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君民共主到君主立宪

合集下载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本思想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本思想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思想在高中中国史教学中,思想文化史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史上的传统“民本”思想和近代史上的“民主”思想又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精华。

“民本”与“民主”既有其相通性,但又不能等同。

一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民本思想也即人本思想,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它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

但中国民本思想,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

中国民本思想立足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强调人对国君的效忠,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于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

古代民本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根源一是:由中国古代生产方式决定的。

中国古代生产方式是自然经济,大部分民众以种植业为主要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种植业在人们生活和国家治乱兴衰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因而才有了“士、农、工、商”等级序列,可见“民”的地位重要。

中国文化扎根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土壤,这自然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二是由对历代王朝兴盛衰亡规律考察可以看到,民心向背是关键因素。

古人常言“水可载舟,水亦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对君主和国家而言,企求长治久安不能不强调“民为邦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为朝廷提供赋役,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强调“民贵君轻”,人民是第一位的治国思想,是为了警示自己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告诫统治者善待人民,否则会被人民所推翻。

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

殷商时期,迷信的氛围特别强烈,事无巨细,每事必卜,甲骨文即是为记录占卜而产生。

人们祭天地、鬼神,祭星辰、日月,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太阳神,以致夏桀暴虐无道,却以太阳自比,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

到了西周,周人把天奉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周王亦称“天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来统治天下的。

中国近代史2维新变法

中国近代史2维新变法

影响
有利于资产 阶级参政精 简机构,提 高效率 有利于资本主 义发展有利于 增加财政收入 有利于西学的 传播有利于培 养维新人才 有利于加强军 队战斗力,抵 抗外来侵略
政治
经济 教育 军事
1.设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 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发展 2.提倡私人兴办工厂 3.奖励创造发明 1.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 改革科举制度, 立大学堂 废除八股取士。 2.准许设立报馆、学会 3.设立译书局,翻译西方书籍 1.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2.添置船舰,扩建海军 裁汰旧军
3、对变法法令内容的评价 ①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②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 传播, ③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 ④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⑤未涉及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内容,改革是不彻底.
4、变法结局
①维新变法中的矛盾与阻力
②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戊戌六君子) 资料 :变革太多,打破许多人的饭碗,断了 许多人的生路。三个月进行两百多件任务,消 化不良。康广仁说: “规模太广、志气太锐、
①戊戌变法
②辛亥革命及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③新文化运动
二、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比较迅速发展
1901——1905
清末新政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1912——1919
三、思想——向西方学习
1、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
2、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
3、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民主科学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 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他 把进化过程划分为三大阶段:据乱世、升平世、 太平世。“春秋之义,有据乱世,升平世,太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四)·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与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四)·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与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与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一、在中国古代史上, 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我国古代的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发展, 并逐渐成熟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主要的中央行政制度是皇帝制度、宰相制度、秦汉时期确立的三公九卿制度和隋唐时期确立的三省六部制度。

1.皇帝制度公元前221年, 秦兼并六国。

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 并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

从此, 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从秦始皇起, 皇帝的特权从制度上进一步明确。

明代, 皇帝废除宰相制度, 直接统管政府, 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和厂卫制度, 实行专制特务统治, 皇帝制度走向极端。

明末清初,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黄宗羲针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在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中,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以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体。

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1912年, 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 中华民国的建立, 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

(1)2、宰相(丞相)制度的发展变革:秦在中央设三公制, 丞相为首, 协助皇帝处理政事;西汉汉武帝改革官制, 实行中外朝制度, 削弱相权;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台权力, 形成“虽置王台, 事归台阁”的局面;隋唐设三省六部制, 把相权一分为三, 互相牵制体现皇权的加强;北宋在宰相下增设参政知事为副相,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设枢密使分割军权, 设三司使分割财权, 把宰相职权一分为三, 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元朝设中书省, 置右、左丞相, 行宰相职权, 为最高行政机关;明朝废丞相, 权分六部;永乐朝设内阁, 实行“票拟”;清朝设军机处, 丞相制残余荡然无存, 这一巨变反映皇权已达到顶峰。

