社会中应有的一种生活行动习惯ꎮ概括来说ꎬ就是理性的行事总是自觉的ꎬ知其所应为ꎬ亦知其所以为ꎮ也就是循着天下一定的道理ꎬ应当如何便如何ꎬ不多不少ꎬ既无偏颇ꎬ又清楚切实ꎮ用张申府的话概括来说就是 通情理 ꎬ他强调 通的人总是理性的ꎮ理性或情理也就以辨㊁通为极致 [5]104ꎮ而所谓的 辨㊁通 又落到了他所提倡的罗素分析哲学同中国传统哲学之上ꎮ并且他着重指出不要把理性误解为西方哲学通常所说的本原ꎬ也并非中国哲学里的良知ꎬ他所认为的理性是基于罗素关于对生活行动习惯的逻辑分析理论基础之上ꎬ而又融合了儒家 执两而用中 的辩证方法ꎬ从而达到的那样一种 通情理 而又 致中和 的理想状态ꎮ因此ꎬ他提出ꎬ 为此所以要以全人类为念ꎮ真实第一ꎬ和豫相通 [2]135ꎮ显然ꎬ张申府不仅认同罗素关于生活行动习惯理性的论述ꎬ并且认为理性亦是孔子儒学的核心思想 仁 在人的生活行事上的外化表现ꎮ他说: 仁者人也[«礼记 中庸»] ꎮ没有仁ꎬ真难乎其为人ꎮ而理性ꎬ可以说ꎬ就是仁在人的生活形式上的一个表现ꎮ [5]104不仅如此ꎬ张申府还从社会道德准则和人之行为准则的层面对这句话作以阐释ꎮ 仁是人与人间最亲切的关系ꎮ所谓 仁者人也 ꎬ仁是 人之所以为人 ꎬ所谓 生生之谓仁 ꎬ所谓仁是 相人偶 ꎮ社会不过人的关系的集合ꎮ最高理想的社会定是仁的社会ꎮ仁字从二人ꎮ承认己外有人ꎬ是人做人的起码点ꎬ也是人类社会㊁人能组成社会的最起码点ꎮ [1]338-339理性尤其要仁ꎮ张申府强调: 真正有理性的人一定要有正义感ꎬ必然也有热情ꎬ尤其要仁ꎮ [5]691他认为创造理性的人民革命离不开仁ꎬ在拥有热情的同时ꎬ更要伸张正义ꎮ换言之ꎬ拥有理性之人ꎬ势必摒弃狂妄ꎬ而保持气概与魄力ꎻ摒弃疯狂ꎬ而拥有风范㊁风骨ꎻ不可意气用事ꎬ而要大气磅礴ꎬ正气凛凛ꎻ同时又如同光风霁月一般蔼然62可亲ꎮ凡此种种ꎬ亦是孔子 时中 的理想ꎬ相反相成㊁各如其分的原则体现ꎮ因此ꎬ理性是 仁 之外化ꎬ是 仁 的现代性表征之一ꎬ而将理性作为根本所系的科学ꎬ无论在科学精神㊁科学态度㊁科学脾气㊁科学习惯以及科学方面亦如是ꎬ将 仁 彰显于㊁具化于人的行为和社会生活当中ꎮ在他看来ꎬ拥有并彰显这种理性的社会ꎬ才能成其为社会ꎮ㊀㊀二㊁指向 生生之仁 的民主在张申府的学术研究中ꎬ似乎对于 民主 较为偏爱ꎬ发表了许多关于民主的文章ꎬ如«科学与民主»« 五四 纪念与新启蒙运动»«民主的准备»«独立与民主»及«民主问题»等ꎮ诸多关于民主的论述ꎬ不仅体现了其儒学观的现代性特点ꎬ同时也形成了他自己的政治观点ꎮ1.民主的政治理想张申府早期谈到民主时ꎬ认为应当注意三个方面:第一ꎬ他认为民主首要在于政治ꎬ政治是民主的关键㊁首要条件ꎬ同时与经济㊁文化㊁思想㊁学术等诸多方面均有所关联ꎬ而这些方面也无一不需要民主ꎮ第二ꎬ民主的基础在于人民ꎮ他认为民主如果没有人民的基础ꎬ那么这种民主很难是真的ꎮ并且他由此引出孙中山提出的关于国民革命目的之一的 唤起民众 ꎬ更谋实践之ꎮ第三ꎬ他认为所谓民主就是与孙中山提出的民权主义异名同实ꎬ在他看来ꎬ当时所谈之民主就是在为完全实现三民主义[1]639ꎮ他的这一思想一直延续到1945年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前ꎬ没有大的改观ꎮ并且他在1945年3月25日发表的«民主问题»一文当中ꎬ对于民主问题作以纲要式的阐释ꎮ对于民主的意义ꎬ他从民主字义出发ꎬ认为就是要坚持主权在民ꎬ民有㊁民治㊁民享ꎻ在民主原则方面ꎬ他主张人人能够生遂㊁欲达