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方言“嗲(dia)”字收入《牛津英语词典》

合集下载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Tuhao土豪”有望携手“Dama大妈”以单词形式收录进《牛津英语词典》,这则消息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牛津英语词典》中有二百余个包含中文渊源的词汇。

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汉语借词已经在英语词汇系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种类繁多的汉语借词“ganbu(干部)、guanxi(关系)等词多年以前就正式进入了《牛津英语词典》;tofu(豆腐)、Peking duck(北京烤鸭)、chow mein(炒面)已进入了外国人的日常生活用语;cheng-guan(城管)、dia (嗲)等词也在英语中产生了一定影响。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的冉启斌副教授介绍说。

实际上,英语中各类汉语借词不断涌现。

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词语,如:Confucius(孔子)、Laozi (老子)、Tao(道/道教)、Tao Te Ching(《道德经》)、feng shui(风水)、Mandarin(官话)……这些词语已经进入到英语的日常词汇中。

文体娱乐方面:“kongfu(功夫)、Tai Chi(太极)”等词更是随着中国功夫电影的传播而广为人知。

政治经济方面:“lianghui(两会)”一词,是由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最早带头使用,渐渐地,这个词逐渐成为了各大国际媒体的通用词汇;我国的货币单位jiao(角)和yuan(元)也已被收入英语词典,有趣的是, yuan这个词在英语中又经历了词义范围扩大的过程,现在,yuan还可以用来泛指钱(money)。

汉语词语的“英化”过程其实,汉语词语进入英语词汇系统,或多或少地都需要经过一定的“英化”改造。

改造方式有音译、意译、音意合译和音译加词缀。

例如,汉语拼音“太空”(taikong)和希腊词“nautēs”(航行者)组成英语单词taikonaut(太空人),主要用来指中国航天员,现已收录牛津词典中。

而最先由海外华人创造的中式英语“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采用了直译的方式,如今这个词已经成了英美国家里不少人打招呼的常用语。

关于发嗲

关于发嗲

说了这么多,下面来一个发嗲教学。
发嗲时说话一般带着些许夸张的尾音。例如:嗯、咦、哦、嗬、哟、咦嘻、哎、喏、啦、呢、呀、吗等。
其实,发嗲的时候,单用尾音修饰语气便会嗲得极不自然。也许被嗲的男人受用,旁边的男人却想掐她的脖子。
媚力十足的发嗲离不开眼神的暗示,肢体的挑逗和情绪的渲染。我仔细归纳了一番,发嗲有如下奇招妙用:
6、打翻醋瓶换蜜罐。
男人总认为不吃醋的女人是最好的。女人可千万别上了男人的当,认为大方大度是女人的美德。不吃醋的女人,往往成了男人的牺牲品。所以,嗲功中另一招,便是适当表达醋意,引起男人注意,提醒男人你很在意的细节。这既是教育男人的好方式,也能让男人有种自我满足的心理。他知道你在乎他,或者有女人在争夺他,就会努力表现得更好。我们看到有一些女人,总是表现得很小气,认为这个女人不够聪明,其实这样的女 女人面前,为了表明自已清白,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她身上。可是,女友得注意,醋要浅尝即止。
嗲并不需要长篇大论,很少人会嗲足一小时。女人嗲起来,用的字非常简洁,不是叹词,便是尾音。用到句子的话,也是比较简短的,譬如:“你骗人的”、“我不依”、“真的吗”等等。
嗲是一种说话的态度,嗲的时候要将身体放软,柔若柳絮,好像随时会从椅子上掉下来似的,眉目要勾魂摄魄,偏又带一点无知,说话要慢慢而轻声,最好要凑得很 近才听到。嗲也有高手和低手之分。低手在嗲时还要有动作场面,在他身上乱摸,这种嗲法像舞小姐。高手则凭说话语气已经可以嗲晕他,令他全身酥软。
转身之时肥臀一扭,美艳清高,“哼!懒得理你!”,这一招嗲得男人如隔靴挠痒,欲火焚身,不战而败。
4、娇嗔撩人,泼辣野蛮。
女人发怒也是发嗲的一种。小怒则柳眉轻挑,杏眼圆睁,大喝一声,“你找死啊?”,随即粉拳如雨点敲在男人心尖上,让男人哭笑不得。大怒则双手叉着杨柳腰,咬 着伶牙利齿,指名道姓的叫阵,“XXX,你给我滚出来!”。正所谓好男不跟女斗,男人诚惶诚恐之时,女人突然峰回路转,扑哧一笑,原来是虚惊一场。这一笑 最是撩得男人心花怒放,不得不服。这一嗲招玩的就是心跳,能令男人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绪。

