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的早期形态及对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合集下载

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影响研究

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影响研究

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影响研究作者:姜晓慧来源:《音乐时空》2016年第01期摘要:受西方音乐文化影响产生的学堂乐歌,是中国近现代一种新音乐形式。

这种在清末时期形成的学堂乐歌活动,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形成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学堂乐歌标志着我国音乐教育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我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开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学堂乐歌发展影响研究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均遭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使中国几千年文化面临巨大的威胁与挑战。

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一些有志爱国知识分子认为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

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光绪皇帝,申办学校并学习西方文化,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

尽管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其维新思想却顺应时代潮流得以延续,国内纷纷建立新式学堂,并逐渐取代传统私塾教育。

在此期间,这些爱国人士竭力提倡开设音乐课,将所教歌曲命名为“学堂乐歌”。

这些乐歌大多反映人们对革命的向往、对祖国的赞颂及振兴中华民族的思想,突出其渴望实业救国的愿望。

学堂乐歌使中国音乐教育进入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为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做了突出贡献。

本文以中国近代史为研究背景,主要对学堂乐歌的兴起及内容特点作出简要分析,总结学堂乐歌对我国音乐教育产生的影响。

一、学堂乐歌兴起的条件学堂乐歌,通常指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前后学校里音乐课所教唱的歌曲①。

是一种随新式学堂建立而产生的歌唱活动,其兴起条件有二:(一)历史条件19世纪60年代初,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文化、科技及语言文字,建立新式学堂,在教育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就当时历史现状而言,废除旧科举制,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科技文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趋势。

1901年,政府创办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并设置音乐课,这是我国最早正式设置音乐课的一所学校,由此开始了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这为学堂乐歌的兴起奠定了一定的历史基础。

(二)思想条件日本学习西方音乐理论体系后,创作出一系列具有本国特色的歌曲,并于1872年颁布法令规定将音乐教育放在国民体系的重要位置,大力发展和普及学校歌曲。

学堂乐歌及其对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学堂乐歌及其对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学堂乐歌及其对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截止到目前,学堂乐歌已经创始了100多年时间,其是我国音乐史上一项具有启蒙意义的音乐运动。

从我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实际发展状况来看,“学堂乐歌”俨然是新音乐文化发展起始阶段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

学堂乐歌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辛亥革命以前近十年。

是学堂乐歌的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是辛亥革命以后近十年。

这是向全国普及的阶段。

第三阶段是以后至抗日战争爆发以前。

一、学堂乐歌兴起的背景鸦片战争结束之后,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宗教等,我国都遭受到了西方列强更为强烈的侵略。

在当时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各个阶层的人民纷纷要求国家在各个方面进行改革,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才得到了推动。

我国近代音乐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有了新的开端。

具体来说,以方面,随着城市文化的发展,民间音乐逐渐形成并普及,戏曲、说唱以及词乐等相继出现在现代社会之中。

另一方面,宫廷礼乐在宋代以后就逐渐的淡出了历史舞台,走向了衰落。

同时,西方文化渗透,不断将一些新元素添加在了我国近代音乐的发展之中,一些外国传教士所办的教会学校音乐课。

此外,一些要求改良的洋务派官僚以及具有维新倾向的知识分子也逐步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另外,清政府时期,那些在日本留学的学生所带动的“向日学习”运动,也为新音乐文化的产生提供了沃土。

正是这样一种崭新的音乐文化,便是所谓的“学堂乐歌”,针对于我国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的发展来说,“学堂乐歌”的存在对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堂乐歌的兴起20世纪初,清政府鉴于“庚子事变”后的政治形势,转而被迫接受“维新派”提出的部分改革主张,由此来挽救国家走向崩溃的边缘。

1901年,“新政”正是宣布实施,且允诺了各种改良政策的实施(如“废科举、兴学堂”等)。

同时,各种新歌曲以及撰译编印介绍西方音乐的书谱刊物相继刊发。

种种迹象都表明了“学堂乐歌”已经逐渐成为了当时我国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崭新的风尚。

《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形成的影响论述

《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形成的影响论述

《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形成的影响论述作者:刘婷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4期【摘要】20世纪初,在中国社会矛盾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一批新式的,效仿日本以及欧美教育体制的“学堂”诞生。

学堂开设着与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完全不同的音乐课程,我们称之为“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的出现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学堂乐歌;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影响学堂乐歌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不仪反映出当时一些先进知识份子的社会思想,同时还映射出了当时巾圉的时代背景。

也是巾西方音乐融合的产物。

学堂乐歌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学堂乐歌的介绍学堂乐歌起源于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出生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自身社会矛盾日益加剧,西方列强的侵犯。

因此在维新派政治家的倡导下,按照西方教育体制教学的新式学堂逐渐建立。

学堂开设的音乐课就叫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的兴起是由当时大批的留日学生推动的。

这些青年们反对中国传统的旧教育制度,推崇西方的社会理念,加之他们对传统音乐的不熟悉。

在乐歌的创作过程巾,他们引入了日本、欧美歌曲的曲调,并填人新词。

而新词的内容以改善国民素质、改良社会风气、振奋民族精神为主,表现了当时作词者立志改良社会的美好愿望。

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形成产生着深远、积极的作用,它的出现给巾围近代音乐史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音乐文化的重要开端,也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一次具有启蒙意义的文化潮流。

