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合集下载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调节

2020/10/16
6
Question 2:
为什么神经系统的损伤会 引起免疫系统的改变呢?
2020/10/16
7
神经内分泌免疫学 Neuroendocrinoimmunology
2020/10/16
免疫系统
8
一、概述 * 1、研究范畴:
环境、精神、神经、内分泌、免疫间的相互作 用,及其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
神经生物学
Neurobiology
1 2020/10/16
LOGO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调节
The regulation of neuro-endocrinoimmune system
2020/10/16
2
一、前 言
2020/10/16
3
Question 1:
为什么一气就断送了周瑜 的性命呢?
2020/10/16
9
*2、物质基础: 受体 (receptor) 内分泌产物 /配体(endocrine products/ ligand)
2020/10/16
10
二、受体在N-E-I系统中的角色
三大系统的标志性物质: 免疫细胞
内分泌细胞 神经系统
细胞因子 激素
神经递质、神经肽
2020/10/16
A
B
Histopathology of spleens 96 after (A) sham treatment and (B) MCAO treatment of C57BL/mice. Representative section of MCAO spleen exhibits marked depletion of lymphoid tissue with lack of germinal centers. There is marked diffuse loss of normal extramedullary hemopoietic elements in the red pulp. Original magnification, x100. Representative section of sham spleen exhibits abundant lymphoid tissue and abundant extramedullary hemopoiesis. Central follicle contains germinal center. Original magnification, x100.
第八章 免疫调节

(一)TH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在免疫调节中,TH细胞主要通过分泌细 胞因子来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
根据小鼠分泌因子不同,TH细胞可分为 两类: TH1细胞、 TH2细胞。
TH1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和迟发型超敏反应,在细 胞内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 中发挥重要作用。
TH2细胞——辅助B细胞分化为抗体产生细胞,介导 体液免疫和I型超敏反应。
AMLR——自身反应性T细胞有的具有辅助 功能,有的具有抑制功能。 T-TAMLR——自身反应性T细胞表现为抑制功 能。
第三节 免疫分子的调节作用
免疫分子主要有抗体、补体和细胞因子。
一、抗体的免疫调节作用
抑制作用 增强作用
(一)抗体的反馈调节
1.抗体的正调节作用 A.抗原-IgM-补体复合物与BCR结合导致B细胞接受 刺激而增殖,促进免疫应答的发生。 B.在反应初期,抗原多而抗体少,形成的免疫复合 物与APC表面的FcR结合,可增强APC功能。 C.抗独特型抗体可代替抗原刺激B细胞,引起其增 殖反应。
2.对B细胞的调节
——RBC可增强原发性和继发性特异性抗体应 答,还可以促进B细胞因子的生成。
3.对NK细胞的调节
——自身RBC,同种异体RBC及异种RBC都 有显著增加NK细胞毒活性的作用。
4.对LAK细胞的调节
RBC具有促进LAK细胞杀伤肿瘤的作用。 RBC参与免疫调节的途径一直两种: ——通过RBC上LAF-3黏附分子与TH细胞上的 CD2黏附分子结合发挥作用。 ——通过RBC的C3b分子降解为C3bi和C3d, 有利于有CR3、CR2的免疫细胞粘附靶细胞, 增强淋巴细胞对免疫细胞的免疫反应。
二、B细胞的免疫调节
(一)抑制作用
抑制性B细胞:指动物机体内存在的一种具有抑 (BS细胞) 制功能的B细胞亚群。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

1. 下丘脑的位置
终板 下丘脑沟 上界:下丘脑沟 下界:灰结节-正中隆起-
漏斗-垂体-乳头体
前界:终板,视交叉
视交叉
垂体
漏斗 乳头体
海马 下丘脑
2. 下丘脑的结构
三带:
室周带:室旁核PVN 内周带:内侧视前区MPO、视上核
SON、下丘脑前区AH等 外侧带:纵行纤维
四区:
视前区:视交叉前部
外 侧 带
内 周 带
室 周 带
视上区:视交叉上部
结节区:背、腹内侧核与弓状核等
乳头体区:乳头体、下丘脑后核
外侧带 内侧带 室周带 3V
视上核
室旁核
3.下丘脑的纤维联系
1、传入纤维
端脑→下丘脑 脑干、脊髓→网状结构→下丘脑
2、传出纤维
与传入纤维对应
3、内部纤维
左右两边的联合纤维及各个核团间的联系
4.下丘脑的两大神经内分泌系统