㊁志满ꎬ也就是让大多数人能够得到最大量的发展ꎬ人尽其才ꎻ在民主的基础方面ꎬ他认为民主应当建立在几个基础之上ꎬ即人与人和而不同的认识㊁理性的弘扬㊁物质的丰富与发达以及社会的便捷便利ꎻ民主的三个要素即是自由㊁平等㊁合作ꎻ民主的五个方面包括思想民主㊁经济民主㊁国际民主㊁社会民主以及政治民主ꎮ对于民主的具体形式ꎬ张申府从民主的一般表现㊁民主的思想与社会方面㊁民主的政治制度㊁民主的经济机构及民主与国际关系方面分别进行了阐释ꎮ对于民主的历史发展ꎬ他从古代的民主㊁近代的民主㊁现代的民主㊁民主的将来以及民主在中国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梳理ꎮ对于民主与其他社会㊁政治㊁经济制度的对比方面ꎬ他着重阐释了民主与封建主义㊁民主与资本主义㊁民主与社会主义㊁民主与法西斯主义以及民主与合作组织与社会安全等之间的关系问题ꎮ对于民主与其他社会现象或人类活动方面ꎬ他从民主与哲学㊁民主与科学㊁民主与文学与艺术㊁民主与教育与道德ꎬ以及民主与战争与和平等方面进行了论述ꎮ对于民主运动开展的条件ꎬ他主要从民主运动与世界潮流㊁民主运动与中国传统㊁民主运动与领袖㊁民主运动与民众㊁民主运动与组织与纪律ꎬ以及民主运动与其他社会运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说明ꎮ由上可见ꎬ张申府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人人能够尽其才㊁显其力㊁成其事的民主社会ꎬ他认为民主是世界的主潮ꎬ亦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之所在ꎬ因此ꎬ他将民主作为自己政治观的核心并展开论述ꎮ2.民主与科学的辩证统一与陈独秀㊁胡适等将 科学 民主 作为思想武器用来批判儒学不同ꎬ张申府分析了民主与科学的关系ꎬ在前文论述儒学与科学之关系基础上ꎬ挖掘儒学内蕴之民主成分ꎬ并将之作为推动儒学现代化转型的着力点ꎮ张申府认为ꎬ科学来自于理性ꎬ民主亦来自于理性ꎬ科学与民主都具有多元化的特点ꎮ科学注重于解析ꎬ民主同样也注重于解析ꎬ注重分别ꎬ同时注重要宽容ꎬ要容许他人㊁异见ꎮ科学要实在ꎬ重事实ꎻ民主是有理想的现实政治ꎬ而且民主重人㊁重人人㊁重个人ꎬ也可以相通ꎮ科学于个别事实间寻求普遍规律ꎬ民主则是在不同的人之间寻找共同点[5]356ꎮ 72笔者在另一篇文章当中提及ꎬ张申府依据尝试精神提出民主相通于科学ꎮ张申府认为ꎬ理性的态度是重视他人ꎬ而民主的习惯则是服从多数ꎮ他说: 天下是非不能一下子就得到ꎬ更不能一下子都得到ꎮ但又常不能不有一个决定ꎮ于是一时大家多说是者ꎬ便姑从之ꎬ以观后效ꎬ以利推进ꎮ [5]102显然ꎬ事物在发展过程中ꎬ总会遇到类似发展方向这一类的抉择ꎬ在无法预判事物发展结果的前提下ꎬ人们一般会希图以少数服从多数这样的方法来进行尝试ꎬ以观后效ꎬ这是利于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ꎬ此即为其所言之尝试精神ꎮ由是观之ꎬ张申府认为民主与科学两者皆具尝试精神ꎬ故而他指出民主相通于科学ꎬ且两者又是一致的ꎮ在张申府看来ꎬ民主与科学关系密切ꎬ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ꎮ首先ꎬ科学是民主的ꎮ科学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