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丙烯酸酯嵌段共聚物聚氨酯涂料的合成与性能_周文富

合集下载

丙烯酸酯接枝共聚改性聚氨酯乳液的结构与性能

丙烯酸酯接枝共聚改性聚氨酯乳液的结构与性能
维普资讯

工艺 ・ 备 ・ 设
蔡斯让, 郭

宁, 张瑞珠 , 永祥 金
( 州 市化 工研 究所 ,140 广 503)
要 : 用 原 位 接 枝 聚 台 制 备 枝 壳 结 构 的 而烯 酸 酯 改 性 聚 氨 酯 乳 械 。 用 电 子 显 微 镜 测 定 了 乳 液 粒 子 的 太 小 和 采
1 实 验 部 分
11 主 要原 材料 .
聚氨酯 乳 液 , 制 或 外 购 ; 丙烯 酸 酯 乳 液 , 自 聚 自
图 1 三种 乳 液 的和 P 的 4倍 和 6倍 , 且 L A U 而
未 发现 小于 20i l 0 n 的粒 子 。实 验发现 , 用 乳液 l 单 作 为保 护胶 体 , 另 加 复 合乳 化 剂 也 能 制 得 P A乳 不 U 液 , 是 聚 合 稳 定 性 差些 , 只 残渣 量 为 1 ~5 。可 % % 见 , 加的 复合乳 化剂 没有形 成新 的胶 束 , 添 而是 与 P U 共 同构成 粒 子 的保 护 层 , P A乳 液 更稳 定 。丙 烯 使 U 酸酯进 入 P U粒 子 内部 , 子表 面 的引 发 剂与 聚 氨酯 粒 反应 生成 聚 氯 酯链 游 离 基 , 烯 酸 酯 在 它上 面链 增 丙
仍存 在
(I 】

市 售 末 改 性 聚 氯 酯 乳 液 :
表 1 三种乳 液的粒径和形态
* 括 号 内为谊 粒 径 的 粒 于数 占粒于 总数 的 百分 数 。
醚 碧
a P 0 — A x50 0 b rL × l 0 L u 0 — LA ×2 0 50 0
长, 形成 接枝 共 聚物 , 使粒 径成 倍增 加
图 1 电镜照 片用磷 钨酸染 色 , 的 可明显 看到 P' L A 粒子 中 , 由于 分 子链 支 化 和交 联 使粒 子被 分割 , 形成 粒子 内的多 核结 构。董 岸杰 等 人 l 研 究 交联 的 丙烯 l 酸聚 氨酯复 合乳 液 , 电镜 也观 察到这种 粒子 内的 多 用 核结 构 。 22 热行 为 . 几 种乳 液涂 膜 的 D C图谱 见 图 2 T S , G曲 线 见 图

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涂膜表面疏水、疏油性能研究

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涂膜表面疏水、疏油性能研究

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涂膜表面疏水、疏油性能研究周耿槟;文秀芳;皮丕辉;蔡智奇;程江;杨卓如【摘要】以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含氟(甲基)丙烯酸酯为原料,通过改变氟碳链长度、氟单体含量以及添加方式等因素,合成了一系列的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利用表面接触角测试仪,红外光谱仪和多功能光电子能谱仪表征了共聚物涂膜的表面疏水、疏油性能以及表面化学成分,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共聚物涂膜表面疏水、疏油性能与其表面化学成分密切相关;使用长氟碳链的氟单体、增加氟单体用量以及采用在反应后期一次性加入氟单体的方法均有利于提高涂膜表面的疏水,疏油性能;当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的质量分教为25%时,所得涂膜表面的氟元素质量分数达到44.284%,对水、对正十六烷的接触角分别达到127°和650°.【期刊名称】《电镀与涂饰》【年(卷),期】2010(029)008【总页数】4页(P50-53)【关键词】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疏水性;疏油性;接触角【作者】周耿槟;文秀芳;皮丕辉;蔡智奇;程江;杨卓如【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广东,广州,510640;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广东,广州,510640;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广东,广州,510640;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广东,广州,510640;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广东,广州,510640;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广东,广州,5106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630.1丙烯酸酯类涂料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其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是一类应用十分广泛的涂料,但耐水耐油性差,耐高低温性、抗污、耐候性等不尽人意[1]。