从变化之中看到, 皇帝对相权的分割、削弱, 一步步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 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宪政思想论略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宪政思想论略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宪政思想论略宪政思想是康有为指导维新变法的政治纲领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提出了“设议院”、“兴民权”、“立宪法”、仿效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等较系统的宪政主张。

研究康有为的宪政思想,不仅会使我们对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历史困境和艰难历程有更深刻的体认,也将有助于我们总结维新立宪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推动当今中国的宪政建设。

在此,本文拟就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宪政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康有为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以及其宪政思想的西学渊源等作一粗浅的梳理。

19世纪末,康有为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作为近代中国社会宪政探索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积极意义和进步作用却是不容抹杀的,因为“自康有为提倡君主立宪以来,直至清末立宪,虽然历经共和制、帝制以及民主、专制政体之反复,历任政府无不以立宪为立国之开端,无不以宪法记载一国政治的基本原则,这未尝不应归功于第一代倡导依宪治国者”[1]。

宪政思想是康有为指导维新变法的政治纲领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提出了较系统的“设议院”、“兴民权”、“立宪法”、仿效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等宪政主张。

尽管以今天的视角看来,康有为的宪政思想明显与原汁原味的西方宪政旨趣大异,因为其理论体系“仍只限于强国与尊人主,对于真正的民主宪政,均不能提出具体而更丰富的内容”[2],“但人们很难否认,正是康有为,集中了从龚自珍、冯桂芬以来,绵延了半个多世纪的改革要求和理论,构成了一个体系。

这个体系,在理论上也许很荒谬,经不起逻辑和历史相结合的验证,却是那个时代的实际运动能够接受的一种思想范式。

”[3]因此,研究康有为的宪政思想,不仅会使我们对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历史困境和艰难历程有更深刻的体认,也将有助于我们总结维新立宪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推动当今中国的宪政建设。

(一)众所周知,宪政是西方历史发展的产物,从1215年的英国大宪章开始,到鸦片战争止,西方的宪政运动已有600年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__中心论题答案

中国近代史__中心论题答案

中国近代史中心论题一、鸦片战争中心论题1中国近代史的分期一般认为中国的近代史以1840年为开始,1840之后中国社会的生活慢慢发生变化,出现了去等级化;西化;工业化、城市化特征,从生产方式、日常生活方式、衣着、礼仪等方面去举例说明。

2、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世界的认识和政策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认为自己是堂堂的“中央大国”,是高于万邦的“天朝大国”视外商为来自渺不足道的蛮夷小国,并傲慢地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因此对外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

3、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同时为实现英国建立世界殖民体系的目标,于是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

4、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处理及影响清政府时战时抚,由抵抗逐步走向妥协投降。

1841年1月20日义津单方面公布《穿鼻条约》诬称琦善同意割让香港,26日英军强占香港1841年1月27日订立了屈辱的《广州和约》规定:在6天里清军退出广州城外60里,交纳赎城费600万元,商馆损失费30万元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是1五口通商: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2割占香港。

3勒索赔款: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

4协定关税。

5废除公行制度。

鸦片战争签下的条约,使中国的领土、领海、行政、司法、关税等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5、鸦片战争的性质和中国近代史的性质分析鸦片战争是一场由列强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改变了我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结构,文化上开始学习西方科技文化中国近代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为止。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大道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贯穿中国近代史的两大主题就是爱国反侵略和民主科学。

二、太平天国运动中心论题1、太平天国爆发的原因:①19世纪40年代由于清王朝的腐败加上西方列强的侵略,国内矛盾日益尖锐②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频繁,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加剧③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仍未停止,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面临严重威胁④国家内部自然灾害严重⑤受西方宗教的影响2、清政府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措施:①对过往客户以1%进行收税的“厘金”政策②以湘军模式的团体的崛起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3、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政局的影响:①导致中央集权的衰落和地方督抚权力的膨胀。

中国近代宪政历程概述

中国近代宪政历程概述

郑观应作为中国近代明确提出实行君主立宪要求的第一人,他认为,西洋政体,“盖五大洲,有君主之国,有民主之国,有君民共主之国。

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其立法之善,思虑之密,无逾于此。

”(《盛世危言·议院》)提倡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早期改良派的理想政体模式就是“君民共主”.。

