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方伎之士与科学文化_读_旧唐书_方伎传_
旧唐书白居易传原文及注释

旧唐书白居易传原文及注释一、原文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
北齐五兵尚书建之仍孙。
建生士通,皇朝利州都督。
士通生志善,尚衣奉御。
志善生温,检校都官郎中。
温生锽,历酸枣、巩二县令。
锽生季庚,建中初为彭城令。
时李正己据河南十余州叛。
正己宗人洧为徐州刺史,季庚说洧以彭门归国,因授朝散大夫、大理少卿、徐州别驾,赐绯鱼袋,兼徐泗观察判官。
历衢州、襄州别驾。
自锽至季庚,世敦儒业,皆以明经出身。
季庚生居易。
初,居易生七月,能展书,姆指“之”“无”二字,虽试百数不差;九岁谙识声韵。
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
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
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皆不得知。
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矣。
居易为拾遗时,奏凡十余事,多见听纳。
会王承宗叛,上命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
居易面论,辞情切至。
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
唯谏承璀事切,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绛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祸,事无巨细必言者,盖欲酬陛下特擢之恩,岂敢轻慢陛下。
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
”上曰:“卿言是也。
”由是多见听纳。
五年,当改官,上谓崔群曰:“朕欲令白居易知制诰,群对曰:“居易有词人之累。
”上曰:“朕已闻之,然朕非因词人之累,欲罢黜之,朕将用之,以为谏官。
”群曰:“臣闻居易母老多病,家贫禄薄,若令知制诰则心忧,心忧则不利于病,恐非陛下优老怜贫之意。
”上曰:“朕不知此事,今当从群议。
”乃授刑部侍郎,依前翰林学士。
江州当浔阳、彭蠡之会,多水患。
居易既至,上言:“臣所领州,在江湖之间,大水岁至,漂没田庐,百姓流亡。
臣请开河渠,兴水利,以济民生。
”州司上言,以工程浩大,恐难施行。
居易又上言:“臣闻善为政者,不以小利而不为,不以小害而为之。
今开河渠,虽工程浩大,然利在长远,若不施行,百姓永受水患之苦。
孙过庭书谱注释

注释:【1】顷:近来、刚才、不久前。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顷闻诸将出入,各尚谦约(约束)”。
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顷何以自娱,颇复有所述造不?”【2】信:实在、的确。
刘禹锡《天论上》:“文信美矣!”绝伦:无与伦比。
《史记·龟策列传》:“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绝伦超奇者为右,无所阿私。
”【3】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云,语中助词也”。
《诗·邶风·雄雉》:“道之云远,曷云能来?”《左传·成公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须矣,吾子其入也”。
没:通“殁”,死。
清朱峻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没,假借为殁”。
《易·系辞下》:“包牺氏没,神龙氏作”。
【4】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汉荀悦《汉纪·高祖纪四》:“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行,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5】雁行:同等。
《梁书·侯景传》:“但尊王平昔见与,比肩共奖帝室,虽形式参差,实暑小异,丞相司徒,雁行而已”。
《汉书·严助传》:“如使越人蒙(死)徼幸以逆执事之颜行,厮舆之卒有一不备而归者,虽得越王之首,臣犹窃为大汉羞之”。
颜师古注引文颖曰:“颜行犹雁行,在前行,故曰颜也”。
故“雁”通“颜”。
《通雅·释诂》:“雁行,犹颜行…前行曰颜,通大雁…《晋·王羲之传》:‘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犹当雁行’。
皆谓颜行也,本借用,后又为之解曰:‘雁飞大者居前,故世习称雁行’,而不知用‘颜行’”。
【6】池水尽墨:指张芝学书的故事。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7】寡人:此非专指君王。
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
”余嘉锡笺疏引李详云:“案晋世寡人,上下通称,不以为僭。
《旧唐书·叶蕃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叶蕃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旧唐书·叶蕃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旧唐书·叶蕃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原文:弃宗弄赞,吐蕃之赞普也。
吐蕃,本汉西羌之地,其种落莫知所出也,或云以秃发为国号,语讹谓之吐蕃。
吐蕃世无文字,刻木结绳为约,其地气候大寒,不生秔稻,畜多牦牛,又多金银铜锡;其国人或随畜牧而不常厥居,然颇有城郭,号其王为赞普。
弄赞弱冠嗣位,性骁武,多英略。
其为人慷慨才雄,常驱野马、牦牛,驰剌之以为乐,西域诸国共臣之。
弄赞闻突厥、吐谷浑并得尚公主,乃遣使赍币求昏,太宗不许。
勒兵二十万入寇松州,命使者贡金甲,且言迎公主,谓左右曰:“公主不至,我且深入。
”乃诏吏部尚书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率步骑五万进讨。
君集遣其先锋,自松州夜袭其营,斩千余级。
弄赞大惧,引兵而退,遣使谢罪。
因复请昏,太宗许之。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江夏郡王道宗主昏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
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昏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
”遂筑城邑,立栋字以居处焉。
公主恶其人赭面,弄赞令国中权且罢之。
自亦释氈裘,袭纨琦,渐慕华风。
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
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
高宗嗣位,授弄赞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
弄赞因致书于司徒长孙无忌等云:“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
”并献金银珠宝十五种,请置太宗灵座之前。
高宗嘉之,进封为宾王。
因请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之匠,并许焉。
乃刊石像其形,列昭陵玄阙之下。
永徽元年,弄赞卒。
高宗为之举哀,遣右武侯将军鲜于臣济持节赍玺书吊祭。
(节选《旧唐书·叶蕃传》,有删改)译文:弃宗弄赞是吐蕃的赞普。
吐蕃,本来是汉西羌的所在地,吐蕃种族部落不知从何而来,有人说用“秃发”做国号,语音讹变为“吐蕃”。
【诗歌鉴赏】旧唐书王方庆传原文翻译

