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代谢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与中药治疗糖尿病机制_张汝学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原理和方法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原理和方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疾病,它的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糖尿病的原理和方法,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验证。
一、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原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原理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黄帝内经》中的脏腑理论:中医认为糖尿病是由于肝肾阴虚、脾胃湿热等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通过调整脏腑功能,中医药可以达到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
2. 中草药的药理作用:中草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可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促进胰岛细胞的再生,改善胰岛细胞的功能,从而调节血糖水平。
3. 中医药调理全身气血:中医药通过调理全身的气血运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微循环,增强组织器官的代谢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
二、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多样,常用的包括以下几种:1. 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首要方法是通过中草药的内服治疗,常用的中药有黄芪、白术、苦瓜等。
中药可以根据病情和病机的不同进行组方,个体化地治疗糖尿病。
2. 饮食调理:中医药强调饮食调理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中医饮食调理的原则是根据体质特点和病情,采取合理搭配食物,减少糖分和淀粉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高纤维食物的摄入。
3. 中医按摩疗法:中医按摩疗法以穴位按摩为主要手段,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理气血运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按摩手法包括揉、捏、推、按等。
4. 中医针灸疗法:中医针灸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效果。
针灸疗法可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调节血糖水平,减轻糖尿病的症状。
5. 中医运动疗法:中医运动疗法包括太极拳、气功等,可以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体质,增强身体的代谢功能,提高体内能量的消耗。
三、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具有以下优势:1. 个体化治疗:中医药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影响肝糖代谢的中药活性成分抗糖尿病研究进展

影响肝糖代谢的中药活性成分抗糖尿病研究进展岳颖;周珺;贾正平;李茂星;张汝学【摘要】2型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长,是危及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肝脏是机体能量平衡、糖脂代谢和胰岛素作用的重要靶器官,通过调节和控制糖尿病患者肝脏葡萄糖代谢对维持正常血糖状态十分重要.基于肝糖代谢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该文以糖异生、糖酵解和糖原合成分解为主的多个代谢途径作为主要的研究思路,以肝脏糖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作为防治糖尿病的重要靶点,对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成分及相关抗糖尿病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期刊名称】《医药导报》【年(卷),期】2018(037)004【总页数】5页(P465-469)【关键词】中药活性成分;糖尿病;肝糖代谢;关键酶【作者】岳颖;周珺;贾正平;李茂星;张汝学【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药学院,兰州730000;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全军高原环境损伤防治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兰州 730050;兰州大学药学院,兰州730000;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全军高原环境损伤防治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兰州 730050;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全军高原环境损伤防治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兰州730050;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全军高原环境损伤防治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兰州 730050;兰州大学药学院,兰州730000;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全军高原环境损伤防治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兰州 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2;R587.1糖尿病现已成为现代社会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和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1]。
其致病原因为胰岛素调节异常导致机体糖脂代谢稳态被破坏[2],碳水化合物代谢机能的缺陷以及机体生理系统为纠正糖代谢失衡促使内分泌系统过度活化,最终导致内分泌代谢的失控诱发高血糖[3]。
肝脏是机体能量平衡、糖脂代谢和胰岛素作用的重要靶器官,通过调节和控制糖尿病患者肝脏葡萄糖代谢对维持正常血糖状态十分重要。
降糖药对糖尿病患者骨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关键词] 降糖 药 ;骨代谢 ;成骨细胞 ;破骨 细胞
(中图分类号 ] 11587.29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 1005-9202(2018)13-3318-04;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8.13.092.
