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糖尿病与糖代谢

合集下载

糖代谢与糖尿病发生的关系

糖代谢与糖尿病发生的关系

糖代谢与糖尿病发生的关系糖代谢是人体中极其重要的化学反应之一,涉及到糖类的吸收、运输、利用和储存等方面。

而糖尿病则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那么,糖代谢与糖尿病发生的关系是什么呢?一、糖代谢的基本情况人体中的糖类主要来自于食物,如各种蔬菜、水果、面食、糖果等。

在肠道内,糖类会被消化酶切分成单糖,如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等。

这些单糖进入肠绒毛细胞后,会通过GLUT1、GLUT2等运输蛋白,进入肝脏和其他器官细胞内,为人体提供能量。

人体内的所有器官和细胞,都需要一定量的葡萄糖来维持正常的代谢和生理活动。

而这些葡萄糖是通过胰岛素的调节来得到的。

胰岛素是由胰腺的β细胞分泌出来的,它可以调节细胞膜上的GLUT4运输蛋白,使之打开,从而使葡萄糖进入细胞内参与代谢。

此外,胰岛素还能抑制脂肪细胞内脂肪酸的分解和释放,促进脂肪的储存和利用。

糖类在体内代谢时,还会形成糖原和乳酸等代谢产物。

糖原是一种多聚体,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地释放出葡萄糖,为人体提供能量。

乳酸则是在缺氧状态下,肌肉产生的代谢产物,它能够进入肝脏,再次转化为葡萄糖,供给其他器官使用。

二、糖尿病的发生机制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血糖水平过高,超过了正常范围。

糖尿病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但其本质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异常和胰岛素作用障碍所引起的。

1、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胰腺中的β细胞遭到破坏而失去了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从而导致胰岛素水平过低。

而胰岛素的缺乏就会导致血糖无法进入到细胞内,从而导致血糖水平过高。

1型糖尿病的发生机制是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了胰腺中的β细胞,从而破坏了它们的功能。

此外,一些病毒和环境因素也可能参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

2、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又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的分泌或作用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2型糖尿病常常是伴随着肥胖和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而出现,因此也被称为“富贵病”。

糖代谢紊乱(糖尿病)

糖代谢紊乱(糖尿病)

一、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diabetes)定义的基本内容为:糖 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胰 岛素作用低下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 是高血糖症。
糖尿病的长期高血糖将导致多种器官的损害、 功能紊乱和衰竭,尤其是眼、肾、神经、心 脏和血管系统。
两种病理过程参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① 胰腺β-细胞的自身免疫性损伤; ② 机体对胰岛素的作用产生抵抗。
(12 ~ 150pmol/L ) ㈤ 胰岛素抗体的测定 ㈥ 酮体的检测 ⒈ 血清酮体检测:乙酰乙酸 ⒉ 尿酮体检测:1型糖尿病的病情检测
㈦ 尿清蛋白排泄试验
糖尿病患者有很高的肾脏损害风险 大约1/3的1型 糖尿病者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
常规检查发现尿清蛋白排泄(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UAE)的增加,持续性尿蛋白定性阳 性(相当于尿清蛋白排泄率≥200μg/min),提示 已有明显的糖尿病性肾病。
(2) 糖化血红蛋白不仅可作为糖尿病的病情监测指标, 亦可作为轻症、Ⅱ型、“隐性”糖尿病的早期诊 断指标,但不是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指标,不能取 代现行的糖耐量试验,可列为糖尿病的普查和健 康检查的项目。
(3) 正常人的糖化血红蛋白<6.79 %。 如果>11.5%时,说明患者存在着持续性高血糖,
可以出现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 症。
(2)2型糖尿病
患者大部分超重或肥胖,也可发生于任 何年龄,但多见于成年人。胰岛素抵抗为主 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 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
患者在疾病初期大多不需要胰岛素治疗。通 常无酮症酸中毒倾向,但在感染等应激情况 下,也可诱发酮症酸中毒。
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较1型糖尿病强烈。 由于高血糖发展缓慢,许多患者早期因无典 型症状,未能引起足够注意,多年未就诊、 未发现糖尿病,发现糖尿病时已有大血管和 微血管病变发生。

