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三条路

2、走俄国人的路。 走俄国人的路。
(1)十月革命后,中国知识分子转向以俄为师用马克 十月革命后,中国知识分子转向以俄为师, 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立共产党,组织工人阶级, 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立共产党,组织工人阶级, 领导工人运动,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工人运动,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 1926年国共合作进行北伐 革命发展到长江流域, 年国共合作进行北伐, (2)1926年国共合作进行北伐,革命发展到长江流域,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收回了部分帝国主义在华特 但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 权,但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中途 夭折。 夭折。 1927年 中共先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3)1927年,中共先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 起义等,全部以攻打中心城市为目标,结果也失败了。 起义等,全部以攻打中心城市为目标,结果也失败了。 事实证明,俄国的“中心城市武装起义” 事实证明,俄国的“中心城市武装起义”道路不符合中 国国情。 国国情。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B
西学东渐为近代中国提供了新鲜而丰富的知识、 西学东渐为近代中国提供了新鲜而丰富的知识、思想 与文化养料,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历史影响。 与文化养料,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历史影响。西学东渐 有力地助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 有力地助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 为近代中国提供了先进的科技知识 洋务制器、 洋务制器、创办工业 为近代中国思想潮流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与理论 依据 拓 P28-52、 进化论成为维新派的思想武器 五 P97 民主共和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目标与理想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提倡的主要思想内容 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 想
6
(注意:鸦片战争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提出 注意: 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制夷”,引导中国人向西方寻 求强国御侮之道,对后人有启迪作用, 求强国御侮之道,对后人有启迪作用,但不 被人重视; 被人重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以自强 求富为口号,创办洋务企业, 求富为口号,创办洋务企业,建立新式海陆 创立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 军,创立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 人才,但以中体西用为指导, 人才,但以中体西用为指导,只学习西方的 技术,最终失败。) 技术,最终失败。)
西学东渐的史实和影响

第20课 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科技、文化、思想、宗教等)
向中国逐渐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可分为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国
初期两个时期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史实和影响?
影响: ★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生机 ★促进了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 产生。 利玛窦 徐光启《农政全书》
西方先进技术
封 建 制 度
小农经济
第三阶段:在民族危机中觉醒 ——维新变法 (一)早期维新思想:人物、主张、评价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 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改良政治 …… 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郑观应《盛世危言》
王 韬
请依据材料归纳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经济:发展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思想: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
郑观应
对于思想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 评价: 启蒙作用,但没形成理论体系,也没付诸实践。
(二)19世纪末的维新思想:
思考:哪些因素推动维新思想在19世纪末走向成熟?
图一
签订《马关条约》
图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图三 早期维新派
郑观应
1.背景:政治、经济、思想
第三阶段:在民族危机中觉醒 ——维新变法
北洋舰队
材料 著名史学家皮明庥在《一位总督· 一座城市· 一场革命》中 ,深刻揭示了张之洞在武汉担任总督期间,推导一座城市的近代 化,一座城市的近代化引爆一场革命(武昌起义),而一场革命 又再塑这座城市的环环相承、自发演进的历史逻辑。
2.局限性: 嫁接
局限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没能触及封建制度。
随着洋务运动的 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 的产生,一部分人认 识到洋务派的不足, 于是他们和洋务派分 道扬镳,形成早期维 新思想。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摘要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直接带来了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世界地理知识、域外文明知识以及诸多西洋器物,对于中国知识界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也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变化,这种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百家争鸣可以与之媲美。
这一时期的中国人经过西学的洗礼,对于世界、政治、教育、经济、社会、自然界万事的看法,都有了巨大的改变。
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的许多成分,则被以西方的标准重新估定其价值,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这一历史过程被称为“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使得近代中国逐渐从单一文化逐渐向多元文化迈进,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关键词近代中国西学东渐思想观念文化影响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但伴随着鸦片战争的开始,西方文明的流入,中国传统文化也在接受着挑战和考验。
西学和中学之间产生了明显的文化差异,诸如纲常名教、专制独裁、男尊女卑、夷夏之辨、重农抑商、“天不变、道也不变”等一些旧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或否定,并逐渐为民主、自由、平等、博爱、重商、进步等一些新的价值观念所取代,民主和科学开始成为近代文化核心的价值观念。
西学东渐的几次比较大的历史时期可以概括为洋务运动时期、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时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