通过在丙烯酸酯聚合物中引入含氟基团,可得到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

由于氟的电负性大,C─F键十分稳定,改性后的丙烯酸酯不仅保持了丙烯酸酯原有的特性,还有效提高了聚合物涂层的化学惰性、耐候性、抗污性和疏水疏油性[2-3]。

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合成

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合成

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合成聚氨酯丙烯酸酯是一种重要的聚合物材料,广泛应用于涂层、胶粘剂、弹性体和塑料制品等领域。

其合成方法有多种,包括预聚体法、溶液聚合法和封闭式聚合法等。

本文将介绍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合成方法及其特点。

预聚体法是合成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常用方法之一。

需要将聚醚二醇、二异氰酸酯和丙烯酸等原料按一定比例加入反应釜中,在惰性气氛下进行反应。

在反应过程中,二异氰酸酯和丙烯酸发生加成反应,形成预聚体。

添加适量的甲醇或乙醇等醇类溶剂,将反应釜加热至适当温度,继续反应几小时,直到聚氨酯丙烯酸酯完全形成。

将产物进行过滤、干燥、粉碎等处理,即可得到聚氨酯丙烯酸酯。

预聚体法合成聚氨酯丙烯酸酯的优点是反应过程相对简单,原料易得,产率高。

预聚体法合成的聚氨酯丙烯酸酯在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粘附性能和耐候性能,能够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溶液聚合法是另一种常用的聚氨酯丙烯酸酯合成方法。

通过选择适当的溶剂和催化剂,将丙烯酸和异氰酸酯等原料混合在一起,进行聚合反应。

溶液聚合法可以在常压下进行,反应时间相对较短。

其中,催化剂的选择对反应速率和产物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常用的催化剂包括有机锡化合物、有机钴化合物等。

通过调整反应条件和原料比例,可以控制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分子量、功能化程度和溶胀性等性质。

溶液聚合法合成的聚氨酯丙烯酸酯具有分子量分布窄、结构均一性好的优点。

由于反应过程中涉及有机溶剂的使用,需要对废液进行处理,以保护环境。

溶液聚合法还可以实现对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功能化,例如引入双重键、羟基等官能团,拓展其应用范围。

封闭式聚合法是一种较新的聚氨酯丙烯酸酯合成方法。

该方法利用有机硅光化学固化材料,通过紫外光引发聚合反应。

将丙烯酸和异氰酸酯等原料与有机硅光化学固化材料混合,形成聚氨酯丙烯酸酯的混合物。

将混合物涂覆在基材上,通过紫外光照射,触发聚合反应,使混合物变为固态聚合物。

最终,得到具有优异性能的聚氨酯丙烯酸酯。

封闭式聚合法具有反应速度快、操作简便、无需添加催化剂等优点。

聚氨酯丙烯酸酯材料的电学性能研究及应用

聚氨酯丙烯酸酯材料的电学性能研究及应用

聚氨酯丙烯酸酯材料的电学性能研究及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材料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聚合物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类型,其电学性能也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

在聚合物中,聚氨酯丙烯酸酯(PUAC)不仅具有高弹性、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机械性能,还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储能电池和传感器等领域。

一、PUAC材料的制备及基本性质PUAC材料是由聚氨酯和丙烯酸酯共聚而成的一种新型材料。

其制备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溶液聚合方法,即将聚氨酯和丙烯酸酯在溶剂中共聚,反应后得到固体材料。

另一种是通过原位聚合方法,即将丙烯酸酯与异氰酸酯在反应前混合,然后加入聚氨酯,反应生成PUAC材料。

PUAC材料具有很好的成型性和可溶性,可以通过注塑和压延等方法制备成各种形状的材料。

此外,PUAC材料还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等基本性质。

二、PUAC材料的电学性能PUAC材料具有很好的电学性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介电常数PUAC材料的介电常数和频率有关,当频率较低时介电常数较高,当频率较高时介电常数较低。

PUAC材料的介电常数一般在5-20之间,介电常数越大,其电绝缘性能越好。

2.导电性能PUAC材料的导电性能主要与其材料的成分、结构和制备方法有关。

通常情况下,PUAC材料的导电性能较差,但通过添加导电剂等方法可以提高其导电性能,使其在可控的范围内达到所需的导电性能。

3.电阻率PUAC材料的电阻率较高,一般为10^8-10^14Ω.cm之间,具有一定的绝缘性能。

此外,PUAC材料的电阻率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电阻率的变化趋势与温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三、PUAC材料在电子器件中的应用PUAC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和机械性能,因此在电子器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常见的PUAC材料应用包括:1.电容器PUAC材料的高介电常数和电阻率的特性使其成为电容器材料的理想选择之一。

