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教案

合集下载

《荷花淀》精品教案

《荷花淀》精品教案

《荷花淀》精品教案【教学素养】1、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手法。

2、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3、以读促写,提高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难点: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作者介绍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现代著名作家,“孙犁”是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

“七七事变”前夕,曾在白洋淀当过小学教师。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天津日报社工作,并坚持写作。

他的作品显示出作家成熟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完美统。

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了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

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散文集《津门小集》等。

2、题目解说“荷花淀”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中部的湖泊白洋淀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

以“荷花淀”为题,。

3、写作背景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

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入了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

该地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

孙犁以此为基础,在延安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草纸和自制的墨水写成了这篇小说,1945年发表于延安《解放日报》。

4、资料链接白洋淀派《荷花淀》在延安发表后,重庆《新华日报》和各解放区的报纸转载,新华书店发行单行本,香港的书店也予以出版。

孙犁小说荷花一样清新独特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

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青年作者积极学习孙犁的风格,效仿孙犁的方式写小说,即通过描写儿女情、家务事反映时代的变化。

《荷花淀》教案7篇

《荷花淀》教案7篇

《荷花淀》教案优秀7篇课文《荷花淀》教案篇一教学设想:《荷花淀》是传统名篇,被赞誉为“诗体小说”。

相对于主题美、景物美和细节美,作品中简洁传神、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是更大的亮点。

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时空背景离现代的学生毕竟较为久远了,如何在一教时内让学生走入文本,品味人物语言?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是朗读。

因为文字的静默无声天然使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隔阂,而朗读的声情并茂本身就有利于沟通。

因此,本课将把朗读作为探究人物的主要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用文字、声音、情感和想象构筑起来的诗意的语文世界。

教学目标:1.朗读个性化的语言,领会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形象。

2.通过赏析人物,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心灵。

3.尊重学生在阅读欣赏中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与定向昨天请大家阅读了一篇小说《荷花淀》,大家都读过了吗?给你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呢?引导学生畅谈,如果学生能谈到人物对话的精彩就直接定向研读。

如果学生没有谈到的,就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人公。

分析和理解小说的人物,有多把钥匙,如,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今天我们就锁住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语言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

文中有很多处人物对话。

那么,把握人物语言的最便捷最有效方法是什么?结合语境,诵读品味,比较揣摩。

二、学生自由诵读,选取对话语段,分组揣摩。

三、交流鉴赏,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尝试演读。

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自己所选取的对话语段,找一句自己认为最传神,最动人的话,何大家交流自己的赏析和感受。

教师在组织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注意对话中的神态细节描写2、设计语言变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揣摩3、引导学生将语言鉴赏深入到人物思想和形象鉴赏上4、组织学生演读(一)夫妻话别具体语言鉴赏点:1、怎么了,你?(你怎么了?)倒装句式急切,关心2、你总是很积极的。

(低着头说/斜着眼说;就你积极)心态真诚,羞涩、无奈、自豪顺带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水生的“脸红”“气喘”和避闪拖延的态度,体会他想说又怕说不知道怎样说的。

人教版高中荷花淀教案3篇

人教版高中荷花淀教案3篇

人教版高中荷花淀教案3篇荷花淀教案一《荷花淀》教案学习目标:1、学习以简洁传神的对话和生动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手法。

2、学习*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理解“诗体小说”的特点。

3、学习白洋淀地区人民英勇抗日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感情的写法。

学习难点:“诗体小说”特征的把握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理清*的情节发展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利用网络,搜寻有关孙犁的材料和对他诗体小说特征的评价的相关资料,如有可能可作成简单的POEERPOINT课件,便于课堂交流。

教学流程一、导入课文,创设情境(在优美的《高山流水》乐曲声中,徐徐展开白洋淀的风光图片,把学生带入美妙的境界,使学生进入审美享受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002年7月,正是荷花摇曳荷叶飘香的季节,我国当代文学大师孙犁在绵绵细雨声中静静地离去了,享年90岁。

巨星虽然陨落了,但白洋淀里的荷花依然开得姹紫嫣红,他的代表作《白洋淀》也象那一株亭亭玉立的荷花,静静地绽放在中国现代文学的长廊中,幽幽地散发着那怡人的清香。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白洋淀,感受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发生在白洋淀里感人故事,学习白洋淀人民优秀的品质,品味孙犁小说的独特魅力。

二、整体感知,理清情节1、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述*的故事情节: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

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2、*情节发展可以分成三大部分,请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主要内容。

