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县隆盛镇新农村建设及农业产业化情况介绍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思路.pptx

外部因素
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性障碍
资源配置的城市化偏向;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城乡分 割的户籍、就业、工资和社会保障制度制度。
农业技术进步缓慢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27-35%,大大低于世界发 达国家70-80%的水平。在农业总产值中,农业科研 经费所占比例不足 1%,每 6000亩耕地才有1名科技 人员,每200万亩草原才有1 名牧业技术人员。
产量偏好型的农业技术进步取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组织制度残缺
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3.4%、15%和1.6%变为3.5%、30%和9%。
种植业内部:粮食、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种植面 积比由1978年的80.4∶9.6∶10转变为2007年 的68.9∶26.65∶4.45,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明显 提高。
畜产品构成中,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 1978年的94.2%下降到2007年的62.45%; 牛羊肉则上升到14.51%;禽肉等也占到了 23%。禽蛋、牛奶等的产量快速增长,在畜产品 中的比重也大幅度上升。
4.8 4.3
6.8 6.2 7.4 9.5 8.0
表2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人均收入:农业与非农业比例
90
Agriculture
Non-Agriculture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7
35
30
25
20
15
10
5
0
表3 1978-2007年:农村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
按国家贫困线标准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24年11月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2024年11月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范文2024年11月,新农村建设工作继续向前迈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在这个月份的总结中,我将对相关工作进行概述,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新农村建设在2024年11月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我们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着力提升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民收入增加。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加大了农村公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农村交通更加便捷,生活条件更加美好。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大力推进农村的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工作,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农村生活质量。
在农民收入增加方面,我们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其次,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一些地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短板,农村道路、供水、电力等设施的建设仍不完善,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效率。
其次,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一些地方在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方面仍存在困难,给农民的身体健康和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第三,在农民收入增加方面,一些地方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不够,农民的收入增加幅度不大,难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农村道路、供水、电力等设施的建设,以提升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效率。
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工作,加强农村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确保农村的生态环境健康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应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扶持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总之,2024年11月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我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新农村建设工作会更加注重解决问题和改进工作思路,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推动新农村建设走上更加良性、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关于乡镇农业生产情况调查报告四篇

关于乡镇农业生产情况调查报告四篇关于乡镇农业生产情况调查报告1一、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XX县xx乡xx村下辖16个村民组,502户,总人口20xx 人,耕地面积5410亩。
主要产业是以养猪、养鸡、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以烤烟、生姜为主的种植业,全村集体经济偏于薄弱。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
