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共33页文档
西学东渐的史实和影响

第20课 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科技、文化、思想、宗教等)
向中国逐渐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可分为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国
初期两个时期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史实和影响?
影响: ★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生机 ★促进了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 产生。 利玛窦 徐光启《农政全书》
西方先进技术
封 建 制 度
小农经济
第三阶段:在民族危机中觉醒 ——维新变法 (一)早期维新思想:人物、主张、评价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 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改良政治 …… 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郑观应《盛世危言》
王 韬
请依据材料归纳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经济:发展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思想: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
郑观应
对于思想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 评价: 启蒙作用,但没形成理论体系,也没付诸实践。
(二)19世纪末的维新思想:
思考:哪些因素推动维新思想在19世纪末走向成熟?
图一
签订《马关条约》
图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图三 早期维新派
郑观应
1.背景:政治、经济、思想
第三阶段:在民族危机中觉醒 ——维新变法
北洋舰队
材料 著名史学家皮明庥在《一位总督· 一座城市· 一场革命》中 ,深刻揭示了张之洞在武汉担任总督期间,推导一座城市的近代 化,一座城市的近代化引爆一场革命(武昌起义),而一场革命 又再塑这座城市的环环相承、自发演进的历史逻辑。
2.局限性: 嫁接
局限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没能触及封建制度。
随着洋务运动的 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 的产生,一部分人认 识到洋务派的不足, 于是他们和洋务派分 道扬镳,形成早期维 新思想。
西学东渐

重点突破:
1、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1)思想上:洋务运动提出了“中体西用”这一思想,表明了统治阶级已承认“中学”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尤其是民用工业,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方式,培养了近代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中国与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和军事人才,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2、西学东渐(这是一个表述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过程的一个非常形象的节略语)
在中国古代,早在唐朝、元朝时期,基督教文化就已经传入中国。
而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实质性接触并且对中国文化产生影响应是明清之际,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和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在中国的传播,对中西文化的整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西学再一次大规模地“东渐”,这次“西学东渐”与明清之际“西学东渐”有所不同:
(1)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基本上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晚清“西学东渐”是伴随着列强的侵略而展开的;(2)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是传教士为传教的需要,将西方文化作为神学的附属物传入中国的;明清“西学”传入中国的主体最初是传教士,后来被中国留学生所取代;(3)明清之际“西学”传入主要是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而晚清传入中国的西学则是全方位的西方文化,包括自然科学知识、思想、政治制度和社会习俗等。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摘要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直接带来了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世界地理知识、域外文明知识以及诸多西洋器物,对于中国知识界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也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变化,这种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百家争鸣可以与之媲美。
这一时期的中国人经过西学的洗礼,对于世界、政治、教育、经济、社会、自然界万事的看法,都有了巨大的改变。
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的许多成分,则被以西方的标准重新估定其价值,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这一历史过程被称为“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使得近代中国逐渐从单一文化逐渐向多元文化迈进,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关键词近代中国西学东渐思想观念文化影响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但伴随着鸦片战争的开始,西方文明的流入,中国传统文化也在接受着挑战和考验。
西学和中学之间产生了明显的文化差异,诸如纲常名教、专制独裁、男尊女卑、夷夏之辨、重农抑商、“天不变、道也不变”等一些旧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或否定,并逐渐为民主、自由、平等、博爱、重商、进步等一些新的价值观念所取代,民主和科学开始成为近代文化核心的价值观念。
西学东渐的几次比较大的历史时期可以概括为洋务运动时期、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时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
因此也就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进程。
“西学东渐”首先是以鸦片战争拉开帷幕的。
清政府末期一部分有先见之明的士大夫为了救亡图存,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
这一时期的西学东渐仅仅表现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办各类工厂,加紧军事建设,企图“师夷长技以制夷”但随着这些西方式物质文明的传入,西方文明的思想观念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渐染也悄然开始。
