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角度浅析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
跨文化中西社交礼仪跨文化差异比较与分析

跨文化交际礼仪课程学期论文中西社交礼仪跨文化差异比较与分析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中西方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领域上的联系日益紧密。
在这个过程中,社交礼仪无疑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社交礼仪不但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准,还能折射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然而,因为中西方国家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使得它们在社交礼仪方面也有着很多不同之处。
我们必须对这两种礼仪文化之间的差异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关键词:现代社交礼仪中西礼仪起源中西礼仪文化差异中西社交文化特征跨文化交际正文: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没有礼仪的社会是一个不成熟的社会,一个没有礼仪的民族则是一个不和谐的民族.礼仪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立足世界的基础,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有统一的礼仪。
社交礼仪可以被定义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必须参照的标准的行为准则,比如相互尊重和友好。
现代社交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也称现代交际礼仪。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
但是有时候,中国人在西方人眼里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这种中西方在社交礼仪上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造成的。
下面来谈谈现代社交礼仪的的内容可以分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
礼节可以理解为礼仪节度,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示致意、问候、祝愿等惯用形式。
礼貌可以理解为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友好的行为规范。
仪式可以解释为具有专门程序、规范化的活动。
仪表可以理解为外表,包括容貌、服饰、姿态、举止等。
那么现代社交礼仪应该怎么去分类呢?现代社交礼仪的表现就礼仪使用的媒介把礼仪表现分为语言类礼仪、身体语言类礼仪、饰物类礼仪、酒宴类礼仪。
语言类礼仪:语音类、口语类和书面类。
饰物类礼仪:由服饰、化装美容等代表的礼仪;通过各种物品代表的礼仪。
酒宴类礼仪:通过设宴喝酒吃饭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欢迎的礼节。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跨文化沟通: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交流技巧

跨文化沟通: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交流技巧概述跨文化沟通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之间进行有效交流和理解的过程。
在中西方文化差异明显的情况下,跨文化沟通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主要差异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交流技巧来缩小这些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1. 价值观与信仰体系中西方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存在较大的差异。
例如,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上,西方国家倾向于强调个人独立和自由,而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则更注重集体责任和社会秩序。
2. 社交礼仪与行为规范中西方社交礼仪和行为规范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商务场合,中国人更注重建立个人关系和信任,而西方人可能更加直接、注重结果。
3. 沟通方式与表达风格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也会因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
在表达风格上,中国人可能更加委婉和间接,而西方人倾向于更加直接和明确。
4. 时间观念与时间管理中西方对待时间的观念和管理方式存在差异。
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和弹性安排,而西方国家更加注重准时和效率。
跨文化沟通技巧1. 学习和尊重对方文化为了建立良好的跨文化沟通,我们需要努力学习并尊重对方文化的差异,包括价值观、社交礼节等方面。
这可以通过阅读、参加跨文化培训或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来实现。
2. 建立信任和理解的基础在跨文化沟通中,建立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主动、友善、耐心地与他人交流,并尽量理解彼此的观点和意图。
3. 沟通方式灵活适应意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沟通方式的差异是非常关键的。
我们应该灵活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并尝试适应对方的表达风格。
4. 尽量避免跨文化误解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跨文化误解很常见。
我们需要注意措辞、表达方式和非语言信号的差异,并不断寻求澄清和共识。
5. 注重建立联系和人际关系在中西方文化之间,建立稳定的人际网络对于成功的跨文化交流至关重要。
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建立支持系统或与当地人合作,可以增强联系和了解。
结论跨文化沟通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领域。
跨文化交际中商务礼仪的差异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商务礼仪的差异分析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发展,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商务沟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跨文化交际中,商务礼仪的差异经常会成为影响商务合作的一大障碍。
本文将对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进行分析。
1. 礼貌与尊重在中国文化中,礼貌与尊重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反映在商务礼仪上。
比如在商务交流中,中国人通常会对外国人称“先生”或“小姐”,以表示尊重。
另外,在与长者、上级、客户等人员交往时,中国人会在语言和行为上表现出更多的尊重。
而在西方文化中,尽管礼貌和尊重也是很重要的,但通常不用那么严谨。
在商务交流中,外国人通常称呼中国人的名字或姓氏,这并不代表不尊重,而是一种表达方式的不同。
2. 礼仪与礼品在中国文化中,礼仪通常是以礼物的形式呈现。
例如在商务交流中,如果有重要客户或上级来访,中国人通常会准备一些小礼品送给客人,以表达友好和感谢。
但在西方的商务交流中,礼品并不被看作是必要的。