上海方言“嗲(dia)”字收入《牛津英语词典》

上海方言“嗲(dia)”字收入《牛津英语词典》

上海方言“嗲(dia)”字收入《牛津英语词典》虚假新闻原文:"Dia嗲"字收入牛津英语词典主编称顺应潮流日前,牛津英语在线词典上将上海常用词"嗲"收入词典中。

"dia"被定义为名词,意指"嗲的事物",用作感叹或者表示同意,此外还加入了"diaist"、"diaistic"、"diaism"等相关词汇。

这个来自"dear"的"嗲"原本就是英语世界的词汇,此番又改头换面回到了英语世界。

《牛津英语词典》旨在收录所有已知词汇的用法,以及词汇在不同地区之英语的变化,不少对英语词汇的学术研究都以它作为切入点。

近期,Wiki、Google等网络热门词汇被收录入《牛津英语词典》,词典新词汇责编Graeme Diamond表示,收录"Wi-ki"很符合这本一百多岁的老词典的收录方针。

尽管这个来自夏威夷的词汇真得不那么英语。

"我们按照所搜集到的文档资料来判断是否增加新词。

"《牛津英语词典》主编John Simpson在一份声明上说明。

"Dia"因为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知名度而被收录,也正符合《牛津英语词典》顺应潮流日新月异的宗旨。

英文词性/牛津英语在线词典①dia n.嗲的事物(总称dias) / inte.表示惊叹(Dia!You're so adorable!)表示同意(-Shall we meet in the Time Square? - Dia!)②diaism n.嗲主义;崇尚嗲的理念(Diaism拜嗲教)③diaist n.嗲人④diaistic adj.嗲的⑤diaisticable adj.可嗲的,令人觉得嗲的;undiasticableadj.不嗲的,令人觉得不嗲的⑥diaisticate v.发嗲over-diaisticate v.过分嗲counter-diaisticate v.互嗲;作天作地;搞(Shanghai dialect) rediaisticate v.连续嗲;不停嗲⑦diaistication n.嗲的事物(单独个体,可数)其他延伸词:cyber-diaist n.网络红人superdiaistic adj.超级嗲的undia prep.不如……嗲的中文词性/新华字典嗲【形】diǎ形容撒娇的声音或态度:嗲声嗲气。

上海俚语汇编

上海俚语汇编

上海俚语汇编上海俚语汇编随笔Add commentsNov 262008上礼拜天和肾后、太子从上海回苏州时,顺便到了Fox Town(中文译名:狐狸烫)去买东西。

我买了一个钱包、一双皮鞋。

路上正好随便聊到了上海话,我提到有很多上海俚语都是和外来语有关的。

当时讲了一两个,回来后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顺大便在这里汇总一下:•门槛精:monkey,英语“猴子”加上汉语词根“精”,猴子精,引申为聪明的、精明的,构成典型的洋泾浜英语。

