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4《左传》释词四则

合集下载

朝峰片方言词语考释四则

朝峰片方言词语考释四则

朝峰片方言词语考释四则陈建军【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40)010【总页数】3页(P102-104)【关键词】朝峰片方言; 面荒; 词语【作者】陈建军【作者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朝阳 12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2.1近年来,方言词语的考释工作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人们试图从现代汉语方言土语出发,考证有代表性的古语留存词的词义发展演变过程,进而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详实可资借鉴的资料。

作为北京官话的次方言区,朝峰片是朝阳赤峰方言小片的简称,除了赤峰方言中个别的满语借词以及蒙语借词外,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诸方面都有着近似性甚至一致性的特征,所以本文所考释的方言古语词以其中心城市朝阳为例。

关于朝阳方言词语的描写和研究,可以分为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

共时描写方面有代表性的当属肖辉嵩先生《朝阳方言词典》的出版,该《词典》收词广泛,释义精微,举例典型,许多词语有深入研究的价值,是进行历时溯源研究的基础。

历时考释方面有代表性的是王虎、何占涛等的系列论文。

王虎在他的论文《朝阳方言词语考释》《朝阳方言词语例释》《朝阳方言单音词考释》中共考证了“差已”“细作”“宾服”“攮嗓”等双音古语词6例,“菜”“棒”“趁”“”等单音古语词6例,从而论证出“朝阳方言存在着大量非常有特色的古语词,对它们进行研究,一方面能更好地推广普通话,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汉语史的研究。

”[1]何占涛在《朝阳方言的词汇特点》一文中谈道:“朝阳方言词汇同普通话相比,具有形同义别和义同形别的特点。

仔细研究朝阳方言词汇特点,对于进一步明确北京话的渊源,以及北京城区话不是与华北方言更接近,而是与东北方言更接近这一语言事实,给予理论上的解释与支持,都有着重大意义。

”[2]文中注意到了“饕、假、箸、款款”等几个朝阳方言词语对古语词的继承。

另外,二人均谈到这些别具特色的朝阳方言词在河北、山东、内蒙东部等域外方言中也广泛使用,正反映出朝阳、赤峰方言是在元代开始的大规模人口迁徙的背景下,以朝阳、赤峰本地话为基础,融合河北话、山东话的特色而形成的。

佛经词语考释四则

佛经词语考释四则

龙源期刊网
佛经词语考释四则
作者:汪维辉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05期
[摘要]解释疑难词语是汉泽佛经语言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有待考释的词语仍不在少数。

考释一个词语不仅要求得确诂,而且应该力图探明其得义之由。

“臭处”在佛经中用作形容词和名词,相当于“臭秽”,“处”不表义;“目士”是“明目士夫”的简称,指明察秋毫之士;“学”在安世高译经中有“考虑、思量”的意思,“学计”和“计学’’是同义连文;“左右”可以用作“大小便”的婉词,它可能得义于“方便”,跟人类的右利现象有关。

[关键词]佛经;词汇;考释;训诂学;汉语词汇史;中古汉语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志码]A。

左传全文注释及译文

左传全文注释及译文

左传全文注释及译文《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郑伯克段于鄢》。

•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惟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

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注释:•郑武公:名掘突,郑国第二位国君,约公元前770—前744 年在位。

左传全文及译文

左传全文及译文

左传全文及译文
【范文一】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共计20篇,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史书,因在东周末年,鲁国与周天子的关系最接近,故编写了东周历史的最完整资料。

左传历史事件描述地详细、精彩,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

左传的译文也相当重要,留给后人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珍贵宝库。

20篇左传的译文涉及到不同的老师,其中以郑玄所著的《左氏春秋》最有权威性。

郑玄注解精辟,意味深长,成为古代汉语的规范训诂之一。

左传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用人治国、政治信仰、人伦道德等方面。

左传运用史实记载和寓言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人伦道德的重要性,如《左传·僖公二十九年》中,孔子鼓励陈文子要有一颗公正之心,明辨是非,避免贪污腐败,这是一种很好的人伦道德教育。

在左传中,“道德”和“史实”紧密结合,体现了当时的治理思想和方式。

在写作上,我将重点放在介绍左传全文和译文的意义、阐述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并着重描述左传在人伦道德方面教育作用。

在用词方面,我会力求准确、清晰地表达观点,注意语言的统一性和流畅性,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文章。