范畴ꎬ在科学里不能有主观臆断ꎮ科学讲究的是事实ꎬ必求大通ꎬ必是客观实在的ꎮ科学是客观实在的并不代表科学否认主观的存在ꎬ相反ꎬ科学承认主观的存在ꎬ并认识主观的作用ꎬ以至人力创造的意义与理想的价值ꎮ科学具有进步性ꎬ也可称为积累性或相续性ꎬ即在科学上ꎬ后人可以在前人的成绩之上继续深入研究ꎮ由此可见ꎬ科学实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的ꎬ科学是普利的ꎮ即科学的成果是惠及大众的ꎬ科学具有大众性ꎬ科学界里无贵族ꎬ只要敢于实验㊁大胆创新ꎬ谁都可能成为科学中的革新者ꎻ科学是平等的ꎬ科学对它研究的对象都持如实观㊁分别观㊁面面观㊁发展观ꎬ以至关联观㊁实践观㊁平等观ꎮ因此ꎬ科学对于它所研究的对象从研究方法与研究精神上都是平等的ꎬ即基于伦理中立的立场进行研究ꎬ所以科学是民主的ꎮ其次ꎬ民主也是科学的ꎮ第一ꎬ民主与迷信㊁无知是对立的㊁不能相容的ꎮ这种对立与不相容表现在ꎬ在充满迷信与无知的社会绝不会有民主的存在ꎬ反之亦然ꎮ不仅如此ꎬ民主与教条主义或独断作风也是对立的㊁不能相容的ꎮ一个只有少数人知晓事实的社会必然不会是民主社会ꎮ破除迷信㊁廓清无知ꎬ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揭露事实ꎮ而科学揭示的就是事实及事实的规律ꎬ因而人可以通过掌握科学的规律预言事实可能的发展方向及结果ꎬ因此ꎬ科学是人类行动的先导ꎮ基于此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ꎬ即越崇尚科学的社会也必定越民主ꎻ同理可知ꎬ一个社会越民主也必然越科学ꎬ科学与民主是相互促进的ꎮ第二ꎬ科学是理性的ꎬ民主亦为理性的ꎮ民主与科学不仅同具力量ꎬ且有理性这一同源属性ꎮ另外ꎬ两者在社会发展上亦有同源ꎮ在一个民主社会中ꎬ必须视人为人ꎬ必须容许他人㊁尊重他人ꎮ同时ꎬ对人对事也要作客观㊁实在观㊁如实观㊁分别观㊁面面观㊁平等观ꎬ以至关联观㊁发展观ꎮ而这些又恰是科学方法的精神ꎮ而这些精神与方法㊁习惯都需要科学来培养ꎮ这些习惯既是科学的习惯ꎬ也是民主的习惯ꎮ因此ꎬ民主亦是科学的ꎮ第三ꎬ科学与民主是彼此相需的ꎮ世界发展越来越民主ꎬ则科学必然越进步ꎮ因此ꎬ应努力使科学更进步㊁努力使世界更民主ꎬ推动时代之车之两轮㊁机之两翼共同进步ꎮ3.民主之精神内核在张申府看来ꎬ实行民主政治有两点是不可或缺的:第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是前提基础ꎬ由互尊而互信ꎬ只有建立互信ꎬ人与人之间才能相容ꎮ以此推之ꎬ离开了互相尊重ꎬ便谈不上民主ꎮ第二就是尊重社会ꎬ一个人的主张发表出来以后ꎬ要养成肯定社会公判的习惯ꎬ而不是固执己见㊁哓哓不休ꎮ他从人与人㊁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了民主政治所应具备之前提基础ꎮ由此ꎬ提出民主的三个要点亦是基于这一前提的: 一㊁大家事大家来做ꎮ二㊁根据大家的意思做ꎮ三㊁我作不好ꎬ即负责而去ꎬ让别人来作ꎬ予别人以机会ꎮ总之大家事是大家的ꎮ [5]103也就是说ꎬ民主尊重他人㊁尊重差异ꎬ承认他人之见识不弱于己ꎬ同时承认自己也会和他人一样犯错ꎮ民主所体现的亦是客观㊁全面的态度ꎬ这与理性也是相通的ꎬ理性亦为民主之精神ꎮ张申府认为民主之精神内核亦在理性ꎮ他还列出理性应当具备的五个特征: 