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
山东10年高考之诗歌鉴赏

2012
唐诗
落 叶 修睦
(1)从写落叶的角度 看,第二联与一、三两 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 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 用?
2011
宋词
(1) 从上、下两阙的 关河令周邦 首句看,这首词是以 彦 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请简要说明。
(2) 简要分析 作者在这首词中 所表现的心情。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 分析。
4.“结合全诗”易忽略
13年山东卷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答案:霜天月升,溪流潺潺,溪烟袅袅如云般洁白,自由流淌到 野外的山寺前,诗人被这月夜美景吸引,起身欣赏,但举头望天, 将一切美景收入眼中后却因想起自己背井离乡、羁旅漂泊的遭遇, 不免产生思乡怀亲之愁,所以“不眠”。
1.诗歌理解是关键
(06山东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晓上空泠峡①
王闿运②
语序的倒错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闿运(1832 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敢治抱负,然而屡 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 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 解。
浅谈山东高考之诗歌鉴赏
莱芜一中 高新贺
14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汇编
省份 全国1 诗名作者 阮 郎 归 无名 氏 朝代体裁 宋词 省份 山东 江湜 秋暮吟望 四川 赵执信 清诗 诗名作者 山寺夜起 清诗 朝代体裁
17道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总与答案

17道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总与答案一.新课标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答:用来含蓄地表达对统治者的不屑和愤慨之情。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让皇帝来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有稀罕你皇帝的恩赐!二.天津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8分)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又叫秋闱。
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答:轻微、新鲜、清爽等。
(2)“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答: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3分)答:例:“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近十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

近十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一、概述近十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中关于诗歌鉴赏的题目层出不穷。
这些题目要求考生通过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展开分析和评论。
下面将从近十年高考语文试题中选取几个典型的诗歌鉴赏题进行分析,以便考生们加深对这些题目的理解。
二、题目分析1. 请分析“初夏”所表达的主题和意境,并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作者表达的感受和启示。
这道题目要求考生对一首名为“初夏”的诗进行鉴赏分析。
首先,考生需要分析诗歌的主题,即“初夏”。
要理解作者描绘的初夏是怎样的,呈现出的意境和感受是怎样的。
其次,考生需要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分享自己对初夏的感受和启示。
这道题目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诗歌分析能力和生活经验,注重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请分析这首诗中表达的主题,并结合诗中的形象、意境和修辞手法,谈谈作者对主题的思考和展示。
这道题目要求考生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主题、形象、意境和修辞手法。
考生需要通过解读诗中的形象和意境,来推测出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以及作者对这个主题的思考和展示。
对于这样的题目,考生应注重对诗歌的细致剖析,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意图呈现。
同时,还要学会发现和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进一步丰富对诗歌的鉴赏。
3. 请结合生活经验和对这首诗的理解,谈谈你个人对诗人的评价和这首诗的赏析。
这道题目为考生提供了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人和诗进行评价和赏析。
考生可以从诗的主题、情感表达、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提出自己的看法。
同时,要注重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将诗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个人角度出发,展开深入的思考和评论。
这样的题目要求考生有独立思考和评价的能力,且能将诗歌与自身经验相结合,使文章更具个性化和独特性。
三、总结通过对近十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题目注重考察考生对诗歌主题、意境、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的理解能力,同时也鼓励考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深入思考和评论。
诗歌鉴赏高考真题选(答案)

诗歌鉴赏参考答案一、13年山东卷【参考答案】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白色,一是具有动态。
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2.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作者简介】江湜(1818~1866),清代诗人。
咸丰时县学诸生,屡试不第,曾为幕僚,或作塾师,借以糊口。
江湜遭逢离乱,半生辗转闽浙苏三地,生命历程与行旅密切联系,毕生心力完成一部诗集。
诗集中行旅诗歌占百分之四十多。
这些诗歌记行述闻见,以漂泊、回归为内核,辐射出孤独、深愁、思乡、回归四类情感主线,于山程水景中抒写出一颗乱世愁郁的心魂。
【注释】⑴宿:住,过夜。
⑵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
危:高。
⑶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⑷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语:说话。
恐:恐怕。
惊:惊吓。
【译文】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鉴赏】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
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
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首联“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月光普照大地,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奠定了思乡的基调。
接着诗歌转向对月光下一溪水雾的描写。
由于月光如水,澄澈明亮,所以,本来就洁白的云气更显洁净飘渺。
首联描写符合山中晚景特点,月光的衬托使得景物更加美好。
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
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
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
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
近十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试题精准解析和评价(含评分细则)

湖北黄石胡平语文工作室出品近十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试题精准解析和评价(含评分细则)2018.1.20本资料提供:(1)2012-2017年高考全国Ⅰ、Ⅱ、Ⅲ卷的试题、精准解析和评价;(2)适合高考全国卷学生做的试题和精准解析:2014-2017年高考北京卷、2016-2017年山东卷(江苏卷、天津卷)、2006-2015年高考湖北卷、2017年3月份后名校调考题试题评分细则1【背景】这是一首写住持礼部考试时见闻和感受的七律。
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颈联表明考试意义;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译文】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
举子们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
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答案】(1)BE B项中“奋勇争先”“一往无前”错误,应为“奋笔疾书,紧张肃穆地作答”,因为这是个比喻性的说法,注意与诗题中“进士”相对应的“战士”前面还有“无哗”的限制语。
E 项“承认……的事实”的说法错误,“自惭”实际上是作者的自谦说法,尾联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
(2)①用春蚕食叶的比喻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分)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2分)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分)2【背景】这是一首送别诗,写出了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庆贺辽主生辰的复杂心理。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颔联劝勉,勉励苏辙不辞辛苦,鼓励兄弟不辱使命;颈联嘱咐,通过设想之景,嘱咐苏辙不要忘记国家和亲人;尾联望归,作者借典故巧妙告诫弟弟,出使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
该诗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鉴赏诗歌形象十年高考真题汇编

