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分泌与免疫调节网络
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研究

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研究在近几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这两个系统之间的联系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相对独立的,然而,科学家们发现,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微妙的相互作用。
这篇文章将会探索这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解释为什么它们之间的联系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过去,很多人认为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彼此独立,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这两个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
具体来说,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三种主要的交互方式,分别是: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内分泌激素调节免疫系统;免疫系统通过细胞因子影响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通过神经-免疫调节网络交互作用。
在神经系统中,神经内分泌激素,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可以通过血液和淋巴管进入免疫系统中。
这些激素可以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如T细胞和B细胞,从而影响它们的活性和分化。
此外,神经内分泌激素还能影响抗原呈递,生长和分化因子的产生,从而改变免疫系统的反应模式。
在免疫系统中,细胞因子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
免疫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以通过巨噬细胞向网状内皮细胞传递,进而激活神经元并影响其活动。
这些细胞因子还可以通过作用于血脑屏障和血脊髓液屏障上的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最后,神经-免疫调节网络是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重要调控网络。
这种网络涉及到神经元和免疫细胞之间的交流,以及在免疫细胞中发现的神经递质分子和受体的表达。
神经-免疫调节网络的存在意味着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仅仅是单向的。
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对人体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研究表明,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不健康状态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或发展。
抑郁症、焦虑症、自闭症等精神障碍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
自身免疫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与神经内分泌、激素免疫异常有关。
不仅如此,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影响身体对各种外界刺激的反应。
(最新整理)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

31
2.免疫力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
医学专家指出:世界上最好的医生,不是 别人,而是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
黄帝内经中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当人体正气(免疫力)强盛时,疾病和瘟 疫就不能侵犯机体。
2021/7/26
32
用图表来表示免疫力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
2021/7/26
33
3.免疫功能失调的特性及表现
免疫功能异常亢进——(免疫力高于140时引起的疾病) 对于进入机体的药物或有益微生物产生变态反应。如,花 粉引起的过敏现象。
免疫功能低下或缺乏——(免疫力低于60时引起的病症) 免疫力差,容易感染,医学上称为免疫缺陷综合症。
免疫功能稳定异常——功能紊乱由自身抗体“NAA”造成 的疾病,如:红斑狼疮、风湿类风湿病、牛皮癣等。
(最新整理)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
2021/7/26
1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与疾病
2021/7/26
2
一、概述
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各司其职,又 相互调节、相互制约,是保持机体在整体水平维 持机能稳定的基本条件,成为机体自稳的整合和 调控系统,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
2021/7/26
3
2021/7/26
7
疾病的本质: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自稳调 节紊乱才是所有疾病的共同本质。
