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主动安全系统
汽车主动安全系统有哪些

汽车主动安全系统有哪些汽车主动安全系统是指通过车辆自身的技术装备,能够在遇到危险情况时主动采取措施,保障车辆和乘车人员的安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汽车主动安全系统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汽车主动安全系统。
1. 制动辅助系统。
制动辅助系统是一种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提供额外制动力的系统。
其中最常见的是紧急制动辅助系统(EBA),它能够在紧急制动时提供更大的制动力,以缩短制动距离,减少碰撞的可能性。
此外,还有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和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它们能够在制动时保持车辆的稳定性,避免车轮抱死和侧滑。
2. 车道偏离预警系统。
车道偏离预警系统能够通过摄像头或传感器监测车辆的行驶轨迹,一旦发现车辆偏离了车道,系统就会发出警报,提醒驾驶员及时纠正。
有些高级系统还能够主动对车辆进行纠正,保持车辆在正确的行驶轨迹上。
3. 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
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能够根据车辆与前车的距离和速度自动调整车速,保持与前车的安全距离。
一些系统还能够在交通拥堵时完全停车,并在车流畅通时重新启动,减轻驾驶员的疲劳程度。
4. 主动安全气囊系统。
主动安全气囊系统是一种能够根据车辆速度、碰撞力度和碰撞角度等信息,实现多阶段、多角度的气囊充气和释放的系统。
它能够根据碰撞情况,准确判断气囊的充气程度和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乘车人员受伤。
5. 盲点监测系统。
盲点监测系统能够通过传感器监测车辆周围的盲区,一旦有其他车辆或障碍物进入盲区,系统就会发出警报,提醒驾驶员注意,避免盲区内的危险情况。
6. 自动紧急呼叫系统。
自动紧急呼叫系统是一种能够在发生事故时自动拨打紧急救援电话的系统。
它能够通过车辆的传感器监测到碰撞情况,并自动拨打紧急救援电话,以便及时救援受困人员。
以上便是几种常见的汽车主动安全系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汽车主动安全系统会不断完善和更新,为驾驶员和乘车人员提供更加全面的安全保障。
希望每一辆汽车都能装备上这些先进的主动安全系统,让驾驶变得更加安全可靠。
汽车安全系统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的区别与重要性

汽车安全系统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的区别与重要性汽车安全系统: 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的区别与重要性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安全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汽车安全系统作为保障驾驶员和乘客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是两个核心概念。
本文将重点讨论汽车安全系统中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的区别与重要性。
1. 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的定义主动安全是指车辆在发生事故前能主动采取措施预防事故发生或减少事故风险的能力,而被动安全则是指事故发生后,车辆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驾驶员和乘客免受伤害的能力。
2. 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的区别主动安全是预防事故的主要手段,它主要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能,预警驾驶员潜在的危险情况,帮助驾驶员采取正确的驾驶策略,例如:(1)防抱死制动系统(ABS):通过调节制动压力,防止车轮在制动时发生抱死现象,保持车辆的操控性能,减少刹车距离,提高驾驶员的制动控制能力;(2)车道偏离预警系统:通过感知车辆在车道内的位置,并向驾驶员发出音频或视觉警示,提醒其调整车辆方向;(3)主动刹车辅助系统:当车辆接近前方障碍物或行人时,系统自动刹车,减少事故发生的风险。
