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合集下载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03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03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第三单元,使学生能够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段落。

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能够仿写简单的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想象、分析等方法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单元,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活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

同时,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学会与人相处,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学习:包括《春的消息》、《燕子》、《荷花》三篇课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春天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了解燕子和荷花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语文园地:学习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进行句子仿写,开展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综合性学习:围绕“我的植物朋友”为主题,开展调查、观察、访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能够仿写简单的句子。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卡片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歌曲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 新课学习: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主旨。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练习巩固:进行词语理解、句子仿写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三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部编版三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部编版三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目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将能够:- 理解造纸术的发明和演变过程;- 了解造纸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影响;- 掌握基本的造纸术原理和方法;-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 部编版三年级历史下册教材;- 多媒体设备;- 相关图片、视频和实物;- 学生练册。

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第一课:造纸术的发明与演变1. 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源,介绍造纸术的发明和演变过程。

2. 引导学生认识造纸术对古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3. 分组讨论:学生们分享自己对造纸术的认识和思考。

第二课:造纸术的影响和应用1. 让学生了解造纸术在古代经济、文化和书写方面的重要应用。

2. 分组活动:学生们选择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小组报告。

第三课:制作纸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 通过实物演示和视频展示,讲解制作纸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生们进行简单的模拟操作,制作纸张。

3. 分组展示和评价:学生们互相展示自己制作的纸张,并互相评价。

课后练和作业1. 学生们完成教材中相应的练题。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造纸术的短文,介绍其发明和应用。

总结和评价本单元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造纸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们在小组讨论、小组报告和手工制作等活动中积极参与,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参考资料- 部编版三年级历史下册教材- 手工制作纸张的视频素材。

部编版三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部编版三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部编版三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目标本教学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帮助三年级学生理解品德与生活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德和生活态度。

具体目标如下:1. 让学生了解品德与生活的定义和内涵;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如诚实、守时、友善等;3.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惯,如勤俭节约、尊敬师长等;4. 帮助学生认识不良品德和生活惯的危害,并引导他们远离这些负面影响。

教学内容与活动安排第一课:品德与生活的定义与内涵- 通过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品德与生活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 分组活动:让学生就自己理解的品德与生活的定义发表观点,并进行交流讨论。

第二课:积极向上的品德培养- 通过情境剧表演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积极向上的品德,如诚实、守时等的重要性。

- 分组活动:学生自行选择一个品德,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创意表演,展示积极向上的品德。

第三课:良好的生活惯培养- 导入话题:学生讨论在家和学校中应该养成的良好生活惯。

- 分组活动:学生分组设计海报,宣传良好的生活惯,并在课堂上展示和讲解。

第四课:远离不良品德和生活惯- 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不良品德和生活惯的危害。

- 分组活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撰写小品、剧本或演讲稿,展示如何远离不良品德和生活惯。

教学评价与反思- 在每节课结束后,教师进行课堂讨论和问答,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 设计各种题型的测验,对学生进行评估,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包括课堂参与、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

- 教师及时反思教学过程和方法,做好教学工作的调整和改进。

参考资料- 部编版三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材- 教学辅助素材:图片、视频、海报等。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_第三单元学习目标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_第三单元学习目标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_第三单元学习目标第三单元学习目标教材分析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选编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从传统节日、古代发明、建筑、绘画等几方面来突显传统文化。

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课本走进生活,了解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课题内容简说古诗三首本课由三首描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组成。

《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通过对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春联等传统风俗习惯的描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的前两句写清明时节,路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路人的愁思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奋斗心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下的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借重阳佳节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纸的发明本文是篇说明文,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赞扬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赵州桥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精巧的设计风格和美丽的外观,赞美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和对画面内容的描绘,体现了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与赞扬之情。

学习目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_第三单元学习目标教学设计11.认识50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石匠、设计、创举”等词语。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文理解词语,学会运用词语。

3.理解背诵古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4.收集中国传统的发明、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习重点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概览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由《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4篇课文构成,这些课文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诗三首》描绘了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时的节日情景、节日习俗;《纸的发明》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阐明了纸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赵州桥》介绍了赵州桥的设计建造特点,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具体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热闹的场面,展现了古都的风貌和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单元重点(1)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段话写清楚的。

