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热网的可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中供热网的可行分析

集中供热网的可及性分析

来源:互联网 | 作者: | 2007-10-26| 编辑: admin

1 引言

集中供热与传统的分散供热相比,具有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能源等优点。因此,在我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集中供热网作为连接所有用户和热源的桥梁,担负着输送和分配热量的任务。集中供热管网的投资非常可观,由于许多热网辐射半径很大,其动力消耗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对它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为了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经济性及灵活性,一些城市纷纷建立了多热源环形网的供热格局。但由于运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对多热源的协调运行缺乏了解,对环形网的运行认识不足,在运行时却不得不将各热源"解裂",甚至将各环切断,采用"环状管网,枝状运行"的模式,没有充分发挥系统的能力。目前国内已有少数地方采用了环状运行的模式,也看到了环状运行在提高管网的输送能力、改善系统的水力工况方面的好处。但往往简单地认为将干管上所有的阀门打开即可得到最佳的工况,对特定的系统到底应该如何运行缺乏研究,对于实际

的运行工况也不能做到"心中有数",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因此对于环形网的认识也必然是片面的、不准确的。

实际上,正是多热源环形网的不断推广应用,使得对于集中供热网的可及性研究显得更为迫切。不同于模拟问题,可及性分析是指在给定的用户流量的情况下,分析管网能否达到该流量分布,以及应该如何达到。对于环形管网,就是要分析干管上阀门应该如何配置和调节,才能达到最优运行工况,从而满足各用户的要求,而且运行泵耗最小。

本文首次提出了可及性分析的概念。文中将集中供热网分为枝状网、多热源、环形网几个部分,分别进行研究,探讨了数学模型的建立以及具体的分析方法。可及性分析对管网的设计,改造、扩容以及实际的运行调度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中最后针对我国东北的一个热网进行了具体分析。

2 集中供热网的数学描述

为便于说明问题,同时也为了减小问题的规模,我们将集中供热分为供水干管、回

水干管以及热源与用户三个部分。对于串联系统的管网以及其它特殊管网,可在此基础上另行分析。

供回水干管系统的特点是,它与热源及用户相连的节点都是源或汇,其进、出流量即为相应用户或热源的流量。下面以供水侧管网为例进行讨论。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可以得到以下关系式:

AG=Q (1)

A T P

d = S|G|G+Z

d

-H

p

(2)

其中A为关联矩阵,若该管网的节点数为N+1,支路数为B,则A为N×B维的矩阵,各元素按下式规定:

G=(G

1,G

2

,……G

B

)T,为各支路的

流量向量,Q=(Q

1,Q

2

,……Q

N

)T为各节点的流

量向量,入流为正,出流为负。

P

d =(P

d<

sup>1,P

d

2,……P

d

N)T

Z

d =(Z

d

1,Z

d

2,……Z

d

N)T

分别是各节点相对于参考节点的压力差和高差向量,若已知参考节点的压力和高度,由此就可确定各节点的压力和高度。

H

P

为各支路的水泵扬程向量,可以认

为第i支路的水泵扬程H

p i=a

i

+b

i

G

i

+ c

i

G

i

2。

若该支路没有水泵,则H

d

i=0

S=diag(S

1,S

2

,…,S

B

)

|G| = diag (|G

1|,| G

2

|,…,| G

B

|)

若将所有支路分为树支和链支两个部分,则式(1)可转化为

G

1= A

1

-1Q- A

1

-1A

2

G

2

(3)

其中,A=(A

1A

2

),A

1

,A

2

分别是树

支矩阵和链支矩阵,G

1,G

2

分别是树支流量向

量和链支流量向量。

由式(3)可以看出,只有链支流量向量是独立变量。

对于可及性问题,根据各用户的流量要求可以确定Q向量,若为枝状管网,则没有链支,可以证明A矩阵为方阵,并且是可逆的,支路流量向量可由下式表出:G= A-1Q。若为多环

管网,则环的个数即为链支流量向量的维数,所有支路的流量由该链支流量向量唯一确定。

回水侧管网同样满足以上各式。

3 枝状网的分析方法

可及性分析与模拟分析问题不同,它是在已知各用户流量分配要求的情况下,分析系统能否满足这一要求,若能满足,应该如何运行、调节才最省能。分别考察供、回水侧干管管网,根据第2节中的基本方程程可以得出:

各支路的流量为:

G= A-1Q (4)

各节点与参才节点的压力之差为:

P

d =(A-1)T(S|G|G + Z

d

- H

p

) (5)

若参考节点的压力为p

,则各节点的压力为

P= P

d + p

l (6)

其中l为单位向量。

3.1 单热源枝状网

一简单单热源管网及其供、回水侧管网网络图如图1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