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的抗震英雄小故事

合集下载

唐山大地震幸存女兵的故事

唐山大地震幸存女兵的故事

唐山大地震幸存女兵的故事第一篇:唐山大地震幸存女兵的故事唐山大地震幸存女兵:全身瘫痪依然从容美丽诚如电影宣传语所言——“23秒,32年”。

对于所有在那场浩劫中幸存的人来说,活下来,仅仅是个开始,王林梅就是其中之一。

她是一个特招入伍的漂亮女兵,如花似玉,能歌善舞,她还是篮球运动员。

然而,这一切都毁灭于大地震那黑暗的瞬间。

医生曾经断言:高位截瘫、只有头部可以自主活动的她,大约只能存活五年。

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她仍然活着,并且有着令人吃惊的从容和美丽。

写字对她来说曾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她却以一种异常艰难的姿势,亲自写下了这些文字,讲述她的欢乐与痛楚,讲述她对生命的感恩。

当全身瘫痪,将终生躺在床上度日的现实没有丝毫争议地确凿给我,那一时刻至今已整整过去了三十多个年头。

许多人都说这是个奇迹,不可思议,难以想象,但我觉得这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我的体会很简单:人,不管到什么时候,都要珍惜只有一次的生命,只要还活着,就应该好好活。

当然,话说起来简单,要想真正“好好活”也并不是容易的。

特别是像我这样只剩下一口气儿,几乎丧失了全部生存能力的人。

肢体瘫掉了,心也曾经死去,想活着的念头是我在生死炼狱中拣拾回来的,要好好活着的打算则更是在漫漫的时光长河里不断磨练荡涤中生成凝固的。

回首往事,当绝望一点一点积累到极至的时候,我只能无奈地在心底里一遍一遍地喊叫着“完了!完了!这辈子彻底地完了!”没有被天崩地裂的旷世惨难吓倒的我,被将终身瘫痪的事实夯实在了人间地狱里,我才只有十九岁呀!重返军营梦的喜泪还挂在腮边!那真是日月无光啊!世上所有的一切都瞬间与自己无关了,躯体已经被甩出了地球抛到了漆黑死寂的太空。

我就像一粒太空垃圾,没有存活的资格了。

那时候只是一个劲儿地傻想,徒劳地对着夜色默默的呼喊——祈求上苍恩准自己睡着后不要再醒来,让残损的生命消失在漫漫的长夜吧!遗憾的是,人的愿望也只能是个愿望而已,现实永远也不可能因为你有了愿望而去满足你,哪怕你认为自己已经可怜到了极点。

唐山大地震的抗震英雄故事

唐山大地震的抗震英雄故事

唐山大地震的抗震英雄故事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唐山周边农村田地里的水井都被流沙填满。