糖代谢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

糖代谢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

糖代谢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
糖代谢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
糖代谢紊乱是指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不正常,分为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三种类型。

首先是糖尿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包括:餐后血糖大于或等于7.8mmol/L,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mmol/L。

此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大于或等于6.5%也可作为诊断标准之一。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有家族史、肥胖等,建议定期检测血糖。

第二种类型是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出现的高血糖症,通常发生在妊娠20周以后。

诊断标准为:餐后1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0.0mmol/L,或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5.1mmol/L,或随机血糖大于或等于11.1mmol/L。

最后是糖耐量异常。

糖耐量异常是指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和糖尿病之间,成为糖尿病前期。

诊断标准为: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
7.8mmol/L,但小于11.1mmol/L。

除了上述标准,诊断糖代谢紊乱还需要综合临床表现、病史、身体检
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维持正常的体重、饮食健康、规律的运动、戒烟限酒都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糖代谢紊乱。

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应
根据个体特征、症状严重程度等科学合理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
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

总之,诊断糖代谢紊乱需要注意不同类型之间的差异和诊断标准,建
议高风险人群定期检测血糖,预防和控制糖代谢紊乱有助于健康生活。

糖代谢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

糖代谢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

糖代谢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糖代谢是人体内最常见且重要的代谢过程之一,它涉及到葡萄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调节。

糖代谢失调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对糖代谢的分类和相关诊断标准的了解,对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糖代谢的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给读者带来对这一领域的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第一部分:糖代谢的概述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糖代谢。

糖代谢是指机体内葡萄糖的吸收、利用和调节过程,它包括葡萄糖的进一步分解、合成以及能量的产生等重要过程。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可以通过调节胰岛素和葡萄糖的平衡来维持血糖的稳定。

第二部分:糖代谢的分类糖代谢可以分为糖尿病、低血糖和糖代谢异常三个分类。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代谢异常疾病,它主要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引起。

低血糖是指血糖水平过低,常见于胰岛素瘤、酒精过量摄入等情况下。

糖代谢异常包括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妊娠糖尿病等。

第三部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现在,我们将重点讨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标准,糖尿病的诊断需要根据以下几个指标进行判断: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

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超过6.5%被认为是诊断糖尿病的关键指标。

第四部分:低血糖的诊断标准低血糖的诊断标准相对简单,一般指血糖水平低于3.9mmol/L。

在低血糖的诊断过程中,除了血糖水平的测定外,还需对患者的症状和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第五部分:糖代谢异常的诊断标准糖代谢异常的诊断标准比较复杂,因为它涉及到多种疾病的表现和诊断。

根据具体的疾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家族史以及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进行诊断。

第六部分:对糖代谢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的观点和理解根据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糖代谢的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糖代谢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影响

糖代谢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影响

糖代谢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影响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疾病,其特点是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

糖尿病分为两种类型,即1型和2型。

其中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导致的,而2型糖尿病则是由于身体无法利用胰岛素的影响而引起的。

糖代谢是指人体对葡萄糖进行分解、合成和利用的过程。

糖代谢调节受到多种生物、化学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重要因素之一是胰岛素。

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激素,其主要作用是促进体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和储存,并降低血糖浓度。

糖代谢异常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正常情况下,胰岛素作用于肝脏和周围组织,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受到抑制时,血糖浓度升高,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在糖代谢异常中,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

胰岛素抵抗指的是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导致胰岛素无法顺利发挥其促进葡萄糖利用的作用。

这种抵抗性主要出现在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等靶器官,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和胰岛素分泌增加。

长期高血糖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如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

另一方面,胰岛素分泌不足也是糖代谢异常的原因之一。

1型糖尿病通常是由于自身免疫攻击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而2型糖尿病也常常伴随着胰岛素分泌的减少或延迟,导致血糖升高。

近年来,糖代谢调节机制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

通过深入了解糖代谢过程中涉及的生物化学反应和调控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例如,在研究胰岛素抵抗的调节机制方面,我们发现胰岛素信号途径中的多种蛋白质、激酶和磷酸酶等对其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这些调节因子的变化和作用机制,可以为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目标。

总的来说,糖代谢异常是导致糖尿病发生和进展的重要原因。

在研究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时,我们应该充分关注糖代谢的变化和调节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

