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1500字

合集下载

蔡崇达皮囊1500字读后感(精选5篇)

蔡崇达皮囊1500字读后感(精选5篇)

蔡崇达皮囊1500字读后感(精选5篇)蔡崇达皮囊1500字读后感【篇1】刚看完日本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就来看蔡崇达写的【皮囊】,其实之前听说过这本书,但都没有时间去看,原本打算看完前几天在淘宝买回来的书籍,后续再买这本书回来看的,那想到手机弹跳出来一个微信读书,让我下载看书,因为为了保护眼睛,我已经很久没有在手机上阅读了,都是买纸质书回来看,但这次还是破例在微信上看书了,而且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他让我了解到皮囊只是人来到这个世界的一具皮囊,看这本书让我想起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蔡崇达的灵魂是否万里挑一,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看完这本书,让我认清了自己和内心,从这里我认定了人活着的时候,应该如何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走什么样的道路,该如何对待自己的这具皮囊。

1.当我看到他描写父亲时,从他父亲离开,回来.留下.生病,锻炼到绝望再到离开,我瞬间泪崩了,一个真正写过文字和感受过亲情的人都知道,他是在深抠自己心上的文字,不经过深挖和对过往深刻的回忆和眷恋很难写出这么深刻动人心扉的文字。

他父亲瘫痪时,他为了能攒钱带父亲去美国看病,不停的工作,几乎很少回家,直到父亲不幸意外过世,他看到自己那张已经被父亲摸的发白的照片,他后悔了,父亲其实想要的其实是希望他能多回来陪伴他。

那一刻意识到了这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我们多少孩子打着为了父母能有一个幸福安康的万年,在外奔波忙碌常年不回家,其实父母要的不多,只想孩子能一年内多回家几趟陪陪父母。

而不是等父母有一天离开了再去懊悔,为什么没有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好好珍惜。

2.读到天才阿展哪里我也沉默了,一个天才拥有一个缺陷兔唇,他通过自己出色的高标准和领导力,让一帮小朋友臣服与他,但他却只是把他们当做锻炼自己的试验品,久而久之他的性格也养成了自己自私的个性,他如愿远走他乡上学,但他却用扭曲的思想看待自己的故乡甚至痛恨,一辈子都不愿回来,蔡崇达怕被他那些负面的情绪影响,开始远离他。

关于《皮囊》读后感5篇

关于《皮囊》读后感5篇

关于《皮囊》读后感5篇书,越读,越觉得享受。

而我每次读书都会在脑子里幻想,似乎我在看尽他们的一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皮囊》读后感5篇,欢迎借鉴参考。

《皮囊》读后感一好看的皮囊到处都是,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这句在互联网上极端热潮的话成了众多人的至理名言,很多人把它奉为自己找对象的原则,想要去找一个有趣的灵魂携手走一生。

我不知道“皮囊”一词如此之火是不是因为《皮囊》这本书,毕竟这本书确实好看,销路也好,看过的人绝对不在少数。

可无论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关系,我都要说一句透过那份皮囊看到自己的灵魂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

好看的皮囊到处都是,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这句在互联网上极端热潮的话成了众多人的至理名言,很多人把它奉为自己找对象的原则,想要去找一个有趣的灵魂携手走一生。

我不知道“皮囊”一词如此之火是不是因为《皮囊》这本书,毕竟这本书确实好看,销路也好,看过的人绝对不在少数。

可无论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关系,我都要说一句透过那份皮囊看到自己的灵魂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

这是他应得的。

那么小的时候就担起了家里的全部责任,生活让他早早成了男子汉。

如今他是业内挺有名的人物,看这本书有那么多名人为其写序,我就知道这个人不简单。

得是多优秀的人才能从那样的小镇走出来,然后才能一步步爬到今天这样的高度。

哪怕我们外表漂浮疲惫不堪,但只要内心有所寄托灵魂可以安放,就足够了。

皮囊之下,贯穿的是我们的灵魂。

无论这副皮囊你是否喜欢,无论灵魂是否已找到出处,你都应该相信灵魂归依了,一切才安稳。

而那具皮囊只是偶尔保护我们的内心缓慢一点受伤害的东西。

《皮囊》读后感二《皮囊》很亲,因为作者跟我同龄,又讲述的是我们这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命运的深切思考,所以书刚一上市就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次作为机关学习推荐书目,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

这本书读了好一段日子才读完,另一位同龄作家韩寒的推荐理由是“好的文字往往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

《皮囊》读后感15篇[精选]

《皮囊》读后感15篇[精选]

