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生态学

合集下载

自然环境知识:生态学中的环境污染

自然环境知识:生态学中的环境污染

自然环境知识:生态学中的环境污染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环境污染主要是由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引起的,它们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系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危害和预防措施变得越来越重要。

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其中,对于大气污染,主要是由于燃料的燃烧和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造成的。

列如:汽车尾气、重工业烟囱排放的废气等,这些废气特别是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会对大气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

据统计,许多城市已经面临了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空气中的有毒物质浓度超过了安全标准。

这导致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重,如全球变暖,酸雨等。

水污染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这通常是由于工业、农业和城市排放的废水所引起的。

废水中含有许多有毒物质和重金属,这些物质会进入水源,使得水质降低,从而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如水中的铅、汞、铜等重金属会富集在水生生物中,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此外,由于水污染,世界上许多人还面临着缺水的问题。

土壤污染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农业和工业过程的废弃物和其他有毒物质对土壤造成的。

这些废弃物和有毒物质会使土壤变得肮脏、有毒、不肥沃,从而使植物的生长受到阻碍。

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有效管理,将会导致食物系统中有毒物质的积累,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实现清洁能源和绿色生产技术的推广,控制工业和车辆废气的排放,加强废水处理和回收利用等。

人们也可以通过灌溉、复合肥料等措施来控制土壤污染。

此外,我们需要加强环境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从而共同参与环境保护这项伟大的事业。

总之,环境污染成为了全球问题,它会对生态系统、人类的健康和生产力造成巨大的影响。

我们必须通过采取清洁、可持续的环保措施来减少环境污染,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环保作用,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健康、绿色、可持续的环境中。

生态学与环境污染修复

生态学与环境污染修复

生态学与环境污染修复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演化的科学,而环境污染修复是生态学的一项重要应用。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环境污染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而生态学通过对环境污染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有效的修复方法。

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

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都对全球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例如,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和农药使用都会导致大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升高,使空气质量下降,最终影响呼吸系统健康。

水污染不仅对饮用水供应构成威胁,还会破坏湖泊、河流和海洋生态系统。

此外,土壤污染会导致作物减产、生态系统退化和食物链中有毒物质的累积。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来修复受污染的环境。

生态学通过研究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系统的功能,为环境污染修复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例如,生物修复是一种利用植物或微生物来修复受污染土壤的方法。

植物可以通过吸收和转移有毒物质来净化土壤。

不同的植物对不同的有害物质具有不同的抗性和吸收能力,因此,通过选择适宜的植物和种植方式,可以有效地修复受污染的土壤。

与此同时,微生物也可以通过降解有毒物质来修复污染土壤。

通过研究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和代谢途径,可以开发出高效的微生物修复技术。

此外,生态学研究还可以为环境污染的防治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例如,通过研究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恢复能力,可以设计出更有效的污染防治策略。

保护自然环境、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学修复环境的关键因素。

此外,生态学还可以通过研究物种的适应能力和生态位的利用,提高环境污染的缓解能力。

通过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增加环境污染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

然而,生态学与环境污染修复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

首先,环境污染常常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种有害物质和多种生物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这种复杂性使得环境污染修复过程变得困难而复杂。

其次,环境污染修复需要长时间和大量资金的支持。

生态学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生态学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生态学中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迅速增长,环境污染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和整个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而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对生态系统整体稳定性的科学。

在生态学中,环境污染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来讨论环境污染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环境污染的定义和特点环境污染主要指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有害物质和能量排放,这些排放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负面影响。

它是一种过量、不良或有害的物质性或能量性输入,造成环境的破坏或生态平衡的失调。

环境污染的主要特点包括:1. 时空交互性: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当地的环境和生态系统,还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上扩散,以至于影响远离污染源的地区。

2. 综合性:环境污染往往涉及多种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方面,可能同事发生。

3. 累积性:环境污染物可以在环境中逐渐积累,长期影响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

4. 毒性: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可能对生物体产生毒性作用,尤其是对某些敏感和易受影响的生物种群。