其构词法得基本规则,就是英语读音的中文译名,再加上一个汉语词根。

其它均可依次类推。

•赤佬:cheat,欺骗,和中文“佬”的混生词语,一个鲁迅时代最流行的洋泾浜俚语。

•小(老)开:kite有骗钱的意思,大小“骗子”之意,以后引申为对有钱人的泛称。

•戆大:gander,傻瓜,呆鹅,糊涂虫,引申为受骗者,现被北方人读若“港督”——香港总督。

•混枪势:混chance。

chance,机会,混枪势就是混机会,也引申为浑水摸鱼,等等。

•发嗲:发dear。

dear,亲爱的,可爱的,引申为娇柔的,撒娇的,媚态万千的。

值得注意的是,“嗲”这个原本来自外来词的词,已经重新输出回到英语中,dia已经成为发嗲的英文单词。

语言的互相交流实在是很好很强大。

•轧朋友:get朋友。

get,搞,得到。

搞女人,结交异性。

“轧”是一个普遍运用的动词,可以进行各种自由组合,如“轧闹猛”(凑热闹)。

•拉三:lassie,少女,情侣,引申为妓女、**者或生活不检点的青年女子。

这个我倒是没有怎么听过。

显然是RP比较好。

•慕客:mug,流氓,引申为嫖客。

同上。

•大班:大banker,大银行家,引申为大老板、富豪。

•退灶私:退juice。

juice为油水和钱财。

其本义指流氓退还敲诈得来的油水与钱财,后引申为丢脸、失面子。

•克拉:class,阶级,引申为有地位。

现仅用于形容上海老小资――“老克拉”(又记为“老克腊”)。

这个词条在很多地方都认为克拉是color的音译。

二○○八年十大假新闻原因探析

二○○八年十大假新闻原因探析

二○○八年十大假新闻原因探析作者:张月萍潘真真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04期2008年岁末,上海《新闻记者》杂志刊发了《2008年十大假新闻》一文,12月29日上海东方网公布了2008年度“十大假新闻”。

①它们分别是:1.“巨蟒吞噬中国维和士兵”,刊播媒体:《西安晚报》,发表时间:2008年3月2日,作者:郑广辉;2.“上海方言‘嗲(dia)’字收入《牛津英语词典》”,刊播媒体:《竞报》,发表时间:2008年3月19日,作者:张喧;3.“北京房地产商协会会长赞成炸掉故宫盖住宅”,刊播媒体:《东方今报》,发表时间:2008年3月25日,作者:余东;4.“六旬老人考取清华研究生激励儿子”,刊播媒体:《黑龙江晨报》,发表时间:2008年5月8日,作者:金雷;5.“郭晶晶怀上霍启刚骨肉欲离队”,传播媒体:环球网,发表时间:2008年5月8日,作者:未具名;6.“济南铁军探路映秀,两人牺牲”,传播媒体:四川在线,发表时间:2008年5月16日,作者:李和;7.“比尔·盖茨花亿元租房看奥运”,刊播媒体:《成都商报》等,发表时间:2008年7月23日,作者:王继飞;8.“孙中山是韩国人”,刊播媒体:《新快报》,发表时间:2008年7月31日,作者:何振涛杜克;9.“高速列车3秒钟可跨越长江大桥”,刊播媒体:《武汉晚报》,发表时间:2008年9月11日,作者:左洋吏林山杨学军;10.“李佳薇和李湘前夫李厚霖结婚”,刊播媒体:《成都晚报》,发表时间:2008年10月7日,作者:舒强。

笔者看到上述五花八门的假新闻不免感慨万千,假新闻似乎愈演愈烈,层出不穷。

针对2008年的虚假新闻,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剖析其产生和传播的原因,旨在抛砖引玉,诚望方家不吝指正,以期2009年的虚假新闻少些、少些、再少些。

