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第6课鸿门宴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学案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1、掌握《史记》的体例和特点。
2、概括全文内容,归纳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等。
3、对比赏析刘邦、项羽形象,了解作者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刻画人物的方法。
4、认识项刘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一、 知识链接(一)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__,它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史书,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__________。
该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 30世家, 70列传篇, 10表,8书。
鲁迅先生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背景探索1.项刘起义: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
楚国贵族项梁率侄项羽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
项梁后被秦将章邯所杀。
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
这时,楚怀王一面命令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令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
(宋义停军不前,后为项羽所杀)项羽最后在巨鹿彻底击溃秦军主力。
由于秦军主力为项羽所破,刘邦很顺利入咸阳,“欲王关中”。
2.约法三章与驻军鸿门: 刘邦入咸阳后,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广大百姓的支持。
(进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且派兵守关,驻军霸上。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
两军剑拔弩张。
3.项伯、张良有故: 项伯,名缠,他是项羽最小的叔父。
早年曾杀了人,跟随韩公子张良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躲避。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4.鸿门宴的座次: 按古代的礼仪,帝王和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第2课时) 教案(系列二) Word版(已审阅)

鸿门宴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的时代背景了解古文化常识、重点实虚词及文言句式。
2、过程与方法:分析项羽、刘邦等人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
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
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项羽”这个主要人物形象。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从鸿门宴会座次安排看风云突起。
掌握文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方法引导、点拨学生利用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把握来带动对疑难语句的理解,即以文脉带动语脉,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
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通过检查,讨论上节课的作业,掌握文中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继续串讲,学习课文。
第三段重要字词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随,带领,使动用法。
骑,人马2、将军战(于)河北:黄河以北。
古今异义。
3、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4、项王、项伯东向坐:面向东,名词作状语。
5、范增数目(于)项王:使眼色,名词作动词。
6、若入前为寿:上前,方位名词作动词。
7、不者,若属皆且为(之)所虏:不通否,否则;为……所……:表被动,引进主动者8、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的翅膀一样,名词作状语。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几件事?1、刘邦谢罪—项羽留饮2、范增示意—项羽不应3、项庄舞剑—项伯翼蔽第四段重要字词1、与之同命:同生死。
2、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瞋,瞪目;上,向上,名词作状语。
3、客何为者?:这个客人是干什么的?“何为”应为“为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4、刑人如恐不胜:刑,施加肉刑,名词作动词。
5、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之,以之为王,意动用法。
6、还军(于)霸上:驻扎,名词作动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PDF. Copyright 2002-2020 Aspose Pty Ltd.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 6 课《鸿门宴》导教案《鸿门宴》导教案编号:07 第1 学时自主预习案编写:罗朋娟审查:审批:王勇时间:目标:班级:姓名:组评:师评:1.认识司马迁与《史记》,认识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学习目标】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知识目标: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说,提高翻译能力。
1、认识司马迁、《史记》及鸿门宴及有关背景。
一、自主学习,怀疑沟通2、理解归纳文中文言文基础知识1、认识司马迁与《史记》,认识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参照《新教案》P35)能力目标:文学知识填空:1、梳理文章的内容和构造,能复述故事情节。
本文选自__________,它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史册,作者是西汉有名史学2、学习在强烈的矛盾斗争中,经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显现人物个性特点的写家、文学家、思想家__________。
该书记录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作方法。
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 篇,包含本纪12 篇,世家30 篇,传记70 篇,年表感情目标:能客观评论人物,审察历史。
10 篇。
鲁迅先生评《史记》,“”【学习重难点】2、初读课文,注意字音,认识课文粗心。
