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运用“比较教学法”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常常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深深体会到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能力,丰富知识,发挥创造力,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一、同中辨异,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法教学,学生常常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在语法教学中若采用同中辩异的比较法,往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思考,在比较中准确把握知识,从而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同中辨异即求同法,就是通过对同类教材、同类题材文章的比较分析,辨别他们的同异,体会选材谋篇的变化之妙。
例如:《捕蛇者说》、《马说》这篇课文都是属于“说”这类文体,相同题材的文章,在写作手法与内容上有哪些不同呢?《捕蛇者说》是先叙事后议论,作者在详细记叙蒋氏一家捕蛇的危险和乡邻们受到赋敛之害的基础上,在正面议论,突出赋敛之毒有甚蛇毒这一主题。
《马说》是一篇寓言性质的杂文,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说”这一类文体,既可以借题发挥,又可以就事论理,也可以直书己见。
二、运用比较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比较是分析与综合的桥梁,教学中灵活而恰到好处的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深刻把握知识要点。
如:《孔乙已》中介绍了两种喝酒的人,一种是“短衣帮”,靠柜台外站着喝;另一种是“穿长衫的”,进店里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坐着喝。
文中一长一短,一站一坐,买不起荤菜与要酒要菜形成鲜明的对比,向学生深刻地揭示了贫富悬殊的对立,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即穿长衫的惟一的人”对这两种人进行比较,更突出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鲜明性格特征,使学生认识到这种不公平是由当时特定社会环境造成的。
再如:《范进中举》中丈人胡屠户,范进中举前说其是“现世宝”、“癞蛤蟆”;范进中举后又说其是“文曲星”、“贤婿姑爷”这前后态度的鲜明对比,活生生地展现出了胡屠户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市侩嘴脸。
三、比较法在阅读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深刻领悟阅读中为了领会谋篇布局的技巧,体会作者创作意图,理解表现手法的巧妙高明,为深入领悟文章主题深刻含义,均可运用比较法。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教师中心稿)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教师中心稿)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教师中心稿)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的方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产生强烈的刺激,促进积极思维。
比较法即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的比较分析,即进行类比分析和对比分析,用类比的方法提出教学内容之间的相同之点,用对比的方法提出教学内容之间的相异之处。
语文课中运用比较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与特征,使学生获得的新知识更加鲜明、准确,已学的旧知识更加深刻、牢固。
下面介绍两种最常用的比较方法。
一、比较的方法1、纵向比较法按照学习的过程,从前面的比较对象到后面的比较对象,或从后面的比较对象到前面的比较对象,依次进行比较,叫做纵向比较。
这种学习方法叫做纵向比较学习法。
例如:下面是《荷塘月色》之中的荷花、荷叶的描写和《荷花淀》中妇女们被敌船追赶、划进荷花淀时对荷花、荷叶的一段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两段文字在对荷叶、荷花的描写上都匠心独运,展示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柔美图和壮美图。
同是写荷叶,《荷塘月色》用“弥望”、“田田”来体现荷叶长的茂密,遮满整个塘面;《荷花淀》则使用“一望无边”、“密密层层”来再现荷叶的丰茂。
两相比较,一个华美淡雅,一个朴素豪放。
写到荷叶的姿态,作者都赋予它们以形象地比喻,一个“出水很高”,看来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个“向铜墙铁壁一样”。
前者给人以苗条、潇洒、轻盈、柔媚的美,后者极力渲染当时的战争气氛,给人以雄壮、恢宏、威严而不侵犯的阳刚之美。
中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法运用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在中学语文课堂上, 围绕着同一话题, 引起大家争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意见分歧,有师生看法不一,有教师观点相左, 有教师见解与语文内容或权威观点产生矛盾。
运用比较的方法能够较顺利地解决这些问题。
下面我分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如何运用比较法在课堂上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解决学生的意见分歧。
学生对同一问题看法不一致, 这在语文课堂上是最为常见的, 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他们常会针对一个话题据理力争,各抒己见, 课堂气氛热烈。
每遇此况, 我都注意认真揣摩他们意见的缘由和思想,去发现他们的“之所以然” , 以便对症下药。
例如分析“临事而迷”这一成语的词性及关系时, 学生比较集中的看法有四种: 偏正式动词短词、并列式动词短词、偏正式形容词短词、并列式形容词短词。
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答案?我只是把四个答案板书黑板上,不急着公布谁是谁非, 因为留着悬念倒有利于诱发学生积极展开思考。
我首先让他们弄清“临事而迷”的意思, 这里关键是弄清“迷”是何义。
“迷”是“迷惑、糊涂”的意思, 它一般不能带宾语,同时能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 反映了形容词的词性特点。
进而我又组织学生回顾偏正与并列两种关系的特点, 加以比较区别。
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比较辨析,教师未下判定, 学生却已经找到了正确认识, 一致认定“临事而迷”是偏正式形容词短语。
得出正确答案并不意味着问题的结束,我还要让学生知道, 他们为什么对或为什么错, 从而掌握
在课堂上已经演绎过的有效的解题方法。