甲午战争以后,伴随着新的危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主张通过在中国实现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来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使得一批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思想,卷入到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旋涡中,人们追求的社会目标有了明显的变化。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一、早期西学东渐1、概念:“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2、两次转型: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前后与秦皇汉武之间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实在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迫开始的。
3、西学东渐的方式:传教授徒,翻译图书,编辑出版报刊、杂志,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4、西学东渐的阶段:①“明末、清初”背景:伴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传教活动逐渐进行的②“晚清、民初”背景:是在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后,伴随着军事、经济和文化渗透而逐步展开的。
二、早期西学东渐1、重要史实:①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②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系统介绍西方算术的笔算法)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④徐光启、李之藻以西方历法为基础,完成《崇祯历书》,其影响至于清代。
⑤此外传入《泰西水法》、《远西奇器图说》⑥西方的美术、音乐、建筑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
2、早期西学东渐的影响(作用)①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将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②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
③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3、早期西学东渐中断的原因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绝中西往来;传教士的活动破坏中国主权和利益;两种文化理念的差异4、中国古代的社会转型第一次: 春秋战国,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生了急剧变革。
历经500年的逐渐积累,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完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5、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①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②政治:传统政治体系向近代政治体系演化的民主化趋势③思想: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推动国人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④教育文化的发展——新式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变化;⑤科技引进与影响——科技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改变;⑥社会习俗的变革——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变化三、近代西学东渐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①概念:“中学”指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即儒家的纲常名教和君主专制制度。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三、康梁维新思想
1、康梁维新思想兴起的背景
(1)经济因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产生要求扫除障碍 (3)思想条件:从洋务思想中分离出早期维新思潮的影响 (4)政治因素:甲午战争失败,说明不触及封建制度的洋 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之路;民族危机加深使早 期维新思潮转化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政治运动
2、康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1)维新派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宣传变法思想
(2)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 (3)以严复译进化论为理论依据,维新派宣传变法
3、政治实践:百日维新( 1898、6、11—9、21)
(1)康、梁“公车上书” (2)主要活动:创办学会、刊物、学堂宣传变法 (3)变法开始: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 (4)变法失败: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
1、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1)孙中山由改良向革命的转变(原因) (2)兴中会成立(1894年、檀香山、革命纲领) (3)1895年广州起义
2、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
(1)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的原因:义和团运动 后清政府卖国本质日益暴露; 20世纪初新式学堂设立、出国留 学生的增加,拥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增。 (2)民主革命思想宣传:革命派创立革命团体、发行革命报刊、 公开集会演说,大造革命舆论
瓦解
袁
寻找代理人
清帝 退位
袁 世 凯 就 任 临 时 大 总 统
帝
企图武力干涉