为了尽早帮农民恢复农业生产,各地组织了打井队来到唐山实行打井作业。

1976年8月下旬,卢金川和工友们作为石家庄抗震救灾打井队的成员,进入唐山滦南县,四个月的时间里为村民们打下了二十多口井。

抗震故事①深情回忆打井队三班倒加速打井进程当年23岁的卢金川是石家庄郊区水电管理站的打井工人。

1976年8月中旬,管理站接到通知,要求所有打井分队完成手上的工作之后,不要再接新活,全部回到水电管理站检修机器。

之后卢金川才知道,唐山周边县里的农田水井已全被流沙淤满,郊区水电管理站打井队的工人们将组成石家庄抗震救灾打井队赶往唐山。

因为唐山当地电力还未完全恢复,水电管理站让厂家专门加工了几台大马力柴油机,供打井使用。

8月20日前后,卢金川和石家庄郊区水电管理站的100余名工友带上7台钻机出发了。

到达天津芦台时,卢金川才开始看到地震带来的破坏景象,但这种破坏也仅限于墙壁倒塌、路面裂缝。

等到达天津市区,这些刚刚20岁出头的小伙子们彻底呆住了。

虽然先前有心理准备,但谁都没有想到情况会这么严重:没有一座完好的楼房,断壁残垣,惨不忍睹。

绕过唐山到达滦南县,卢金川和工友们的心情才慢慢平复下来。

因为农村都是平房,受灾水准远比市区轻。

来不及休整,几位工人提出先去地里的水井查看一下,看是否能够维修。

很快他们回来了,检查结果是水井全部被流沙填满,只能重新打井。

住宿还没安排好,作为7分队的机长,卢金川带头叫工人们开工。

之前在石家庄打井时,井深基本上四五十米,但滦南县却要打一百米左右深。

打井队实行三班倒,尽快加速施工进程。

一个星期后,卢金川的7分队打出了石家庄抗震救灾打井队的第一口井。

天气渐冷两件棉衣全队轮流穿8月份出发时,大家并不知道要在唐山滦南待多久,卢金川和工友们只带了几件薄衣。

到了10月下旬,晚上的气温越来越低。

即使白天在抗震棚里,也要捂着被子,需要在夜间施工的工人们只能咬牙坚持。

致敬唐山大地震救灾人员的作文

致敬唐山大地震救灾人员的作文

致敬唐山大地震救灾人员的作文《致敬唐山大地震救灾人员》篇一律:《那些英雄的身影》在我姥姥的老家,就是唐山。

每次回唐山老家,姥姥都会给我们讲起唐山大地震时的事儿。

而这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些救灾人员的故事。

唐山大地震那可真是一场噩梦啊,整个城市都跟被一个大怪兽踩了一脚似的,房子东倒西歪,到处都是尘土,就像开了一场巨大的灰尘派对。

在这一片废墟当中,救灾人员就像超级英雄一样出现了。

我姥姥说,当时有一个解放军叔叔,大老远就跑来救人。

这叔叔啊,长得那叫一个精壮,脸膛黑红黑红的,一看就是常年风吹日晒练出来的。

他背着一个大大的包,跑起来的时候包一颠一颠的。

到了受灾最严重的一片地方后,这叔叔二话没说就开始找幸存者。

他弯着腰,用手一块一块地搬开那些碎砖头、破瓦块。

那手指头,没一会儿就磨得红红的,可是他就跟感觉不到疼似的。

他找啊找啊,突然听到了一点微弱的呼救声。

他立马来了精神,大声喊着“有人在这儿呢,快来帮忙!”然后就加快了手上的动作。

那碎砖块可不好搬了,有一块特别大的,这位解放军叔叔试了好几次才把它挪开一点。

旁边有几个当地的小伙子看到了,也跑来帮忙,大家齐心协力总算是把那块大石头搞定了。

这时候,大家看到一个小孩被压在下面,腿上流着血,疼得小脸煞白煞白的,一个劲儿地哭呢。

那解放军叔叔可温柔了,轻声安慰小孩说“不怕啊,叔叔这就救你出来。

”他小心翼翼地把孩子从废墟里抱了出来,然后赶紧给孩子简单包扎了下伤口。

那时候救灾的人好多啊,有解放军,有医生护士,有各地赶来的志愿者。

他们就像一群勤劳的小蚂蚁一样,忙忙碌碌地搬运东西、救治伤员。

这些救灾人员睡的是露天简易的小棚子,吃饭有时候就随便对付一口。

一天下来累得要命,连走路都摇摇晃晃的,可是第二天早上又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救灾工作中。

他们就是靠着这股子劲儿,一点点把唐山从废墟里救起来的。

所以每次看到那些老大爷们晒太阳或者小孩们嬉笑玩耍,我就觉得这美好的画面背后啊,全是救灾人员的汗水和功劳呢。

李玉林:唐山大地震驰报中南海第一人

李玉林:唐山大地震驰报中南海第一人

李玉林:唐山大地震驰报中南海第一人作者:来源:《党史天地》2016年第20期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唐山、丰南发生了7.8级大地震。