2. 内分泌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作用基础:大量激素及其受体在脑被发现。 这些受体在胶质细胞和神经元都有表达。 影响神经元的电活动和突触传递
作用原理:影响递质合成、释放、重摄取、 灭活和突触后膜的敏感性
(1)甲状腺素对脑发育的影响
➢ 促进神经细胞的分化 ➢ 合成微管蛋白,增加微管组装 ➢ 促进轴突、树突的增长 ➢ 促进突触的发生和髓鞘的形成
雄性SDN-POA的体积是雌性的几倍,用睾酮处理出生 前后的雌性使其成年后SDN-POA的体积大如雄性,而 将出生时雄性去势则使其成年SDN-POA体积小如雌性。
芳香化酶在内侧视前区的表达
雄性大鼠SDN-POA体积较雌性的大
雄性斑马雀古纹状体粗核RA体积较雌性的大
(5)Estrogen improves learning and memory
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关系

• 英国的C. Murry Parkes博士和他的同事们,于1969 年公布了他们关于鳏夫寿命的研究,他们发现鳏夫的 死亡率高得惊人——常常在女方去世后6个月内相继 去世,他们认为这是心理应激损害了人的防御系统所 造成的。
• 澳大利亚的研究者Roger Baitrop及同事对26名男女 丧偶者进行过一项简单的血液实验,他们分别在两周 和六周之后抽取了两个血样,从血样中发现,两周后 免疫能力没有下降,但是6周以后免疫细胞的反应性 下降了,该组织研究人员第一次宣称,“严重的心理 应激会使免疫功能的异常达到明显的水平。”
• 西方医学的许多早期观察均说 明应激性刺激可导致疾病或促 进发病。
• 1936年,Selye发现 “应激” ( stress ) 是 由 肾 上 腺 皮 质 激 素分泌过多所致,由此证明了 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嗣后,不断有报道描述神经精 神因素及内分泌因素对免疫功 能、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的影响。
• 一 般 的 应 激 也 会 危 害 人 的 免 疫 系 统 。 Steven E.Lovcke所做的实验发现,那些应付能力差的大学 生(poor copers),对大学生活向他们提出的一般 要求都感到压力很大,这些人的杀伤细胞活动较低。
4. 应激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关系
• 在 20世纪 20年代末期,Scherrer发现硬骨鱼的下丘脑 具有内分泌细胞的特征,随后对多种动物的研究也得到 了相似的结果。
(1)三大系统在体内均系广泛分布,但神经系统有以突 触为中介的结构连续性,并可借其分支支配各种组织和 器官,包括内分泌组织和细胞。免疫组织亦如此,甚至 小肠壁集合淋巴小结也发现有神经末梢分布。所以,广 义上讲,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可视为反射弧的传出环节。
(2)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主要由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 及突触来实现,而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信息传递 多是由 体液运输完成的,后者还依赖于免疫细胞的循环而行使 其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又称为“流动的脑”。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PPT课件

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 经系统,负责感知、整合和 传输信息,控制身体的自主 运动和反应。
由一系列内分泌腺体和内分 泌细胞组成,分泌激素等化 学信号分子,调节机体的代 谢、生长和生殖等生理过程 。
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 疫分子组成,负责识别和清 除外来病原体、毒素等抗原 物质,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 。
甲状腺激素对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作 用,缺乏甲状腺激素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异常。
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免疫细胞与神经细胞相互作用
01
免疫细胞可以与神经细胞直接接触,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
放,调节神经系统功能。
炎症反应与神经内分泌反应
02
炎症反应可以引发神经内分泌反应,导致机体应激和激素水平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 ppt课件
目 录
•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概述 • 神经内分泌系统 • 免疫系统 •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在疾病中的作用
