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c级--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合集下载

论西学东渐和启示

论西学东渐和启示

论西学东渐和启示摘要:西学东渐在中国近代经历了三个阶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西学的引入既冲击了传统学术,也冲击了封建的教育体制,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拯救中华的时代巨流,促进了国人的觉醒;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中国的改革运动、革命运动;其最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启示。

关键词:西学东渐,社会影响,深刻启示西学东渐在中国近代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经历了三个阶段。

西学东渐的第一阶段使中国人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西学东渐的第二阶段,在更高的层次、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启了引进西学的大门;西学东渐第三阶段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其最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西学东渐的过程其实就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也是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向独立自强的现代社会的过程。

西学东渐,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被动到较为主动的过程。

一、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为西学东渐的第一阶段。

1840—1860年的20年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不同寻常的时期。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西方列强的势力开始侵入中国。

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人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使传教士较早地进入中国,传教士是此时西学东传的主要媒介,西方宗教学说也就成为此时西学东传的一个主要内容。

据统计,《耶稣教略》、《圣书问题》、《圣经类书》、《圣会准绳》等宗教书籍的译介,约占此时引进西书的75%。

在通商口岸教堂林立,《新、旧约全书》更是被传教士广泛传播,随处可见。

宗教是帝国主义征服“异教”中国的一种文化手段,是为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服务的。

但带有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传入,对于中国封建专制统治下的知识分子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对世俗君权的盲目崇拜动摇了,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巩固渐统治所极力宣扬的君权神授思想受到了冲击。

一些知识分子以此为契机,宣泄对封建统治秩序的不满,举起了反清的大旗。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摘要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直接带来了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世界地理知识、域外文明知识以及诸多西洋器物,对于中国知识界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也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变化,这种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百家争鸣可以与之媲美。

这一时期的中国人经过西学的洗礼,对于世界、政治、教育、经济、社会、自然界万事的看法,都有了巨大的改变。

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的许多成分,则被以西方的标准重新估定其价值,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这一历史过程被称为“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使得近代中国逐渐从单一文化逐渐向多元文化迈进,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关键词近代中国西学东渐思想观念文化影响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但伴随着鸦片战争的开始,西方文明的流入,中国传统文化也在接受着挑战和考验。

西学和中学之间产生了明显的文化差异,诸如纲常名教、专制独裁、男尊女卑、夷夏之辨、重农抑商、“天不变、道也不变”等一些旧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或否定,并逐渐为民主、自由、平等、博爱、重商、进步等一些新的价值观念所取代,民主和科学开始成为近代文化核心的价值观念。

西学东渐的几次比较大的历史时期可以概括为洋务运动时期、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时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

因此也就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进程。

“西学东渐”首先是以鸦片战争拉开帷幕的。

清政府末期一部分有先见之明的士大夫为了救亡图存,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

这一时期的西学东渐仅仅表现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办各类工厂,加紧军事建设,企图“师夷长技以制夷”但随着这些西方式物质文明的传入,西方文明的思想观念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渐染也悄然开始。

甲午战争以后,伴随着新的危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主张通过在中国实现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来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使得一批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思想,卷入到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旋涡中,人们追求的社会目标有了明显的变化。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

“昙花一现”——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影响四百多年前,明末清初之际,欧洲耶稣会士的足迹开始踏入中国的土地。

这些来自遥远欧洲传教士们,顶着宗教改革时期新教给传统教会带来的巨大压力,踏着15世纪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带着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到了这个令他们好奇憧憬的、神秘而文明的古老东方国度。

他们持着十字架传教,却没有像他们的同伴在东南亚国家一般在另一只手中握上宝剑。

他们以另一种和平的方式,开始了一场的文明之间的空前对话。

之所以称之为“空前”,是因为中西文化的交流虽然可以追溯久远,但在16世纪中叶之前,这种交流始终处于较低的层次之上。

它基本停留在人们能够感知的物质层面之上,即使是宗教文化层面的传播——如唐时的景教与元时也里可温教的流传,也一直处于“倏兴亡乎,戛然而止的偶然的不连贯的状态”[1],最后也终随着朝代的沿革变迁而烟消云散无处寻觅。