一㊁说话做事ꎬ有根有据ꎬ有条有理ꎮ二㊁说话听话ꎬ必要找真ꎬ必要找其意谓ꎬ或其所关联ꎬ所因缘ꎮ三㊁能于异见同ꎬ于现实看出可能ꎬ能由前提推结论ꎬ承认了前82提就承认结论ꎮ四㊁能分析ꎬ知分别ꎬ明分际ꎬ有分寸ꎬ守分量ꎬ重分明ꎮ五㊁承认有它ꎬ作面面观ꎻ敬重他人ꎬ肯替他人设想ꎮ [5]103-104张申府还将此五特征作以总结概括ꎬ即理性行事ꎬ源于自觉ꎬ既知其所以然ꎬ亦知其所当然ꎮ积极地表述即凡事要依理而行ꎬ恰如其分ꎬ切实清楚ꎬ毫无偏颇ꎻ消极地表述就是要反对那些成见㊁偏见㊁武断㊁迷信㊁盲从ꎬ反对放纵感情㊁任逞嗜欲㊁意气用事ꎬ反对一切的过分㊁失所及不当ꎮ他还补充理性并非摒弃情欲ꎬ而是对其调理ꎬ使其有序ꎮ4.民主是 仁 之表征民主有狭义与广义两方面的含义ꎬ狭义而言是指民主政治或民主制度ꎬ广义而言则是指民主习惯或民主精神ꎮ离开了民主政治ꎬ民主习惯不能得到普及ꎻ失去了民主精神ꎬ民主制度恐更加难于实现ꎮ两者互相制约㊁互为因果ꎬ亦合辩证唯物相反相成之理ꎮ前文已述ꎬ就行动习惯㊁精神原则而言ꎬ民主的基础就是理性ꎮ理性要求能够在精神层面对人作平等观ꎬ在物质层面对事作分别观ꎬ肯正视自己与他人的是非㊁对错㊁价值观念ꎮ在生活上ꎬ绝不越俎代庖ꎬ强加于人ꎮ凡事清清楚楚ꎬ公私分明ꎬ这也是民主应有的特征ꎮ仁 是孔子儒学思想一以贯之的核心ꎬ忠恕之道是为行仁之方ꎮ 夫仁者ꎬ己欲立而立人ꎬ己欲达而达人ꎮ能近取譬ꎬ可谓仁之方也已ꎮ [6]95可见ꎬ仁者自己想要有所成就ꎬ就要帮助别人有所成就ꎻ自己想要通达ꎬ也要帮助别人通达ꎮ能够以己之心推及他人之心ꎬ将心比心ꎬ才是实现仁德的路径方法ꎮ这是从积极方面论述表意ꎮ于消极方面ꎬ孔子所说 其恕乎!己所不欲ꎬ勿施于人 [6]242ꎮ表达的即是自己所不想要的ꎬ也不要强加给别人的意思ꎮ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ꎬ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7]1169ꎬ君子总是以身作则ꎬ要求别人做到的ꎬ自己必然先做到ꎻ自己力所不及ꎬ无法做到的ꎬ自然也不会强人所难ꎬ要求别人去做到ꎮ所以ꎬ张申府强调 所谓民主ꎬ不仅仅是属民㊁由民㊁为民(民有㊁民治㊁民享)的意思ꎬ而且一定要有事必会ꎬ有会必议ꎬ有议必决ꎬ有决必行ꎬ有行必果 [5]249ꎮ他认为民主就是要人人作主ꎬ各尽其责ꎬ各出其力ꎮ且因为民主是众心的表示ꎬ所以民主不但不与纪律冲突ꎬ反使纪律更为贯彻ꎮ因为众心众力有了归结ꎬ所以民主不但不与集中背反ꎬ反使集中更为切实ꎮ究极的民主使得治人者与治于人者㊁劳心者与劳力者㊁管者与作者得到了统一ꎮ可见ꎬ民主精神是最接近于中国 天下为公 的大同理想ꎬ是最近于 仁 与 中 的哲学ꎬ是最近于讲情理㊁讲理性㊁行四绝( 勿意㊁勿必㊁勿固㊁勿我 )的风尚ꎮ在这一点上ꎬ作为后来者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对儒家 致中和 的理解与张申府有着相似之处ꎬ饶宗颐认为: 数十年来许多新的文化连续地给我们以无情的冲击ꎬ我们所产生的必须正视现实而不能逃避的反应也许是我们未来新生文化的源泉ꎮ [8]227显然ꎬ饶宗颐认为只有兼收并蓄ꎬ中华文化才会焕发新生ꎬ实现天下大同之理想ꎮ张申府极力推崇民主ꎬ亦是积极吸收外来文化ꎬ促进其与传统文化融合ꎬ推动中国哲学现代化的重要举措ꎮ他们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方面的目标是一致的ꎮ在张申府看来ꎬ民主合于 