相反,过于豪华的礼品可能被视为诱惑或收买。
3. 用餐礼仪在中国文化中,用餐礼仪非常重要。
比如在商务宴会中,吃饭时需要注意如何使用筷子、如何安排座位、如何应对饮酒等问题。
在西方文化中,用餐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但通常更加注重文明的行为和礼貌,如不大声喧哗、不说话时不吃东西等。
4. 客人与主人在中国文化中,客人通常享有特殊的礼遇和照顾。
比如在商务交流中,中国的主人通常会在场外照看客人,在场内为客人招待、照顾。
然而,在西方商务文化中,客人和主人通常是平等的。
双方的关系是基于交流和共享,而不是仅仅出于礼节。
5. 会谈方式在中国商务文化中,会议通常非常庄重和严肃。
中国人通常不会过多地使用幽默或轻松的氛围来捏合气氛,而是更注重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在西方文化中,会议通常更加注重氛围的轻松和愉快。
尽管国际会议也会遵循规定,但在商务交流中,有时候轻松的氛围可以帮助双方更好地达成共识。
总之,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商务礼仪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和礼仪一方面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在商务合作中也是关键因素。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及成因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及成因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职场、社交场合还是日常生活中。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社交礼仪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差异表现和成因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异同。
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西方社交礼仪的习惯和规范存在差异。
以见面问候为例,中国人通常会用“吃了吗?”、“去哪儿?”等语句来打招呼,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简单的问候“Hello”或“How are you?”。
在餐桌上,中西方礼仪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注重团结和亲密,因此围桌吃饭是一种常见的形式,而西方人则更强调独立和距离,因此分餐制更为流行。
中西方社交礼仪在行为举止和交际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注重谦虚和面子,因此在交往中更注重他人的看法和意见,而西方人则更强调个性和自主,因此在交际中更注重自己的表达和展示。
例如,在赞美他人时,中国人通常会说“过奖了”、“不敢当”等客套话,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感谢或欣赏之情。
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源于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宗教、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面。
历史上的不同遭遇和经验使中西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而影响了社交礼仪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国强调等级制度和儒家思想,因此社交礼仪中表现出谦虚、尊重长辈和权威的特点。
而在西方,特别是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因此社交礼仪更注重个性表达和自由。
除了历史背景,文化、宗教和政治因素也对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产生了影响。
例如,中国文化深受孔孟思想的影响,强调和谐、尊重和谦虚,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精神,因此在社交礼仪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宗教信仰也会影响社交礼仪,如西方文化受基督教影响,强调人人平等和互助,而在以佛教为主的东方文化中,强调因果报应和修行。
政治因素也会对社交礼仪产生影响。
例如,在社会主义国家,强调集体主义和团结精神,因此社交礼仪中表现出注重团体和和谐的特点。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礼仪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观、道德观、社会规范以及生活方式。
中西方由于历史、地理、宗教、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礼仪文化。
了解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减少误解和冲突,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尊重。
一、社交礼仪在社交场合中,中西方的礼仪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中国人在见面时,通常会使用握手作为主要的问候方式,同时伴有亲切的问候语,如“您好”、“最近怎么样”等。
关系亲密的朋友之间可能会拥抱,长辈与晚辈见面时,晚辈往往会主动向长辈鞠躬问好。
而在西方,亲吻脸颊和拥抱是常见的问候方式,尤其是在亲朋好友之间。
初次见面时,通常以握手表示友好,但握手的力度和时间相对较短。
在称呼方面,中国注重辈分和身份,使用诸如“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等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关系的长辈,以表示尊敬。
在工作场合,会使用职位称呼,如“李经理”、“王主任”等。
而西方更倾向于直呼其名,除非在非常正式的场合,才会使用“先生”、“女士”、“博士”等称呼。
交谈时的话题选择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在交流中可能会更多地涉及家庭、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个人情况,并且喜欢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
在西方,这些话题被认为是比较私人的,不太适合在初次见面或不太熟悉的人之间谈论,他们更倾向于谈论天气、旅游、艺术、体育等相对轻松和公共的话题。
二、餐桌礼仪餐桌礼仪是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人通常使用筷子作为餐具,进餐时注重分享和热闹的氛围。
菜肴会摆在桌子中央,大家共同享用。
在座位安排上,长辈或尊贵的客人通常坐在主位。
敬酒是常见的礼仪,通过敬酒来表达尊敬和感激之情。
西方则以刀叉为主要餐具,实行分餐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食物。
用餐时,一般从外向内依次使用餐具。
座位安排也有一定的讲究,男女主人会分别坐在餐桌的两端,贵宾坐在主人的右侧。
在西餐中,喝酒一般不劝酒,而是根据个人意愿适量饮用。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社交礼仪的规范也有所不同。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尊重、目光、身体接触、餐桌礼仪和礼物送礼。
首先,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表现在尊重的表达上。
中方文化强调的是对长辈、上级、学者等的敬重和尊重,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称呼他人时使用尊称,如称呼长辈为“爷爷”、“奶奶”等,称呼教授为“教授”等。
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则注重平等和个人价值,人们通常按照姓名称呼对方。
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使用Mr./Mrs./Ms.加上姓氏来称呼他人。