当时,没有人能判断出震中的准确位置。

上午8时,震中虽已初步确定,但有关灾情程度却没有任何消息。

是李玉林等人的出现,使中央领导意识到了灾难的惨重,并及早指示救灾部队、矿山救护队和医疗队迅速向唐山开进。

中央当时对李玉林这一举动的评价是:“为中央的救灾工作抢出了整整一个白天的时间。

”一个电话救了李玉林一命唐山大地震那一年,42岁的李玉林是开滦唐山矿工会副主席、党委委员。

当时,全国能源紧张,开滦煤矿长年3班运转,24小时开工。

为了完成开滦煤矿翻两番的任务,李玉林没日没夜地耗在矿上。

1976年7月26日晚上9点,李玉林下了矿井,等他精疲力竭上来的时候,已经是27日下午6点了。

紧接着,他又去检查了28日将要举行的万人大会的准备工作是否就绪。

听完大会的准备汇报已经是晚上9点了,李玉林还到生产一线转了转,晚上11点多才回到办公室。

这时的李玉林已经将近30个钟头没合眼了,他打算在办公室凑合着打个瞌睡。

正当李玉林要入睡的时候,办公室的电话突然响了,电话是党委书记打来的,有事请他过去一趟。

两人谈话一直到深夜12点多,李玉林和党委书记分手后看离家不远,决定回家一趟。

到家后,李玉林才想起自己还没吃饭,他找了碗米汤喝了,刚往下一坐脑袋就一晕———连续高强度的工作,让这条汉子也有点招架不住了。

直到28日凌晨1点多,李玉林才睡下。

两个小时后,地震发生了。

从梦中惊醒的李玉林,首先看见了红色的地光,之后由红色转为白色,紧接着就听到海潮般的声音传来,那是整个唐山建筑物倒塌的声音。

李玉林回忆说:“回想起那个声音,现在还毛骨悚然。

”幸运的是,李玉林家的房子没有倒,小儿子从炕头被震到了炕尾,居然还没有醒,只是落得个灰头土脸。

李玉林光脚踹开房门一看,外面什么都没有了,他的第一反应是:“矿井下好几千人不知道怎么样了?”这时,他也很想过去看一眼家人是否平安,但他仅犹豫了一下,就继续往矿上跑。

亲历唐山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

亲历唐山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

6年月日凌晨,政委杜镜秋(左四)紧急召开军党委常委会,部署抗震救灾工作。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河北省唐山市突然发生了7.8级的强烈地震。

这个拥有煤炭、钢铁、陶瓷、水泥等工业,有近百万人口的重镇顷刻间变成了一片废墟。

当时,我是空军驻唐山第六军政委,亲自经历了地震的前前后后这段与天灾地祸搏斗,与死亡和苦难奋争的日子。

作为一个幸存者,我目睹了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是多么无情和残酷,更加难忘的是我们的干部战士在震中震后与灾难斗争中,那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一1976年7月27日晚,天气异常的闷热。

这天我睡得很晚。

28日凌晨,我刚入睡不久,突然一阵强烈的震动把我晃醒,接着又被狠狠地从床上抛到地上,房屋在剧烈地晃动,满屋弥漫着尘埃,呛得我睁不开眼,在朦胧中我意识到:这是地震。

这时我想站却站不起来,想出去却又打不开门,心想这下可能要去见马克思了。

几分钟后,震动停止了。

幸亏我们住的是一栋比较坚固的平房,没有被震倒,才幸免于难。

这时我听到房外有人在喊:政委,政委。

当我听清了是公务班的同志才稍有些清醒。

在公务班同志的帮助下,我和老伴从窗户跳了出去。

出来以后,看到的是一幕凄惨情景。

夜色中,除了我们住的一排房子没有倒外,前后左右的房屋都成了一片废墟。

眼前的情景使我心里一阵着急:军机关怎么样了?几位军领导怎么样了?1000多名干部战士、家属职工怎么样了?现在该怎么办?这些就像过电影一样在我的眼前迅速交替出现。

我急于要找到人,只要有了人,其他问题就好解决了。

此时,天空乌黑一片。

我和老伴,还有一名公务员,摸黑到处查看。

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

整个军部大院上千人被压埋在倒塌的房屋下,有的在呼救,有的已经没有响声了。

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到我说话的声音,哪里就有痛苦的呼救声:政委快救救我吧!他们的每一声呼唤都像刀子刺在我心上一样。

