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课标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课标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

人教版课标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

人教版课标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做学习的主人》教案设计一、学科:小学品德与社会二、课例名称:做学习的主人三、执教教师:刘芬四、指导教师: 郑少东冯小东五、课型:新授课六、年级:小学三年级七、教材设计:教材从“冬冬的烦恼”事例入手,激活学生对生活中学习困难的回顾和思考:自己是怎么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的。

教材还以事例“小丽做作业的两种情况”,给学生提出一个研讨的问题:对学习时间进行思考,并结合自己学习经验,想一想怎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要提高效率除了要抓紧时间之外,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对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教材列举了“小军星期六要做的几件事”,引导学生去帮助他安排时间。

同时,教材也注意了工具性的特点,注意了间接经验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如本课“瞭望台”呈现了《时间老人的礼物》,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故事、续写故事得到启发,认识到抓紧时间学习的意义和时间一去不复返的道理。

教材内容在准确和完整体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富有开放性,给教师和学生都留出了拓展的空间。

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学习要肯动脑筋,不怕困难,掌握克服学习中各种困难的一些方法。

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体会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愉悦。

2、知道学习、做事要抓紧时间,学会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手段学生升入三年级,已具有了两年的学习经验,这为探究如何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可能的条件。

学生学习经验和经历是教学的切入口,学生每天都在经历着学习,但他们对“更快更好的学习”缺乏科学认识。

一部分学生还依赖于老师、家长的监督和帮助(大多凭借作业签字本进行反馈、控制),学习主动性不强,兴趣缺乏。

但他们跟一二年级的学生也有明显的差别,自我认识正悄悄萌芽,对事物的认识逐渐由直观向理性过度,这为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契机。

教学前可做以下准备: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并分析原因,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将学生学习生活中签字本与教材相关事例进行整合,从生活切入,进入文本,走向真实的学习实践。

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规则在哪里》

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规则在哪里》
处有规则”。
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规 则在哪里》
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规 则在哪里》
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规 则在哪里》
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规 则在哪里》
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规 则在哪里》
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规 则在哪里》
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规 则在哪里》
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规 则在哪里》
v 没有这些规则行不行?
不行,只有在游戏中遵守规则,游戏才 能顺利进行。
v 我们做游戏时有没有遵守规则?
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规 则在哪里》
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规 则在哪里》
想一想我们 的生活中哪些地 方有规则,有什 么样的规则。
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规 则在哪里》
家庭生活有规则
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规 则在哪里》
用完东西放回原处
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规 则在哪里》
晚上声音不要放得太大
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规 则在哪里》
学校生活有规则
按时上学
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规 则在哪里》
按时到校上课
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规 则在哪里》
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 貌,不骂人不打架
我和规则交朋友
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规 则在哪里》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
规则在哪里
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规 则在哪里》
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规 则在哪里》
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规 则在哪里》
v 游戏中有什么规则?
按顺序轮流来、不拥挤、不独占、 不耍赖、团结友爱、互相谦让、 互相配合、互相帮助等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家庭、学校和社区单元教学目的1.体会家庭生活的温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增进对家庭爱的情感。

2.理解本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校园文化及学校的开展改变和获得的成果,增加对学校的亲近感。

3.理解都市型社区和乡村型社区的不同特色,体验社区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懂得要爱护公共设施,敬重社区中为人们效劳的人4.学习从多侧面、多角度分析和相识问题的方法。

单元教学重点1.体会家庭生活的温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

2.理解本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校园文化及学校的开展改变和获得的成果。

3.体验社区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懂得要爱护公共设施,敬重社区中为人们效劳的人。

单元教学难点学习从多侧面、多角度分析和相识问题的方法。

教学时数六课时第一课我爱我的家教学目的1.懂得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育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2.通过讲解并描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暖和,激发爱家的情感。

3.通过学习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相识和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改变。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暖和,培育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教学难点理解家庭的过去,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改变。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及合作沟通相结合。

教学准备1.可开展的教学活动。

A.搜集一张自己家居的照片或画一幅自己家居的图画,把它介绍给大家,再贴在教材上。

B.讲一个自己家庭中人员〔包括自己〕特殊想家的事例或自己家庭生活中的故事。

C.小组讨论:怎样做个爸爸妈妈的好孩子?D.做一个家庭小调查。

把调查的内容写下来,并沟通调查后的感想:自己从中知道了什么?发觉了什么?2.可能遇到的教学难题及对策。

A.教材中的范例都是志向化的较完备的家庭,但现实生活中有家庭缺陷的孩子可能会在别的孩子在感受家人的温馨和欢乐时产生不良心理反响,在教学中老师要赐予关切。

“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有些女孩在家地位低,受到父母的虐待,教学时她们对家、对父母的情感会有些偏激。