而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则是对过去历史的继承与发展,此次中西文化交流,无论就地域的活动范围,来华传教士的人数极其科学文化素养,还是交流所达到的深度而言,都达到了前所未及的水平。

可以说,在这些传教士的引领之下,西方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以一个加速度进入中国”[2]。

这一场文明对话的结果如何,历来史学界众说纷纭。

就我认为,这一次的西学东渐,层次深,范围广,规模宏大却影响甚微。

这场文明对话,仅仅盛于明末清初之际几十年,而在清王朝之后漫长的历史中,却几乎杳无音迹。

因它只是昙花一现,所以过于夸大它的积极意义或消极影响都有失偏颇。

它确实对于中国文化的更新起到了一定作用,为明清之际陈腐的社会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但是,却没能给中国社会带来实质性的变革。

这些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传入中国的思想文化,也终究没能帮助中国人走出中世纪。

它的声音,也直到晚清的枪声炮雨里,才被重新唱响。

西学东渐实质上是一场文化传播,这场传播是以传教士为引导的,以中国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为主力的。

由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最初目的,是在中国传播天主教。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

“昙花一现”——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影响四百多年前,明末清初之际,欧洲耶稣会士的足迹开始踏入中国的土地。

这些来自遥远欧洲传教士们,顶着宗教改革时期新教给传统教会带来的巨大压力,踏着15世纪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带着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到了这个令他们好奇憧憬的、神秘而文明的古老东方国度。

他们持着十字架传教,却没有像他们的同伴在东南亚国家一般在另一只手中握上宝剑。

他们以另一种和平的方式,开始了一场的文明之间的空前对话。

之所以称之为“空前”,是因为中西文化的交流虽然可以追溯久远,但在16世纪中叶之前,这种交流始终处于较低的层次之上。

它基本停留在人们能够感知的物质层面之上,即使是宗教文化层面的传播——如唐时的景教与元时也里可温教的流传,也一直处于“倏兴亡乎,戛然而止的偶然的不连贯的状态”[1],最后也终随着朝代的沿革变迁而烟消云散无处寻觅。

而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则是对过去历史的继承与发展,此次中西文化交流,无论就地域的活动范围,来华传教士的人数极其科学文化素养,还是交流所达到的深度而言,都达到了前所未及的水平。

可以说,在这些传教士的引领之下,西方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以一个加速度进入中国”[2]。

这一场文明对话的结果如何,历来史学界众说纷纭。

就我认为,这一次的西学东渐,层次深,范围广,规模宏大却影响甚微。

这场文明对话,仅仅盛于明末清初之际几十年,而在清王朝之后漫长的历史中,却几乎杳无音迹。

因它只是昙花一现,所以过于夸大它的积极意义或消极影响都有失偏颇。

它确实对于中国文化的更新起到了一定作用,为明清之际陈腐的社会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但是,却没能给中国社会带来实质性的变革。

这些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传入中国的思想文化,也终究没能帮助中国人走出中世纪。

它的声音,也直到晚清的枪声炮雨里,才被重新唱响。

西学东渐实质上是一场文化传播,这场传播是以传教士为引导的,以中国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为主力的。

由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最初目的,是在中国传播天主教。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例8】(2008年山东烟台二模) 阅读下列材料: 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 ⑴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 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 ①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 道路。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 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 ②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 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请回答: ③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 ⑴依据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阐述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 ④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 ⑵联系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说明中国近代 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打 的变革顺序。扼要归纳导致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 断了中国社会正常的发展进程。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 ⑶你认为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 中,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的文明成果? ⑵中国近代化变革:①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 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 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 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 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知识扩展:
3、西学东渐的阶段: 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和“晚清、民 初”两个时期。
两者的背景不同:
前者伴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传教活 动逐渐进行的; 后者则是在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后, 伴随着军事、经济和文化渗透而逐步展开的。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