其次,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表现在目光的交流方式上。
在中方文化中,直接目光交流被视为不礼貌和对方侵犯,通常人们会避免直视对方的眼睛。
然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中,直接目光交流被视为尊重对方和显示自信的方式,人们通常会与对方进行直接的目光交流。
第三,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体现在身体接触上。
在中方文化中,人们在与他人的接触时通常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并避免身体接触的方式。
相反,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愿意通过握手、拥抱和亲吻等方式来表达亲近和友好。
第四,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存在于餐桌礼仪上。
在中方文化中,用餐时人们通常会使用筷子,并有一些特定的规矩,如不直接用筷子指着他人、不把饭菜放在手上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刀、叉、勺是常用的餐具,用餐时人们通常会进行简单的示意,将刀和叉交叉放在餐盘上表示未饭中。
此外,西方人在用餐时还有一些规范,如应等其他人一起用餐、不把手放在桌子上等。
最后,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体现在礼物送礼方面。
在中西方的礼物文化中,虽然都强调礼尚往来和表达感激之情,但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中方文化中,人们通常重视礼物的价值和花费,并注重礼物的包装。
而在西方文化中,礼物的重要性不在于价值的大小,而是在于表达情感和对对方的尊重。
此外,西方人在接收礼物时通常会当面进行打开,并表达感谢之情。
总之,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尊重、目光、身体接触、餐桌礼仪和礼物送礼等方面。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与对策研究基于语境的分析

对策和建议
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应用中西方商务礼仪,首先,我们需要树立跨文 化意识,尊重并理解对方的文化差异。其次,加强语言交流能力,避免因语言障 碍而造成的误解和冲突。再次,培养高效的沟通技巧,包括倾听、表达、反馈等。 最后,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降低文化差异带来的风险。
结论
本研究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探讨了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及其对策。中西方 商务礼仪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在全球化背景下, 为了更好地促进国际商务交流与合作,我们需要树立跨文化意识,提高沟通技巧, 培养合作精神,以应对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带来的挑战。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 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礼仪及其对国际商务合作的影响,为跨文化交际提供 更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针对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跨文化意识。在商务交往中,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商务礼 仪习惯,尊重对方的差异,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2、提高沟通技巧。学习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倾听和 理解对方的需求。采用直接、坦率的沟通方式,避免模棱两可的语言表达。
3、建立互信机制。在商务合作过程中,要注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通过加强企业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双方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结果与讨论
中西方商务礼仪在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例如,中国商务人士往往注重关 系和情感的建立,而西方商务人士更具体业务和合同的签订。此外,中国式的热 情和谦虚在西方文化中可能被视为不专业或缺乏自信的表现,而西方的直接和坦 率的交流方式在中国文化中可能会被视为不礼貌或冒犯。
然而,这些差异并非绝对优劣之分。在具体的商务情境中,中西方商务礼仪 各有其优点和适用性。例如,中国式的热情和好客可以营造友好的合作氛围,有 助于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而西方的直接和坦率的交流方式则可以提高沟通 效率,使双方更加了解彼此的需求和立场。
跨文化交往中的礼仪差异

跨文化交往中的礼仪差异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往变得越来越频繁。
不同文化之间的礼仪差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在跨文化交往中常见的礼仪差异,并探讨如何应对这些差异,使得交往更加顺利和成功。
一、礼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文化对礼貌的表达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比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通常会弯腰行礼以示尊重和谦逊。
而在西方文化中,通常会握手或者轻轻碰一下对方的面颊表示问候。
在日本文化中,人们常常使用鞠躬来表达敬意。
因此,在跨文化交往中,要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中的礼貌表达方式。
二、时间观念和准时性在跨文化交往中,时间观念和准时性也是一个常见的礼仪差异。
西方文化通常非常注重准时性,迟到被视为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而在一些东方文化中,弹性时间观念较为普遍,稍稍迟到是被宽容的。
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往时,要尽量准时到达,但也要对不同文化中对时间的看法保持理解和宽容。
三、言语和肢体语言不同的文化对言语和肢体语言的运用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一些文化中,直接表达意见被视为无礼的行为,婉转和间接的表达方式更受重视。
而在一些文化中,直接表达被视为坦诚和高效的沟通方式。
同样,一些肢体语言的手势和姿势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存在截然相反的含义。
因此,在跨文化交往中,要注意言辞的选择,并避免使用引起误解或冲突的肢体语言。
四、用餐礼仪在不同文化中,用餐礼仪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用餐时通常会使用刀和叉,食用合适的份量,优雅地进食。
而在一些亚洲文化中,人们习惯使用筷子,共享菜肴,认为多吃一些是对主人的尊重。
因此,在跨文化用餐中,要了解并尊重对方的餐桌礼仪,尽量遵守当地的规范,以避免尴尬和误解。
五、服饰和外表不同文化对服饰和外表的要求也存在差异。
在一些文化中,穿着正式和得体的服装被视为尊重他人和场合的表现。
而在一些文化中,注重个人舒适和自由,对穿着并不特别讲究。
因此,在跨文化交往中,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文化背景,做出适当的着装选择,并对他人的服饰选择保持包容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跨文化角度浅析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摘要:中西方之间的社交礼仪有着很大的差别,不了解这差别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