被动安全则是在事故发生后,通过车辆的 pass简化来减轻事故对驾驶员和乘客造成的伤害,例如:(1)安全气囊系统:在车辆碰撞时,安全气囊能迅速充气,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额外的保护,减少头部、胸部和腹部的冲击力;(2)安全带:安全带可以防止驾驶员和乘客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被抛出,有效减少身体的前冲程度,降低伤害风险;(3)车身结构:通过合理的车身设计和高强度材料的应用,确保车辆在碰撞时能够保持良好的结构完整性,减少驾驶员和乘客的挤压伤害。
3. 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的重要性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在汽车安全系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主动安全能够预防事故的发生,提高驾驶员的驾驶技能和反应能力,减少意外事故的风险。
合理的主动安全技术,如刹车辅助系统和车道偏离预警系统,能够避免驾驶员在疲劳、分神或驾驶错误时发生事故。
汽车功能安全常见的ftti值

汽车功能安全常见的ftti值汽车功能安全通常涉及多个方面,从物理安全到网络安全,以保护乘客和车辆免受潜在的危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常见的汽车功能安全技术和FTTI值(到发生事故或技术故障的时间)。
尽管汽车安全标准和技术根据不同地区和制造商的要求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本文将介绍一些最常见的安全功能和相关的FTTI值。
1.主动安全系统主动安全系统是一种可以帮助驾驶员避免事故的技术。
这些系统包括自动紧急刹车、盲点监测、车道保持辅助、自适应巡航控制等。
这些功能通常具有非常低的FTTI值,通常在秒或亚秒级别。
例如,自动紧急刹车系统可以在驾驶员注意力不集中或未能及时反应时,以非常短的时间内进行制动,从而避免或减轻事故后果。
2.被动安全系统被动安全系统是指在事故发生时可减轻乘客伤害的技术。
这些系统包括安全气囊、预紧器、车身强度等。
虽然被动安全系统无法避免事故的发生,但它们可以通过减少事故后果来保护乘客。
被动安全系统的FTTI值通常是毫秒级别,因为它们需要在事故发生时迅速响应。
3.防盗系统防盗系统旨在防止车辆被盗。
这些系统可以是传感器、安全锁等的组合。
FTTI值取决于防盗系统的复杂性和措施的实施。
一些高级防盗系统可以通过接收到正常钥匙信号后迅速解锁,通常具有较低的FTTI值,可以在几秒钟内实现解锁。
4.防滚系统防滚系统通过传感器和控制单元来监测车辆的倾斜和横滑情况。
它可以自动对车辆进行制动来控制滚动。
这些系统通常具有极低的FTTI值,通常是毫秒级。
这是因为车辆在发生大规模滚动事故前需要迅速响应。
5.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电子稳定控制系统是一种通过传感器监测车辆的横向加速度和横滑角来稳定车辆的技术。
它可以自动调整车辆制动和功率分配,以避免横向滑移和失控。
由于电子稳定控制系统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响应,其FTTI值通常只有几毫秒。
6.轮胎压力监测系统轮胎压力监测系统可以检测轮胎内的气压是否正常。
这些系统可以帮助减少轮胎漏气造成的意外事故,并提醒驾驶员及时填充气压。
汽车的“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设备

汽车的“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设备答案汽车的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设备是指车辆安全性能方面的装备,分别在车辆发生危险时能够帮助驾驶员采取行动预防事故发生和减轻事故影响程度上发挥作用。
汽车的主动安全设备主要包括:车辆安全气囊系统、ABS防抱死制动系统、驾驶员辅助安全系统、车距警示系统、胎压监测系统、车道偏离预警系统、夜间行驶辅助系统等。
车辆安全气囊系统是汽车主动安全设备中最重要的一项,能有效减缓乘客在剧烈撞击中身体受到的冲击,起到保护乘客的作用。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主要通过防止制动器突然失效而激活,降低汽车决策前的非控制因素,提高安全性能;驾驶员辅助安全系统则是指车辆行驶过程中出现危险时可以自动帮助驾驶员采取行动的系统。
车距警示系统是根据汽车前方车距进行距离自动监视,有助于驾驶者及时发现前车停车或异物,减少发生车祸的可能性;胎压监测系统则可以监测轮胎气压是否处于安全状态,能够及时发现轮胎破裂及气泡等异常情况,帮助驾驶者进行及时的维修维护;此外,车道偏离预警系统、夜间行驶辅助系统等也可以有效帮助驾驶员达到安全驾驶的目的。
被动安全设备主要包括:安全带及安全架系统、全新式橡胶安全底座系统、防爆膜、前挡护板及五合一防撞垫、安全把手等。
安全带及安全架系统主要在车辆突然起伏或发生危险时减轻乘客受伤的情况;全新式橡胶安全底座系统则利用橡胶弹性缓冲车辆剧烈冲击,能够有效保护乘客;防爆膜可以有效防止外部的破除给乘客带来伤害;前挡护板及五合一防撞垫可以有效吸收发生车祸时的撞击冲力;安全把手则可以在车辆发生危险时帮助乘客有效抓紧,从而减少冲击程度或受伤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汽车的主动安全设备和被动安全设备都是在车辆抵抗突发危险的,及时有效的采取行动的时候发挥作用,保障驾驶员及客货乘客的人身安全,确保安全出行。