糖代谢与糖尿病的关系研究

糖代谢与糖尿病的关系研究

糖代谢与糖尿病的关系研究在当今的社会中,糖尿病成为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疾病。

它不仅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和生活,甚至还会对家庭、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那么,糖尿病是如何形成的呢?其间与糖代谢之间又是如何联系的呢?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糖代谢是指人体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作用。

在进食后,食物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被分解为葡萄糖等单糖,进入血液中,此时胰岛素开始发挥作用,调节血糖水平,使血糖恢复到正常范围之内。

如果人体胰岛素分泌有问题或对胰岛素的反应出现障碍,就会导致血糖水平的异常升高,从而引起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包括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胰岛素的分泌和使用。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分泌的激素,作用是调节血糖水平。

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素会促进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抑制葡萄糖的产生,降低血糖水平。

当血糖水平降低时,则减少胰岛素的分泌,促进肝脏释放葡萄糖,恢复血糖水平。

然而,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这种正常的糖代谢机制被干扰了。

由于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对胰岛素的反应受到抑制,人体的组织无法有效利用血糖,并且肝脏会过度产生葡萄糖,导致血糖水平升高,最终出现糖尿病的症状。

针对糖尿病,目前医学界采用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药物和生活方式调整,来恢复正常的血糖水平。

在药物方面,主要包括降糖药和胰岛素,前者是通过促进人体的胰岛素分泌或抑制肝脏释放葡萄糖等方式来达到降低血糖的效果;后者则是通过外源性的胰岛素注射来补充胰岛素不足的情况。

在生活方式方面,主要包括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量等。

这些方法的目的均是帮助糖尿病患者恢复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从而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总的来说,糖代谢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糖尿病的发生与人体胰岛素分泌和反应的问题相关,而糖代谢正是这一过程的核心。

因此,研究糖代谢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我们需要加强对糖代谢机制的研究,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系统水平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控制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糖代谢的主要途径及其生理意义

糖代谢的主要途径及其生理意义

糖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而糖代谢是指人体对葡萄糖及其代谢产物进行吸收、利用和产生的过程。

相关研究表明,糖代谢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糖尿病、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等。

深入了解糖代谢的主要途径及其生理意义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糖代谢的主要途径及其生理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一、糖代谢的主要途径1. 糖的摄入与吸收人体摄入的主要碳水化合物来源于蔬菜、水果、谷物、奶制品等食物,其中主要成分为葡萄糖。

葡萄糖通过口腔黏膜、胃肠道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进而被运送到各器官组织以供能量利用。

2. 糖的氧化代谢糖经过一系列代谢途径转化为三磷酸腺苷(ATP),是细胞内的主要能量来源。

主要通过糖酵解、柠檬酸循环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来完成。

3. 糖的合成代谢在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糖还可以通过糖异生途径在体内合成。

主要合成器官是肝脏和肌肉。

4. 糖的利用代谢除了作为能量源之外,糖还可以以多种形式在机体内进行利用,如合成脂肪、蛋白质、甘油三酯等。

二、糖代谢的生理意义1. 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糖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

它可以为机体提供能量,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如维持体温、运动、心跳和呼吸等。

2. 糖与血糖稳态血糖是人体内重要的代谢物质之一,它的稳态对于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正常血糖水平的维持依赖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平衡调节,这是机体内的一种稳态调控。

3. 糖与脂肪代谢葡萄糖是脂肪合成的前体物质,糖与脂肪代谢密切相关。

在摄入较多脂肪时,如果摄入的糖类过少,机体会分解脂肪以维持能量供给,导致葡萄糖生成过多的丙酮和乳酸,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4. 糖代谢与运动当人体进行高强度、长时间的运动时,糖将成为主要的供能物质,而脂肪和蛋白质的供能作用相对较小。

总结:糖代谢是人体内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

了解糖代谢的主要途径及其生理意义对于维护人体内稳态、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加强锻炼等方式来维护糖代谢的平衡,对于维护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动物生物化学中的糖代谢与糖尿病研究

