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学)案

合集下载

一年级下学期教科版科学全册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教科版科学全册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教科版科学全册教案教学目标- 熟悉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教学内容单元一:观察世界- 探索周围的事物和现象。

- 学习使用感官观察事物,如视觉、听觉、嗅觉等。

- 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如观察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

单元二:动植物的生活- 学习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 了解植物的种子发芽和生长过程。

- 观察动物的外部特征和行为习性。

单元三:物体的性质- 学习物体的基本性质,如颜色、形状、质地等。

- 进行简单的物体实验,如测量物体的重量、长度等。

单元四:常见材料- 了解常见材料的来源、用途和特点。

- 学习常见材料的分类和比较。

单元五:空气- 学习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 进行简单的空气实验,如观察气球的膨胀和收缩。

单元六:水的特性- 学习水的特性和用途。

- 进行简单的水实验,如观察水的凝固和蒸发过程。

单元七:天气变化- 了解不同的天气现象和季节变化。

- 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

教学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事物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 实验法:进行简单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 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促进思维交流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教学评价- 观察记录:要求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和结论等。

教学资源- 教科版科学全册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

- 实验器材和材料:如显微镜、天平、温度计、实验器皿等。

教学进度安排- 每个单元预计耗时2-3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

- 每周安排2-3节科学课,每节课45分钟。

参考教学活动- 观察和记录周围事物的特征和变化。

- 进行简单的实验,如观察物体的浮沉、水的沸腾等。

- 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结果。

- 实地考察,如参观植物园、动物园等。

家庭作业- 观察周围的事物,并记录观察结果。

湘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湘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湘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材的研究,学生将了解以下内容:1. 掌握物体的基本属性与特征。

2. 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的基本科学原理。

3. 了解天地万物间的相互关系。

4. 培养科学探究意识和观察能力,激发研究兴趣。

5. 培养良好的惯和自主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海洋世界1. 海洋中的动物- 了解不同的海洋动物,如鲸鱼、海星、海藻等。

2. 海洋中的植物- 研究海洋中的植物,如藻类、海葵等。

3. 海洋现象- 探究海浪、潮汐和暴风雨等海洋现象的形成原因。

第二章太阳系1. 行星与卫星- 了解太阳系中的行星和卫星。

2. 太阳的意义- 探究太阳的构成,了解太阳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星座与天文现象- 了解星座和日月星辰等天文现象的产生原因。

第三章生命与环境1. 种子的生长- 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和生长过程,培养种植兴趣。

2. 环境中的生物- 探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3. 垃圾分类- 研究垃圾分类方法,了解其对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物体的运动1. 动的事物- 探究小球滚动、人跑步等常见运动的规律。

2. 静的事物- 了解物体在不同的状态下的特征,如硬度、形状等。

3. 重力与磁力- 研究重力和磁力对物体的影响和作用。

教学方法1. 通过展示海洋生物的形象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不同的海洋动植物。

2. 通过实地观察太阳的位置和日月星辰的变化,引导学生了解星座和天文现象的产生原因。

3. 利用教育玩具和积木等工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构建各种物体,提高其动手创造能力。

4. 采用团体合作研究模式,组织小组讨论和展示,共同探究环保、垃圾分类等问题。

总结本教学计划秉承“探究—发现—萌芽”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以及自主思考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愉悦中快速学习科学知识。

同时,教学计划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和环境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觉关注身边环境,成为积极的环保行动者。

湘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认识水学习目标:1、知道水的基本性质及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能学会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水的性质,并能描述所观察的水的特征。

3、能积极参与有关水的认识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能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水的特点。

学习难点:让学生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培养他们的观察、比较、综合分析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学习准备:1、分组材料:糖水、清水、牛奶、白醋、、吸管、透明杯。

1号杯:牛奶2号杯:白醋3号杯:糖水4号杯:清水水管、不同形状的小杯子、气球、水盆8个学习过程:一、猜谜语导入1.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

请看:一物不稀奇,人人不能离,钢刀切不断,铁钩钩不起。

谜底是(水)2.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没有了水,我们就无法生存,。

我们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水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水”(板书课题)二、认识水:讨论观察方法与顺序师:孩子们,老师今天太马虎,我把清水,牛奶,白醋和糖水混放在一起分不清了,我知道你们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少年,能帮忙找一找哪一杯是清水吗(学生猜测,并说出自己的理由)1.学生讨论观察方法师:大家对1号杯意见比较统一(看颜色),对2号,3号,4号这三杯为什么不能确定,可以用什么好的方法来分辨?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观察方法:看、闻、尝、(摸)。