《左传》全文

《左传》全文

《左传》全文《左传》全文隐公(传)惠公元妃孟子。

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

宋武公生仲子。

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

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隐公(经一·一)元年春,王正月。

(经一·二)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经一·三)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经一·四)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经一·五)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经一·六)冬,十有二月,祭伯来。

(经一·七)公子益师卒。

(传一·一)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

(传一·二)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

未王命,故不书爵。

曰「仪父」,贵之也。

公摄位而欲求好於邾,故为蔑之盟。

(传一·三)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

不书,非公命也。

(传一·四)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於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传一·四)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

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古代文化词义考释四则

古代文化词义考释四则

古代文化词义考释四则古代文献中的词义考释。

离不开文献.但仅靠文献去考证. 又容易望文生义。

这就需要我们在依靠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词语产生的文化背景去探求词义,许多问题会豁然开朗。

兹胪举几例,就正于方家。

1.黄泉《左传?隐公元年》:“遂真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一一既而悔之。

”对于“黄泉”一词,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中是这样解释的:“黄泉,地下的泉水,黄色,这里指墓穴。

”按王力先生的解释.“黄泉”因其泉水的颜色为“黄色”而得名。

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有误。

《汉语大词典》:“黄泉:(1)地下的泉水;(2)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阴间。

” “黄泉”一词的本义及引伸义并无疑问,关键是“黄泉”一词的得名,名物是如何对应的,《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均未直接作出解释,这就需要从文化角度去考量。

古代文化中,黄为五色之一,又为土地之色。

古代以五色配五行五方:东方甲乙木,对应青色;南方丙丁火,对应赤色;中央戊已土,对应黄色;西方庚辛金,对应白色;北方壬癸水,对应玄色。

土居中,故为中央正色。

故《易坤》日:“天玄而地黄。

”《说文》:“黄,地之色也。

”地之色黄. 故将“地下的泉水”称为“黄泉”也就顺理成章了。

可见,“黄泉”一词是因地之色黄而得名。

而非以泉水的颜色而得名。

2.鸨俗语云:“上有天鹅.下有地?L",所谓“地?L”,指的便是鸨。

但现在一提起“鸨”我们立刻会联想到“鸨妓〈”鸨儿”、“鸨公”、“鸨母”等与淫乱有关的词汇。

《汉语大词典》:“鸨,指老妓或妓女的假母。

”古代很早就有关于鸨的记载,如《诗经?唐风?鸨羽》:“肃肃鸨羽,集于苞栩。

”鸨本是与天鹅齐名的一种鸟,现如今为什么会承载如此的千古恶名?这里需要从古代文化角度进行探源。

传统认为鸨是一种“淫鸟”。

明代朱权《丹丘先生曲论》日:“妓女之老者日鸨。

鸨似雁而大,无后趾,虎文;喜淫而无厌,诸鸟求之即就,世呼独豹者是也”。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闽语日鸨无舌,……或云纯雌无雄,与他鸟合”。

左传注释版

左传注释版

左传【导读】《春秋》一书从性质上来说,是一种编年体史书。

这种史书体裁是先秦时代编写国史的通行方式,据说春秋末年的著名思想家墨子就曾读过“百国《春秋》”。

西晋初年在战国时代古墓中所发现的魏国史书《竹书纪年》,也是编年体的。

当时为什么要把编年体史书叫作“春秋”呢?据说,古人在一年四季中特别重视春、秋两季,就用春秋来概称年代,犹如后人用东西来概称世间万物一样。

据记载,当时各国的史书还有不同的名称,如晋国的史书名《乘》,楚国的史书名《祷杌》等等。

鲁国由于遵从周王室的旧制,所以它的史书是称为《春秋》。

在春秋中期,晋国的使者出使到鲁国,还见到过史官所保存的《春秋》,并感慨说:“我现在才知道鲁国先王周公的德行和周王之所以能得天下的道理了。

”孟子在谈到《春秋》这部书时说:“周室衰微,正道荒废,邪说、暴行随之兴起,臣仆杀害自己的君主的事出现了,儿子杀害自己父亲的事出现了。

孔子为之忧虑,就写作了《春秋》,希望以此使乱臣贼子感到害怕。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说,孔子在晚年根据鲁国的史书编写《春秋》,他完全按自己的意思对史事、人物下断语:希望以此来确立是非、善恶的标准,并对学生们说:“后人能了解我的是依据这部《春秋》,要怪罪我的也是依据这部《春秋》。

