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魅力演讲三原则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究竟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究竟是什么?这是【襄子讲西方】第 073篇文章【光荣希腊】第48篇文章在老国王腓力去世之后,亚里士多德就回到了雅典,并且在那里开创了自己的“吕克昂学园”。
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边讲课,边撰写了多部哲学著作。
亚里士多德讲课时有一个习惯,边讲课,边漫步于走廊和花园,正是因为如此,学园的哲学被称为“逍遥的哲学”或者是“漫步的哲学”。
亚里士多德真可谓是古希腊的一个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包罗万象,他似乎是想将整个世界上的知识都研究梳理一遍。
因此,他的著作囊括了很多范围,比如物理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天文学等等。
虽然,他的很多思想在后期遭到了科学家与哲学家的一致批评与围攻,但他的地位却是谁也撼动不了的。
亚里士多德对于老师柏拉图的思想,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他更赞成观察,而不是抽象思辨,但这并不是说亚里士多德讨厌柏拉图。
他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从中也可以看到,他反对老师不是一种情感上的排斥,而是一种对真理的追求。
就连柏拉图也说:“亚里士多德反对我,就像一匹小马反抗他的母亲。
”在讲述他的思想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他的一部著作《工具论》,这本书是亚里士多德六部逻辑学著作的总称,也是西方最早的逻辑学著作。
亚里士多德将知识分成了三大类,理论的、实践的和制作的,这个也非常好理解。
他并没有将逻辑学归入到三大类中的一种,因为他觉得,逻辑学是任何知识门类的共同工具。
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著作都建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但只有这部逻辑学,算是开山鼻祖。
他说:“关于这个主题,情况并不是前人已经做了一部分工作,另一部分没有做,而是根本什么都没有做。
”《工具论》由《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议题篇》和《辩谬篇》六篇所构成。
亚里士多德在这部著作里确定了演绎推理的规则,比如,给定某些事情,就可以必然推论出另一些事情。
这也就是著名的“三段论”,从两个前提推导出一个结论,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前提:所有人都是会死的。
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中的演讲与论辩思想

一
在《修辞术》中,亚里士多德首先按听众的不同把演讲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议事演说,也称公众演说,其听众主要为公民集会众主要为法庭上的陪审员和法官;第三种是展示性演说,也称典礼演说,其听众就是演讲时的一般听众。
这三种演说的目的也各不相同:议事演说的主要目的是劝告听者行善事,劝阻听者做恶事;法庭演说的主要目的是控告不公正的事物,并为公正的事物辩护;展示性演说的主要目的是赞颂高尚的事物,遣责丑恶的事物。
在《亚历山大修辞学》中,也把演说分为三类:公众演说、法庭演说和展示性演说。接着又把演说进一步分成七种:劝告、劝阻、指控、申辩、颂赞、谴责和质询。前六种显然是按演讲目的对议事演说、法庭演说和展示性演说的进一步展开,这与《修辞术》是一致的。第七种质询演说是旨在暴露或揭露被质询者在言辞和行为上的自相矛盾,然而“质询这种演说形式在多数情况下不能独立发生作用,而只能与其他形式混同使用,尤其对反驳最为有用”。
学学报》:哲社版》(沪)2000年.逻辑学专刊期第48~51页
【作者简介】黄卫星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200234
我所读的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为颜一先生所译的中文本(其依据是《洛布古典丛书》的希腊本文),收在苗力田先生主编的《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在第九卷中,还有一篇《亚历山大修辞学》(崔延强译),但这是否为亚氏所著尚有争论。在《修辞术》第一卷开头亚里士多德就断言:“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部分。”我们知道,在古希腊“辩证法”与“论辩术”同义,而在《修辞术》中亚里士多德主要讨论了“演讲术”,因此可以说“演讲术”与“论辩术”有密切关系。虽然演讲是连续地讲述,而论辩需要间断地问答,但两者都是一种说服的能力和技巧,所以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第632页)因此我们主要考察以下三类六种演
演讲技巧三的法则

演讲技巧三的法则这是演讲技巧中最为古老的一种——自亚里士多德时代就为人所知。