紫外光(UV)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涂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紫外光(UV)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涂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紫外光(UV)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涂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姓名:杨春海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材料学 指导教师:何卫东;谢文心
20060601
硕士论文UV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涂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
紫外光固化涂料因其迅速成型、绿色环保及其优良的性能,近年来获得了高速的 发展并很快应用到各个工业领域。聚氨酯丙烯酸酯光固化涂料是由聚氨酯丙烯酸酯
1.2 U、,固化涂料
关于uV固化涂料,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发的一种环保节能涂料,它具有低VOC 排放量;能耗低,只需要热固化能量中的一少部分即可固化:室温固化,可适用于热 敏感基材;固化速率快、生产效率高;涂层性能优异,如高硬度、高光泽、耐磨性和 抗化学药品性:涂装设备体积小,占地少,投资小等优点。它的主要组成有:光引发 剂、光敏树脂(预聚体)、活性稀释单体以及其他助剂。其缺点是:uV固化到补 偿),难以用于形状复杂的基材,可固化产品的几何形状受到跟制:体积收缩较大, 涂膜内应力较大,与底材附着力相对较低,对于有色体系固化较为困难。
本文最后在~系列试验和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当前国际趋势。对PUA涂料目 前的不足给予今后的一点设想。 关键词:紫外光固化 聚氨酯丙烯酸酯清漆合成性能研究
硕士论文
UV固化聚氯酯丙烯酸酯涂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ABSTRACT
Ultraviolet(UV)cured coatings have made large growth and extensive application in many field because of’their rapid prototyping,excellent performance and gree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ating films and have summarized universality principle of

丙烯酸酯乳液、聚氨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丙烯酸酯乳液、聚氨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丙烯酸酯乳液、聚氨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丙烯酸酯乳液、聚氨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乳液是指在水相中分散着生产、研究或使用过程中所需要的油相或固相的粒子,具有可逆性、易操作性、规模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合成材料、涂料、胶黏剂、纤维素改性、油田地面反应等领域。

其中,丙烯酸酯乳液和聚氨酯乳液在建筑、印刷、皮革、纺织等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其制备工艺和性能优化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本课题旨在研究丙烯酸酯乳液、聚氨酯乳液的制备工艺、性能特点及其优化方法,为其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研究内容:1. 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工艺研究包括合成丙烯酸酯、乳化体系的组成、乳化工艺参数的优化等方面内容。

2. 聚氨酯乳液的制备工艺研究包括聚氨酯的合成、乳化体系的组成、乳化工艺参数的优化等方面内容。

3. 乳液性能特点表征及优化研究包括乳液粒径、稳定性、流变学特性、力学性能、耐水性、耐黄变性等性能指标的测定及其优化方法的探究。

预期成果和应用价值:本课题预期通过对丙烯酸酯乳液、聚氨酯乳液的制备工艺和性能优化的研究,获得以下成果:1. 优化的乳化体系和乳化工艺,提高乳化效率和稳定性。

2. 乳液的物理化学性质表征及其与应用领域的相关性探究。

3. 丙烯酸酯乳液和聚氨酯乳液在建筑、印刷、皮革、纺织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本课题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1. 为丙烯酸酯乳液和聚氨酯乳液的制备提供了可行的工艺和方法,为企业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2. 通过对乳液性能的优化研究,提高了乳液在各领域的应用效果,为产品的推广、市场的扩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3. 丰富了乳液领域的研究内容和理论,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耐磨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耐磨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耐磨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聚氨酯丙烯酸酯是一种新兴的高分子材料,也是目前应用广泛的聚氨酯系列产品之一。

其具有耐磨性、抗氧化性强等特点,因此在汽车、皮革、涂料、建材、橡胶等诸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制备方法及性能研究进展。

一、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制备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制备主要涉及到以下三种方法:溶液聚合法、悬浮聚合法和乳液聚合法。