糖 尿病 (DM)与脆 性 骨折 关 系 密切 ,DM 患 者 骨质 量下降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在骨胶原中沉积 、 血清胰 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水平降低 、尿钙过高 、 肾衰竭 、微 血 管 病 变 及 炎 症 反 应 有 关 ¨J。胰 岛 素 缺 乏 、高血糖症 、氧化应激反应、某些降糖药物的使用 、年 龄 、激 素 等 因素 也 在 DM 患者 骨 质 量 下 降 的 病 理生 理 过程中起重要作 用 ]。降糖药在控制 慢性 高血糖持 续状态的同时也对骨代谢产生一定 的影 响,但仍存 在 争议 。本文就有关降糖药对 DM患者骨代谢 的影响及 其作 用 机制 的研 究进 展进 行 综述 。
of adhesion molecules in endothelial cells via ERK/NF-KB pathway
[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12;425(2):401-6.
35 Zhou JY ,Cban L,Zhou SW .Omentin:linking metab olic syndrome and
role through inhibition of TNF- 一induced superoxide production in vas—
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J].Eur J Pharmacol,2012;686(1—3):l16
地黄寡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_张汝学

地黄寡糖(四聚糖占 60%、三糖占 20%,其余 为单糖或二糖),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临床药理基地 提供;STZ(批号 S8050),购自 Solarbio 公司;盐 酸二甲双胍(批号 0703061),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 公司。RNA 抽提试剂 Trizol、AMV 第一条链合成 试剂盒、PCR 扩增试剂盒,上海生工生物工程(上 海)有限公司;焦炭酸二乙酯(DEPC),Sigma 公 司;DNA Marker(DL1200 和 Marker1),广州东盛 公司;琼脂糖,上海生工生工生物工程(上海)有 限公司;NADPNa2 购自 Solarbio 公司;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Solarbio 公司。其他试剂均为 国产分析纯。 1.2 动物
·316·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2 期 2012 年 2 月
地黄寡糖对 2 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张汝学 1,贾正平 1, 2*,刘景龙 1, 2,周 珺 1, 2,邱建国 1
基于糖代谢酶调节作用的中药抗糖尿病研究进展

基于糖代谢酶调节作用的中药抗糖尿病研究进展作者:吉柳汤新强彭金咏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2年第23期[摘要] 糖尿病是危及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提高。
糖代谢异常是糖尿病的主要病理因素之一,相关糖代谢酶如α-葡萄糖苷酶(α-glucosidase),葡萄糖-6-磷酸酶(glucose-6-phosphatase, G-6-P),糖原磷酸化酶(glycogen phosphorylase, GP)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 GSK-3)参与并调控了糖代谢过程,因此调节糖代谢酶活性对糖尿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中药因其高效低毒作用而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多种中药提取物和成分被证实为糖代谢酶的调节剂,与抗糖尿病西药相比,中药治疗糖尿病具有安全、可靠、价格低廉等优点。
该文就糖代谢酶调节的中药抗糖尿病研究作一简要的综述。
[关键词] 糖尿病;糖代谢酶;中药;抗糖尿病药物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的糖脂代谢紊乱综合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慢性高血糖并伴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慢性终身疾病。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步升高,自1980年至2010年,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从1.53亿上升到3.47亿[1],并且因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肝病(diabetic hepatopathy)、糖尿病脑病(diabetic encephalopathy)和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等引起的致死率也不断提高。