二、环境污染的影响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空气质量:大气中的污染物质主要由工厂、机动车辆、用能设施等排放而来,这些排放物质加重了大气质量下降的程度。

例如,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硫化物等物质的排放会引起臭氧发生、酸雨形成、颗粒物沉积等多种环境和生态问题。

2. 污染水环境:水质污染主要由於工业废水、农家肥料和居民废水等引起的污染。

这些废水与大部分污染物质进入河流等水体后,可能会导致河流环境和生态系统受到污染,对其中的生物体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污水中若有高浓度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容易使一些藻类和无足类生长顺畅,形成大面积的藻类突发生长,并泛滥成灾。

3. 土壤质量下降:土壤污染主要是由於人类活动引起的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生产等。

所排放的污染物质可能会渗入土壤,影响土壤贡献和生物多样化。

环境污染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环境污染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环境污染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环境污染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

环境污染不仅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还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为有效控制环境污染,生态学学科中的环境污染生态学研究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环境污染生态学研究可以被定义为研究环境中污染物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其关注的对象范围包括物种、基因、生态系统、景观等,旨在了解环境污染物的来源、转化、传输和归宿,以及对生态系统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所产生的影响。

环境污染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性在于,通过揭示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和修复机制,可以为制定相应的污染控制策略和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当前环境污染生态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方法学创新和技术进步。

环境污染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传统研究方法包括野外实验、实验室试验、建模模拟等。

然而,由于环境污染生态学涉及面广、实验条件复杂,传统研究方法仍存在不足。

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也逐渐应用到环境污染生态学研究中,例如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方法。

二是跨学科融合。

环境污染生态学研究的复杂性和关联性使得其需要融合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

除了传统的生态学、环境科学、化学等学科,近年来新的学科领域,如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智能材料等也逐渐介入环境污染生态学研究中。

三是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修复技术可以被定义为应对环境污染的一项技术和策略,目的是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生态修复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通过生态修复技术,可以减缓、甚至消除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为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供科学支持。

四是绿色化发展。

绿色化发展是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的一种发展方式。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环境问题是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有关的,因此绿色化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方式,需要在多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

生态学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启示

生态学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启示

生态学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启示在当今社会,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生态学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文将从生态学的角度探讨环境污染治理的启示,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1. 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生态学研究了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对于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的重要性。

在环境污染治理中,我们应该借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

例如,湿地可以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人工湿地的建设来提高水质的净化效果。

2. 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生态学强调了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性。

在环境污染治理中,我们应该注重保护和恢复受污染影响的生物多样性。

例如,对于受到化学污染的水域,我们可以引入具有抗污染能力的物种来修复生态系统。

3. 循环利用和资源再生生态学倡导循环利用和资源再生的理念,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环境污染治理中,我们应该推广并加强废物的分类、回收和再利用。

例如,对于固体废弃物,我们可以通过回收和再加工成新的产品,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4. 污染物的源头控制生态学强调了污染物的源头控制对于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性。

在环境污染治理中,我们应该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和管理。

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和支持绿色制造和生产方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5. 全球合作与科学创新生态学拥有广泛的学科交叉性,需要全球合作和科学创新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国际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各国应该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综上所述,生态学对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我们应该借鉴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注重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推广循环利用和资源再生的理念,加强污染物的源头控制,以及加强全球合作与科学创新。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更有效地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美丽的家园。

环境科学中的生态学与环境污染治理

环境科学中的生态学与环境污染治理

环境科学中的生态学与环境污染治理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有着不可忽视的代价——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环境生态问题已经成为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阻碍,而环境污染治理便成为了人类必须付出的代价。

生态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生态系统,即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

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维持等生态学基础理论,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健康和环境质量。

采取合理的环保措施,控制和治理污染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在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中,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越来越成为了治理污染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在环境污染治理中,人们采用了很多措施,如建立环保法律和规范体系、科学环境规划等。

而生态学则更多的是从生态系统内部入手,对于环境污染治理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一、调查与评估环境污染的种类和程度各不相同,而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以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科学调查、监测和评估,得到精确的污染情况和生态变化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为政府和相关企业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减少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环境污染造成的影响是不可逆转的,但是在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减少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例如,对于海洋污染的治理就采用了生态修复的方法,通过生态学理论的指导和监测,可以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减少化学物质的危害。