动物生物化学中的糖代谢与糖尿病研究

动物生物化学中的糖代谢与糖尿病研究糖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其代谢过程在动物生物化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糖代谢的平衡与调节与动物体内的各种生理过程息息相关,其中包括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本文将通过对动物生物化学中的糖代谢与糖尿病研究的探讨,来理解这一重要领域的最新进展。

一、糖的吸收与储存动物体内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比如淀粉和蔗糖。

在进食后,消化系统中的酶会将这些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分解为单糖,主要有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

葡萄糖是动物体内最主要的糖分,其在小肠中被吸收,并通过血液循环被输送到各个组织细胞。

为了维持血糖水平的平稳,动物体内还具备储存糖的机制。

葡萄糖进入肝脏后,会通过糖原合成酶的作用,被合成成糖原进行储存。

糖原是一种多糖,其结构类似于淀粉,但其分支结构较多。

当人体需要能量时,肝脏可以通过糖原分解酶的作用,将储存在其中的葡萄糖释放出来。

二、糖的代谢途径糖在动物体内代谢主要通过醣解和糖异生两个途径进行。

醣解是指将葡萄糖分解为较低能量的产物,例如乳酸和丙酮酸。

这是一个没有氧气参与的过程,称为无氧糖解。

糖异生是指将非糖物质合成为葡萄糖或其他糖类物质的过程,这是一个需要有氧气参与的过程,称为有氧糖异生。

醣解主要发生在动物体内的肌肉。

当肌肉细胞缺氧时,无法进行完整的糖氧化代谢,因此会通过无氧糖解的途径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和丙酮酸,并产生少量的ATP。

此过程通常发生在剧烈运动或低氧环境下。

另一方面,糖异生则主要发生在肝脏。

当动物体内血糖水平过低时,肝脏会转变为糖异生的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非糖物质如乳酸、甘油和氨基酸等被转化成葡萄糖,以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三、糖代谢与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

糖尿病可分为两类: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

一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

一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受损或被破坏,无法合成和分泌足够的胰岛素,导致血糖无法正常代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此外,由于胰岛素缺乏,对肝和肌糖原分解抑制减弱,对糖原异生
及肝糖生成的抑制过程减弱,以致引起肝糖输出增多——糖原分解增多
,糖原异生增强,肝糖生成增多,从而导致高血糖。由于糖氧化发生问
题,细胞内能量供应不够,患者便会产生肚饿的感觉,于是便多食东西
,吃得多,血糖浓度就会增高。当血糖增高超过肾保留葡萄糖的界限值
002
糖尿病与糖代谢
糖尿病临床表现
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多见于1型糖尿病) 严重高血糖时出现典糖尿型病与的糖代谢“三多一少”症状。
血糖
• 血糖是指血液中糖,由于正常人血液中糖主要是葡萄糖,且测定血糖的方法也主要是
检测葡萄糖,所以一般认为,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为 4.4~6.7mmol/L(80~120mg/100ml),它是糖在体内的运输形式。全身各组织都从血液中 摄取葡萄糖以氧化供能,特别是脑、肾、红细胞、视网膜等组织合成糖原能力极低,几乎 没有糖原贮存,必须不断由血液供应葡萄糖。当血糖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严重妨碍脑 等组织的能量代射,从而影响它们的功能。所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有着重要的临床 意义。
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与糖代谢
高血糖症与糖尿病
糖尿病与糖代谢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 1型糖尿病 • 发病年龄轻,起病突然,不少
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单 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
• 2型糖尿病 • 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
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 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 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 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 试验才能确诊。血清胰岛素水平早 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

正常人血糖浓度虽有波动,但可保持相对恒定在4.4~6.7mmol/L范围内。这些神经、
肝脏等组织和激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使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
糖尿病与糖代谢
正常血糖及调节
食 物 糖 消化,
吸收
氧化
CO2 + H2O
分解
分解
肝糖原
糖异生
非糖物质

