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独坐敬亭山》赏析
《独坐敬亭山》原文及赏析

《独坐敬亭山》原文及赏析《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山草香整理了4篇《独坐敬亭山》原文及赏析,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独坐敬亭山。
鉴赏:篇一“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这首五绝的前两句是说,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前两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的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
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
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
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
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
四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_人教版新课标

四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_人教版新课标敬亭山人教版新课标2022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尽:没有了。
(3)孤云:陶渊明《咏贫士》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4)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5)厌:满足。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第1页/共5页【创作背景】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赏析】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第2页/共5页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独坐敬亭山》原文及鉴赏

《独坐敬亭山》原文及鉴赏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诗鉴赏敬亭山,又名昭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风景幽美秀丽、山上有敬亭。
天宝十二年秋,李白南下宣城,常登敬亭山览胜。
《独坐敬亭山》通过对敬亭山的吟咏,抒发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之情,表现了诗人倔强、孤傲、清高的精神,暗示了自己因为强烈要求个*解放、反抗封建权贵而遭到的排挤和*的苦闷,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得到短暂的安慰和解脱。
宣城山水是一生为之低首的谢朓生活过的地方,而敬亭山又是谢朓做宣城太守时经常游赏吟咏的风景佳处,因此他来这里,自然有一种“*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缅怀前贤,追寻遗踪,“千古一相接”的心理,正如他在《游敬亭赠崔侍御》中所说:“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
”可是,当时的李白,处境心境毕竟不同于任宣城太守的谢朓。
自天宝三载(744)因遭谗毁赐金放还以来,已经十年了,生活是自由的,而心里却始终充满着“我独不得出”的愤慨和“世人自弃我”的孤独。
在此情况下,诗人独坐敬亭,对着这座谢朓赏爱过的青山,思绪纷然而又心情悠然地吟出这首传响千古的名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意思是说:天*将晚,所有的鸟儿都从高空中消逝了,连仅有的一朵云*也不肯停留,悠闲地飘走,这里表面为写景,实则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可悲现实。
许多正直而有才能的仁人志士都遭到邪恶势力和世俗的打击和孤立。
李白的被遣还,就曾饱尝到世俗小人的讥诮和白眼。
在这首诗中,以“众鸟”和“孤云”所隐喻随波逐流的世人俗流,与诗人的岿然“独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尽”、“闲”二字因诗人的“独坐”而产生,也好反衬出诗人的孤独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二句,是指诗人只有和敬亭山相互间才能久看而不感到厌倦;就是说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
同时,以敬亭山的雄伟壮丽与众鸟的喧嚣渺小、孤云的轻浮相比,更显出诗人人格的高洁、伟岸,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以景寄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大自然的向往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以景寄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大自然的向往《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虽简短,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是李白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作品原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及注释译文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注释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李白政途失意后浪迹江湖中的某一年。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
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写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他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
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中之一。
对此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
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
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的可能性更大。
上元二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
独坐敬亭山四年级语文古诗

