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十大民居建筑(图文)
中国民居案例

中国民居案例
中国传统民居体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是中华民族建
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三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居案例。
1. 四合院
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传统民居,也是北京胡同的典型建
筑形式。
它的基本布局为一个中心庭院,四面围以厅房,通过连接庭
院的廊道将各个房间连接起来。
四合院空间层次丰富,内外有别,居
住舒适度高。
同时,庭院的布局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2. 建筑群
建筑群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形式,以南方水乡的“水乡建筑”为代表。
这种建筑形式特别考虑到地域环境,将建筑与自然融为
一体。
建筑群分布在水岸两边,房间以天井、平台进行连接,形成一
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同时,建筑群中的建筑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
建筑内的人们免受洪水、台风等灾害。
3. 圆明园
圆明园是中国京郊秦腔镇的皇家园林,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古代皇
家园林之一。
圆明园中的宫殿、城楼、排座、假山、人工湖等建筑构
成了一个完整的园林体系。
其中,园林内的建筑群具有中西合璧的风格,展现了清代中国皇家建筑的高超水平。
此外,圆明园中各种奇花
异草、流水垂柳等自然景观也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中国传统民居介绍

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民居:
1.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其基本特点是四面房屋围合成一个院子,院子的入口设在南面或东南面。
北京的四合院是四合院的典型代表,分为单进或多进式,布局规整,中轴对称。
2.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福建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以圆形、方形等形状的土楼建筑为代表,一般由多户人家聚居而成,其建筑风格独特,防风、防火、防盗等方面的功能非常出色。
3. 窑洞:窑洞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窑洞主要建在黄土高原的崖壁上,有靠崖窑和地坑窑两种形式。
窑洞内部结构简单,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热性能。
4. 吊脚楼:吊脚楼是中国南方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其特点是房屋悬于山腰或坡地,采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5. 江南水乡民居:江南水乡民居是中国南方水乡地区的传统民居,其特点是房屋沿水而建,粉墙黛瓦,绿树掩映,给人以清新、幽静的感觉。
以上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的一些主要类型,它们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建筑学082 108054047 葛珏骏中国传统的十大民居按地域可分为东北民居、华北民居、江南民居、岭南民居、客家民居、西北民居、西南民居、蒙古民居、新疆民居和西藏民居等十类。
民居的特色形成主要是根据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在功能、结构、形式上都较为合理的营造方式。
一.东北民居:东北地区处于寒冷或严寒地区,一年之中夏季短冬季长,居住建筑对保温的高要求是重点。
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层高较低,屋盖坡度较大(为了积雪保暖)墙体较厚,且多采用土坯、原木、茅草等取于当地,且孔隙率较大,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作为围护结构。
较为典型的有井干式建筑、朝鲜族民居等。
二.华北民居:华北民居为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经常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
常以四合院形式布置,根据地方气候和文化差异而略有不同,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四合院、晋中四合院等。
北京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大,为正方形,多采用硬山和卷棚顶,色彩较为鲜艳;山西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小,常采用单坡顶向院内采集雨水,颜色偏灰。
三.江南民居:江南民居是除四合院外又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居。
建筑布置紧凑,也常以院落形式布置,但院落往往很小,称之为天井;由于建筑成片相连不利于防火,因而有马头墙出现作为隔断之用。
江南多雨水,致使形成檐廊,基本上是粉墙黛瓦,卧房常设在二楼以避免室内泛潮。
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徽州民居和浙江民居。
四.岭南民居:岭南民居主要指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民居,特点是通风良好,且受西方文化影响明显,建筑外观上有明显的西方建筑元素。
墙体颜色常常为朱红色,基于风水上的说法。
五.客家民居:客家民居是福建地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传统居住建筑,常被称作“土楼”。
一般由土坯做外墙,墙体厚实,整体呈圆形,体量巨大,内部房间众多。
中间常有祠堂。
六.西北民居:西北民居主要指宁夏、山西一带的传统民居,以窑洞最为典型。
窑洞是一种穴居的形式,热惰性非常好,冬暖夏凉,日照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室内通风往往不畅。
中华民风民俗中的民居风格