地震以后,在屋子里的人几乎都被倒塌的房屋堵在废墟里,有幸活着的人,醒来后能爬就爬出来了,有的虽然活着,却被压住了腿、手或是身子。

唐山大地震的感人故事

唐山大地震的感人故事

唐山大地震的感人故事唐山市滦县第三实验小学五年级六班杜颖我想每个人都不会忘记30年前的那一场浩劫,虽然我没有经历到,但我也为这场灾难痛心不已,因为毁掉的是我的家园。

30年后的今天,当初的那片废墟已经被勤劳的人们建成了一座更加美丽的城市,使世界为之惊奇,使我们为之骄傲。

在这次唐山大地震之中,其中就有这么一件非常另人感动的事:在唐山大地震之前,有一位年轻的母亲正在温馨的家里一边织着毛衣一边用脚轻轻地拨动着摇篮里年幼的孩子突然间,地震发生了,他们母子俩一同坠入了废墟和黑暗之中。

万幸的是,母子都没有受伤,母亲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等待着人们来援救他们母子。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

孩子把母亲双乳里的最后两滴奶也吃尽了,哭声也渐渐衰弱,再不获救,孩子被渴死先于母亲而去。

绝望中的母亲双手乱扒,企图从钢筋水泥中获取食物,她的手触到了织衣针,母亲心中一阵狂喜:孩子终于有救了。

一周之后,他们母子俩终于重见天日,孩子安然无恙,母亲却永远闭上了眼睛,脸色苍白得很,人们惊奇的发现,母亲的每个手指上方都扎了一个小孔,孩子正是靠吸吮母亲的血而存活下来的。

母亲的爱是无私的,高尚的,她为了儿女可以牺牲她的一切。

在大地震的感人事件中,还有一件事非常动人的事迹:这是在学校发生的事,可怕的大地震骤然而至,所有的住校生都被压在坍塌的宿舍里了。

那时,学生们的宿舍是高大尖顶的大屋,这座屋里的人都受伤了,但大家没顾自己身上的伤口,他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尽快地抢救每一个学生!平日里,那些老师们可以说是手缚鸡之力,但面对那个沉重的大三角架,他们想都没想,齐心协力,一下子就把它掀了过去。

经过一段辛苦的劳累,救治工作进行的非常顺利,终于,大家的努力没有白费,被困的学生全部救出来送进了医院。

天已经亮了,他们苏醒了,身上磕得青一块,紫一块的。

他们突然想起来,贾文玲老师怎么不见了。

据和她同舍的崔老师说,是贾文玲叫醒她的,如果这样的话,贾文玲老师应该已经逃出去了呀,可她为什么不来救学生们呢?原来,崔福兰老师跑出来之后,宿舍已经塌一半了,正好把门顶住了。

唐山涅火重生的故事

唐山涅火重生的故事

唐山涅火重生的故事
唐山是中国河北省的一个城市,也是一座充满着传奇的城市。

而这座城市曾经
经历了一场毁灭性的灾难,让整个城市化为废墟,但也因此展现了人类的坚韧和重生的力量。

故事发生在1976年的夏天,唐山市突然遭遇了一次强烈的地震。

地震的破坏
力极强,瞬间将整个城市夷为平地。

建筑物倒塌、道路破碎、人们惊慌失措。

唐山这座繁华的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无数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失去了信心。

然而,正是在这场灾难中,唐山的人们展现出了惊人的团结和勇气。

救援队伍
迅速组织起来,无论是军队、政府部门还是普通市民,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每个人都伸出了援手。

他们一起搬运废墟,救出被压在废墟下的人们,一起安抚流离失所的灾民。

经过数天的努力,救援队伍成功地营救了许多被困者,并为无家可归的灾民提
供了食物、药品和临时住所。

政府积极协调资源,迅速重建了医院、学校和基础设施,为灾后重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唐山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人们开始重建自己的家园,
重树生活的希望。