至今时今日,学堂乐歌的诞生已经有一百多年,中国的国情与当时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当我们重新客观的审视学堂乐歌,它们的历史价值却丝毫不减。

二、学堂乐歌对近代音乐文化形成的影响(一)改变了当时中国社会单一的音乐生活鸦片战争以前,巾圉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内占据着不可撼动的主流地位,在音乐界形成巾围传统音乐一统天下的单一、封闭的局面。

而之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人,文化格局形成多元化,人们对文化价值的判断标准产生变迁,巾围社会告别了单向的音乐生活,巾围传统音乐的主流地位已经被大大削弱。

论学堂乐歌在中国音乐教育发展史中的地位及作用

论学堂乐歌在中国音乐教育发展史中的地位及作用
学堂乐歌的产生,除了提升了国民音乐的音乐素养之外,还出现了一系列爱国主义的歌曲,这种歌曲的产生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呼吁国民爱国就业、救亡图存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同时也为我国的音乐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2.学堂乐歌的主要贡献
《免女权》 秋瑾
我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愿奋然自拔,一洗从前羞耻垢。若安作同寿,恢复江山老素手。
综上所述,学堂乐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给我国音乐教育带来的影响和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在我国的音乐教育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于丽.论学堂乐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J].艺术科技,2015(02):33.
[2]郭立群.“学堂乐歌”对音乐教育的贡献[J].消费导刊,2015(21):214.
3.在当时的背景下,是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积极推崇,他们一方面积极传播音乐对于思想启发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提倡通过歌唱的形式向大众传播新的思想,让更多的年轻人树立立志救国的雄心壮志。在这个情况下,1904年清政府正式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音乐正式成为了学校课程当中的必修课程。而后在1912年至1919 年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出任教育总长期间,提出并执行了包括美育在内的“五育”的教育理念,制定了大量的教育法规,规定了在初中小学的时候音乐是必修课。这也说明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的总课程当中有了一定的地位,标志着我国在教育制度方面有了更大的进步。
四、结束语
学堂乐歌的快速发展,不仅在思想方面启发了大批的青少年,让他们对于音乐、教育有了新的认识;而且还创作了切合人民群众的演唱形式,为以后的军歌、群众歌曲的体裁奠定了先天条件。与此同时,西方先进的音乐教育体系引入我国,让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走上了规范的道路,提高了国民群众的音乐文化修养,培养了大批的音乐人才和音乐教育工作者。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同时推动了中国音乐和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作用蒋婧摘要:本文从教育的角度论述了学堂乐歌在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对之后专业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并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教育理念作了简要概述。

关键词:学堂乐歌、教育理念、教育作用、教育影响音乐这门学科在沉寂了千年之后,由“学堂乐歌”这种形式使其复苏并被重新列入学校必修科的行列,学堂乐歌成了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开端。

因此,由于它的特殊地位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学堂乐歌便不自觉的被人们所重视,成为许多学者研究、探索的兴趣所在。

他们对“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词曲来源、产生过程、及其代表人物等诸多方面都作了精辟的论述。

但从教育的角度,对学堂乐歌在当时学校音乐教育中所产生的作用及对其后的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这些方面的研究稍显薄弱。

笔者认为,这些方面都是需要人们进一步对之进行分析研究的,这有利于人们更全面的认识学堂乐歌,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未来。

现将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对学堂乐歌在教育上的这些方面做简要论述,从而为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添一份绵薄之力。

一、学堂乐歌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大举入侵我国,并同我国封建顽固势力结成反动同盟,向我国人民进行种种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这使我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同时,它不仅激发了我国人民坚决反抗外国侵略和封建反动统治的斗争意识,也唤醒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意识,抵御外侮、进行变革、力图自强的思想在知识分子中普遍高涨,社会上也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口号。

在文学界,有如鲁迅先生这样的大文豪“弃医从文”,他要从思想上拯救国人,唤醒全民族的斗争、反抗意识。

但是,只有具有一定水平的知识分子才能细致透彻的理解鲁迅先生,从而产生共鸣。

因此,要想唤醒整个民族,使广大人民都能觉醒并真正爆发出反抗情绪,就要运用更能激励人心、鼓动人心的形式,一种人类直接宣泄表达自己内心情绪的方式——唱歌。

以此种方式让民众把胸中的愤怒呐喊出来,从而达到觉醒的目的。

学堂乐歌—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

学堂乐歌—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

学堂乐歌—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内容提要在古代几千年的岁月里,中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东方乃至世界的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

自先秦到明清,可谓代代有高峰,蔚为奇观。

近代,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突然面临许多新问题。

甲午战争“庚子事件”之后,出现了照搬日本模式和欧美模式的教育体制——学堂乐歌。

本文从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内容、形式和发展经历四方面的详细阐述,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

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

自1860年起,清政府为抵御外辱,为培养急需人才,开办了新式学校,尽管在这些学校中,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学校音乐教育,但客观上为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出现作了教育体制上的准备。