虚假新闻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缺失。

马克思曾经说过:“不真实的思想必然地、不由自主地要伪造不真实的事实,因此也就会产生歪曲和撒谎。

上海话大全完善版

上海话大全完善版

上海话大全嗯哪:奶奶大大:爷爷娘娘:婶婶古古:哥哥家家:姐姐尼子:儿子囡恩:女儿侬:你(拿:你们)吾:我(阿拉:我们)伊:他(伊拉:他们)闹:[语气词] 基本上无意义莱:了吧[语气词] (算莱:算了吧) 切:吃/尝(快来切亚饭:快来吃晚饭) (亚饭:晚饭) (切切看:尝尝看)刚:讲/说(刚刚清桑:说说清楚)撒:啥/什么(有撒好嘟噜素额啦:有啥好多废话的啦) (噜素:啰嗦/废话)噎:一(噎桑噎四欢喜弄:一生一世喜欢你) (欢喜:喜欢)个:这(个则介末嗲:这个节目好) (介末:节目) (嗲:好)则:个(个则好:这个好)伐:不/吗(噎滴阿伐好白相:一点也不好玩) (噎滴:一点) (好伐:好吗)勿:不(勿要娘无再看到弄:不要让我在看到你)娘:让(娘开滴:让开点) (娘娘弄:让让你)阿:也(阿好:也好)额:的(无额么四弄勿要动:我的东西你不要动) (么四:东西)度:大(度块头:大块头)嘟:多(嘟嘟埽埽总归有滴额:多多少少总会有点的)滴:点(嘟把滴糖:多放点糖)把:摆(把勒个的:摆在这里) (个的:这里)勒:在(总勒地里:种在地里) (总:种) 布:爬(布桑布乌:爬上爬下) (桑:上) (乌:下)哎:还(哎么好:还没好)行:寻/找(行滴四体组组:找点事情做做)挠:把(挠弄额手机号头巴我:把你手机号码给我) (号头:号码) (巴:给)巴:给(8来8起:给来给去)巴:被(又巴伊晓得了:又被他知道了) 噶:这么(哪能噶挂额宁啊有额啦:怎么这么怪的人也有的啦) (哪能:怎么) 帮:跟/对/与/和(吾帮弄刚亜:我帮你说亜)么:没(么撒好刚额:没什么好说的) 老:很(米道老灵额:味道很好的) (米道:味道) (灵:嗲:好)作:很难解释的一个词(作天作地:形容反反复复地+挑剔来挑剔去地折腾) [作西:找死]特:太(特古份来:太过份了吧)特:掉(送特滴:送掉点)特:同"帮":跟/对/与/和(特侬也道起:和你一道去)特:一(古特腔:过一阵) (等特些:等一会儿)等:呆(等勒个的:呆在这里)起:去(到撒地方起:到什么地方去) 古:过(勿要特四噶古伐古起:不要跟自己过不过去)大噶:大家(大噶一道来白相亜:大家一起来玩亜) (白相:玩/玩乐/娱乐/消遣/嗨皮)宁噶:人家(宁噶窝里额四体勿要嘟当听:人家家里的事情不要多打听) (当听:打听)四噶:自家/自己(四噶宁:自己人/自家人)个额宁:这个人(个额宁额马乡增嗲闹:这个人的长相真好闹) (马乡:长相)伊额宁:那个人(伊额宁弄宁得伐:那个人你认识伐) (宁得:认得/认识)个的:这里(吾勒个的:我在这里)一的:那里(伊勒一的:他在那里)阿里的:哪里(勒阿里的:在哪里)个能:这样(个能噶:这样子) (个能噶哪能莱赛:这样子怎么可以) (莱赛:行/可以)伊能:那样(伊能噶:那样子) (伊能噶额宁勿要多接触:那样子的人不要多接触) (勿要:覅:不要)哪能:怎么样(哪能此理:怎么样处理) (此理:处理)小句:小鬼:小孩(弄则小句老是勿好好叫读书:你个小鬼老是不好好读书)小宁:小孩(个小宁老是伐脏气:这小孩老是不争气) (脏气:争气)小