1. 溶液聚合法溶液聚合法是指在有机溶剂中进行的聚合反应。

其原理是将丙烯酸酯和异氰酸酯进行反应,形成中间体,然后进行开链聚合。

其中,所用的有机溶剂通常为甲苯、二甲苯等极性溶剂,反应过程需要关注溶剂的挥发和保护。

2. 悬浮聚合法悬浮聚合法是指在水相中进行的聚合反应。

其原理是将丙烯酸酯和异氰酸酯反应生成中间体后,通过加入润湿剂和稳定剂,将其分散在水相中,然后进行开链聚合。

其中,润湿剂和稳定剂的使用需根据实验情况进行确定,以达到最佳的分散效果。

3. 乳液聚合法乳液聚合法是指在水相中进行的聚合反应,与悬浮聚合法相似。

其原理是将丙烯酸酯和异氰酸酯反应生成中间体后,通过加入乳化剂和稳定剂,形成粒径小于1微米的胶体颗粒,然后进行开链聚合。

其中,乳化剂和稳定剂的使用也需要根据实验情况进行调整。

二、聚氨酯丙烯酸酯的性能研究聚氨酯丙烯酸酯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耐磨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的优异耐磨性是其应用广泛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关研究表明,聚氨酯丙烯酸酯的硬度和耐磨性能随着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强,而随着丙烯酸酯单体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因此,在配方设计和应用领域中需要根据不同要求进行相应调整。

2. 抗氧化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在氧化环境下的性能表现也十分优异。

研究发现,聚氨酯丙烯酸酯的抗氧化性能主要与其分子量、丙烯酸酯单体含量、异氰酸酯单体含量等因素密切相关。

对于需要在氧化环境中使用的产品,需要注意组分的选择和应用条件的调整。

3. 力学性能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力学性能受到其分子量、丙烯酸酯单体含量和异氰酸酯单体含量等因素的影响。

新型紫外光固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合成与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新型紫外光固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合成与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新型紫外光固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合成与性能研究的
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因其环保、耐化学腐蚀、可调节性能等特点,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而紫外光固化技术则是一种绿色环保的表面处理方法,由于其速度快、效果好、无污染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涂料、油墨、粘合剂等领域。

因此,
将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与紫外光固化技术相结合,可以制备出具有良好属性的新型紫
外光固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可广泛应用于涂料等领域。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合成新型紫外光固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在优化合成工艺的基础上,对其性能进行研究。

三、研究内容
1. 合成新型紫外光固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

本研究首先将水性聚氨酯与丙烯酸酯进行共聚反应,合成出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随后通过添加紫外光引发剂和交联剂
等在紫外光下进行固化,制备出新型紫外光固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

2. 优化合成工艺。

根据新型紫外光固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的特点和应用要求,对其合成工艺进行优化,以提高固化速度和固化效率。