2023年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2023年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行业市场前景分析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出现,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传统的汽车被动安全系统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的行车安全问题,因此各大汽车厂商已经加大了汽车主动安全系统的研发力度,推出了各种高科技的汽车主动安全系统。
汽车主动安全系统是指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通过预测和判断车辆状态,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保护车辆及其驾乘人员的安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汽车主动安全系统逐渐成为汽车产业新的增长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下面将从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政策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市场需求当前,汽车行业变革正在全面升级,从以前单纯的传统汽车升级到新一代的智能化、电气化和网联化汽车,汽车主动安全系统正是这个变革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汽车整体行业的转型和升级,因此在未来的汽车产业中,汽车主动安全系统将会逐渐成为标准配置甚至是必需品。
另外,汽车行业及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能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据统计,全球每年有近1.5万人死于交通事故,10倍于非洲埃博拉疫情的死亡人数。
这种情况下,各国政府和消费者对汽车行业严格的安全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
汽车企业需要适应这样的市场趋势,以创新的汽车主动安全系统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提高车辆行驶的可靠性和舒适性。
二、竞争格局目前,全球汽车主动安全系统市场竞争格局趋于激烈。
竞争主要集中在传统车企和新兴汽车制造商之间,如现代、通用、丰田、宝马等传统车企,以及特斯拉、谷歌、苹果等新兴汽车厂商。
传统汽车厂商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合作和收购等方式获取技术和市场优势,而新兴汽车企业则通过自主研发和资源优势等方式获得市场份额。
三、政策环境政府政策对汽车主动安全系统市场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和标准,鼓励汽车企业加大对主动安全系统的研发和应用。
例如,欧盟将车辆主动安全系统作为交通安全基础设施测评的重要评估因素,大力推行主动安全技术,提高交通事故防控能力。
汽车安全系统

汽车安全系统
车辆安全系统是指通过安全装备、安全科学管理体系、安全制度和法规等手段,保障乘车人员、车辆和行人等在道路交通中的安全。
汽车安全系统主要包括主动安全系统和被动安全系统。
主动安全系统是指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通过预防事故的发生或减少事故的影响来保障安全。
主动安全系统包括ABS防抱死
制动系统、ESP车身稳定控制系统、刹车辅助系统、车道保持辅助系统和防疲劳驾驶系统等。
这些系统通过传感器、计算机和执行器等组成的控制系统,对汽车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以保证汽车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例如,ABS防抱死制动系
统可以避免制动时轮胎锁死,提供制动效果,避免滑行和侧滑,提高制动稳定性;ESP车身稳定控制系统通过感知车辆的横摇和侧滑状态,及时调节刹车力,提供操控稳定性,防止车辆侧翻。
被动安全系统是指在事故发生时,通过车辆结构的安全设计、安全气囊、安全带和车身坚固等设备来保障乘车人员的安全。
被动安全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减少碰撞对车上人员的伤害,并尽量避免车辆起火、爆炸等二次伤害。
例如,安全气囊在发生碰撞时迅速充气,防止乘车人员头部和胸部受到严重伤害;安全带通过缠绕在乘车人员身体上,限制其前冲的距离,减少碰撞力;车体坚固的设计能够保护车内人员免受碰撞外力的侵袭。
