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医院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医疗机构护理操作规范

医疗机构护理操作规范一、引言医疗机构是为了给患者提供医疗护理服务而设立的专门机构。
为了确保医疗护理操作的安全、规范和高效,医疗机构需要制定相应的护理操作规范。
本文档旨在向医疗机构的护理人员提供一份操作规范,以指导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的护理操作。
二、护理操作规范1. 身份确认在进行任何护理操作之前,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确认其身份。
确认身份可以使用患者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进行核对,以避免错误操作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
2. 消毒操作在进行护理操作之前,护理人员需要进行必要的消毒操作,以保证操作的无菌性。
消毒操作可以使用消毒剂擦拭工作台面、洗手并戴上手套等步骤进行。
3. 技术操作在进行技术操作时,护理人员需要掌握相应的操作技巧,并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操作的时间、力度、频率等因素,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4. 药物管理护理人员需要按照医嘱或相关规定进行药物管理。
在给患者使用药物前,需要核对患者的身份,确认药物的名称、剂量、途径等信息,并及时记录和报告异常情况。
5. 标本采集在进行标本采集时,护理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操作措施,确保标本的完整性和质量。
采集标本时需要注意采集的时间、部位、方法等因素,并及时将标本送往相应的实验室进行检测。
6. 管道置管在进行管道置管时,护理人员需要掌握相应的操作技巧,并遵循相关的操作流程。
在置管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确认置管部位、选择合适的管道、消毒等步骤,并在置管后进行相应的固定和监测。
7. 床位护理床位护理是医疗机构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进行床位的整理和清洁,并保持床位的舒适和卫生。
如有需要,还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床位的调整,以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8. 疼痛管理疼痛是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护理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和处理的问题。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特点,选择合适的疼痛管理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心理支持等,并及时记录和报告疼痛的变化。
医疗行业病房护理操作规程

医疗行业病房护理操作规程尊敬的医护人员:为了确保医疗行业病房护理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和高效性,特制定本《医疗行业病房护理操作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的病房护理工作,旨在指导医护人员在病房护理工作中的各项操作。
1. 患者接待1.1 医护人员接待患者时应保持友善和专业的态度,积极倾听患者的需求和疑虑。
1.2 需要核实和确认患者身份,确保将患者带至正确的床位,并将患者信息准确记录在病历中。
2. 病历管理2.1 每位患者都应有独立的病历,要求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诊断结果、治疗方案等详细内容。
2.2 病历应及时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用药情况和护理注意事项,并在操作后及时予以更新。
3. 个人卫生与消毒3.1 医护人员入院前应进行个人卫生和消毒,包括洗手、佩戴口罩、戴手套等,确保自身清洁。
3.2 在每一次操作前后,医护人员都应进行手部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4. 排便护理4.1 定期检查患者排便情况,如需帮助,应做好个人防护,并给予适当护理,确保患者排便顺畅。
4.2 患者排便后,医护人员应及时记录排便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清洁措施,确保病房环境清洁。
5. 输液操作5.1 在进行输液操作前,医护人员应核对患者身份、药品名称、输液速度等信息,确保安全无误。
5.2 输液时,需注意消毒操作,避免感染,并密切观察患者的输液反应,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6. 体温测量6.1 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体温状况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如耳温计、额温计等,并确保准确记录体温。
6.2 使用体温测量工具前后,医护人员应进行消毒操作,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7. 引流护理7.1 如患者需要引流操作,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引流通畅和防止感染。