【诗歌鉴赏】旧唐书?王方庆传原文翻译旧唐书?王方庆传原文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周少司空石泉公褒之曾孙也。
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
褒北徙入关,始家咸阳焉。
祖?,隋卫尉丞。
伯父弘让,有美名,贞观中为中书舍人。
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其略曰:"夫宗子维城之托者,所以固邦家之业也。
大王功无任城战克之效,行无河间乐善之誉,爵高五等,邑富千室,当思答极施之洪慈,保无疆之永祚。
其为计者,在乎修德,冠屦《诗》《礼》,畋猎史传。
览古人成败之所由,鉴既往存亡之异迹,覆前戒后,居安虑危。
奈何列骑齐驱,交横垄亩,野有游客,巷无居人。
贻众庶之忧,逞一情之乐,从禽不息,实用寒心。
"元昌览书而遽止。
渐见疏斥,转荆王友。
龙朔中卒。
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
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
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
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
则天临朝,拜广州都督。
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
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
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
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
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有制褒之曰:"朕以卿历职著称,故授此官,既美化远闻,实副朝寄。
令赐卿杂采六十段,并瑞锦等物,以彰善政也。
"证圣元年,召拜洛州长史,寻加银青光禄大夫,封石泉县男。
万岁登封元年,转并州长史,封琅邪县男。
未行,迁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俄转凤阁侍郎,依旧知政事。
神功元年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破契丹凯还,欲以是月诣阙献俘。
内史王及善以为将军入城,例有军乐,既今上孝明高皇帝忌月,请备而不奏。
方庆奏曰:"臣按礼经,但有忌日,而无忌月。
晋穆帝纳后,用九月九日,是康帝忌月,于时持疑不定。
下太常,礼官荀讷议称:'礼只有忌日,无忌月。
《魏书—方技传》“杜夔字公良,河南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魏书—方技传》“杜夔字公良,河南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夔字公良,河南人也。
以知音为雅乐郎,中平五年,疾去官。
州郡司徒礼辟.,以世乱奔荆州。
荆州牧刘表令与孟曜为汉主合雅乐,乐备,表欲庭观之,夔谏曰:“今将军号为天于合乐而庭作之,无乃不可乎!”表纳其言而止。
后表子琮降太祖..,..,太祖以夔为军谋祭酒参太乐事,因令创制雅乐..。
夔善钟律,聪思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惟歌舞非所长。
时散郎邓静、尹齐善咏雅乐,歌师尹胡能歌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诸舞,夔总统研精,远考诸经,近采故事,教习讲肄,备作乐器。
绍复先代古乐,皆自夔始也。
黄初中,为太乐令、协律都尉。
汉铸钟工柴玉巧有意思,形器之中,多所造作,亦为时贵人见知。
夔令玉铸铜钟,其声均清浊多不如法,数毁改作。
玉甚厌之,谓夔清浊任意,颇拒扞夔。
夔、玉更相白干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
文帝爱待玉,又尝令夔与左缜等于宾客之中吹笙鼓琴,夔有难色,由是帝意不悦。
后因他事系夔使缜等就学夔自谓所习者雅仕宦有本意犹不满遂黜免以卒。
弟子河南邵登、张泰、桑馥,备至太乐丞,下邳陈颃司律中即将。
自左延年等虽妙于音,咸善郑声,其好古存正莫及夔。
(选自选自《魏书·方技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后因他/事系夔/使缜等就学/夔自谓所习者雅/仕宦有本/意犹不满/遂黜免以卒B.后因他事系夔/使缜等就学/夔自谓所习者雅/仕宦有本/意犹不满/遂黜免以卒C.后因他事系夔/使缜等就学/夔自谓所习者雅/仕宦有本意/犹不满/遂黜/免以卒D.后因他/事系夔/使缜等就学/夔自谓所习者雅/仕宦有本意/犹不满/遂黜/免以卒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辟,指征召,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杜夔因病辞职后,州郡司徒征召他做官。
B.太祖,即魏太祖,是曹操的庙号,太祖作为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
部编版(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课件 第六单元名著导读《西游记》