01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概 述
定义与组成
定义
1. 神经系统
2. 内分泌系统
3. 免疫系统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是一个 复杂的网络系统,由神经系 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三个部分组成,它们通过各 种信号分子和细胞之间的相 互作用,共同调节机体的生 理功能和应激反应。
总结词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与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参与 血糖的调节和胰岛素的分泌。
详细描述
糖尿病的发生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失调有关。例 如,长期的精神压力和焦虑可能导致肾上腺素等激素 的过量分泌,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血糖的调节。此外, 一些炎症因子也可能干扰胰岛素的作用,导致糖尿病 的发展。
神经调节
第二讲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完整)

神经免疫学的研究将这两大系统联系起来。已 有许多实验证明,受到抗原刺激时,免疫细胞释放 神经肽和激素类物质,引起神经内分泌反应。
二、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机制
(-)合成和释放神经肽和激素
现已证明这些由免疫细胞分泌的神经肽和激素其 结构和功能与神经内分泌系统所产生的完全相同, 氨基酸测序表明,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 ACTH和β- EP与腺垂体产生的ACTH和β- EP完全 相同, 这种由淋巴细胞产生的ACTH能直接作用 于肾上腺皮质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故有 人称之为“淋巴-肾上腺轴”,此外,免疫细胞分 泌的其他肽类(如 GH、GnRH) 的氨基酸序列与 神经内分泌系统所产生的也相同,为表示免疫系统 产生的神经肽和激素与神经内分泌系统所产生的神 经肽和激素的区别,有人将免疫系统产生的神经肽 和激素称为免疫反应性激素(immunoreactive hormone)。至今已证实由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 反应性激素有20余种(表16-2)。
2.活化的单核一巨噬细胞生成和释放IL-l增多, 则IL-1作用于下丘脑,促进CRH释放,进而促进 腺垂体释放ACTH,继而促进肾上腺皮质释放GC。 3.ACTH和GC可分别抑制IL-1的进一步生成和 释放。 4.ACTH的前体POMC裂解释放的α-MSH可 在中枢水平对抗IL-l刺激CRH分泌的效应。
二、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大多数的激素起免疫抑制作用(如ACTH、肾 上腺皮质激素、SS、雄激素、胰岛素、前列腺素 等),只有少数激素(如甲状腺素、生长激素、 OT和PRL等)可增强免疫应答反应,而雌激素 这两种作用均存在。
1.垂体激素 切除垂体可导致淋巴器官萎缩和 进行性全身免疫功能的破坏,包括影响抗体产生、 淋巴细胞数目减少、机体对皮肤移植排斥反应, 以及体外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均减弱。根据垂体 激素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 类为免疫增强类激素包括GH、PRL、TSH、βEP等,它们能够促进淋巴细胞增生和抗体形成; 二类为免疫抑制类激素,包括 ACTH、GnRH、 SS、β- EP等,
二、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机制
(-)合成和释放神经肽和激素
现已证明这些由免疫细胞分泌的神经肽和激素其 结构和功能与神经内分泌系统所产生的完全相同, 氨基酸测序表明,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 ACTH和β- EP与腺垂体产生的ACTH和β- EP完全 相同, 这种由淋巴细胞产生的ACTH能直接作用 于肾上腺皮质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故有 人称之为“淋巴-肾上腺轴”,此外,免疫细胞分 泌的其他肽类(如 GH、GnRH) 的氨基酸序列与 神经内分泌系统所产生的也相同,为表示免疫系统 产生的神经肽和激素与神经内分泌系统所产生的神 经肽和激素的区别,有人将免疫系统产生的神经肽 和激素称为免疫反应性激素(immunoreactive hormone)。至今已证实由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 反应性激素有20余种(表16-2)。
2.活化的单核一巨噬细胞生成和释放IL-l增多, 则IL-1作用于下丘脑,促进CRH释放,进而促进 腺垂体释放ACTH,继而促进肾上腺皮质释放GC。 3.ACTH和GC可分别抑制IL-1的进一步生成和 释放。 4.ACTH的前体POMC裂解释放的α-MSH可 在中枢水平对抗IL-l刺激CRH分泌的效应。