浅谈运用“比较教学法”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浅谈运用“比较教学法”应注重的几个问题摘要:通过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发现比较教学法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比较教学法不仅适合于语文教学,对于小学教育中的数学、英语等专业基础课程均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比较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着重体现确定教学内容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把它运用到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介绍了比较法的含义、教学实施过程和比较方法,并分析了教学运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比较教学法专业基础课程启发式教学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结合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运用比较教学法,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比较教学法的含义比较教学法,就是将彼此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授课内容经过老师的提取与编排,组成比较式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比照、类比等积极的比较思维,概括总结出知识点之间的异同,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进而形成比较式思辨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比较教学法实施过程比较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应用,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比较” 来实现对学生的“启发”。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包括比较内容的选取,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辨和整理归纳导出结论三大步骤,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整个教学的实施过程“比较”贯穿其中。
(一)由比较提出问题,即以比“导问” 。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通过将彼此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授课内容进行合理分析、综合提炼,打乱教材的“书本序”,将内容相似或相异的知识点进行比较,提出问题。
(二)用比较方法分析问题,即以比“导学” 。
在授课过程中,结合问题的分析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同中求异(对比)、异中求同(类比)等方法,并结合所对比的内容,给出对比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式讨论,在有关演示性实验中也可以结合内容进行对比式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辨,培养学生采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授课中常用的比较法有对比比较法、类比比较法、读图比较法、专题比较法和综合比较法等形式。
谈谈语文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谈谈语文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作者:李卫东来源:《新校园·理论(上旬刊)》2011年第10期比较教学,能够将知识彼此联系,让学生在比较揣摩中不断巩固已学的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并促进语文能力的形成。
现就如何进行比较教学,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比较关键字词课文中的一些关键字词的音、义往往不易把握和理解,讲述新课时,如果只是简单孤立地讲解,学生印象不深,可能不长时间就忘了。
如果联系一些已学知识,让学生从新旧知识的比较中真正掌握其意义,则不仅加深了印象,还能举一反三。
如解释“范增数目项王”中的数(shuò多次),笔者援引了“数(shù数量)以千计”和“数(shǔ列举)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来比较,学生对其音义的了解就明确多了,既掌握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课。
二、比较同一题材的篇目同样的题材,由于作者的立足点不同,所处时代不同,思想上存在差异,进行比较学习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以拿来与周敦颐的《爱莲说》、李渔的《芙蕖》和孙犁的《荷花淀》中的有关片断进行比较。
四篇课文都写荷花的高洁,但各不相同,《荷塘月色》是散文,重在通过描写荷花的秀美恬静以创设意境;《爱莲说》是小品文,重在以荷花象征高洁的品格;《芙渠》是说明文,介绍荷花的生长习性以及功用;《荷花淀》是小说,片断中的象征性描写,赋予了荷花以战士的刚强。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还懂得了同一题材可以用不同文体、从不同方面进行写作的道理。
三、比较相同主题的篇目作品的相同主题可以通过不同的题材和形式表现。
鲁迅先生的《故乡》、《药》和《阿Q 正传》,其主题都是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但其形式、题材各有特点。
《故乡》主要通过对比描写使主题得以表现;《药》则通过反映老实善良的华老栓一家对革命不理解,竟以革命者的鲜血为药的可悲现实,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阿Q正传》通过一个对革命不理解而又要求革命,最后走上刑场的没有觉悟的农民的悲剧来表达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农民,最终导致失败的主题。
浅谈中学语文比较法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比较法教学
首先,在教材解析环节,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法进行知识点的介绍。
教师可以选择同一
知识点在不同文本中的表述,比较不同文本之间的异同,以达到激发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
目的。
此外,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可以通过比较多个作品之间的异同点,理解不同作品
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这对学生准确理解文学作品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在写作指导方面,比较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比较不
同文章的结构、语言和逻辑,通过分析和比较的方法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不同的文章结构及其语言特点,比较不同文章结构和语言的优劣,让
学生在写作中采用最佳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
除此之外,比较方法在阅读理解时也非常有用。
学生需要理解不同种类的阅读材料,
如新闻报道、学术专业论文、文学作品,以及不同阅读材料的语言表现及其含义。
在这种
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的阅读材料,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扩
大学生对不同文本类型和内容的理解。
综上所述,比较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
通过比较的方式,学
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对不同文本、不同作品、不同观点的理解,学会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写出优秀的文章。