“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诚美矣”;有了议院,则“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责,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故断不至数代而亡,一朝而灭也”。

早期改良派的学者在向西方学习、寻求医治中国的方案的过程中,接触到西方的民主宪政思想,并且认识到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对国家的富强、进步的直接影响,因而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和议会制度,在近代中国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宪政主张,代表了当时一批知识分子对民权思想和民主宪政思想的朦胧追求,对中国近代宪政运动起到了先导作用。

中国近代宪政历程概述一般认为,宪政作为现代社会一种合理的制度,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回首百年中国宪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这一进程与国人变法图强、试图回应现代化的主观努力息息相关,也是中国在寻求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立宪主义思潮的客观反映。

一、中国近代以来宪政思想发展阶段的划分一般认为,中国宪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起点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

学者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对该过程进行了分类,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以政权性质为标准,有学者认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宪法学和成立以后的宪法学。

有学者依据这一标准,分为清末立宪、北洋政府立宪和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宪法,孙中山资产阶级宪法和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以社会性质为标准,有学者认为可分为两个阶段: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的宪法学、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宪法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学。

以文化特性为标准,有学者认为可分为四个阶段:“输入期”(1902~1911)、形成期(1911~1930)、成长期(1930~1949)和现代中国宪法学时期(1949~)。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教学说课稿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教学说课稿

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学说课稿一、教材简析1、版本分析:岳麓版: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它采用了专题教学的形式,以政治活动为主线,以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为主体知识,探讨人类政治活动的历史作用。

本课所属单元分述了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历程的重大事件后,集中于本课探讨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这样就落实了课标要求,体现专题学习特点。

2、教材分析:《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学内容分成“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清政府怎样走宪政之路”、“民国政府如何理解宪政”、和“为宪政流血”四个部分,分别探讨清末民初时期的维新变化、预备立宪和民国时期三个阶段中国宪政的演变历程。

本课的最大特点是内容高度综合,时间跨度较大,涉及到众多历史事件,值得探讨的问题多、综合性强,必须把课本知识条理化,结构化,才能使整节课显得一气呵成。

3、教学目标(1)基本知识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的思想主张;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的政治思想主张;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的思想核心;《钦定宪法大纲》颁行的历史背景及其基本内容;“皇族内阁”的形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的规定;“宋教仁遇刺案”。

(2)过程与方法①、阅读史料,归纳近代早期探索改革中国政治的代表性意见,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②、阅读史料,归纳维新派思想主张的核心,分析其进步性,并比较维新派前后两种不同的主张,探讨在当时改革采取激进方式或渐进方式可能带来的不同影响。

③、提炼概括《钦定宪法大纲》的内容,透过表象揭示其实质。

④、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的主要规定,认识民国时期的宪政与清政府宪政的不同。

⑤、学会以长远的眼光观察历史,正确运用史料,从清末民初的宪政实践中发现历史的进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学习了近代中国的民主宪政之路,让学生认识到:有宪法比无宪法是进步,但有宪法,却未必有宪政。

高中电子资源高二历史选择题专练(三)

高中电子资源高二历史选择题专练(三)

高二历史选择题专练(三)一、单选题1.从现有文献看,东晋十一位帝王中,明确与僧尼有交往的就有元帝、明帝等八位之多;东晋权力实际掌握者王导与高僧帛尸梨密多罗交往甚厚,琅琊王氏家族中有两名成员出家为僧,其一即为王导之弟释道宝。

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A.打破了儒学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B.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C.形成了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D.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2.战国末期,荀子曾将当时的各种学说一一驳斥,认为,战国混乱的原因之一是“百家异说”,要社会安定就要做到“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

这一主张()A.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B.奠定了政治变革理论基础C.顺应了政治发展潮流D.消弭了各家学派思想隔阂3.《尚书·禹贡》中有禹划天下为九州之说;周朝进一步提出了“九州之外,谓之番国”的概念;战国思想家邹衍提出了华夏九州为“小九州”,属于“中九州”之一,“中九州”又属于“大九州”之一。