囡:小孩(个小囡挂是挂的莱:这小孩乖是乖的莱)度宁:大人/成人(度宁四体小宁勿要册子:大人事情小孩不要插嘴) (册子:插嘴)撒宁:谁/什么人(撒宁有空噎到册来切饭:谁有空一起出来吃饭)亚岛:夜里/夜晚/夜间/晚上/晚间(今早亚岛切亚宵起伐啦:今天晚上吃夜宵去吗) (亚宵:夜宵)捏里:白天/日间(捏里困搞亚岛白相捏亚底倒:白天睡觉晚上玩乐日夜颠倒)早浪想:早上/早晨/早间(早浪想瓦动瓦动森体基康:早晨活动活动身体健康)中浪想:中午/午间(中浪想想白相撒:中午想玩什么)亚岛头:夜里/夜晚/夜间/晚上/晚间(亚岛头想弄滴撒小菜切切:晚上想弄点甚麽小菜尝尝)挖色:[形容胸闷/不爽]吼色:[形容窝火/愤怒]怨色:[形容心烦/纠结]刮三:尴尬(个记刮三莱:这回尴尬莱) 昂三:肮脏/糟糕[做人不上路] (我平时最多只会说:个宁哪能嘎昂三啦- -)瘪三:[指流浪汉/拾荒者/乞丐] (拉西瘪三:垃圾瘪三)老绿:厉害/行[只用在人上] (弄老绿:你厉害) ["老绿"意思同"结棍"----但"结棍"多数用在事或物上]老句:能干/熟练/有一套(晓得弄最最老句莱:知道你最最能干勒~)老噶:能干[多是形容小孩做事有板有眼/资格老] (个小宁老嘎勒伐得了:这小孩非常能干)老派:公安[怕册素:派出所/公安局]恰老:逮住/捉住(恰老弄了个记逃不掉勒伐:逮住你勒这回逃不掉了吧) (个记:这回)册老:鬼{也是骂人时用的^_^}猫老:盯住/监视(老派老早猫老弄了:公安一早监视你勒) (老派:公安) (老早:一早)乃么:这下(乃么弄心好西勒:这下你心可以死了)各艘:接着(各艘伊帮无刚:接着他对我说)奥扫:马上(奥扫搞定伊亜:马上搞定他亜)瓦料:坏料/坏人/坏家伙(个宁噎看就是瓦料:这人一看就是坏料)色一:舒服/爽(月大好色一色了:澡洗好舒服死了)色了:死了(烦色了:烦死了) [还有:烦色了作色了嗲色了切列色了怨色了吼色了……]窝里:家里(哎是四噶窝里最色一:还是自己家里最舒服)四体:事情(有撒四体色介刚亜:有什么事情直接讲亜)里相:里面(伊就了房间里相:他就在房间里面)组撒:干什么(弄了组撒:你在干什么) 抓啦:怎么啦(侬今早抓啦:你今天怎么啦) (今早:今朝:今天)侠起:非常/很(吾侠气欢喜个部地影: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咂劲:来劲/入迷[形容对某样事物兴趣不小] (咂劲勒伐得了:入迷的不得了) 尼头:瘾/瘾头(香一尼头度勒哈宁:烟瘾大得吓人) (哈宁:吓人)厚厮:热/不爽[多用于形容夏季气候] (个T气厚厮的来伐的里额料:这天气热的非常不得了)作西:找死(弄作西啊弄:你找死阿你) {骂人时用的^_^}蹩脚:非常差劲(噶蹩脚额货色撒宁要啊:这么蹩脚的货色谁要啊)弄松:捉弄/玩弄/整蛊(勿要弄松别宁:不要捉弄别人)撒度:吃力/辛苦/疲惫/累(工作12额钟头撒度了要西:工作12个小时累得要死) (钟头:小时)切列:同"撒度" (近腔木宁特切列了:最近啊人太疲惫了) (近腔木:最近啊/近期啊)赛古:惨/可怜/作孽(赛古巴拉:可怜兮兮)白相:玩乐/玩/娱乐/消遣/嗨皮(册起白相:出去嗨皮)瘪堂:坑/小坑[指凹陷处] (噎伐当心拷勒则瘪堂:一不小心敲勒个坑) (当心:小心)结棍:厉害[意思同"老绿"] 补充:"结棍"多是形容事或物,而"老绿"只用来形容人。