A、(1—31)_话别(开端)B、(32—61)探夫遇敌(发展)C、(62—84)助夫杀敌(_、结局)D、(85)学夫卫国(尾声)三、品味语言,把握形象1、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可以看出,作者主要刻画的人物是谁?——主要刻画的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白洋淀妇女。

[专题范文]荷花淀教案8篇

[专题范文]荷花淀教案8篇

[专题范文]荷花淀教案8篇荷花淀教案荷花淀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赏析名家透过传神的对话描述把人物写活的本领。

2.理解、学习抗战军民深明大义、舍家卫国、用心乐观的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人物对话的分析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必须看过不少描述战争的小说和影视剧,下面请大家说一说描述战争场面的成语。

如:枪林弹雨、硝烟弥漫、刀光剑影。

能再说几个吗?最好能残酷点的。

如:炮火连天、血肉横飞等。

“血肉横飞”“刀光剑影”充满血腥味的战争场面描述的确让人惊心动魄,而这天我们要学的孙犁的《荷花淀》,也是描述抗战最艰苦阶段白洋淀人民的战斗生活的。

大家看过课文了,小说中是否有“血肉横飞”“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2、那么主要描述了什么?景物。

还有人物对话。

小说共四千余字,我统计了一下,有将近一半的篇幅是人物的对话描述,很显然这篇小说刻画人物形象主要的手法是--人物的对话描述。

3、小说的人物对话部分分布在故事的哪些情节里?“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

4、中国文学史上长篇古典小说对人物的对话描述都极为出色,极为精彩,大家能说出几部这样的作品吗?《三国演义》。

《红楼梦》。

仿佛还有《水浒》。

孙犁先生十分推崇《水浒》和《红楼梦》这两部小说,说这两部小说的人物对话读起来“叫人就像望见了说话人的神情,听见了说话人的声调”。

也就是说这两部小说透过人物的对话描述把人物写活了。

孙犁的《荷花淀》汲取了传统经典小说的精华,把对话写得简洁朴素,读后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窥见了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这节课我和大家一齐来赏析这部小说高超精妙的人物对话艺术。

二、分析小说传神的对话描述:A、分析小说“夫妻话别”中三处对话描述:师:小说写到由于白洋淀抗日形势的变化,小苇庄游击组长水生和同村的几名年轻人参加了地区队,明天就要上前线打日本鬼子去了,大家推选水生回家和家人说一说,尽管水生嫂还是个开明的人,但水生还是担心妻子一下子承受不了,水生吞吞吐吐、想方设法地寻找着最佳的开口时机,但细心、温柔的女人还是觉察到水生这天的反常,经过再三追问,水生最后小声说了句“明天我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于是就引出了下面这段十分精彩的夫妻对话。

八年级课文《荷花淀》教案

八年级课文《荷花淀》教案

八年级课文《荷花淀》教案八年级课文《荷花淀》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课文《荷花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课文《荷花淀》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初步形成小说鉴赏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鉴赏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教学设想】《荷花淀》不只是一篇小说,由此发端,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创作流派。

它的不事雕琢和语言的简洁清丽,恰如湖面上亭亭玉立的一株荷花;《荷花淀》也不只是一篇课文,由此发端,给学生以清新的生活气息、浓郁的语感和美感,让语文课属于学生,使他们有机会发表、有时间思考、有空间参与,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更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辨析能力,表现能力。

因此,我想抓住文中的一句话“你总是很积极的”和一段话——五个女人的对话做文章,从而领起全篇的学习。

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发现课文中的美,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把读与写结合起来,让学生以一种平和、宁静的心态来读书,在阅读中学会欣赏,在探究中提高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

”【教学重点】鉴赏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描写;【教学难点】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教学方法】预习指导法、问题引领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1课时【前置】布置课前预习1.查阅资料,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风格。

2.全文已空行标明是三部分,用简洁、含蓄、连贯的语言给各部分加个恰当的小标题。

3.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百字左右)。

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篇小说的三个部分各属于哪个阶段?4.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教学过程】一、导语你喜欢看电影吗?什么题材的?成龙轻松的武打片,甜蜜的言情片,悦目的青春偶像片还是刺激的恐怖片?战争片少人看,为什么?沉重!残酷!我们今天学习的却是一篇另类风格的战争题材的小说——《荷花淀》。

课文《荷花淀》教案

课文《荷花淀》教案

课文《荷花淀》教案课文《荷花淀》教案「篇一」【设计理念】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

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

《荷花》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设计特色】以“读”为经,以“练”为纬,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创设语境。

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

”(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教师引入:“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

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

”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

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在读中揣摩思路。

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入:“同学们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