因此也就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进程。
“西学东渐”首先是以鸦片战争拉开帷幕的。
清政府末期一部分有先见之明的士大夫为了救亡图存,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
这一时期的西学东渐仅仅表现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办各类工厂,加紧军事建设,企图“师夷长技以制夷”但随着这些西方式物质文明的传入,西方文明的思想观念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渐染也悄然开始。
甲午战争以后,伴随着新的危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主张通过在中国实现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来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使得一批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思想,卷入到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旋涡中,人们追求的社会目标有了明显的变化。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一、早期西学东渐1、概念:“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2、两次转型: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前后与秦皇汉武之间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实在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迫开始的。
3、西学东渐的方式:传教授徒,翻译图书,编辑出版报刊、杂志,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4、西学东渐的阶段:①“明末、清初”背景:伴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传教活动逐渐进行的②“晚清、民初”背景:是在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后,伴随着军事、经济和文化渗透而逐步展开的。
二、早期西学东渐1、重要史实:①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②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系统介绍西方算术的笔算法)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④徐光启、李之藻以西方历法为基础,完成《崇祯历书》,其影响至于清代。
⑤此外传入《泰西水法》、《远西奇器图说》⑥西方的美术、音乐、建筑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
2、早期西学东渐的影响(作用)①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将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②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
③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3、早期西学东渐中断的原因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绝中西往来;传教士的活动破坏中国主权和利益;两种文化理念的差异4、中国古代的社会转型第一次: 春秋战国,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生了急剧变革。
历经500年的逐渐积累,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完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5、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①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②政治:传统政治体系向近代政治体系演化的民主化趋势③思想: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推动国人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④教育文化的发展——新式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变化;⑤科技引进与影响——科技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改变;⑥社会习俗的变革——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变化三、近代西学东渐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①概念:“中学”指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即儒家的纲常名教和君主专制制度。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

“昙花一现”——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影响四百多年前,明末清初之际,欧洲耶稣会士的足迹开始踏入中国的土地。
这些来自遥远欧洲传教士们,顶着宗教改革时期新教给传统教会带来的巨大压力,踏着15世纪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带着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到了这个令他们好奇憧憬的、神秘而文明的古老东方国度。
他们持着十字架传教,却没有像他们的同伴在东南亚国家一般在另一只手中握上宝剑。
他们以另一种和平的方式,开始了一场的文明之间的空前对话。
之所以称之为“空前”,是因为中西文化的交流虽然可以追溯久远,但在16世纪中叶之前,这种交流始终处于较低的层次之上。
它基本停留在人们能够感知的物质层面之上,即使是宗教文化层面的传播——如唐时的景教与元时也里可温教的流传,也一直处于“倏兴亡乎,戛然而止的偶然的不连贯的状态”[1],最后也终随着朝代的沿革变迁而烟消云散无处寻觅。
而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则是对过去历史的继承与发展,此次中西文化交流,无论就地域的活动范围,来华传教士的人数极其科学文化素养,还是交流所达到的深度而言,都达到了前所未及的水平。
可以说,在这些传教士的引领之下,西方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以一个加速度进入中国”[2]。
这一场文明对话的结果如何,历来史学界众说纷纭。
就我认为,这一次的西学东渐,层次深,范围广,规模宏大却影响甚微。
这场文明对话,仅仅盛于明末清初之际几十年,而在清王朝之后漫长的历史中,却几乎杳无音迹。
因它只是昙花一现,所以过于夸大它的积极意义或消极影响都有失偏颇。
它确实对于中国文化的更新起到了一定作用,为明清之际陈腐的社会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但是,却没能给中国社会带来实质性的变革。
这些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传入中国的思想文化,也终究没能帮助中国人走出中世纪。
它的声音,也直到晚清的枪声炮雨里,才被重新唱响。
西学东渐实质上是一场文化传播,这场传播是以传教士为引导的,以中国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为主力的。
由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最初目的,是在中国传播天主教。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

“昙花一现”——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影响四百多年前,明末清初之际,欧洲耶稣会士的足迹开始踏入中国的土地。
这些来自遥远欧洲传教士们,顶着宗教改革时期新教给传统教会带来的巨大压力,踏着15世纪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带着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到了这个令他们好奇憧憬的、神秘而文明的古老东方国度。
他们持着十字架传教,却没有像他们的同伴在东南亚国家一般在另一只手中握上宝剑。
他们以另一种和平的方式,开始了一场的文明之间的空前对话。
之所以称之为“空前”,是因为中西文化的交流虽然可以追溯久远,但在16世纪中叶之前,这种交流始终处于较低的层次之上。
