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严格掌握适应症:根据抗生素的抗菌谱、药理作用、临床适应症及不良反应等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不必要或不合理的抗生素使用。
明确病因:在使用抗生素前,应明确诊断,确定感染的病原体和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
联合用药:对于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的患者,在明确联合用药指征及指征后,可以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抗生素,以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和剂量: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以及药物的性质和作用特点,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剂量。
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注意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过敏反应、毒性反应、二重感染等,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在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应定期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监测细菌的耐药性变化,及时调整抗生素的使用方案。
遵循药物经济学原则:在选择抗生素时,应考虑药物的成本-效果比,优先选择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抗生素。
总之,抗生素的临床应用需要遵循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的原则,避免滥用和误用抗生素,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1.适应证准确:合理使用抗生素要严格按照适应证使用,即根据患者的临床病情、病原学检查结果、病原体的耐药性等综合判断,确定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
不合理的使用会导致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
2.选择适当的药物:在确定需要使用抗生素后,应根据患者的病原体种类和耐药性选择适当的药物。
应优先选择广谱抗生素,以覆盖多种可能的病原体,避免无效治疗。
3.药物的剂量和疗程要合理:药物的剂量和疗程是治疗效果的关键。
剂量过高可能导致药物的毒副作用,剂量过低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和药物的耐药性。
疗程应足够长,以确保病原体完全清除,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4.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抗生素的使用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脏损伤等。
同时,抗生素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在使用抗生素时,医生需要深入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5.抗生素联合使用要慎重:抗生素联合使用只适用于特定的临床情况,如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等。
不合理的联合使用可能导致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加,耐药性的发生,还增加了医疗成本。
在使用抗生素联合治疗时,应充分权衡利弊,确保用药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6.定期审查用药效果:抗生素治疗应及时评估治疗效果,根据病情和药敏试验结果来调整用药方案,避免不必要的长期使用,以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7.监测维护抗生素的药物浓度:抗生素的药物浓度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应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调整抗生素的剂量和用药频率,以确保药物浓度在有效范围内。
8.教育患者正确使用抗生素:患者也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参与者,医生需要向患者普及抗生素的基本知识,讲解正确使用方法,告知可能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以提高患者的合理用药意识。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是为了确保抗生素的科学、合理和经济的用药,以提高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
医生和患者都需要充分理解和遵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抗生素使用原则

抗生素使用原则
一、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防止滥用。
根据抗生素敏感实验细菌的培养结果来选用、更换抗生素,在细菌培养结果未作出报告之前,根据感染症状、入侵部位、细菌定植使用必要的抗生素。
二、当确定病原菌后,应按各种抗生素的抗菌谱选用高效低毒的抗生素。
三、根据人体免疫力、肝肾功能情况,尤其是新生儿、老人、孕妇、代谢机能降低的病人应谨慎选用抗生素。
四、联合使用抗生素应有严格的指标,即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联合使用抗生素应能达到协同或相加的疗效,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及增加毒、副作用。
五、预防用药,一般不宜应用广谱抗生素(继发感染例外)。
严禁把无根据的广谱抗生素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
六、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感染不能排除者,应选择针对性的抗生素,根据细菌学检验结果、结合临床,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或对原来的抗生素进行必要的调整。
细菌感染所致的发热,抗生素治疗至体温正常、主要症状消失后应停用抗生素。
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