二、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大多数的激素起免疫抑制作用(如ACTH、肾 上腺皮质激素、SS、雄激素、胰岛素、前列腺素 等),只有少数激素(如甲状腺素、生长激素、 OT和PRL等)可增强免疫应答反应,而雌激素 这两种作用均存在。
1.垂体激素 切除垂体可导致淋巴器官萎缩和 进行性全身免疫功能的破坏,包括影响抗体产生、 淋巴细胞数目减少、机体对皮肤移植排斥反应, 以及体外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均减弱。根据垂体 激素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 类为免疫增强类激素包括GH、PRL、TSH、βEP等,它们能够促进淋巴细胞增生和抗体形成; 二类为免疫抑制类激素,包括 ACTH、GnRH、 SS、β- EP等,
2022-2023学年 北师大版 选择性必修一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32张)

(2)机体对寒冷刺激的反应除了神经系统外,举例说明哪一系统也起到了重 要的作用?该系统对机体调节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除神经系统外,内分泌系统在机体对寒冷刺激的反应中也起到了重要 作用,例如甲状腺可以分泌更多的甲状腺激素以促进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 分解,释放更多的热量。内分泌系统主要对机体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 发挥着持久而广泛的调节作用。
(3)尝试将图4-14的文图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 提示:教科书图4-14作为模型具有以下几层含义:①神经系统通过反射弧支 配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②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利用相应的信号分子 通过体液传送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③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通过各自分 泌的信号分子彼此调控;④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借助神经-体 液通路以及相应的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调 节机体的稳态。
2.神经细胞与内分泌细胞具有免疫细胞的特点 (1)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白细胞介素和干扰素等细胞因子,以及多种 细胞因子的受体或相应的mRNA。 (2)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内也存在多种细胞因子,而且在抗原刺激 下细胞因子的种类与含量会发生改变。 (3)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内存在共同的神经递质、神经肽、 激素和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而且细胞表面都分布有相应的受体。这些信 号分子和受体构成了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通用信号”,三大调节 系统通过经常性的信息交流,相互协调,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知识点一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统一性 【问题引领】
分析教科书第112页“图4-14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联系示意图”,结合 第111、112页的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通用信号”是什么? 提示: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通用信号”是神经递质、神经肽、激 素和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及相应的受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神经-内分泌- 免疫调节网络
neuroendocrineimmunoregulation network
1
掌握要点:
1.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调节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下丘脑-垂体-PRL、GH轴
2
1977年Besdovsky首次提出体内存在神经-免 疫-内分泌网络的假说。
1979年Spector将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相互 作用称之为神经免疫调节,相继又提出了精神神 经免疫学、心理免疫学、行为免疫学、免疫精神 病学、思维与免疫力等新概念。