这个主要是从学习课文的表达与写作方法上来说的。

了解了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 -段话的具体方法,不但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也为学生“围绕--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习作实践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

(2)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 -写过节的过程。

这主要体现在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板块中,要求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收集关于我国传统节8的资料,并以写作或交流的方式,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实践中进一一步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建议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主要体现在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上,应注意在引导学生学好课文的同时,重点指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时间主要安排在课外,课内的学习交流可以灵活安排。

最关键的是在活动的第一-阶段要让学生了解活动的任务和求,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并引导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在活动的第:二阶段要及时提醒学生适时交流活动的进展情况,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展示活动成果,引导学生在必要时调整活动计划和方案。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件出示:春风送暖入屠苏)(1)再读这句,哪一个字值得我们品味?(暖)说说你的理解。

(2)再读诗句,读出你体会到的“暖”。

同学们,这是新年美好的第一天!初升的太阳把明亮耀眼的光辉洒向千家万户,人们都出门迎接朝阳。

部编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备课计划

部编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备课计划

部编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备课计划目标本备课计划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将了解有关天气、季节和气候变化的知识,培养科学观察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天气和季节的基本概念2. 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变化3. 天气变化对生活和农作物的影响4. 如何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教学目标1. 知道什么是天气和季节,并能够简单描述它们的变化和特征。

2. 了解不同季节的特点,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每个季节的气候和景象。

3. 了解天气变化对日常生活和农作物的影响,能够简单说明理由。

4. 能够观察天气的变化,并通过图表或日记记录下来。

教学准备1. 教科书:部编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2. 彩色图片和海报素材,用于展示不同季节的气候和景象3. 天气变化观察表格和日记本,供学生记录天气观察结果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彩色图片或海报,引起学生对季节和天气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步骤二:研究和探究使用教科书进行知识讲解,向学生介绍天气、季节以及天气变化对生活和农作物的影响。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共同探索答案。

步骤三:实践和观察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户外空地或操场进行天气观察。

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天气的变化,并帮助他们记录下来。

可以使用天气变化观察表格或要求学生写天气观察日记。

步骤四:总结和复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知识,整理和总结重要概念和关键词。

鼓励学生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复,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估1.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 学生完成的天气变化观察表格或天气观察日记的质量。

3. 学生复和总结的能力和准确性。

4. 学生对季节和天气变化相关问题的回答准确性和理解程度。

扩展活动1. 邀请一个气象工作者或一位农民来学校进行讲座,为学生介绍更多关于天气和季节变化的知识。

2. 带领学生参观气象台或农场,让他们亲身体验和观察天气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参考资料1. 《部编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

部编小学科技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备课计划

部编小学科技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备课计划

部编小学科技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备课计划1. 教学目标- 了解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并能够识别和描述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研究使用简单机械,如杠杆、轮轴、滑轮等,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 简单机械的认识和应用- 杠杆、轮轴、滑轮的工作原理和作用- 利用简单机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如剪刀、门锁、刷子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与他们讨论这些机械的特点和作用。

步骤二:研究简单机械的基本原理- 简单机械包括杠杆、轮轴和滑轮,学生将分别研究每种机械的工作原理和作用。

- 通过展示实物和示意图,解释每种机械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步骤三:实践运用简单机械- 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简单机械解决问题。

例如,使用杠杆原理制作一个简易的夹子,或利用滑轮原理设计一个提升物品的装置。

- 分小组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并鼓励他们分享实践中的经验和问题。

步骤四:概括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的内容,并概括总结简单机械的特点和作用。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新的应用场景,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4. 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观察他们对简单机械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 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

5. 教学资源和材料- 实物示例:剪刀、门锁、刷子等- 示意图和图片:杠杆、轮轴、滑轮的结构示意图- 实践材料:木板、绳子、轮子、小物品等6. 教学扩展通过观察和研究更复杂的机械原理和应用,如做简单机械实验、阅读相关的科普读物等,拓展学生的科技知识和兴趣。