糖代谢异常是糖尿病的主要病理因素,而其中参与糖代谢的相关酶对糖代谢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显示[2-4],α-葡萄糖苷酶,葡萄糖-6-磷酸酶(G-6-P),糖原磷酸化酶(GP),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这4种酶主要参与并调控了糖代谢过程,见图1。
因此,研究和开发高效低毒作用的糖代谢酶调节剂来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现代医药学及生命科学界重点和难点研究课题之一。
中药地黄的有效成分及现代药理学基础的研究进展(1)

目录引言 (1)1. 地黄的化学成分 (2)1.1 环烯醚萜及其苷类 (2)1.2 糖类 (2)1.3 氨基酸 (3)1.4 微量元素 (3)1.5 其他成分 (3)2. 地黄药理作用 (3)2.1 对血液系统的药理作用 (3)2.2 对免疫系统的药理作用 (4)2.3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 (4)2.4 对肾脏的药理作用 (4)2.5 降血糖作用 (5)2.6 抗衰老 (5)2.7 对胃黏膜的药理作用 (6)2.8 抗炎症作用 (6)2.9 对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的影响 (6)3. 结论 (7)参考文献 (7)地黄的有效成分及现代药理学基础的研究进展ZHANG jin-tang(张金堂)摘要: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详细探究了中药地黄的有效成分以及药理作用。
地黄主要成分低聚糖和梓醇具有降糖及改善记忆力功能,多糖能改善造血,且具备中枢抑制作用。
本文总结归纳了当前关于地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地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Effective Compon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RehmanniaGlutinosa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a lot of documents, detailed study of the effective compon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Radix rehmanniae. The main component of Rehmannia glutinosa oligosaccharides and Catalpol has hypoglycemic and improve memory function, polysaccharides can improve the hematopoietic, and has the central inhibitory effe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on active ingredi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Rehmannia glutinosa.Key words:Rehmannia glutinosa;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armacological action引言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中药治疗糖尿病药理学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糖尿病药理学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
目前,中药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中,其疗效已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中药治疗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1.促进胰岛素分泌:一些中药可以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例如,桑叶、金银花等中药可以通过激活胰岛素分泌途径,增加胰岛素的释放,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2.抑制糖尿病发展:一些中药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糖化作用,可以延缓糖尿病的发展。
例如,苡仁、枸杞等中药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胰岛β细胞的破坏;山药、苦瓜等中药可以通过降低血糖水平,减轻胰岛素抵抗。
3.改善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有心血管疾病、神经病变等并发症。
中药能够通过改善血液循环、神经营养和保护心脏功能等方面来减轻并发症的症状。
例如,丹参、蒲公英等中药可以通过抗氧化和抗炎作用,保护心脏功能;酸枣仁、龙胆草等中药可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营养,改善糖尿病的神经病变。
近年来,一些中药的治疗机制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