1982年,Blatock将该学科的研究领域称之为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neuroimmunoendocrinology)。
3
神经-免疫-内分泌调节网络的研究成果: 1.免疫器官具有丰富的神经支配; 2.免疫器官及免疫活性细胞上可合成多种激素、
44
2.细胞因子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影响 (1)对下丘脑的影响
27
28
依据: (1)下丘脑具有高密度的IL-1受体 (2)IL-1给予途径与ACTH高峰出现时间和幅度的关系
出现高峰时间:脑室内注射﹤静脉注射(30 min)﹤ 腹腔注射(2 h) 幅度:脑室内注射>静脉注射>腹腔注射 (3)静脉注射IL-1:CRH ↑→血浆ACTH↑ 连续注射IL-1:下丘脑CRH及其mRNA↑ (4)抗CRH血清可部分阻断IL-1→ACTH↑效应
29
多数免疫指标中IL-1α﹥IL-1β 对于HPA轴IL-1α﹤IL-1β ②TNFα:下丘脑CRH↑→HPA激活 ③IL-6:下丘脑→HPA激活
30
(2)细胞因子对垂体的作用 ①IL-1 IL-1 →垂体→ACTH↑ 依据: (a)10-7mmol/L的重组人IL-1β→腺垂体细胞
→ACTH↑ (b)10-9-10-10 mmol/L IL-1作用腺垂体细胞4-6h
抑制Th1细胞的分化 促进B细胞扩增与IgG产生20
TH1和TH2细胞相互作用
21
(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
Pituitary Axis, HPA)免疫调节环路
1.HPA的免疫调节作用
(1)ACTH(免疫抑制):
B细胞 抗体↓ B细胞分化↓
B细胞增生↓
T细胞
IFN-γ↓
神经肽、神经递质并且表达其受体; 3.内分泌及神经细胞既可表达各种细胞因子受
体,又能生成和分泌各种细胞因子; 4.神经肽及激素能调节免疫功能,免疫因子也可
通过多种形式调控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
4
一、神经-内分泌-免疫作用的物质基础 (一)受体
1.免疫组织中激素、神经肽、神经递质的受体 (1)胸腺内肽类激素和神经肽受体
TSH
T细胞
GH
淋巴细胞
PRL
淋巴细胞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T细胞
VIP
单核细胞、肥大细胞、
多形核白细胞
精氨酸升压素(AVP)胸腺
缩宫素
胸腺
神经垂体运载蛋白 胸腺
15
2、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垂体IL-1β与TSH共存TSH分泌 在垂体、靶腺、胰岛存在TNF-α、 IL-8。 中枢神经系统存在IL-1、IL-2、IL-3、 IL-6、IL-8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IL-12和IFN-γ。
32
HPA与IL-1的调节
33
细胞因子在免疫应答中对HPA轴的调节: 免疫应答→激活免疫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免疫应答早期:激活HPA轴→ GC ↑ →反馈抑
制免疫细胞活化→细胞因子产生↓ 作用快速 作用部位:下丘脑、垂体 免疫应答晚期:抑制HPA轴→ GC ↓ →终止对 免疫应答的限制 作用缓慢、持久 作用部位:肾上腺皮质
35
(1)PRL对免疫器官的影响 ①胸腺
PRL可以刺激胸腺上皮细胞生长及胸腺激素的 分泌,刺激胸腺细胞的增殖;促进脾和胸腺的RNA 和DNA合成,促进胸腺素的合成。 依据:大鼠切除垂体→脾和胸腺萎缩,补充PRL可 使脾和胸腺重量增加 ②骨髓
PRL提高RBC、WBC和血小板生成和骨髓DNA 和RNA合成。 依据:去垂体大鼠的RBC、WBC和血小板生成下降, DNA和RNA合成下降,而垂体移植可反转这些变化。
IL-2↓
巨噬细胞 MHC-Ⅱ分子表达↓
IFN活化巨噬细胞↓
胸腺
胸腺素释放↑
ACTH作用减弱,易发生自身免疫疾病
22
(2)糖皮质激素(GC) GC的免疫调节作用(免疫抑制):
①抑制血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向炎症 区聚集,细胞因子生成↓
②干扰体液免疫,抗体生成↓ ③淋巴细胞识别能力↓增殖↓凋亡↑ ④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⑤致敏淋巴细胞破坏和解体↑ ⑥ B细胞分化↓ ⑦与自身免疫病有关
醇) 不同之处:
垂体源性ACTH: CRHACTH
淋巴源性ACTH:间接调节 CRH IL-1 POMC ACTH GC IL-1 POMC ACTH
14
表9-5 免疫细胞产生的神经内分泌肽
名称
产生部位
ACTH
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脑啡肽
辅助性T细胞
内啡肽
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大多数神经内分泌肽有特异性、高亲和力、可 饱和的结合点。
7
8
9
神经肽、激素、神经递质的受体在免疫细胞上 的表达特点: 1.不同免疫细胞对神经肽、激素、神经递质受体的
表达并不完全相同。 2.处在不同状态下的免疫细胞对某一特定的神经内
分泌介质的表达活性不同。 3.对于某一特定神经内分泌介质而言,它所产生的
43
(2)性激素 1)雄激素、孕激素:抑制免疫反应 2)雌激素:双向 ①免疫反应:抑制Th1(细胞免疫↓)