糖原合成
肝(肌)糖原
糖 磷酸戊糖途径等 其他糖
(4) 抑制糖异生 使相关酶活性改变(↑或↓)
2、分泌的调节 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因素:
(1) 血糖↑ (2) 血浆氨基酸浓度↑ (3) 升血糖激素↑,尤其是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等 (4) 胃肠道激素,如胰泌素
糖尿病与糖代谢
血糖水平的调节
(二) 升高血糖的激素
1、胰高血糖素(主要)
胰岛α-细胞,多肽,29个氨基酸残基,(M.W=3 485),
糖尿病与糖代谢
治疗的途径
它可作为血糖的来源(使血糖 ↑) : 肝糖原分解 糖异生 其他单糖转化
又可作为血糖的去路(使血 糖↓) : 肝糖原合成 糖分解 转化成脂肪、甘油、其
它糖或糖复合物
糖尿病与糖代谢
血糖水平的调节
三、激素的调节
这是最重要、最有效的调节。两组激素相互协调、制约,维持血糖相对 恒定。
(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 insulin,Ins)
通过胰高血
糖素受体介导生物效应
2、其他激素
生长素
来自于垂体嗜酸性细胞
肾上腺素
来自于肾上腺髓质
糖皮质激素
来自于肾上腺皮质束状带
糖尿病与糖代谢
血糖水平的调节
糖尿病与糖代谢
肝脏利用非糖物质转变成糖
•肝还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表3-2),在生理情况下,甘油、氨基酸等非糖物质 主要在肝细胞骨转变成葡萄糖,以补充血糖因空腹所致血糖来源不足。这是因 为糖异生途径的关键酶: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铜酸羧激酶的活性似肝 最高。饥饿或剧烈运动时,肝脏利用非糖物质转变成糖的作用尤为显著。此外 ,肝所具有的果糖二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酶在其他单糖转化为葡萄糖的方 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水症状。
糖尿病与糖代谢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比值↓ →利用葡萄糖减少; →肝糖原输出增多;肝、肾糖异生作用增 强
→高血糖症。
糖尿病与糖代谢
高血糖症与糖尿病
基因缺陷(遗传性)
环境因素(获得性)
受体前缺陷
受体缺陷
受体后缺陷
胰岛素基因 突变
胰岛素抗体形成 胰岛素受体异常
胰岛素受体抗体 形成
胰岛素信号转导 障碍
胰岛β-细胞产生,含51个氨基酸残基,是最小的蛋白质类激素
1、降血糖的机制(对糖代谢的影响)
(1) 促进葡萄糖(glucose) 进入肌肉、脂肪细胞
(2) 使葡萄糖激酶(GK)活性升高,启动葡萄糖代谢(肝内)
分解代谢
G
G-6-P
合糖成尿病代与糖分解、合成、转化) 使相关酶活性改变(↑或↓)
脂类、氨基酸合成代谢
脂肪、氨基酸
糖尿病与糖代谢
血糖水平的调节
一、神经系统的调节 主要通路:下丘脑-植物神经系统-激素-(关键酶-
酶反应) 例如-
下丘脑 迷走N 胰岛β-细胞
之外侧核
糖原合成
(直接)
肝脏
糖异生
胰岛素 血糖
糖尿病与糖代谢
血糖水平的调节
二、肝脏的调节
肝脏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是维持血糖恒定的重要器官。
•当肝功能严重受损时,进食糖类或输注葡萄糖液都可发生一时性高血糖甚至 糖尿,而饥饿时则可出现低血糖症状。
糖尿病与糖代谢
糖代谢紊乱
• 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首先是引起糖代谢障碍。因为胰岛素不足时
,糖进入细胞减少,糖原合成减少,糖醇解减少,磷酸戊糖通路减弱,
三核酸循环减弱,由此而导致肝、肌肉及脂肪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减
糖尿病与糖代谢
糖尿病与糖代谢
001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 疾病。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 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 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 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 碍。

糖类的营养价值主要是供给能量,此外 糖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正常人体 内糖代谢的中心问题之一是维持血糖浓度的 相对恒定。临床上重要的糖代谢紊乱也主要 是血糖浓度过高(高血糖症)和过低(低血糖症)
时,葡萄糖便会在尿中排出,出现糖尿。因糖大量排出,带走大量水分
而引起多尿。因为经常小便,所以体内流失水分便多。假如体内水分失
去过多,血液便浓缩,血浆渗透压增高,便会觉口渴而大量饮水。糖氧
化功能发生故障,人体内便要动员脂肪、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因而消
耗过多,患者便逐渐消瘦,体重减轻,严重的会出现酸中毒、昏迷及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