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抗生素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一种药物,对于控制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细菌耐药性、药物不良反应等。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有必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
一、抗生素使用原则1. 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症,避免滥用。
抗生素仅适用于细菌感染性疾病,对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普通感冒、流感等不宜使用抗生素。
2. 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和剂量。
3.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疗程,避免过长或过短。
一般而言,抗生素的疗程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来确定。
4. 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只有在必要时,才考虑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
5.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提高其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认识,使其能够自觉遵守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二、抗生素使用管理1. 建立健全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生的监管,确保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2. 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提高抗生素使用的一致性和规范性。
3. 加强对抗生素药物的监管,严格执行药品审批制度,确保抗生素的质量安全。
4. 加强对医疗机构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医生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认识和能力。
三、抗生素使用监督与评估1. 加强对医疗机构抗生素使用情况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行为。
2. 建立抗生素使用监测系统,对医疗机构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3.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其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认识,使其能够自觉遵守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四、加强科研和新技术应用1. 加强对抗生素药物的科研投入,研究新型抗生素和治疗方案,提高抗生素的治疗效果。
2. 加强对抗生素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
3. 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如分子诊断技术、抗菌肽等,提高抗生素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
抗生素使用原则

抗生素使用原则1、严格掌握适应症:凡属可用可不用者尽量不用,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体内过程与疗效关系;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尽量避免抗生素的外用。
2、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含义:是指在明确的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生素并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又要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3.抗生素合理应用的评价指标安全、有效、简便、及时、经济是国际合理用药调研中心对合理用药的评价指标。
正确地选择抗生素种类、正确的用法用量、正确给药途径、正确的疗程以及正确的治疗终点。
抗生素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抗生素的疗效。
4.预防用药的原则(1)预防用药指征:细菌感染的可能性程度是决定患者是否采用预防用药的唯一指标。
由此可以看出,预防用药仅适应于未感染的患者,同时该患者如果不预防用药极有可能发生感染并造成严重的后果。
因此要求医务人员必须综合考虑各促成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评价出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可能性程度,为最终决定患者是否采用预防用药提供依据。
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有:①患者因素,如年龄、免疫状况、伴随疾病等;②病原体因素,如创伤污染程度和病原体的毒力等;③环境因素,如手术室、复苏室、重症监护室和病房的卫生防疫状况等;④其他因素,如手术方式、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失血量等。
(2)针对性预防用药:导致某一部位感染的往往是那些少数几种毒力较强的特殊细菌,如金葡菌、链球菌属等。
因此预防用药要有针对性,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生素或联用几种抗生素作为预防用药。
(3)预防用药的疗程:那些为求“保险”而采用多药、长疗程地预防用药,不仅不能达到预防目的,相反极有可能导致多重耐药菌的优势生长和繁殖,产生难治性的严重感染。
因此,预防用药要有适宜的疗程。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疗程宜短一般于术前1小时静脉给药。
如所用药物半衰期短,手术时间超过4小时,可于术中加用一次。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包括:
1. 医生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抗生素,遵循抗生素治疗的指南和临床实践指南。
2. 临床诊断应该准确,必要时应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确定感染的种类和抗生素的敏感性。
3. 抗生素的使用应该遵循适当的剂量和给药路径,并严格按照规定的使用时长使用,不可过早停药或过长使用。
4. 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服用抗生素,不可随意调整剂量或中断治疗。
