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地球运动-昼夜长短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昼夜长短的变化

[2021河北,7—8,6分]家住某城 的小明,秋分时节搬进了新楼房,站在书房2.6米高的落地窗前,远处公园美景尽收眼底。下图示意书房平面布局。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 从入住到次年春分,书房的日采光时间变化趋势是 ( )A. 一直增加 B. 先增后减 C. 一直减少 D. 先减后增
北京时间12:30,当地地方时为12:14,接近正午,由于此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当地正午太阳高度 H=90∘− (36.5∘+23.5∘)=30∘,由材料可知落地窗高2.6米,若阳光进深为2.6米,根据 tan 45∘=1可知,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应为45∘,即当日阳光进深约4.5米 。
D
考向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与生产实践
获取解读信息
审题圈画关键词
调动运用知识一: 北半球的冬半年,当地的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动再向北移动,该地昼长先变短再变长。
书房窗子朝向正南
调动运用知识二: 冬半年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在此期间书房白天均能见到阳光,书房的采光时间随着昼长的变化而变化,先减后增,在冬至日达到最小值。
从图中可以看出3—18时左右,电力总需求量大于电力净需求量,说明在这段时间有光伏发电量,即这段时间有太阳,因此当地昼长约15小时,说明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白昼时间为一年中比较长的月份,因此最可能为6月。
北半球
B
获取解读信息
当电力总需求量等于电力净需求量时,光伏发电量为0,说明此时为黑夜;读图可知,电量总需求量等于电量净需求量的时段为格林尼治时间大约18点到凌晨3点多,夜长约9小时,为北半球夏季,德国位于北半球,B正确;3月和9月昼夜大致等长,12月昼长远小于夜长。
直射点位置
日出方位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
理解昼夜长短变化对地球运动、气候、生物等方面的影响。
备考策略分享
01
02
03
04
梳理知识体系
将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地球运动 、气候等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重视图表分析
加强对日照图、昼长夜长变化 图等图表的分析能力,提高解
极地地区那样阳光斜射过于厉害。因此,中纬度地区的太阳辐射适中,
有利于人类居住和生产活动。
03
季节性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春季和秋季昼夜平分现象
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 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在昼夜平分期间,日出和日落时间相 对较为规律,有助于人们调整生物钟 和作息习惯。
昼夜平分现象在春季和秋季的表现最 为明显,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附 近,使得全球各地的昼夜时间大致相 等。
控制光照和饮食
在旅行过程中,控制光照 和饮食时间,避免过度刺 激生物钟,有助于更快地 适应时差。
适当服用辅助药物
在必要时,可以适当服用 一些辅助药物来缓解时差 反应,但需在医生指导下 使用。
05
高考地理相关知识点整合
昼夜长短变化在高考中出题方式
图表分析题
通过给出某地一年或某时段的昼 夜长短数据图表,要求考生分析
太阳高度角小
极地地区的太阳高度角较小,阳光 斜射,因此太阳辐射相对较弱。
中纬度地区特点
01
昼夜长短变化显著
中纬度地区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显著,夏季白昼长,冬季黑夜长。
02
有四季更替现象
中纬度地区有明显的四季更替现象,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都会随季节
高三总复习地理检测题 地球公转的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公转的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
图1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2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
读图,回答1~2题。
1.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A.甲B.乙C.丙D.丁2.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B.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相同C.日地距离相同D.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解析:1.D 2.D第1题,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则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及其运动方向与以太阳为参照系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及其运动方向相反,所以图2中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动方向应为自右向左。
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应在夏至日(6月22日)之前且靠近6月22日处,故应为丁。
第2题,图2中显示,甲、乙两点关于冬至点对称,而非关于近日点对称,所以日地距离不同;而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相关,故公转速度也不同,所以A、C错;冬至日为昼长的极值点,而甲、乙分别位于冬至日两侧,所以同一个地点在这两个日期昼长相同,昼长变化趋势相反,日出方位相同,故B错、D对。
(2022·菏泽模拟)暑假期间小明同学去我国东南沿海某海湾游览,下图为某海湾示意图。
小明拍摄了一张“落日碧海、渔船点点”的照片,拍照的时间是19:01,当地经纬度约为(23°53′N,116°E)。
完成3~4题。
3.小明拍摄照片时的位置应在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4.拍摄照片的当天,当地昼长约为()A.14小时2分钟B.14小时34分钟C.13小时30分钟D.12小时0分钟解析:3.D 4.C第3题,暑假期间,我国东南沿海为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日落西北方向,小明应朝向西北才能拍到日落,再根据“碧海”“渔船”这些信息可知,只有④才符合条件,其他三地西北方向均不会出现“碧海”“渔船”。
第4题,当地经度与120°E 相差约4°,地方时比北京时间约晚16分钟,由此可以算出当地日落时间约为18:45,根据昼长时间计算公式:昼长=(日落时间-12)×2,可以算出昼长时间约为13小时30分钟。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案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