汽车安全系统的发展有助于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不过,汽车安全系统并非万能的,没有绝对的安全。
在实际驾驶中,驾驶员的素质和行车习惯仍然是确保道路
安全的关键。
因此,除了完善汽车安全系统,还需要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和宣传,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和驾驶技能,才能进一步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水平。
汽车主动安全系统名词解释

汽车主动安全系统名词解释汽车主动安全系统为预防汽车发生事故,避免人员受到伤害而采取的安全设计,称为主动安全设计,如ABS,EBD,TCS,LDWS等都是主动安全设计。
它们的特点是提高汽车的行驶稳定性,尽力防止车祸发生。
其它像高位刹车灯,前后雾灯,后窗除雾等也是主动安全设计。
目前安全技术逐渐在完善,有更多的安全技术将被开发并得到应用。
汽车主动安全技术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它通过传感器侦测到的各车轮的转速,由计算机计算出当时的车轮滑移率,由此了解车轮是否已抱死,再命令执行机构调整制动压力,使车轮处于理想的制动状态(快抱死但未完全抱死)。
对ABS功能的正确认识:能在紧急刹车状况下,保持车辆不被抱死而失控,维持转向能力,避开障碍物。
在一般状况下,它并不能缩短刹车距离。
EBD(电子制动力分配系)它必须配合ABS使用,在汽车制动的瞬间,分别对四个轮胎附着的不同地面进行感应、计算,得出摩擦力数值,根据各轮摩擦力数值的不同分配相应的刹车力,避免因各轮刹车力不同而导致的打滑,倾斜和侧翻等危险。
ESP(电子稳定程序)它实际上也是一种牵引力控制系统,与其它牵引力控制系统比较,ESP 不但控制驱动轮,而且控制从动轮。
它通过主动干预危险信号来实现车辆平稳行驶。
如后轮驱动汽车常出现的转向过多情况,此时后轮失控而甩尾,ESP便会放慢外侧的前轮来稳定车子;在转向过少时,为了校正循迹方向,ESP则会放慢内后轮,从而校正行驶方向。
EBA(紧急刹车辅助系统)电脑根据刹车踏板上侦测到的刹车动作,来判断驾驶员对此次刹车的意图,如属于紧急刹车,则指示刹车系统产生更高的油压使ABS发挥作用,从而使刹车力更快速的产生,缩短刹车距离。
LDWS(车道偏离预警系统)该系统提供智能的车道偏离预警,在无意识(驾驶员未打转向灯)偏离原车道时,能在偏离车道0.5秒之前发出警报,为驾驶员提供更多的反应时间,大大减少了因车道偏离引发的碰撞事故,此外,使用LDWS还能纠正驾驶员不打转向灯的习惯,该系统其主要功能是辅助过度疲劳或长时间单调驾驶引发的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
主动安全系统

主动安全系统主动安全系统是指那些能够在事故发生前预防事故或减轻事故严重程度的汽车安全设备和技术。
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主动安全系统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了汽车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主动安全系统包括了许多先进的技术,比如车辆稳定控制系统(VSC)、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ACC)、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等。
这些系统能够通过感知车辆周围环境的传感器,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事故的发生。
比如,VSC系统能够监测车辆的行驶状态,一旦发现车辆出现侧滑或失控的情况,系统就会自动对车辆进行制动或调整转向,以维持车辆的稳定性,避免侧翻或失控事故的发生。
其次,主动安全系统还包括了一些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比如车道偏离警示系统(LDW)、盲点监测系统(BSD)等。
这些系统能够帮助驾驶员及时发现并纠正驾驶中的错误操作,避免因驾驶疲劳或分神而导致的事故。
比如,LDW系统能够监测车辆的行驶轨迹,一旦发现车辆偏离了车道,系统就会通过声音或震动的方式提醒驾驶员及时纠正方向,避免车辆与其他车辆相撞或偏离道路。
另外,主动安全系统还包括了一些针对行人和自行车等非机动车的安全技术,比如行人碰撞预警系统(PCW)、自行车识别系统等。
这些系统能够通过摄像头或雷达等传感器监测车辆周围的行人和自行车,一旦发现有行人或自行车横穿车道,系统就会发出警示,甚至自动进行紧急制动,以避免与行人或自行车的碰撞事故。
总的来说,主动安全系统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主动安全系统会在未来发展出更加先进和完善的技术,为驾驶者和行人带来更加安全的出行体验。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主动安全系统能够成为每一辆汽车的标配,让道路上的交通更加安全、顺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 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