(板书)提示:老师有一个重要的提示,那就是对于不认识的物体,我们不能随便去闻,更不能随便去尝,知道为什么吗(以免引起中毒)3.师:你是怎么闻的(演示扇闻法)(确定2号杯为白醋)师演示“闻”的方法:用鼻子闻的时候,不要直接靠近物体,要用手扇过气味来闻。

4.我们已经知道糖水和清水没有毒,可以尝(确定3号杯为糖水)。

湘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湘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湘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认识数字1-10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生活情境和数学活动,认识数字1-10。

2. 培养学生数数、识数的能力,以及初步的数学思维。

教学内容1. 数字1-10的认识。

2. 数字1-10的写法。

3. 数字1-10的运用。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数数游戏,引导学生复习数字1-10。

2. 新课:讲解数字1-10的认识和写法。

3. 练习: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巩固对数字1-10的认识。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字1-10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数数,认识数字1-10。

2. 学生能正确书写数字1-10。

3. 学生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字1-10。

第二单元:2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

教学内容1. 20以内的加法运算。

2. 20以内的减法运算。

3. 20以内的加减法混合运算。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概念。

2. 新课:讲解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3. 练习: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巩固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理解加减法的概念,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2. 学生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2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认识人民币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生活情境,认识人民币的种类和面值。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

教学内容1. 人民币的种类:纸币和硬币。

2. 人民币的面值:1元、5元、10元、5角、1角、5分、1分。

3. 人民币的运用:找零、计算总价等。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了解人民币的种类和面值。

2. 新课:讲解人民币的种类、面值和运用。

3. 练习: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巩固对人民币的认识。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人民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年级科学下册全一册教案

一年级科学下册全一册教案

教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如动植物的特点、天气变化、简单物理现象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

(2)运用图片、模型、实物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欲望。

(2)培养学生合作、分享、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动物园里的动物2.植物园里的植物3.天气的变化4.光与影5.水的奥秘6.空气的力量7.声音的传播8.电的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动植物的基本特点。

(2)让学生掌握天气变化、简单物理现象等科学知识。

2.教学难点:(1)如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动植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天气变化,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2.探究学习(1)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动植物的特点,如生长过程、生活习性等。

(2)引导学生观察天气变化,记录数据,分析原因。

3.课堂讲解(1)讲解动植物的基本特点,如生长过程、生活习性等。

(2)讲解天气变化、简单物理现象等科学知识。

4.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2)开展小组合作,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5.总结评价(1)对学生进行口头提问,检查学习效果。

(2)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反思1.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2.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新湘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案精品版(全册)

新湘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案精品版(全册)

新湘教版⼩学科学⼀年级下册教案精品版(全册)教师个⼈电⼦备课⽤纸第⼀单元⽔科⽬科学年级⼀班级70 时间.3.13课题1、认识⽔第 1 课时总第1课时教学⽬标:1、能⽤各种感觉器官观察⽔的物理性质,认识到⽔是⽆⾊、透明、⽆⽓味、⽆味道、⽆固定形状的液体。

2、能⽤语⾔、⽂字、图画等⽅式表达和描述实验结果。

3、初步认识⽔占据空间。

4、在活动中能够细⼼观察;能够合作互助;能⽤证据说明问题。

重点观察⽔、辨别⽔,认识⽔的基本性质。

难点⽔⽆固定形状。

教学准备学⽣材料: 1号材料袋演⽰材料: 1个透明塑料桶、⽯头、⼩⽯头、细沙、⽔教学过程:⼀、活动⼀:观察⽔1、⽼师⼝渴了,带了⼀杯纯净⽔。

⽔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来观察⽔、认识⽔。

2、我们可以采⽤哪些⽅法来观察这杯⽔呢?(⽤眼睛看、⽤⿐⼦闻、⽤⾆头尝)3、教师指导:●⽤眼睛看发现⽔有什么特点?(⽆⾊、透明的)●“闻”有种科学的闻的⽅法——扇闻法。

⼤家⽤这种科学的⽅法闻⼀闻,发现⽔有什么特点?(⽆⽓味)●“尝”,对于不明的物质我们千万不能随便尝,今天我准备的是纯净⽔,可以在⽼师的指导下尝。

尝也有⽅法,我们⽤吸管蘸取⼀点放⾆头上尝尝。

⼤家⽤尝的观察⽅法⼜发现⽔有什么特点?(⽆味道)4、⼩结过渡:我们通过看、闻、尝,发现了⽔的哪些特点?(是⽆⾊、透明、⽆⽓味、⽆味道的)我们⽣活中很多物体都有形状,西⽠是球形,粉笔盒是⽅形……,那⽔有形状吗?我们把⽔倒⼊这⼏个容器⾥看看。

