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对中国的历史贡献

合集下载

基督教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基督教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第二讲太平天国的历史变奏一、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进程1.17世纪高峰(明末清初)福音运动○1(非法、民间运动)产物:历法科学技术(传教士传播)2.19世纪高峰(鸦片战争后)福音运动(合法)产物:大学○3西学○2涌入3.20世纪初高峰(五四运动)民主、科学产物:政党4.20世纪末高峰(改革开放)民主产物:入世○4规则二、洪秀全与拜上帝会1.个人人格○52.桂平金田——(烧煤工)杨秀清3.平等旗帜与共产共妻(农民理想政治)4.曾国藩——卫道旗帜(“孔、孟”学说)5.天国政权封建性○1神授权○2等级制封王封妻(88位)○3政教分离天王洪秀全——教务东王杨秀清——政务三、历史逻辑(道理)思考:农民在现代中国社会处于什么地位?农民在近代史的影响力变大还是变小?注:○1社会福音运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基督教中的一个思潮,主张教育改变人心,从而改造社会。

基督徒不仅要传播理想,还要有实践行动,积极参与社会改造活动。

中国基督教教士吴耀宗、赵紫宸、吴雷川等人深受社会福音运动的影响。

○2西学:“西学”的概念是历史的产物。

它最先是指在西方产生并传播到中国的学说。

现在所说的“西学”不只是指“西方人的学问”,而应该被理解为“中国人研究的西方学问”。

自从“五四”之后,中国人主动地引进西方的学说,并全面、深入地研究、介绍和评价这些学说,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每一个学科领域莫不如此。

○3大学:天主教和新教都在中国建立了一大批教育机构,成立的学校、有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及各种弱势机构、老幼院(如:盲哑学院、养老院、孤儿院等)等各种。

据民国二十六年的统计:男子中学有一百间、女子中学有九十五间、男女合校的中学有五十四间。

中学数计二百五十九,学生数约有五万。

大学计有十三间,有:济南的齐鲁大学、福州的福建协和大学、南京的金陵女子理学院、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苏州的东吴大学、成都的华西协和大学、杭州的文江文理学院、武昌的华中大学、福州的华男女子学院、广东的领东大学、南京的金陵大学、北京的燕京大学等。

基督教对中国的历史贡献(同名1968)

基督教对中国的历史贡献(同名1968)

基督教对中国的历史贡献(同名1968)基督教对中国的历史贡献(2014-05-07 15:22:36)转载▼分类:历史与地理标签:转载原文地址:基督教对中国的历史贡献作者:1,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医院中国此前也许有太医院之类的东西,但那与现代的医院概念相差甚远。

外国传教士在进入中国后就开始医药活动。

利马窦开创了传教与医疗并重的传教路线,法国传教士张诚曾用金鸡纳霜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疟疾,马礼逊也曾澳门开办西医诊所。

但最早在中国建立现代意义上医院,对中国的近代医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是美国传教士彼得·伯驾。

伯驾(Peter Parker)1804年生于马萨诸塞,183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834年被美部会派遣来华,成为基督教第一个来华传教医生。

1835年11月4日,他在广州新豆栏街7号的丰泰洋行内租屋开设“广州眼科医局”(Canton Ophthalimic Hospital),又称“新豆栏医局”。

这是中国第一所新式教会医院,西医自此正式传入中国。

1837年,伯驾在医局内向关韬等3名中国人传授西医知识,使关韬成为中国第一个“西医学医”。

从这个意义上讲,伯驾又是第一个向中国人传授现代医学的外国医生。

后来的一些教会医院在中国非常有名气,协和医院,湘雅医院,齐鲁医院等至今仍然是全中国最好的医院,虽然它们的名称可能已经改了。

据说:西安市以眼科、妇科而闻名的第四人民医院(四院)就是传道士所办。

2,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图书馆中国古代也有藏书楼,但是其功用是储藏,与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大相径庭。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最早最著名的是西什库教堂北堂图书馆。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一些城市的教堂机构和教会大学中创建了一座座令中国的藏书家瞠目结舌的明显居于先进水平的新式图书馆。

其阅览规则,图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技术,图书在民众中的流通状况和藏书利用程度与当时大清帝国的古代藏书楼状况形成强烈的反差,对于开启民智起了巨大的作用。