而所谓疾病就是在内外环境损害因素的综合 作用下,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自稳调节 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021/7/26
8
二、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一)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的相互联系
2021/7/26
2021/7/26
5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疾病谱的变化,导致 人类疾病的不只是生物因素,而且还有社会 因素和心理因素,因此研究神经-内分泌-免 疫调节机制在某些临床疾病发生、发展中的 作用,也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由生物-医学模 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化提供了 理论依据。
神经系统对免疫功能的调节机制研究

神经系统对免疫功能的调节机制研究免疫功能是机体对各类病原体的防御能力,而神经系统作为人体重要的调节系统之一,在免疫功能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神经系统通过多种途径对免疫功能产生调节作用,从而影响身体的健康状况。
本文将探讨神经系统对免疫功能的调节机制。
1. 神经内分泌网络的作用神经内分泌网络是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重要的连接桥梁。
免疫功能的调节主要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传递的信号来实现。
例如,垂体-肾上腺轴通过释放肾上腺素和皮质类固醇等激素,调节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功能。
神经内分泌网络的畸变可能导致免疫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免疫相关疾病。
2. 神经免疫调节途径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免疫功能进行调节。
交感神经可通过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诱导免疫细胞产生炎症介质,影响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强度。
副交感神经则具有镇静和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
这两个神经途径的平衡和调节是维持免疫功能正常水平的关键。
3. 神经递质的作用神经系统中的神经递质也对免疫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能够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和炎症反应,从而调节免疫功能。
多巴胺则能够通过激活免疫细胞上的多巴胺受体,影响免疫反应的途径和结果。
神经递质的平衡和调控是维持免疫功能稳定的关键因素。
4. 神经调节的免疫相关疾病神经系统对免疫功能的调节紊乱可能导致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
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反应与神经系统的异常活动密切相关。
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能与神经内分泌网络的紊乱有关。
了解神经调节在这些疾病中的作用有助于寻找新的治疗策略。
综上所述,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内分泌网络、神经免疫调节途径以及神经递质等多个方面对免疫功能进行调节。
这种调节机制对身体的健康状况和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进一步研究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揭示免疫功能的调节机制,并为治疗免疫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第五节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neuroendocrineimmunoregulation network
1
掌握要点:
1.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调节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下丘脑-垂体-PRL、GH轴
2
1977年Besdovsky首次提出体内存在神经-免 疫-内分泌网络的假说。
1979年Spector将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相互 作用称之为神经免疫调节,相继又提出了精神神 经免疫学、心理免疫学、行为免疫学、免疫精神 病学、思维与免疫力等新概念。
1982年,Blatock将该学科的研究领域称之为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neuroimmunoendocrinology)。
3
神经-免疫-内分泌调节网络的研究成果: 1.免疫器官具有丰富的神经支配; 2.免疫器官及免疫活性细胞上可合成多种激素、
44
2.细胞因子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影响 (1)对下丘脑的影响
27
28
依据: (1)下丘脑具有高密度的IL-1受体 (2)IL-1给予途径与ACTH高峰出现时间和幅度的关系
出现高峰时间:脑室内注射﹤静脉注射(30 min)﹤ 腹腔注射(2 h) 幅度:脑室内注射>静脉注射>腹腔注射 (3)静脉注射IL-1:CRH ↑→血浆ACTH↑ 连续注射IL-1:下丘脑CRH及其mRNA↑ (4)抗CRH血清可部分阻断IL-1→ACTH↑效应
29