三、驱动轮防滑控制方式 ②发动机控制方式 原理:调整发动机加到车轮上的驱动转矩, 以使车轮滑移率保持在最佳范围。 思路:根据路面状况—调节燃油喷油量(减 小或中断供油)、调节点火时间、调节进气 量等调整发动机的输出转矩—供给驱动车轮 和路面附着力相适应的最佳驱动转矩。
第5章
主要内容:
汽车主动安全系统
①概述 ②ABS ③ASR ④EBS ⑤可控悬架系统 ⑥电控动力转向系统 ⑦先进安全汽车 ⑧其他的主动控制系统
第5章
5.1
汽车主动安全系统
引言
确保车辆具有和驾驶人员的操作特性相匹配 的动特性,主动预防汽车交通事故的发生。 “防患于未然”,通过提高汽车主动安全技 术和安全性能,可以最有效地减少道路交通事 故的发生,从而从根本上降低道路交通事故对 人类生命及财产安全造成的危害,因此当今汽 车研发、设计者将主动安全技术作为当今汽车 安全技术的重点研究领域和主要发展方向。
第5章
汽车主动安全系统
二、ABS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ECU的电路组成 ④稳压供电电路: 除ECU芯片5V外,还需具备掉电保护故障代码 的功能,应提供一个独立的5V电源。 ⑤通信电路 作用:提供多CPU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运算结果 的复合核对(冗余技术);提供已存储的故障代 码和故障出项的先后次序。 ⑥故障自诊断电路 作用:功能检查、故障诊断
第5章
汽车主动安全系统
一、ABS的基本原理
※ABS的作用:
①防止后轮抱死,提高制动时的行驶稳定性; ②防止前轮抱死,提高制动时的操纵性; ③减少轮胎磨损,减轻驾驶员的紧张程度; ④最大可能利用车轮与地面的附着,减少制动 距离。
(制动初速度80k m/h)
第5章
汽车主动安全系统
一、ABS的基本原理 2. ABS的理论依据
5.3 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
三、驱动轮防滑控制方式 ②发动机控制方式
缺点:响应速度较慢,在非对称附着系数路面 不能实现最佳控制,效能和ABS的低选调节情 形相似。(低选调节:以两侧车轮中附着系数较低一侧的
传感器信号来确定制动压力的调节,牺牲了高附着系数侧车轮 的部分制动力来保持车辆的行驶稳定性。)
第5章
汽车主动安全系统
一、ABS的基本原理 2. ABS的理论依据 ※分析:汽车在制动时,将汽车车轮的滑移率 控制在10%~35%之间,这时既可使纵向附着 系数接近峰值,同时又可以获得较大的侧向附 着系数(也就是说,能兼顾相对最大的纵向制 动力和横向抓地力) , 从而使汽车获得最佳 的制动效能和方向稳定性。 ※出发点: 用滑移率作为参数,通过调节制动压力来控 制车轮的转速,达到防抱死的目的。
五、ABS的试验评价
ABS的性能主要是以装车后进行实车道路试验的方法 进行评价,主要的试验方法和评价项目如下表所示:
5.2
车轮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五、ABS的试验评价
1、直线行驶制动试验
目的:测定不同路面附着系数下的制动距离,直 线制动稳定性。 试验条件:各种附着系数路面和各种制动初速度。
5.2 车轮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五、ABS的试验评价 1、直线行驶制动试验
直线行驶制动的稳定性评价: 汽车横摆角速度(装ABS)偏转角速度不大于5deg/s
5.2
车轮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五、ABS的试验评价 ABS的性能主要是以装车后进行实车道路试 验的方法进行评价,主要的试验方法和评价 项目如下表所示:
5.3 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 一、理论依据
汽车在行驶时,其驱动力决定于传递到驱动 轮上的发动机转矩和轮胎和路面的附着系数。 发动机的转矩与发动机的性能和传动系特性 有关。汽车在起动或加速时,随着发动机的 转矩不断增大,汽车的驱动力随之增大,驱 动能力增强。但当驱动力超过地面的附着力 时,驱动轮开始滑转。因此,汽车获得的驱 动能力只有在轮胎和路面之间附着极限内驱 动轮不发生滑转时才有效。
5.3 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
二、ASR的组成、工作原理和作用
汽车起步、行驶中驱动轮可提供最佳驱动 力,与无ASR相比,提高了汽车的动力性, 特别是在附着系数较小的路面上,起步、加 速性能和爬坡能力较佳; 能保持汽车方向的稳定性和前轮驱动汽车 的转向控制能力;(FR型车:猛加油门又快速放
5.3 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
三、驱动轮防滑控制方式 ③综合控制方式 将驱动轮制动控制和发动机输出转矩控 制方式结合起来。 采用合理的控制算法,可以解决各种路 面条件的驱动控制问题,使车辆的加速性、 经济性、方向稳定性和操纵性达到最佳。
5.3 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
评价指标:制动距离比(要求≯110%)
直线行驶制动的稳定性评价: 汽车横摆角速度(装ABS)偏转角速度不大于5deg/s