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
20xx年,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2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其中:来源于农业方面的收入25万元,在全乡4个村中处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
1、从业人员分布情况。
现全村共有20xx 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岁以下人数为264人,18—60岁之间人数为1567人,60岁以上人数为222人,劳动力人口数为1567人。
根据20xx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村1567人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有1193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6%;从事二、三产业的为374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32%,其中:23人从事交通运输业,35人从事批发与零售业,316人从事其他行业。
2、产业结构情况。
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
以20xx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10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30亩,总产量63.25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设有乡村公路1条,约7.8公里,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现有田间道路25条,约10公里,全部道路均为泥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共8个,小水池120个,沼气池80口。
农业产业强镇汇报材料

农业产业强镇汇报材料一、概述农业产业强镇是指依托农业资源、农村人力资本优势,以农业产业为主导,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优质农产品打造,实现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转型的一种发展模式。
本文将就我市农业产业强镇的建设情况进行汇报。
二、发展概况我市是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拥有广阔的农田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建设农业强镇,实现了农业从传统的粮食生产向多元化的农产品生产转变。
目前,我市已建设成为国家级农业强镇5个,省级农业强镇10个,市级农业强镇30个。
这些农业强镇涵盖了优质粮食、优质水果、禽畜养殖、水产品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农业产业链完整、协同发展的格局。
三、建设成果1. 农产品质量提升通过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我市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全市农业强镇建立了严格的产品追溯体系和质量控制标准,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可追溯。
市级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
2. 农民收入增长农业产业强镇的建设,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
通过农业产业化,农民可以从事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参与到农业产业链中,实现稳定的收入增长。
据统计,农业强镇的农民人均收入比普通农村地区增长了30%以上。
3. 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强镇的建设,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农业产业化,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升,农产品销售市场稳定,农业产业链延伸,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和动力。
同时,农业强镇建设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多元化经济的形成。
四、面临的问题与挑战1.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农业强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2. 市场需求不稳定部分农业强镇的农产品销售市场需求不稳定,导致农民的产品销售压力较大。
3. 生态环境问题部分农业强镇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严重的影响到了可持续发展。
2024年乡镇农业工作总结(6篇)

2024年乡镇农业工作总结____太平店镇农业农村工作以____、____、____为指引,在区委、区政府和镇委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区“一主两翼”的发展战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力度,狠抓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全镇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结构调整顺利推进,农村新社区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全年农业总产值达____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____元。
具体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加大项目扶持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____,我镇农业农村工作积极创造好环境,大力招商,鼓励自主创业,加速全镇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一是新增蔬菜种植面积____亩,新增蔬菜大棚____多个。
莫岗、龙李村大棚西瓜种植面积突破____亩,宋闸村新流转土地____亩,种植有机蔬菜,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二是本地创业成效显著。
沈河村蔬菜种植大户汪军,新流转土地____亩,扩大基地生产,带动周边农户发展。
田山村发展绿色大棚____个,初步形成种、赏、售、餐、玩一条龙现代观光农业模式。