5、在这⼏个容器⾥,⽔是什么形状?你还能制造不同形状的⽔吗?如何制造呢?(⽓球装⽔,可以变各种形状,材料袋⾥配有⽓球,可课后试试)6、完成活动⼿册第⼀课涂⾊题。

把⽔放⼊以下⼏个容器,⽔是什么形状的?⽤你喜欢的颜⾊画出⽔的形状。

7、想⼀想:⽔有固定的形状吗?8、看板书,总结⽔的特点。

9、像⽔这样能够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的物质叫做液体。

(板书液体)像⽔这样能够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的液体还有哪些?⼆、活动⼀:辨⽔识⽔活动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的基本特征啦,让我们利⽤这个知识来解决⽣活中的⼀个⼩问题吧。

一年级下学期教科版科学全册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教科版科学全册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教科版科学全册教案第一课:春天来了
教学目标
- 了解春天的特点和变化
- 能够观察和描述春天的现象
- 学会绘制春天的景象
教学内容
1. 春天的特点和变化
- 温度升高、天气变暖
- 花草树木开始生长
- 鸟儿开始筑巢
- 昆虫开始活动
2. 观察和描述春天的现象
- 学生观察校园或家附近的变化
- 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他们观察到的现象
3. 绘制春天的景象
- 学生用颜色画出春天的天空、花草树木和动物
教学步骤
1. 导入:与学生讨论四季的变化,引出春天的特点和变化
2. 呈现:展示春天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中的现象
3. 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或家附近的观察活动,并让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他们观察到的现象
4. 练:让学生在纸上绘制他们对春天的想象,鼓励他们用丰富的颜色表达
5. 总结:回顾研究内容,强调春天的特点和变化
教学评估
- 学生观察和描述春天的现象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 学生绘制春天景象的美观程度和创意性
拓展活动
- 邀请学生带来春天的图片或手工制作,进行展示和分享
- 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公园或植物园,进一步了解春天的特点和变化
> 注意:本教案仅为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全册教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全册教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全册教案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帮助一年级学生学习和掌握下册科学教科版全册的内容。

通过简单的教学策略和没有法律复杂性的方法,帮助学生独立地做出决策并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下册科学教科版全册包括以下单元:1. 科学与生活2. 昆虫的生活3. 植物的生长4. 物体的测量5. 植物的繁殖6. 动物的生活7. 物体的材料教学策略1. 知识引入: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科学世界。

2. 观察实践:通过观察、实验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提炼出科学的规律和原理,培养他们的归纳和分析能力。

5. 实践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计划根据每个单元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进度,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每个教学单元包括以下步骤:1. 知识引入: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

2. 学习任务:给学生提供学习任务,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3. 观察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实际操作,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知识。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5. 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提炼出科学的规律和原理。

6. 实践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实验结果和学习成果,进行教学评估。

评估方式可以包括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和实际操作评价等。

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练习册:作为教学的主要参考资料。

2. 实验器材和材料:用于实践操作和观察实验。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等。

4.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材料:如小组活动指导书、讨论问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水学习目标:1、知道水的基本性质及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能学会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水的性质,并能描述所观察的水的特征。

3、能积极参与有关水的认识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能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水的特点。

学习难点:让学生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培养他们的观察、比较、综合分析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学习准备:1、分组材料:糖水、清水、牛奶、白醋、、吸管、透明杯。

1号杯:牛奶2号杯:白醋3号杯:糖水4号杯:清水水管、不同形状的小杯子、气球、水盆8个学习过程:一、猜谜语导入1.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

请看:一物不稀奇,人人不能离,钢刀切不断,铁钩钩不起。

谜底是(水)2.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没有了水,我们就无法生存,。

我们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水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水”(板书课题)二、认识水:讨论观察方法与顺序师:孩子们,老师今天太马虎,我把清水,牛奶,白醋和糖水混放在一起分不清了,我知道你们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少年,能帮忙找一找哪一杯是清水吗?(学生猜测,并说出自己的理由)1.学生讨论观察方法师:大家对1号杯意见比较统一(看颜色),对2号,3号,4号这三杯为什么不能确定,可以用什么好的方法来分辨?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观察方法:看、闻、尝、(摸)。