7.2 对于已经引流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定时检查引流情况,并及时清洁和更换引流器具。
8. 翻身护理8.1 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医护人员应每2小时进行一次翻身护理,以避免压疮和肌肉萎缩。
8.2 翻身时,医护人员应轻柔处理,并确保患者的身体各部位均得到合理支撑,不造成不适。
医院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医院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一、概述护理技术操作是医院护士开展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正确、规范的操作可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健康,提高治疗效果,同时避免事故和误操作。
本文主要介绍医院护理技术操作的规范,以提醒护士进行正确的操作和操作方法。
二、操作规范1.操作前准备(1)确认患者的身份,检查医嘱。
准确的确认患者的身份,避免操作错误,确保操作的正确性。
(2)检查操作设备和物品是否齐全,无损坏。
保证操作的顺利进行,避免因设备或物品不完整而导致操作失败。
(3)洁净操作。
护士应做到洗手净身,穿戴手术衣、帽、口罩,佩戴手套等,确保操作无菌。
2.操作时要点(1)仔细翻阅操作规程和相关指南。
确保自己具备操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2)操作中保持专注、集中注意力。
避免其他事情干扰,确保操作安全和准确。
(3)严格执行操作步骤和要求。
按照规定的步骤和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操作正确、顺利。
(4)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和记录。
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情况,及时记录,以便于后续的观察和调整。
(5)合理利用辅助工具。
使用合适的辅助工具,如支撑架、固定带等,确保操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6)操作完毕后,将操作设备和物品清理干净。
保持操作环境的清洁卫生,预防交叉感染和污染。
3.操作后处理(1)将操作设备和物品归位。
保证操作设备和物品的整齐和完好,方便下次操作使用。
(2)对患者进行观察和护理。
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和护理,保证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3)记录操作情况和患者的反应。
详细记录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观察到的患者的反应,以便于后续的护理和评估。
1.静脉输液操作规范(1)选择静脉输液管道、针头的规格与大小。
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规格和大小,避免给患者带来不适。
(2)严格按照消毒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保持操作环境的洁净并进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3)进行皮肤刺穿前寻找适当的静脉,刺穿时注意角度和深度。
避免破坏血管或引起影响患者血流的问题。
(4)输液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况,掌握滴速和输液量。
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进行各种医疗技术操作,这些操作是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的重要环节。
为了规范医护操作行为,保证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医疗机构通常都会制定《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是医疗机构内部管理的重要文件,它包含了各种医疗技术操作的具体步骤、注意事项和安全措施。
这些规程一般由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同制定,确保规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医护人员在执行医疗技术操作前,必须熟悉并严格遵守《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在操作过程中,应按照规程要求依次进行,严格按照步骤操作,并特别注意规程中的安全提示和风险防范措施。
同时,医疗机构也应该定期对《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进行修订和更新,以适应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变化。
并且,医护人员应接受定期的规程培训,以确保他们对规程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是医疗机构管理和医护服务质量保障的重要文件,它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医护人员应该认真遵守规程,确保医疗技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是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必须遵守的一系列操作标准和程序。