徐堤村新投资____万元,新建草莓大棚____个,加强传统优势种植项目。
三是畜牧业大户培植结硕果。
新引进喻星公司投资____万元,建成150模式____栋。
新成立专业养殖合作社____家,其中养猪____家,肉鸡____家,蛋鸡____家,野生珍禽养猪____家,养羊____家,养牛____家。
养殖生产进一步向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全年实现牲猪出栏____头,现存栏____头;肉牛出栏____头,牛存栏____头;养出栏____只,存栏____只;家禽出栏____万羽,存栏____万羽。
二、农业服务质量加强,农业效益显著提高____,全镇农口各单位,主动克服了经费、人手困难,加大三农服务力度,有力支持农民增收。
一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示范试验和推广。
推广新品种“y两优5845”、“y两优____号”、“郑麦7698”等____余个,新技术“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____余个。
解读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

解读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一、现代化农业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农村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革。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是中国政府为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而推行的一种政策。
通过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农业生产得以提高,农民收入得到增加,农村社会的各项事业也得到了改善。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中国农村改革的核心之一就是农业产业化。
通过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农民可以将农产品进行加工、销售或者转型升级,从而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农民的收入。
此外,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农业产业链,进一步推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新型经营主体包括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互助组等,他们在农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集体经营、规模化种植和统一销售等方式,农民能够共享资源、共同发展,提高整体收益。
四、发展农村电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农村电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电商不仅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新的渠道,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业机会。
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农民可以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增加收入。
五、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了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非常重要。
包括修建和改造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农村产业的发展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也能够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六、推动农村教育发展农村教育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农村青年也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七、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又一亮点。
通过挖掘农村的旅游资源,开展农家乐、农田观光、农业体验等活动,为农村经济增加了新的来源。
同时,乡村旅游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度假和寻找乡村风味的机会,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2023镇乡村振兴工作报告6篇

2023镇乡村振兴工作报告6篇镇乡村振兴工作报告1一、以产业发展为先行发展村、村蔬菜种植300余亩,推广良种小麦种植100亩,村、村发展蚯蚓养殖120亩,积金村稻田养鱼300亩,富裕村果粮种植200亩,华泉村稻菇种植70亩。
发展花椒套种南瓜300余亩,水果套种粮食200余亩。
二、以发展基础为支撑。
落实、村道交通项目5个,共计12.5公里。
村提灌站1个。
蓄水池4个。
三、以生态宜居为目标一是打好了村落建设战,实现了以点助面,建点引源的发展模式。
二是做好了四季果园的种养循环发展模式推广。
四、以火龙文化为突破积金火龙文化是我县的非遗文化,继续打好了这张文化牌。
五、以人才回引为助力,召开人才座谈会3次,回引本地和外地优秀种植、养殖人才9名。
六、存在的问题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加快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小,项目少,培育扶持能力弱;二是乡村建设管理、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与发展的需求有相当差距;三是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匮乏。
七、下一步工作安排1、整合资源下功夫,跑步争取,引源扩流,把项目落地落实。
2、致力环境建设,美丽宜居落实,共建共享,扩点扩面。
继续保护好已有生态环境。
3、脱贫监测常抓不懈,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提升群众“满意度”、“获得感”。
4、“农村三变”为引领,动起来,建起来,用起来,赚起来。
5、千方百计招人才,尤其是致力乡村振兴的有志有能力的人才。
6、把积金文化中的元素点亮,点燃,积金火龙,重石道家,金镶玉农俗。
镇乡村振兴工作报告2全县__动员安排会后,__镇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发展、生态宜居、特色康养小镇建设、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乡村振兴工程计划申报、着重工程建设推动、组织领导保障等多次方面主动开展工作,现就阶段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自查,报告如下:一、提升认识、高度重视,建立乡村振兴组织领导体系。