5.2 车轮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五、ABS的试验评价 1、直线行驶制动试验
评价指标:制动距离比(要求≯110%)
★在越低附着系数路面上,装用ABS后制动距离的
缩短量也越大,制动性能改善效果越好。
第5章
汽车主动安全系统
二、ABS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第5章
汽车主动安全系统
二、ABS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ABS的基本工作原理: 汽车在制动过程中,轮速传感器不断把轮速信 号传送给ECU,这些信号被ECU进行逻辑判断 和分析,并加以计算,一且识别到某一或几个 车轮有抱死倾向时,ECU就发出指令,并送至 液压或气压调节器中,通过调节器中电磁阀 “升压”、“保压”、“降压”3种不同工作 状态,及时调节车轮制动缸(气室)中的压力, 以防止车轮制动抱死。
5.3 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
二、ASR的组成、工作原理和作用
ASR系统主要元部件的车上布置 1—ECU;2—制动压力调节器;3—轮速传感器脉冲盘; 4—轮速传感器;5—差速制动阀;6—发动机控制缸;7— 发动机控制阀
5.3 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
二、ASR的组成、工作原理和作用
基本原理:车轮速度传感器车轮转速转变为电信号, 输送给控制器,控制器计算出驱动车轮的滑转率,如 果滑转率超出了目标范围,控制器确定控制方式,输 出控制信号使执行器动作,将驱动车轮的滑转率控制 在目标范围内. (降低发动机输出转矩,同时控制制动 系统,降低传递给驱动车轮的力矩—既可控制制动又 可控制发动机输出)
第5章
汽车主动安全系统
四、ABS的正确使用
2.不可忽视ABS指示灯的检查。正常情况下, 按通点火开关后,此灯应亮;大约3秒后自 动熄灭。这一过程,实质上是电子控制装置 在按自检程序对车轮传感器、液压调节器的 控制阀进行通电检查,若此灯一直不亮,说 明ABS有故障。
5.2
车轮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5.3 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 一、理论依据
驱动轮的滑转程度用驱动轮滑移率来表示:
★轮胎滑移率和路面的附着条件有密切关系
5.3 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 一、理论依据
汽车的驱动轮在滑转 时,将其滑转率控制 在最佳滑转率(10%30%)范围内,从而 获得较大的附着系数, 使路面能够提供较大 的附着力,车轮的驱 动力能够得到充分利 用。 ★汽车防滑控制利用驱动滑转率和附着系数之间的关 系进行控制
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汽车安全 新理念,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产生。
5.2
第5章 ABS
汽车主动安全系统
一、ABS的基本原理 1. 轮胎与地面的附着特性 ※附着系数:驱动轮的附着率不能大于地 面的附着系数,否则会发生驱动轮滑转的 现象。 ※纵向附着系数:制动附着系数,制动效能 ※侧向附着系数:侧滑附着系数,方向稳定性 和轮胎的滑移率有很大关系
第5章
汽车主动安全系统
一、ABS的基本原理 2. ABS的理论依据
※理想的制动控制:
①车轮滑移率从稳定区进入不稳定区的瞬间, 迅速而适度地减少制动器制动力,使车轮的转 动回复到稳定区域内; ②逐渐地增加制动器制动力直至车轮状态再次 越过稳定界限位置,尽量长时间地保持车轮运 动于稳定界限附近的最佳滚动状态。
传感器的安装位置
支架固定在制动底板上
固定在转向节支架上
第5章
汽车主动安全系统
二、ABS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ECU的电路组成
•整形电路: 作用:将转速传感器输入的信号进行调制,使 之成为电子控制器能识别的信号。 ②运算电路 作用:计算车体速度、滑移率和车轮加速度, 并与对应的设定值进行比较判断后对电磁阀发 出相应的减压、保压或升压指令。 ③电磁阀驱动、检测控制电路
第5章
汽车主动安全系统
三、ABS在汽车上的配置
※定义:汽车车轮或车轴的制动力矩是否直接
受控于防抱制动系统和其他控制方式,以及 ABS转速传感器、电磁阀的安装数量和安装部 位的设计形式。
第5章
汽车主动安全系统
三、ABS在汽车上的配置
第5章
汽车主动安全系统
三、ABS在汽车上的配置
※轴控制的两种选择:
第5章
汽车主动安全系统
一、ABS的基本原理 2. ABS的理论依据 ※理想的制动控制: ★制动车轮始终在纵向峰值附着系数最大处附 近的狭小滑移率范围内滚动,既保证了转向操 纵和制动方向的稳定性,又获得最小制动距离。
▲ABS的工作过程实际上是“抱死—松开—抱
死—松开”的循环工作过程,使车辆始终处于 临界抱死的间隙滚动状态,有效克服紧急制动 时由车轮抱死产生的车辆跑偏现象,防止车身 失控等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