多数免疫指标中IL-1α﹥IL-1β 对于HPA轴IL-1α﹤IL-1β ②TNFα:下丘脑CRH↑→HPA激活 ③IL-6:下丘脑→HPA激活
30
(2)细胞因子对垂体的作用 ①IL-1 IL-1 →垂体→ACTH↑ 依据: (a)10-7mmol/L的重组人IL-1β→腺垂体细胞
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关系

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关系人教2019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一说,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作用的结果: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紧密联系,密切配合:那么,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相互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生理学问题。
这个问题不只是关系到生理学,而且与心理学、医学有关,这也是心身医学的基本问题。
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有什么关系呢?先来考察一个实验:小鼠被多次注射抑制淋巴细胞活动的化学药物。
在每一次注射时都让这些小鼠嗅到樟脑的气味,樟脑原本对免疫系统没有影响。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只让小鼠嗅到樟脑气味,不注射抑制淋巴细胞活动的化学药物,再检查小鼠淋巴细胞的机能。
研究者发现樟脑气味已经抑制淋巴细胞的活性,如同抑制淋巴细胞活动的化学药物一样。
这是建立了一个条件反射,条件刺激是樟脑气味,非条件刺激是抑制淋巴细胞活动的化学药物。
虽然目前对这种条件反射的路径还很不清楚,但用无关动因可以建立抑制免疫活动的条件反射,说明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与免疫系统的密切关系。
现在知道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这三个系统有几方面的关系:(1)有共同的信号分子及其受体。
免疫细胞可分泌激素,非免疫细胞可产生白细胞细胞因子。
例如,白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长激素、催乳素以及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受体在多种组织上发现。
脑中的神经元有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受体;天然杀伤细胞有阿片受体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
看来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具有化学信号分子和它们的受体。
(2)激素和神经肽能改变免疫细胞的机能。
多年来已经知道不同的应激刺激(包括过冷、过热、中毒、感染、创伤、发热、缺氧、疼痛、疲劳、恐惧等)都可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引起血液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升高,抑制免疫机能,如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减少抗体生产,降低天然杀伤细胞的活性等。
免疫调控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独特型-抗独特型细胞网络 免疫细胞调节网络 细胞因子网络
免疫调节概念
免疫调节(immune regulation)是指在抗 原引起的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细胞之间、 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之间以及免疫系统与 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免疫应答维 持在适度水平,以保证正常机体免疫功能 的稳定。 其本质是在遗传基因控制下由多因素参与 的调节过程。
免疫细胞调节网络
3.抗体水平的调节 免疫细胞激活信号转导中的两种对立成分 蛋白质的磷酸化和脱磷酸化 蛋白酪氨酸激酶(PTK)—激活信号转导的启动和上游阶段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脱磷酸化,负调节作用
免疫细胞存在两类功能相反的受体
激活受体和抑制性受体 激活性受体: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 ITAM 抑制性受体: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 ITIM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神经-内分泌系统主要通过神经纤维、神经递质和激素调节免疫系 统功能;免疫系统则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反馈信息,调节神 经-内分泌系统。
独特型-抗独特型细胞网络
1.独特型
不同 B 细胞克隆产生的抗体分子的 V 区 (包括 BCR 和免疫球蛋白超 家族的TCR)的表位不同,都具有免疫原性,把抗体V区的表位称为 独特型。 机体受刺激抗原后产生抗体 (Ab1) ,当Ab1 的独特型达到一定剂 量时则引起免疫应答,产生抗独特型(Ab2)
细胞因子网络
4.机体对细胞因子表达的调控 CK信号转导抑制蛋白(SOCS)可阻遏细胞因子的Jak-STAT信 号转导途径,从而有效调控细胞因子产生和功能。细 Nhomakorabea因子网络
谢谢,再见
IL-3促进髓样祖细胞分化。
细胞因子网络
