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以下是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供参考:1. 陈胜者,阳城人也。

(判断句,“……者,……也”是标志)2. 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省略句,“君乃言此”应为“君乃言此书”)3.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省略句,“其下”应为“屠”的“下”)4.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省略句,“以”后省略代词“之”)5.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被动句,“为”表被动)6.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省略句,“举以予人”应为“子孙举以予人”)7. 一鼓作气,再而复三。

(复句,“再”、“三”是“一鼓作气”重复的内容)8.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并列句,“无耻之耻”中的“之”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的”;第二个“之”,代词,相当于“这”;“矣”为语气词)9.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并列句,“虽人有百手”中的“虽”为转折连词)10. 旦暮吏来而而日:“官命促尔植桑!”(省略句,“官命促尔植桑!”应为“旦暮吏来而日:‘官命促尔植桑!’”)11.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判断句,“……地……,……城”是标志)1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应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3.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并列句,“食之不能尽其材”中的“之”为代词,相当于“它”;“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的“之”为代词,相当于“它”)14. 与其皱眉头,不如放宽心。

若是强颜欢笑,固然可爱。

(选择句,“与其……,不如……”是标志)15.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复句,“虽”表让步关系,“才美不外见”中的“见”通“现”,出现)16.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判断句,“……者,……也”是标志)17. 是马也,虽饰以金镳、饮食以诸侯大夫礼,又不能尽其力。

(复句,“虽……,……”是标志)18.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反问句,“安知”是反问的标志)19.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反问句,“然则……但……多矣”是标志)20.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文言文复习之特殊句式

文言文复习之特殊句式

文言文复习之特殊句式一、特殊句式1、判断句式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没能早些重用您,现在危急了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这也像是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蔺相如)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失其所与,不知。

【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我私下认为这个人是勇士,有智谋,适合差遣。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什么呢是因为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我们之所以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只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不过我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之急难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面啊。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现在人家正好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告辞什么呢】2、倒装句式:(1)宾语前置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发出窾坎镗鞳响声的,那是魏庄子的歌钟。

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谦虚谨慎,约束自己。

】王问:“何以知之?”【赵王问:“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俗语有这样的话说,“听到的道理很多,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与现今的白话文相比具有一定的句式特点。

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有哪些呢?本文是店铺整理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的资料,仅供参考。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又称“固定词组”或“固定结构”。

指在句子中,用法和格式比较固定的词组,他的中间有的可以加入词、词组,使得句子结构完整。

固定格式往往前后呼应,互相配合。

大致可以分为七类:1、表达陈述语气的有:“有所、无所、有以、无以”等;2、表达疑问语气的有:“何所、安所、何以、奚以、无以”等;3、表达反诘语气的有:“何(奚)为、何(奚)……为、何(奚)……以为、何……之有、有何于……、奚有于……、于……何有、何有、不亦……、何用……、焉用、奚用”等;4、表达推测语气的有:“得毋、得无、得微、得非、毋乃、无乃”等;5、表达感叹语气的有:“何其、何……之、何等”等;6、表达否定语气的有:“独唯、唯独、非独、非徒、非直、岂独”等;7、表达比较语气的有:“孰与、与……孰、与其……孰若(不若、不如)、与其……宁(抑、亦)”等。

初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此三者,吾遗恨也.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⑩斯用兵之效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将项燕.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非死,则徙尔.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三.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文言文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被动句例句(一)判断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示判断)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二)省略句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1、省略代词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三)被动句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有标志的被动句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④受制于人.(……受……于……)⑤为天下笑,何也?(为)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被……缠绕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有四种情况: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④中心词+数量词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何……之有:表反问,其中“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

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全部

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全部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九年级下册《公输》一、倒装句1、起于鲁2、宋何罪之有?3、吾既已言之王矣4、胡不见我于王?二、省略句1、知而不争2、然胡不已乎?3、邻有敝舆而欲窃之4、必为有窃疾矣5、于就是见公输盘6、虽杀臣,不能绝也。

7、将以攻宋三、判断句1、此为何若人?2、必为有窃疾矣3、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4、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5、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省略句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省略句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二、被动句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鱼我所欲也》一、、省略句1、乡为身死而不受2、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二、倒装句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三、判断句1、鱼,我所欲也。

2、熊掌,亦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

4、义,亦我所欲也。

《曹刿论战》一、省略句1、对曰:“小惠……”2、问:“何以战”3、必以分人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曹刿请见6、又何间焉?7、乃入见8、小惠未徧9、可以一战二、倒装句1、何以战2、战于长勺三、判断句1、夫战,勇气也。

2、忠之属也3、夫大国,难测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倒装句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君美甚3、吾孰与徐公美?4、问之客曰5、又弗如远甚。