这些规程旨在确保医疗护理工作的安全和有效性,减少医疗事故和错误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医疗护理的质量和水平。
操作规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操作技术标准:对于常见的医疗护理操作,如换药、输液、注射等,规定了具体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技术指导。
这些标准操作程序是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的操作依据,遵循这些标准可以有效地预防操作失误和事故的发生。
2. 安全措施:规程中通常包括了医疗护理操作中需要遵守的安全措施,如消毒操作、防护措施等,这些措施能有效地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3. 应急处置:在规程中也会规定一些应急处置措施,如操作失误、患者突发状况等情况下的处理方法和程序,这有助于医护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正确迅速地做出反应。
4. 管理制度:规程中也会包括一些管理制度,如记录和报告要求、操作规程的修订和更新等,这些制度有助于医疗机构对医护人员的操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的制定和执行是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
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规程的要求,确保医疗护理工作的安全和有效。
同时,医疗机构也应对规程进行定期修订和更新,以适应医疗护理工作的需要。
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管理制度

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院的护理技术操作,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特订立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护理人员和相关技术人员的护理技术操作,包含但不限于静脉输液、创面处理、导尿等护理技术操作。
第三条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时,必需严格遵守本规章制度的规定,确保操作规范、安全、有效。
第二章技术操作流程第四条技术操作前,护理人员应认真检查患者的病情、医嘱和相关检查结果,确保技术操作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第五条技术操作前,护理人员应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包含但不限于口罩、手套、护目镜等,以保证操作的安全。
第六条在进行技术操作时,护理人员应采取标准的无菌操作,避开交叉感染风险。
术中假如显现操作欠妥、意外情况或异常变动,应及时上报医生。
第七条技术操作后,护理人员应及时清理和消毒操作台、仪器设备等,并做好记录,确保操作环境的乾净和消毒。
第八条对于需要固定时间间隔进行技术操作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准确记录操作时间,并定时进行技术操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第九条技术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沟通,解释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并敬重患者的隐私和权益。
第三章技术操作要求第十条静脉输液操作要求:护理人员应依据医嘱准确选择输液器材,核对患者的身份和医嘱信息,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和穿刺部位,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确保输液速度和剂量的准确性。
第十一条创面处理操作要求:护理人员应依据医嘱了解创面情况,正确选择处理方法和药品,采取无菌操作,确保创面清洁、湿润、透气。
对于大面积或深度创面,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第十二条导尿操作要求:护理人员应依据患者需求和医嘱合理选择导尿方法和器材,遵从无菌操作流程。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导尿管的位置和通畅情况,维护导尿管的清洁。
第十三条高级护理技术操作要求:护理人员进行高级护理技术操作前,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本领,并取得相应的技能培训合格证书。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静脉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护理技术,主要用于给患者输液、注射药物等治疗。
以下是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的一般规范:1. 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行的治疗,包括输液种类、输液速度等。