洞庭 潭面 深谙
敬亭山 青螺
江南
李白,(701--762),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纵 情诗酒,以诗著称于世。 与诗人杜甫合称“李 杜”,又有“诗仙”、 “酒仙”之称。后人言 其书得自张旭,飘然有 仙气。传世之作有《上 阳台帖》等。著有《李 太白集》。
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 了长达十年得漫游,来到宣城时所 写。在长期得飘泊生活中,她饱尝 了世态炎凉得滋味,增添了孤独寂 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得性格仍一 如既往。这期间,她写了大量得借 游山、饮酒得方式排遣苦闷得诗,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得 意思就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 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瞧不见影子; 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 四周一片寂静。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与,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就 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 察御史,就是王叔文政治改 革集团得一员。唐代中晚期 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她得家庭就是一个世代以儒 学相传得书香门第。政治上 主张革新,就是王叔文派政 治革新活动得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 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 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 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 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得 “汉寿城春望”。
古诗中有三个比喻句,您能找到吗?
没有一丝风吹过,静静得湖面像
。
像白色银盘。
像湖中得一颗青螺。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与,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 青螺”得意思就是:那月下洞庭 湖里苍翠得君山,从远处瞧,就好 像在白银盘里盛放这一枚青螺。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青螺: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苍色,像银盘子里放着 一只青青的青螺。
学习古诗的方法
1 、知诗人 2、解题意 3、读诗文 4、明诗意 5、悟诗情
1、知诗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被称为“诗仙”,与杜 甫并称“李杜”。
敬亭山:在安徽省宣
州市郊,李白一生七 次到过宣州,多次登 山,在李白后,白居 易、杜牧也去过,并 写下很多诗,被称为 “江南诗山”。
【背景】: 李白秋游宣州时, 距他离开长安已有 整整十年时间了。 长期飘泊生活,使 李白饱尝了人间辛 酸滋味,看透了世 态炎凉,从而加深 了对现实的不满, 增添了孤寂之感。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 时的情趣,正是诗 人带着怀才不遇而 产生的孤独与寂寞 的感情,到大自然 怀抱中寻求安慰的 生活写照。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尽:没有了 闲:悠闲
天上的鸟高飞远去,直到无影无踪。天空中仅有 的一片孤云,也不肯停留,悠闲的飘走了。 ●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厌:满足 李白和敬亭山互相看,怎么看都不觉得满足,此 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湖面
镜未磨:古代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融为一体,显得那 么和谐。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 没有打磨过的镜子。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古诗独坐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 【注释】 ①尽:没有了。 ②闲:偷闲,安闲。 ③厌:厌弃,厌烦。 【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 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 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 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原文与诗歌鉴赏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游历宣城之际。
山以亭名,为南齐诗人谢朓吟咏处。
在这首诗中,李白对世俗的傲岸精神,表现为对孤独感的玩味和自我欣赏。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大致给岭云、归鸟这两个诗歌意象定了性,它们都成了皈依自然的象征。
前二句写众鸟飞尽,孤云不留,象征的是诗人鄙弃世俗,而世俗也排斥诗人,所谓“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
”
后二句之妙在不更从独处落笔,却从不独处写独。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也就是辛弃疾用词所诠释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此”(《贺新郎》),这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同法,以“相看两不厌”力破孤独感,它表现是一种精神上的要强。
诗人将敬亭山人格化,实是将自己情感外化,人和山两者同出而异名,互相欣赏其实是自我欣赏,所以“只有”云云,最终又强
调了诗人的孤独感。
归根结蒂,诗人是在顾影自怜,为自己的孤独大唱赞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坐敬亭山》赏析
四年级语文教案
《独坐敬亭山》是一首有关山的小诗,是一首五言绝句,体会一下,李白是怎样与山融为一体,或者是在自然界中寻找知音与伴侣的。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敬亭山在宣州(今____(省、市、区、县)宣城)境内,宣州是六朝以来的江南名城,南朝著名的两位诗人,人称大、小谢的谢灵运和谢�苟荚谡饫锏惫�太守,这两位都是李白心仪的诗坛前辈,特别是小谢,更是一再于诗中提及。
李白一生七次游历宣城。
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天,此时他已经离开长安整整十个年头了,在这期间,他体会到了从天子近臣到江湖文人这两种社会角色之间的巨大差异,也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世态炎凉,但是李白却丝毫没有向世俗低头,更不会趋炎附势。
他在酒中求道,山里作乐,尽管也落得逍遥自在,但是内心的孤寂却是一直像影子一样,寸步不离的。
李白一个人呆在山中,身边既无亲人,也无朋友,甚至连有生命的东西都远远离开了他,“众鸟高飞尽”,连鸟儿也迫不及待,不约而同地远走高飞了,高高地飞开,统统地离去,最后,连一只鸟都没有剩下,“高飞尽”,把鸟儿的飞去写得这么坚决彻底,毫不留情,真有一种冷眼向洋看世界的悲剧色彩,但这还不算,不但是有生命的飞鸟不肯留下,哪怕连会动的云彩也不例外,“孤云独去闲”,天上只剩下一片孤单的云彩,留在这里不是还有李白可以做个伴吗,但是,不,那孤云虽然孤独,却也羞于和李白同流合污,而要坚决与他划清界限,“独去闲”,虽然不像鸟儿那样可以展翅高飞,但是也从容地、义无反顾地飘走了,……当一个人身边无人作伴时,大概内心总希望有什么东西来陪伴他,或者
是看天上云卷云舒也好,或者是听树上鸟鸣鸟唱也好,但现在却都离他而去了,成了一个一无所有的“孤家寡人”了。
杜甫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似乎还有一些期盼和希冀,而此时的李白真可谓是“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了。
那么李白既然不但被世人所冷落,甚至不管是有生命的“众鸟”,还是无知觉的“孤云”,总之是世间一切能动弹的全都厌弃了李白,周围万籁俱寂,没有一声鸟鸣,没有丝毫动静,在这种清幽宁静之中,李白在想什么?有没有反思,或者后悔自己这大半生来的作为举止呢?他没有,因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可以找到灵魂的寄托,在大千世界中找到知音!“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世上还有一个对自己情有独钟的伙伴,就是那对面的敬亭山,这一方面是李白能够苦中取乐,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乐观精神,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更加深层的悲哀,因为“敬亭山”只是一座无知无觉,既不能“飞”,也不会“去”的山呀!可是李白没有屈服,没有向世俗低头,这座山是他的知音,知音在什么地方?耐得住寂寞,我行我素,有鸟也好,无云也罢,都奈何不了我一丝半毫!这就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的根本原因,所以说,这是在写自己的孤独,在写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在写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找安慰与寄托,正如《诗经》中所说的,“我心匪(匪即非)石,不可卷也。
”或者如庄子在他的名篇《逍遥游》中所称道的那样,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难怪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要赞此诗为“传独坐之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