古代基督教在中国

古代基督教在中国

古代基督教在中国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广泛的宗教之一,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多,基督教在中国也逐渐发展壮大,但是你知道吗?早在古代的时候,基督教就已经传入了中国,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早期基督教在中国的历史。

早期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通过东西方的商贸、文化交流传入,二是早期的宣教工作。

早在汉朝时期,东西方两边通过“丝绸之路”交流贸易,基督教便随之传入中国;同时西方传教士也陆续前来中国,将基督教信仰传播开来。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7世纪唐朝时期,就曾有一个叫做阿罗本的基督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他曾在长安的皇宫内向唐太宗献上国王的函信,表达了对唐朝的好感和希望允许在中国传教的愿望。

后来唐朝政府鉴于基督教的宽容和有益于社会的一面,开始允许基督教在中国开展宣传工作。

自唐朝时期开始,很多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他们从事着与基督教相关的宣讲、翻译、医疗等工作。

有着严格教律的天主教徒和自由教派抱持者更是在中国传播他们的信仰和教义。

其中,最为代表性的就是马可波罗所述的“南海之旅”中的波斯教士,他将基督教的教义翻译为波斯文和汉文,使得当时的中国人们能够加深对基督教信仰的了解和认识。

在13至14世纪的元朝时期,作为那时最权威的教皇约翰二十二曾命令所有基督教传教士前往中国,为中国的基督教徒提供神学和文化方面的指导,促进中国基督教的发展。

但是到了明朝时期,情况逐渐恶化,巨大的法制和文化障碍使得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遭遇到了很大的阻碍,尤其是在西方次植民时期,明朝政府更是明确其针对西方侵略的立场,禁止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终止了早期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

总之,早期基督教在中国历经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其传播道路上遇到了很多阻碍和挑战,但无论是从教义、文化还是思想等方面,基督教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力都是不可估量的,这也是早期基督教在中国历史上的精彩贡献。

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法政学院 12历史1班郑美鸿 2012084144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文化经历了盛衰浮沉,但最终还是成为了东方璀璨的明珠。

在此进程中,基督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其实并不是非常的巨大。

因为,基督教是在唐太宗贞观九年才开始传入中国,而且一开始并未受到重视,在唐朝会昌五年的时候就被禁止传播了。

后来在元朝时也曾传播过,但是伴随着元朝的灭亡,基督教再度被禁。

直到明朝万历十年,传教士利玛窦的努力,使天主教在中国得以立足了。

在古代中国,基督教基本上是以异教的身份存在着,在封建社会这样一个思想被禁锢的时代下,百姓们的愚昧懵懂,使基督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举步维艰。

但是明朝开始,天主教在中国的立足,使得朝廷开始对基督教逐渐产生兴趣。

自明末清初以来,为了叩开“远东帝国”的大门,那些肩负着罗马教徒向东方传播宗教使命的传教士,相继来华,传教士在宣传基督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与科技,这对中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早在康熙皇帝的时候,他就对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在养心殿,召传教士张诚、徐日升等人轮班为他讲解几何、测量、代数、天文、地理、乐理以及解剖学方面的知识。

另外还有举世闻名的圆明园中的西式建筑,这些虽然是西方科技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但归根结底,也是由于基督教传入中国后,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渗透到中国文化中。

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鸦片战争后,基督教义及西方思想的传入,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对长期处于封建愚昧状态下的中国人民,起到了清醒的作用。

基督教真正开始对中国文化造成冲击,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之后,基督教的传教方针改变了,开始利用清政府的赔款兴办医院、学校和其它文化慈善机构,虽然是以此来推动传教活动,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文化。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对中国的影响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对中国的影响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对中国的影响在中国的历史中,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文化和思想的传播,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科技等多个角度来探讨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对中国的影响。

历史伊斯兰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唐朝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越来越多的商人和传教士来到中国。

他们不仅将伊斯兰教的信仰带到了中国,还带来了伊斯兰教文化和建筑艺术。

在唐朝,伊斯兰教传播得很快,逐渐建立起了许多清真寺。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新疆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和云南的昭庆寺。

而基督教的传入则是在明朝末期,由欧洲传教士带来。

他们不仅传播基督教的信仰,还把一些西方科学、社会学等新知识带到中国,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化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文化方面对中国的影响同样深远。

伊斯兰教宗教文化包容性强,教义阐述简单,强调个人独立,这些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元素有着紧密的联系。

