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合集下载

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述评

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述评

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述评摘要: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和文化高压政策的阻滞,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文化之林。

16世纪末后西方将近代科学文化传入中国,使中西文化得到一次全面的交流,给中国社会注入新的生命力,使中国觉醒并随时代的变革和民族意识日渐增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伴随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关键词:明清时期西学东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述评一、绪言什么是西学?西学是指西方产生并且传播到东方的学说,也被称为新学,也泛指西方近代文化总称。

西学这一概念是历史的产物,明朝万历年间,我国就将欧美等国家传入中国的科学文化统称为西学。

二、西学东渐的主要内容(一)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中国自古是个农业大国,历代统治阶层对天文学都极为重视,曾多次进行改革历法,但仍不尽完善。

直到16世纪下半叶,传教士利玛窦曾准确地预测到月食与日食的出现时间,在中国上层社会引起很大的轰动。

他撰写《乾坤体仪》和《浑盖通宪图说》等,艾儒略于《天问略》介绍了伽利略借助望远镜而得出的最新天文成果。

明末由徐光启修成《崇祯历书》突破了传统历法的弊端,为中国天文历法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数学:中国历代注重历法而历法的推算离不开数学。

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所著的《几何原本》是一部具有严密演绎体的数学著作。

徐光启曾说“能精此书者无一书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成”,它取代了中国数学的经典《九章算术》标志着中国从传统走向近代数学革命性变化。

明末的《割圆人线表》及《大测》《同文算指》等数学著作的传入,奠定我国算术的基础。

清朝康熙时期,将明末清初的数学传入汇编成《数理精蕴》是一部总结性的数学巨著,也代表当时我国数学的最高水平。

地理学:在明末以前,坚信中国是世界的中心。

直到1589年,利玛窦的《山海舆地图》,向中国人介绍了前所未有的地理知识。

测量经纬度、世界分为五大洲的概念、五带划分等使中国知识分子对原来除中国以外的世界感到震惊,并产生一种生存危机感。

艾儒略在《职方外纪》中介绍世界五大洲各国的风土风俗、气候名胜、经济政治,打破了中国“中国独居天下之中,东西南北皆夷狄”狭隘的世界观和愚昧的思想。

西学东渐的史实和影响

西学东渐的史实和影响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科技、文化、思想、宗教等)
向中国逐渐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可分为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国
初期两个时期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史实和影响?
影响: ★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生机 ★促进了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 产生。 利玛窦 徐光启《农政全书》
西方先进技术
封 建 制 度
小农经济
第三阶段:在民族危机中觉醒 ——维新变法 (一)早期维新思想:人物、主张、评价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 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改良政治 …… 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郑观应《盛世危言》
王 韬
请依据材料归纳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经济:发展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思想: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
郑观应
对于思想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 评价: 启蒙作用,但没形成理论体系,也没付诸实践。
(二)19世纪末的维新思想:
思考:哪些因素推动维新思想在19世纪末走向成熟?
图一
签订《马关条约》
图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图三 早期维新派
郑观应
1.背景:政治、经济、思想
第三阶段:在民族危机中觉醒 ——维新变法
北洋舰队
材料 著名史学家皮明庥在《一位总督· 一座城市· 一场革命》中 ,深刻揭示了张之洞在武汉担任总督期间,推导一座城市的近代 化,一座城市的近代化引爆一场革命(武昌起义),而一场革命 又再塑这座城市的环环相承、自发演进的历史逻辑。
2.局限性: 嫁接
局限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没能触及封建制度。
随着洋务运动的 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 的产生,一部分人认 识到洋务派的不足, 于是他们和洋务派分 道扬镳,形成早期维 新思想。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摘要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直接带来了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世界地理知识、域外文明知识以及诸多西洋器物,对于中国知识界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也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变化,这种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百家争鸣可以与之媲美。