因此,在中学语
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比较法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掌握与认识水平。
浅谈中学语文比较法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比较法教学中学语文比较法教学是一种先进、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学生发展比较思维的重要教育手段。
比较法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与差异,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判断和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比较法教学的定义、教学目的、教学模式、教学顺序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中学语文比较法教学的实效性。
一、比较法教学的定义比较法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目标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思维加工与整合,从而达到知识拓宽、思维提升的一种教学方法。
比较法教学包括对比与类比两种方法。
通过对比发现相同与不同点,体验和感受事物的美好与丑陋、善良与邪恶;通过类比理解新知识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加深对问题本质的理解。
中学语文比较法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比较思维,从而达到以下几点:1、提高思维能力。
比较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深度、广度、灵活度,让学生具备正确的总体认知和多角度分析的能力。
2、增强记忆能力。
通过比较与对比,使学生的记忆变得生动、深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更容易关注学习内容。
3、促进学术发展。
通过比较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生命力。
语文老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引领学生通过比较,逐渐探究语言的细节和规律,实现知识内化。
4、提高判断能力。
比较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包括判断基础知识、利用知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和研究可行方案等。
5、提高留存能力。
比较法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追溯问题的源头,理清问题的关联性,提高学生信息获取的效率和留存能力。
中学语文比较法教学的教学模式分为三种常见模式:全家比较法、单一项目比较法和分析比较法。
1、全家比较法:全家比较法是通过比较来创造趣味,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用有趣且生动的方法,引导学生比较各种事物之间的异同,凸显各种事物与课堂主题联系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创造有趣的比较学习氛围。
2、单一项目比较法:单一项目比较法是将同类事物的异同点进行比较研究,例如课文中的人物,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同一人物进行细致的比较,学生逐渐理清人物形象的内在联系,学生会领会到人物形象之间的变化和联系,加深了解。
浅议比较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浅议比较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第一篇:浅议比较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浅议比较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所谓比较教学法是将有可比意义的几篇课文或几处语段组合在一起进行求同学异分析的一种教学方法。
比较教学法在课堂上如果运用得当,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具体把握,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增加课堂密度。
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这一教学方法进行简要论述。
首先,比较教学的运用便于学生掌握课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比如,在学习诗歌《观沧海》后,让学生欣赏散文《听潮》。
两篇文章都通过歌颂大海给读者带来了美好的享受。
但二者在写法构思上又迥乎不同。
《听潮》是文中有乐,“听”到了海潮奏出的“伟大的乐章”,有落潮时舒缓的序曲、初潮时明快的奏鸣曲、高潮时磅礴的战斗交响曲。
从听觉角度描绘潮音的变化,顺次展现大海的温柔、娴静、粗犷、强悍,表现了大海的韵律美,使人如闻其声,表达了作者深情的倾诉和期待,有诗的情感。
《观沧海》则是诗中有画,“观”到了大海的苍茫,海岛的孤耸,画面的萧瑟。
从视觉角度表现了大海雄浑、博大的形象美,使人如临其境,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两篇作品均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怀,令人感到兴奋,是同旨异体的名篇佳作。
《听潮》虽是散文,但语言有节奏感,琅琅上口,饶有诗味。
行文自由,语句活泼。
《观沧海》语言凝练简洁,内涵丰富,整齐押韵。
经过比较,同学们既明确了两篇作品的异同点,对大海的美也有了深刻全面的印象,同时对《观沧海》的主旨挖掘更深刻。
其次,比较教学为学生创造了积极思维的条件,使学生学会了求同辨异的思维方法。
《伤仲永》与《孙权劝学》两篇文言文分别讲了仲永和吕蒙两个人的不同经历与不同结果。
异中求同:两课都是借故事讲做学问的道理:人只有立志,才能越来越聪明,才能不畏艰难,做问学如此,做人亦如此,两课岂不有异曲同工之妙?多角度比较,多方面思考,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积极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运用“比较教学法”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摘要:通过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发现比较教学法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比较教学法不仅适合于语文教学,对于小学教育中的数学、英语等专业基础课程均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比较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着重体现确定教学内容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把它运用到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介绍了比较法的含义、教学实施过程和比较方法,并分析了教学运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比较教学法专业基础课程启发式教学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结合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运用比较教学法,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比较教学法的含义
