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专题(本科必修)2016期末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学后自测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学后自测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学后自测参考答案专题一孔子“兴观群怨”说1.“兴观群怨”说是孔子“()”文艺观的代表。

A.仁教B.德教C.诗教D.礼教2.孔子的文艺观是他的“()”思想在文艺方面的鲜明体现。

A.义学B.礼学C.仁学D.诗学3.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是()。

A.怨B.群C.观D.兴4.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特别重视文艺的审美情感特征,他将“兴观群怨”称为“()”A.四教B.四情C.四学D.四义5.孔子“兴观群怨”中的“观”是就文艺的()作用而言的。

A.认识B.娱乐C.教化D.表现6.“兴观群怨”说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呈现出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特别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二是这种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始终建立在遵循文艺的()规律基础之上,尤其突出艺术的()情感特征。

A.表现B.模仿C.认知D.审美7.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梁启超的“熏浸刺提”说等,是“兴观群怨”中“()”的丰富和完善。

A.诗可以兴B.诗可以怨C.诗可以观D.诗可以群专题二庄子“言不尽意”说1.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西晋陆机的“()”就是例证。

a.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b.文已尽而意有余c.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d.意不称物,文不逮意2.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唐代司空图的()就是明显的例证。

a.意不称物,文不逮意b.文已尽而意有余c.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d.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3.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北宋欧阳修的“()”就是例证。

a.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b.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c.言有尽而意无穷d.文已尽而意有余专题三刘勰的“通变”说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间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本)》期末题库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本)》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本)》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旦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文论专题》题库及答案一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粱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而,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的一种“放大”研究。

A.司空图“韵味”说B.庄子“言不尽意”说C.孔子“兴观群怨”说D.严羽“妙悟”说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间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而选项中正确的是()oA.第一部诗话一一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B.第一部文论专篇一一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崂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一一曹丕的《典论•论文》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崂的《诗品》3.《沧浪诗话》最大特色便是以()喻诗。

A.禅B.儒C.释D.道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B.支配和协领C.从属和边缘D.核心和主宰5-小说完全拥有了现代品质,应该属于()时代。

A.明清B.宋C.唐D.汉6.王国维美学观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强调美的超功利性,(),宣扬美对生活苦难的解脱性。

A.强调美的教育性B.突出美的形式性C.突出美的社会作用D.强调美的政治性7.在《美学》中,黑格尔将()艺术看作是属于诗的门类下“戏剧体诗”的一个具体类别。

电大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本)》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电大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本)》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本)》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粱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的一种“放大”研究。

A. 司空图“韵味”说 B.庄子“言不尽意”说C.孔子“兴观群怨”说 D.严羽“妙悟”说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间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B.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3.《沧浪诗话》最大特色便是以( )喻诗。

A. 禅B.儒C.释 D.道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配和协领C.从属和边缘 D.核心和主宰5-小说完全拥有了现代品质,应该属于( )时代。

A.明清 B.宋C.唐 D.汉6.王国维美学观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强调美的超功利性,( ),宣扬美对生活苦难的解脱性。

A.强调美的教育性 B.突出美的形式性C.突出美的社会作用 D.强调美的政治性7.在《美学》中,黑格尔将( )艺术看作是属于诗的门类下“戏剧体诗”的一个具体类别。

A.正剧 B.喜剧C.悲剧 D.悲喜剧8.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四个层面:即( )层面、意义层面、意象和隐喻层面以及由象征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面。

A.形象 B.声音。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学后自测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学后自测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学后自测参考答案专题一孔子“兴观群怨”说1.“兴观群怨”说是孔子“()”文艺观的代表。

A.仁教B.德教C.诗教D.礼教2.孔子的文艺观是他的“()”思想在文艺方面的鲜明体现。

A.义学B.礼学C.仁学D.诗学3.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是()。

A.怨B.群C.观D.兴4.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特别重视文艺的审美情感特征,他将“兴观群怨”称为“()”A.四教B.四情C.四学D.四义5.孔子“兴观群怨”中的“观”是就文艺的()作用而言的。