要点: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给下边加点的字注音。
2、学习经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情描绘,在矛盾矛盾中表现人飨()士卒美姬()卮()酒郤()物性格的方法。
鲰()生玉玦()目眦()跽()难点:人物形象剖析戮()力参乘()()刀俎()啖()【学习时数】 5 学时樊哙()沛公欲王关中()道芷欲间行()数量项王()1 / 4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PDF. Copyright 2002-2020 Aspose Pty Ltd.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 6 课《鸿门宴》导教案3、整体掌握全文,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参考》第6课鸿门宴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6课鸿门宴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小目标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2、研读课文一二段,故事的开端和发展部分。
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归纳文言现象。
学生自行找出师生总结强调重点。
学习难点突破字词句。
学生自由提出翻译困难之处,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确定最佳翻译。
课内探究自主学习(一)阅读文章第一段,完成各题。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沛公欲王.()关中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范增说(..)项羽曰④好.()美姬⑤皆为.()龙虎⑥未得与项羽相.()见⑦使子婴为相.()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旦日飨.士卒()②范增说.项羽曰()③具.告以事()3、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军①沛公军霸上()②为击破沛公军()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⑵相①未得与项羽相见()②使子婴为相()⑶为①为击破沛公军()②皆为龙虎()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⑷于①使人言于项王曰()②贪于财货()③长于臣()4、指出下列句式特点①沛公欲王关中②贪于财货,好美姬质疑探究思考:①课文第一段写了哪几件事?②项羽接到曹无伤的告密后为什么发怒?我的疑问自主学习(二)阅读文章第二段,完成各题。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鲰.生说我曰()②沛公奉卮.酒为寿()③要.项伯()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②亡.去不义()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④固.不如也()⑤秦时与臣游.()⑥旦日不可蚤自来谢.项王()⑦不如因.善遇之()⑧且.为之奈何()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①距关,毋内诸侯通②要项伯通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4、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善①素善留侯张良()②不如因善遇之()⑵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⑶之①珍宝尽有之()②为之奈何()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④鲰生说我曰……故听之()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⑷幸①妇女无所幸()②故幸来告良()5、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鸿门宴》导学案(第二课时)

《鸿门宴》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3—4段,整理文言知识。
2.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学习重点】学习3—4段,整理文言知识。
【学习难点】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1.学习结合人物言行描写来分析人物,并分析细节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了解作者意图,重点把握项羽的性格特点。
【知识链接】1.司马迁论项羽吾闻之周生曰:“舜目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史记·项羽本纪》后“太史公曰”)翻译: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儿听到过,说是“舜的眼睛有两个瞳仁”。
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仁。
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
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
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
待到项羽放弃关中要塞而眷恋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反怨恨王侯们叛离了他,这就说不过去了。
以功自负,强逞个人智慧而不效法古人,认为自己干的是霸王的事业,想凭着武力征讨来谋夺、统制天下,五年的时间便丢掉了国家政权,自身也死在东城,还不醒悟,又不自我责备,这就大错特错了。
却说什么“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荒谬吗?2.刘邦论成败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无答案)

2014级人教版语文必修编号:编制时间:编制人:金淑芳鸿门宴【学习目标】1.对照原文准确翻译文言实词、虚词和课文;2.认真整理和积累文言知识点,夯实文言基础。
第一课时课内知识复习案【任务一】1.认真依据课文注释复习,要求逐字逐句翻译,准确无误。
2.认真完成练习,要求不看书、不讨论。
(有些题目可以只说不写)3.讨论交流并解决自己有疑问的题目。