第7课 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维护其专 制独裁统治,出现“尊孔复古”逆流(假共和, 真专制)。 2、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 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 要打破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束缚。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例8】(2008年山东烟台二模) 阅读下列材料: 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 ⑴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 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 ①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 道路。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 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 ②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 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请回答: ③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 ⑴依据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阐述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 ④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 ⑵联系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说明中国近代 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打 的变革顺序。扼要归纳导致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 断了中国社会正常的发展进程。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 ⑶你认为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 中,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的文明成果? ⑵中国近代化变革:①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 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 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 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 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知识扩展:
3、西学东渐的阶段: 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和“晚清、民 初”两个时期。
两者的背景不同:
前者伴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传教活 动逐渐进行的; 后者则是在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后, 伴随着军事、经济和文化渗透而逐步展开的。
浅析西学东渐的影响

关 键词 西 学东 渐 中 图分 类 号 : K2 5 影 响 思考 西学东渐的概述 明清 以来 , 西 学 东渐 主要 经 历 三 次 高 潮 : 第一, 明 末清 初 , 西 学 东 渐 主 要 限 于 中 国 封 建 统 治 者 和 部 分 学 者 中 间 。第 二 , 清末 到 2 O 世纪 2 0年 代 之 前 ,随 着 幼 童 留 学 生 的派 遣 和 国 内 教育的“ 西化” 风潮, 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由器物和制度层面 深入到思想文化层面 。 第三 , 1 9 7 8 年实行改革开放至今 , 中国 实 现现 代 化 , 全方位与世界接轨。 我们所谈的西学东渐 , 指 明清 以来, 早期西方传教士和中 国 的仁 人 志 士作 为传 播 者 下 ,学 习 西 方 先进 文 明 的过 程 。 正 如徐 衍 论 述 的“ 文 化传 播 模 式 是 先 物 质 形态 的文 化 , 再 制 度形 态 的文 化 , 最 后 才 是 观 念 形态 的文 化 ” 。中 国人 的西 学 东 渐早 期由个别、 零散的学 习到后来逐渐系统化的从器用物质、 技术、 科 学再到制度、 最后人文思想。正如毛泽东所分析的, 在爱国 主义思想的驱动下 , 那 时的国人认为“ 要救国, 只有维新, 只有
一
的三部著作为例,1 9世纪 7 0 年代 出版的《 救时揭要》 进行 中 西 比较 的文 章 有 8篇 , 占全 书篇 数 的 3 2 %, 比较 的 范围 有 7 个方面; 8 O年 代 出版 的 《 易 言》 进 行 中 西 比较 的 文章 有 3 O篇 , 占总 篇 数 的 8 3 . 3 %, 比较 的范 围有 3 0个 方 面; 9 0 年 代 出版 的 《 盛世 危言 》进 行 中 西 比较 的文 章 有 1 0 6篇 , 占总 篇数 的 9 3 . 8 %,比较的范围多达 7 3 个方面 , 内容涉及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外交 、 习俗 、 法律、 思想、 学 术 等 各个 领 域 。这 为 中 国历 次寻 求 救 国 提 供 了 思想 基 础 。 最后, 西学东渐 是在特殊 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必然存在 着一定的消极影响。 比如 , 西学东渐的过程有意无意中摧毁 了 古 代 社会 优 良传 统 , 而 又 未树 立 新 的、 系 统 的资产 阶级 文化 , 使 中国文化在这种“ 西方化” 思潮的冲击下, 导致人们深刻的“ 认 同危 机 ” 。 西 学东 渐 在 历 史 的层 面 逐渐 畸 变 为一 种 文化对 另 一 种 文 化 的缴 械 投 降 。 原因: “ 选 择 的失 范 , 意 味着 价值 的 迷失 和 价值坐标的消解。选择 的危机, 说到底就是价值的危机、 人 的 文 化 存 在本 身 的危 机 ” 。同 时 , 也 有 对立 的观 点 比如 , 张志 扬 先生所警示的: “ 近代 以来, 中国在西方面前的衰败, 使我们被 西方的强盛所震慑, 开始信奉西方 的 斗争哲学’ 与 强权哲学’ , 于是将我们 自身天道所含有的 主从双修的中庸德性’ 当作软 弱丢弃了, 完全 走 上 ‘ 知其 白而 不 守其 黑 ’ 的独 大 之 路 。 或许 我 们能够强大了, 但这是西方式 的强大, 其结果必将与西方与美 国争 一 日之 短 长 , 或‘ 你死我活 ’ , 或‘ 同归 于尽 ” ’ 。 3 西 学东 渐 启 示 首先, 学 习 中的 “ 急功 近 利 ” 思想 是 造 成 西学 东渐 大 打 折 扣 的重要原因。 从开始学 习起 , 中国人的标准就是实用、 急用, 所 以, 在学 习过程中效果不够理想 。一腔热情换来两行清泪, 痛定思痛后, 却仍不忘以“ 实用” 为第一标准。 其次,学 习中盲 目否定和照搬现象也使中国的西学东渐 走 了许多弯路。如 果学 习时 ,能把不 同国家的文化放在一起 比较、 鉴定 , 吸取 同时又取舍有度 , 尤其是要避免片面化 , 化西 为 中用 、 化洋为我用 , 才 能 构建 起 民族 的 、 现 代 的 中华 民族 新 文化。与国情 的实 际相结合 , 既不盲 目也不超前, 才能对 国家
西学东渐

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
对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影响
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魏源
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开了近代中国因为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开眼看世界”成为社会思潮
洋务派
曾国藩、李鸿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体用之争冲击了保守思想,为西学在中国传播提供了舆论条件
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
宣传变法维新,宣传民权、自由思想,主张建立君主立宪
形成了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新路
革命派
孙中山、宋教仁
三民主义:民权、民生、民族;推翻专政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理论体系,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李大钊
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掀起以白话文为重点的文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