《皮囊》读后感15篇[精选]《皮囊》读后感1(约486字)今天是在同学家里看完了这本开篇很久的书,皮瓤,刚开始没觉得自己能好好的看完这本书,没想到自己越往后看自己越平静,也越来越深沉,看着这本书,想想自己,想想周围的人,想想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想想自己说要留在的地方,想想小时候的梦想,想想自己的现状,不停的想,不停的想,其实我一直都觉的`自己还是个孩子,可是自以为的这个孩子,如今也快年满三十了,呵呵,有点害怕,没了以前的梦想,不知道自己还在追求什么,能追求什么,还一直在想.....要去去深山老林,去拜访那些老艺人,去寺庙里净化下自己,去看看大好湖山,可是这一直在想想的层面,那个我却被现在自己的束缚住了,上班养活自己,可是自己又没能付出努力让自己现在的生活变的更好,自己一直没有努力过,自己明明知道,却还不努力,哎,这种病得治啊,这种病挺严重,得治,必须治,慢慢的给自己列些计划。

想想小时候的梦想,努力吧,不光是为了现在的自己,还为了那个能实现那些想法的我,充实自己,不断学习努力,平常心,好好生活,也希望自己内心处能永远保留着那点幼稚.....《皮囊》读后感2(约507字)书的最后有这么一句话:“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

”我想这才是为什么这本书这么饱受争议,看到了褒贬不一两极分化严重的书评的理由。

对我来说,很多很多类似的连我自己都未曾察觉到的相似的痕迹,让我实在是太能感同身受那种仿佛是从骨头里抠出来的__的痛感。

书不长,我却不得不迫使自己停下来很多次,去消化里面的情感,平复自己的心绪。

这本书的后半部总让我想到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主人公因为太久关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即使重获自由,当精神紧张混乱的时候,他依然会不自觉地按照房间框出的大小走动。

当时看的时候觉得很震撼,因为我实在是无法可想如何能够在一个人的精神上竖起坚不可摧的牢笼。

似乎世界很大,当你站在触手可及的自由里就能够甚至是应该顺理成章地得到解脱与释放。

《皮囊》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皮囊》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皮囊》读后感《皮囊》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皮囊》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皮囊》读后感篇1最近,在空余时间阅读了蔡崇达的《皮囊》,购买这本书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它在畅销榜上高居前列,摘要的描述也着实打动了我那一刻购买时的心情,于是就好不犹豫的将他点入了购物车,然后下订单付款。

此书也最终没有让我失望,在大约2个静谧的深夜里,我被吸引着阅读完了整本书。

这本书以讲故事的形式,分章节描述了一个孩子的经历,而这个孩子恰恰就是本书的作者蔡崇达先生。

我很诧异,能够在这样的年纪(33岁)就勇敢和如此深刻的把过去与现在的点滴,不少我认为是难以诉说的生命之重,展示给读者,没有做任何遮掩,实属不易。

《皮囊》的文字的直接的、深刻的、动人的,每一个章节讲述的故事都触动了我的内心,引起了我的思考,能够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它已经很难得。

在这个读物繁多的时代,能够读到这样触动心灵的文字,也是一种机缘。

在《母亲的房子》里,我看到了一位苦难、朴素、固执、坚强的母亲形象,在丈夫很年轻就因为疾病丧失了一半的身体机能的情况下,她义无反顾的撑起了这个家,与两个孩子一起为生活乃至生命而抗争。

读到"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值得"的时候,我明白了每一个生命都是需要尊严的,只是对于尊严的定义各不相同;读到知道房子已经成为拆迁的对象,父亲已经去世的情况下,但还是坚定的抢建完四层楼的房子,我也明白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内心最朴素的表达和坚持。

因为学历、知识结构和经历的问题,母亲缺少很理解表达自我的机会和能力,但是她从来都是爱着自己的丈夫、孩子和家庭。

所以,不管你的母亲怎样对待你,请尽可能的善意去对待她,因为她始终是生你育你的妈妈。

在《阿小和阿小》里,两个儿时认识的小伙伴,都叫阿小,但是生活的轨迹和最终的命运却相差千里。

《皮囊》读后感汇编15篇

《皮囊》读后感汇编15篇

《皮囊》读后感汇编1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皮囊》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皮囊》读后感1都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可这里的“皮囊”却是万里挑一的,因为这本书让我体味到了生活的千滋百味。

从作者真实的情感和有温度的笔触中感受到了现实的生活气息、看到了带有血腥味的生活片段、听到了无奈又无助的喊叫......那字里行间的心灵深处的猛烈碰撞,让我久久不能释怀,尚有余味萦绕。