2.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常见的有静脉穿刺和留置导管两种方式。
3. 护士要确保自己的手部清洁,并佩戴洁净的手套。
4. 准备所需的输液器材,包括输液瓶、输液管、注射器等。
5. 检查输液瓶的标签,确保药物种类、剂量和过期日期符合要求。
16. 清洁输液瓶的口部,使用消毒棉球擦拭。
7. 将输液瓶倒置,放置在输液架上,注意不要让输液管接触到地面。
8. 使用穿刺器具进行静脉穿刺,注意角度和深度,一般应能见到鲜红色血液回流。
9. 穿刺后,用消毒棉球轻轻按压穿刺点,避免出血。
10. 将输液管连接到穿刺器上,并确保连接处密封。
11. 打开输液器的滴速调节器,调整滴落速度,保持合适的输液速度。
212. 每隔一段时间检查患者的静脉通畅情况,观察有无出血、渗漏等情况。
13. 定期更换输液器,一般为24小时更换一次。
14. 输液结束后,关闭滴速调节器,并及时拔除针头或导管。
15. 注意观察患者的输液反应,如出现过敏、感染等情况要及时处理。
16. 将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记录在护理记录中。
以上是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的一般要求,具体操作还应根据医院的具体规章制度和操作技术指南进行。
护士在操作时应始终保3持专注和细心,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特殊情况和操作技术不熟悉时,应及时寻求帮助和指导。
4。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管理制度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订立本规范。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我院各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必需遵守本规范。
第三条术语定义1.临床护理技术:指在护理工作中,医务人员通过手法、器械和药品等进行的针对患者身体情形的操作和处理,包含但不限于注射、输液、吸引痰液等。
2.技术操作:指医务人员在执行临床护理技术时的各个环节和具体步骤。
3.医务人员:指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技术人员。
第二章基本要求第四条安全保障1.医务人员必需具备相关的技能和知识,熟识临床护理技术操作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2.医务人员必需使用符合国家标准和规定的器材、药品,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性。
3.医务人员在操作前必需认真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操作对象正确无误。
第五条操作规范1.医务人员在进行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前,必需进行充分的手卫生,戴好手套。
2.医务人员在执行注射操作时,必需遵守消毒规范,保证注射针头无菌。
3.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技术操作时,必需认真察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记录和反馈异常情况。
4.护士必需及时将操作过程和结果记录到电子病历系统中,确保操作过程的可追溯性。
第六条停止操作1.医务人员在操作中遇到异常情况或发现操作欠妥,必需立刻停止操作,并相应处理。
2.医务人员在停止操作后,必需向主管护士或医生报告情况,协商下一步处理措施。
第七条事故处理1.医务人员在操作中发生事故时,必需立刻报告相关负责人,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并做好记录。
2.医务人员必需搭配医院进行事故调查和处理,乐观参加相关会诊、复查等工作。
第三章相关责任第八条主管护士责任主管护士是临床护理技术操作的直接管理者,负责以下工作:1.订立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并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2.引导医务人员进行临床护理技术操作,确保操作符合规范。
3.负责培训新员工,确保新员工熟识操作规范并能够独立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第一节眼科病房一般护理常规1.患者入院后,热情接待,送至床位休息。
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与有关制度,介绍主管医师、主管护士以及护士长的姓名,及时通知医生诊治。
2.病房保持整洁、安静,空气流通,光线柔和偏暗,保证病人充足睡眠。
3.遵医嘱进行分级护理。
对视力极差及双眼包扎的患者协助日常生活。
加强巡视,做好交接班,以免烫伤、摔倒等意外发生。
4.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忌烟酒,忌喝浓茶。
由于香烟中的尼古丁可引起视网膜血管痉挛,导致视神经缺血,视网膜和玻璃体出血。
大量吸烟还可引起咳嗽,发生伤口裂开、前房出血。
大量饮酒可造成眼球毛细血管扩张,眼部充血加重。
喝浓茶由于过度兴奋,影响睡眠,易引起眼压升高。
5.新入院患者每日2次测体温、脉搏、呼吸,连续3日。
体温在37.5℃以上者,每日测4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日后,改为每日1次。