本文对比并分析了中西方社交礼仪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使得人们走出交际误区。
一、引言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
特别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因为不了解这些差异而引起误会和笑话并不少见。
由此可见,了解中西方礼尚交往得习惯差异很有必要的。
往大处来说,一个国家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贸易中。
了解对方的礼仪习惯,将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交往。
从小出来讲,一个人了解对方的礼仪民族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容易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
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二、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一)打招呼汉语和英语在见面语方面有许多差异。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1、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语直译成英语(即: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yet”)。
美国人可能会迷茫,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
不了解汉习俗语,比如,问对方:“Have you eaten yet对方可能觉的这不是单纯的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
又如“Where are you going”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所以他|她对这一句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 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
2、汉语中见面打招呼的另一个通常方式是就对方的做得事发问。
例如,一个人在扫地,你可以说:“扫地呢?你下班回来的时候,妻子在做饭,你可以说:“做饭呢?”在英语中被人看作是明知故问,在有的场合甚至会被认为是对于个人隐私的侵犯。
3、在英语中祝愿性质的见语与比较多,例如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 Good day ,Good night都是祝愿性的。
而汉语中比较少。
北方人早上见面说:“你早!”或者“早!”广东人早上见面说:“早晨!”在功能上他们与Good morning 是相同的,但是严格来说意思是不一样。
“早安”“早上好”、“晚安”都是从英语翻译过来的,适用范围比较小。
Good day则至今还没有很妥帖的译法。
(二)称呼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
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违情理,不礼貌,没教养。
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却是得体,亲切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可在姓氏前加Mr,Mrs 或Miss。
比如:Mr.Smith、Mrs.Smith、Miss.Alice等。
在汉语里,我们可以用“老师、书记、经理、工程师”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而在英语中却不能,我们不能说“Teacher Zhang”(张老师),“engineer Wu”(吴工程师)等。
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美国人的习惯把Mr、Mrs、Miss与姓(名)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大哥”“二哥”“大嫂”之类,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
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一般指虎其名就行了。
(三)恭维与谦虚无论在我国文化中还是西方文化中,谦虚都是一种美德。
妄自尊大的人一般都不受欢迎。
西方人在收到恭维是说“谢谢”并不说明他们不谦虚。
更何况也不是每个都说“谢谢”。
英美人表示谦虚有很多方式,例如,以往在信的末尾写“Your humble servant”.在谈到几个人时,习惯上是把自己放到最后,例如,说“My wife and I”,而不说“I and My wife”,说“my colleagues and I”,而不说“I and my colleagues”。
谈到自己的贡献是可能会说“This is what little I can do”,故意把自己的贡献说小一些。
而我们表示谦虚的方式与西方不同,程度也不同。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谦虚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求人们谦虚名称为行为的准则。
如说自己的意见是“不成熟的意见”,说自己的画是“习作”等等。
由于中西方谦虚方式不同,程度不同,在进行交际时可能会出现一些误解,例如,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
着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认为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
例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Your English is very fluent(你的英语说的很流利)”“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No,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不,我的英语讲的不好)”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美国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
又如,再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再养一位中国女士说:“You look beautiful today.(你今天很漂亮)”这位中国女士谦虚地说:“Where、Where(哪里,哪里)”幸亏这位美国人懂一点汉语习惯,非常巧妙地说了一句:“Every-Where”根据英美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一道谢或爽快的接受的方式作答,而不希望一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
对于上面两位的赞扬、恭维话,英美人的作答是:“Thank you!”“Thank you for saying so.”(四)道别来访的客人在结束访问时都要想主人告别,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中告别的方式和节奏不同。
英美人在向主人告别时往往要先表示几次,最后才站起来。
正式的告别比较短暂。
例如,英美人会说:“I guess we must be going soon.Our babysitter expects us to be back by ten-thirty.”(我们很快得走啦,我们家保姆希望我们十点半前回家)说完之后,客人并不立即站起来走,而实在聊些家常,过来几分钟以后,再说:“It’s getting late.We must run soon.(天晚了,我们要赶快走了)。
在过几分钟,客人站起来说:“We have to say goodbye now.We enjoyed the evening very much.Thanks a lot(我们现在得说再见了。
今天晚上过的很愉快。
多谢了。