直到读完后发现,其实通过那皮囊看到自己的灵魂,才是我们不断去经历的真正目的。

如果皮囊朽坏不堪,那我们还剩下什么?或许你告诉我,还有灵魂。

可是那脱去了皮囊的灵魂,到底能干什么?作者从本书第一章就提到了那个有着一副老旧破败皮囊的阿太,之所以破败,是因为阿太秉持着这样的人生观: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的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

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而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去经历各种风吹雨打,使得我们的灵魂得以有地方安放。

这一章奠定了皮囊这一说法的存在意义,也注定了这本书的基调是悲情的。

整本书作者紧紧围绕着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有倔强不屈的残疾父亲、勇敢面对生活和坚守信念的母亲、试图把握人生却失败的天才文展......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通过作者的笔触,让人不得不记起温情而又残酷的家乡故事与现实纠缠的影子,但谁又能彻底理解和领悟生活的本质意义呢?给我感触最深的是《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因为第一次那样强烈而又真实的感受到文字的力量。

他说电梯里重症病房里的医护与病人家属们的对视就像在看自己的战友,因为他们都那么近的感受过死亡的气息。

这时的父亲已与恶魔做了多年斗争,被折磨得不成样,但自己竟没有什么能为父亲做的,于是难过、逃避......想到自己的父亲仍是家庭栋梁柱和仍尚安康时,这种心灵上的对比和对未来的想象让我潸然泪下,不由得感慨万千,才明白,除了生死,其余的都是小事。

读《皮囊》有感1500字

读《皮囊》有感1500字

读《皮囊》有感1500字【第1篇】这个暑假,沉默寡言闲不住的我又跑到了图书馆里边。

走进图书馆,里面很安静,侧耳去听,只听得见翻书的声音和时不时的脚步声。

我信步朝书架走去,一股书的芬芳沁入我的心田,我随手拿起一本,这本书的名字叫《皮囊》,有一些则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本书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老师推荐过的书,只是没有时间读罢了,现在想一想,是时候与老朋友一起“聊聊天”了……坐在木椅上,翻开书,我仿佛又做得好回好不好了江湖中的书香侠客,隆格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感受人间的真情,只有不忘初心,方能始终。

这本书中的内容令我读完后参考资料难以忘怀,躺在床上,梦里著书的情节便浮现在先是我的眼前,这本书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文章内容用最细致的笔法,最细腻的心思,怀着对故乡亲人的内心世界,叙写了一段段刻骨铭心的故事。

刘德华评价徐先生的书:“感悟际遇的好与坏,关键在于生命里碰到什么人,只要能对你有所引介,都是明灯。

”这句话我相信对很多读者几乎有所启发,遇见蔡先生的《皮囊》,我想,正是我大好青春年华所需要的明灯。

书中有很多吸引我的章节,《残疾》中的祖母令我印象深刻。

他生病了,腿脚不方便,但他拥有惊人的意志,天天坚持不懈地起来走路。

倔强的父亲显然没有得到我们的谅解,但他没有放弃,作者看着父亲东倒西歪的背影,我看在眼里也是五味杂陈。

面对父亲的生活不能自理,坚毅的母亲也显得那么渺小,她也开始调侃其父的调侃身体状况,以对抗枯燥乏味的生活。

父亲的偏瘫拖累了整个家庭妇女,吵架也成为了日常的戏码,父亲的拐杖成了他反抗的唯一工具,父亲以为的成功最后只是全家人的抱头痛哭。

我们可以视角东站在父亲的角度想想,他可以谈及拐杖作为暂时的支撑,但却不愿意反倒用拐杖左右自己紫苞的前进方向。

这样坚强的父亲,就像狂风骤雨中的一株顽强生长的小草,尽管雨水无情地瘦长拍打自己瘦小的脊梁,阵风一次次吹倒自己,但凭着一股坚韧的力量撑到了最后,这是一种何等的高尚和伟人啊!作者和母亲提着饭去找父亲,在路的出口处找到了父亲,只不过这仅仅只花了我们二十分钟,然而这却是父亲一早七点拚命成果挪动到下午一点的努力成果。