3.细胞因子双向免疫调节作用 (1)正调节作用:IFN-γ、TNF-α等可促进APC表达MHC分子, 从而促进抗原提呈和 T细胞活化;IL-2、IL-4、IL-5、IL-6等可促 进T、B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IL-12、TNF-α等可促进CTL活化 及其胞毒作用。 (2)负调节作用:IL-10、TGF-β等可显著抑制单核/巨噬细胞、 T细胞活化、增殖、细胞因子释放及功能。 (3)调节Th细胞分化和免疫应答类型:局部微环境中IL-12和IL4 可分别诱导 Th0 细胞分化为 Th1 细胞和 Th2 细胞。另一方面, Th1细胞和Th2细胞通过分别产生 IFN-γ和IL-4,又可彼此发挥负 调节作用。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免疫 系统
干扰素等
糖皮质激 素等
内分 泌系统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调节网络
神经 系统
免疫 系统
干扰素等 糖皮质激素等
内分 泌系 统
【即时训练】1.炎症发生时,疼痛是一种防御性的保护反应。研 究发现,炎症因子ILs能够促进痛觉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 但过量的炎症因子会造成免疫过强,自身器官受到损伤。2019年 底出现的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部分重症患者体内细胞产 生了过量的炎症因子,在治疗方法上可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来对 抗强大的炎症反应。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炎症因子促进钙离子通道蛋白的合成,并促进
该离子通道与细胞膜结合
。
(3)若使用 Ca2+阻滞剂抑制神经细胞膜 Ca2+通道的开放,则能减缓炎症因子引起的疼痛,为探究 Ca2+
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如下实验:
对照组: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实验组:向突触小体施加适量
的 Ca2+通道阻滞剂,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结果是实验组神
质
B.在二次免疫中,抗体可由浆细胞与记忆 B 细胞合成并分泌
C.过敏体质的病人,只要使用抗生素,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D.用药前做耐药试验的原因是抗生素滥用诱导细菌发生耐
药突变
答案为A
5.(2019·全国卷Ⅲ,T30)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
引发再次免疫应答。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
小鼠分组 A 组 B 组 C 组 D 组
初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间隔一段合适的时间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

1. 下丘脑的位置
终板 下丘脑沟 上界:下丘脑沟 下界:灰结节-正中隆起-
漏斗-垂体-乳头体
前界:终板,视交叉
视交叉
垂体
漏斗 乳头体
海马 下丘脑
2. 下丘脑的结构
三带:
室周带:室旁核PVN 内周带:内侧视前区MPO、视上核
SON、下丘脑前区AH等 外侧带:纵行纤维
四区:
视前区:视交叉前部
外 侧 带
内 周 带
室 周 带
视上区:视交叉上部
结节区:背、腹内侧核与弓状核等
乳头体区:乳头体、下丘脑后核
外侧带 内侧带 室周带 3V
视上核
室旁核
3.下丘脑的纤维联系
1、传入纤维
端脑→下丘脑 脑干、脊髓→网状结构→下丘脑
2、传出纤维
与传入纤维对应
3、内部纤维
左右两边的联合纤维及各个核团间的联系
4.下丘脑的两大神经内分泌系统
2. 内分泌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作用基础:大量激素及其受体在脑被发现。 这些受体在胶质细胞和神经元都有表达。 影响神经元的电活动和突触传递
作用原理:影响递质合成、释放、重摄取、 灭活和突触后膜的敏感性
(1)甲状腺素对脑发育的影响
➢ 促进神经细胞的分化 ➢ 合成微管蛋白,增加微管组装 ➢ 促进轴突、树突的增长 ➢ 促进突触的发生和髓鞘的形成
雄性SDN-POA的体积是雌性的几倍,用睾酮处理出生 前后的雌性使其成年后SDN-POA的体积大如雄性,而 将出生时雄性去势则使其成年SDN-POA体积小如雌性。
芳香化酶在内侧视前区的表达
雄性大鼠SDN-POA体积较雌性的大
雄性斑马雀古纹状体粗核RA体积较雌性的大
(5)Estrogen improves learning and memor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血质(充满活力和动力) 胆汁质(容易激怒) 抑郁质(通常表现为忧郁和悲哀) 黏液质(人迟缓或者懒惰)。
Galen曾注意到: 忧郁的妇女较乐观的女生易罹患癌
症。
人的情绪变化:喜,怒、思、忧、悲,恐、惊
情绪变化与健康的关系:
中医的描述: 喜伤心 怒伤肝 忧(悲)伤肺 恐(惊)伤肾 思伤脾
统计学结果: 人类疾病有2/3 与心理刺激 生活境遇有关,其中心身疾 病占1/3.
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应激的反应
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轴(LC-NE)兴奋 神 经 内 分 泌 反 应
儿茶酚胺分泌↑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强烈兴奋 糖皮质激素分泌↑ 其它内分泌激素的变化
看似独立存在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系统,实际上 是一个有着广泛的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组成神经 内分泌 -免疫网络,共同调节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 其中某一环节的疾病,必然会影响到另外两个环节功能 的正常发挥。 具体例子:
视旁垂体束
漏斗核
此外,还可能有胺能、氨 基酸能或其它肽能神经至神 经垂体。
垂体前叶
结节垂体束
神经垂体
1)视上核: 视上垂体束—垂体后 叶(神经垂体)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概念