例如,黄芪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糖作用,可以通过抑制胰岛素抵抗、促进葡萄糖的组织摄取以及抑制糖原分解等方面来改善糖尿病;参麦克菌素可以通过激活AMPK(5′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途径,增加葡萄糖的摄取和糖原的合成来降低血糖水平。
此外,还有一些中药正在进行药理学研究,以进一步发掘其在糖尿病治疗中的潜力。
例如,苦瓜中的活性成分苦瓜素被发现具有抗糖尿病作用,可以通过调节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胰岛素抵抗来降低血糖水平。
另外,山慈菇、薏苡仁等中药也被发现具有降血糖作用,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总结起来,中药治疗糖尿病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研究表明,中药可以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调节血糖代谢等多个方面来降低血糖水平。
此外,中药还能够改善糖尿病的并发症,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然而,目前糖尿病中药治疗的药理学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来明确其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效果。
中药对代谢综合征的干预效果及机制研究

中药对代谢综合征的干预效果及机制研究代谢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和异常血脂。
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与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近年来,中药在治疗代谢综合征方面显示出了一定的潜力,受到了广泛关注。
一、中药对代谢综合征的干预效果1. 降血糖效果中药在降血糖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许多中药成分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如黄芪、黄连、苦瓜等。
这些中药成分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减少肝糖原的分解,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效果。
2. 降血压效果中药中许多药物具有降血压的作用,如天麻、夏枯草、丹参等。
这些药物可以扩张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担,从而降低血压。
3. 降血脂效果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脂水平往往升高,容易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
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可以降低血脂,如山楂、茶叶、人参等。
这些成分可以促进脂肪代谢,调节脂蛋白的合成和分解,减少胆固醇的吸收,从而降低血脂。
4. 减肥效果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一个重要表现,中药在减肥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
一些中药成分可以促进脂肪分解,抑制脂肪合成,降低体重和体脂含量,改善患者的肥胖状况。
二、中药对代谢综合征的干预机制1. 调节胰岛素分泌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胰岛素的分泌来降低血糖。
一些中药成分可以促进岛素素的分泌,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帮助患者降低血糖水平。
2. 抗氧化作用代谢综合征患者体内的氧自由基水平往往较高,容易导致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氧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改善患者的氧化应激状态。
3. 调节脂质代谢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来降低血脂。
一些中药成分可以影响脂肪的合成和分解,调节体内脂蛋白的代谢,减少胆固醇的合成和吸收,从而降低血脂。
4. 抑制炎症反应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体内常伴有炎症反应,炎症因子的过度分泌可能诱发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症因子的分泌,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炎症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陈祖基,宋洁贞,陈 慷,等.环胞苷和丙氧鸟苷联合应用的抗单疱病毒作用.中华眼科杂志,1996,32(1):2520 于 健,章应华,张东杲.抗单疱病毒单克隆抗体治疗实验性单疱角膜炎的临床与电镜观察.中华眼科杂志,1994,30(3):22121 陈 钧,周国筠,赵俊锋,等.单克隆抗体联合基因工程干扰素A -1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7,15(7):41422 张文华.应重视感染性角膜病的综合治疗.