(板书)提示:老师有一个重要的提示,那就是对于不认识的物体,我们不能随便去闻,更不能随便去尝,知道为什么吗?(以免引起中毒)3.师:你是怎么闻的?(演示扇闻法)(确定2号杯为白醋)师演示“闻”的方法:用鼻子闻的时候,不要直接靠近物体,要用手扇过气味来闻。

4.我们已经知道糖水和清水没有毒,可以尝(确定3号杯为糖水)。

师演示“尝”的方法:品尝时用舌头尝的时候,要用筷子或别的物体蘸取少量的物品进行品尝。

5.小结:经过了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终于把水找出来了,同时也把水的特点找出来了,水有什么特点呢?:透明,无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是最好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但是观察的方法有很多,引导学生讨论发现观察的顺序】三、探究水的另外两个特点1、师: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用看、闻、尝、摸的方法很快的帮老师解决了问题,老师心里很佩服。

水除了这四个特点之外,还有其他的特点吗?(生猜测:有形状、会流动。

)师:水到底有没有形状,会不会流动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2.生交流验证的方法。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用老师给你准备的材料看看是否能验证水的这两个特点。

小组长领取材料。

3、生汇报探究结果。

4、小结:通过验证,我们发现水是没有固定形状,水会流动。

(板书)。

5、讲解:像水这样没有固定形状,并且会流动的物体叫“液体”。

像橡皮、木块这样不会流动的物体叫做“固体”。

常温、常压下,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强调常温、常压是条件,因为水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变成冰,也可以变成水蒸气)5.知识扩展提问:你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液体吗?学生交流。

四、体会水资源匮乏对我们的影响,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师:水不但美丽,而且是生命之源,它孕育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但是可供人们利用的水资源是有限的。

大家请看:(出示地球上水的分布图)地球上97%的水是海水和咸水湖中的水,只有3%是淡水,而淡水中还有许多不能被开采的深层地下水。

水蒸气等还有地球南北两极冰山占了76%。

(从形态来看,水有液态、气态和固态之分)。

地球上的水虽然比较多,但是人类实际能够利用的水只占地球上总水量的0.37%左右。

有专家预言,水资源短缺将成为21世纪面临的最为严重的资源问题。

我国的水资源就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水污染,淡水缺乏……生:我们一定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小结:同学们有环保意识,老师感到非常的高兴,但是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就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去节约用水,“别让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的眼泪”。

(大家请欣赏几幅与节水有关的图片)。

五、板书设计:认识水观察方法:看闻尝摸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会流动无固定形状学习目标:1、科学探究:能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水的多少。

进一步学会用科学实验来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

学会使用量筒量水的多少。

2、科学知识:知道比较水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一些是比较简单的,认识毫升。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及乐于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利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使用量筒,比较出水多了多少。

学习过程:1、引入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瓶水。

三个瓶子中,水面都高低不同。

哪个瓶子里的水多?哪个瓶子里的水少?还是一样多?你知道吗?并简单说说理由。

自评:这种猜测实际上就是科学思维的培养,猜测的正确与否,需要用科学实验来证实。

以此来引出这节课实验的重要性。

通过创设各种探究情景,引导学生产生问题而形成具体的探究任务来进行科学形象思维的训练。

2、进行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1)讨论比较水多少的方法。

先提问:要比较这两个瓶子中哪个瓶子里的水多,直接用肉眼观察行不行呢?你认为可以用什么办法呢?小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不要只局限于一种方法。

并进行学生讨论交流。

再汇报:你们决定用什么方法来比较?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比较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方法:倒入同样的杯子、瓶子比高低;倒入小杯比杯数;用秤比重量……)自评:在科学思维的培养中,讨论是一种很直接、很有效的启迪方式。

(2)学生比较水的多少。

刚才我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很多办法,这些办法都可以来比较水的多少,下面就请大家自主选择一种办法来比较两个瓶子中水的多少。

同时,老师要提醒大家在倒水的过程中不要将水倒出来,保证比较的准确度,把你们的比较结果记录下来。

自评: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中,记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很多灵感或习惯都是在点滴的记录中逐步培养的。

3、引导学生使用量筒比较水的多少。

(1)引出量筒。

我们已经比较出来两个瓶子里水的多少了,那么其中一个瓶子里的水比另一个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你可以怎样来描述呢?学生汇报。

为了精确地测量水的多少,需要借助专用测量水的仪器,量筒就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

(2)认识和使用量筒。

现在我们来观察量筒,比一比谁的发现多?注意量筒是玻璃做的,我们在观察使用时要注意什么?(轻拿轻放)小结:量筒壁上有刻度,这刻的单位是毫升,毫升就是通常用来表示液体的单位。