明末清初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西学东渐进入中国的时期。

西学东渐指的是以西方科学和文化为主导,在中国传播、发展和引领传统文化发展的思想流派。

在这一时期,西学东渐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不仅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

首先,西学东渐在中国的政治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西方的民主理念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思想,出现了强调公民权利及民主制度的思想。

同时,西方的科学技术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政治体制,如宪法制度、选举制度等,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

其次,西学东渐在中国的社会上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引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社会的风俗习惯得到改善,更多的人开始重视教育和科技进步,有助于提高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

再者,西学东渐在中国的经济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方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形式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
发展。

同时,西方的科学技术也在中国被广泛应用,有助于提高中国经济的技术水平和效率。

最后,西学东渐在中国的文化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引入使中国文化开始融合西方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

此外,西方文学、艺术、体育、哲学等方面的影响也使中国文化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总之,西学东渐给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晚清西学东渐对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意义

晚清西学东渐对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意义

晚清西学东渐对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意义摘要:一、引言二、晚清时期中国法治的困境三、西学东渐的背景及其对我国法治现代化的影响四、西学东渐对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具体贡献1.法律观念的更新2.法律制度的改革3.法律人才培养五、西学东渐对我国法治现代化的局限性六、总结正文:【引言】自19世纪末,西方文化在我国大规模传播,这一时期被称为“西学东渐”。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西方的法律制度和文化也逐渐传入我国,对我国的法治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西学东渐对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晚清时期中国法治的困境】晚清时期,我国法治处于混乱状态。

长期的封建统治导致法律体系陈旧、法律观念滞后,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国内政治动荡、战乱频仍,使得法治建设严重滞后。

在这个困境中,西学东渐为我国法治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西学东渐的背景及其对我国法治现代化的影响】西学东渐的背景是西方工业革命的成功,使得西方国家的法治制度和文化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和研究西方的法律制度,进而推动我国法治现代化的进程。

【西学东渐对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具体贡献】西学东渐对中国法治现代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法律观念的更新:西方的法律观念传入我国,使得我国的法律观念得到更新和完善。

例如,西方的自然法观念、人权观念等,为我国法治现代化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2.法律制度的改革: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我国开始了法律制度的改革。

例如,清末的法制改革,参照了西方的法律体系,制定了一系列近代化的法律规范。

3.法律人才培养:西学东渐促使我国开始重视法律人才的培养。

许多知识分子赴欧美留学,学习西方的法律知识,回国后成为推动我国法治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西学东渐对我国法治现代化的局限性】尽管西学东渐对我国法治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西方的法律制度并非完全适用于我国,盲目照搬会导致“水土不服”。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对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影响摘要:纵观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它的成就是巨大的。

从文化冲突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历史,可以感受到一股“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西学东渐”与教育思潮构成社会变革的一条主线,其历史进程、特征及其影响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认真总结这段历史,对于在中外交流中认识和把握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规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西学东渐;教育思潮;文化层面;制度层面;空一行正文:中国近代历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的这段历史。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错综复杂,国际间是殖民主义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国内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从文化冲突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可以感受到一股“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认真总结这段历史,对于在中外交流中认识和把握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规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世界历史发展到近代,西学与中学之间产生了明显的文化势差,表现为:中学仍植基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之中,西学已植基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中;中学仍处于农耕文明阶段,西学已处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阶段;中学仍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西学已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中学的承继仍以传统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为中间,西学的传播则以新式学校教育为桥梁。

因此,这时“西学东渐”的客观态势已经形成。

1840年,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向东方的侵略,西学开始向长期与世隔绝的古老中国发起了冲击,中学与西学的冲突以鸦片战争为始点正式拉开帷幕。