皮囊读后感

皮囊读后感

皮囊读后感皮囊读后感(通用13篇)皮囊读后感篇1终于读完了《皮囊》,久久不能平静,深有感触,真的是一本好书。

作者从最真实的情感,最平实的语言,写了自己生活经历,骨肉间的故事,像解剖人生一样,剥开生活外壳,展露给你看生活的真实血腥肉身一样剧烈。

祈求上天开一点门夹缝,祈求妈放下那包老鼠药。

那些带点血腥味的生活片段,让人无法轻易放下和忘记,字里行间的心灵深处的猛烈碰撞。

听说作者写这本书写了很久很久,有人说书名《皮囊》不太符合内容,我却觉得很适合。

没有动词,没有状语,只是个名词,只是个个人见解和感受的词,正如贾宝玉形容自己“只是副臭皮囊”。

这让我记起温情而残酷的家乡故事与现实纠缠的影子,谁又能彻底理解生活的本质意义呢?当你觉得你正在受生活的折磨和困境时,抱怨着这一切,你不如看看这本书,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困境和苦难没想象中那么大,至少你活得比别人幸福。

幸福的皮囊,过完人生才会知道厚薄。

吃苦是让你知道你还在经历这个世界的真实存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这一切只是“业”显现罢了,一切只是你脑海里的。

世界很大,也很精彩;世界很小,也很浑浊。

有时候我在想,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呢?同一个环境,差不多的家庭,却孕育了完全不同的人生。

有点让人唏嘘,也让人思考,生命的路冥冥之中是否已经有神明为你安排好了呢,无论我们怎样挣扎,最终也逃不出命运之神的掌控。

一切也都是没有答案的,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认真地对待生活,生命的每一步,走好每一步。

皮囊读后感篇2阅读完蔡崇达的《皮囊》,我似乎也脱离了肉体,只剩灵魂在思考。

皮也就是作者的外曾祖母。

她活到九十九岁,从来不在乎自己的身体,认为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她每次切菜都很用力,有回生生切断一根手指,家人乱成一团,她却像没事人一样。

看见一只从菜刀下逃生,洒着血到处乱跳的鸡,她一路小跑出来,抓住它,狠狠地摔死在地上,“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

”这样的文字,无端让人惊心。

《皮囊》经典读后感7篇

《皮囊》经典读后感7篇

《皮囊》经典读后感7篇《皮囊》经典读后感2昨天我终于考完了大学最后一门必修课啦,感觉人生要进入另外一个阶段,前面的道路充满了未知。

最近看了一本不错的书——《皮囊》。

作者是新周刊的一位知名记者蔡崇达。

这本书在大一的时候就听到很多人,很多大V的推荐,一开始看到名字,我还以为是揭露社会现实的一本讽刺小说,翻开才发现,原来是一本小小的故事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讲述作者在一个小镇家庭里的故事,相当感人,我甚至在路上,在食堂看到一些场景,一些情节的时候,会泪水止不住涌上眼眶;另一部分是介绍小镇上的伙伴,真实中让人觉得带着不少的虚构,大概是为了自己的故事和观点更加有代表性,书籍的受众面更广吧,也因此作者受了不少类似“后半部分浪费前半部分的眼泪”的负面评价。

作者讲述自己的家庭时,我未曾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底层老百姓的艰苦,作者出生在福建的一个小小小镇子里,小到所有人都认识彼此,小到哪家的小孩子上课被老师批评,哪家养的牛生病死掉都会在镇子上传个遍,小到每个人都活在彼此的目光下,如何也逃避不掉。

作者的父亲,年轻气盛时混过江湖,成家后去了遥远的宁波赚钱养家,回到小镇上做生意却只能够越做越小,也许还算是稳定,但命运从来不会特殊眷顾贫苦人民,父亲突然中风了,作者描述了母亲变得如何坚强,父亲从乐观到崩溃,从尝试到放弃,从温和到暴躁,这一切变化都是残疾带来的。

当我看到这一切一切的细节描写,都会觉得天灰蒙蒙的,阴阴沉沉地压在我胸口。

然而在中国,我相信这种压抑着着实实地压在了很多家庭很人身上,看完这本书后,我更能理解身边的一些事情很一些人。

而后半部分读起来相当轻松,几乎作者描述的每个小伙伴代表着现代都市人迷茫和困惑的问题——厌恶城市的拥挤快节奏和迷失、所谓成功学是否只是做过多无用的计算、活在当下打破规则是循规蹈矩的放肆还是躲避现实的借口……这种典型的城市病让我们读起来很有共鸣,尤其是这些声音来自于一个小镇到城市的青年口中,我们不禁会怀疑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是否缺少一些泥土的气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囊读后感1500字
周六依公司安排,去郊区的校园做了一天的监考官。