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其广泛的外周神经突触及其分泌的神经 信息物质共同调控着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系统则通过免疫细胞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和激素样物质
(免疫信息物质)反馈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 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细胞表面都有相关受体接受对 方传来的各种信息。这种双向的复杂作用使两个系统内或系 统之间得以相互交通和调节,共同维持着机体的稳态。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两条主要的渠道来控制全身的代谢 及功能活动:
1.自主神经渠道(快速反应通道): 下丘脑-脑干-骶部脊髓-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全身各器官 2.神经内分泌渠道(慢而持久的通道): 下丘脑-垂体前、后叶-内分泌腺及相关器官
(一)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的高级整合中枢
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的高级整合中枢,对维持内环境的恒 定有重要作用。 下丘脑( hypothalamus )至少分泌 9 种肽类激素,这些肽 类激素由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合成,通过下丘脑 -垂体之间相 联接的垂体门脉系统的血流进入到垂体前叶,从而调节垂 体前叶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下丘脑作为神经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内分泌功能又受 到神经系统其他部位功能活动状态的影响。 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相辅相成,共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 平衡与稳定,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代谢活动。
此概念的提出是当代生命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
二、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特性和共性
神经、免疫及内分泌三大系统广泛分布于体内,共同调节 机体其余各系统的活动,参与机体防御及生长和发育调控。 1. 三大系统与种系发生和个体发育 三大系统的种系进化可能是不同步的,神经系统的个体形 成似晚于免疫和内分泌系统。 三者之间在组织胚胎发生学上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5)与性别和衰老的关系:性别差异主要是遗传因素和内分泌
系统中的性腺轴系造成的,从而对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产生 明显的影响。人及各种实验动物的免疫机能均有明显的性别 差异,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诸方面。如血浆中Ig水平、 细胞免疫的各种参数,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肿
瘤发生的易感性等。
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2. 行为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896年,美国医生麦肯锡(Mackenzie)的报道:某患者对玫 瑰花粉过敏,接触到玫瑰花粉时会产生过敏性哮喘;但是当该患者 见到人造的假玫瑰花时也产生哮喘。 1924年,俄国学者Metalnikov(梅契尼柯夫)证明:经典式条 件反射可改变免疫反应,说明免疫系统亦接受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 有力影响。(木薯蛋白和灭活的炭疽杆菌腹腔注射为非条件刺激,以抓搔或
②皮质下自主神经活动高级中枢,对机体体温、摄食、生殖、 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等进行广泛的调节。
③直接通过血液接受有关信息,如体温、血液成份的变化等。 ④下丘脑与边缘系统有密切联系,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 ⑤调节机体昼夜节律的功能。
下丘脑-垂体门脉系统
视上核 视旁核
主要是由下丘脑的神经元 产生激素,沿轴突送至垂体 视上垂体束 后叶(神经垂体)或送至正 中隆起,后者再通过其垂体 门 静 脉 hypophysial portal veins 送 至 垂 体 前 叶 ( 腺 垂 体)。
Blalock提出了“神经免疫内分泌学”的概念,因为精 神心理活动是神经系统的主要高级功能,精神疾患的 发生有其深刻的神经内分泌基础,并且以上各个术语
的共同基础是神经、免疫及内分泌系统之间的交互作
用,即为“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 (neuroimmunoendocrine network, NET)。
严重的心理应激会使免疫功能的异常达到明显的水平:
鳏夫常常在女方去世后6个月内相继去世
男女丧偶者在丧偶两周后免疫能力没有下降,但是6 周以后免疫细胞的反应性下降了
一般的应激也会危害人的免疫系统: 应付能力差的大学生的杀伤细胞活性较低。
Vernon Riley的旋转应激实验: 实验方法:患乳腺癌的小白鼠被放在旋转台的顶部,以四 种速度进行旋转,每分钟转速分别为 16 、 33 、 45 或 78 , 这样就会使动物产生程度不同的旋转应激。 结果:每分钟转16转的小白鼠所患癌症的恶性程度比起每 分钟转 33 转的要小些,而每分钟转 33 转者其乳癌的恶 性程度比 45 转者又小些,每分钟 78 转的小白鼠肿瘤生 长得最快。