每日记录二便1次,便秘者遵医嘱给予缓泻剂,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入院时测体重和血压,每周一次并记录。
6.严格执行医嘱,按时使用眼药。
7.严格执行病房消毒隔离管理制度。
内眼手术患者与外眼手术患者分开病房收住。
传染性眼疾应严格隔离,注意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清洁消毒,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8.加强心理护理。
对心理负担重、焦虑的患者,做好心理疏导。
9.健康指导:1)指导并协助患者安排好生活,做到生活规律、禁烟酒。
应充分休息,少阅书报,尤应避免在强光或弱光下阅读。
必要时佩戴有色眼镜保护。
2)疾病恢复期应选择丰富维生素、蛋白质的饮食,促进伤口愈合,增强抵抗力。
3)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和重体力劳动。
4)按时服药。
坚持按时使用眼药,点眼前应洗净双手,预防交叉感染。
5)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第二节眼科门诊护理常规眼科门诊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是眼科医疗工作的第一线,是直接给人民群众提供诊断﹑治疗和预防眼部疾病的场所。
必须由专科护士担任,其主要任务是做好开诊前准备、安排病人就诊、协助医师进行检查、搞好卫生宣教与护理指导等。
一、开诊前的准备1.诊室准备:保持诊室的清洁、整齐、明亮、通风,保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备双层遮光窗帘。
检查视力表,裂隙灯及诊疗器械是否清洁、功能完好。
备好眼药、75%酒精、棉签;补充办公用品和清洁消毒手溶液、擦手纸。
保证医师能够集中精力询问病史,书写病历和诊疗工作。
2.预检分诊:护士应主动向患者询问病史,观察病情,根据患者病情特点作出初步的判断,给予合理的分诊指导。
做到尽可能按专业就诊,分诊准确,以免患者来回走动延误病情。
3.视力检查:向患者耐心说明检查视力的重要性和方法,取得配合。
检查后,把患者的视力分左、右眼准确的记录在病历本上,告诉患者诊室的位置。
在检查视力的同时,应初步预诊。
如为急诊患者,应按急诊处理,避免延误病情。
二、就诊秩序1.候诊护士指导患者了解就诊流程:挂号→查视力→分诊→医生诊疗→交费→检查、治疗或住院等。
2.根据病情特点及挂号先后顺序就诊。
急诊患者应随到随诊。
对行动不便、老年体弱、啼哭的小儿等患者,可酌情先安排就诊。
三、协助检查护士应经常巡视诊室,协助医生诊治患者。
根据医嘱给患者滴散瞳及缩瞳剂。
对双眼视力低下行动障碍者,给予应有的护理照顾。
对小儿患者,帮助医生固定患儿头部及眼位。
四、健康指导充分利用壁报、板报、电视等形式宣传眼科常见病的预防知识;对候诊患者应进行卫生宣教和普及眼科疾病常识。
五、治疗室工作1.治疗室内固定资深并有丰富经验的护士2~3名。
保持治疗室整齐、清洁。
每日治疗前通风30min。
治疗后清洁治疗台、桌面、台面。
紫外线灯照射一小时,进行空气消毒,并记录。
2.补充一次性物品、药品,保证正常使用。
3.根据医嘱进行眼科医疗护理技术操作。
4.治疗前向患者作必要的治疗解释工作,以取得配合;洗手、戴口罩;协助患者取正确卧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询问过敏史、病史。
必要时备抢救物品及抢救药品。
5.治疗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有无特殊变化。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操作规程。
态度要严肃、认真。
6.治疗后根据病情观察数分钟,以防发生意外;根据需要在病历上详细记录结果并签名,向患者或家属交代注意事项。
7.整理用物,按消毒常规处理用过的器械、用物并洗手。
第三节眼科内眼手术护理常规内眼手术包括:角膜、虹膜、巩膜、晶状体、视网膜、及球内异物、玻璃体切割等手术。
一、术前护理(一)心理护理:护士主动与患者交谈,取得患者信任,从而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疏导。
护士要以丰富的知识和临床经验,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达来满足患者的求知欲,耐心解答问题,解除焦虑与恐惧心理。
要同情、关心、安慰患者,使其摆脱孤独感,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
医护人员应根据病情及拟行手术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术前、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对手术的配合。
(二)术前注意事项:1、详细检查双眼的眼睑、结膜、角膜及泪道有无炎症。
2、手术成功与否,与患者全身情况有一定关系,护理人员应协助医师观察和掌握患者全身情况,如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患者要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3、了解患者有无手术禁忌症。
如出现咳嗽、发热、腹泻、感冒、精神异常、月经期、颜面肿疖及全身感染等情况,及时反映给医师。
(三)术前准备:1、完善各项术前检查。
术前常规检查项目: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传染病四项、心电图、胸部X光片等。
2.患眼术前滴抗生素眼药水每日4次,连续3日,以预防感染。