上海闲话讲白相——嗲

上海闲话讲白相——嗲

上海闲话讲白相——嗲
“嗲”在上海话中的发音是“di a”(第一声),是舶来语,源自英文DEAR(亲爱的、可爱的)引申为对年轻女性的形容,比如娇柔的,撒娇的,媚态万千的。

将舌头轻扫上门牙发出“di”的音节后,再舒坦地“a”一下,大概就能念出“嗲”的感觉了。

工笔重彩:《兰香琴韵》李守白 2012年
“嗲”,绝对的本帮特产。

通常会被加上“额”或“伐”这两个典型的沪语语气助词。

一般“伐”表疑问语气,“额”表示某一件事情你的主观判断。

我们来体会一下大概的感觉:
——“嗲伐?”(注释:好不好?)
——“嗲额!”(注释:很好很好)
——“老嗲额!”(注释:非常好)
(想听语音版,请留言告诉小编哦!)
工笔重彩:《人杰地灵》李守白 2009年
若是你将气息提至鼻腔发声,基本能将上海“嗲妹妹”的味道发挥到七八成了,剩下的韵味需要靠的便是你的谈吐与气质。

工笔重彩:《下午茶》李守白 2015年
小编印象中上海嗲囡囡(注释:有上海特色的年轻女性)的经典形象少之又少,那种活泼中带着的女人味,那种恰到好处的轻熟感,那种交流间透露出的些许妩媚,我总是十分期待着能看见“她”,能欣赏一番“嗲”的风韵。

工笔重彩:《春·墨香》李守白 2013年
画作的诞生,不仅仅让我们可以看见一方文脉,也能感受到一些无法触及的生活或格调。

“嗲囡囡”们被艺术家李守白大师所描绘,这或许是一种宠爱的心情吧……
工笔重彩:《宠爱》李守白 2017年入图片描述
-End-。

“嗲”字的前世今生

“嗲”字的前世今生

“嗲”字的前世今生作者:宋丽珏来源:《英语世界》2021年第12期上海话中对女性魅力的精髓表达便在一个“嗲”字上。

说起上海姑娘,“上海宁”大抵会提到“嗲妹妹”,对囡囡的溢美之词也会流于“嗲是嗲的来”此类。

无论承认与否,鲜少有词语能如此传神精透地流露出社会对女性的认知。

深刻的批判式社会学分析并非本文所归,但“嗲”字的由来却溯及久远,牵涉汉英语言接触历史。

姚公鹤在随笔中书有:“洋泾浜话者,其英文之音尔,以中国文法出之也。

”1这条史料清晰地记录了洋泾浜语的语言形态,“嗲”字的发展便可印证一二。

“嗲”字源自近代中国,尤指广州开埠后,贸易往来中人们对英文dear的误读、误传,后期沉淀于中文内部。

上海话中的“克勒(源自英文color一词)”、当代汉语中的“马路(源自最初设计马路的英国人姓氏John McAdam)”均经洋泾浜英语发展形成。

216世纪中叶,英国人在广州建立第一家贸易行(factory)后,产生了一种半汉半英的“混合语”,是为洋泾浜语言的雏形。

3霍尔(Robert A. Hall)在1966年出版的《洋泾浜与克里奥尔语》(Pidgin and Creole Languages)中做了更详尽考证,提到洋泾浜语言的兴盛发生在18世纪早期。

马士在《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中提到,“自大约1715年起,中国商人本身学会了一种古怪的称为‘洋泾浜英语’的混合语,此后这种混合语便成为对华贸易的通用语”4。

可以说,洋泾浜英语在近代贸易、外交和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843年上海作为沿海通商口岸开放之后,“洋泾浜英语”即成为当地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贸易行话,这一混合语反映了上海开埠后的早期历史文化样貌。

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年里,上海迅速从一个普通县城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贸易港口,西洋人将其视为“冒险家的乐园”,大量涌入的贸易活动使语言交流的机会骤增。

彼时,英国人视中国为异教徒(pagan)国家,中国人则视英国人为“番鬼”(foreign devils),鄙夷不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方言“嗲(dia)”字收入《牛津英语词典》虚假新闻原文:"Dia嗲"字收入牛津英语词典主编称顺应潮流日前,牛津英语在线词典上将上海常用词"嗲"收入词典中。

"dia"被定义为名词,意指"嗲的事物",用作感叹或者表示同意,此外还加入了"diaist"、"diaistic"、"diaism"等相关词汇。

这个来自"dear"的"嗲"原本就是英语世界的词汇,此番又改头换面回到了英语世界。

《牛津英语词典》旨在收录所有已知词汇的用法,以及词汇在不同地区之英语的变化,不少对英语词汇的学术研究都以它作为切入点。

近期,Wiki、Google等网络热门词汇被收录入《牛津英语词典》,词典新词汇责编Graeme Diamond表示,收录"Wi-ki"很符合这本一百多岁的老词典的收录方针。

尽管这个来自夏威夷的词汇真得不那么英语。

"我们按照所搜集到的文档资料来判断是否增加新词。

"《牛津英语词典》主编John Simpson在一份声明上说明。

"Dia"因为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知名度而被收录,也正符合《牛津英语词典》顺应潮流日新月异的宗旨。