一是召开党委会,对书记、县长在全县“重整行装再出发乡村振兴再出彩”的报告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通过学习,强化了班子成员对乡村振兴工作的认识。
隆盛庄调研报告

隆盛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 隆盛庄一、调研背景隆盛庄是一家位于某市郊区的的农村庄园旅游景点,以其优美的山水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
为了进一步了解该景点的运营状况和发展潜力,我们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调研。
本调研报告旨在提供对隆盛庄的整体情况和发展建议。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考察:我们派遣小组成员前往隆盛庄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景区的布局、设施、服务等方面。
2. 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对隆盛庄的游客进行调查,以收集他们对景区的意见和建议。
3. 数据分析:通过对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客观的结论。
三、调研结果1. 地理位置优势:隆盛庄地理位置优越, 紧邻市中心,交通便利,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度假者。
2. 历史文化核心: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庄园,隆盛庄保留了许多传统建筑和文化遗迹,吸引了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
然而,一些游客抱怨说,他们对这些历史建筑和遗迹了解不够,并希望有更多的讲解和导览服务。
3. 自然环境:隆盛庄周围环境优美,山水相间,适宜休闲和度假。
然而,一些游客反映称,景区内部的绿化和景观设计有待改进,以增加游客的观赏性。
4. 服务质量:隆盛庄的服务人员态度良好,热情周到。
然而,一些游客抱怨称,在一些人员短缺的时间段,服务水平有所下降。
5. 游客设施:景区内设施齐全,提供了餐饮、住宿、商店等服务。
然而,一些游客建议增加更多的娱乐设施,如游乐场和水上项目,以丰富游客的活动选择。
四、发展建议1. 加强宣传:隆盛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资源是其竞争力的优势,应加强对外的宣传,提高其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
2. 提升服务质量:景区应增加服务人员数量,提高培训水平,以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3. 提升文化体验:增加讲解和导览服务,使游客更好地了解庄园的历史文化。
4. 改进景观设计:加强景区内部的绿化和景观设计,使其更加美观和吸引人。
5. 增加娱乐项目:根据游客需求,增加更多的娱乐设施,如游乐场和水上项目,以增加游客的活动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英县隆盛镇新农村建设及农业产业化
情况介绍
大英县隆盛镇位于川中遂宁市西部,大英县城以东10公里处,全镇幅圆面积106.5平方公里,场镇面积1.3平方公里,辖同心、永前、石门、民主、隆盛五个总支,5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78279人,交通便利:成南高速路(设有隆盛进出口)、达成铁路、罗(江)桂(花)公路横贯全境。
隆盛以农业为主,盛产小麦、大米、玉米、棉花、油菜等农作物;养殖业以生猪、山羊、肉兔、肉鹅为主等。
2008年,隆盛镇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抓好了市“一镇三村”——三家店村新农村示范点建设。
以农业产业化项目为载体,建年产上万头种猪、商品猪生产基地5处,打造出了郪江沿岸3000亩的蔬菜产业带。
现将2008年隆盛镇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情况介绍如下:
一、新农村建设简介
三家店村位于成南高速公路隆盛出口处,辖8个社,364
户,1640人,其中劳动力830人。
总耕地面积707亩,其中田260亩,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01元。
近年来,该村紧紧抓住“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总体思路,狠抓“四村一园”建设,该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2006年10月,温总理视察该村工作时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是坚持支部带村。
积极开展“双培双带”活动,将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全年共举办种养殖技术培训班5期,培训人数达300余人次。
二是坚持产业富村。
以生猪产业化扶贫项目为载体发展现代畜牧业;引进东方商贸公司、国强牧业有限公司建立祖代、父母代良种猪繁育场,养殖场建成投产后年出栏生猪将达40000头;结合退耕还林,在坡薄地发展九叶青花椒150亩,新栽植油桃、水蜜桃304亩,该村经果林面积占旱作物的64%。
为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该村已建立了生猪养殖协会和油桃种植协会。
三是坚持基础强村。
全村硬化村道路900米,入户路2600米,院坝4000平方米;实施提灌站技改一处,改造低产下湿田110亩,新修渠系50米,整治河道
200米,兴建集中供水站2处,让群众吃上了自来水;兴修集水池1处,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在全市率先建成了电气化示范村;实施农户风貌改造280户,14户农户喜迁新居聚居点;庭院美化31200平方米,建沼气池210口,污水处理池120口,实施红层找水100口,改厨、改厕280户,垃圾集中收集点12个;集中打造三家店村3社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呈现出一幅白墙红瓦、花草篱笆、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农村景象。
五是建和谐家园。
该村已被评为全国科普种养业示范基地,省、市人才开发示范村,全市民主法制示范村。
二、农业产业化简介
(一)四川省国强牧业有限公司
四川省国强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饮料兽药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并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化运作的民营科技型企业,公司下设动物营养、动物保健、生物工程、畜禽养殖“四个事业部”,一家生物科技研究所和十六家地区营销公司。