由此可知,先秦()A.已经了解亚洲大陆之外各大洲的情况B.人们认识中国与世界的视野逐步开阔C.逐步放弃了以华夏为世界中心的思想D.民族交融改变了传统的夷夏之别观念4.战国时代,法家提出了“废私立公”的公法观,主张用公开的“法”取代儒家私人性质的“礼”。

这一主张()A.蕴含着朴素的平等精神B.导致了儒法思想的争鸣C.旨在强化君主专制统治D.促进了法律体系的建立5.汉代郡国学的首创者是景帝时蜀郡守文翁。

汉武帝即位后,令天下郡国仿效文翁兴学,以“五经”为主要教科书。

郡国学教授经学的目的在于()A.为实行考试选官奠定人才基础B.继承西汉传统的治国策略C.培养通晓儒家经典的郡县属吏D.禁绝儒学外其他各家学说6.宋代的写实画极其注重“审物”,要求画中物象要符合客观事物规律。

如图为南宋林椿的《果熟来禽图》,不仅鸟的形象生动逼真,且连被虫子吃过的破损叶柄也画的细致入微。

据此可知,宋代写实画()A.体现了借物抒情的意境B.促进了文人画日益成熟C.具有得意忘形的艺术性D.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7.妇女的贞节观念,在明代书籍方面,有《内训》《古今列女传》;法律方面,明太祖下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小明最君提要:晚清君主立宪思
想,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改良派的“ 民共主这君缺只主” 张。

但是,种“ 民共主” 乏近代立宪国家的基本特征,是君主立宪思想在近代的最君初步
具备了资产阶级宪政国家的初发端而已。

戊戌维新时期,主立宪思想有了较大的发展,从基本内涵。

晚清君民共主到君主立宪思想的递进
发展,一个侧面反映了处在内忧外患局势下知识分子心态变化的历程。

关键词:君民共主君主立宪女杭杭102作者徐
小明,,州师范学院副教授。

(州301)晚清君主立宪思想,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
纪七、最兵纪之严,强专在制造之精,考而
及披其律例,其文事,君八十年代早期改良派的“ 民共主”主张。

中法战争前求知其讲富强以护商会为本,强者以得民心为要。

一后,些洋务知识分子或早期改良思想家主张以西方… … 军旅、其制造、皆其本末焉者也。

①水师诸大端,” 郭君制度取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到戊戌的“ 民共主” 西诚得其道,相辅嵩焘也指出:“ 洋立国自有本末,则维兴、设,维新时期,新
派主张“ 民权” “ 议院” 实行君主由此而保
国千年可也;以致富强,其祸亦反不得其道,虽然这种变化是局部的、慢的,对中国民主立宪,缓但”这是。

②表明早期改良派开始涉及到西方的政治体制政治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等更深层次的西方文明。

早期改良派力图寻求更为有效的强中法战争后,
实早期改良派把得民心与政体同视为富
强之本,如郭国之道。

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郑观应、嵩焘等人际上已看到了西方政
治的民主性。

在这种认知基础他因为有更多地出使西洋或与西方直接接触的机会,以王韬、上,郑观应为代表的一些洋务知识分子或早期们对西方国家的体察也逐步由感性认识阶
段上升到了在开理性思考阶段:赞叹西方国家民富国强的同时,始改良思想家提出了以西方的“ 制度取代中国君民共主” 马建忠的一段话认真探索西方富强之本源究竟何在,的君主专制制度的政治主张,中国近代民主政治思想很有代表性,他说:初到(国)时,“ 法之以为欧洲各国富开始发端。

作为中国近代明确提出实行君民共主要求《,《①马建忠:上李伯相出洋工课书》适可斋纪
言纪行》卷二,见沈云龙主编:《第5号台湾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13,第9O页。

‘印行,7~8《,郭第长湖18年第3②郭嵩焘:使西纪程》《嵩焘日记》三卷,沙:南人民出版社,92,17页。

一99—07年第6期浙江学刊20西洋政体,盖五大洲,第一人的郑观应认为,“ 有君主之因素无疑大大影响了早期改良派对西方民主政体本质有有国,民主之国,君民共主之国。