伊斯兰教的影响在中国文化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如中国北方的回族和塔吉克族就是伊斯兰教的信徒,他们传承了伊斯兰教的宗教文化,并深深地融入了中国本土文化中。

基督教则是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传教士把西方的一些新观念、新思想带到了中国,大大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

同时,基督教也注重对教徒的教育,不仅仅是宗教方面的教育,更包括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这些都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科技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对科技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

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在中东地区,是中东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伊斯兰教文化自成体系,有着一套独特的科技体系,特别是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

伊斯兰教的数学成就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贡献很大,如伊斯兰数学家阿拉伯人阿尔-库华里在数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在中国被广泛传播,并被中国古代数学家吸收和发展。

基督教在科技领域也有重要的贡献。

欧洲传教士将西方的科学技术带到了中国,如时钟、急救与医疗技术、航海技术等,这些科技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基督宗教在中国

基督宗教在中国

基督宗教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信徒约占全球人口三成,与伊斯兰教和佛教统称为三大宗教。

基督宗教在华传播,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在这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当中因这宗教所带来的知识及争议,对中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西学东渐,让中国认识到西方的医学、天文、地理及科技等知识,从而令中国人眼界开阔,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

另方面,中国文化亦透过来华传教士作桥梁,传播至西方国家,加深彼此的认识及了解,让中国文化传掦开去。

唐代的“景教”就是基督宗教,唯因政治因素而一度在中国消失。

明朝时,随着开辟新航路线和西方国家殖民事业的开展,天主教再度传入中国。

清朝初期,清廷亦批准天主教在境内传播,但由于天主教与中国政治文化的矛盾和冲突,导致清廷下令禁教。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清廷被迫取消教禁,允许基督宗教传播和信仰自由。

民国时期,除二十年代遭遇非基督教运动和随后发生的战乱外,基督宗教的发展相对平稳、顺利。

新中国建立以后,基督宗教响应时代要求,进入调整阶段。

另外,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基督教会和中国天主教会都有少部分人选择自己在家或在其他地方举行礼拜或弥撒,这现象一直持续至今。

基督宗教在中国经历多年传播,当中不乏具影响力的多位来华传教士,包括天主教的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方济各‧沙勿略;基督教的传教士马礼逊、裨治文、伯驾、林乐知等。

他们除了把基督宗教传入中国之余,也把西方的科学、天文、医学、地理及文化知识带到中国。

因基督宗教的传入,亦造就了不少有影响力的华人信徒,当中包括徐光启、李之藻、罗文藻、梁发、吴雷川等。

他们在社会上及自身的范畴内积极推动基督宗教的发展,成为中国基督宗教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不过,在文化交流的同时亦有争议,基督宗教在华传播期间,曾发生了礼仪之争及不少教案,曾引致当时的政府禁止基督宗教在华传播,成为宗教史上一件重要事件。

中国幅员广阔,基督宗教在中国各地设置多座教堂及敬拜上帝的地方,以让信徒认识这宗教,例如天主教在中国就设有多个总教区、教区及宗座监牧区,有多座主教堂设立其中,如位于北京宣武门的北京南堂,是北京最古老的天主教堂;哥德式风格的石室耶稣圣心堂,则是天主教广州教区主教座堂;位于上海徐家汇的天主堂,前身是明末大臣徐光启的别墅。

基督教在中国历史中的传播与影响

基督教在中国历史中的传播与影响

基督教在中国历史中的传播与影响一、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与途径基督教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那时候,中国与西方的接触开始增加。

最早被介绍给中国的是东方基督宗教,后来又有来自罗马天主教堂的耶稣会和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等宗教组织的传教士进入中国。

这些传教士们利用西方在科学、医学和艺术等方面的优势来吸引了不少受众,并逐渐影响了中国社会。

二、传播低谷与复兴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基督教面临了迫害和封禁的困境。

例如在明朝末年的“天启之变”中,西方传教士遭到清朝政府的限制与驱逐。

但是,基督教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而是在19世纪,在西方列强的帮助下,经历了一段复兴的历程。

三、基督教的影响力与社会变革基督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基督教重新引进了西方文化和科学,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其次,在两次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可以说成为了中国社会改革的一股力量。

许多传教士投身于救助弱势群体和改善社会福利的工作中。

同时,基督教信仰也渗透到了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家的思想之中,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四、基督教教育与社会服务基督教在中国不仅仅是宗教信仰,还具有教育和社会服务的功能。

基督教学校成为了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许多西方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知识通过基督教传入中国。