人们习惯记住那些罗列为三小点的表达;把演讲内容提炼为三点,使整个演讲围绕着这三点展开,这样观众会更容易记住。
三的法则——我们记住三件事。
三的法则是记录在书本上的最古老的演讲技巧之一: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修辞学》中已有提及。
他很简单地阐述了三的法则——人们很容易记住三件事情。
你还记得自己是个孩子的时候,妈妈让你去商店买点东西吗?当你到商店时,你只记得三样东西,这就是三的法则的体现。
人们有可能只会记住你演讲中的三件事那被记住的是哪些呢?1.观众有可能只会记住你演讲中的三件事——提前安排好这些被记住的事情不管你相信与否,大家极有可能只记住你演讲中的三件事情,所以在撰写讲稿时,应该计划好你最关键的三条信息,一旦你确定好这些信息,让演讲的主体围绕这三个主题展开,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阐述这些主题。
2.演讲分三个部分开头,中间和结尾。
开始设计好你在这三个部分都要做些什么。
理想的开头应当抓住观众注意力打破僵局;合适的结尾则应将前面繁复的陈述进行整理来个漂亮的收场。
3.演讲中尽可能将观点列为三点进行表达列为三点这种方式已经从过去沿用至今,尤其受到政客和推销者的青睐,他们深谙在营销观点时三的法则的价值。
(下面是一些利用三的法则的例子)我来了,我看见,我战胜——juliuscaesar朋友,罗马人,同胞,请听我说——williamshakespeare 我们的重点是教育,教育,教育!——tonyblair一天一根玛氏条,助你工作、休息和玩耍——广告词一停二看三听——公共安全宣传语运用三的法则非常经典的一个例子出自winstonchurchill那篇关于血、汗、泪的演说。
普遍认为他说的是我能奉献的唯有热血、泪水和汗水,但实际上他所说的是我能奉献的唯有热血、辛劳、泪水和汗水因为三的法则,我们只记住了热血、泪水和汗水。
点击。
亚里士多德 修辞

亚里士多德修辞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他也是修辞学的重要代表。
他认为修辞学是一种艺术,它需要通过语言的巧妙运用来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修辞学由三个重要因素组成:演说者、听众和演讲。
演说者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对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听众需要能够理解和欣赏所要传达的信息,并对其做出合理的反应;演讲则需要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够激发听众的情感和共鸣。
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学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演讲者的话语更具有说服力,并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和兴趣。
为此,在演说过程中,演讲者应该使用一系列修辞技巧,包括比喻、类比、对比、句式重复等等。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演讲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更有效的方式与听众进行沟通。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三个德行原则,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演讲者更好地掌握修辞技巧和艺术。
第一个原则是清晰度,演讲者需要使用简明、明晰的语言来表达观点,避免过度复杂和难懂的表述。
第二个原则是美感,演讲者需要在表达中追求美感和文学价值,让听众能够感受到
语言之美。
第三个原则是说服力,演讲者需要在表达中充分利用修辞技巧,通过逻辑和情感的共同作用,使听众对自己的观点产生认同和共鸣。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对修辞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提出了修辞学的重要因素和德行原则,并在实践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技巧和艺术手法。
他的思想和观点对今天的演讲技巧和文学创作仍有重要启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多元艺术的精髓与沟通力的升华1. 引言修辞学是一个古老而深奥的学科,旨在研究如何通过控制语言的运用来影响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贡献下,修辞学成为了一门系统的学科,并从此揭示了语言和沟通背后的力量。
本文将深入探讨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包括其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对于现代沟通的启示。
2. 分类与原则亚里士多德将修辞学划分为三个要素:言精(logos)、情感(pathos)和品德(ethos)。
言精指的是逻辑和理性的说服力,在修辞中通过引用事实、统计数据和逻辑推理等方式来说服听众;情感则是通过激发听众的情感和共鸣,从而更好地传达信息;品德则是说服力的道德基础,让听众相信演讲者的信誉和诚信。