这段历史的进程:先是一部分开明管理和士大夫抱着救亡图存、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目的,这时“西学东渐”的规模和影响主要限于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领域,其层次仅在文化的表层——物质层面。

接着,民主主义维新派和革命派便先后登上近代中国历史的舞台,主张通过在中国实现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11
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1)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 (2)政治:传统政治体系向近代政治体系演化的民主化趋势;
(3)思想潮流的演进——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 推动国人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4)教育文化的发展——新式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变化; (5)科技引进与影响——科技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改变;
(1)目标指向:推翻改造、共和主义 (2)革命思想的传播
A、两个中心:东京、上海 B、基本理念:民主、共和、自由、平等、人权 C、传播途径:书刊与社团 (3)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排满”与“五族共和”--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推翻专制,建立共和--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土地国有与节制资本--社会革命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A、两个源头:日本与俄国
B、三个阶段
世纪之交前后:零星介绍
十月革命之后:系统阐释、完整传播
五四以后:广泛传播
共产党成立
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
h
23
2、教育变革
废科举 兴学校
新型教育体系
学部设立
留学大潮 学制改革
h
24
3、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近代科技的引进
(1)引入并确定科技名词、概念、术语
h
21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德先生”与“赛先生”
A、历史动因:多重反差
心理
理想--现实 新制度--旧
B、宣传阵地:一刊一校结合
C、主要内容:民主与科学
法与精神)
(知识--制度--方
D、影响与地位
促进了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前所h 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22
在①向1近5~代1化6世迈纪进,的欧过洲程的中文,艺中复国兴和和西宗方教各改走革了运一动条,不使同人的们道逐路渐。
摆学脱者了认教为会,的西束方缚近和代控的制变,革推首动了先欧是洲精向神近层代面社的会变的革转,变然;后是制
度②方1面8世的纪变的革启,蒙最思后想才使是人器们物进方一面步的摆变脱革了,封而建中专国制在和近宗代教的愚变昧
h
民主科学
10
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传播内容
源源而入,由表及里 ,由具体而抽象(器物---制 度---思想)
传播区域
通商口岸--沿海地区--内陆省份
在西学传播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论争
趋势:从中西古今之争到西与西、今与今争(顽 固派与洋务派的论争;革命派和维新派的论战;中西文化 大论战)
国人的态度
被动接受--主动师法--自主选择
兵制器、开矿设局、立馆兴学、派遣留学。
h
17
(3)“中体西用”论的局限性
A、体用二分,中西对立 B、遗体求用,徒袭皮毛 C、变器不变道
(4)“中体西用”论的沉寂 (5)“中体西用”的历史定位
A、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B、洋务派“借法自强”的纲领; C、促进了西学传播和观念变革; D、存在着内在矛盾和局限性。
高三专题复习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h
1
知识整理:
1、概念辨析:
西学是一种新颖的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异质文化,最直 接的表现为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向中国传播的历 史过程.
h
2
知识整理:
2、西学东渐的方式:
“西学东渐”的方式多种多样,诸如传教授徒, 翻译图书,编辑出版报刊、杂志,兴办新式学堂、 派遣留学生等
(3)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资产阶级实行民主政治的要求,资产阶级 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反封建 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h
34
【例8】(2008年山东烟台二模)
阅读下列材料:
⑴实西现方近变代革化的(发现展代历化程):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2、鸦片战争后,爱国志士用“新的眼光”审视世界,这“新 眼光”之“新”的含义在于
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
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
DD、、“向“向西西方方学习学”习,”寻,求寻强求国强御侮国h 之御道侮之道
31
4、兴办洋务运动的目的是(