他们在灾后的磨难中变得更加坚强,明白了生命的宝贵和珍惜。

整个城市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唐山涅槃重生。

唐山涅火重生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团结和坚韧是无穷的。

即使面对最严峻的挑战,只要我们齐心协力,相互帮助,就能战胜困难,迎来重生。

这个故事不仅是唐山人的骄傲,更是全人类的力量的象征,激励我们在任何逆境中都要坚持、奋斗,无论遭遇何种灾难,都要相信重生的希望。

图文唐山大地震的故事-唐山大地震感人至深的故事

图文唐山大地震的故事-唐山大地震感人至深的故事

【图文】唐山大地震的故事|唐山大地震感人至深的故事40年前发生了一起举国痛哀的灾难,直至今日我们依旧无法忘怀。

我们心怀悲戚,铭记历史,不忘逝去的同胞。

看到如今,昔日的灾难幸存者,已经在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坚强地站了起来,修补着家园,不禁让人欣慰感慨。

灾难给他们带去了永不磨灭的苦痛记忆,也给了他们面对苦难的勇气和坚毅。

与的一起祈祷吧,愿逝者安息,愿生者顺利,愿天地少灾少难,愿人们幸福美满。

整理了唐山大地震的故事,与你分享。

4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废墟上诞生,代表着新生,给人以希望,同时也将自己的命运同1976年的大地震紧紧地连接起来。

今年,他们40岁了。

“震军、震红、震雨、军培。

”地震婴儿的名字,大都有那个特殊时刻的印记,每个名字后都有一段关于地震悲情而动人的历史。

在这其中,“震生”、“抗震”是地震婴儿最普遍的名字。

如今的杨震生是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长。

他生于1976年7月28日,是震后唐山第一个在废墟上生生的婴儿。

“我们这些人,对地震没有印象,但身上却有地震抹不去的印记。

由于特殊的经历,我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到民政局工作。

如今,在截瘫疗养院已经工作了11年。

”杨震生说。

在唐山,因大地震导致截瘫的有3817人,是灾难留给这座城市的一道“集体伤疤”。

杨震生说,当时有外国专家预计,他们的生命极限是15年。

但唐山打破了这个“魔咒”“40年后,唐山还有800多名截瘫伤者,疗养院现在年纪最大的老人是85岁。

对这部分特殊人群,唐山市的政策是治疗、吃住全免费,每个人每月都有补贴。

他们现在生活的很好。

作为地震后生生的婴儿,能够照顾这些不幸的长辈们,我很愿意。

”杨震生说。

地震后生生的孩子,从小听父母说过无数次唐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故事,每个人都心怀一颗感恩的心。

汶川地震那一年,270多名叫‘震生‘、‘抗震’的地震婴儿组织了一个大型聚会。

怀着感恩的心情,他们集体去了唐山抗震纪念碑前,给灾区捐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山大地震的抗震英雄小故事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唐山周边农村田地里的水井都被流沙填满。