)客人向门口走去,主人陪客人走到门口,再说两句客套话就算完成了告别的整个过程。
与之相比,中国人的告别过程是前短后长。
感觉到是告别的时候了,客人站起来说:“时候不早了,我们要走了。
”或者说:“明天早上还得上班,我们告辞了。
”主人吧客人送到门口,甚至马路上,客人对主人说:“请留“,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再来啊”等等。
这些话都不能直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 here,Go slowly, Walk slowly,Come again听起来不顺耳,也不符合英美的习惯,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See you later”、“So long”、“Take care”就可以了。
(五)结语因此,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应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随时将它与我们的母语进行对比,使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进而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
(六)参考文献] Davis[1.L. Doing culture: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in Action.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hing Press,2001[2]Li, Yuxiang. Nonverbal Language in Chinese and -China Foreign Language. 2006[3] Scollon, R. & Scollon, S. W.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Approac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ing Press,2000 [4]Dorothea Johnson. The Little Book of Etiquette Protocol School of Washington, Philadelphia\London,Running Press.[5] 陈安萍 . The function social etiquette among people.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黄艳丽.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社交礼仪. 湖南吉首邵阳血缘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王元玲. 李瑾. 英语学习与东西方交际文化差异[j] 临沂师专学报,1997[8] 张爱苗. 浅析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2008[9]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面面观.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0]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1]金正昆. 商务礼仪[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孙爱珍.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 [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2 .[13]佟玉华,张建国交际中的常用礼仪. 现代交际[J] 1994[14] 邓慧. 论中西方文化对礼仪的影响 [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ocial Etiquett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rom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Abstract: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ocial etiquette, People don't know this difference which is bound to lead to communication barriers, conflicts and misunderstandings. This paper contrasts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ocial etiquette, so as to make the people out of communication misunderstandings. 1, the introductionDue to the different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people of different countries in the decency communication habits have many differences. Especially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eremonial difference is very big, because they do not understand these differences and cause misunderstandings and jokes are not uncommon. Thus,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 Chinese and western courtesy and communication habits is necessary. To the major, a country i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trade, understand mutual etiquette habits,which will be conducive to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Since to the small,if a man understand mutual etiquette and national habits,who will be respected and give each other a good impression In the first in order to contact smoothly,2,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ocial etiquette 2.1 say "hello"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about meet languag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here are the followings:2.1.1the more familiar with each other between the Chinese people meet greetings, generally USES the following terms: "where to" , "eaten yet" If these greetings is literally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i.e., Whe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yet "). Americans may be lost, confused, sometimes may cause misunderstanding. Don't know Chinese custom language, for example Chinese people ask: "Have you eaten yet Americans may think this is not a simple greeting, and will think you may send to his | her