时中 的准则ꎬ合于 大道之行也ꎬ天下为公 的理想ꎬ民主是儒学忠恕之道的现代性表达ꎬ亦是其以 仁 为核心的儒学观的表征ꎮ㊀㊀三、结语如前所述ꎬ张申府儒学观的现代价值取向就是发扬理性与民主ꎮ理性既非来自于宇宙本原ꎬ亦非先验之良知ꎬ其并非不可触及的空中楼阁ꎬ而是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应有的一种生活行动习惯ꎮ所谓 通情理 表述的即是 通 的人总归是理性的意思ꎬ而理性也就以辨㊁通为极致ꎬ只有拥有这种生活习惯理性ꎬ方能成其为社会ꎮ民主的要义就在于承认他人㊁重视他人ꎬ大家依理而行ꎬ无所偏颇ꎬ而这也恰为理性之态度ꎮ儒家的 仁 之仁者爱人㊁ 忠 之尽己为人㊁ 恕 之推己及人ꎬ所表达的思想亦是承认他人㊁容许他人㊁重视他人ꎬ张申府提及的理性是被赋予了 仁 之义涵的理性ꎬ它同儒家的 仁 与 忠恕之道 是相契合的ꎬ 忠恕之道 亦是理性之道ꎮ要而言之ꎬ理性不仅是科学的根基与核心ꎬ亦是民主的精神与内涵ꎮ9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 者 简 介 :黄 玉顺 ( 96 ,男 , 四川 成 都 人 , 四川 大 学哲 学 系教 授 。 15 一)
・
1 ・ 0
维普资讯
黄 玉顺 :“ 价值 ” 观 念 是 何 以 可 能 的? — — 基 于 “ 生活 儒 学 ” 阐释 的 中 国价 值 论
20 0 7年 第 l期
科 学奠基 ” 问题 ,传统形 而上 学足 以 当之 ;其第
三 个 问题则 属于 “ 为形而 上学 奠基 ” 问题 ,不论
上 学 向伦理 学 的过渡 ,使亚里 士 多德所 谓 “ 实践 哲 学 ”得 以成立 。
总第 1 8期 4
Su o 48 m N .1
§哲 学研 究 §
“ 值 ’ 念是 何 以可 能 的 ? 价 ’观
— —
基 于 “ 活儒 学” 阐释 的 中国价 值 论 生
黄 玉 顺
( 川 大 学 哲 学 系 ,四 川 成 都 6 0 6 ) 四 10 4
摘
要 :“ 价值 ” 的 观 念 是 何 以可 能 的 ?这 是 今 日探 索 价 值 论 问题 的 基 本 的 发 问 方 式 。这 种 追 问 所 指 向
的 不是 任何 形 而 上 的 、或 者形 而 下 的存 在 者 ,而 是 存 在 本 身 ;因 此 ,这 样 的 发 问 意 味 着 价 值 观 念 的 当代 重 建 ,而 不 是 简 单 地 回 复 到 任何 原 教 旨主 义 式 的传 统 价 值 观 念 。在 儒 家 的观 念 中 .存 在 就 是 生 活 ; 因此 ,生 活
及 其仁 爱 情 感 显 现 乃 是 一 切存 在 者 的 大 本 大 源所 在 .也 是 价 值 论 建 构 的 源 头 活 水所 在 。 关键 词 :价 值 ;观 念 ;可 能 ;生 活 ;儒 学 中 图分 类 号 :B 2 ;B 8 2 2 O1 文献 标 志码 :A 文章 编 号 :10 ・7 6 (0 7 10 1・8 0 60 6 2 0 )0 —000
兴趣0 ) 。然 而本 文认 为 ,这 种关 于东 亚 现 实 生 活
个 与 相 联结 的 广 泛 统 一 之 中 存 在 ,那 么 我
们 就要 说 :一个 a 身需要 由一个 来奠基 。 [ 本 ”2 ] 在海 德格尔 看来 ,不仅康 德 、而且胡塞 尔都 没有 真正 解决奠 基 问题 :康 德 的前 两个 问题属 于 “ 为