”学生读完全文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例如:作者迫不及待地看荷花、作者津津有味地看荷花)在读中整体感知。

当学生体会到作者是这样看荷花时,教师要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

然后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

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

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进行整体感知。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

荷花淀教案

荷花淀教案

《荷花淀》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传统篇目。

小说运用诗化的语言描写战争中的女人,朴素清新、细腻逼真、富有诗情画意,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女性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下面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优秀的荷花淀教案,欢迎欣赏。

荷花淀教案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育点1、了解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

2、欣赏孙犁小说中的语言艺术。

(二)、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分角色诵读和想象能力。

2、感受孙犁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

(三)、德育渗透点整体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二、重、难点体味孙犁小说诗化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要求学生用各种方式诵读课文,听课文录音,精选文段,认真表演,通过自己的参与,深入领悟、大胆创造。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简介)两种不同的战争场面。

(2)、简介荷花淀派2、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注意文章的特点:不以情节取胜,而以抒情见长。

然后快速概括文章所选三个片段的内容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3、请学生选出最能体现“荷花淀”斗争环境特点的景物描写,分析其特色,揣摩其深刻含义。

“她们轻轻划着船——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质朴、自然“她们奔着——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动静结合的描写4、分角色研读以下两段文字,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1)、“很晚丈夫才回来了——女人流着泪答应了他。

”干净、简洁的对话,要求学生表演、体会(2)、“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解放区妇女的新形象二、与引申体味文章所表现出的“人的意境”。

三、作业布置课外阅读《嘱咐》,更全面的了解“水生嫂”这一人物形象。

荷花淀教案2教学设想:《荷花淀》是传统名篇,被赞誉为“诗体小说”。

相对于主题美、景物美和细节美,作品中简洁传神、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是更大的亮点。

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时空背景离现代的学生毕竟较为久远了,如何在一教时内让学生走入文本,品味人物语言?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是朗读。

关于《荷花淀》教案4篇

关于《荷花淀》教案4篇

关于《荷花淀》教案4篇《荷花淀》教案篇1教学目的品味散文式的格调和诗歌般的意境/体味人物对话教学重点1.景语和情语。

2.人物对话和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1.散文式的格调。

2.诗歌般的意境。

教学方法研读、品味、思考教学过程一、点拨《荷花淀》不侧重战争场面的描写。

从青年妇女这一侧面去表现时代的重大主题——以人民战争抗击日本侵略者。

小说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勤劳纯朴、真挚多情而又勇敢机智、积极向上的农村妇女形象, 表现了她们的热爱生活, 热爱祖国的精神。

二、分析__中几处对话描写及其作用①夫妻对话。

妻子追问: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 这里蕴含着妻子对丈夫的忧虑、关切和责备, 也表现出人物的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

妻子赞同丈夫参军, 说明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

妻子应诺承担家里的千斤重担, 说明她爱丈夫、爱祖国, 把对丈夫的爱融注入爱国的高尚的民族气节中。

②探夫时的对话。

她们想去而不明说, 骂、恨、惦念和找借口探夫一样, 都是对丈夫的爱。

③伏击战后妇女们在回家路上的对话。

她们商量回去也成立队伍, 她们要和丈夫比赛打敌人, 看“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表现她们在战斗中受到教育, 不甘落后, 想和丈夫比个高低的自尊心理和勇敢好强的性格。

三、分析__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①渲染气氛, 为人物活动提供特定环境以烘托人物形象。

“月亮升起来”至“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 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

②借景抒情, 展示人物心理和精神风貌。

如几个女人在探望丈夫未遇的归途上, 有点失望, 也有点伤心。

可是她们很快地就忘记了那些不痛快。

这自然与她们爽朗、乐观的性格分不开, 但这时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 也会使她们受到感染, 从而增强扫除伤心情绪的力量。

又如作者写荷叶像铜墙铁壁, 写粉红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 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

作者驰骋想象, 把景物写得逼真、形象、传神、充满寓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花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荷花淀派”的创作风格。

2.掌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3.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珍惜和平生活。

【教学重点】1.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与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2.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含蓄传神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1.感悟本文诗情画意美和人物的形象美。

2.景物描写、人物对话对展开情节、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

2.体会如诗如画的景物之美。

二、教学过程1.以影视资料导入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影片及你了解的战争场景特点。

(影视导入构成强力冲击,场景与文章形成鲜明对比。

激发学生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归纳:提起战争,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总是流血漂橹,伏尸百万;硝烟弥漫,血肉横飞;枪炮轰鸣,悲声一片……在小说《荷花淀》中描述了一场怎样的战争呢?2.把握小说情节(1)根据预习完成下表(用多媒体显示)。