invitation. And like "Where you going".which will be likely to cause the other party, so his | her response to this sentence is probably: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2.1.2 greeting in China is another way which is usually needed to ask each other. For example, a man is sweeping the floor, you can say: "You are sweeping the floor When you comeback from work, your wife is cooking, you can say:" cooking "In English,all these are impolite,cause you obviously know these perfectly,you purposely ask them again. Even in some places think that the right of their privacy is broken .2.1.3wishes is naturally used more and more in English language , such as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Good day, Good night are wishes. But less in Chinese. Northerners morning meeting said: "you're early!" "Or" early!" Cantonese morning meeting said: "morning!"the function with Good morning is the same, but is not strictly.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night" are translated from English, the applicable scope is small. Good day, yet it is not very appropriate translation methods.2.2 callIn Anglo-American countries, people call each other is different from our habits vary greatly. Some call in Chinese it seems counter-intuitive, rude, not upbringing. Such as: children don't call grandpa and grandma, but a first-name basis,which is decent, kind, young said the elderly, and they can add in front of the name of Mr, Mrs Or Miss. Such as: Mr. Smith, Mrs. Smith, Miss. Alice, etc. In Chinese, we can use "Teacher, secretary, manager, engineer" and other words it usedas a salutation with surname, and but in English, we can't say "the Teacher Wang" , "engineer" Wu (Wu engineer), etc. The correct statement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habits of Americans put Mr, Mrs, Miss, and last name (name), respect or courtesy. The Chinese call the family members, relatives or neighbors, often with a "big brother" "second brother" "sister-in-law", these names cannot be used in English. When the call in English no matter men or women, generally refers to the tiger name.2.3 the compliment and modestBoth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modesty is a virtue. Self-important people are generally unpopular. Westerners say "thank you" which doesn't mean they don't modest. What's more, someone not say "thank you". British and American people say that there are many ways to modest, for example, in the past at the end of the letter to write "Your humble servant". When talking about a few people,you should put yourself in the end, for example, said, "My wife and I", and don't say "I and My wife," said "My colleagues and I", and don't say "I and My colleagues". When it comes to their own contribution,they might say "This is what little I can do", not deliberately say his own contribution. And our modesty is not similar with thewestern. In our traditional education of modesty is a very important aspect, so people in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demand that the modest name guidelines for action. If he calls his opinion that is "immature opinion", says he is the "paper" and so on. Due to varied degrees and western modesty has its treat, and there might be some communication misunderstandings, for example, when British and American people praise or congratulations Chinese, we are glad in the heart ,but we never say with our mouth. Perhaps we Chinese believe that "modesty" is a virtue's sake, don't think that what we have done disrespect for others. For example, a foreign tourist said to the tour guide : "Your English is very fluent, Your English is very fluent)" "the tour guide humbly replied:"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No, No, I can't speak English) "with the Chinese modesty answer, American will doubt whether their judgment is wrong. Another example, the ball again, an American said to a Chinese woman :" You look beautiful today. (You are so beautiful today), "the Chinese lady modestly said:" Where, Where, Where, Where) "thanks to the American