三、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各种生态环境保持平衡和稳定。

环境污染的发生和扩散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造成影响。

而生态学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关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效预测和评估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制定相应的措施,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四、拓展环境治理的思路环境治理需要有全局思维,尤其是视角。

生态学研究的生态系统整体性特点,可以帮助我们从“治标”转化为“治本”,成效更加明显。

生态学中的环境污染治理

生态学中的环境污染治理

生态学中的环境污染治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生态平衡以及可持续发展都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生态学中的环境污染治理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污染物的种类环境污染的种类繁多,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等。

它们中的污染物也是各不相同的。

例如在大气污染中,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

而在水污染中,则主要污染物有有毒物质、寄生虫、微生物等。

不同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和处理方法也是不同的。

治理方法针对不同的环境污染,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

下面将分别针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进行探讨。

大气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另一类是污染物的处理。

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是最重要的治理方法之一。

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减少机动车的使用、对油品的要求更高、加强工厂对废气的处理等。

对于已经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可以采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进行处理。

水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主要分为预防和治理两个方面。

预防重要在于对污染源的管控,可以采取一些物理隔离、纯化和生化处理的方法。

治理方面则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对污染物进行处理。

物理处理包括沉淀、过滤和浮选等;化学处理包括离子交换、还原、氧化等;生物处理则是采用微生物将污染物进行降解。

土壤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主要分为生物法、物理法、化学法和生态修复法四个方面。

其中,生物法主要采用微生物对污染物进行分解和转化;物理法主要运用一些物理原理,将污染物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化学法则是通过改变污染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降低毒性和危害性;生态修复法则是通过植物和微生物,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促进土壤中的污染物降解和转化。

总结环境污染治理是人类面对的一项重大挑战。

针对不同种类的污染,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到对污染物进行处理,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减轻环境污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中的常见环境污染问题

生态学中的常见环境污染问题

生态学中的常见环境污染问题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而在生态学领域,环境污染问题更是备受关注,因为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导致物种的灭绝、生态平衡的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几种常见的环境污染问题。

一、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是现代城市中最为普遍和常见的环境污染问题。

空气污染通常以大气中的污染物质为主要研究对象。

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可以经过大气扩散、降水沉积、表层土壤交换等多种途径,影响到自然、城市等各种环境。

对于生态系统而言,空气污染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能量流动。

特别是光合作用和呼吸气体交换的影响,会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影响。

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包括工业、车辆、燃料燃烧等,大气中的污染物质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等。

这些污染物质的存在,会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影响,影响生态平衡的稳定。

二、水污染水污染是另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问题。

流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质会对水中生物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包括市区排水、化肥农药、工业排放等。

这些污染物质会对水中生物的生长繁殖和经济利用产生影响,也会导致水中植物生长的不足和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

对于生态系统而言,水污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食物链的渗透作用。

水中的毒素通过生物的摄入,进入体内。

这可能导致生物体内毒素浓度的升高,对身体的健康产生影响。

除了生物效应外,水污染还会对生态系统植物生长及其抵抗力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的多种物质,如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导致土壤的物化性质以及生物学、生态学性质发生了改变,破坏了土壤环境的稳定性。

土壤污染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也非常显著,它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植被退化等一系列问题。

对于生态系统而言,土壤污染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土壤污染会导致植物缺氧、缺水和缺钾、钙等养分的吸收障碍,阻碍植被发育成熟,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在城市环境污染生态应用问题的认识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因此而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重视,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bi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s),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只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生态足迹的理念在于连接了环境经济学与污染生态学的纽带,对于最近几年提出的绿色GOD的概念扩展了新的视角。

生态足迹估计了需要承载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需要多大的可供人类使用的可再生资源或者能够消纳废物的生态系统,又称之为“适当的承载力”(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

生态足迹既能够反映出个人或地区的资源消耗强度,又能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资源消耗总量,也揭示了人类生存持续生存的生态阈值。