英文词性/牛津英语在线词典①dia n.嗲的事物(总称dias) / inte.表示惊叹(Dia!You're so adorable!)表示同意(-Shall we meet in the Time Square? - Dia!)②diaism n.嗲主义;崇尚嗲的理念(Diaism拜嗲教)③diaist n.嗲人④diaistic adj.嗲的⑤diaisticable adj.可嗲的,令人觉得嗲的;undiasticableadj.不嗲的,令人觉得不嗲的⑥diaisticate v.发嗲over-diaisticate v.过分嗲counter-diaisticate v.互嗲;作天作地;搞(Shanghai dialect) rediaisticate v.连续嗲;不停嗲⑦diaistication n.嗲的事物(单独个体,可数)其他延伸词:cyber-diaist n.网络红人superdiaistic adj.超级嗲的undia prep.不如……嗲的中文词性/新华字典嗲【形】diǎ形容撒娇的声音或态度:嗲声嗲气。

嗲得很。

[方言]:形容撒娇的声音或姿态。

如:嗲得很;嗲声嗲气自以为优越而表现出得意或傲慢的样子。

例句:"侬嗲啥!" "滋味真嗲!"来源来自"dear""嗲(dia)"来源于英文的"dear",原意指亲爱的,可爱的,引申为娇柔的,撒娇的,媚态万千的。

"嗲"的词义很广,小女人的娇气、妩媚可以讲作"嗲"。

小孩向大人、小女人向大男人表示出小鸟依人、百般妩媚则讲作"发嗲"、"嗲声嗲气"。

争议褒贬不一在1962年4月上海《新民晚报》第三版《街头巷语》栏中对这个"嗲"字有过一番争论。

一连刊载了六篇文章。

一种观点提出:"嗲"字的原意是表示"女人故作娇态"是个贬义字,它的"新义"最初出自社会上小流氓之口,是一小圈人中的"行话"不宜滥用。

另外,什么好的东西都说成"嗲",是部分青少年不努力学习汉语,是用词贫乏的表现。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英雄不论出身低",论词不能光看本义,如今有不少的常用词都从贬义转义而来。

一个词要看它在发展过程中能否经得起考验和群众的使用认可,现在"嗲"又有了新的引申义,表示"好,佳,精彩,够味"。

有些地方用"嗲"字的妙处不可能用其他词来代替。

各持论据。

然而,时间则是考验一个词的唯一尺度。

至今,这个"嗲"字仍活跃在上海人的口中,而且还传到了全国甚至全世界。

如今上海话的"嗲"是"好"的同义语,这个"嗲"字,体现出女人的教养,这其中包括了女性的妩媚、温柔、姿色、情趣、谈吐等等,具有一种特有的魅力。

大词典世界上最大的词典词典当中,编辑时间最长、参加人数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就是《牛津英语词典》。

这是一本历史悠久、具有权威性、声誉经久不衰的世界上最大的词典。

要说明的是,出一本字典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

《牛津英语词典》第一卷推出是1888年,而全部出齐则是1928年。

共收录词条41.4万多条。

《牛津英语词典》的第二次大规模补充也历时29年,直至1986年才完成。

第三版在2000年启动,至今仍旧在编撰中。

在线版一季一更新此次收录"嗲"的是牛津英语在线词典。

1997年《牛津英语词典》推出在线版,目的很简单,就是通过网络用最快捷的方式,加入新单词。

在线版《牛津英语词典》每季度升级一次,每次至少加入1000个新单词。

但在线服务并不便宜,每年注册费高达350英镑。

牛津大学出版社称:教育机构可以得到很高的折扣,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还没有提供分期付款服务的计划。

(记者张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是新闻的大忌。

没有新闻真实就没有媒体的公信力和引导力,就没有媒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作为2008年十大假新闻之一的《上海方言“嗲(d ia)”字收入<牛津英语词典>》这篇虚假报道,再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新时期虚假新闻的造假技巧不仅越来越高,而且虚假新闻报道的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稍不留神我们就会被虚假新闻报道所欺骗。