”当时流行的纬书中还记载说,孔子曾说过“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这样的话。

到现在,由于历代战乱造成的散失和秦统一后的焚书,春秋以前的史书已没有几部留存到后世了。

所以这部《春秋》虽然残缺不全如“断烂朝报”,却也弥作珍贵了。

《春秋》这部书的记事,上起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迄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共记载了鲁国十二位国君在位时二百四十二年的各诸侯国史事。

这一历史时代也因为这部书的记载而被后人称为春秋时代。

《春秋》这部书原先是写在竹简上的,再加上史官记事有一定的规则(古人称为“笔法”),所以它的文字极为简略,全书只有一万八千余字。

因此,后代学者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来领会其中的含义,并将它作为孔子寄托是非标准的“微言大义”来接受。

《左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左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左传》原文翻译及赏析《左传》原文翻译及赏析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左传》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gōng)叔段。

庄公寤(wù)【通.wǔ】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wù)之。

爱共(gōng)叔段,欲立之。

亟(qì)请于武公,公弗(fú)许。

及庄公即(jí)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guó)叔死焉。

佗(tā)【通.他】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通.太】叔。

祭(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通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通避bì】害?”对曰:“姜氏何厌【通餍yàn】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通毋】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lǐn)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浚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shèng),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yān)。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旧读gōng】。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通悌tì】,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通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释词四则苏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提要:本文就《左传》中“盍姑内省德乎”、“服谗蒐慝”、“弃位而姣”、“君讨臣”四个词语的词义展开考释论证。

关键词:《左传》盍姑内省德乎服谗蒐慝弃位而姣君讨臣考证《左传》作为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十三经”中最为厚重的一经,自西汉以来,历代学者多有校释,本文拟在前贤故训的基础上,针对其中一些疑难词语进行考释辨证,力求能有所发明,今公诸同好以请益。

盍姑内省德乎《左传·僖公十九年》:“宋人围曹,讨不服也。

子鱼言于宋公曰:‘文王闻崇德乱而伐之,军三旬而不降。

退修教而复伐之,因垒而降。

’……今君德无乃犹有所阙,而以伐人,若之何?盍姑内省德乎!无阙而后动。

”章太炎《春秋左传读》:“‘盍姑内省德乎?’《说苑》述之云:‘胡不退修德。

’按:《说文》:‘,却也,从彳日夊1,一曰行迟。

,2或从内,退,古文从辵。

’按:从内者,内声也,此内字乃之古文省。

大刘君识古文,故以‘退’释‘内’也。

《墨子·亲士》曰:‘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精。

’俞先生曰:‘内乃坏字,与进对文。

’今观此文,则内、固以声通矣。

《释诂》:‘省,察也。

’省德,谓自察其德何如也。

作修德,则便文易之,非训诂也。

寻上文说文王云:‘退修教而复伐之。

’则此当以退劝宋公,确然无疑义者。

上作退,此作内者,古文不定一体,故彝器每有一字而前后异形者。

今人乃以内省德属读,而从内省疚之义,由不知古六书假借也。

” (章太炎1982:26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节引了太炎先生之说。

(杨伯峻1990:384)按:太炎先生之说当确之不疑。

“内”、“退”异文同义的情况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相对应文字里时常可见。

如今本《周易·巽卦》:“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帛书本作“初六,进内,利武人之贞”(邓球柏2002:401);今本《周易·系辞》:“退藏于密”,帛书本作“内藏于闭”(邓球柏2002:510)。

又如,在《尉缭子·兵谈》中,今本“则内可以固守”,银雀山出土的简本作“故可以固守”(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1985:77),《尉缭子·攻权》中,今本“夫力弱故进退不豪”,银雀山出土的简本作“……故进不藁(豪)”(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1985:81),这里的“”即“”,也就是“退”字。

又,从“内”的字亦多有用作“退”的情形,如《马王堆汉墓帛书(一)·德经》“吾不进寸而芮尺”(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1980:6),《马王堆汉墓帛书(一)·道经》“是以声(圣)人芮其身而身先”、“功述(遂)身芮(退)”(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1980:10),这里作“芮”字形的字,传世本《老子》相对应的都是“退”字。

由此,我们可知“内”作“退”,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皆有大量实证用例,《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内”释“退”义项的书证材料都只举《墨子·亲士》“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精”,可再作补充。

《王力古汉语字典》以“扩大词义概括性”和“僻义归入备考栏”为特点3,但于“内”字下失收此义项。

服谗蒐慝《左传·文公十八年》:“少皞氏有不才子,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谮庸回,服谗蒐慝,以诬盛德,天下之民谓之‘穷奇’。