中华民风民俗中的民居风格丰富多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居风格:
1. 徽派建筑: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等地区,以砖木结构为主,外观典雅大方,多采用深宅大院的形式,有马头墙、小青瓦等特色元素。
2.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建造时多采用夯土或土坯建造,具有就地取材、保暖隔热等特点。
3. 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具有冬暖夏凉、节能环保的优点,是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民居形式之一。
4. 傣族竹楼:傣族竹楼是一种干阑式民居,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屋顶呈人字形,通风透气,适合热带雨林气候。
5. 藏族碉房:藏族碉房是一种石木结构的建筑形式,具有厚重的墙体、高矮错落的屋顶等特点,是藏族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之一。
6. 苗族吊脚楼:苗族吊脚楼是一种干阑式民居,以木结构为主,悬于山腰或坡地,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民族特色。
7. 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建造时多采用夯土或土坯建造,具有防御功能和聚族而居的特点。
这些民居风格各具特色,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也是中华民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每个省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筑

北京市京(北京的四合院)
天津市津(以“八大家”为代表的“四合套”,如沈家栅栏,卞家大院,杨柳青石家大院)上海市沪别称申(石库门是上海特色的民居建筑,弄堂)
重庆市渝(吊脚楼为代表,如:临江门、石板坡、厚慈街、川道拐)
河北省冀石家庄
山西省晋太原(a.祁县的“乔家大院”平面图呈“双喜”字形。
b.平遥古城 c.太原的王家大院
辽宁省辽沈阳
吉林省吉长春
黑龙江省黑哈尔滨
江苏省苏南京(江苏民居以苏州为代表,素称“东方的威尼斯”。
浙江省浙杭州
安徽省皖合肥(以“宏村”“西递村”为代表的徽派建筑,徽派建筑素来以“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为典型特征。
)
福建省闽福州(福建客家土楼属于防御性民居)
江西省赣南昌(赣南围屋属于防御性民居)
山东省鲁济南
河南省豫郑州
湖北省鄂武汉
湖南省湘长沙
广东省粤广州(广东开平碉楼)
海南省琼海口
四川省川成都
贵州省黔或贵贵阳
云南省滇或云昆明(云南的“一颗印”,云南客家围龙屋)
陕西省陕或秦西安(陕西的窑洞)
甘肃省甘或陇兰州
青海省青西宁
西藏自治区藏拉萨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南宁(广西的“杆栏式”,最具代表性的是:那岩古寨)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呼和浩特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银川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乌鲁木齐(阿依旺是新疆维吾尔族的住宅形式,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带天窗的是前室称阿依旺,后室称“冬室”。
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岛、九龙、“新界”本土及离岛四部分
澳门地区简称澳,1999年12月20MACAO MACAU,别名濠江、濠海、濠镜、马交、濠澳、香山澳等
台湾省台台北。
十大特色民居介绍及图片

NO.1福建土楼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
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
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0世纪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
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NO.2开平碉楼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
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
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
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
十大特色民居介绍及图片

NO.1福建土楼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
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
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0世纪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
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NO.2开平碉楼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
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
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
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
走进中国最具特色民居特色