这一时期的中国人经过西学的洗礼,对于世界、政治、教育、经济、社会、自然界万事的看法,都有了巨大的改变。

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的许多成分,则被以西方的标准重新估定其价值,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这一历史过程被称为“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使得近代中国逐渐从单一文化逐渐向多元文化迈进,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关键词近代中国西学东渐思想观念文化影响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但伴随着鸦片战争的开始,西方文明的流入,中国传统文化也在接受着挑战和考验。

西学和中学之间产生了明显的文化差异,诸如纲常名教、专制独裁、男尊女卑、夷夏之辨、重农抑商、“天不变、道也不变”等一些旧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或否定,并逐渐为民主、自由、平等、博爱、重商、进步等一些新的价值观念所取代,民主和科学开始成为近代文化核心的价值观念。

西学东渐的几次比较大的历史时期可以概括为洋务运动时期、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时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

因此也就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进程。

“西学东渐”首先是以鸦片战争拉开帷幕的。

清政府末期一部分有先见之明的士大夫为了救亡图存,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

这一时期的西学东渐仅仅表现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办各类工厂,加紧军事建设,企图“师夷长技以制夷”但随着这些西方式物质文明的传入,西方文明的思想观念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渐染也悄然开始。

甲午战争以后,伴随着新的危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主张通过在中国实现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来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使得一批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思想,卷入到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旋涡中,人们追求的社会目标有了明显的变化。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例8】(2008年山东烟台二模) 阅读下列材料: 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 ⑴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 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 ①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 道路。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 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 ②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 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请回答: ③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 ⑴依据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阐述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 ④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 ⑵联系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说明中国近代 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打 的变革顺序。扼要归纳导致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 断了中国社会正常的发展进程。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 ⑶你认为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 中,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的文明成果? ⑵中国近代化变革:①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 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 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 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 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知识扩展:
3、西学东渐的阶段: 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和“晚清、民 初”两个时期。
两者的背景不同:
前者伴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传教活 动逐渐进行的; 后者则是在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后, 伴随着军事、经济和文化渗透而逐步展开的。

浅析西学东渐的影响

浅析西学东渐的影响
忽视 了这种盲从带来的消极后果 。 本文在探讨西学东渐的影响时, 希望通过相关 的资料收集, 全面地看待西学东渐给 中国带来 的影响 以及 对今 天 中西文化交流的启示。
关 键词 西 学东 渐 中 图分 类 号 : K2 5 影 响 思考 西学东渐的概述 明清 以来 , 西 学 东渐 主要 经 历 三 次 高 潮 : 第一, 明 末清 初 , 西 学 东 渐 主 要 限 于 中 国 封 建 统 治 者 和 部 分 学 者 中 间 。第 二 , 清末 到 2 O 世纪 2 0年 代 之 前 ,随 着 幼 童 留 学 生 的派 遣 和 国 内 教育的“ 西化” 风潮, 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由器物和制度层面 深入到思想文化层面 。 第三 , 1 9 7 8 年实行改革开放至今 , 中国 实 现现 代 化 , 全方位与世界接轨。 我们所谈的西学东渐 , 指 明清 以来, 早期西方传教士和中 国 的仁 人 志 士作 为传 播 者 下 ,学 习 西 方 先进 文 明 的过 程 。 正 如徐 衍 论 述 的“ 文 化传 播 模 式 是 先 物 质 形态 的文 化 , 再 制 度形 态 的文 化 , 最 后 才 是 观 念 形态 的文 化 ” 。中 国人 的西 学 东 渐早 期由个别、 零散的学 习到后来逐渐系统化的从器用物质、 技术、 科 学再到制度、 最后人文思想。正如毛泽东所分析的, 在爱国 主义思想的驱动下 , 那 时的国人认为“ 要救国, 只有维新, 只有