知识点梳理一、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距关,毋内诸侯张良出,要项伯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令将军与臣有郤因击沛公于坐交戟之士欲止不內二、解释古今异义词的句中义沛公居山东时古:今:山东省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今:河北省、河南省约为婚姻古:今:男女结婚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今:表程度,很、甚而听细说古:今:详细说来三、指出词类活用的类型,并解释该词的意思1.活用类型:沛公军霸上沛公欲王关中不可不语吾得兄事之道芷阳籍吏民,封府库范曾数目项王刑人如恐不胜2.活用类型: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道芷阳间行3.活用类型:素善留侯张良4.活用类型:君安与项伯有故5.活用类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7项伯杀人,臣活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四、指出句式的类型,并翻译句子1.句式类型: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2.句式类型:具告以事长于臣得复见将军于此3.句式类型:籍何以至此客何为者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4.句式类型: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5.句式类型:为击破沛公军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6.句式固定结构(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鸿门宴》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鸿门宴》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一、预习先锋我先行(一)、请放声朗读2遍,读通读顺课文。
标注生字、难字字音。
1、完成语文必修一《同步解析测评》积累运用第2题。
(二)、自主尝试翻译理解课文:圈点勾画课文注释,自行理解疏通文句,标注疑难词句。
(三)、概括故事情节。
(围绕题目提问,结合语段概括分析,用简洁的短语即小标题)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文言知识自主发现与归纳:1、关于通假字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4、词类活用:①完成课后第三题5、特殊句式:(五)写下自己的发现与质疑。
(如关于《史记》与司马迁,字词知识如通假字的规律,情节内容如刘邦为什么能死里逃生,人物思想性格等等)二、自主探究我能行(一)探究人物形象1、项羽具有哪些思想性格?(依据)2、刘邦是个什么样的人?(依据)3、张良、樊哙、范增、项伯等人任选其一分析。
(二)探究文章写作1、课文选段是怎样表现项羽思想性格的?(塑造刻画人物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技巧)2、本文的语言具有哪些特点?(三)开放自主探究:(课后第四题)许多读者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的。
你认为呢?探究支撑材料:1、项羽自己总结: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逐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2、刘邦的评价总结:帝置酒雒阳南宫。
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
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鸿门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

《鸿门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鸿门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1《鸿门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鸿门宴》是一部历史悠久,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的中国传统文艺作品。
它以明朝末年一个著名的故事为主线,围绕着英雄豪杰的忠肝义胆、恩怨情仇、家国情怀和爱恨情亲等方面,全面展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传达出爱国主义、崇尚英雄、尊重生命等一系列正面主题。
本文将以《鸿门宴》为主题,通过导学案的形式,为广大高中生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文艺素质教育。
一、整体情境预设1.1背景知识概括《鸿门宴》是我国一部著名的传统戏剧,产生于明朝末年白话小说《三国演义》和《魏书》中汉献帝劝降曹操的历史故事之基础上。
全剧描写了刘、项两家的恩怨情仇,并通过曹操与汉献帝的心里描写,表达出正义、忠诚、爱国等思想。
1.2阅读目标与任务高一的学生首先应该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人物传记,同时还需要掌握剧中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塑造、主题内容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点。
通过阅读《鸿门宴》这一文学经典作品,高一学生还能够进一步促进对于文艺作品的欣赏、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1.3教学方法指导针对本导学案的学习任务,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多样化的策略和手段。
例如,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外小组讨论、广场演讲、剧本编写、角色扮演等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
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设置阅读心得、文艺评论、作品创作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详细教学内容2.1历史背景与人物介绍《鸿门宴》描写了汉朝末年吴楚联盟与秦国段家的家族恩怨情仇,其中包括著名的英雄人物有:汉献帝刘协、吴王孙权、楚王刘备、段氏兄弟、曹操等。
此时,豪强地主借助秦王昭阳反汉的事情,兴风作浪,纷纷响应王诩、李傕等反汉集团,造成汉朝内乱,威胁到汉朝的安全。
西北边陲的军阀曹操,三顾茅庐地请将在隐居的草庐中的伟大领袖——孔明从绝境中解救出来,鼓舞了胆怯的汉帝和大臣,聚义团结,以保护祖国的安危为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6课鸿门宴第2课时导学案新
人教版必修1
学习小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
2、研读课文一二段,故事的开端和发展部分。
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
归纳文言现象。
学生自行找出师生总结强调重点。
学习难点
突破字词句。
学生自由提出翻译困难之处,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确定最佳翻译。
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
(一)阅读文章第一段,完成各题。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沛公欲王.()关中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
军③范增说(
..)项羽曰④好.()美姬⑤皆为.()龙虎
⑥未得与项羽相.()见⑦使子婴为相.()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旦日飨.士卒()②范增说.项羽曰()③具.告以事()
3、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军
①沛公军霸上()②为击破沛公军()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⑵相
①未得与项羽相见()②使子婴为相()
⑶为
①为击破沛公军()②皆为龙虎()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⑷于
①使人言于项王曰()②贪于财货()
③长于臣()
4、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①沛公欲王关中②贪于财货,好美姬质疑探究
思考:①课文第一段写了哪几件事?