5. 抗生素不能用于治疗病毒性感染,因为抗生素无法杀灭病毒。
6. 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尽量使用狭谱抗生素,以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7. 患者应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过敏反应、肠道紊乱等,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8. 患者在用药期间要避免饮酒,因为抗生素和酒精同时使用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
9. 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儿童使用抗生素时应尽量遵医嘱,避
免对胎儿或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10. 患者严禁自行购买和使用抗生素,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抗生素分级使用原则

抗生素的分级使用原则如下:
1.非限制使用级:首选药物、一线用药,经长期临床实践证明安全有效,疗效好,副作用小,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低廉。
临床各级医师可根据需要选用。
2.限制使用级:次选药物、二线用药,经过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疗效好但毒副作用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价格昂贵。
根据病情需要,使用时需说明理由,并经主治及以上级别医师同意并签字方可使用。
3.特殊使用级:三线用药,这类抗生素不能随意使用,因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太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价格太昂贵,临床使用的经验、数据和资料不足。
使用此类抗生素需有严格的指征或确凿依据,经过相关专家会诊讨论或本科科主任同意后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在使用抗生素时应严格遵循分级原则,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综合考虑,按照临床诊疗指南及临床路径选用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一、应用抗生素应遵循以下原则:1 、病毒感染,如感冒、流感等不宜使用抗生素。
2 、发热待查(除非病情严重,临床经验高度怀疑细菌感染者)不宜使用抗生素。
3 、皮肤及粘膜等局部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以免引起耐药菌产生或变态反应。
4 、青霉素(G ):是第一个发现的抗生素,肺炎球菌、 A 组溶血性链球菌及脆弱类杆菌的厌氧菌感染等仍属首选药物。
5 、大环内酯类:宜用于轻度、中度呼吸道感染、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
6 、氨基糖甙类:每日一次加10% 葡萄糖液100ml ,静滴疗效好,毒性小、不易产生耐药菌株,宜用于G - 杆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疗程约7 天。
要注意其能引起耳、肾毒性。
7 、喹诺酮类:多适用于尿路感染、肠道感染及轻度、中度呼吸道感染。
8 、头孢菌素:除第一代、某些第二代及口服制剂外,一般属于非首选药物。
如属于中度及重度医院内感染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属于医院内重症感染、重症混合感染(需氧菌及厌氧菌)、免疫功能低下病人可考虑用泰能。
9 、最好按细菌药敏试验结果选药。
要熟悉选用药物的抗菌活性、药效学及药动学。
10 、当一种抗菌药物能控制感染时,尽可能不采取联用,减少不必要的使用抗菌药物。
11 、单一抗菌药物无效时或重度感染病人,可按药敏试验选用两种抗菌药物联用,一般不联用三种以上的抗菌药物。
12 、静滴抗生素比口服抗生素贵,如病情许可应口服抗生素。
13 、严重感染的病人初期需要静滴抗生素,待病情稳定后可改用相同口服抗生素。
14 、重症感染者如用头孢他定及泰能可考虑经验治疗。
在某些临床情况下也可考虑次强广谱抗生素如头孢哌酮,这样可延长前者的抗菌性。
+ 球菌15 、要严格掌握万古霉素适应症,①由耐β—内酰胺抗生素的G + 球菌引起的严重感染。
② G感染病人对β—内酰胺抗生素严重过敏;③抗生素相关肠炎患者,用甲硝唑治疗无效,或病情十分严重,并有危及生命的可能等再用该抗生素。
16 、如遇两种抗生素对同一种细菌敏感时,则选其中便宜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部分
(一)选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1.病毒性疾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者不宜使用抗生素。
因此,除肯定为细菌引起或有细菌继发感染外,一般不采用抗生素。
2.对病情严重的细菌感染者,有条件时应尽早分离出其病原菌并测定药敏,再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和调整抗生素。
3.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使用抗生素,尽可能作出病原学诊断,再根据疾病情况考虑在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完成后再使用抗生素。
4.除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等专科需要外,应避免在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生素,因其易引起过敏反应和产生耐药菌株,有碍于这些抗生素日后的全身应用。
5.严格控制应用抗生素作为预防措施。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目的若在于防止某一二种特殊细菌侵入人体或血液循环中而发生感染,可获得相当效果;若其目的在于防止多种细菌的侵入而发生感染,常劳而无功。
避免无针对性地以广谱抗生素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
6.选用抗生素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常用抗生素的主要适应证如下。
(1)青霉素G:链球菌、肺炎球菌、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所致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气性坏疽,炭疽杆菌、厌氧球菌感染以及梅毒、淋病等。
耐青霉素的半合成青霉素:耐青霉素G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各种感染。
广谱半合成青霉素:流感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门氏菌属、肠球菌及敏感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的各种感染。