understand a little Chinese habits, very cleverly said 1:" Every - Where " according to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habits, when they praise others, always hope others to say:“ Thank You or readily acceptthe answer”, but do not hope a modest and polite way to answer their praises. For the above two compliment, flattery, British and American will say:" Thank You! "" Thank you for saying so."2.4say goodbyeDuring his visit to the end of the visiting guests were farewell to host, however, say goodbye to the way i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different rhythm. British and American people often say goodbye to the host said several times, finally stood up. A formal farewell is short. For example, British and American people will say: "I guess we must be going soon. Our babysitter expects us to be back by ten - thirty." (we have to go soon, Our family may hope we back home at half past ten-thirty) ,but the guest does not immediately stood up and walked,then talk about homely, a few minutes later, say again: "It 's getting late. We must run soon. (It's getting late; we need to hurry up to go). In a few minutes, the guest stood up and said:" we have to say goodbye now. We enjoyed the evening very much. Thanks a lot, we have to say goodbye now. Had a good time tonight. Thanks a lot.) The guest walk to the door, the master follow to the door, and say goodbye.By contrast, Chinese farewell process is short after long before. Feel it's time to say goodbye, the guest stood up and said: "it's getting late, wehave to go." Or: "we have to work tomorrow morning, we go now." Master sent the guest to the door, even on the road, the guest said to his master: "please stay", master finally say: "go", "care" and "come again", and so on. These words can't literally translate into English, if Stay here, Go slowly, Walk slowly, has again sounds a little weird, also does not conform to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habit, in fact, smiled and said goodbye gestures or say: "Good - bye", "See you later", "So 3.five epilogueTherefore, we are learning English, and should understand its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social customs and habits, always compare it with our mother tongue, which make you consciously aware of the root causes of non-standard language and avoid method, and then using specification language consciousness has been strong.4.Reference] Davis[1.L. Doing culture: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in Ac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hing Press,2001 [2]Li, Yuxiang. Nonverbal Language in Chinese and -China Foreign Language. 2006[3] Scollon, R. & Scollon, S. W.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ing Press,2000[4]Dorothea Johnson. The Little Book of Etiquette Protocol School of Washington, Philadelphia\London,Running Press.[5] 陈安萍 . The function social etiquette among people.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黄艳丽.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社交礼仪. 湖南吉首邵阳血缘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王元玲. 李瑾. 英语学习与东西方交际文化差异[j] 临沂师专学报,1997[8] 张爱苗. 浅析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2008[9]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面面观.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0]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1]金正昆. 商务礼仪[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孙爱珍.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 [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2 .[13]佟玉华,张建国交际中的常用礼仪. 现代交际[J] 1994[14] 邓慧. 论中西方文化对礼仪的影响 [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5] 许启贤. 论中国古代的礼仪及其教育 [J]. 中小学刊.[16] 任雪萍. 中西方不同文化环境下礼仪的差异 [J] 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17] 吴受宁.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探析 [J] 理论导刊. 2007[18] 张燕. 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 [J] 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教2009肖颖娜.[19] 张双江. 中西礼仪文化在日常交际方面的差异及启示. [J] 科技信息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