此外,基督教还致力于慈善和公益事业的推动。

许多教堂和修会不仅提供宗教仪式,也为社会提供救济和教育资源。

五、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基督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中,既发生了融合,也产生了冲突。

一方面,基督教的价值观强调人的尊严和平等,与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道德理念相契合。

另一方面,基督教的宗教仪式和教义与中国传统宗教的习俗和信仰存在分歧。

这种冲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督教的发展,但也促进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对话与交融。

六、基督教在中国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和宗教环境的改善,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谈基督教对中国的影响摘要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悠久而深厚。

自从唐朝首次入华直到如今,基督宗教就一直面对着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一千多年的传播史上,信仰的先辈们在与中国文化对话方面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教训与经验,并逐渐渗透到西方哲学、法学、教育、艺术以及科学等各个领域。

关键词:基督教中国文化基督教传入中国,最早要追溯到唐朝的大泰景教。

公元635年(唐贞观九年),传教士叙利亚人阿罗本沿着丝绸之路来到唐朝首都长安,太宗派宰相房玄龄亲往郊外迎接,请进宫中详细询问教义,阿罗本呈上圣经、圣像,并说明传教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其信仰,太宗让他到皇家藏书楼去翻译经典。

三年后,太宗下诏准许景教在中国传播,命人在长安建造一座教堂,用于安顿景教教士。

每一门哲学不一定是一种宗教,但每一种宗教必定是一门哲学。

它代表着一个时期内人的情感、思想和信仰,同时也体现了那个时期内其所在地区的政治和文化理念。

在各个宗教产生的初期,人类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对自身及生存的环境缺乏整体的、科学的认知。

而宗教的产生正是给了人类在无知而萌生的恐慌中一种及时的情感依托。

而后,由于宗教的迅速发展,它逐渐由被统治阶级迫害的地位上升成为一种统治阶级用以集中和麻痹人的思想感情的工具。

在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的今天,宗教作为政治工具的时代已经逝去,它重新成为一种思想和文化的体现,在人类社会中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所要论述的就是中西方宗教在充当政治工具和体现思想文化上的异同,并取最能代表中西方宗教,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二的佛教和基督教作为论述的对象。

佛教与中国文化佛教于公元前五世纪由印度的释伽牟尼创立,公元一世纪(西汉)时由印度传入中国。

东汉明帝时,开始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

佛教的教义反对把人分成等级,反对不平等的现象,同情不幸的人。

同时,佛教还宣扬因果报应,主张逃避严酷的现实,用自我解脱的方法削除烦恼,而否定斗争。

这是佛教消极的一面。

中国历代的统治者正是因为这一点而广泛宣扬佛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督教对中国的历史贡献(2014-05-07 15:22:36)转载▼分类:历史与地理标签:转载原文地址:基督教对中国的历史贡献作者:1,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医院中国此前也许有太医院之类的东西,但那与现代的医院概念相差甚远。

外国传教士在进入中国后就开始医药活动。

利马窦开创了传教与医疗并重的传教路线,法国传教士张诚曾用金鸡纳霜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疟疾,马礼逊也曾澳门开办西医诊所。

但最早在中国建立现代意义上医院,对中国的近代医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是美国传教士彼得·伯驾。

伯驾(Peter Parker)1804年生于马萨诸塞,183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834年被美部会派遣来华,成为基督教第一个来华传教医生。

1835年11月4日,他在广州新豆栏街7号的丰泰洋行内租屋开设“广州眼科医局”(Canton Ophthalimic Hospital),又称“新豆栏医局”。

这是中国第一所新式教会医院,西医自此正式传入中国。

1837年,伯驾在医局内向关韬等3名中国人传授西医知识,使关韬成为中国第一3,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女子教育中国以前不是完全没有女子教育,但限于富裕人家的家庭内部,且内容狭隘。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德国传教士郭实腊的妻子在澳门收容了几个穷人家的女孩,开办女子读书班。

这可以说是传教士在中国开展女子教育的最初尝试。

西方传教士开办的女子教育,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对当时中国社会重男轻女的封建体制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与挑战,它突破了几千年来的禁锢,开了中国女子受学校教育的先河。

北京华北女子协和大学是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机构。

华北女子协和大学曾培养出许多杰出的女子人才,1911年的毕业生丁淑静曾担任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1919年的毕业生李德全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卫生部长;1920年华北女子协和大学正式合并到燕京大学中,燕京大学遂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包括女子学生的大学之一。