的三部著作为例,1 9世纪 7 0 年代 出版的《 救时揭要》 进行 中 西 比较 的文 章 有 8篇 , 占全 书篇 数 的 3 2 %, 比较 的 范围 有 7 个方面; 8 O年 代 出版 的 《 易 言》 进 行 中 西 比较 的 文章 有 3 O篇 , 占总 篇 数 的 8 3 . 3 %, 比较 的范 围有 3 0个 方 面; 9 0 年 代 出版 的 《 盛世 危言 》进 行 中 西 比较 的文 章 有 1 0 6篇 , 占总 篇数 的 9 3 . 8 %,比较的范围多达 7 3 个方面 , 内容涉及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外交 、 习俗 、 法律、 思想、 学 术 等 各个 领 域 。这 为 中 国历 次寻 求 救 国 提 供 了 思想 基 础 。 最后, 西学东渐 是在特殊 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必然存在 着一定的消极影响。 比如 , 西学东渐的过程有意无意中摧毁 了 古 代 社会 优 良传 统 , 而 又 未树 立 新 的、 系 统 的资产 阶级 文化 , 使 中国文化在这种“ 西方化” 思潮的冲击下, 导致人们深刻的“ 认 同危 机 ” 。 西 学东 渐 在 历 史 的层 面 逐渐 畸 变 为一 种 文化对 另 一 种 文 化 的缴 械 投 降 。 原因: “ 选 择 的失 范 , 意 味着 价值 的 迷失 和 价值坐标的消解。选择 的危机, 说到底就是价值的危机、 人 的 文 化 存 在本 身 的危 机 ” 。同 时 , 也 有 对立 的观 点 比如 , 张志 扬 先生所警示的: “ 近代 以来, 中国在西方面前的衰败, 使我们被 西方的强盛所震慑, 开始信奉西方 的 斗争哲学’ 与 强权哲学’ , 于是将我们 自身天道所含有的 主从双修的中庸德性’ 当作软 弱丢弃了, 完全 走 上 ‘ 知其 白而 不 守其 黑 ’ 的独 大 之 路 。 或许 我 们能够强大了, 但这是西方式 的强大, 其结果必将与西方与美 国争 一 日之 短 长 , 或‘ 你死我活 ’ , 或‘ 同归 于尽 ” ’ 。 3 西 学东 渐 启 示 首先, 学 习 中的 “ 急功 近 利 ” 思想 是 造 成 西学 东渐 大 打 折 扣 的重要原因。 从开始学 习起 , 中国人的标准就是实用、 急用, 所 以, 在学 习过程中效果不够理想 。一腔热情换来两行清泪, 痛定思痛后, 却仍不忘以“ 实用” 为第一标准。 其次,学 习中盲 目否定和照搬现象也使中国的西学东渐 走 了许多弯路。如 果学 习时 ,能把不 同国家的文化放在一起 比较、 鉴定 , 吸取 同时又取舍有度 , 尤其是要避免片面化 , 化西 为 中用 、 化洋为我用 , 才 能 构建 起 民族 的 、 现 代 的 中华 民族 新 文化。与国情 的实 际相结合 , 既不盲 目也不超前, 才能对 国家

清朝后期的西学东渐与政治变革

清朝后期的西学东渐与政治变革

清朝后期的西学东渐与政治变革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于自身的闭关政策,导致科技与文化的滞后。

然而,在清朝后期,一股新思潮悄然而起,这就是西学东渐,它打开了中国通往现代化的大门。

与此同时,这场思想革命也给清朝带来了深刻的政治变革。

一、西学东渐的背景在19世纪世界各国纷争的背景下,西方列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中国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薄弱与落后,清政府开始借鉴西方的经验来强化自己。

这一思潮的开始被普遍认为是由洋务运动引发的。

洋务运动是一场以洪秀全为代表的清末士大夫学者们发起的变革运动,主张以学习西方科技来改造国家。

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中国开始引进了大量的西方科学知识、技术和设备。

学习洋务成为了一种时尚,众多士大夫投身于这场运动,其中包括梁启超、张謇等知名的维新派人物。

二、西学东渐的影响1. 科学知识的传播西学东渐在清朝后期推动了科学知识的传播。

通过引进西方的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等,中国学者开始了解到新的世界观。

他们通过翻译西方著作和创办西式学校,将科学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

此外,许多学者还将西方科学与中国传统知识相结合,开创了自己的理论与观点。

2. 社会制度的变迁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洋务运动的推动者们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试图打破传统的封建束缚,推行现代化的国家体制。