3. 对新型紫外光固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进行性能研究。

主要研究涂膜的物理、化学性质,如膜厚、硬度、附着力、耐化学腐蚀性等,并通过对比实验证明该材料的
优越性。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为紫外光固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新思路,同时将推动水性涂料在涂装领域的应用,提高涂装材料的环保性能,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7 固含量与聚合物粘度的关系
3.5 嵌段聚合与单体自聚活化能关系 合 理 设 计 共 聚 物 的 硬 、软 链 段 及 游 离 —OH 、
—SO3Na的分布 , 有利于加 入固化剂交联 固化后 , 提 高涂膜的力学性能 、光学性能 、耐水性 、耐老化性 , 尤 其是树脂本身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 。 依据文献方 法简易求解其单体的 FM O 能量[ 11] (根据单体自聚反 应速率用 A rrhenius 公式 k =Ae -ERTa , 以 t =98 ℃作
ΔE1 — 烯丙基磺酸钠;ΔE2—β -HM ;ΔE3 —A A ;ΔE4— BA ;ΔE5— P -AP 图 8 丙烯酸酯自聚反应势能差
· 12 ·
涂 料 工 业 1999 年第 11 期
·试验研究·
根据 Hoff man 的 FM O 理论可知 :丙烯酸酯共聚
反应属轨道控制反应 , 其反应活性符合二级微扰理论 方程[ 12] :
四口烧瓶中加入定量比例的单体和溶剂 , 在一定 温度下滴加引发剂溶液 , 反应至 1 h 和 3 h 时 , 间断滴 加高活性的烯丙基磺酸钠单体(引发剂浓度相同), 恒 温全 回 流 反 应 至 溴 值 、羟 值 、粘 度 合 格 后 , 加 入 0.02 %阻聚剂 , 搅匀后出料 , 产品为浅色透明稠状液 。
C O2H
CO 2C4H9 CH2SO3 Na
CH2 CH3
CH2 C
CH 2
CH3
C CH2 CH CH2 CH CH2 CH — CH2CHCO2 CH2 C CH2OC CH CH2
CO2 CH3
n
CH2 CHO2 CCH2
O
(1)
① 通讯联系人
· 10 ·
涂 料 工 业 1999 年第 11 期
涂 料 工 业 1999 年第 11 期
· 11 ·
·试验研究·
会导致 k 值增大 , 体系中的自由基浓度显著增大 , 易 引起暴聚 。 3.3 聚合时间与转化率和分子量的关系
在配料比 、引发剂用量一 定 , 反 应温度为 98 ℃ 下 , 考察聚 合反应时间与共 聚物转化率 和分子量 关 系 , 如图 4 所示 。
采用在共聚物主链上间断滴加方法嵌入烯丙基磺酸 钠 、三羟甲基丙烷丙烯酸酯 , 控制合适的反应条件 , 调 控不同的分子量 , 制成油溶性(或水溶性)和高度颜料 分散性的新型丙烯酸酯嵌段共聚物 。 其涂膜性能不 亚于一般有机硅 、环氧化合物改性的同类产品[ 5~ 8] 。
1 合成原理
在引发剂催化下混合单体进行自由基共聚 , 通过 不同单体配料比及滴加引发剂和活泼单体的方法合 成 。主要合成反应如下(分子连接顺序未经检测):
β -HM 、AA 、BA 单体因活化能差异的竞聚 , 而 P -AP
反应势能较高 。 根据图 4 可知 , 最理想嵌段时间为反 应进行至 1 h(Mn =3.2 ×104)和 3.0 h(Mn =5.1 × 104)时 , 分段滴加 。
3.4 单体浓度与聚合物转化率 、粘度关系
单体浓度与转化率的关系见图 5 。图 5 显示 , 单体 浓度 ≥60 %时 , 转化率反而降低(反应时间均为4.0 h), 这表明反应后期存在大分子链间短链转移的迹象 。根 据聚合速率方程 , Kp =[ Rd·x]/(dftx)可知 :聚合前期 K P 恒 定不变 , 4.0 h 后 Kp 减 小 , 实验结 果同 Hamilec 的结 论[ 9] 是一致的 , 即 Kp 下降预示链增长反应中存在扩散 控制机理 。
Key Words:acry lates ;blo ck copolymer ;polyurethane coating s;sy nthesis perfo rmance ;characterization of structure
丙烯酸酯 系列共聚物涂膜 因具有高 光泽 , 高 硬
度 , 附着力强 , 耐久性 、耐老化性 、耐酸性 、耐沾污性好 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 。但其脆性较大 , 在低温地区易
3 结果与讨论
1 — 1.3 %;2 — 0.9 %;3 — 0.7 %;4 — 0.5 % 图 1 单体转化率与反应时间 、引发剂用量的关系
1 — 80 ℃;2 — 98 ℃;3 — 120 ℃ 图 2 引发剂用量与共聚物数均分子量 M n 关系
3.2 反应温度与聚合时间的关系 在 0.9 %的引发剂和同等的单体浓度下 , 以粘度
·试验研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实验部分
2.1 主要试剂
甲基丙烯 酸羟乙酯(β -HM ), 甲 基丙烯酸甲 酯 (MM), 丙烯酸丁酯(BA), 丙烯酸(AA), 烯丙基磺酸 钠 , 多 异氰酸酯 -三羟甲基丙 烷(T MP -T DI)加 成 物 , 三丙烯酸季戊四醇酯(P -AP , 自制), 溶剂均为化 学纯试剂 , 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BPO), 分析纯 。 部 分单体通过碱洗并蒸馏精制 。 2.2 主要测试仪器及方法