它通过相同的单位比较人类的需求和自然界的供给,使可持续发展的衡量真正具有区域可比性,评估的结果清楚地表明在所分析的每一个时空尺度上,人类对生物圈所施加的加压及其量级,因为生态足迹取决于人口规模、物质生活水平、技术条件和生态生产力。

2010年《地球生命力报告》和《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0》近期先后公布,有专家据此提醒,如果继续以超出地球资源极限的方式生活,到2030年,人类“将需要两个地球来满足需求”——人类生态耗竭已超五成中国生态足迹量全球第二。

以最新的2007年“生态足迹”计算表明,人类的生态耗竭已经超过50%,这表示地球需要1.5年的时间来产生人类所用的可再生资源和吸收排放的二氧化碳,过去30年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人均收入增长了50多倍。

然而,迅速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集约化也增加了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本文就生态足迹理论的在关于城市环境污染生态应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一.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也称“生态占用”。

是指特定数量人群按照某一种生活方式所消费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功能,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环境(生态系统) 吸纳,并以生物生产性土地(或水域) 面积来表示的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

它的应用意义是: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亦称生态足迹供给) 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的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

生态足迹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比如说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的所需要的耕地面积,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

因此它可以形象地被理解成一只负载着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铁路、农田……的巨脚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脚印大小。

它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

生态足迹该指标的提出为核算某地区、国家和全球自然资本利用状况提供了简明框架,通过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就可以知道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状况,可以在地区、国家和全球尺度上比较人类对自然的消费量与自然资本的承载量。

生态足迹的意义在于探讨人类持续依赖自然以及要怎么做才能保障地球的承受力,进而支持人类未来的生存。

生态足迹将每个人消耗的资源折合成为全球统一的、具有生产力的地域面积,通过计算区域生态足迹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差值——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准确地反映了不同区域对于全球生态环境现状的贡献。

生态足迹的计算是基于两个基本假设:(1)我们可以保留大部分消费的资源以及大部分产生的废弃物;(2)这些资源以及废弃物大部分都可以转换成可提供这些功能的生物生产性土地。

生态足迹的计算方式明确地指出某个国家或地区使用了多少自然资源,然而,这些足迹并不是一片连续的土地;由于国际贸易的关系,人们使用的土地与水域面积分散在全球各个角落,这些需要很多研究来决定其确定的位置。

生态足迹评价的模型:1.生物生产面积类型及其均衡化处理在生态足迹计算中,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被折算为耕地、草场、林地、建筑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海洋(水域)等6种生物生产面积类型。

耕地是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类型,提供了人类所利用的大部分生物量。

草场的生产能力比耕地要低得多。

由于人类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全世界除了一些不能接近的热带丛林外,现有林地的生产能力大多较低。

化石能源土地是人类应该留出用于吸收CO2的土地,但目前事实上人类并未留出这类土地,出于生态经济研究的谨慎性考虑,在生态足迹的计算中,考虑了CO2吸收所需要的化石能源土地面积。

由于人类定居在最肥沃的土壤上,因此建筑用地面积的增加意味着生物生产量的损失。

由于这6类生物生产面积的生态生产力不同,要将这些具有不同生态生产力的生物生产面积转化为具有相同生态生产力的面积,以汇总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需要对计算得到的各类生物生产面积乘以一个均衡因子,即rk=dk/D(k=1,2,3,…6) 式中rk为均衡因子,dk为全球第k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平均生态生产力,D为全球所有各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平均生态生产力。

本文采用的均衡因子分别为:耕地、建筑用地为2.8,森林、化石能源土地为1.1,草地为0.5,海洋为0.2。

2.人均生态足迹分量Ai=(Pi+Ii-Ei)/(Yi ·N)(i=1,2,3,…m) 式中Ai为第i种消费项目折算的人均生态足迹分量(hm2/人),Yi为生物生产土地生产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世界)平均产量(kg/hm2),Pi为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生产量,Ii为第i种消费项目年进口量,Ei为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出口量,N为人口数,本文m=33。