刺激Th2(体液免疫↑) ②免疫功能:抑制外周免疫器官功能
增强中枢免疫器官功能 3)脱氢表雄酮: 增强免疫功能 ①抑制IL-6生成,恢复T细胞分泌IL-2的功能 ②拮抗GC诱导的胸腺萎缩 ③抑制自身抗体生成
39
下丘脑-垂体-PRL、GH轴与免疫系统
40
(三)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与免疫系统 1.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免疫调节作用 (1)TRH:
TRH→T淋巴细胞→合成、释放TSH→B细胞 →产生抗体↑ (2)TSH: 生理浓度的TSH→抗体↑ (3)T3、T4: 增加免疫球蛋白的合成 通过旁分泌、自分泌促进免疫反应
23
GC免疫调节环节: (1)染色体缺失→淋巴细胞凋亡 (2)影响细胞代谢→淋巴细胞功能丧失 (3)增强并维持免疫抑制环路 (4)阻滞非特异性炎症反应
24
• 细胞因子的种类:
• 白介素(IL) • 干扰素(IFN) • 肿瘤坏死因子(TNF) • 集落刺激因子(CSF) • 生长因子(GF) • 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s)
41
2.细胞因子对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
(1)IL-1 IL-1双向调节: 小剂量IL-1:甲状球蛋白mRNA合成↑甲状球蛋白
分泌↑碘化↑释放甲状腺激素↑ 大剂量IL-1:抑制甲状腺激素释放及TSH刺激甲状
腺细胞生长的作用。 (2)TNF-α:TNF-α抑制甲状腺激素释放,抑制甲
状腺细胞生长 (3) IFN-γ :IFN-γ→影响微丝活化→微绒毛、伪
16
二、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下丘脑-垂体-PRL、GH轴 神经内分泌对胸腺功能调节
与免疫系统
17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
18
B细胞和T细胞的活化
19
Th亚型
Th1
Th2
Th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及功能
分泌细胞因子
主要免疫功能
IFNγ
1969年首先发现了胸腺细胞上有GH受体存在。 1983年Grossman发现了胸腺细胞上雌激素受体。 1986年Dardenne证明了胸腺细胞具有GC受体。
5
6
(2)免疫细胞上的激素和神经肽受体 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单核细
胞、巨噬细胞,尤其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免疫细胞,尤其是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对
11
(二)免疫系统中的神经内分泌产物和神经内分泌
组织中的免疫产物
1.免疫系统产生的神经内分泌产物
以往的观点认为:神经内分泌肽只有神经内分
泌系统才能分泌。
最早发现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小鼠脾细胞有
称白细胞衍生物(leukocyte-derived hormone)。
病毒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ACTH
LPS(脂多糖) 小鼠脾细胞
足形成障碍→甲状腺分泌 ↓ 拮抗TSH刺激甲状腺细胞表面表达 TSH受体→碘化甲状腺原氨酸释放↓
42
(四)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与免疫系统 1.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免疫调节 (1)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hCG) 1)免疫抑制因子:
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及NK细胞的杀伤能力 抑制T细胞的增殖反应,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 IL-2合成 2)免疫调节:妊娠早期自身免疫疾病发病
25
2.细胞因子对HPA轴的影响 影响HPA轴的主要细胞因子 激活因子:IL-1, IL-6, TNF, IFN-α 最重要的因子: IL-1 抑制因子:TGF-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作用部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
26
(1)细胞因子对下丘脑的作用:
①IL-1 作用途径: IL-1下丘脑终板血管器(OVLT) 激活下丘脑CRH神经元 →CRH↑→激活HPA轴→ACTH↑皮质醇↑
34
(二)下丘脑-垂体-PRL、下丘脑-垂体- GH轴与免疫 系统 1.PRL、GH的免疫调节作用 依据: (1)30年代发现:
neuroendocrineimmunoregulation network
1
掌握要点:
1.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调节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下丘脑-垂体-PRL、GH轴
2