的价值 维度 的思考 ,不 仅仍然 首先 需要 给予 一般
的理 论支撑 ;而 且 ,这 里显然 又 涉及 到理论 问题
① 本 文是 向在 中 国政 法 大 学 举 行 的 “ 八 届 全 国 价 值 哲 学 研 讨 会 ” 暨 “ 一 届 东 亚 价 值 哲 学 研 讨 会 ” ( 京 第 第 北 20 0 6年 1 月 ) 提 交 的 论 文 。会 议 提 出 了 “ 亚 价 值哲 学 ” 的 概 念 。 1 东
一
、
问题 的提 出:价值 的观念 何 以可能
的另外 一个 重要方 面 :东 亚本 土的价值 观念 的理
论 资源的开 发 问题 。事 实上 ,这 也就 必然引 发一 个更 为重大 的理论 问题 :东 一西价值哲 学研 究 ,似乎 已发 生 了一种 所谓 “ 进 ‘ 活 世界 ” 走 生 ’的转 向—— 从理 论 问题 的探 讨转 向 了现实 问题 的关 注 ,有学 者概 括为 “ 重视 应 用 研 究 ” “ 面现 实 问题 ” 、 直 、 “ 怀大众生 活 ”几个 特征 。这 似 乎 意 味着 价 值 关 哲学 转为 了某种 “ 用 哲 学 ” 应 ,以 解 决 现 实生 活 的 问题 。但 本文认 为 ,这并 不意 味着关 于价 值 问
一
反 ,这种 “ 实生活 转 向”本身 就需 要 给予理论 现 的阐 明。 比如 ,其 中一个颇 为 瞩 目的所谓 “ ‘ 生 活世 界 ’转 向” 问题 、乃 至现今 非 常热 门时髦 的 “ 活世界 ”这 个概 念 本 身 ,就 是 一 个 尚待 澄清 生
的理 论 问 题 。
同时 ,这 种 “ 实生 活转 向” 现 ,对于 中国人 、 东方 人 来 说 , 自然 而然 地 引 起 了我 们 对 于诸 如 “ 东亚 价值观 念” “ 、 东亚 价 值 哲学 ” 之 类 问题 的
题 的理论 层面 的研究 就不再 那 么要 紧了 ,恰 恰相
西 价值观 念的 “ 明对话 ” 问题 。 文 为此 ,本文 提 出本 土性 的 “ 中国价值论 ”这
样 一个话题 ,意 在从 一种 本 源性的 当代思想 视域
出发 ,揭示 一种 中 国本 土性 的 、尤其 是儒家 的价
值 观念 ,由此提 出 、并 初步 回答价值 哲学 的一个 根本 问题 :价值 观念何 以可 能? “ 以可 能” 这样 的 问题 ,是一 种 当 代性 的 何 追 问 。这 种追 问尽管 最初是 由康德 提 出的发 问方 式 ,但在他 那 里仅仅 获得 了一种不彻 底 的解 决 方 案 。康 德 提 出的 三 个 问题 —— 纯粹 数 学 何 以 可 能 、纯粹 自然科 学何 以可能 、视 为科 学 的形而 上 学 何 以 可 能[ ,在 当 代 思 想 中 称 为 “ 基 ” 1 ] 奠 ( u de u g 问题 。 当代 的 奠基 观 念 是 胡 塞 尔 F ni n) r 提出 的 :“ 果一 个 a本 身 本质 规 律性 地 只能 在 如
维普资讯
20 0 7年 第 1期
No 20 .1 07
四 川 大 学 学报 ( 学社 会 科 学 版 ) 哲
J u n l fS c u n Unv r i ( o il ce c d t n o r a o ih a ie st S ca in e E i o ) y S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