NO.9
16
里姜
桥氏
河庄
岔 乡
园 位
姜
,于氏
建 于 清
米 脂 县
庄 园
朝城
同东
治南
年
间公
。
姜氏庄园由该村首富姜耀祖请北京专家设计,招聚县 内能工巧匠兴建而成,前后用时十三年。姜氏庄园设 计巧妙,施工精细,布局紧凑,由上而下,浑然一体。 对外严于防患,院内互相通联,是陕北罕见的庄园建 筑。
NO.10 康百万庄园
NO.8 西递村
西递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 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宫。村头有座明万历 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 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
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 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 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 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 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NO.4 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 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 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 2公里。它又名在中堂, 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 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 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 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 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 的不断努力,于民国初 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 群体,并集中体现了中 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 风格。
结 晶 。 其 数 量 之 多 ,
民 主 动 把 外 国 建 筑 文
个 镇 、 办 事 处 。 这 些
多 座 碉 楼 , 目 前 尚
各 种 建 筑 风 格 的 精 髓 。
国 绝 无 仅 有 的 乡 间 景
模清 石王
宏康 县家
大熙 四大
,、大院 王
拥 有 “ 五
雍 正 、 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最美十大民居建筑(图文)2014-08-27东南中心华元手绘中国建筑文化由古至今衍生出了许多美丽的建筑,对比今日的建筑,似乎美感更强,钢筋水泥难免生硬,最美民居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的深沉。
韩城党家村(陕西)党家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东北方向,坐落在东西走向的泌水河谷北测,所处地段呈葫芦形状,俗称“党圪崂”。
韩城市境内民居四合院遍布城乡,党家村是中国北方典型的传统民居村落。
国内外专家称赞为“民居瑰宝”“东方人类居住村寨的活化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咸丰元年(1851年)在村东北高地建寨堡,使村寨相通,连为一体。
现存四合院达成院123院,321座。
党家村民居历史悠久,选址恰当,建筑精良,内涵丰富,有村有寨,群体保护完整,公用设施齐全,避难防御安全。
村中有宝塔、祠堂、私塾、节孝碑、看家楼、暗道、哨门城楼、神庙、老池、古井、火药库等公共建筑和独特建筑。
村中20多条巷道综合纵横贯通,主次分明,全部条石或卵石墁铺,古色古香,别具一格。
米脂姜氏庄园(陕西)姜氏庄园,位于榆林市米脂县城东15公里米佳公路沿线的桥河岔乡刘家峁村,由该村首富姜耀祖请北京专家设计,招聚县内能工巧匠兴建而成,光绪十三年动土,光绪十二年竣工,前后用了十三年时间。
庄园占地40余亩,由下院、中院、上院和寨墙、井楼等部分组成。
主体建筑为陕西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
庄园三院暗道相通,四周寨墙高耸,对内相互通联,对外严于防患,整个建筑设计奇妙,工艺精湛,布局合理,浑然一体,是全国最大的城堡式窑洞庄园,也是汉民族建筑的瑰宝之一。
姜氏庄园三院暗道相通,四周寨墙高耸,对内相互通联,对外严于防患,整个建筑设计奇巧,工艺精湛,布局合理。
浑然一体,是中华汉民族建筑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
科学价值。
1998年,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决定将姜氏庄园作为汉民族建筑典型以1:1比例仿制收入中华民族园。
姜氏庄园现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家大院(山西)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
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所建,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
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开放的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4.5万平方米。
王家大院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开放几年来,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
首都一家报纸曾以“王家归来不看院”的醒目标题发表长篇报道,在北京及周边省市引起了广泛关注。
1999年,王家大院被评为“山西省十大著名优秀旅游景区”和“省级文明景区”;2001年,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2年初,王家大院又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质量万里行”全国示范单位;2003年,被评为中国(首选)十佳文明示范旅游景区。
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乔家大院(山西)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
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
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这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从高空俯视院落布局,很似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双“喜”字。
整个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
分六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
大院形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高三丈有余,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了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显得威严气派。
其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确实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专家学者恰如其分地赞美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难怪有人参观后感慨地说:“皇家有故宫,民宅着乔家。