3. 应激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
西方医学的许多早期观察均说明应激性刺激可导致疾 病或促进发病。直至1919年,Ishigami的工作才为 以上的经验积累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 1919年,Ishigami对慢性结核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 查,免疫学检测结果证实情感挫折可明显削弱机体对 结核杆菌的吞噬能力,并提出情绪性应激可导致免疫 抑制的观点。 他的发现为情绪可以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观点提供了 直接的实验证据。
神经免疫学(neuroimmunology)
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
行为免疫学(behavioral immunology) 免疫精神病学(immunopsychiatry) 神经免疫发生(neuroimmunogene-sis) 神经免疫调节(neuroimmunomodulation)
第六、七讲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赵春杰 东南大学医学院人体结构与神经科学学系
一、引
言
传统观点:机体的免疫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是自 主行使功能的独立系统。 新的认识:免疫系统与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联系十分 紧密,三个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共同组成神经内分泌 免疫网络。
1. 情绪与疾病关系
盖伦(Galen, 129~199) 的气质学说:四种气质类型
自前至后分为: 视前区:视前核 视上区:视上核 室旁核 下丘脑前核 结节区: 漏斗核 腹内侧核 背内侧核
室旁核 前核 视前内侧核和 视前外侧核 视上核 弓状核 下丘脑后核 下丘脑背后核
下丘脑功能
①神经内分泌中心:下丘脑基底部的“促垂体区”能合成和分 泌至少九种具有活性的多肽,经垂体门脉系统运送至腺垂体, 调节腺垂体功能,构成了下丘脑-腺垂体功能系统 (hypothalamo-adenohypophysis system)。
3.三大系统的某些共性 ( 1)信息分子和细胞表面标志:可共享信息分子及其受 体。大多神经肽、激素及免疫因子可分别在神经、免疫 及内分泌组织内合成或释放。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细胞 的标志分子也呈重叠分布。
( 2)信息储存和记忆:神经系统借助感官可存储和记忆 外界信息,免疫系统则在抗原识别等方面表现出记忆功 能。
热金属片刺激皮肤为条件刺激,检测抗体滴度)
Robert Ader(罗伯特.爱德尔)的假设:经典条件反射作用可以 改变免疫应答 。成功地建立了条件性免疫抑制的动物模型。条件刺
激糖精水注射配对非条件刺激环注射免疫抑制药物磷酰胺,死亡率增加
他们的发现得到反复证实,从而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的大门 — —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iommunology)
( 3)周期性变化: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都具有周期 性变化,在免疫系统,在人类, T 细胞、 B 细胞等均具 有周期性波动,即昼降夜升,并与血浆中皮质醇水平呈 反变趋势。
(4)正负反馈调节性机制: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系统各自内部 均存在正负反馈性调节机制,由此各系统的功能活动更趋协 调、准确而精细。在病理条件下,某些反馈机制可引起机体 较严重的损伤,如超敏反应等。
结论:起消极作用的生活事件,不管情况严重与否,都会 使机体的免疫能力受到抑制。
4. 应激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关系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Scherrer发现硬骨鱼的下丘脑具 有内分泌细胞的特征,随后对多种动物的研究也得到了 相似的结果。 50 年代, Harris 和 Green 基于神经解剖、神经生理学的 研究成果,提出了 “ 下丘脑可能分泌某些激素样物质, 参与并调控垂体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功能”的假设。 70~80年代,相继从下丘脑组织中分离、纯化出了促甲 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 )、生长抑素(SS)和促肾上腺 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RH) 等肽类激素。证实神经、内分 泌两个系统,在功能上实质上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
下丘脑的位置、结构及联系保证了它对全身内分泌器官的
直接和间接控制。 位置 背侧丘脑下方。 外形 视交叉 视束 灰结节。 乳头体 漏斗 垂体。
室旁核
前核 视前内侧核和 视前外侧核 视上核 弓状核 下丘脑后核 视束 灰结节
视交叉 视神经
垂体
下丘脑背内侧核 下丘脑腹内侧核 乳头体核
下丘脑的分区及主要核团
1936 年, Selye 分析了一系列伤害性 刺激对机体的影响,发现诸如缺氧、冷 冻、感染、失血、中毒和情绪紧张等均 可引起肾上腺皮质肥大,胸腺萎缩,外 周血中淋巴细胞减少等变化,他将这群 征候称为“应激”(stress),并确定 这些变化是由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 所致,由此证明了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 统的影响。 以后,不断有报道描述神经精神因素及 内分泌因素对免疫功能、免疫性疾病和 肿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