1977年Besdovsky首次提出体内存在神经-免 疫-内分泌网络的假说。
1979年Spector将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相互 作用称之为神经免疫调节,相继又提出了精神神 经免疫学、心理免疫学、行为免疫学、免疫精神 病学、思维与免疫力等新概念。
1982年,Blatock将该学科的研究领域称之为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neuroimmunoendocrinology)。
3
神经-免疫-内分泌调节网络的研究成果: 1.免疫器官具有丰富的神经支配; 2.免疫器官及免疫活性细胞上可合成多种激素、
44
2.细胞因子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影响 (1)对下丘脑的影响
27
28
依据: (1)下丘脑具有高密度的IL-1受体 (2)IL-1给予途径与ACTH高峰出现时间和幅度的关系
出现高峰时间:脑室内注射﹤静脉注射(30 min)﹤ 腹腔注射(2 h) 幅度:脑室内注射>静脉注射>腹腔注射 (3)静脉注射IL-1:CRH ↑→血浆ACTH↑ 连续注射IL-1:下丘脑CRH及其mRNA↑ (4)抗CRH血清可部分阻断IL-1→ACTH↑效应
29
多数免疫指标中IL-1α﹥IL-1β 对于HPA轴IL-1α﹤IL-1β ②TNFα:下丘脑CRH↑→HPA激活 ③IL-6:下丘脑→HPA激活
30
(2)细胞因子对垂体的作用 ①IL-1 IL-1 →垂体→ACTH↑ 依据: (a)10-7mmol/L的重组人IL-1β→腺垂体细胞
→ACTH↑ (b)10-9-10-10 mmol/L IL-1作用腺垂体细胞4-6h
抑制Th1细胞的分化 促进B细胞扩增与IgG产生20
TH1和TH2细胞相互作用
21
(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
Pituitary Axis, HPA)免疫调节环路
1.HPA的免疫调节作用
(1)ACTH(免疫抑制):
B细胞 抗体↓ B细胞分化↓
B细胞增生↓
T细胞
IFN-γ↓
神经肽、神经递质并且表达其受体; 3.内分泌及神经细胞既可表达各种细胞因子受
体,又能生成和分泌各种细胞因子; 4.神经肽及激素能调节免疫功能,免疫因子也可
通过多种形式调控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
4
一、神经-内分泌-免疫作用的物质基础 (一)受体
1.免疫组织中激素、神经肽、神经递质的受体 (1)胸腺内肽类激素和神经肽受体
TSH
T细胞
GH
淋巴细胞
PRL
淋巴细胞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T细胞
VIP
单核细胞、肥大细胞、
多形核白细胞
精氨酸升压素(AVP)胸腺
缩宫素
胸腺
神经垂体运载蛋白 胸腺
15
2、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垂体IL-1β与TSH共存TSH分泌 在垂体、靶腺、胰岛存在TNF-α、 IL-8。 中枢神经系统存在IL-1、IL-2、IL-3、 IL-6、IL-8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IL-12和IFN-γ。
32
HPA与IL-1的调节
33
细胞因子在免疫应答中对HPA轴的调节: 免疫应答→激活免疫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免疫应答早期:激活HPA轴→ GC ↑ →反馈抑
制免疫细胞活化→细胞因子产生↓ 作用快速 作用部位:下丘脑、垂体 免疫应答晚期:抑制HPA轴→ GC ↓ →终止对 免疫应答的限制 作用缓慢、持久 作用部位:肾上腺皮质
35
(1)PRL对免疫器官的影响 ①胸腺
PRL可以刺激胸腺上皮细胞生长及胸腺激素的 分泌,刺激胸腺细胞的增殖;促进脾和胸腺的RNA 和DNA合成,促进胸腺素的合成。 依据:大鼠切除垂体→脾和胸腺萎缩,补充PRL可 使脾和胸腺重量增加 ②骨髓
PRL提高RBC、WBC和血小板生成和骨髓DNA 和RNA合成。 依据:去垂体大鼠的RBC、WBC和血小板生成下降, DNA和RNA合成下降,而垂体移植可反转这些变化。
IL-2↓
巨噬细胞 MHC-Ⅱ分子表达↓
IFN活化巨噬细胞↓
胸腺
胸腺素释放↑
ACTH作用减弱,易发生自身免疫疾病
22
(2)糖皮质激素(GC) GC的免疫调节作用(免疫抑制):
①抑制血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向炎症 区聚集,细胞因子生成↓
②干扰体液免疫,抗体生成↓ ③淋巴细胞识别能力↓增殖↓凋亡↑ ④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⑤致敏淋巴细胞破坏和解体↑ ⑥ B细胞分化↓ ⑦与自身免疫病有关
醇) 不同之处:
垂体源性ACTH: CRHACTH
淋巴源性ACTH:间接调节 CRH IL-1 POMC ACTH GC IL-1 POMC ACTH
14
表9-5 免疫细胞产生的神经内分泌肽
名称
产生部位
ACTH
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脑啡肽
辅助性T细胞
内啡肽
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大多数神经内分泌肽有特异性、高亲和力、可 饱和的结合点。
7
8
9
神经肽、激素、神经递质的受体在免疫细胞上 的表达特点: 1.不同免疫细胞对神经肽、激素、神经递质受体的