A.认识B.娱乐C.教化D.表现6.“兴观群怨”说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呈现出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特别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二是这种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始终建立在遵循文艺的()规律基础之上,尤其突出艺术的()情感特征。

A.表现B.模仿C.认知D.审美7.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梁启超的“熏浸刺提”说等,是“兴观群怨”中“()”的丰富和完善。

A.诗可以兴B.诗可以怨C.诗可以观D.诗可以群专题二庄子“言不尽意”说1.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西晋陆机的“()”就是例证。

a.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b.文已尽而意有余c.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d.意不称物,文不逮意2.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唐代司空图的()就是明显的例证。

a.意不称物,文不逮意b.文已尽而意有余c.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d.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3.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北宋欧阳修的“()”就是例证。

a.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b.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c.言有尽而意无穷d.文已尽而意有余专题三刘勰的“通变”说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间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XXX《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

XXX《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

XXX《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XXX《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XXX《文论专题》题库及答案一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

共20分。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1.明末清初的XXX特别重视文艺的审美情感特征,他将“兴观群怨”称之为“(。

)”。

A.四义B.四情C.XXX2.《文心雕龙》风格论集中于《体性》篇。

依XXX之意,作家的创作个性包括有才、气、学、(。

)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A.B.质C.识D.力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A.XXXB.诗体C.诗法D.诗评.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XXX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B.支碗和协领.C.从属和边缘D.核心和主宰5.小说完全拥有了现代品质,应该属于(。

)时代。

A.明清B.宋C.唐。

D.汉6.XXX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XXX“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XXX 的(。

)与XXX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B.《屈子之文学肉体》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7.XXX的《美学》是对其“绝对理念”运动到“肉体阶段”早期的表现形状的论述。

在他看来,“(。

)”(艺术)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初级形式,“善”(宗教)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中期情状,而“真”(哲学)则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最后完成。

A.表现B.模仿C.美D.形状8.从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的基本区别中,XXX、XXX将“(。

)”、“创造性”、“想象性”看作是“文学的突出特征”。

A.虚构性B.形象性C.画面性D.符号性9.“表现人的肉体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人物性情、遭遇与事故、风格,持这一主张的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被老师预言为“为头脑生活”的人(。

文论专题试题(开卷)

文论专题试题(开卷)

14.从下面三段王国维的相关著述,简单分析境界说的理论内涵。 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 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日:有境界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 则在人耳,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宋元戏曲考》)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撼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 境胜,或以惫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 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 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 而已。(《人间词话乙稿叙》) 15.请阐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对文艺研究的意义。
832
试卷代号:1250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016 年春季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文论专题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开卷)
(供参考)
2016 年7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LC
2.A
3.B
4.A
5.A
6.D
7.B
8.C
9.A
10.D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答题要点:
A.直觉的
B.诗意的
C意象的
D.想象的
6.李渔论及戏曲时说到:"‘机趣’二字,填词家必不可少。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
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重机趣》)。这里“机趣”所指的
是()。
凡格局
且结构
C.清节
D.词采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学后自测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学后自测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学后自测参考答案专题一孔子“兴观群怨”说1.“兴观群怨”说是孔子“()”文艺观的代表。

A.仁教B.德教C.诗教D.礼教2.孔子的文艺观是他的“()”思想在文艺方面的鲜明体现。

A.义学B.礼学C.仁学D.诗学3.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是()。

A.怨B.群C.观D.兴4.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特别重视文艺的审美情感特征,他将“兴观群怨”称为“()”A.四教B.四情C.四学D.四义5.孔子“兴观群怨”中的“观”是就文艺的()作用而言的。

A.认识B.娱乐C.教化D.表现6.“兴观群怨”说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呈现出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特别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二是这种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始终建立在遵循文艺的()规律基础之上,尤其突出艺术的()情感特征。

A.表现B.模仿C.认知D.审美7.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梁启超的“熏浸刺提”说等,是“兴观群怨”中“()”的丰富和完善。