日本学者提出非吴承恩作,大陆章培恒等
相继论证非吴承恩作小说。依习惯说法则 仍以吴为作者。
吴承恩生平、著述
1、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人,
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而败落为小商人的家庭。 “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 (《淮安府志》
杨致和的《西游记传》,共4卷41回,篇幅与
朱本相近,无唐僧出身故事。
一般认为简本是繁本的删节本。
现在通行的本子 百回本《西游记》,人民文学1955年版,收入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以世德堂本为底本, 更动回目,插入张书绅《新说西游记》第9回内 容;1980年重排本恢复世本原貌,将第9回附 录于后)
二.宋元话本的讲述阶段
1. 在取经故事向《西游记》的演
变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猴行者形 象的出现。
2.关于猴行者最早的文献资料见
于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共十七章,现猴行者成为西游故事的主角;出现 了深沙神的形象,即之后沙僧形 象。 奘取经故事由历史真实向佛教神 话传说过渡的完成。
3.突出了大闹天宫的情节。并将此情
节放在开头,突出了孙悟空的反抗性 和斗争精神
4.儒释道三教合一,《西游记》中既
有佛教故事也有儒道传说,不仅大大 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也把普通群众的 创造力提到了新的高度,淡化了原来 取经故事的宗教色彩
5.以讽刺,幽默的笔调渲染取经故事,
赋予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西游记》 小说中无论是作者的叙述,还是人物 语言都具有幽默讽刺的特点
校”,另有两种删节本,一为朱鼎臣编辑 《西游记释厄传》,一为杨致和编定的 《西游记传》(《四游记》本),均不署 著者
二十四史中医学与方术的混淆

二十四史中医学与方术的混淆贾先奎【摘要】中国传统医学是一门建立在深厚理论和丰富实践基础上的学科,但在古代史书尤其是二十四史中往往将之一概归之于方技类,将医师与方士、医术与方术混为一谈,究其原因,在于二者均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共同的理论来源;均来源于上古巫术,医师与方士的身份界限模糊不清;在传承方式上都具有私密性、神秘性和不可尽传性;都特别注重实际效果,以实用性为根本目的;在应用中都显示出神奇效果.这种混淆的状况直到近代以来才逐渐得以改变.【期刊名称】《衡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6)004【总页数】5页(P121-125)【关键词】二十四史;医学;方术;阴阳五行;传承方式;实用性【作者】贾先奎【作者单位】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菏泽 27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7中国传统医学是一门运用独特的医疗原则、医疗技术和方法以协调人体机能、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学科。
作为一门科学,中国传统医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同样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严谨性,反映了疾病预防诊治的基本规律,构建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尤其是经历了上千年的临床实践检验,取得了不可否认的巨大成就。
而所谓方术,则是古代方技、术数的总称,其中既包括天文、历法、五行、占卜、风水、相术等研究天道运行、推测吉凶祸福、解释气数命运的内容,又包括医药、房中、辟谷、服气、炼丹等养生保健、祛病延年的学问。
方术具有神秘性、主观性、随意性,虽然其中不乏科学的成分,但总体上与科学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国史书在这方面认识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混淆了二者的区别,而将医学视为方术的一部分,统统称之为方术。
这种混淆,在二十四史中体现的十分明显。
表现之一,是将医师和方士混淆在一起。
自《后汉书》一直到《宋史》、《明史》,甚至再到《清史稿》,各史均设《方伎传》、《方术传》、《术艺传》或《艺术传》,其传主不仅有从事医药诊疗、养生保健的医师,同时还包括了从事天文、神仙、占卜、相术、命相、遁甲、堪舆等方术的方术士。
《旧唐书·高适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高适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旧唐书·高适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旧唐书·高适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旧唐书·高适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原文:高适者,渤海蓚人也。
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
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
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
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
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
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__,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会禄山之乱,征于翰讨禄山,拜适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阳。
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
”玄宗深纳之,后禄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镏荨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
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
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
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
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江淮之乱。
兵罢,宰相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吏制繁冗,百姓劳敝,适论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厄其势。
奈何以险阻弹丸之地,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疏奏不纳。
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东川节度使李奂,适率州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于璋,斩之。
玄宗感其洞明,以黄门侍郎严武代之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
适止轻车诣任,食邑皆封还。
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旧唐书·高适传)译文:高适,是渤海郡蓚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