基于这三个要素,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修辞学的三个基本原则:清晰(clarity)、合理(conciseness)和庄重(dignity)。
清晰意味着要用简单、明确的语言来表达,避免模糊和混淆;合理则要求讲话要点明确,结构紧密,不冗长不啰嗦;庄重则要求演讲者要有威严和权威,以增强演讲的力量。
3. 修辞方法与实践亚里士多德将修辞方法分为三类:伦理修辞、逻辑修辞和感性修辞。
伦理修辞注重演讲者的品德和形象,通过树立演讲者的威望和信誉来增加说服力;逻辑修辞则关注演讲的逻辑结构和思路,通过有效的论证和推理来增加说服力;感性修辞则强调情感和共鸣的激发,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修辞问答等手段来感染听众。
在实践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系列的修辞技巧,如比喻、排比、反问等。
这些技巧都是根据语言的特点和人类思维的规律而来,通过巧妙地运用可以增加演讲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4. 对现代沟通的启示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对现代沟通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信息过剩的问题,能够用清晰、简洁的语言来表达观点变得尤为重要。
亚里士多德提倡的清晰和合理的原则帮助我们摆脱信息混乱,并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传递重要信息。
学亚里士多德国旗下演讲稿4篇

学亚里士多德国旗下演讲稿4篇学亚里士多德国旗下演讲稿第一篇: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与思想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亚里士多德这位伟大的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的思想影响了后世无数的学者和思想家。
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他从小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智。
后来,他成为了柏拉图的学生,并且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
但是,亚里士多德并不满足于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他开始独立思考,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强调实证观察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观察和实证来获取知识,并且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概念,如形式与物质的关系,无中生有的观念等。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在中世纪时期被传入欧洲,并且对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将哲学与实践相结合,为后世的学者和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第二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是他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他们生活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最高价值。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理想的政治社会模型,他认为最完善的政治制度是一种由以德才为基础的统治者组成的政府。
亚里士多德强调政府的目标应该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和全体市民的幸福。
他认为政府应该通过正义和公平来管理社会,以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应有的权益和福利。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为后世的政治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他的思想在欧洲启蒙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人们对于民主、法治和公平的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并改进现代政治体制。
第三篇:亚里士多德对教育的思考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亚里士多德对教育的思考。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是培养优秀人才和实现人的最高价值的重要途径。