A.诗可以兴B.诗可以怨C.诗可以观D.诗可以群专题二庄子“言不尽意”说1.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西晋陆机的“()”就是例证。

a.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b.文已尽而意有余c.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d.意不称物,文不逮意2.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唐代司空图的()就是明显的例证。

a.意不称物,文不逮意b.文已尽而意有余c.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d.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3.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北宋欧阳修的“()”就是例证。

a.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b.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c.言有尽而意无穷d.文已尽而意有余专题三刘勰的“通变”说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间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文论专题》2024-2025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50)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文论专题》2024-2025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50)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文论专题》2024-2025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50)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文论专题》2024-2025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50)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文论专题》2024-2025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50)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孔子的文艺观是他的( )思想在文艺方面的鲜明体现。

A.仁学B.礼学C.诗学,D.义学2.为强调“大美”之自然、本真、天放的独特禀性,庄子从比较的角度说到“三籁”之声。

其中除了“地籁”、“人籁”还有( )。

A.“灵籁” B.“物籁” C.“神籁” D.“天籁” 3.《文心雕龙》风格论集中于《体性》篇。

依刘勰之意,作家的创作个性包括有才、气、学、( )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A.习B.质C.识D.力4.《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A. 诗评B.诗体C.诗法D.诗辨5.“境界”一词,早在汉代郑玄为《诗经·大雅·江汉》作笺注时已经用到,在那里是指( )。

A.地域的范围B.教义的造诣修炼层次C.诗歌的内涵D.诗人的精神情怀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B.《屈子之文学精神》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7.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 )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A.科学性B.理性C.感性D.目的性8.关于艺术批评,克罗齐的看法在总体上是( )的。

A.文化主义B.实证主义C.殖民主义D.女性主义9.“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性格、遭遇与事故、风格,持这一主张的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被老师预言为“为思想生活”的人(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论专题(本科必修)》2016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括号内)
1.“兴观群怨”说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呈现出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特别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二是这种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始终建立在遵循文艺的审美规律基础之上,尤其突出艺术的( )情感特征。

A.模仿 B.表现
C.审美 D.认知
2.为强调“大美”之自然、本真、天放的独特禀性,庄子从比较的角度说到“三籁”之声。

其中除了“地籁”、“人籁”还有( )。

A.“天籁” B“物籁”
C“神籁” D.“灵籁”
3.《文心雕龙》风格论集中于《体性》篇。

依刘勰之意,作家的创作个性包括有才、气、学、( )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A.质 B.习
C.识
D.力
4. <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A.诗辨 B.诗体
C.诗法 D.诗评
5.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创作主体论、创作对象论和创作方法论。

下面( )属于主体论范畴。

A.“妙造自然”说 B.“理、事、情”说
C.“师法自然”说 D.“才、胆、识、力”说
6.李渔主张戏曲创作要“结构第一”,他提出的开场要提示全剧,“大收煞”即全剧终场要有( )。

A.“团圆之趣” B.“悲剧之情”
C.“同情之举” D.“机趣神韵”
7.金圣叹提出小说情节的犯中求避问题。

小说情节的“犯”与“避”,是小说创作中常要遇到的技巧问题之一,所谓“避”,是指( )。

A.避免情节、人物的重复与雷同 B.有意地写出相近、相同
C.要写出噱头、笑料 D.指故事线索隐秘、曲折
8.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四个层面:即( )层面、意义层面、意象和隐喻层面以及由象征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面。

A.形象 B.画面
C.声音 D.历史
9.“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人物性格、遭遇与事故、风格,持这一主张的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被老师预言为“为思想生活”的人( )。

A.泰纳 B.伊瑟尔
C.孔德 D.拉封丹
10.伊瑟尔与( )一道曾被人誉为接受美学的“双子星座”。

A.伽达默尔 B.姚斯
C.海德格尔 D.胡塞尔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11.简要说明刘勰的“通变”说对文章写作有哪些启迪?
12.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这样描述到:
作为一个整体,诗艺的产生似乎有两个原因,都与人的天性有关。