②项羽接到曹无伤的告密后为什么发怒?
我的疑问
自主学习
(二)阅读文章第二段,完成各题。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鲰.生说我曰()②沛公奉卮.酒为寿()③要.项伯()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②亡.去不义()
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④固.不如也()
⑤秦时与臣游.()⑥旦日不可蚤自来谢.项王()
⑦不如因.善遇之()⑧且.为之奈何()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①距关,毋内诸侯通②要项伯通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
4、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善
①素善留侯张良()②不如因善遇之()⑵故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⑶之
①珍宝尽有之()②为之奈何()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④鲰生说我曰……故听之()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⑷幸
①妇女无所幸()②故幸来告良()
5、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⑴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古义:今义:
⑵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婚姻:古义:今义:
⑶所以遣将守关者
所以:古义:今义:
⑷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古义:今义:
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古义:今义:
6、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形式,并加以解释。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活用形式:解释: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
..之活用形式:解释:
③于是项伯复夜.去活用形式:解释:
④沛公欲王关中活用形式:解释:
质疑探究
思考:①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
②刘邦知道了项羽的意图后是怎么做的?你对刘邦和项羽有了怎样的印象?
我的疑问
当堂检测
一、找出句中的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2、张良出,要项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二、解释下面加点的实词
飨.土卒( ) 无所取
..()
亡.去不义( ) ( ) 与臣游.( )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 ) ( )
籍.吏民( ) 他盗之出入
..( )
具.言( ) 从.沛公( )
三、解释下面加的虚词
固.不如也( ) 君安.与项伯有故( )
孰与
..君少长( ) 因.言曰( )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结合注解阅读课文三四段,标注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标记疑难。
完成第三课时中自主学习的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
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
(一)1、略
2、飨:犒劳说:劝告具:皆,都
3、军:驻扎,军队,军营;相:互相,相国;为:替、给,是,替,给;于:介词,引进“言”的对象,可不译,或译为“对、向”;介词,引进“贪”的对象,可不译,或译为“对”;
介词,表比较
4、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质疑探究
①曹无伤告密,项羽发怒,范增献计,刘项两军的驻地及双方的兵力
②项羽听说“沛公欲王关中”,认为冒犯了自己的尊严,当即决定进攻刘邦。
自主学习
(二)1、略
2、从:跟随亡:逃走当:对等,比得上固:本来游:交际、交往谢:道歉
因:趁机且:连词,表轻微转折,可译为“可、可是”
3、①距,通“拒”,把守。
毋,通“无”,不要。
内,通“纳”,接纳,进入。
②要,通“邀”,邀请。
③倍,通“背”,违背。
④蚤,通“早”,早些。
4、善:友善、较好;副词,好好地;故:旧,旧交情;所以之:语助词,补充音节;代词,代这件事;动词,到、往;代词,代人,可译为“他”;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幸:宠幸;幸亏
5、山东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所以:古义表原因,今义表结果出入:古义为偏义复词,指进入,今义指进出非常:古义指意外事故,今义是程度副词,很
6、活:使动用法,使……活兄:名作状,像对待兄长一样,事:名作动,服侍,侍奉夜:名作状,在夜里,连夜王:名作动,称王
质疑探究
①项伯夜访,张良谋策,②问计张良,厚结项伯项羽居功自傲、自大轻敌,刘邦圆滑狡诈、细心机警、随机应变、善于用人。
当堂检测
一、略
二、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料:估计籍:登记具:详细、完备
三、固:本来安:怎么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趁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