合物粘度影响如图 7 。 图 6 、7 也从侧面反映了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具有
反常的高粘度和溶剂的容忍度的原因 。
图 6 — CO OH 、— SO 3Na 含量与聚合物粘度关系
图 4 聚合时间与分子量和单体转化率的关系
图 4 中单体转化率随聚合时间的变化 , 其测定值 同以文献参数指数组合模型计算结果[ 11] 相同 。图 4 曲 线显示 , 反应时间延长 , 有利于提高单体转化率和分子 量 ;但反应 4.0 h 后曲线趋于平坦 。
和溴值为终点 , 测 定不同温度下 聚合反应 所需的时 间 , 见图 3 。
3.1 引发剂用量 、反应时间与单体转化率 、 分子量关系
不同浓度的过氧化苯甲酰(BPO)引发剂在相同温 度、相同单体浓度下滴加 , 不同时间的反应结果如图 1 。
图 1 中曲线表明 :单体的转化率随反应时间的延 长 , 引发剂用量的增大而增大 。 反应初期 1 ~ 2 h 内 单体转化率增长较快 , 反应 4.0 h 后单体转化率增长 趋缓 。引发剂用量与共聚物数均分子量关系见图 2 。 图 2 表明 :引发剂用量大 , 反应温度高 , 短时间内体系 粘度增大 , 不利于分子量提高 。 综合几方面因素 , 最 佳反应条件 :引发剂 用量为 0.75 %~ 0.9 %, 反 应时 间 4 ~ 4.5 h , 反应温度 98 ℃。
lnk -T1 曲线 , 计算其反应 Ea , 同图 8 相近), 并计算其 反应势能 , 如图 8 , 确定合成方法 。
图 5 单体浓度与转化率的关系
在其他条件不变前提下 , 改变单体浓度 , 测定单 体转化率和粘度关系 。实验表明 , 共聚物中羧基和磺 酸基含量对粘度影响明显 , 如图 6 所示(图 6 为固含 量不同的聚合物的测试结果)。反应过程溶剂量对聚
图 3 反应温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图 3 表明 , 自由基聚合反应对温度变化十分敏 感 , 尤其在高温条件 , 短时间即可完成反应 , 甚至出现 凝胶(图 3 中黑点表示凝胶点)。 根据 Arrhenius 公式 可知 :反应速度 k =A e-ΔE/ RT , ΔE活化能 =(Ep -Et)/ 2 +Ed/2 , 反应主要取 决 Ed/ 2 引发剂分 解活化能项 。 Ed 一般较小(110 ~ 150 J·mol-1)。所以 , 温度过高 ,
关键词 :丙烯酸酯 ;嵌段共聚物 ;聚氨酯涂料 ;合成性能 ;结构表 征
SYNTHESIS AND PERFORMANCE OF NOVEL ACRYLATE BLOCK COPOLYMER POLYURETHANE COATINGS
ZHOU Wenfu , JIA Demin
Abstract :A binder with good performance was synthesized through block poly merization with different kinds of acrylates. T he influences o f initiator level , reactive time and temperature , molecular w eight and curing agent amount on the performance of copolymer film w ere discussed. T he copolymer was characterized by I R spectro scopy and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 GA).T he performance o f polyurethane coating s prepared by this copoly mer w as tested.
龟裂 、粉化 ;高温环境易泛白 。 通过不同物料进行共
混改性 , 虽能提高其性能 , 但因不同物料相容性差 , 一
般为部分相容 , 影响涂料产品的贮存稳定性及涂膜的 性能[ 1~ 4] 。近年来 , 人们通过互穿网络聚合 、接枝共 聚 、有机硅改性等方法[ 5~ 7] , 提高其性能 。 本合成以 多种丙烯酸酯单体共聚 , 并通过单体反应势能计算 ,
能隙 ΔE′=ESDOMO -EALUMO 6 eV 。 又根 据实 验 及
Arrhenius公式 ln
t1 t2
=ER (TT21- ·TT21)求得表观反应势能
差 , 反应易于进行 , 尤其是烯丙基磺酸钠单体其反应
势能很小 , 易于自聚 。 为控制嵌段聚合 , 我们采取滴
加方 式 进行 聚 合 。 同 时适 当 提 高 聚 合 温度 , 减 小
涂-4 粘度计 NDJ -S , 上海标 本仪器 厂产 , 按 GB 1723 —79 法测试 ;奥氏粘度计( =1.2 mm , k = 0.1811 mm2/ s2 , t =20 ±0.05 ℃), 上海亚太技术玻璃 公司产 , 按 GB 12010 —2 —89 法(粘度计动能改正项 忽略不计)测试 。漆膜交联度测试 :取一定浓度 T MP -T DI , 按固化剂∶树脂 =1∶1 投入 , 树脂用适当溶剂 、 消泡 剂 、流平剂 、防 白剂 等调 制成 粘度(涂 -4 杯) 120 s的清漆 , 涂布于 120 mm ×90 mm 的铝板上 , 常 温固化后称重 , 用丙酮浸煮 5.0 h , 再称重计算差量 。 其溴值 、羟值 、酸值等 按 GB 2895 —82 法 进行测 定 。 TGA 谱仪 , 美国 Perkin -Elmer 公司产 , DT A -1700 型 , 以空气为载体 , 流速 45 ml/ min , 升温速度 10 ℃/ min ;I R 谱仪 , 美国 Nicolet 公司产 , 760 型 ;KBr 涂片 。 2.3 合成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