7. 教学安排本单元的备课计划包括3个课时,每个课时约45分钟。

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实际教学进度,可以适当调整每个步骤的时间安排。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1. 教学目标- 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学会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符号进行比较;- 认识百以内的整数,能够正确读写、理解其中的数位概念;- 能够使用百位、十位和个位的数将一个百以内的整数进行分解;- 能够用适当的单位进行量的比较和估算。

2. 教学内容- 数字的大小比较;- 百以内的整数读写与认识;- 数字的分解与组成;- 量的比较与估算。

3. 教学方法与活动安排- 使用课件、实物、图片等教学辅助工具,呈现数字的大小比较;- 引导学生观察百以内的数字,让学生尝试读写和认识这些数字;- 利用教具,将百以内的数字进行分解,让学生理解数位的概念;-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量的比较与估算,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4. 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和操作来评价他们对数字大小关系、百以内的整数、数的分解和量的比较与估算的掌握情况;- 利用课堂练和小组活动来检查学生的研究进展;- 设置同步评价和巩固活动,及时巩固和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

5. 教学资源和研究材料-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 数学教学课件;- 实物和图片等教具;- 练册和评价表等研究材料。

6. 教学环境与安排- 在教室内进行授课,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 确保教室内的教学设备正常运行;- 安排适当的时间和课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7. 教学延伸与提升- 鼓励学生参与数学游戏和趣味活动,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提供相关练和继续挑战的研究资源,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数学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4篇课文,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诗三首》描绘了春节、清明和重阳节里人们过节时的情景,表现了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风俗;《纸的发明》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告诉人们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赵州桥》介绍了河北省赵县洨河上的一座著名石拱桥,重点介绍了桥的坚固,同时还介绍了桥的美观,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具体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街市,再现了古都的风貌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在三年级上册曾学习过“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三年级上册主要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提出的,这个单元主要是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出的。

知道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一段话的具体方法,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也为学生进行“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习作实践提供方法上的引导。

本单元在精读课《赵州桥》、略读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都凸显了语文要素的学习。

《赵州桥》设置课后练习引导学生体会第三自然段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间几个自然段的写法。

《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通过例子帮助学生体会单元语文要素。

本单元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这是教材中首次出现综合性学习栏目。

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主要围绕生活中的传统节日展开,这个活动既和单元主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

在课堂上,学生阅读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课余时间,和小伙伴们一起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传统节日,感受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

活动要求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通过写过节的过程和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材在第九课、第十课的课后以及语文文园地前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提示,提示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途
径和成果展示交流的方式,活动分为3个阶段:组成小组,分合作收集资料;小组交流,讨论怎样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展示分享,用各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本单元,注意在引导学生学好课文的同时,重点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

要处理好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的关系,合理安排综合性学习的课内交流时间。

综合性学习活动时间主要安排在课外,课内学习交流时间可以安排4~5课时。

在活动的开始阶段,可以结合单元导语的学习要求和第一个“活动提示”,让学生了解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任务、要求,重在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和愿望,并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建学习小组,指导学生做好活动分工的准备工作,建议安排1个课时左右。

第二个阶段可以依据第二个“活动提示”,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提醒学生适时交流活动的进展,讨论用怎样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并引导学生在必要时调整活动计划和方案,安排0.5~1个课时。

成果展示交流阶段,学生可以用多种方式汇报、展示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交流,并完成习作任务,可以用2.5~3个课时。

教要点和课时安排
【素材积累】
1、冬天是纯洁的。

冬天一来,世界变得雪白一片,白得毫无瑕疵,白雪松软软地铺摘大地上,好似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银色的地毯。

松树上压着厚厚的白雪,宛如慈爱的妈妈温柔地抱着自己的孩子。

白雪下的松枝还露出一点绿色,为这白茫茫的世界增添了一点不一样的色彩。

2、张家界的山真美啊!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摘一座碧如翡翠的山上,还点缀着几朵淡紫、金黄、艳红、清兰的小花儿,把这山装扮得婀娜多姿。

这时,这山好似一位恬静羞涩的少女,随手扯过一片白云当纱巾,遮住了她那美丽的脸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