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

一次又一次丧权辱国的条约,迫使政治精英们认识到,只有向日本学习,走西方的路,才能避免亡国的危险。

由于地域、交通运输和通讯的局限,中国人看到的世界首先是日本那块“扶桑岛国”,于是效仿日本成了一时之风。

康有为与梁启超一起热情宣传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教育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科,发展音乐教育,记述乐歌作者和评论作品,提出改革音乐的主张。

康有为主张:“远法德国、近效日本、以定学制”;梁启超认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

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乐堂渐有发达之机,可谓我国教育界前途一庆幸”。

为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近代学校制度,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章程。

其中,1903年颁布的《重订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规定》中就将“音乐”列为必设课程之一,授课对象以女子师范学堂的学生为主;1907年又颁布了《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章程规定,在女子初、高两级小学堂开设“音乐”课;1909年后,在《修正初等小学课程》中更是明文规定,凡初等小学堂中必开设“乐歌”课以及在高等小学堂中需增设“乐歌”课。

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影响

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影响

contents •学堂乐歌的起源与背景•学堂乐歌的内容与形式•学堂乐歌的演唱方法与技巧•学堂乐歌的影响与意义•学堂乐歌的传承与创新•学堂乐歌的局限与不足目录01起源背景晚清时期,中国开始向现代化转型,教育改革也随之兴起。

学堂乐歌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近代音乐教育的开端。

起源原因学堂乐歌起源于西方教会学校传入的儿歌和游戏歌曲,同时受到日本“学堂乐歌”的影响。

这些歌曲通常以简谱或五线谱记谱,内容涉及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科学知识等方面。

初步发展学堂乐歌的发展历程发展高潮衰落与影响01反映时代背景传播知识培养道德观念010203代表作品《送别》《春游》01演唱方法技巧呼吸技巧学堂乐歌的演唱需要掌握声音的控制技巧,如音量、音色和音长的控制,以展现歌曲的韵味和情感。

声音控制咬字吐字音乐特点01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推动音乐普及促进文化交流提升音乐教育水平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奠定音乐教育基础学堂乐歌为现代音乐教育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培养音乐人才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为现代音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促进音乐教育改革学堂乐歌的创新性和开放性,为现代音乐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03推动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意义01开启近现代音乐先河02传承民族文化011传承23学堂乐歌的创作往往基于中国古典诗词、民间音乐和传统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学堂乐歌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保留了历史记忆学堂乐歌的推广和传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为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培养了音乐人才创造新的音乐形式推动音乐教育发展融合中西音乐元素创新发展前景保护和传承学堂乐歌创新发展国际化推广01局限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参与度低不足加强本土特色提高教师水平增加设备投入解决办法与建议感谢您的观看THANKS。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先声——19世纪下半叶教会学校音乐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及影响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先声——19世纪下半叶教会学校音乐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及影响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THE NEW VOICE OF YUE —FU (The Academic Periodical of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1]:原媛(1980~)女,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讲师。

[2]孙继南《我国近代早期“乐歌”的重要发现——山东登州<文会馆志>“文会馆唱歌选抄”的发现经过》,《音乐研究》2006年,第2期。

[3]刘再生《我国近代早期的“学堂”与“乐歌”——登州<文会馆志>和"文会馆唱歌选抄"之史料初探》,《音乐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先声近年来,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在华教会学校音乐教育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影响。

其中,不乏包括孙继南、刘再生这些音乐史学界名家、前辈对相关研究的撰文。

孙继南先生在其文章《我国近代早期“乐歌”的重要发现——山东登州<文会馆志>“文会馆唱歌选抄”的发现经过》中曾提到:“山东的蓬莱(古称登州)早在其三十多年前,即1872年,就已经有美国传教士自己编写《乐法启蒙》这种较为系统性的教材,教给学生们西方乐理知识”[2]。

这要比1903年,沈心工日本留学归来创办乐歌课早了30多年。

随后,刘再生先生也在他发表的文章《我国近代早期的“学堂”与“乐歌”——登州<文会馆志>和“文会馆唱歌选抄”之史料初探》中做出了结论:“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教会学堂是我国早期‘学堂乐歌’的策源地。

”[3]除孙先生与刘先生外,也另有许多专家学者通过对教会学校总体发展的总结,或对某地区代表性教会学校的具体研究,证明了教会学校音乐教育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随后出现的同为近代中国新型音乐教育形式的学堂乐歌所带来的诸多影响。

一、19世纪下半叶教会学校音乐课在中国的创立与发展及对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启迪《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纪年》一书中记载了19世纪下半叶,西方传教士在华开设的十余所设有音乐课,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会学校,如1842年由澳门迁至香港的一所属中小学性质的教会学校——“马礼逊学堂”;在上海,由美国传教士范约翰于1861年创办的清心书院女校;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分别于1881年、1892年开办的中西书院、中西女塾等教会学校,从这几所教会学校走出的优秀毕业生中不乏一些中国早期的音乐人才;1881年,由传教士麦利创办于福州,较为重视合唱并明文规定“每星期六晨集合唱歌”的鹤龄英华书院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