中华眼科杂志,1998,34(1):5收稿日期:2001-11-07糖代谢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与中药治疗糖尿病机制张汝学 贾正平 谢景文 孔令媛 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全军临床药理基地 兰州730050周金黄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糖代谢(gluco se metabolism )是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之一,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neuro endocr ine immuno modu-lat ion,N IM )网络[1,2]则是以维持机体基本功能—内环境稳定或自稳功能(homeo st asis )为目的,糖代谢在N IM 网络的调控下处于平衡与稳定,称为糖稳(gluco se homeo st asis)[3]。
由于NI M 网络的复杂性,在调节糖代谢方面也表现出了许多特殊之处。
NI M 网络学说的提出,使人们对于糖代谢的调节机制又加深了认识。
糖代谢不仅受两类激素即胰岛素(in-sulin)及胰岛素的反调激素(counter reg ulato r y hor mo nes)的调节,而且从NI M 网络角度来看,糖代谢调节还涉及到HPA 轴、HP G 轴、胸腺等各个环节。
机体的自稳功能一旦被破坏,则自然会波及到糖自稳。
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也必然使人们更加重视并重新审视糖尿病(diabet es mellit us ,DM )这类以糖代谢紊乱、糖自稳失衡为特征的疾病,并从这个角度对中药防治糖尿病机制提出新的认识。
1 糖代谢调节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的渊源糖代谢,是指糖类物质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的一系列生化过程,是生物化学中较早阐明的一个问题,以血糖(blo od glucose)为重点研究对象。
血糖经过氧化变为H 2O 和CO 2,并释放出能量。
如何调节这个过程,使能量的生成与利用保持平衡?生物化学家们已经十分清楚糖代谢的稳定是糖的生成与利用,主要是糖异生(gluconeog enesis )与糖酵解(g ly col-ysis)之间的平衡,这个过程分别由几种关键酶活性变化来控制。
在高等动物,酶活性调节主要受激素的控制[4]。
因此,糖自稳是通过激素调节实现的。
基于大量的实验数据及观察,国外于1977年由Bese-do vsky [1]首先提出了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这个网络学说,其依据是发现了三大系统间具有共同的物质:肽类神经递质、激素及细胞因子,它们为三系统共享的“化学性交流语言”(chemical language for co mmunica-tio n)[5,6]。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结果可以归纳为:¹免疫、内分泌及神经细胞可以表达细胞因子、激素、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类物质的受体;º免疫和神经内分泌效应分子可共存于淋巴、内分泌及神经组织中;»内分泌和神经递质对免疫系统能产生一定的作用;¼免疫介质也能作用于内分泌和淋巴系统[7]。
表明机体在进化过程中,一方面发展出了各自独立的功能,以适应环境需要;另一方面也具有共同性,保留有原始的信息传递与交换、信息共享特征。
这个学说的中心含意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共同调节机体的各项机能活动,以保持内环境平衡与稳定。
因此,也可以这样说,糖代谢是在N IM 网络调控下维持稳定的。
2 糖代谢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由于血糖在正常状态下维持稳定,也即糖的生成与糖的利用维持相对稳定,这些生化过程又受酶的调节,因此糖代谢稳定直接或间接与N IM 网络相关,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胰岛素及其反调激素。
从广义来看,也包括HP A 轴、胸腺等因素的参与。
2.1 胰岛素及其反调激素对糖代谢的调节[3,4] 与糖代谢调节直接有关的激素包括两大类:一类为以降血糖作用为主的激素即胰岛素(insulin ),另一类为以升血糖激素作用为主激素,或称胰岛素反调激素(co unter reg ulat or y hor mones),包括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及生长激素等。
通过这两类激素作用的协调与统一,维持糖代谢的平衡与稳定。
2.1.1 胰岛素(insulin) 是体内主要的降血糖激素,由胰岛B 细胞分泌至肝门循环,作用于肝脏及外周组织。
其抑制内源性葡萄糖生成,刺激葡萄糖利用而使血糖下降。
它可抑制肝糖原分解与糖异生,或与其它因素(包括高血糖症或低胰高血糖素症)使肝脏成为一个纯粹的葡萄糖摄取及能量储存器官。
它可刺激其它胰岛素敏感组织如肌肉、脂肪的葡萄糖摄取、储存和利用。
在空腹状态,胰岛素主要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生成调节葡萄糖浓度。
血糖较高时(如餐后)则刺激葡萄糖利用或储存。
胰岛素的分泌降低亦可增加葡萄糖的生成,减低葡萄糖的利用,从而增加血糖浓度。
胰岛素总的效应是使糖的生成减少,去路增加。