它基本停留在人们能够感知的物质层面之上,即使是宗教文化层面的传播——如唐时的景教与元时也里可温教的流传,也一直处于“倏兴亡乎,戛然而止的偶然的不连贯的状态”[1],最后也终随着朝代的沿革变迁而烟消云散无处寻觅。
而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则是对过去历史的继承与发展,此次中西文化交流,无论就地域的活动范围,来华传教士的人数极其科学文化素养,还是交流所达到的深度而言,都达到了前所未及的水平。
可以说,在这些传教士的引领之下,西方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以一个加速度进入中国”[2]。
这一场文明对话的结果如何,历来史学界众说纷纭。
就我认为,这一次的西学东渐,层次深,范围广,规模宏大却影响甚微。
这场文明对话,仅仅盛于明末清初之际几十年,而在清王朝之后漫长的历史中,却几乎杳无音迹。
因它只是昙花一现,所以过于夸大它的积极意义或消极影响都有失偏颇。
它确实对于中国文化的更新起到了一定作用,为明清之际陈腐的社会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但是,却没能给中国社会带来实质性的变革。
这些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传入中国的思想文化,也终究没能帮助中国人走出中世纪。
它的声音,也直到晚清的枪声炮雨里,才被重新唱响。
西学东渐实质上是一场文化传播,这场传播是以传教士为引导的,以中国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为主力的。
由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最初目的,是在中国传播天主教。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例8】(2008年山东烟台二模) 阅读下列材料: 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 ⑴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 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 ①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 道路。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 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 ②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 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请回答: ③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 ⑴依据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阐述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 ④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 ⑵联系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说明中国近代 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打 的变革顺序。扼要归纳导致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 断了中国社会正常的发展进程。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 ⑶你认为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 中,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的文明成果? ⑵中国近代化变革:①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 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 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 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 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知识扩展:
3、西学东渐的阶段: 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和“晚清、民 初”两个时期。
两者的背景不同:
前者伴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传教活 动逐渐进行的; 后者则是在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后, 伴随着军事、经济和文化渗透而逐步展开的。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
响
明末清初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西学东渐进入中国的时期。
西学东渐指的是以西方科学和文化为主导,在中国传播、发展和引领传统文化发展的思想流派。
在这一时期,西学东渐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不仅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
首先,西学东渐在中国的政治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西方的民主理念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思想,出现了强调公民权利及民主制度的思想。
同时,西方的科学技术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政治体制,如宪法制度、选举制度等,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
其次,西学东渐在中国的社会上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引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社会的风俗习惯得到改善,更多的人开始重视教育和科技进步,有助于提高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
再者,西学东渐在中国的经济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方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形式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
发展。
同时,西方的科学技术也在中国被广泛应用,有助于提高中国经济的技术水平和效率。
最后,西学东渐在中国的文化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引入使中国文化开始融合西方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
此外,西方文学、艺术、体育、哲学等方面的影响也使中国文化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总之,西学东渐给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一、早期西学东渐
1、概念:“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2、两次转型:
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前后与秦皇汉武之间
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实在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迫开始的。
3、西学东渐的方式:传教授徒,翻译图书,编辑出版报刊、杂志,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4、西学东渐的阶段:
①“明末、清初”
背景:伴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传教活动逐渐进行的
②“晚清、民初”
背景:是在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后,伴随着军事、经济和文化渗透而逐步展开的。
二、早期西学东渐
1、重要史实:
①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
②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系统介绍西方算术的笔算法)