【配套K12】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法制教育

【配套K12】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法制教育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法制教育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法制教育三班品德与社会教学进度表周次起止时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分工我爱我的家我们的学校我生活的社区十·一黄金周我学会了向“谁”学做学习的主人大家都在学规则在哪里规则有什么用我们给自己定规则我是谁我的责任我能做好与父母交流与同学交流、与老师交流本学科期末测评语、数期末监测教学反思《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备注教师节教学反思《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元旦节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1 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一课我爱我的家教学目标:1、懂得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2、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

3、通过学习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温暖,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教学难点:了解家庭的过去,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听曲《可爱的家》,让大家猜猜这是什么曲子,会唱的一起唱。

2、听教师朗诵一首诗歌:《我爱我家》。

3、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的家,你们是家庭的一份子,在家庭的关心照顾下健康成长,你们爱自己的家吗?现在请我们的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家。

二、认识自己的家庭1、让两名同学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自己家的家庭成员和家居环境。

2、谈话,让学生明白到家人各有特点,每个家庭也各有特点,不同地区,人们的家居和生活习惯也各有不同。

三、你什么时候最想家1、看图说说这些人在干什么,想象当时的情景。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目录第一单元第1课《我爱我的家》 (2)第一单元第2课《我们的学校》 (5)第一单元第3课《我生活得社区》 (11)第二单元第1课《我学会了》 (19)第二单元第2课《向“谁”学》 (27)第二单元第3课《做学习的主人》 (33)第二单元第4课《大家都在学》 (38)第三单元第1课《规则在哪里》 (44)第三单元第2课《规则有什么用》 (48)第三单元第3课《我们给自己定规则》 (52)第四单元第1课《我是谁》 (57)第四单元第2课《我的责任》 (59)第四单元第3课《我能做好》 (66)第一单元第1课《我爱我的家》1教学目标1、感受家人对自己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爱;2、对家人讲话有礼貌,关心家人的心情,学会关心、安慰家人; 2学情分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能和父母家人平等沟通,互相理解。

教学准备:爱心卡片、课件3重点难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能和父母家人平等沟通,互相理解。

教学准备:爱心卡片、课件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提问导入师:同学们:自己父母不在身边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举手。

老师随机提问。

你们想自己的父母吗?(学生回答)平时他们给你们打电话吗?都说些什么?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不管父母是在外还是在家都非常辛苦,真不容易。

他们是在为自己家人的生活而奔波。

那是一种爱,我们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感受着家人的爱,那么我们又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我爱我的家人》(板书课题)讨论:我的爱是什么2【讲授】新课讲授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受到家人无尽的关爱,有很多事情让我们难以忘怀,谁愿意跟大家说一说自己受到家人那些关爱? (学生回答:做饭、接送自己上学、生病后陪伴、自己遇到挫折后的安慰等)师:家长无时无刻不牵挂我们,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对家长的爱呢? (学生简答)师:看看书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学生看书23、24、25页)师:现在同学们知道爱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三个方面)2、情景模拟:A、学会用一句贴心的话,学生说说自己想说的话。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案(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课我爱我的家教学目标:1、懂得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2、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

3、通过学习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通过教曲霓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棘家星庭温暖,培养对家挤的亲儡近感和归属感。

俞教学难雁点:徽了解家庭的过缚去,感唤知社会进步给家愈庭生垣活带来的变化。

课俞均程准备:1、教学课件禾慢2、家庭日常生活召照片核和一些老照片。

迎教学过曳程:一、导仁入:1 / 41 俺、听曲牢《可爱的家》,肇让大渣家猜猜这是什么曲恳子貌,会唱的一起唱。

2逐蚤、听教师朗诵一首诗歌宅循:《我爱我家》祷3涂、同学们,你们询都有自枚己的家,你们交是家庭的估一份子,在入家庭的关心舜照顾下健失康成长,你们怨爱自己疵的家吗?现在请土我们扎的同学来向大家介寝绍贬一下自己的家。

二、喳蝇认识自己的家庭戮1羽、让两名同学出示揩照片淹(家人合照或家垢居照)摊,向大家介绍君自己家的置家庭成员和器家居环境。

恿2掌、谈话,让学生处明白议到家人各有特点,艘每拦个家庭也各有特点,荒史不同地区,人们的家居噶显和生活习惯也各有不同静孔。

三、你什么时候喇最想弗家 1、看挫图说说这沛些人在干什往么,想象当挂时的情景勋。

说说他们为缉什么想纸家。

2、说说你燕什屋么时候最想家,为什峪敖么?四、有家感觉真好哮厨 1、看照片评来价照削片中的小孩有一曳个什么锄样的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一、教材情况本教材为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二、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基本概念。