亚里士多德三种“说服论证”与思想政治教育

亚里士多德三种“说服论证”与思想政治教育一、借助教育者的品格取得教育效果1.教育者要具备多方面的优良品格亚里士多德在《修辞术》中提出的第一种说服论证方式是借助演说者的品格来说服论证,即信誉证明(ETHOS)。
他认为演说者的品格具有最重要的说服力量。
“依靠演说者品格的演说,是指这样的演说能使听者觉得可信。
因为在所有事情上我们都更多和更愿意信赖好人,在那些不精确和有疑义的地方也毫无保留地相信”。
[6]亚里士多德认为:“演说者使人信服要依靠三种素质,这三种素质无需证明就能使我们信服。
它们是明智、德性与善意”。
[7]“明智”是指演说者对所谈话题的判断能力,“品德”是指演说者的道德品质,“善意”是指演说者对听众的态度。
演说者说出不真实的话或提出不中肯的劝说要么是由于缺乏全部这三种素质,要么是部分有所缺乏。
如缺乏明智就无法形成正确的意见,即使有了正确的意见由于心地邪恶也不会说出其意见,或者是既明智又有德性但缺乏对听众的“善意”,因此,他们有可能不把自己最好的意见作为劝说提出来。
演说者只有同时具备这三方面的素质才能对听众形成良好的整体形像,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
思想政治教育者同样要不断提高这三方面的品格,缺乏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会导致受教育者的不信任。
2.教育者要展现出自身的优良品格亚里士多德不仅强调演说者要具备多方面的优良品格,而且还强调演说者必须把这些品格展现出来。
因为尽管听众愿意相信品格高尚者的演说,“但是这种相信应当由演说本身引起,而不能依靠听众对演说者的品性的预先风闻”。
[8]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如此,教育者所具备的优良品格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展现给受教育者,否则即使教育者具备良好的品格也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育者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展现出自身的品德,以及自身某些方面的能力、资历和修养。
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善于在教育过程中塑造自身的形象,对自身进行“印象管理”。
[9]教育者首先要保持“心理在场”,不能冷漠、乏味地讲理论,而要有情感移入,展现出自己的真诚和善意,坦率诚恳地与受教育者交流;其次,教育者要熟练地掌握题材,展现广博的相关知识,让受教育者认同自己在专业相关方面的能力、资历和修养。
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中的演讲与论辩思想

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中的演讲与论辩思想——《修辞术》读书笔记黄卫星【专题名称】逻辑【专题号】B3【复印期号】2001年06期【原文出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沪)2000年.逻辑学专刊期第48~51页【作者简介】黄卫星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0234我所读的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为颜一先生所译的中文本(其依据是《洛布古典丛书》的希腊本文),收在苗力田先生主编的《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
在第九卷中,还有一篇《亚历山大修辞学》(崔延强译),但这是否为亚氏所著尚有争论。
在《修辞术》第一卷开头亚里士多德就断言:“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部分。
”我们知道,在古希腊“辩证法”与“论辩术”同义,而在《修辞术》中亚里士多德主要讨论了“演讲术”,因此可以说“演讲术”与“论辩术”有密切关系。
虽然演讲是连续地讲述,而论辩需要间断地问答,但两者都是一种说服的能力和技巧,所以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一在《修辞术》中,亚里士多德首先按听众的不同把演讲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议事演说,也称公众演说,其听众主要为公民集会中的公民;第二种是法庭演说,也称诉论演说,其听众主要为法庭上的陪审员和法官;第三种是展示性演说,也称典礼演说,其听众就是演讲时的一般听众。
这三种演说的目的也各不相同:议事演说的主要目的是劝告听者行善事,劝阻听者做恶事;法庭演说的主要目的是控告不公正的事物,并为公正的事物辩护;展示性演说的主要目的是赞颂高尚的事物,遣责丑恶的事物。
在《亚历山大修辞学》中,也把演说分为三类:公众演说、法庭演说和展示性演说。
接着又把演说进一步分成七种:劝告、劝阻、指控、申辩、颂赞、谴责和质询。
前六种显然是按演讲目的对议事演说、法庭演说和展示性演说的进一步展开,这与《修辞术》是一致的。
第七种质询演说是旨在暴露或揭露被质询者在言辞和行为上的自相矛盾,然而“质询这种演说形式在多数情况下不能独立发生作用,而只能与其他形式混同使用,尤其对反驳最为有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的魅力演讲三原则
亚里士多德的魅力演讲三原则
原则一、情感诉求