”福建土楼(福建)“福建土楼”包括福建省永定县的高北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初溪土楼群和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和贵楼、怀远楼,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
不单是最常见的圆形土楼,还包括了方形土楼、交椅形土楼等,覆盖了完整的土楼群建筑样式。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其存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的结合,其因地制宜也十分符合风水的原则。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不仅仅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其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这个遗产项目容纳了风水、文化、景观、生态、人文为一体,是一个环境景观生态风水学的样本。
20世纪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
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康百万庄园(河南)康百万庄园位于巩义市康店镇,距市区4公里,始建于明末清初。
由于它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因而有“金龟探水”的美称。
2001年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三大庄园(刘文彩、牟二黑)之一,比山西乔家大院大19倍。
所谓“康百万”是由于当时的庄园主康应魁两次悬挂“良田千顷”的金字招牌,土地商铺遍及山东、陕西、河南三省八县,而被称为“百万富翁”。
后来,慈禧太后逃难西安,回銮北京时,路过康店,康家出钱监工修造黑石关,县城、官殿行宫和“龙窑”,花费了100多万两银子,又向清延捐赠白银100万两,慈禧说不知此地还有一个康百万富翁。
从此,“康百万”这个皇封就广泛地传开了。
康百万庄园临街建楼房,靠崖筑窑洞,四周修寨墙,濒河设码头,集农、官、商风格为一体,布局严谨,规模宏大。
总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有33个院落,53座楼房,1300多间房舍和73孔窑洞。
分为寨上主宅区、寨下住宅区、南大院、祠堂区、作坊区、菜园区、龙窝沟、金谷寨、花园、栈房区等十余部分,庭院建筑基本属于豫西地区典型的两进式四合院,以具有园林、官府的一些特点,各类砖雕、木雕、石雕华丽典雅,造型优美,是华北地区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
牟氏庄园(山东)牟氏庄园,又称牟二黑庄园,坐落于山东省栖霞市城北古镇都村(霞光三路北首)的牟氏庄园,是北方头号大地主牟墨林家族几代人聚族而居的地方。
整个庄园建筑结构严谨,紧固墩实,雄伟庄重,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全国保存最为完整、最具典型性的封建地主庄园。
牟氏庄园以其恢宏的规模、深沉的内涵,被诸多专家学者评价为“百年庄园之活化石”,“传统建筑之瑰宝”,“六百年旺气之所在”,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是吸取了中国北方民族建筑艺术风格的优秀建筑成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有“中国民间小故宫”之称的牟氏庄园系统地展现了封建地主阶级产生、发展及其灭亡过程,是一部反映封建地主阶级生活的“实物百科全书”。
牟氏庄园建筑文化博大精深。
六个大院沿南北中轴线依次建为南群房、平房、客厅、大楼、小楼、北群及东西群厢多进四合院落,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典型北方民居建筑特色的古建筑群落。
庄园建筑工艺独特,雕刻砌凿,工艺细腻精湛,明柱花窗,文采斐然,美妙绝伦,具有“三雕”、“六怪”、“九绝”之艺术特色。
成都大邑刘氏庄园(四川)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属社会历史类的遗址性博物馆,原名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
1958年10月建馆,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之一。
大邑刘氏庄园位于成都市西郊52公里的大邑县安仁镇。
整个庄园占地总面积7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建筑时代为清末至民国,分布为南北相望的两大建筑群,南部俗称老公馆,北部俗称新公馆,南北相距200米。
建馆四十年来,大邑刘氏庄园积累了丰富的藏品,馆藏数量较多,内涵丰富,现有文物、藏品2万余件。
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庄园建筑群。
庄园遗存的大量实物和文献资料以及独具特色的庄园陈列,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认识和研究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文化及四川军阀史、民俗学的重要场所和实物现场。
这座庄园是近代四川地主庄园建筑形式和风景的典型。
是旧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是社会发展史的一个断面。
开平碉楼(广东)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
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
开平碉楼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现力,人们着力运用外国建筑中的穹顶、山花、柱式等建筑元素大做文章,形成了千楼千面的建筑式样。
根据上部造型,可以将开平碉楼分为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悬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种式样。
这些不同的建筑造型反映着楼主人的经济实力、审美情趣和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的程度,是开平碉楼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开平碉楼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料来分,可以分为四种:石楼、夯土楼、砖楼、混凝土楼。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
这也是广东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宏村(安徽)宏村,古取宏广发达之意,称为弘村,位于安徽省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
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枕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
山因水青,水因山活,南宋绍兴年间,古宏村人为防火灌田,独运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围绕牛形做活了一篇水文章。
九曲十弯的水圳是“牛肠”,傍泉眼挖掘的“月沼”是“牛胃”,“南湖”是“牛肚”,“牛肠”两旁民居为“牛身”。
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是宏村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特色,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一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