燕京大学在五十年代初又成为北京大学的一部分,所以当今中国第一名牌大学——北京大学亦曾得益于基督教。

除了北京的华北女子协和大学,传教士还在南方开办了两所著名的女子高等学校,这就是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女学的发展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且也与一个国家的兴盛有关。

诚如梁启超所说”女学愈盛,国家愈强”,女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能”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于个人,”皆可各执一业以自养”,于国家,”保国保种”,使国富强。

4,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中国的所谓高等教育,如中央官学、国子监等早在近二千年前就出现了。

然而这种高等教育只是相对于当时的初级教育而言,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大学的出现则是在十九世纪,并且最早的大学都是由传教士开办的。

基督教大学在中国的出现是在1880年前后,当时的大学主要是在教会中学基础上添加的大学班级。

基督教在华的第一所大学是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登州开办的登州文会馆。

登州文会馆原是一所小学,后演变为教会中学,1882年登州文会馆正式升为学院。

十九世纪中国的基督教大学共有5座,除了登州文会馆外,1888年美国卫理公会在北京开办了北京文汇书院;1889年美国公理会建立了通州华北协和大学;1890年美国圣公会在上海的圣约翰学院设置大学课程;1893年美国长老会在杭州设立杭州长老学院。

和医院一样,中国的基督教大学保留到今天的,仍然是当今中国最好的大学。

5,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东学西渐大部分人知道传教士对于西学东渐的贡献,但是未必知道中国的论语,四书五经等翻译成外语,介绍给全世界的也是传教士。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中学西传的主要方式主要是:直接携带中国文献回欧洲;选择翻译汉语典籍;著述评介中国文化学人的思想;以报告、书信、日记方式记述日常见闻;编着中英对照字典;编辑出版西方报刊等。

1682年,柏应理带走中国书籍400余册。

1694年,白晋代走300多卷中国典籍赠送给路易十四。

其中有影响的典籍包括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还包括明《永乐大典》和清《古今图书集成》。

汉语典籍最早的西译是《明心宝鉴》于1590年在菲律宾译成西班牙文,译者就是多明我会会士高毋羡(Juan Cobo,?–1529)。

“明心宝鉴”是童蒙读物,内容主要是训诲幼童的格言。

文献不具有经典性,具有随意性,没有目的性,但确是开先河的。

但到了耶稣会士时期,就具有了目的性选择性。

翻译中国学术经典,是耶稣会传教士入华传教“适应性”策略之一。

早在利玛窦之前,罗明坚就进行了西译汉语经典的尝试。

1578年,他辗转来到广东肇庆,用拉丁语试译了《大学》的部分章节和《孟子》。

译着虽然影响不大,但有开创之功,成为利氏等人的先行者。

1661—1662年间,郭纳爵、殷铎泽、柏应理等人,陆续将《大学》、《中庸》、《论语》译成拉丁文,在法国出版。

正是由于传教士们的努力,中国的文化才被全世界所了解。

6,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盲校和盲文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英国传教士穆威廉(Hill Murray)在北京成立启明瞽目院(Hill Murray Institute for The Blind解放后改名为北京盲校),这是我国第一所盲校。

有位中国盲教员(据说是山东人,叫朱德光;另一种说法是一们姓沈的盲教员和外国传教士合作),将盲字排出北京话的全部音节四百一十多个,人们称它为“康熙盲字”(也称北京盲字“或协和盲字”)。

这是最早的汉语盲文的开端.一八九八年,女传教士岳艾美(国藉不详)在福州成立盲校。

她以拼音方法制字过一套拼写闽南话的“福州盲字”。

这种方言盲文有字母三十多个,每个音节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点符。

一九一一年前后,她又加以改进,字母增加到五十三个,声调符号七个,每个音节由声、韵、调三个点符级成。

一九二0年前后,她还提出过一些简写的方法,简写词的前后都有空格,可以说是我国盲文有分词形式的先声。

7,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女留学生最早国外留学的女子有四位,分别是金雅妹、何金英、康爱德、石美玉。

这四位近代中国最早的女留学生,从小接受教会启蒙教育,受传教士的培养、训练;她们出国留学的方式同出一辙:都是由传教士带出国门,并且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女学成为她们出国留学的中转站;四位女留学生前往留学的国家都是美国,在美国她们均学习医学;留学期间,她们刻苦学习,孜孜不倦,成绩优秀,享有赞誉;归国后,她们成为职业妇女,将自己的毕生奉献给医学事业。