(课前预习初步感知)段落1~45~2930~3132~3839~47标题编席待夫与夫话别送别亲人马庄探夫探夫不遇段落48~6061~7475~8384标题与敌相遇助夫杀敌漫谈感受迅速成长(2)根据小标题复述课文内容。

(复述可以从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孙犁的小说并不是以情节见长,但他精选了几个生活片断:开头写话别,交代故事背景,村里七人参军公推水生为代表回家告别,这为妇女们去马庄探夫设下伏笔。

探夫不遇,不遇而归,归而遇敌,摆脱敌人,隐入荷花淀助夫杀敌,目睹激战,则是一个转机。

情节发展一波三折,错落有致,足见作者在情节上也是匠心独运的。

孙犁笔下的战争和我们想像的战争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感受孙犁笔下的战争)归纳概括:景美人美情美3.体会景物之美(1)赏析月下编席一节①引传说激趣。

(引传说创设意境)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

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城5县(市)所辖。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总面积366平方公里。

淀区内共有36个村庄,8000公顷芦苇,146个淀泊。

河淀相连、沟壑纵横,苇田星罗棋布,成为中国特有的一处自然水景区风光。

白洋淀中有自然形成的千亩荷花淀,每年的农历五—八月份粉、白两种荷花盛开,淀内香气四溢。

白洋淀水域辽阔,春季青芦吐翠;夏季红莲出水;秋天芦苇泛金黄色;冬季泊似碧玉。

白洋淀物产丰富,盛产大米、鱼虾、菱藕和安州苇席。

被誉为美丽的“鱼米之乡”。

②播放课文1~3段配乐朗诵,体会小说诗化的语言。

课文配乐朗诵,创设情境。

③学生自由朗读,体味其中韵味。

④请朗读好的同学读下文。

(诗文用多媒体显示)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这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经过这样编排看来更有诗的意味了,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按照我的语言在头脑中反映我所描述的画面。

月亮升起来了,在一座整洁干爽的院子里,一个女子正在编席,你看苇眉子在她的怀里跳动不止,月光如流水般泻下银白的光辉,泻在院子里,泻在女子的身上,泻在她身下编好的苇席上,苇席在月色下像一片洁白的云朵;那个女人陶醉其中。

一阵晚风吹来,带来些清凉,也带来了阵阵花香,缕缕荷香……请把你的感受讲出来。

多媒体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教师轻柔的述说,再现情景。

教师要肯定他们的感受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感受。

设问激疑请学生来说。

(宁静温馨安详……)⑤思考:抗日战争是很残酷的,抗战八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死亡随时威胁着人民的生命,有这么恬静优美的环境吗?作者这样描述合情理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可以播放《我的祖国》、出示王维的《山居秋暝》帮助学生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多媒体辅助,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到渠成完成对景物描写作用的归纳。

学生讨论归纳:①河山如此多娇,岂容敌人来践踏;家乡如此美好,怎能容忍列强来侵犯。

展示了荷花淀人民的精神风貌。

②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秀美的荷花淀养育了多情美丽善良的女子。

这段环境描写为人物提供了生活背景,烘托了人物形象:水生嫂是一个勤劳、纯朴、善良的女子。

(2)赏读日光下的水乡风光用多媒体显示荷花淀正午风光,给以学生形象上的感知。

学生朗读描写日光下水乡风光的语段,并展开想像。

背景:万里无云,水面上没有船只,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远景)主体:一望无边,荷叶密密层层(中景)特写:粉色的高高挺出来的荷花箭(近景)学生自由讨论。

提问:如果让你用一个短语来概括这两幅画面给你的感受,你会选择哪个词呢?提问:“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看到这样的描写,你觉得情节会有怎样的变化和发展呢?明确:荷叶像铜墙铁壁——暗寓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像铜墙铁壁。

明确:粉色荷花箭是哨兵——暗寓白洋淀的妇女们成长为抗日游击战士。

三、小结在孙犁的笔下画面融为了一体,由朦胧逐渐清晰,荷花淀的景物是美的,水天相融,粉荷绿苇相衬,明丽清纯,让人心醉,在这里人和环境融为一体了。

景为人物提供了活动的背景,烘托出了人物形象;如诗如画的美景有利于展现人物精神风貌,在人物眼中,家乡是美好的,绝不容强盗侵犯,如果有人来入侵,这里的人民会怎样呢?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四、布置作业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百字左右)认真阅读景物描写片段,体味词语隐含的意义及其作用:“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