”杜预注曰:“服,行也。

蒐,隐也。

”杨伯峻先生在《春秋左传注》里采取了存疑的态度,对“蒐”的理解存两说:“杜注:‘服,行也。

’则服谗者,施行谗言之谓也。

蒐有二义,服虔与杜预俱谓‘蒐,隐也’,盖以蒐为廋,《广雅》及《方言》并云:‘廋,隐也。

’则蒐慝者,与‘掩义隐贼’之意同,隐瞒为恶之人之谓也。

如读蒐如字,则《尔雅·释诂》云‘聚也’,聚积奸慝之人之谓也。

”(杨伯峻1990:639)按:服,当通“伏”。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服,假借为伏。

”《尔雅·释鸟》“蝙蝠,服翼”郝懿行《义疏》:“《本草》作伏翼,伏、服古字通也。

”《礼记·曲礼上》“孝子不服闇”俞樾《群经平议》:“……服,当读为‘伏’。

《周易·系辞传》释文曰:‘伏,服也。

’《文选·陆士衡<吴王郎中时从梁陈诗>》‘谁谓伏事浅’注曰:‘服与伏同,古字通。

’……又(《左传》昭公)十二年《传》:‘奉壶饮冰以蒲伏焉’,《史记·苏秦传》:‘嫂委蛇蒲服’,‘蒲伏’即‘蒲服’也,并‘服’、‘伏’通用之证。

‘服’与‘伏’声近义通。

……‘不服闇’者,不伏闇也,谓不潜伏于闇冥之中也。

”(俞樾2002:302)《周易·同人》“伏戎于莽”之“伏”,马王堆帛书本作“服”(邓球柏2002:100)。

又,《文选·广绝交论》下李善注引《左氏传》即作“伏谗蒐慝”。

(萧统李善1977:758)“伏”有隐藏之义,《广雅·释诂四》:“伏,藏也。

”如:《诗·小雅·正月》:“潜虽伏矣,亦孔之照。

”《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故“服谗蒐慝”的“服”可训作隐藏、隐匿之义。

再来看“蒐”字,今本《左传》“蒐”当是“廋”的借字。

“服谗蒐慝”及其杜注在原本《玉篇》残卷“廋”字下引作:“《左氏传》:‘服谗廋匿。

’杜预曰:‘廋,隐也。

’”(顾野王2002:496)原本《玉篇》残卷抄写所据底本的年代是在唐代甚至早于唐的,“蒐”作“廋”或存古貌,因此我们可作这样的推断:服虔、杜预所见《左传》“服谗蒐慝”的“蒐”字本作“廋”,所以杜注释之为“隐也”,这正与《方言》、《广雅》“廋,隐也”合,故杨注“蒐有二义”之说当取前者,为“隐藏”之义无疑。

原本《玉篇》残卷所征引的“匿”字同“慝”,《广韵·德韵》:“匿,恶也,通作‘慝’。

”《左传》中“谗”、“慝”多指奸邪,常相连用,如:桓公六年“所谓馨香,无谗慝也”,僖公二十八年“愿以间执谗慝之口”,襄公三十一年“谗慝弘多”等等。

综上来看,“服谗蒐慝”是一个并列结构的短语,“服谗”和“蒐慝”同义连文,都是隐藏奸邪之人的意思。

弃位而姣《左传·襄公九年》:“弃位而姣,不可谓贞。

”杜预注:“姣,淫之别名也。

”“姣”,《十三经注疏》、《四部丛刊》、唐开成石经等各传本皆作“姣”。

原本《玉篇》残卷“放”字下书证作:“《左氏传》‘弃位而放,不可谓贞。

’杜预曰:‘放,淫之别名也。

’4”(顾野王2002:377)按:孔颖达《正义》:“服虔读‘姣’为‘放效’之‘效’,言效小人为淫。

”(孔颖达1980:1942)胡吉宣先生曾在《<玉篇>引书考异》一文中指出:“顾所据本为‘放’,放亦训放荡,与淫妷义自洽。

服注盖本云:读为‘放效’之‘放’,因《传》文误作‘姣’而改。

” (胡吉宣1982:100—101)《左传》此段文字是有关“鲁穆姜”的记载,今考刘向《古列女传》,其中也有相关记载,疑即本于《左传》,文字上和襄公九年几乎完全一样。