比较教学法,就是将彼此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授课内容经过老师的提取与编排,组成比较式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比照、类比等积极的比较思维,概括总结出知识点之间的异同,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进而形成比较式思辨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比较教学法实施过程
比较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应用,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比较”来实现对学生的“启发”。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包括比较内容的选取,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辨和整理归纳导出结论三大步骤,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整个教学的实施过程“比较”贯穿其中。
(一)由比较提出问题,即以比“导问”。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通过将彼此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授课内容进行合理分析、综合提炼,打乱教材的“书本序”,将内容相似或相异的知识点进行比较,提出问题。
(二)用比较方法分析问题,即以比“导学”。
在授课过程中,结合问题的分析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同中求异(对比)、异中求同(类比)等方法,并结合所对比的内容,给出对比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式讨论,在有关演示性实验中也可以结合内容进行对比式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辨,培养学生采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授课中常用的比较法有对比比较法、类比比较法、读图比较法、专题比较法和综合比较法等形式。
(三)采用比较形式概括总结,提高学生的逻辑
思维能力,即由比“导思”。
通过比较式教学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将相似而又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分析后,弄清和掌握它们的异同关系,通过学生的积极比较思维,形成学生的对比式分析、对比式记忆和对比式概括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总结事物和现象的共性与个性逻辑思维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比较教学法”既是一种教法,又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学法”。
三、教学实施过程中常用的比较方法
(一)对比比较法。
把两种对立的概念放在一起;从不同的侧面分析他们的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类比比较法。
将在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本质上存在着差异的知识进行类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比较思辨来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培养辨别事物的能力。
(三)读图比较法。
专业基础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许多特性和结构多以图形、曲线、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读图比较法可以一目了然的找出知识点之间的异同点,学生结合图形对比记忆不仅知识记得牢、记得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得到提高,识图、用图能力得到锻炼。
(四)专题比较法。
当完成各章或学完一篇的内容后,可以用不同的专题将分散在各部分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分析,获得一个全面的概念。
专题比较法是围绕专题展开的,常常在复习课的教学中使用。
(五)综合比较法。
就是把一系列内容的诸方面进行比较的方法。
一般用在总复习末期,将一本教材(或一编)的内容,综合整理,分析精炼,列出一览图表,掌握个别和整体知识的网络关系,积零为整,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
四、运用比较教学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把握比较点的选取原则。
采用比较教学法进行教学,选取教学内容的“比较点”非常关键。
它要求教师在总体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课程的总体脉络,确定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或同一部分内容的可比部分,合理选取比较教学法实施的内容,进而确定“比较点”。
“比较点”选取原则:一是局部“比较点”的选取,要选择某一节或某一章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二是宏观“比较点”的选取,要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课程整体理解的重要概念或方法;三是“比较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思维要求。
运用比较教学法时需“驾轻就熟”,“就地取材”,不要
找那些令学生费解的对象进行比较。
(二)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比较法教学“着力点”应放在学生方面,以提高学习效果、培养思维能力为导向,要把教与学和谐地统一起来。
教师在实施比较法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突出出来,将比较法教学建立在学生广泛参加之上,要为学生留有“教学空白”、“教学间隙”,让学生有对比思考的驰骋空间,才能真正达到通过比较式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最终目的。
(三)要注重各种比较方法的灵活应用及与其他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不同,可采用多种比较法,但各种方法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纵横交错的,其作用也是多方面的。
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可根据知识的特点和需要,灵活运用。
另外,在授课中还要因时而动,穿插采用其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授课效果。
总之,由于专业基础课具有“专业性”和“基础性”的双重特点,兼顾理论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在专业基础课授课中采用比较教学法,既能突出学生所学知识的前后联系,又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和思辨能力。
如果教师在授课中善于总结和把
握,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有意识地合理利用比较法,该教法在教学中一定会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程昌品,陈强. 比较教学法在《操作系统》教学中的应用[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01)
[2] 张天会,宁旺云,晋芳伟,黄云战. 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