在计算煤、焦炭、燃料油、原油、汽油、柴油、热力和电力等能源消费项目的生态足迹时,将这些能源消费转化为化石能源土地面积,也就是以化石能源的消费速率来估计自然资产所需要的土地面积。

3.生态足迹EF=N·ef =N·Σ(aai)=ΣrjAi=Σ(ci/pi)(1)式(1)中:EF 为总的生态足迹;N 为人口数;ef 为人均生态足迹;ci为i 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pi为i 种消费商品的平均生产能力;aai为人均i 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i为所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Ai为第i 种消费项目折算的人均占有的生物生产面积;rj为均衡因子。

4.生态承载力在生态承载力的计算中,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不仅单位面积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海洋(水域)等间的生态生产能力差异很大,而且单位面积同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生态生产力也差异很大。

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同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实际面积是不能进行直接对比的,需要对不同类型的面积进行标准化。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某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所代表的局地产量与世界平均产量的差异可用“产量因子”表示。

某个国家或地区某类土地的产量因子是其平均生产力与世界同类土地的平均生产力的比率。

同时出于谨慎性考虑,在生态承载力计算时应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

ec=aj×rj×yj(j=1,2,3,…6) 式中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hm2/人),aj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rj为均衡因子,yi为产量因子。

5.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区域生态足迹如果超过了区域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就出现生态赤字;如果小于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则表现为生态盈余。

区域的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反映了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

二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特点优点:生态足迹分析方法首先通过引入生态生产性土地概念实现了对各种自然资源的统一描述,其次通过引入等价因子和生产力系数进一步实现了各国各地区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可加性和可比性。

这使得生态足迹分析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既可以计算个人、家庭、城市、地区、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这些不同对象的生态足迹,对它们的足迹进行纵向的、横向的比较分析。

总之,生态足迹分析指标为度量可持续性程度提供了一杆“公平秆”,它能够对时间、空间二维的可持续性程度做出客观量度和比较,使人们能明确知晓现实距离可持续性目标尚有多远,从而有助于监测可持续方案实施的效果。

另外,生态足迹计算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

这使得将生态足迹计算过程制作成一个软件包成为可能,从而可以推动该指标及方法的普及化。

缺点:早期的关于人口过剩(overpopulation)的很多理论和计算预测都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一些以前不能利用或利用率低的资源变得可以和更经济有效的利用。

关于生态足迹的理论和计算也存在类似问题,因为它的统计和计算涉及到大量的资源利用和消费问题。

一些专家认为,生态足迹的计算结果只能反映经济决策对环境的影响,也就是只注意了经济产品和社会服务能的耗费,而未注意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能的耗费,而且在考虑资源的消费时,只注意了资源的直接消费而未考虑间接消费,同时也忽略了资源开发利用中其它的重要影响因素,如工业城市化的推进挤占耕地,由于污染、侵蚀等造成的土地退化情况。

生态足迹方法并没有设计成一个预测模型,是一种基于现状静态数据的分析方法,其计算结果不能反映未来的发展趋势,其所得结论具有瞬时性。

因此方法的计算结果不能反映人类活动的方式、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等因素的未来影响。

同时在将生产能力差异很大的耕地、化石能源土地、牧草地、林地等转化为可比较的生物生产型面积时,采用乘转化因子(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转化因子的确定显然假定了不同的生物生产面积类型之间固定的替代弹性,事实上,它们之间的环境影响是不可相互替代的。

而且该转化因子的确定主要是考虑生物物理方面的因素,并未考虑长期的技术潜力和社会方面的权重(如市场价格的影响)。

计算能源净消费所需的生物生产面积是通过计算吸收燃烧化石燃料所产生的CO2所需的生物生产面积,显然忽略了另外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甲烷。

当前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及其指标还是一个在不断改进的新生事物。

“加拿大生态研究小组”等很多科研机构和学者正在研究如何将环境污染的生态影响纳入生态足迹的计算表格中。

生态足迹分析法将逐渐完善,并有效地促进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三生态足迹理论的发展“生态足迹法(ecological footprint)”这一概念是生态经济学家Ress教授及其学生Wackernagel教授和Wada博士提出并加以发展的。

生态足迹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bi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s),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只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