表达并不完全相同。 2.处在不同状态下的免疫细胞对某一特定的神经内
分泌介质的表达活性不同。 3.对于某一特定神经内分泌介质而言,它所产生的
43
(2)性激素 1)雄激素、孕激素:抑制免疫反应 2)雌激素:双向 ①免疫反应:抑制Th1(细胞免疫↓)
刺激Th2(体液免疫↑) ②免疫功能:抑制外周免疫器官功能
增强中枢免疫器官功能 3)脱氢表雄酮: 增强免疫功能 ①抑制IL-6生成,恢复T细胞分泌IL-2的功能 ②拮抗GC诱导的胸腺萎缩 ③抑制自身抗体生成
39
下丘脑-垂体-PRL、GH轴与免疫系统
40
(三)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与免疫系统 1.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免疫调节作用 (1)TRH:
TRH→T淋巴细胞→合成、释放TSH→B细胞 →产生抗体↑ (2)TSH: 生理浓度的TSH→抗体↑ (3)T3、T4: 增加免疫球蛋白的合成 通过旁分泌、自分泌促进免疫反应
23
GC免疫调节环节: (1)染色体缺失→淋巴细胞凋亡 (2)影响细胞代谢→淋巴细胞功能丧失 (3)增强并维持免疫抑制环路 (4)阻滞非特异性炎症反应
24
• 细胞因子的种类:
• 白介素(IL) • 干扰素(IFN) • 肿瘤坏死因子(TNF) • 集落刺激因子(CSF) • 生长因子(GF) • 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s)
41
2.细胞因子对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
(1)IL-1 IL-1双向调节: 小剂量IL-1:甲状球蛋白mRNA合成↑甲状球蛋白
分泌↑碘化↑释放甲状腺激素↑ 大剂量IL-1:抑制甲状腺激素释放及TSH刺激甲状
腺细胞生长的作用。 (2)TNF-α:TNF-α抑制甲状腺激素释放,抑制甲
状腺细胞生长 (3) IFN-γ :IFN-γ→影响微丝活化→微绒毛、伪
16
二、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下丘脑-垂体-PRL、GH轴 神经内分泌对胸腺功能调节
与免疫系统
17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
18
B细胞和T细胞的活化
19
Th亚型
Th1
Th2
Th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及功能
分泌细胞因子
主要免疫功能
IFNγ
1969年首先发现了胸腺细胞上有GH受体存在。 1983年Grossman发现了胸腺细胞上雌激素受体。 1986年Dardenne证明了胸腺细胞具有GC受体。
5
6
(2)免疫细胞上的激素和神经肽受体 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单核细
胞、巨噬细胞,尤其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免疫细胞,尤其是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对
11
(二)免疫系统中的神经内分泌产物和神经内分泌
组织中的免疫产物
1.免疫系统产生的神经内分泌产物
以往的观点认为:神经内分泌肽只有神经内分
泌系统才能分泌。
最早发现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小鼠脾细胞有
称白细胞衍生物(leukocyte-derived hormone)。
病毒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ACTH
LPS(脂多糖) 小鼠脾细胞
足形成障碍→甲状腺分泌 ↓ 拮抗TSH刺激甲状腺细胞表面表达 TSH受体→碘化甲状腺原氨酸释放↓
42
(四)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与免疫系统 1.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免疫调节 (1)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hCG) 1)免疫抑制因子:
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及NK细胞的杀伤能力 抑制T细胞的增殖反应,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 IL-2合成 2)免疫调节:妊娠早期自身免疫疾病发病
25
2.细胞因子对HPA轴的影响 影响HPA轴的主要细胞因子 激活因子:IL-1, IL-6, TNF, IFN-α 最重要的因子: IL-1 抑制因子:TGF-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作用部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
26
(1)细胞因子对下丘脑的作用:
①IL-1 作用途径: IL-1下丘脑终板血管器(OVLT) 激活下丘脑CRH神经元 →CRH↑→激活HPA轴→ACTH↑皮质醇↑
34
(二)下丘脑-垂体-PRL、下丘脑-垂体- GH轴与免疫 系统 1.PRL、GH的免疫调节作用 依据: (1)30年代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