水面没有一只船。

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明确:这是“女人们”探夫未遇回家路上的一段景物描写,衬托水生嫂们的心情开始由忧变喜。

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品读语言感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2.比较学习含蓄传神的细节描写。

3.初步感受东西方文化差异。

二、教学过程1.导入上节课我们品味了小说中优美的景色描写,荷花淀景色如诗如画,水天相融,粉荷绿苇相衬,明丽清纯,让人心醉,生活在这里的是怎样的一群人呢?了解一个人重要的是了解他的性格,而人物的性格又是通过他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必须透过人物的言行来认识他,而高明的作家也常常通过高度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达到塑造人物的目的。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篇小说中人物语言的个性美。

2.品读语言感受人物形象(1)分角色朗读课文:从“但是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至“你总是很积极的”。

(2)分角色朗读改编仿写后的文段①请比较原文中的女人和改写后的女人性格及心理的异同。

改写后的对话:(很晚丈夫才回来……)女人抬头瞪着他说:“死到哪里去了,这么晚才回来!没你的饭了。

”说着,拍拍手站起来要往灶间走。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

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

她说:“有事快说。

我知道,回来晚了一准没好事。

”水生咧嘴笑了,“你看你,尽瞎猜。

”四下里看看又说“爹呢?”“你还有爹呀?早睡了。

”“小华呢?”“你甭跟我打岔,到底有什么事?给我痛快点。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停下了手里的活儿,怔了一下,站起来,并不看水生的脸。

“不就是这么点事嘛,还又是问爹又是问小华的,婆婆妈妈不直说。

我给你弄点饭去。

”水生一把拉住她:“我吃过了。

今天在县里开会,区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

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的眼睛熠熠闪光:“这才是我的好丈夫,爹的好儿子。

你要是不积极,爹和我都不依你。

”②讨论归纳原文中的女人温顺、体贴,对丈夫极为依恋,甚至有些缠绵,虽然她同时也是含蓄的,但她是有勇气有准备承担丈夫交给她的任何责任的。

(水)改写后的女人变得泼辣、外露,她用表面上的不在意掩饰内心的不舍之情,故意把事情说得轻描淡写好让丈夫放心。

(火)相同之处在于对丈夫的举动都很敏感,都很爱自己的丈夫,都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国心。

(3)请比较下列三段对话,选出最适合水生嫂性格的一段,并思考为什么其他两段不适合?女人:A“你走我不拦你,小华和爹你也带走。

”B“你走,我不拦你。

家里怎么办?”C“你走,我不拦你,我跟你一块去。

”水生:A“我又不是去走亲戚。

”B“家里的事只有靠你了。

”C“我是去打仗,不是去旅游。

”女人:A“我在家还要干农活,更忙。

”B“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C“古有花木兰,女人能打仗,我也跟你打仗去。

”水生:A“等打完了鬼子我谢你。

”B“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C“等打完了鬼子,我谢你。

”女人:A“哼,说的轻巧。

”B(无语)C“不嘛。

”(嗲声)(4)明确:B(5)过渡毕竟,藕断丝连的妇女们,对丈夫的不辞而别心存依恋,或许她们还有许多悄悄话还未来得及向自己心爱的丈夫表白;或许她们为丈夫的安全茶饭不思;或许她们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

因此,几个青年妇女就聚在水生家里商量探夫的事。

听探夫一段对话录音,分析她们的性格特征。

(6)细细品读四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话,分析她们的个性特点。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

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机敏多智“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心直坦率“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心细成熟“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

”性急侥幸“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害羞忸怩(7)感受东西方文化差异可见人物的语言,美就美在富有个性,人人不同;美就美在富有民族特点,多情而又含蓄。

下面我们来体会一下东西方表达爱情的方式有何不同?讨论归纳:中国的女子或忸怩或坦率或成熟,她们对自己的丈夫有深深的爱,但她们表达得很含蓄,作为丈夫他们也时时挂念着他们的妻子,但他们有更符合他们的表达方式,含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华民族艺术的一个追求。

3.比较练习法,体会细节之美比较上下两个句子的优劣:(1)原文: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改写:“哎哟”随着一声惊叫,女人的手指明显地抖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让我看看。

”“没什么。

”女人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讨论明确:忽略了人物的身份,一个吃苦耐劳的农村妇女,不会见一点血就大惊小叫。

改写的句子不符合人物身份。

“震动”不仅写出了手指的抖动,更反映了水生嫂听到这消息后的心理反应:她没想到丈夫这么快就要参军走了,因而不免有些吃惊,接着的是对丈夫的依恋,担心。

反映出人物复杂的内心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