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④徐光启、李之藻以西方历法为基础,完成《崇祯历书》,其影响至于清代。
⑤此外传入《泰西水法》、《远西奇器图说》
⑥西方的美术、音乐、建筑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
2、早期西学东渐的影响(作用)
①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将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②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
③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3、早期西学东渐中断的原因
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绝中西往来;传教士的活动破坏中国主权和利益;两种文化理念的差异
4、中国古代的社会转型
第一次: 春秋战国,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生了急剧变革。
历经500年的逐渐积累,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完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5、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①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
②政治:传统政治体系向近代政治体系演化的民主化趋势
③思想: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推动国人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④教育文化的发展——新式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变化;
⑤科技引进与影响——科技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改变;
⑥社会习俗的变革——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三、近代西学东渐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①概念:“中学”指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即儒家的纲常名教和君主专制制度。
“体”即治国之“本”,
“西学”指先进的实用技术等
“用”即治国的手段。
②实质: 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中国的腐朽的封建统治
③评价:在当时的历史条件是进步的,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传播创造了良好舆论环境。
2、“德先生”与“赛先生”
(1)“德先生”
①目的:实现民主,反对专制独裁
②内涵: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③内容:人民主权、民选政府、权力制衡等政治民主;共和、宪政、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
(2)“赛先生”
①目的:反对盲从和迷信、树立起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②内涵:主要指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
③内容: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同时还包括反对迷信、反对偶像崇拜,宣传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内容
(3)地位: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3、鸦片战争后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时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把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主张君主立宪。
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宣传优胜劣汰,阐述维新变法主张,呼吁自强保种。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宣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结合中国国情,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用于指导中国革命。
)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反对封建专制和礼教。
(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否定传统文化,认为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阻碍中国向民主法治社会的进步,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
无产阶级: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建立新中国。
(邓小平理论)
4、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演进特点:
①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救亡与启蒙相结合;
②以向西方学习为主,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
③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的逐渐深入,中国社会对西方文化制度由抗拒、排斥到逐渐接受,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过程。
④每一次的探索都因前一次的探索的得失而有所发展,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⑤并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寻符合国情的道路
5、呈现此类特点的原因
①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②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有个逐渐了解、接受的过程;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于与发展,新的阶级力量的出现;
④近代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6、近代外交观念的变化:朝贡贸易体系崩溃,逐渐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7、社会转型的特点和原因分析:
社会转型是一个漫长和复杂变迁过程,是对旧体制逐步破除和新体制全面确立。
社会转型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
社会转型的成因很多,而且互动制衡,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
四、西学东渐的影响
①西学的传入是伴随着野蛮的侵略以及签订的一系列的不平等的条约的基础之上的,既残酷践踏了中国的主权,威胁了民族独立,也给当地经济和人民带来了破坏和灾难。
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较为严重。
义和团运动的发生就说明了这一点。
西方传教士和教堂的兴建等,也便利了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侵略。
②西学东渐客观上有利于西方先进的技术、思想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例如学习西方工艺技术的洋务运动,在工业、教育和军事等方面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甲午战后,随着西方维新思想和进化论的传播。
通过《申报》、《时务报》等的宣传下开展了维新变法、八国侵华《辛丑条约》后“民主共和”思想促进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迈出了政治民主化的关键一步。
在西方“民主”“科学”的口号下开展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对封建旧思想进行较为深刻的批判,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