(2)头孢菌素类:对青霉素G耐药或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以及敏感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各种感染。
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高度敏感性,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抗菌活性则较差。
第二代头孢菌素:除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较强活性外,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抗菌活性有所扩大,对第一代头孢菌素耐药的细菌一般也可有效。
第三代头孢菌素:比第二代头孢抗菌作用更广、更强,特别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的作用更为广泛,对绿脓杆菌感染更为有效。
(3)氨基糖苷类: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的各种感染。
(4)四环素类:立克次氏体病、布氏杆菌病、支原体肺炎、霍乱、回归热、衣原体感染。
(5)氯霉素类:伤寒、副伤寒、立克次氏体病、流感杆菌和各种厌氧菌所致感染。
(6)大环内酯类:革兰氏阳性球菌所致各种感染、L型细菌败血症、军团菌病。
(7)多粘菌素类:除变形杆菌外的各种革兰氏阴性杆菌特别是绿脓杆菌所致的各种感然。
(8)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革兰氏阳性球菌所引起的各种感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急性或慢性骨髓炎尤有应用指征。
7.抗生素联合应用:较单独用一种抗生素有更明显的指征,一般以二联为宜。
联合原则如下:
(1)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混合感染或难治性感染。
(3)较长期使用抗生素,细菌有产生耐药的可能性。
(4)联合使用抗生素时,个别毒性较强的用量可以减少,从而可减少毒性反应。
(5)结核病等慢性感染性疾病需长期用药,为延缓细菌耐药性产生
(6)联合用药时应考虑可能产生的配伍禁忌及相互作用。
8.一般感染时,抗生素使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后72-96消失。
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疗程为6-8周,且宜用杀菌剂。
治疗败血症宜用至症状消退后2-3周,若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者,时间宜更长。
溶血性链球菌咽喉炎的疗程不少于10日。
伤寒病用抗生素一般为2周。
9.急性感染者采用抗生素治疗48-72消失,若疗效不显著,应多方面分析原因,若確系抗生素选择不当者,则应改用其他敏感药物。
10.合理选择给药方案:
(1)凡ß-内酰胺类抗生素(除长效制剂外)静脉滴注时,要采用间歇给药方案,将每次剂量溶于100-250ml输液内快速滴注或采用静脉推注,按每8小时或每6小时1次的方法给药。
每日1次连续滴注的给药方法不合理。
(2)庆大霉素1-1.5mg/(kg.次)(或80mg/次),每8小时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1次,也可每日2次静脉滴注,间隔8小时。
一般不宜采用静脉推注给药法。
近几年来,临床用每天一次的给药方法,疗效好,毒副作用小。
(3)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白霉素),及多系类抗生素(如两性霉素B)因间歇滴注毒性大,可采用连续给药方案。
11.需做皮肤试验的抗生素:为预防抗生素的过敏反应,除询问有无过敏史外,使用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必须做皮内试验,阳性者不得使用。
链霉素除非有特殊指征,一般可不作皮内试验。
(二)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应慎重考虑和注意下列问题:患者是否必须使用,应用后有无发生耐药菌感染的可能;应用抗生素,针对哪几种致病菌,其敏感性如何;预防用药疗程越短越好(风湿热等例外);以选用抗菌剂抗生素为宜,但其副作用必须很少,轻微。
1. 预防用药的适应症
(1)风湿热患者可定期采用青霉素G或是苄星青霉素G杀灭咽喉部的溶血性链球菌。
每月肌内注射120万U。
持续使用在10年内或40岁后无复发者可以停药。
(2)风湿热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前后应用青霉素G,以防止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3)预防脑膜炎球菌感染:磺胺嘧啶或磺胺二甲基异噁唑每天1-2g,分2次口服,连续2-3日。
(4)外科领域中抗生素主要用以预防感染,也用于外伤、烧伤、休克和昏迷病人,以及留置导尿管者、气管切开者、应用激素者等。
药动学证明术前半小时至1小时静脉用抗生素一次,可有效地控制术后感染。
外科手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主要有以下情况:①防止感染性心内膜炎:可术前半小时至1小时,术后1-2日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有效抗生素。
②预防气性坏疽:对肢体开放性伤口及其尘土污染的伤口可在术前予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术后每6-8小时1次,连续5日使用青霉素G钠或氯林可霉素、氯霉素、头孢噻吩等抗生素。
③急性胆囊炎、急性阻塞性化脓性胆管炎、胆道手术于术前30分钟应用头孢噻吩或头孢唑啉或庆大霉素静脉滴注,术后仍继续用药。
④胃、肠道手术、消化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及其穿孔、胃癌、肠梗阻、外伤性肠道损伤、结肠癌、直肠癌、阑尾炎等择期手术者,术前30分钟肌内注射庆大霉素8万U和静脉推注2g氨苄青霉素,并于术前一日静脉滴注甲硝唑,术后继续用药直至感染被控制。
⑤神经外科清洁手术、胸外科手术、下肢手术,一般手术前30分钟应用头孢唑啉和庆大霉素1次;若手术超过4小时,术中追加1次。
⑥口腔、咽部手术,用头孢唑啉和抗厌氧菌药物可降低术后感染率。
⑦感染性病灶作切除时,应使用抗生素以防感染扩散(根据致病菌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
⑧烧伤患者的败血症预防:可按创面特别是焦痂下的主要细菌选择抗生素。
疗程一般是1-2周。
⑨经阴
道及腹腔子宫切除,术前30分钟静脉用氨苄青霉素G2g,灭滴灵0.5g,可降低术后感染。
(5)新生儿感染的预防:新生儿乙型链球菌感染的病死率较高,可考虑对在围生期有早产、羊膜破裂已久、产妇发热等情况的带菌婴儿给予青霉素G预防。
(6)念珠菌感染的预防:当虚弱病人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时,可能引起二重感染,可适当选用抗真菌感染的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