2008年3月19日,《竞报》刊登了记者张暄的一篇名为《“嗲”字被收入牛津英语词典主编称顺应潮流》的消息,这篇很吸人眼球的报道,借助网络迅速在全国传开。

在浏览这篇很有意思的“消息”时,我们不仅为文章中全面的中英文注释所吸引,同时也对记者精心的设计,独特的报道视角所赞叹,让人怎么都不会相信,这篇消息竟然会是一篇虚假新闻。

假的终究是假的,这篇消息的作者在暗自庆幸的同时,也太低估了读者和网民的智商,他怎么也不会想到社会上还有那么多“爱钻牛角尖”的人,偏偏与他“过不去”。

2008年3月29日《新民晚报》报道:近日被国内各大新闻网站竞相转载的“《牛津英语大词典》新收上海方言'嗲(d ia)'字”的报道,疑为提前出笼的愚人节新闻。

记者昨天致电牛津(上海)咨询有限公司询问详情,词典部的余先生表示不知此事,他在牛津英语在线词典上也没有查到“d ia”字。

随后他通过在香港的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词典部刘经理向英国本部求证,昨晚8时终于给了记者明确答复:牛津英语在线词典并没有收录“嗲(dia)”字,相关报道有误。

《北京青年报》也收到了来自《牛津英语词典》出版方、牛津大学出版社的邮件,对“上海方言'嗲(dia)'收录进《牛津英语词典》”予以了书面否认。

该报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在《“嗲(dia)”字被收入牛津英语词典》一文出现前,有一篇落款“叽歪”的汉语博文中出现了媒体盛传的“dia”的相关词汇。

随后,记者通过搜索引擎查到“唯一”出处,是一个名为“敌托邦的栖息者”的博客,该博客2007年4月6日的博文内容与报道《“嗲(dia)”字被收入牛津英语词典》中完全一致,所举例句也全部在报道中出现过。

该博客内容显示,其作者为一名在上海学习的台北年轻学生。

所谓"'嗲(dia)'字被收入牛津英语词典"乃其恶搞也。

真相最终大白于天下。

大家在谴责这篇虚假新闻的始作俑者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好好反思,为什么这篇虚假新闻会堂而皇之的在公众媒体上刊登?为什么那么多国内网站不假思索地就会转载这条假消息,让这条骗人的虚假新闻在国内迅速传播?环顾整个媒体业,在传统媒体和网络等新兴媒体相互交织的今天,在各类媒体为了生存,日益压缩人力成本,应对各种竞争挑战的现实情况下,在记者、编辑应对收入与所发稿件的数量挂钩,不时炒作所谓卖点,制造轰动效应的现实面前,我们不难找到造假记者为什么会如此煞费苦心、不辞辛劳地编造精美的虚假消息,一些媒体为什么不打问号就会刊登或播发记者的虚假新闻,各大网站为什么不抓原创新闻,只热衷于转载他人有社会轰动效应的新闻等原因。

虚假新闻为何屡禁不止?剖析看来,虚假新闻报道主要分为主观故意和主观无意两种。

主观故意多是新闻从业人员为追求影响力、经济利益或轰动效应,从主观方面故意做出与事实不符的报道。

主观无意多是新闻从业人员由于业务素质和政治敏感性弱等原因,造成采访不扎实、核实不严谨等问题,导致报道不全面或与事实截然不符。

笔者看来,无论是主观故意,还是主观无意,产生虚假新闻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新闻媒体存在社会责任感缺失,个别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媒体内部制度不全、管理不严等问题,才导致虚假报道有机可乘的。

当前,虽然出现虚假新闻的媒体数量并不多,但虚假新闻对新闻事业的伤害却很大。

如果对虚假新闻熟视无睹、放任自流,长此以往,将会给新闻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杜绝假新闻,必须从媒体内部入手,抓住源头,杜绝漏洞,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虚假新闻这颗毒瘤。

在这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媒体采编人员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提高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另一方面,媒体还要加强内部制度规范,尤其是要针对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及时通过建章立制,堵塞造成虚假失实报道的各种漏洞,力求形成防范虚假报道的长效机制。

同时,我们还要引入社会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开展新闻打假,特别是对假新闻的炮制者、发布者,应该毫不留情地将其曝光,予以重罚,让他们远离新闻,使新闻媒体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作者姓名及单位:陈宏伟新疆人民广播电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