2.能够感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对自己的重要性。

3.能够遵守学校和社会的规则和制度,以提高自身素质和发展潜力。

4.能够理解节约和环保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环保意识。

5.能够了解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

三、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家庭的重要性1.理解家庭的概念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2.学习如何与家人相处,培养亲情和感恩意识。

3.了解家庭日常生活中的节约关爱之道。

2. 第二单元:学校的重要性1.理解学校的概念和学校的作用。

2.学习遵守学校规则和制度,珍惜校园环境,维护学校形象。

3.培养和谐相处的意识和习惯。

3. 第三单元:社会的重要性1.了解社会的概念和社会的作用。

2.认识社会的基本组织和职能。

3.掌握社会公德和道德规范,做一个有良好品德的人。

4. 第四单元:节约用品,环保地球1.了解节约和环保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习节约用品的方法和环保的措施。

3.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和环保意识。

5. 第五单元:民族传统文化1.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

2.学习中国的民族风情和民间文化。

3.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

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互动、游戏、体验等形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五、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爱家、爱校、爱社会的情感。

2.传授节约、环保、民族文化等时代精神。

3.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质。

六、教学效果评估采用测验、班级成果展示、课堂表现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以检验和提高教学质量。

七、通过本教材和教案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全面、深入、系统地了解和认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作用及相关的道德规范,从而提高自身品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为未来的人生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23做学习的主人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23做学习的主人人教新课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明白不管是学习还是做事,只有抓紧时间,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才能提高效率。
重点
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重要性,学会珍惜时间。
难点
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在学习和做事时的差别,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学会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
学法
任务驱动
教法
讲授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让学生自由讨论。
活动设计
设计有意思的活动活跃班级氛围,使每一位同学参与其中,在游戏的过程中升华本节课内容。同时培养学生协作能力。
课堂小结
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珍惜时间,合理安排。
今日事今日毕,不要浪费时间。
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
总结所学,加深印象,升华内容。
板书
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才能提高效率
明明,该学习了。
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来得及。
这样下去,你们俩会越来越不一样。
交流探讨:同学们,你们觉得钟姑娘的话是什么意思?如果这样下去他俩各会怎样?让我们把故事续下去。
举例:今今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勤奋上进,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明明天天今天推明天,不珍惜时间,贪玩懒惰,最后一事无成,什么都没学到。
1.提前列一个周末计划清单,按照计划来做事情。2.学习和运动穿插着,劳逸结合。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学习,还是做事,只有抓紧时间,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才能提高效率。
实例举证:我会安排活动
星期六,小军想做以下几件事,他应该怎么合理安排时间呢?一起来看一看吧!
1.画画
2.写作业
3.看电视
4.买文具
5.读课外书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课标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
《做学习的主人》教案设计
一、学科:小学品德与社会
二、课例名称:做学习的主人
三、执教教师:刘芬
四、指导教师: 郑少东冯小东
五、课型:新授课
六、年级:小学三年级
七、教材设计:
教材从“冬冬的烦恼”事例入手,激活学生对生活中学习困难的回顾和思考:自己是怎么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的。

教材还以事例“小丽做作业的两种情况”,给学生提出一个研讨的问题:对学习时间进行思考,并结合自己学习经验,想一想怎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要提高效率除了要抓紧时间之外,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
对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教材列举了“小军星期六要做的几件事”,引导学生去帮助他安排时间。

同时,教材也注意了工具性的特点,注意了间接经验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如本课“瞭望台”呈现了《时间老人的礼物》,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故事、续写故事得到启发,认识到抓紧时间学习的意义和时间一去不复返的道理。

教材内容在准确和完整体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富有开放性,给教师和学生都留出了拓展的空间。

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学习要肯动脑筋,不怕困难,掌握克服学习中各种困难的一些方法。

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体会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愉悦。

2、知道学习、做事要抓紧时间,学会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手段
学生升入三年级,已具有了两年的学习经验,这为探究如何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可能的条件。

学生学习经验和经历是教学的切入口,学生每天都在.
经历着学习,但他们对“更快更好的学习”缺乏科学认识。

一部分学生还依赖于老师、家长的监督和帮助(大多凭借作业签字本进行反馈、控制),学习主动性不强,兴趣缺乏。

但他们跟一二年级的学生也有明显的差别,自我认识正悄悄萌芽,对事物的认识逐渐由直观向理性过度,这为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契机。