鉴赏诗歌形象十年高考真题汇编一、(2020·新课标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袭美①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②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④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⑤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5.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③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①“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
②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
二、(2020·新课标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
泛指粗劣的饭菜。
浙江省近十年高考诗歌鉴赏

浙江省近十年高考诗歌鉴赏一、(6分)(2008•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1)此诗颔联以和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二、(6分)(2009•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
这里指花瓣。
(1)词中的“两种”指的是,“一家”指的是。
(2)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三、(6分)(2010•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定林①【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7分)(2011•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五、(7分)(2012•浙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未展芭蕉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唐)钱珝(金)元好问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10—15年高考语文全国2诗歌鉴赏真题整理含解析

10—15高考语文全国II卷诗歌鉴赏题整理(含答案)10年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案】8.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9.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赏析】江总今存征戍诗五首:《陇头水二首》《关山月》《骢马驱》《雨雪曲》,皆为乐府横吹曲辞,多描写边塞之荒僻与离人之忧愁,尤值一提是《雨雪曲》。
起句“雨雪”点题,“榆溪”乃边关之溪,“陇西”乃边关要塞,可见戍地之寒远。
“天寒旗彩坏”虽未如“风擎红旗冻不翻”形象,却异曲同工。
诗末回首遥望来时路,无限思乡之愁起。
《乐府诗鉴赏辞典》称此诗“苍凉劲直,颇有气骨”。
江总(519-594),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南朝陈大臣。
幼聪敏,有文才。
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
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遂擢为侍郎,后更官至太子中舍人。
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江总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
侯景反,台城陷,辗转避难,流寓岭南。
陈文帝天嘉四年(563年)还为中书侍郎。
后主即位,历任尚书仆射、尚书令,世称“江令”。
江总虽身为宰相,但不理政务,终日与陈暄、孔范等陪侍陈后主,游宴后宫,吟作艳诗,荒唐无度,当时谓之狎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号论文选题类型U D C 编号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近十年新课标卷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分析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师)年级2010级学生姓名张玉洁学号44指导教师李晓晖二○一四年四月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障、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论文管理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在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目录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键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诗歌鉴赏命题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与语文教材(新课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与语文考试大纲(新课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诗歌鉴赏试题的选材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特点及解题思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鉴赏形象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指认意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品味意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再现情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鉴赏语言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炼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语言风格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鉴赏表达技巧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修辞手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表现手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表达方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鉴赏诗歌内容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鉴赏情感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先要分析内容再归纳情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先分析表达技巧再归纳情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诗歌鉴赏试题的“套作”现象及教学建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古典诗歌鉴赏试题是高考语文试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搜集了近十年来新课标卷的高考语文试题,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来分析诗歌鉴赏的命题依据、选材情况、命题特点、答题方法以及现存问题。
加强古代诗歌学习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考;诗歌鉴赏题;新课标一、诗歌鉴赏命题依据2003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2007年开始了新课改之后的第一次高考。
“新课标”的出台,尤其为应试教育下的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气息,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更好的统一,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国高考要为普通高等学校选拔优秀的人才,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试题要能检测出考生业已具备的古代诗歌知识和古代诗歌鉴赏能力。
这就决定了高考语文卷(新课标)古代诗歌鉴赏试题要以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教材(新课标)和语文考试大纲(新课标)为命题的依据。
(一)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于2003年启动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中,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以“立人”为根本目标,对高中古代诗歌的教学目标和实施要求都有了具体说明。
《新课标》对高中古诗文教学有这样的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这可以看做是新课标对现代高中生在学习古诗文上知识与能力的基本要求,其中重点是对古诗文学习中基本素养的要求。
《新课标》中还有:“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
”这个部分可以看做是过程与方法上的要求,主要通过诵读和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品读诗歌。
《新课标》中还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吸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认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可以看出,这是强调学生应该通过对经典文本的学习,获得情感和价值观上的提升,培养对古代经典文化的热爱,并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加强文化积淀。
除了三维目标之外,新课标还折射出一些新的理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整体提高,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里主要是倡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的能力。
《新课标》中对古代诗歌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阐述,也就界定了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选材难度和考查内容,主要是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考试内容上,以考察学生感受古代诗歌中的文学形象、品味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为主,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文学常识积累情况和古代文学史发展状况进行考察。
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命题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与语文教材(新课标)高考不仅为国家选拔优秀的人才,也是对高中教学质量的验收,而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语文教材。
因此,高考语文卷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命题就必然不能与高中语文教材脱离关系。
在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中选了22首诗词,总共是十二课,分为三个单元,分别在必修二、必修三和必修四的第二单元,约占整个必修教材的18%。
还有很多地区选用的选修教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此可见古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尽管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所考的古代诗词都来自课外,但是考核的知识点都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考生可以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掌握方法和技巧来拓展迁移。
(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与语文考试大纲(新课标)考试大纲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简称,是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高校对入学新生的基本要求,是高考命题、备考和评价的依据,它与《新课标》是相辅相成的。
从2007年到2013年,语文考试大纲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列表将这些变化具体说明。
由表可以看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新课标)》中涉及古代诗歌的考试内容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基本变化不大,而且从2009年到2013年,大纲关于这部分的内容没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