为了
尽早帮农民恢复农业生产,各地组织了打井队来到唐山实行打井作业。

1976年8月下旬,卢金川和工友们作为石家庄抗震救灾打井队的成员,进入唐山滦南县,四个月的时间里为村民们打下了二十多口井。

抗震故事①
深情回忆
打井队三班倒加速打井进程
当年23岁的卢金川是石家庄郊区水电管理站的打井工人。

1976年
8月中旬,管理站接到通知,要求所有打井分队完成手上的工作之后,不要再接新活,全部回到水电管理站检修机器。

之后卢金川才知道,
唐山周边县里的农田水井已全被流沙淤满,郊区水电管理站打井队的
工人们将组成石家庄抗震救灾打井队赶往唐山。

因为唐山当地电力还
未完全恢复,水电管理站让厂家专门加工了几台大马力柴油机,供打
井使用。

8月20日前后,卢金川和石家庄郊区水电管理站的100余名工友
带上7台钻机出发了。

到达天津芦台时,卢金川才开始看到地震带来
的破坏景象,但这种破坏也仅限于墙壁倒塌、路面裂缝。

等到达天津
市区,这些刚刚20岁出头的小伙子们彻底呆住了。

虽然先前有心理准备,但谁都没有想到情况会这么严重:没有一座完好的楼房,断壁残垣,惨不忍睹。

绕过唐山到达滦南县,卢金川和工友们的心情才慢慢平复下来。

因为农村都是平房,受灾水准远比市区轻。

来不及休整,几位工人提
出先去地里的水井查看一下,看是否能够维修。

很快他们回来了,检
查结果是水井全部被流沙填满,只能重新打井。

住宿还没安排好,作为7分队的机长,卢金川带头叫工人们开工。

之前在石家庄打井时,井深基本上四五十米,但滦南县却要打一百米
左右深。

打井队实行三班倒,尽快加速施工进程。

一个星期后,卢金川的7分队打出了石家庄抗震救灾打井队的第
一口井。

天气渐冷两件棉衣全队轮流穿
8月份出发时,大家并不知道要在唐山滦南待多久,卢金川和工友们只带了几件薄衣。

到了10月下旬,晚上的气温越来越低。

即使白天
在抗震棚里,也要捂着被子,需要在夜间施工的工人们只能咬牙坚持。

当地村民得知情况后,给打井队送来2件救灾棉大衣。

在那种特殊情
况下,这两件棉大衣尤为珍贵。

之后,两件大衣成了整个打井队夜间
作业的专用衣服。

又过了一段时间,工人们实在扛不住了,大家便商量着每个分队
出一个人回石家庄,挨个通知工人们的家里准备棉服。

那个时候几乎
每家都没有电话,回到石家庄负责通知的人,只能跑遍工友的家去通知。

几天后,工人们终于穿上了从家里运过来的温暖棉服。

卢金川一直是家里的顶梁柱,去唐山打井之前,家里正在给他盖
结婚用的新房。

可他一走就是四个多月,盖房的一切琐事都压在了父
亲肩上。

在唐山的日子,就连做梦卢金川都在想着父亲,想着家里盖
房是否顺利。

幸运的是,卢金川当时的女朋友,也就是现在的老伴儿,只要有时间就去帮忙,帮卢金川的父母分担了很多活儿,也让卢金川
的内心少了一些惦念。

1977年元旦过后,这支石家庄抗震救灾打井队回到了石家庄,共
打下20多口井,卢金川的7分队被评为英雄钻井队。

唐山情节
卢金川:从唐山回到石家庄后,单位给我们每个参加过抗震救灾
打井的工人发了一套杯子,上面印着“赴唐抗震救灾留念”,我老伴
儿一直保管到现在,舍不得扔,因为是很有意义的纪念。

那四个月对
我来说是一笔宝贵财富,这四十年里,每当遇到困难我都不怕,因为
没有什么事比那个时候还困难。

前些年一直忙工作,退休后很怀念那段团结奋斗的日子。

2014年,我和当时负责使用柴油机的三个工友打算去滦南看看,可走到天津车
就坏了,没办法,只能凑合着把车开了回来。

还想再去我们以前打井
的村子看看,看看村里的变化,看看村民们,岁数越大越想念。

祝福唐山
卢金川:唐山,滦南,是我这些年来心底里一直记挂的地方,祝
唐山发展越来越好,祝老百姓们幸福安康。

抗震故事②
给唐山送圆珠笔,过程惊险又感人
当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给唐山送去了很多救援物资。

其中有一家上海的工厂在震后3天内赶制出了几十万支圆珠笔,每支
笔上都写有“唐山丰南抗震救灾留念”。

这几十万支笔作为抗震物资
被分批从上海运往北京机场。

为了尽快运到震区,当时在石家庄一家
医药公司当职员的刘永泰,被省委领导点名将这批物资运送到唐山。

1976年8月1日早上5点,刘永泰和同事们先到达了北京机场,
把第一批飞机上的六十几箱圆珠笔装上2吨的货车,马不停蹄奔赴唐山。

因为地震,去往唐山的路况很不好,路上时不时会有石头出现。

当刘永泰的货车开到山河县境内时,司机没看到路中间有一块大石头,“如果轧上去对货车的破坏会很大”,司机就赶紧猛打方向盘,不料
车却突然失去控制,翻车了,车上装的圆珠笔也全都掉到了河里。


后车也整个翻了过来,变成了轮子朝上。

当时路边的村民们看到翻车了,就自发组织人过来帮忙。

刘永泰
和同事也从满是玻璃碴子的车窗里爬了出来。

很多村民齐心协力把货
车翻了过来,直到这时,刘永泰才看到货车的损坏情况,玻璃全碎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