教学前可做以下准备: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并分析原因,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将学生学习生活中签字本与教材相关事例进行整合,从生活切入,进入文本,走向真实的学习实践。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板书设计
做学习的主人
提出问题不怕困难抓紧时间合理安排
九、教学过程
(一)学习会遇到困难
1.出示签字本,让学生观察:从签字本上,你们知道了什么?
.
2.生观察,汇报。

(二)学会解决困难
1.游戏:听音乐、传花、说学习烦恼
2.说一说:你遇到了什么烦恼,你又是怎么办的?
3.帮一帮:你还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给同学提提建议。

4.小丽的烦恼
(1)听一听:小丽的故事
(2)说一说:自己真实的类似情况。

(3)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4)议一议:有什么办法,可以做得又快又好呢?
(5)老师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办法。

(三)合理安排学习与生活
1.出示学生签字本,读妈妈留言。

想一想:曦曦小朋友的问题出现在那里?
2.我们一起来看看曦曦小朋友双休日都想干些什么?(出示教材图片,把书.
中人物换成生活中的人物)
3.学生看图并回答,教师贴大卡片。

4.假如你是曦曦,你打算怎么安排你的活动呢?
5.小组讨论,摆小卡片。

6.生汇报,并说明这样安排的理由。

7.采访生活中的曦曦,谈谈自己心中的想法。

(四)课后拓展
1.观察榜样签字本,你发现这个小朋友的签字本跟我们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生汇报:自己限定时间、自己提出问题、合理安排双休
3.生动手安排自己的双休。

4.汇报展示。

十、教学反思
(一)合理挖掘教学资源,让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

本课教学,我从学生生活实际、本校实际出发,并作为教学资源,创造性改.
造教材,把教材还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了情境性、生动性、实效性,让学生产生了共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如:课伊始出示“签字本”,引起学生对学习烦恼的回忆。

在合理安排时间的活动中,我又以学生“签字本”上所反映的问题为话题,组织学生对“怎样安排才合理”进行了讨论。

而签字本的充分利用,让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了实际指导意义。

(二)多维度互动,让课堂中的生成更丰富。

1.学生与文本对话。

教学中,我用小丽的事例为激活因子,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学生与现实生活的对话。

课堂上,我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说困惑,想办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生活经验进行体认、整理、反思和拓展。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签字本”用途进行再认识,让教学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着力点。

3.学生与老师对话。

教学时,我与学生一起交流自己的办法,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感告诉学生,师生关系平等,课堂氛围和谐。

.
4.学生与同伴对话。

在小组交流活动中,每个孩子都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同伴与同伴之间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每个孩子都学有所获。

(三)活动化、趣味化,让课堂更有情趣
游戏活动,是联系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新课程,要求着眼于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强调和确定了要通过让儿童直接参与各种课堂实践活动。

这就要求我们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除了要有静态的理性分析外,还要有动态的亲身体验。

课堂中的游戏实践,可以使学生走上课堂小舞台,走向生活大舞台。

本课教学,我设计了观察、讨论、排列等活动,通过一个个活动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不足之处:我的引导不够充分,没有让学生深度思考、多角度展开。

如果在教学中把握好收与放的度,相信课堂生成会更为丰满。

十一、课例点评
“怕苦怕累,不爱动脑筋,作业拖沓,不会合理安排时间……”孩子们身上这些毛病让家长和老师头痛不已。

怎么解决?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刘芬老师引领几十个孩子,审视自己的学习,叩问自己的心灵,初步形成了学习.
的主人意识。

刘老师教态亲切自然,循循善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面大,入情入境;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在我看来,这堂课有两大亮点值得称道:(一)充分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和活动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刘老师用学生每天都在使用的签字本开课,一下子就唤起了学生的亲切感,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拉近。

当讲述了教材中的小丽的故事后,刘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哪些小朋友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原因好吗?”这就调动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在感同身受中,对“抓紧时间”的认识更加深刻。

当学生为文中的曦曦合理安排时间后,刘老师请出秦晨曦这个生活中的曦曦来谈感受……这些设计,让课程变得有了生活意义,体现了刘老师对《品德与生活》课程生活性的深刻领会。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

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
来实现。

”刘老师对这一点也吃得很透,整堂课完全避免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僵化模式,不管是讨论还是“传花说烦恼”、“摆小卡片”的游戏,课堂始终凸显出一个“动”字,人与文本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学目标就在这动态中得以完成。

这样的课堂,才是让学生感到幸福的课堂。

(二)课堂结构十分严谨。

这节课巧妙地引进了学生熟知的签字本,把它当做一根红线,贯穿始终,既体现了课程的生活性,又使课堂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可谓一举两得。

这堂好课,让我们看到了青年教师对《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透彻理解和准确把握。

我们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把在课上的感悟内化为正确的思想,外化为良好的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点评:重庆市梁平县梁山小学冯小东)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