这四位女留学生兢兢业业,成就卓著,既治病救人,又传播医学,并且培养了中国早期的医学工作者。

梁启超说:“吾虽未识康女士,度其才力智慧,必吾以悬绝于常人,使其不丧父母,不伶仃无以自养,不遇吴格矩,不适美国,不入墨尔斯根大学,则至今必蚩蚩然愦愦然戢戢然与常女无异,乌知有学,乌知有天下,呜呼,海内二万万之女子,皆此类矣。

”梁启超通过赞扬康爱德才智超人,从而肯定了女子上学读书的必要性,同时也为中国众多的女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而感到痛惜。

当然,最早的男留学生也是传教士带出去的,但是考虑到中国的文化背景,女留学生的出现,对于中国文化的冲击力更大,影响更深,因此单列。

8,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汉英、英汉字典1815 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为了翻译工作,编写了中国第一部英语学习字典《华英字典》。

《华英字典》是世界上第一本英汉-汉英对照的字典,篇幅大内容丰,有丰富的例句及解释,并收录大量成语、俗语。

1844年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的《英华韵府历阶》及1847年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的《英汉字典》都把它当作参照基础。

9,传教士和中国最早的聋哑学校和手语中国的聋哑人用手语进行表达一直是随意的,不规范,不统一。

我国最早创建规范的手语并建立最早的聋哑学校的是西方传教士。

1887年(清光绪13年),美国传教士梅里士在山东登州(今蓬莱)创办聋哑学校,并搜集中国聋人手势,同时将手指字母传入中国。

这是我国手语应用和聋人教育的开端。

10,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麻风病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以前的中国许多地方发现了麻风病人就要被烧死,圣经中基督曾经多次治愈了麻风病人,成为传教士们的榜样。

1921年,美国传教士爱伯特和意大利传教士法德路等在昆明市创建云南省麻风病院,以后伯格理在云南,在以后其他传教士在中国其他地方向及建立了麻风病院,给他些被家人,邻居抛弃的可怜人带来希望。

11,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现代天文学和历法传教士中很多人精通天文历算,其中最杰出者为汤若望和南怀仁。

汤若望在明末参与修订历法,编纂成《崇祯历书》,并制作天文仪器。

清初汤若望、南怀仁相继主持钦天监,汤若望增订《崇祯历书》,康熙赐名《西洋历法新书》,后收入四库全书改名《新法算书》。

他还著有《新法表异》、《历法西传》和《新法历引》等,制作了浑天仪、日晷、星球仪、地平仪、望远镜和地屏。

南怀仁于1669年改造观象台,制成新仪6种: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纪限仪、象限仪、天体仪和地平仪,并将各仪器的制法及用法绘制成图,予以解释,名为《灵台仪象志》。

他又把汤若望所遗《百年恒表》相继推至数千年,名为《康熙永年历》。

12,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几何原本在数学方面,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为欧洲数学传入中国之始。

他们还编译有《测量法义》、《对数表》、《测量异同》和《勾股义》等。

利玛窦与李之藻合编《圜容较义》等。

汤若望撰《割圆八线表》,介绍平面三角,邓玉函撰《大测》,介绍弧三角学。

穆尼阁以对数表授薛凤祚,薛氏译有《天步真原》。

13,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世界地图和现代地理学在地理学方面,传教士介绍西方地圆学说和世界舆图的测绘,矫正了中国人天圆地方的观念,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利玛窦曾绘成名为《山海舆地图》的世界地图,向士大夫们展示,并把所携《万国图志》作为贡品献给朝廷。

他在《天主实义》和《乾坤体义》等书中介绍了地圆说,并把西方经纬度线测绘技术介绍到中国,开中国以科学方法测绘地图的先河。

艾儒略著有《职方外纪》,记述海外风土,利类思等著有《西方要纪》,介绍西方国土、风俗人物,物产及海程远近。

1708年康熙令白晋主持对全国实地勘测,中西学者合作,历时11年,测绘完成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此图至今仍为全国各种地图的重要根据。

14,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汉语拼音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

另外就是直音法。

《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若某”或者“某声”,就是这种情况。

例如《说文》中的“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

利玛窦根据拉丁文发明的二十六个声母和四十四个韵母的拼音方案,然后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