在我们使用的量筒上,每一格刻度代表多少毫升?一次最多可以测量多少毫升的水?提问:你们认为在读数据时,视线应怎样?出示:(读数示意图)视线应与量筒上的刻度与液面相平。

讲述:很多同学一定想马上使用量筒来测量水的多少了,现在就请各小组用量筒分别测出三个瓶子里各有多少水?相差多少水?把测量的结果写在探究记录纸上。

各组汇报测量结果。

自评:科学思维的培养离不开科学仪器,仪器的介入增加了验证的准确性,正确使用仪器有利于思维空间的拓展。

4、练习测量50毫升的水。

5、小结延伸。

今天我们就怎样比较水的多少进行了研究,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新的问题吗?在生活中,大多数液体的包装材料上都标有具体多少毫升的数据,请大家注意观察。

小水轮学习目标1.学习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和简单工具组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小水轮。

2.能有意识地通过公平对比,发现水位的高低、水流量的大小会影响小水轮转动的快慢3.通过看图片和相关视频,了解人类对水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水有力量,并尝试通过实验发现水位的高低、水流量的大小会影响小水轮转动的快慢。

难点:在让小水轮转得更快的活动中,能有意识地进行公平对比学习准备:1.教师材料:人类对水力资源利用的相关图片、视频2.学生分组材料:厚约2厘米的胡萝卜1段、铝片4片、长铅丝1根,水槽架子、漏斗2 粗细不同的橡皮管各2根、水杯、水。

学习过程一、课件出示:1、组装小水轮。

材料:厚约2厘米的胡萝卜1段、铝片4片、长铅丝1根。

老师示,学生观看。

组装好后,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

2、让小水轮转起来(1)你有办法让小水轮转起来吗?办法一:用嘴吹;办法二:用手拔(2)讨论:怎样让水轮转得更灵活动手试一试。

用水的力量让小水轮转起来材料:水槽架子、漏斗2个、粗细不同的橡皮管各2根、水杯、水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老师示。

(3)怎样让小\水轮转得更快?生1:我把漏斗拿高一点。

生2:水加多一点;生3:水加快点。

(4)你还有其他办法吗?(5)讨论:能不能用纸杯代替漏斗做这个实验?为什么水塔总是造的高高的?二、动动脑筋你知道吗?人们可以借助水的力量做哪些事情?课件出示:引水灌溉农田、水力发电。

三、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哪里有空气学习目标1、通过捉空气活动,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通过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发展求异思维。

通过交流,能认同他人合理的观点,体验分享的快乐。

3、通过实验,知道一些物体中也有空气,初步建立用事实证明观点的意识,提升认真细致观察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难点本课的重难点均为: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发展求异思维,体验分享的快乐。

学习准备1、实验器材:塑料袋、水槽、水、抹布、泡泡液、棉签、牙签、羽毛、托盘、尺、瓶子、粉笔、辣椒。

2、教学用具:板书、板画贴、奖励贴、投影仪、ppt。

学习过程活动一:尝试感觉空气存在的办法1.活动:把空气捉到袋子里。

* 教师出示塑料袋,提出任务,要求学生快速完成举起袋子。

提示学生捉到空气后旋转袋口防止空气漏出。

2.交流:捉空气的具体地点。

* 选择不同位置的学生来交流。

3.小结: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

*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板书。

4.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感觉袋子中的空气。

* 先请一位学生交流,明确任务:感觉到袋子中的空气。

5.交流并演示:感觉空气存在的方法。

* 请学生到讲台前演示。

将交流的方法用板画贴在黑板上,并写上学生的学号。

6.小结:借助物体用不同感官感觉空气存在的办法。

* 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办法进行归纳:用眼睛、耳朵、皮肤感知。

7.反思:自己原先想到了几种方法,通过交流又知道了什么方法,新方法是如何知道的。

* 让学生数数黑板上贴着的办法。

用手势表示自己原先想到的办法数。

请一位学生交流自己原先的办法,全班学生指出这位学生现在知道的办法的分享者学号。

活动二:探究一些物体中是否有空气1.观察物体并预想:这些物体中是否有空气。

*出示尺、瓶子、辣椒、粉笔。

让学生填写记录单预测栏,并交流预想的理由。

根据学生交流移动板画。

2.设计:证明自己观点的实验方案。

* 引导学生使用操作方便,便于大家同时观察的方法,即放到水里看气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