他们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僚制度,实行科举制度的改革,以提升政府的行政效能。

另外,洋务运动也提倡实业兴国,鼓励商业与工业的发展。

引进西方科技设备,建立近代工厂,培养现代企业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这些变革试图改变封建社会的旧观念,为中国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三、政治变革的困境尽管西学东渐在清朝后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面临着许多困境与挑战。

首先,清政府的反对与阻挠对新思潮的传播起到了负面影响。

封建统治者对于这些变革持保守态度,他们担心改革会破坏既有的权力结构,因此对洋务运动持保留态度。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

明末清初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西学东渐进入中国的时期。

西学东渐指的是以西方科学和文化为主导,在中国传播、发展和引领传统文化发展的思想流派。

在这一时期,西学东渐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不仅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

首先,西学东渐在中国的政治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西方的民主理念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思想,出现了强调公民权利及民主制度的思想。

同时,西方的科学技术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政治体制,如宪法制度、选举制度等,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

其次,西学东渐在中国的社会上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引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社会的风俗习惯得到改善,更多的人开始重视教育和科技进步,有助于提高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

再者,西学东渐在中国的经济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方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形式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
发展。

同时,西方的科学技术也在中国被广泛应用,有助于提高中国经济的技术水平和效率。

最后,西学东渐在中国的文化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引入使中国文化开始融合西方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

此外,西方文学、艺术、体育、哲学等方面的影响也使中国文化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总之,西学东渐给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ppt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ppt
• ------方豪《中西交通史》下卷第629页, 岳麓书社1989年
• 材料: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 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先启等 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 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 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 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 相互的启蒙”。
• 途径: 前者伴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 传教活动逐渐进行的;
❖ B.要用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 C.要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D.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 ·传输程度:由浅入深、逐次递进,节节嬗 变;
• ·传输内容:器物-制度-文化心理 • ·对西学态度:被动接受——主动效法——
自主选择 • ·传输方式:多样化——传教士的活动、办
学兴教,翻译西书,编辑出版报刊和杂志, 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和驻外使臣
西学东渐的影响:源源而入,节节嬗变
•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 极大的影响;
• 西学东渐也直接推动了近代中国沿着由传 统而现代的历史轨迹节节嬗变。