3.训练患者在仰卧、头不动的情况下眼球向各方向转动,以便术中配合。
嘱患者避免剧烈动作。
4.预防感冒,术前不吸烟,术中避免咳嗽及打喷嚏。
指导患者控制的方法,即张口深呼吸、用舌尖顶压在上腭做吞咽动作或用手指压人中穴,以免发生手术意外、术后出血等。
5.术前一日,嘱患者做好个人清洁,洗澡、更换内衣裤。
视网膜脱离、眼外伤等患者,应仰卧洗头。
长发女患者洗头后编成双辫绕于头顶。
6.全麻患者按全麻手术护理常规。
局麻患者术日晨可少量进食易消化食物,不可过饱,以免术中发生呕吐。
7.术前晚评估患者睡眠情况,排除影响睡眠的因素。
如有些患者对手术有恐惧心理而导致睡眠差,应给予心理安慰并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7.术日晨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有异常及时报告给医生。
8.术日晨剪睫毛,用生理盐水冲洗泪道及结膜囊,但眼球穿通伤者禁止冲洗结膜囊。
遵医嘱于术前半小时给予止血药、镇静药应用,散瞳或缩瞳眼液点眼,并注意观察瞳孔大小,对瞳孔不能充分扩大或缩小的患者,可能与患者存在虹膜粘连等因素有关,应告知手术医生。
排空大小便,更换病人衣。
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将病历带入手术室。
9.按手术需要整理床铺,更换床单、被套、枕套。
二、术后护理:1. 全麻患者按全麻术后护理常规。
2.协助患者回病房,卧床休息,根据手术方式及麻醉方式,采取相应卧位。
(1)平卧位:是眼科常见的卧位。
(2)半卧位:多见于外伤或术后前房出血患者。
(3)面向下俯卧位:多见于玻璃体切除术中注气或硅油填充的患者。
3.嘱患者卧床休息,勿震动头部、大声说话,控制咳嗽、喷嚏。
4.术后饮食(1)进易消化、有营养软食或半流质饮食,不可食带有骨刺、坚硬或刺激性强的食物,忌烟酒。
(2) 术后嘱患者多吃水果和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以避免用力排便增加腹压,引起切口开裂或出血;术后3日无大便,应通知医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泄剂。
5. 定时巡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注意敷料有无松动、移位,有无渗血、渗液等,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告知患者不要自行拆开敷料,眼部有痒感和不适时,不要用力挤眼、揉眼。
6.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全身应用,抗生素眼药点眼,预防感染。
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7. 患者主诉眼部疼痛时,及时观察、评估患者疼痛的性质、伴随症状,给于心理安慰,遵医嘱使用镇静剂或止痛剂。
如出现眼部剧痛、眼胀、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考虑是眼压增高或感染的可能性,要及时报告医师,以便及时处理和预防。
8.术后长期卧床患者,初次下床时动作要慢,专人搀扶,以免晕倒。
第四节眼科外眼手术护理常规外眼手术包括眼睑、结膜、眼肌、眼球、眼眶、泪器(泪腺、泪小管、泪囊、鼻泪管)等部位手术。
一、术前护理:(一)心理护理:同内眼手术前心理护理。
(二)术前注意事项:按内眼手术前注意事项(三)术前准备:1.完善各项术前检查。
术前常规检查项目: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传染病四项、心电图、胸部X光片等。
2.术前患眼滴抗生素眼药三天,术日晨遵医嘱给予患者术前用药。
3. 术前一日,患者做好个人卫生,病情允许者可理发、洗澡、更换病人服,取下假牙、手表、首饰等。
4.术前一日,遵医嘱作好术前准备,冲洗泪道、结膜囊。
眼上睑下垂、斜视矫正术的患者,因术中需要观察双眼作对照,因此手术前必须做双眼的清洁消毒。
5.局麻患者,术晨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6. 全麻患者,按全麻术前护理常规。
7.眼睑植皮手术者,术前一日作供皮区的皮肤清洁,常规备皮,消毒巾包扎(一般供皮区在耳后、上臂内侧、大腿的内侧)。
8.唇粘膜移植术者,术前应注意口腔清洁,排除口腔疾患。
术前三天给予口泰漱口液漱口,每日三次,进手术室前漱一次。
9.眶内容摘除术者,考虑术中出血多需输血者,术前一日联系配血,做好配血准备。
10.交接患者情况、病历,以及术中需要携带的特殊检查报告单。
由手术室护士将患者接至手术室。
二、术后护理:1. 接术后患者回病房,协助将其移至床上,嘱患者放松,闭合双眼休息。
与手术室人员交接班。
根据手术方式及麻醉的方式采取相应的卧位,介绍术后注意事项。
2. 全麻患者按全麻术后护理常规。
3. 二级护理,生活上给予协助。
局麻患者术后,应进食易消化、有营养软食,不可食用坚硬及刺激性食物。
4. 嘱患者不要用力咳嗽,保持大小便通畅。
因为用力咳嗽或大便,会引起腹内压增高,导致眼部切口裂开,术后3日无大便,应通知医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泄剂。
5. 定时巡视,注意观察敷料情况,出现敷料渗血、出血、松脱等情况给予及时处理。
嘱病人不得随意解开绷带,以防切口出血。
观察和保护供皮区创口,以防感染。
6.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全身应用,抗生素眼药点眼,预防感染。
7. 斜视及上睑下垂矫正术后,包扎双眼,使术眼得到充分休息,以免缝线脱开或切口出血而影响手术效果。
8. 呕吐是常见的术后反应,如因麻醉反应或术中牵拉肌肉而引起的呕吐,遵医嘱给予维生素B6或其他止吐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