然而,“弃位而姣”却作“弃位而放” (刘向1989:卷七),与《玉篇》残卷引文相同。

“放”有“淫”义,如《史记·乐书》“乐盈而不反,则放”裴骃《集解》引郑玄曰:“放,放淫于乐声,不能止也。

”又,《诗经·召南·雄雉》“淫乱不恤国事”郑玄注:“淫乱者,荒放于妻妾。

”亦是以“放”来训释“淫”。

“淫”亦可训“放”,《左传》杜预注本身就有例证。

昭公六年:“严断刑罚,以威其淫。

”杜预注:“淫,放也。

”这和《玉篇》残卷所引杜预注“放,淫之别名也”恰好可以构成互训的照应。

由此,我们或许可作这样的推断:杜预所见《左传》文本其实就是“弃位而放”,所以他的注解才会作“放,淫之别名也。

”另,从“放”和“淫”的含义来看,它们都有恣纵过度这类意思,例如“放荡”和“淫荡”的词义几乎相同,因此“放”、“淫”互训是完全成立的。

而“姣”字,《说文·女部》:“姣,好也。

”《方言》:“娥,㜲,好也。

秦曰娥,宋魏之间谓之㜲。

……自关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媌,或谓之姣。

”考察先秦两汉文献及相关故训材料,“姣”作“淫”义只有《左传》襄公九年杜预注这一条孤证。

可见,《玉篇》残卷所引“弃位而放”以及“放,淫之别名也”,或许留存古貌。

胡吉宣先生说“服注盖本云:读为‘放效’之‘放’,因《传》文误作‘姣’而改”,这种观点虽然只是一种推断,未必完全正确,但是今本作“姣”者,亦恐为后世传写异变,并非《左传》原貌。

那么,汉语史上“姣”为“淫”这一义项,很可能并非始于先秦,这个问题还有待更加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君讨臣《左传·定公四年》:“郧公辛之弟怀将弑王,曰:‘平王杀吾父,我杀其子,不亦可乎?’辛曰:‘君讨臣,谁敢雠之?君命,天也。

若死天命,将谁雠?……’。

”“君讨臣”,杜预《集解》、杨伯峻《注》等均未作解释,沈玉成《左传译文》译作“国君讨伐臣下”(沈玉成1981:525),李宗侗译本直接作“君讨臣”,未译(李宗侗1982:1343)。

按:“讨”,当作“诛杀”义。

《集韵·晧韵》:“讨,一曰杀也。

”《类篇·言部》:“讨,杀也。

”回到《左传》的上下文来看,上文讲“平王杀吾父”,下文言“若死天命”,皆可以证明此处“讨”字一定是包含有“杀”这一义素的,其确切含义为“诛杀”,而非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讨伐”。

黄侃先生曾有言“经学之训诂贵专”(黄侃2006:242),那么把“讨”字笼统地解作“讨伐”,是不确切的。

《国语·楚语下》有关《左传》定公四年此事的描述如下:“下虐上为弑,上虐下为讨,而况君乎!君而讨臣,何雠之为?”这里“弑”与“讨”两相对举,清楚的表达了“讨”的含义,所谓“上虐下”,即“上杀下”,可资以佐证。

下面,让我们来对作“诛杀”义的“讨”字展开一些深入的认识。

“讨”常可用作“征伐有罪”的含义,而征伐有罪的目的和结果往往都是诛杀征讨的对象,即有罪者,或者至少要致其于死地。

“讨”和“杀”、“戮”一般是前后相承的连续举措。

这类例子在《左传》时有出现,如:(1)宣公十一年:“寡人以诸侯讨.而戮.之。

”(2)宣公十一年:“讨.而戮.之,君之义也。

”(3)宣公十三年:“冬,晋人讨.邲之败与清之师,归罪于先縠而杀.之,尽灭其族。

”(4)成公十年:“郑伯讨.立君者,戊申,杀.叔申、叔禽。

”(5)襄公五年:“楚人讨.陈叛故,曰:‘由令尹子辛实侵欲焉。

’乃杀.之。

”然而,在省略交待“杀”、“戮”这个环节的情形下,单独使用“讨”字也就时常包含了“杀”的义素在内,“讨”字由此产生了“诛杀”义。

“讨”字用作“诛杀”义在先秦时代不仅限于《左传》、《国语》,又如《管子·小匡》:“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

’鲁人为杀公子纠。

”“请君讨之”即“请君杀之”,故下文言“鲁人为杀公子纠”。

检《汉语大词典》“讨”字“诛杀”义下的书证,首举《东观汉记·彭宠传》,与《左传》、《国语》、《管子》等先秦典籍相比,为时甚晚,宜作订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