情感诉求是指通过对听众心理的了解来诉诸他们的感情,用言辞去打动听众,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动之以情”。
它是通过调动听众情感以产生说服的效力,或者说是一种“情绪论证”,主要依靠使听众处于某种心情而产生。
迈克尔•杰克逊生前在牛津大学做过一次演讲,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在谈到“爱”时,他说:“大概十二年前,我正好在准备一次巡演,一个小男孩和他的父母亲来加州看我。
癌症正在威胁着他的生命,他告诉我他非常爱我和我的音乐。
他的父母告诉我他生命将尽,说不上哪一天就会离开,我就对他说:‘你瞧,三个月之后我就要到堪萨斯州你住的那个城市去开演唱会,我希望你来看我的演出,我还要送给你一件我在一部录影带里穿过的夹克。
’他眼睛一亮,说:‘你要把它送给我?’我说:‘当然,不过你必须答应我穿着它来看我的演出。
’我只想尽力让他坚持住,就对他说:‘我希望在我的演唱会上看见你穿着这件夹克戴着这只手套。
’于是,我又送了一只镶着莱茵石的手套给他。
一般我决不送手套给别人。
但他就要去天堂了。
不过,也许他离那儿实在太近,我到他的城市时,他已经走了,他们埋葬他时给他穿上那件夹克戴上那只手套。
他只有10岁。
我知道,他曾经多么努力地支持过。
但至少,在他离开时,他知道自己是被深爱着的,不仅被父母亲,甚至还有几乎是个陌生人的我也同样爱他。
拥有了这些爱,他知道他不是孤独地来到这个世界,同样也不是孤独地离开。
”
成熟的演讲者通常都会选取一个小故事,一件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或者用带有倾向性或暗示性的语句,向听众施加某种情感来唤起听众的感情,使之沉浸在某种情绪当中。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情感不是影响人们做决定的非理性障碍,而是对不同情境的理性回应。
迈克尔在演讲中,以讲述一位小歌迷的遭遇,引发了听众内心柔软的感情,使他们对爱领会得更深刻而贴切,最终与演讲者产生了热切的共鸣。
原则二、人品诉求
亚里士多德曾说:“当演说者的话令人相信的时候,他是凭他的性格来说服人,因为我们在任何事情上一般都更相信好人。
”人品诉求就是指演讲者的道德品质、人格威信,亚里士多德称人品诉求是“最有效的说服手段”,所以演讲者必须具备聪慧、美德、善意等能够使听众觉得可信的品质。
海岩既是一位成功的作家,也是一位成功的经营者,虽然具有多重身份,但在其演讲中,我们无一例外地能看到其人格魅力的展现。
在一次演讲中,他说道:“我一直试图努力做一个追求真实的人,一个守信的人,一个能够约束自己的人。
我很推崇曾国藩的三字要诀:一是清,二是勤,三是谦。
就是清廉、勤奋、待人谦恭。
这是我的座右铭。
曾国藩在家书中曾告诫亲友,一个人得到的好处要满出来的时候,是很危险的。
‘月盈则亏’,人满也一样,
天不概之人概之,天也是借人之手概之。
大家知道以前装粮食的一种量具——斗,粮食要是装满出来,要用一只小木片把它刮掉,这个小木片就叫概。
概就是铲平的意思。
要想免遭人概,就要事前‘自概之’。
如何‘自概’呢?实际上就是自我约束。
这实际上是我做人一直以来秉持的一种态度与准则。
”
一位成功的演说家在演讲中除了‘摆事实,讲道理’之外,还必须展示出一种能赢得他们尊重和信赖,对他们具有感召力的人格,并利用这一人格所具有的威信来影响他们的决定。
人品诉求是演讲者与听众建立可信性的桥梁。
作为一个成名的作家,海岩有着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
他引用晚清政治家曾国藩的三字诀,并申明这是自己为人处世的座右铭。
尤其是在谈到在生活中要做到“自我约束”时,他又引用古语关于“概”的解释,提出人要“自概”,其高远的人生境界不禁让我们深思。
因此,演讲者不论是谈论自己,还是抒发他人、他物,演讲者都要形成演讲者独有的人格魅力。
原则三、理性诉求
理性诉求是指言语本身所包括的推理证明,即“逻辑论证”,演讲者通过理性推理,来说服听众,使之与自己达成共鸣。
“例证法”是演讲者最常用的一种逻辑论证。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的演讲促人奋进,原因就在于他的演讲充满了理性的光辉。
在一次“人生的沉浮”演讲中,他这样讲道:“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因此,我的脑子里装满了乡村的情趣。
至今,我仍记得乡下人洗甘薯的景象:木制的特大号水桶里,装满了要洗的甘薯,乡下人站在木桶边,用一根扁平的
木棍不停地搅拌着。
在木桶里,大小不一的甘薯,随着木棍的搅动,忽沉、忽现。
浮在上面的甘薯,不会永远在上面;沉在下面的,也不会永远在下面。
总是浮浮沉沉,互有转替。
这种浮浮沉沉,互有轮转的景象,正是人生的写照。
每一个人的一生,就像那个甘薯一样,总是一浮一沉,沉下去时,是对每个人最好的磨练;浮上来时,是对磨练的阶段性的肯定与奖励。
挫折的本身,就隐含着正面的意义。
我就是本着这种人生观,愈挫愈奋,最后才能获得今天这样小小的成绩。
”
演讲者通过事理结合进行逻辑分析,推导出有说服力的结论,引导听众有意识地融入到演讲的观点中,与演讲者产生共鸣,从而更加信任演讲者。
松下幸之助采用的是例证法,它就是一种归纳推理法,用具体事例来证明、概括自己的结论。
他以生活中一个有趣的生活现象,与人生的沉浮相结合,推导出“人生浮浮沉沉”的普遍原理,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很有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