• 总之,近代西方文化虽曾和殖 民主义的剑与火同时输入,但在客 观上却又加速了中国旧文化的解体, 给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建立,注入了 新鲜的血液,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 的进程,成为中国人民迈向胜利的 历史阶梯。
材料三 泰西近政论,皆有三权:有议政之官,有司法 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 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亡命。 回答: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⑴材料一是近代哪一政治派别的主张?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⑵材料二、三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 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式 内容
传教授徒、结交士 大夫、译书修历 自然科学、人文艺术
发展 特点
由于清政府闭关、 阻绝,不复畅通
反应 开阔眼界、开始反思
影响 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
利玛窦
早期西学东渐的重要史实 A 史实:耶稣会传教士带来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内容泛 及数学、物理、地理、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机械工程、火 炮制造以及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艺术等
知识扩展:
3、西学东渐的阶段: 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和“晚清、民 初”两个时期。
两者的背景不同:
前者伴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传教活 动逐渐进行的;
后者则是在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后, 伴随着军事、经济和文化渗透而逐步展开的。
知识扩展: 早期西学东渐概况
阶段 途径
明末清初(早期) 传教士的传教活动
局、立馆兴学、派遣留学。
(3)“中体西用”论的局限性
A、体用二分,中西对立 B、遗体求用,徒袭皮毛 C、变器不变道
(4)“中体西用”论的沉寂 (5)“中体西用”的历史定位
A、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B、洋务派“借法自强”的纲领; C、促进了西学传播和观念变革; D、存在着内在矛盾和局限性。
西学东渐引起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变革: ————科举制的废除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社会存在
鸦片战争后, 民族危机不断 深化
先进中国人向西 方求真理,由器 而制、道
社会思潮
社会转型
使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社会转型。
中体西用(19世纪
60年代)
进化论(19世纪末)
成为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使中国在现代 化道路上迈出第一步。
西学东渐引发中西文化冲突交融,动摇儒 学的正统地位。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思想与政治变革
“开眼看世界”与“师长”论 悉夷
开眼看世界
“师长”论
师夷
制夷
地位与影响: 继承“经世致用”传统,代表了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 打破华夷观念,开风气之先; 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开端。
“中体西用”论与洋务运 动 (1)“中西体用”的提出与流行
1)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 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
2)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系统介 绍西方算术的笔算法)
3)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4)徐光启、李之藻以西方历法为基础,完成《崇祯历 书》,其影响至于清代。 5)此外传入《泰西水法》、《远西奇器图说》 6)西方的美术、音乐、建筑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
维新派以进化论为武器,从思想上、舆 论上为戊戌变法的政治实践创造条件。 戊戌变法在政治上试图建立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19世纪
末20世纪初)
是当时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 推动民主革命发展并最终推翻清王朝统 治,终结两千年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 和国。
民主与科学(20
世纪初)
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传统精神枷锁, 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1)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 (2)政治:传统政治体系向近代政治体系演化的民主化趋势; (3)思想潮流的演进——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
推动国人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4)教育文化的发展——新式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变化; (5)科技引进与影响——科技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改变;
早期西学东渐中断的原因?
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绝中西往来;传教士 的活动破坏中国主权和利益;两种文化理念的差异
知识整理:近代西学东渐



识 分
近代中国的生存危机


中华民族 封建统治 思想文化

危机
危机
危机
幻 中
开眼看世界 体用之争(中体西用)

思想观念
维新思想(进化论等)

变化
民主共和
民主科学
早期西学东渐的影响(作用)
1.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将一种新颖的 异质文化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 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 积极意义。
2、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 世界。
3.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 国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A、“中西”与“体用” “中学”与“西学”的内涵 “体”与“用”的内涵及对应概念
B、“中体西用”论的流变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C、“中体西用”论的双重属性 保中学、兴西学

(2)“中体西用”论的合理性与功效
A、合理性 进门、落户、释疑
B、功效:扩大了“采西学”的视野; 推动了观念变革; 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练兵制器、开矿设
高三专题复习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知识整理:
1、概念辨析:
西学是一种新颖的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异质文化,最直 接的表现为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向中国传播的 历史过程.
知识整理:
2、西学东渐的方式:
“西学东渐”的方式多种多样,诸如传教授徒, 翻译图书,编辑出版报刊、杂志,兴办新式学堂、 派遣留学生等
(6)社会习俗的变革——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经济、政治的变革,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生活的嬗变, 推动着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转型。
西学东渐潮流促成近代中国人观念近代化: 天朝上国、自大保守心态、夷夏观念、夷人---
---洋人、洋务、大清国、中国、
近代外交观念的变化: 朝贡贸易体系崩溃,逐渐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平等外交理念
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传播内容 源源而入,由表及里 ,由具体而抽象(器物---制度---思想)
传播区域 通商口岸--沿海地区--内陆省份
在西学传播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论争 趋势:从中西古今之争到西与西、今与今争(顽固派与洋务派
的论争;革命派和维新派的论战;中西文化大论战) 国人的态度
被动接受--主动师法--自主选择
【知识整理 】
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指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传统文 化即儒家的纲常名教和君主专制制度。
“体”即治国之“本”,
“西学”指先进的实用技术等 “用”即治国的手段。
实质: 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中国的 腐朽的封建统治。
评价:在当时的历史条件是进步的,冲击 了传统的“夷夏之辨” 的保守观念,为西 学在中国传播创造了良好舆论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