归纳总结
总结不同纬度地区四季差异的一般规 律,并尝试解释其背后的地理原理。
比较分析
比较不同纬度地区四季的差异,分析 其原因,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 自转轴的倾斜等。
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地理现象
举例说明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日出日落 时间的变化、四季的更替等,分
析其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深入探究
针对某一具体现象,如极昼极夜 现象、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等, 进行深入探究,了解其成因及影
合理安排休息和娱乐时间
合理安排休息和娱乐时间,保持身心 健康,提高学习效率。
05
实验操作与地理实践活动设计
模拟地球自转公转实验演示
准备工具和材料
地球仪、手电筒、支架等。
演示地球自转
将地球仪放置在支架上,使其能够自由转动,用手电筒模拟太阳 光源,观察地球自转时昼夜交替的现象。
演示地球公转
移动手电筒的位置,模拟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观察不同季节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从而使得各 地昼夜长短随季节发生变化。公转轨道呈椭圆形,因此地球 与太阳的距离也会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对昼夜长短的影响 相对较小。
昼夜长短随纬度、季节变化规律
纬度变化规律
同一时间内,纬度越高,昼夜长 短变化越大;赤道附近昼夜长短 变化较小。
季节变化规律
04
灵活运用复习方法
根据个人情况和复习进度,灵 活运用不同的复习方法,提高 复习效率。
备考过程中时间管理和心态调整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根据个人情况和备考时间,制定合理 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
高效利用时间
掌握高效利用时间的方法,如番茄工 作法、时间分块等,提高学习效率。
高三总复习地理课件 地球的公转(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与昼夜长短变化

3.当地球由丙处向乙处运动期间,正午时横梁在“长堤”上的投影逐日移动方
向为
()
A.东
B该地正午时横梁在“长堤”上投影的位置有
变化
()
A.变远
B.变近
C.向东北移动
D.向西北移动
解析:第 3 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投影越短。读图可知,当地球由丙处向 乙处运动期间,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正午太阳位于登封观星台 的正南,且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减小,横梁的影子投在北面的“长堤”上且逐 渐变长,所以投影变远。第 4 题,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回归线的纬度变低,该 地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小,投影变长,所以向北变长变远。 答案: 3.D 4.A
[考题印证]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 运行。图1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2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读 图,完成(1)~(2)题。
(1)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 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 B.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相同 C.日地距离相同 D.太阳直射地表的纬度相同
年中的最小值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 出现 极夜 现象
春、秋 图2中代表的时间是每年的 3 月 21 日(时间)或9月23日前后,全球各
分日 地 昼夜等长
02
提能点一 地球公转特征与黄赤交角的影响
在依据图文材料创设试题情境的前提下,通过图文材料中隐性或显性信 息,通常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考查:
角度一:结合图文材料,考查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角度二:根据黄赤交角图,考查黄赤交角及其大小。 角度三:结合图文材料,考查黄赤交角的影响及其应用。
01 夯实 必备知识 02 提升 关键能力 03 培育 学科素养
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9)昼夜长短(学生版)

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填空(学生专用)专题9 昼夜长短【学习目标】1. 理解昼夜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
2. 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3. 理解影响昼夜长短的因素,昼夜长短分布的有关规律。
4. 掌握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重点和难点】1. 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 影响昼夜长短的因素。
3. 昼夜长短的有关规律。
4. 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知识结构和课前预读】——独立思考,课前填写,落实基础一、昼夜和昼夜交替1.昼夜的产生原因:1)地球是一个、也的巨大球体。
2)地球上的光线来自。
任何时候,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另一半背着太阳,对着太阳的半球(半球)处于,背着太阳的半球(半球)处于。
如不考虑大气对阳光的和作用,则昼、夜半球平分。
2.昼夜交替的形成1)原因:由于地球自转,地表各地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2)周期:1日(=1=小时)。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夜长短的原因由于地球的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地表进行运动(即: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移动—→晨昏线移动—→昼、夜弧变化—→昼夜长短变化)。
2.意义反映各地时间的长短(即接受的时间长短)。
【区别】昼夜、昼夜交替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含义及原因。
三者都是地球上固有的自然现象,都涉及昼夜状况,但成因各不相同。
昼夜是针对同一时间地球上的不同地点而言的,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即昼夜现象的出现与地球的运动无关。
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巨大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被照亮的部分为昼半球,没被照亮的部分为夜半球。
昼夜更替是针对地球上的同一地点不同时间而言的,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在昼夜现象的基础上加上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结果。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产生了以1太阳日为周期的昼夜更替现象。
昼夜长短变化是指地球上除赤道外各纬度上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除赤道以外的各纬度地区接受太阳照射的时间(即昼夜长短)产生周期为1回归年的变化。
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二章第5讲第1课时昼夜长短变化学案