首先,从孩提时候起人
就有摹仿的本能。

人和动物的一个区别就在于人最善摹仿,并通过摹仿获得了最初的知识。

其次,每个人都能从摹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

可资证明的是,尽管我们在生活中讨厌看到某些
实物,比如最讨人嫌的动物形体和尸体,但当我们观看此类物体的极其逼真的艺术再现时,却
会产生一种快感。

这是因为求知不仅于哲学家,而且对一般人来说都是一件最快乐的事,尽管
后者领略此类感觉的能力差一些。

因此,人们乐于观看艺术形象,因为通过对作品的观察,他
们可以学到东西,并可就每个具体形象进行推论,比如认出作品中的某个人物是某人。

由此,我们怎样看待亚里士多德关于文艺所具有的价值,请简要说明。

13.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哪些“层面”?请予以说明。

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
14.司空图关于诗歌“韵味”的审美内涵具体表现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结合下面提供
的王维诗歌的片段,简单阐释司空图的“韵味”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辋川闲居”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汉江临汛>)
15.请阐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说对支艺研究的意义。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C 2.A 3.B 4.A 5.D
6.A 7.A 8.C 9.A 10.B
二、筒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答题要点:
11.简要说明刘勰的“通变”说对文章写作有哪些启迪?
(1)刘勰把构成文学作品的内在质素分为“有常之体”和“无方之数”两方面,这就告诉我们
要“因”、“革”结合,在写作时要学会用因袭与革新两条腿走路。

(2)刘勰“通变”说不仅是写作策略,同时也是写作者对文学传统、文学遗产的一种态度和
方法。

文学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一代文学的繁荣,固然首先与特定的时代社会相关,但在文
学本身,也有其相承相续、递变革新的规律。

(3)刘勰提出,作家要贯彻通变思想,就应当掌握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作家是自由的创作
主体。

如同时代社会等外部条件必须内化为作家的审美个性,才能进入创作过程一样,尽管道
变讲的是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但刘勰认为也需把它落实到作家的修养和创作实践当中,才能
发挥作用。

(每个要点4分)
12.怎样看待亚里士多德关于文艺所具有的价值,请简要说明。

首先,文艺可以给人以知识。

(4分)
其次,文艺可以给人以快感。

(4分)
再次,文艺可以陶冶人的心灵。

(4分)
13.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哪些“层面”?请予以说明。

有四个层面:
(1)声音层面。

(3分)
(2)意义层面。

(3分)
(3)意象和隐喻层面。

(3分)
(4)由象征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面。

(3分)
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
14.(题略)
诗歌的形象要具体、生动、不浮泛,仿佛是读者可以触摸得到的,亦即“近而不浮”;(5分)在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中还要有丰富的蕴藉,所抒发的情感含而不露,只可意会而不可
言传,能让读者愈读愈有发现,愈读愈有味道,亦即“远而不尽”。

(5分)
这些诗句所表现的情景是不同的,但其共同的特点是:景物具体、鲜明、生动,仿佛就在眼前,而其意味的悠远绵长则一下子便把人带到了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幻境。

(分析12分)
15.请阐释精神分析说对文艺研究的意义。

一方面,其对于艺术家创作动机的研究,潜意识的探讨,对于艺术作品的心理分析,拓宽和
丰富了人们对艺术的发生、艺术创作中的“受动”作用和艺术的意义的理解认识,并且有力地推
动了浪漫主义批评或传记批评的发展。

后来在西方出现的“原型批评”、“神话批评”亦与之有
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其提出的“症候”论,可谓是在“反映”论和“表现”论之外的一种新见,开启了人们分析艺术作品、艺术形象的新思路。

兴起于西方的“新历史主义批评”,无不能说是将
其推广和运用于对社会生活、历史运动的观照认识而发展起来的。

(12分)
另一方面,这一理论的偏颇、荒诞和乖谬之处也是明显可见的。

其将艺术创造一律看作是
艺术家的白日梦,将一切艺术家统统视为受原始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支配和控制的人,这不仅是
无视艺术家具有在后天环境中生成的互不相同的个性存在,把他们从心理上抽象化了,而且更
是否定了艺术家(以及一切社会的人)具有相对独立于其肉体欲望的精神追求,将他们还原为
了森林动物,或在本质上是极端自私、仇视社会伦理道德的心理罪犯。

(10分)
(简答题与论述题学生的回答只要能够围绕要点组织答案,且能够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
可以给相应分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