D
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B、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受传对象 士绅、官员
各社会阶层
影响区域 京师、江浙皖赣闽 通商口岸-沿海-内地
影响程度
局部的、区域性
h
全方位、根本性、全局性
27
知识链接
1、中国历史上几次重大转型? 2、关于中国近代史上几次转型的看法? 3、西学东渐的不同阶段及对中国的影响 4、全球视野下几次重要转型?
治史视角
东学西进与西学东渐:文明的交流与冲突 社会转型与国家命运 全球化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A、“中西”与“体用” “中学”与“西学”的内涵 “体”与“用”的内涵及对应概念
B、“中体西用”论的流变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C、“中体西用”论的双重属性 保中学、兴西学
h
1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中体西用”论的合理性与功效
A、合理性 进门、落户、释疑
B、功效:扩大了“采西学”的视野; 推动了观念变革; 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练
维新派以进化论为武器,从思想上、舆 论上为戊戌变法的政治实践创造条件。 戊戌变法在政治上试图建立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19世纪
末20世纪初)
是当时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 推动民主革命发展并最终推翻清王朝统 治,终结两千年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 和国。
民主与科学(20
世纪初)
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传统精神枷锁, 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h
18
【知识整理 】
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指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即儒家的纲常名教和君主专制制度。
“体”即治国之“本”,
“西学”指先进的实用技术等 “用”即治国的手段。
实质: 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中国的 腐朽的封建统治。
评价:在当时的历史条件是进步的,冲击 了传统的“夷夏之辨” 的保守观念,为西学 在中国传播创造了良好舆论环境。
方式 内容
传教授徒、结交士 大夫、译书修历 自然科学、人文艺术
发展 特点
由于清政府闭关、 阻绝,不复畅通
反应 开阔眼界、开始反思
影响 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
h
利玛窦 5
早期西学东渐的重要史实 A 史实:耶稣会传教士带来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内容泛 及数学、物理、地理、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机械工程、火 炮制造以及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艺术等
1)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 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
2)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系统介 绍西方算术的笔算法)
3)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4)徐光启、李之藻以西方历法为基础,完成《崇祯历 书》,其影响至于清代。 5)此外传入《泰西水法》、《远西奇器图说》 6)西方的美术、音乐、建筑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
西学东渐引起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变革: ————科举制的废除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
h
13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社会存在
鸦片战争后, 民族危机不断 深化
先进中国人向西 方求真理,由器 而制、道
社会思潮
社会转型
使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社会转型。
中体西用(19世纪
60年代)
进化论(19世纪末)
成为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使中国在现代 化道路上迈出第一步。
h
3
知识扩展:
3、西学东渐的阶段: 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和“晚清、民初” 两个时期。
两者的背景不同:
前者伴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传教活 动逐渐进行的;
后者则是在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后, 伴随着军事、经济和文化渗透而逐步展开的。
h
4
知识扩展: 早期西学东渐概况
阶段 途径
明末清初(早期) 传教士的传教活动
民间社团的兴起 社会风俗的变化
剪发辫、禁缠足、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 卫生观念、审美意识、平等意识
h
26
两次西学东渐的比较
明末清初
清末以来
传播主体 天主教耶稣会教士 新教各会教士
(来华西人)
传播方式 实物示范;语言文 译书、报刊、学校、社团、

留学
传播内容
天文、历算、数学、近代西方知识体系(工业 地理(文艺复兴以 文明) 来的知识)
A、鼓励开矿建厂 B、改革教育制度
c
C、改革政治制度 D、抵制农民起义
16.(2009年北京文综)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
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
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C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2)引进科学知识、工艺技术、科学理论和假说
(3)改变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念
主要科技成就
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冯如与飞机研制
文化发展
出现新的文化机构和文化事业
形成新的文化取向:向西方寻求真理成为时代主 潮
h
25
4、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通讯的改进 交通:轮船(轮船招商局)、火车(唐胥铁路)、汽车 通讯:电报、电话 影响:出行、运输、信息传递
C、建立君主立宪的国家 D、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
A、得不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