2.1.2 胰岛素反调激素 包括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与皮质酮,使糖代谢由合成向分解方向转化。
¹胰高血糖素(g lucag on):由胰岛A 细胞分泌,通常在生理状态下通过肝脏发挥特殊作用。
其主要作用是预防低血糖。
它是糖原分解(g lycog enolysis)及糖异生的有效激活剂,胰高血糖素起效快但作用为一过性,其进一步增加可引起过量的葡萄糖释放。
º肾上腺素(epinephr ine)的高血糖效应较为复杂。
它既可刺激肝葡萄糖生成,也可限制葡萄糖利用。
在人类,肾上腺素通过A-及B-肾上腺能机制介导直接或间接作用A-肾上腺能作用限制胰岛素分泌,间接发挥升血糖作用。
肾上腺素也可直接(即不依赖于其它激素的变化)增加肝脏糖原分解与糖异生。
与胰高血糖素一样,肾上腺素在数分钟内起作用;但与胰高血糖素不同,持久的高肾上腺素血症引起持续性高血糖症。
»生长激素(gr ow th hor mo ne)和皮质酮(cor tico s-tero ne):两者长期应用均可限制葡萄糖利用及刺激葡萄糖生成。
但生长激素最初有降低血糖(胰岛素样)作用,其高血糖效应在给药几小时后才会出现;皮质酮可在2~3小时后引起血糖水平升高。
如果上述几种反调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及皮质酮)联合给药,引起之高血糖效应较每一激素单独给药为强。
2.2 N IM网络中其它因素对糖代谢的调节 对以上两类激素的认识,使人们对糖代谢的调节产生了根本性的新认识。
特别是1921年发现胰岛素后,使糖尿病有了特异治疗措施;又由于放免法的建立,使人们可以准确知道属于何种类型的糖尿病(胰岛素缺乏与否),从而使糖尿病的认识出现了质的飞跃。
但这又使人们的精力过分集中于胰岛素,而忽视了与糖代谢调节相关的其它部分。
近年来人们已经愈来愈重视到与胰岛素相关的一些因素在糖代谢调节中的作用,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2.2.1 HP A轴与糖代谢 机体通过N IM网络中的几个重要的轴与糖代谢直接或间接地联系起来,其中较为重要的有HPA轴、HP G轴等。
HPA轴由下丘脑、垂体与肾上腺分别释放的CRF、A CT H与糖皮质激素(g lucoco rt icoids,GCs)参与糖代谢的调节。
肾上腺作为HPA轴的终末靶腺,分别由髓质与皮质分泌肾上腺素与糖皮质激素,直接参与糖代谢的调节。
其主要特征是快速调节与慢性调节相结合[4,8]。
肾上腺素参与应激过程中的多种机制,而糖皮质激素则通过增加肝糖原合成以及糖异生(包括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调节糖代谢。
由于应激活动与HP A轴直接相关,因此各种与应激相关的因素都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2.2.2 胸腺与糖代谢的关系 ¹胸腺在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中的作用:胸腺是“中枢”免疫器官,是T细胞发育、分化与成熟的场所。
其在胚胎期发育,青春期达高峰,成年期则逐渐退化。
由于从胸腺中提取出了一些肽类物质(胸腺激素)[9,10],并证实胸腺上皮细胞是其内分泌的结构基础,因而近年来有人提出,胸腺是兼备免疫器官和内分泌功能为一体的双重角色。
人们除对其作为免疫器官功能的了解之外,已愈来愈重视其内分泌功能,于是近年有人提出了“胸腺内分泌学”(thy mic endocinolog y)的概念[11,12],由此,使胸腺与糖代谢之间具备了产生某些联系的可能。
º胸腺与HP A轴的关系:人们发现,无菌环境(ger m-fr ee state)中饲养之动物,由于缺乏抗原攻击,胸腺和淋巴组织发育不全,同时伴有肾上腺功能不全。
先天性无胸腺小鼠或是新生期去胸腺小鼠都表现出肾上腺皮质的组织结构异常,伴随有一过性的血浆皮质素浓度增高[13]。
早期有关胸腺与HP A轴之间关系的证据源于利用小牛或新生胎牛的部分纯化蛋白(分别称为胸腺素V及胸腺淋巴细胞营养素thym olymphotr ophin)的研究。
这些研究表明,胸腺素V(T F5)静脉注射给发育前期猴或大鼠时,刺激A CT H、B-内啡肽、皮质醇/皮质酮的释放,但不影响其它垂体前激素如L H、F SH、催乳素(pro lact in)、G H、T SH 的产生[14],而胸腺淋巴细胞营养素促进大鼠催乳素及皮质酮的释放[15]。
在体外T F5对皮质酮分泌无任何影响,但T F5进一步纯化之产物胸腺素A1(T A1)除有类似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作用,还可作用于体外培养之大鼠垂体前叶细胞,引起A CT H释放[16]。
研究还表明,无胸腺裸鼠HPA轴对应激反应下降,表现为应激诱导之血浆A CT H及皮质酮水平均下降[17]。
也有资料表明,肾上腺皮质和胸腺及淋巴组织是相互拮抗的。
在应激过程中,应激因子使肾上腺皮质释放皮质激素,引起胸腺及淋巴组织萎缩。
用皮质激素处理正常动物可使胸腺细胞排空;反之,摘除肾上腺则可使胸腺增生、肥大。
如果摘除胸腺则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新生期切除胸腺的小鼠和裸鼠均表现肾上腺异常的组织学改变[7]。
以上证据表明胸腺可以影响HPA轴功能。
»胸腺与糖代谢的调节:由于胸腺与HP A轴之间具有某些联系,也可能影响到糖代谢。
研究表明,去胸腺术合并射线照射可以诱发大鼠包括甲状腺炎、IDDM在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8~20]。
大鼠去胸腺术后1个月,L anger ha ns岛体积中度增加,免疫反应性细胞比例增加,B细胞内分泌颗粒来源丰富[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