公司拥有一支强有力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
术人才队伍,其中:高级畜牧师3人,高级药剂师2人,高级经济师2人,高级会计师1人,中级师8人,其他各类技术人员22人。
公司现已投入资金1000万元,在大英县隆盛镇三家店村租赁土地50亩,修建存栏500头规模的PIC 祖代种猪场,年向社会提供10000头商品仔猪。
(二)大英县东方现代农业科技观光园种猪场
大英县东方现代农业科技观光园处于大英县城郊,主要观光区位于中国死海至卓筒井国际渡假区旅游黄金通道线上,具有较好的区位、地理优势,总占地500亩,由大英县东方商贸有限公司投资兴建。
作为观光园配套的种猪场,系大英县东方现代农业科技观光园重要建设项目之一,现已投资2200万元。
业主通过土地流转,转租隆盛镇三家店村农户承包地129亩,进行种猪场建设。
目前,圈舍建设已全部完成,该猪场实施现代多媒体养猪管理技术、对粪便进行生物发酵处理,做到了零排放、无污染。
现已引进种猪将达1500头,全年可向社会提供40000头商品仔猪,实现总收入3600万元以上,创利润500万元以上。
(三)大英县隆盛镇三家店村养殖小区
大英县隆盛镇三家店村地处成南高速公路隆盛出入口,幅员面积1.76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364户、1640人,该养殖小区是依托大中型专用生猪养殖基地、产业化扶贫等项目,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适度规模、分户饲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总体思路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在全县率先启动了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
小区严格实行“八统一”,推行“多方联动”的新型畜牧产业化经营模式,对养殖农户采取实物配送与现金补助的方式,分别对圈舍、沼气池建设和种猪、仔猪补栏给予了适当的引导资金补贴。
小区内现已建成年存栏300头PIC祖代种猪场一个,年存栏260头外二杂母猪养殖场一个,年存栏生猪400头养殖场一个,新建圈舍192户、384间、6317平方米,其中联户建圈25户、50间、823平方米,修建沼气池192口,出栏生猪1.1万头,养猪农户人均年纯收入可达1600元。
小区的建设,为我省丘区畜牧业发展树立了样板,受到温家宝总理和中省市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省委组织部、市畜牧食品局等部门先后在该村召开现场会,并在全省推广。
(四)大英县现代农业科技园
大英县现代农业科技园A区由四川晖润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兴建,规划占地2086亩,计划总投资2696.6万元,用3至5年时间,以隆盛镇黄土岭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的蔬菜生产和绿色生猪养殖,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园区核心区占地505亩,辐射区1581亩,核心区规划建设集约化育苗工厂1个,精品设施蔬菜生产区75亩,反季节蔬菜生产区350亩,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区20亩,蔬菜产品加工与现代物流配送区50亩,现代养殖小区89亩。
以核心示范区建设为先导,主要采取“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园区+农户+科技”的产业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的蔬菜生产和绿色生猪养殖,并对蔬菜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实行全程服务。
园区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可望实现精品蔬菜生产和生猪销售收入2500万元,税利300万元,就近就地劳动力1000个
以上,带动周边群众农民人均增加收入400元以上,该园区现已建成400亩的高标准钢架大棚,已实现产值1000万元,实现利润300万元以上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五)四川卓筒集团利民食品有限公司
现代农业科技园B区由四川卓筒集团利民食品有限公司投资兴建,该公司属四川省遂宁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主营优质生猪良繁、养殖、收购、屠宰、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绿色饲料生产、猪肉储备及销售,系大英县唯一生猪定点屠宰企业。
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拥有总资产625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3800万元,资产负债率49%。
公司现有员工417人,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140人,覆盖兽医、检验检疫、肉品加工、管理、营销、物流、财务、计算机信息、法律等众多学科,管理团队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
公司重视与国内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
与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签订了长期技术合作协议。
同时与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联系紧密,作为公司快速发展的技术支撑。
对生猪粪便实行生物发酵技术处
理一次性清除,实行污染零排放,确保产业发展与环境美化两不误、两促进。
公司在成、渝两地设有销售分公司,在全国部分主要城市设有销售办事处17家、猪肉鲜销连锁店33个、超市鲜销专柜48个。
以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已任,公司积极探索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坚持“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以加工带养殖,先后在遂宁市的三县两区及周边德阳、绵阳的部分区县建立了无公害优质生猪养殖基地。
公司看好生猪产业前景,在充分调查大英县生猪市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六九”规划,通过生猪“托养制”,目前正在大英县实施“百万头优质出口生猪基地建设项目”。
项目建设的目标是:规划用三年的时间,以公司加工基地、技术中心、营销网络、1000头优良种猪基地为支撑,以自建10000头标准化养殖小区为示范,在全县300个行政村建立300个养猪专业合作社,每村60户农户加入合作社,
每户单批存栏生猪30头,年出栏三批90头,在大英县建成年出栏160万头优质商品生猪的大基地,届时公司收购和屠宰160万头,出口优质冻猪肉及高低温肉制品36000吨,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创汇2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