第5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考情报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掌握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
(区域认知)2.理解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影响。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1.高考围绕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两大核心知识命题,题型以选择题的形式为主。
2.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居民楼采光、间距,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等)为背景,或创设简洁的经纬网图提供信息,主要考查地球运动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难度有降低趋势。
[教 材 整 体 感 知])[再 现 基 础 知 识])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定义: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方向绕转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方向绕转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一个恒星年。
4.轨道与速度【疑难辨析1】 夏至日与远日点重合,冬至日与近日点重合,这种说法对吗?提示不对,从时间上看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
从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上看,近日点比冬至日靠东,远日点比夏至日靠东。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含义地球公转轨道面(即黄道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其大小是23°26′。
示意图如下:高效速记(1)“一轴两面三角度”“一轴”指地轴;“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
(2)“三个基本不变”指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天空的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约保持23°26′;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2.影响(1)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2)决定了五带的范围:①回归线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资料 地球公转的意义

D 3. 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①地球公转 ②地球自转 ③黄赤交角的存在 ④地方时的不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C (1)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
A.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四季更替
●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大小季节变化,获得的太阳辐射的多少
夏季
春秋两季
冬季
天文 四季
白昼最长,太阳 最高,获得的太 阳辐射最多
过渡季节,获 得的太阳辐射 居中
白昼最短,太阳最 低,获得的太阳辐 射最少
气候 温度最高,气
四季
候最炎热
过渡季节
温度最低,气候 最寒冷
●划分依据:温度高低,气候变化
间 , 下 同 ) 看 到 日 出 , 广 场 旗 杆 影 子 在 14 : 21 为 一 天 中 最 短 。 而 同 日 杭 州 市
(30°N,120°E)日出时间为4:58。完成3~4题。
3.该中学位于杭州市的
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冬至日日出时间
夏至日日出时间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小明 小华
8:47 7:11
6:57 3:43
83°34′ 68°34′
8.小华所在地区夏至日的昼长大约是
A.13小时32分
√C.15小时28分
B.14小时48分 D.16小时3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级高三导·学·练一体化
【考纲解读】1、掌握昼夜长短的空间变化规律
2、昼夜长短时间变化规律、及相关计算及应用。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1、昼夜长短空间分布规律
读下图填表,分析二分二至时全球昼夜长短情况。
图1 图2 图3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 °。
求D 点的夜长?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①昼长时数=(12- 时间)×2=( 时间-12)×2。
②夜长时数=( 时间-0)×2=(24- 时间)×2。
【核心考点-重点突破】
1、同一天同一纬线上各地的昼长 ,夜长 。
(日出、日落的时刻数是相等的)
2、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 夜 ,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
3、太阳直射点向那个半球移动,那个半球昼变夜变
4、赤道上全年昼夜,越接近赤道昼长夜长越接近小时,日出时间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
5、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 南半球同纬度数的夜长(昼长),如图所示:
【典例1】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1~2题。
1.当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现象是( ) A.吃月饼,共庆团圆 B.荡秋千,踏青插柳
C.放鞭炮,守岁迎春 D.望双星,鹊桥相会
2.在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 )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长 B.南半球白昼变长,且长于夜长
C.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长 D.南半球黑夜变长,且长于昼长
【典例2】读不同纬度三地白昼长度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3.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三地在同一半球 B.三地不在同一半球 C.a月份早 D.b月份早4.若此图表示南半球三地白昼变化,则a、b两个月分别是()
A.1月、2月 B.5月、6月 C.7月、8月 D.11月、12月【典例3】读图1,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图中左上角)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现,洗印出的照片上显示拍照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
据此判断1~4题。
5.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
A 16小时
B 14小时
C 10小时
D 12小时
【举一反三-总结方法】
下图是“巴黎(采用东一区区时)6月22日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从图中可判断出巴黎的经度是( )
A.27°30′W B.27°30′E C.2°30′W D.2°30′E
2、这一天巴黎的夜长约是( )
A.8小时B.10小时 C.12小时D.16小时
【随堂演练-及时巩固】优化设计第16页对应演练2、第18页第7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