君主者权偏于上,的认识。

正是这种时代的局限造成中国早期民主思想君民主者权偏于下,民共主者权得其平……其立法之“内中外西”的思想走向和议院设计的似是而非。

早期思虑之密,善,” 无逾于此。

①虽然“ 与“ 民主之国” 君民共改良派直觉地把握了西方近代民主政治思想的外在形都但君主之
国” 以议院为国家中枢,早期改良派多对“ 式——议院制度,却对其精髓一平人自由、等、权如的民共主” 君主立宪制表示好感。

薛福成的观点颇具弃敝屣。

民主政治的正常运作是以各权力部门之间的“ 代表性。

他评说君主制与民主制的利弊:民主之国,而早期改良派设计的议院,有效制衡为条件的,与分权可曲
为其用人行政,以集思广益,顺舆情,君者不能以制衡的原则几乎没有关系。

他们从未想到宪法也是题一而人肆于民上,纵其无等之欲;亦即其将相诸大臣,更中应有之义,没有议论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立问题。

明不皆今日为官,日即可为民,敢有恃势陵人之意。

此却凡仍相反,规定“ 事虽由上下议院决定,奏其君裁政之所以公而溥也。

然其弊,合于孟子民为贵之说,在,这夺” ④由君权来代替法权,种对西方民主政治思想互甚朋党角立,相争胜,且各挟私见而不问国事之损流于表面的体认使早期改良派呈现出一种舍本逐末的其君若相或存五日京兆之心,肯担荷重责,益;不则权而倾向。

在西方议院是独立的立法和行政监督机构,主操择不壹而志不齐矣。

君主之国,权甚重,纵伸缩,早期改良派所设计的议院却只是通上下之情的皇权派其柄在上,利而行,其莫有能旁挠者。

苟得贤圣之主,
出机构。

郭嵩焘多次谈到通民气民情为变革之先务,或俾功德岂有涯哉。

然其弊在上重下轻,役民如牛马,去他将设议院视为通民情、隔阂的最佳方式。

郑观应如俄
国之政俗是也。

而况舆情不通,无安乐自得之趣,在《议院》“ 莫要于张国势;一文中指出:故欲行公法,欲一人之精神,能贯注于通国,公论不伸,不则诸务有堕莫欲得民心,要于通下情;通张国势,要于得民心;莫欲” 君怀于冥冥之中者矣。

既然民主、主皆有利亦皆有弊,莫” “下情,要于设议院。

⑤薛福成表达得更清楚:议院“ 无薛福成合乎逻辑地得出最后的结论:夫君民共主,所者,以通君民之情也。

凡议政事,大以协民心为本,民最为斟酌得中。

②以郑观应、福君主、主偏重之弊,” 薛与上与约下议院之权,上议院相维制;下议院之权,君王成、韬等为代表的洋务知识分子或早期改良思想家相权相维制。

⑥议院的目的只在改善“ 权、” 无议院则君之所以要求变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为西方的君民共主势的民之问,多隔阂” 传统流弊,上民以使“ 下相通,隐是西制度,因为在他们看来,方的君民共主制度能使上君,得以上达,惠得以下逮”⑦缓和君民关系和上下关君这下相通,民不隔,是西方所以富强的根本原因;但既也
系。

这种中国式的议院,不受宪法的保护,不是君9O年中l世纪9代之前,国知识界对“ 等民主” 概念多半更不是民主政治的代表,权的对立物,只是君权的维持囿于介绍而缺乏认同感。

即便像中国首任驻外公使郭内和补充罢了。

这也正是当时洋务运动背景之下“ 中在嵩焘这样的开明人士,议论法国政局与民主制度的精外西” 神实质的矛盾体现。

为“时候也认为民气太嚣,弊甚大。

王韬也指出:民为一批先觉的知识群体开始从文化的甲午战争后,则法制多纷更,主,不无流弊。

④心志难专一。

究其极,”层次上来理解西方与东方作为政治实体存在的差
异不这种对民主的怀疑态度与反感是很普遍
的。

因此,少人即便以为民主制度有其可取之处,在提倡效法而而性,不是总以儒教帝国的优越性为前提去理解帝国的时候
却多半避开美法式之民主,崇英德或日本式推梁之外政治实体存在的优劣。

以康有为、启超和严复这君之民主,就是所谓“ 民共主” 说在十九世纪盛行之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