我在地铁里借着蔡崇达的《皮囊》安稳地度过路途的遥远。

列车在地下运行咣当咣当,每个站不停有人上上下下,屏蔽门开关时铃声鸣响、黄灯闪烁。

于我,最佳的阅读条件,要么是绝佳的安静,要么是市侩的嘈杂。

我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口气翻了70多页,完成了四分之一的阅读。

晚上回到家,在绝佳的安静下,我又花了3个小时完成剩下四分之三的阅读。

至此,我创造了一个新的记录:第一次一天阅读完一本书。

其实也不是第一次,单纯的学生时代已有过类似经历,但《再见了,可鲁》、《小王子》这样的书好像不能归入文学类范畴,而且图片居多,字数远远没有可比性。

所以我为自己感到欣喜,我好像终于能做到”心无旁骛“了。

而我也正好跳入了韩寒在扉页“编者按”所讲的,“好的文字往往带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

《皮囊》是一本怎样的书?我的感受是,这是一本读来极其普通,但是翻到末页又极其回味的自白。

《皮囊》、《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张美丽》、《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

带着空杯心态阅读,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我脑子里素描一个个人
物。

合上书后,因为回味,我又不停的翻阅回去,然后感受到这一个个人物在脑子里慢慢鲜活起来。

等我再次合上书,这些人物已经成功跃离纸面,成为我的朋友与家人、成为我的过去与经历。

我只是一个在企业做无聊工作的人,日复一日,眼界狭隘,不知道谁是蔡崇达。

虽然买过他就职的杂志社的杂志(《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周末画报》等),也仍旧没有机会读到过或记住过他的名字。

但他是闽南人,至少在祖籍上,我和他扯上了一点关系。

而闽南人的文学作品?不得不说我有点好奇,至少囿于阅读经验,还没有看过闽南人的写作。

《皮囊》是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

在《后记:我想看见每一个人》里,蔡崇达说“这是对路过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这也是和时间抗衡、试图挽留住每个人唯一可行的努力”。

在我看来,《皮囊》是一本好书,但以真实人物和经历作为主要内容的书算不上文学作品,更多是作者因个人心灵归属的追求而完成的情感记录。

《皮囊》给予我的触动在于,作者用血泪的亲历,击碎了“人艰不拆”的自我安慰与麻醉。

都说真实的历史比历史小说精彩,套用这个逻辑,也许真实的自传也要比所谓的文学作品精彩。

蔡崇达如此真诚,以致他的文字无懈可击,又不乏对过去荆棘满布、现在错综复杂、以及未来浓雾弥漫的真诚交流和无畏勇气。

虽然
我不认可这本书的”文学“标签,但我无法掩饰自己的阅读快感。

更加聪明的是,书的最后一页居然在巨大的空白里,单独安放了马塞尔-普鲁斯特这样的一段话”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

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这段话放在这里,就是告诉读者,我写我的,你看你的,你需要发现自己的内心,无须对我评价。

这绝对是一个出色的安排,既延续了感动,更加强了引导。

如果说还有什么瑕疵,我觉得应该把《后记:我想看见每一个人》改为《自序》,这样全书读起来更入心。

事实上,大部分作家的第一本书,或者说所有作家的第一本书都是以自己的真实故事作为素材或灵感的。

进一步说,所有作家的所有作品其实都是在写自己。

蔡崇达”在做媒体的这十一年,写了二百六七十万字的报道……积累了足够的笔力……“,最终迈出了写书的这一步,有了作家的头衔。

但也许”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写报道一方面锻炼了他的笔力,另一方面也让人感觉到写作过程中他在做很努力的叙述和调整。

我在阅读《皮囊》的时候不断有种矛盾情绪:一方面很有兴趣不间断读下去,另一方面又很不服气,”蔡崇达,你凭什么让我在书店花全价买下这本书来阅读你悲惨又并非独一无二的经历?“但看看,韩寒监制,阿来(作家)、白岩松、刘德华、李敬泽(《人民文学》副主编)、阎连科(作家)
等人的推荐,显然这本书是一个”圈子“的产物。

只有”圈子“的人,才有机会出书,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宣贯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

想到”成为作家“在某种程度上与”掌握话语权“相关,这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暴力,就让我不寒而栗。

尽管存在上述的无谓担忧,以及对书中个别地方编排的不满(比如插入的几首蔡崇达学生时代写的诗,与文章本身的意图并不契合),但蔡崇达勾起了我对于父母和朋友的回忆,让我清晰地看见时间的脉络,好像时间就是小时候我家门口梧桐树上的叶子,到了秋天就要随风落下。

而我们,到了成年就要远离家乡怀念家乡,这是不得以的,也是自找的。

这点,是一个人无论写不写作、一个写作者无论出不出书、一个人无论看不看书,都在内心无法回避的命题。

从来没有一本书叫《皮囊》,而且真的写进了自己的血泪。

祝福蔡崇达越走越远,也祝福我们终究能从历尽沧桑的少年,成长为自己人生的灯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