6、欲有求于我也7、忌不自信。

8、臣之客欲有求于臣9、皆以美于徐公10、能谤讥于市朝11、皆朝于齐1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二、省略句1、与坐谈,2、孰视之3、暮寝而思之4、于就是入朝见威王5、皆以美于徐公6、问之客曰7、能谤讥于市朝三、判断句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就是宾语必须就是代词;二就是必须就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与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2、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3、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二、宾语后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就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就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就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就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就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就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就是”就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就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第二、就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就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就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就是、、、、、、”的格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训练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训练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训练一、主谓倒装(谓语放在主语前)1、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聪明到了极点。

2、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我壮丽的少年中国啊,与天一样永不老去。

3、悲哉世也。

这个世道真可悲。

4、如鸣佩环。

如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击的悦耳声。

二、宾语前置(宾语放在动词前)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何以战依靠什么去迎战3、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样的人,我将和谁在一起呢4、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然而,居住在城内的人并不知道郊外已有春天了。

5、何用识夫婿。

凭借什么特征便是我的夫君呢三、介宾短语后置(介宾短语本应放在谓语前作状语)1、祭以尉首。

(以尉首祭)用将尉的首级祭天、祭神。

2、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把当今天下大事拿来咨询我。

3、战于长勺(与长勺战)。

在长勺迎战齐军。

4、叫嚣乎东西。

(乎东西叫嚣)从东到西喧闹骚扰声不断。

5、借(于)旁近与之。

在旁边邻居家借来给他。

四、定语后置。

定语本应放在名词中心语的前面,为了强调定语所表达的内容,临时置后。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马料。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在高高的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就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

4、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羊子曾在路上行走,捡拾到别人丢失的一块金子。

文言文被动句。

1、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周处年轻的时候,粗暴强悍,争强好胜,被乡里人认为是祸害。

2、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了,又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只见它一吐舌头,两只小虫就被它吞吃掉了。

4、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天帝被他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5、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你被人雇佣耕地,有什么富贵可言呢6、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举用。

(三)文言文判断句。

1、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文言文 特殊句式 (34张ppt)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文言文 特殊句式 (34张ppt)
记录茅屋被秋风吹破的诗歌。
被动句二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关系。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吴广向来爱护别人,士兵们大多愿意被他 所用。
被动句三
3.用“于”“被”“见”表示被动关系。 卒见使于一鼠。
(人)最终却被一只老鼠所役使。
被动句三
3.用“于”“被”“见”表示被动关系。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反问句二
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吾射不亦精乎? 我的射箭技术不也是很精湛的吗?
反问句三
得无......乎:相当于“恐怕......吧”。 览物之情,得无亦乎? 欣赏景物的情感,恐怕会不同吧?
练习
练习 此画斗牛也!《书戴嵩画牛》
“……担也中“肉尽表,判止有断剩骨。止”通“担子里面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 这画上画的是斗牛啊!
例1:臣本布衣(《出师表》)
(《马说》)
我本来是一个平民百姓。
判断句二
1.用“即”“乃”“则”“皆”“本”“亦” 等词表示肯定判断。
例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马说》)
这就是岳阳楼的宏伟景观啊。
判断句三
三.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例1:橘生淮南则为橘。《晏子春秋》 橘生长在淮南就是橘。
天下是高祖的天下。
一、判断句
3.借助“……,……者也”表示判断。 例3: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春秋》)
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一、判断句
4.借助“……,……也”表示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例4: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打仗靠的是勇气啊。
判断句二
1.用“即”“乃”“则”“皆”“本”“亦” 等词表示肯定判断。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文言文是历史悠久的汉语写作体裁,使用的句式和表达方法则有其独特之处。

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它们不仅有着独特的结构和语法,而且在表达上也有很强的文学效果。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的七种特殊句式。

一、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在正常的语序中,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从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句式。

倒装句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主谓倒装和完全倒装。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常常用于强调某个成分,增强句子的语气。

二、对偶句对偶句的结构是将两个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并列起来,构成一句对称的句子。

对偶句在文言文中被广泛使用,可以加强修辞效果,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三、长句和并列句文言文中的长句和并列句往往可以把多个子句或分句组合成一个巨大的句子。

长句和并列句的使用,可使文章有很强的连贯性和条理性,表达思想更为紧密和深刻。

四、破句破句是指将一个完整的句子分为若干个部分,分别排列在不同的位置上,行文有点断断续续的效果。

这种句式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可以使文章的表达更为生动有力,增强语气。

五、比喻句比喻句是指用一个与所描写事物相近的事物来描写另一个事物。

比喻句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具有形象感和生动性,使读者对所表达的意思更容易理解和领会。

六、排比句排比句是指将几个意思相近的词语或句子并列在一起。

排比句可以增强表达的深度,使文章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七、反问句反问句是指以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语气。

反问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常常用于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和思考过程。

总之,文言文中的这七种特殊句式,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它们都有着独特的表达效果。

在阅读和写作中,如果能够熟练掌握这些句式的用法,将会有助于写出更为优美、精炼的文言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特别申明:因时间仓促和能力有限,在收集整理过程中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省略句(一)省略主语1.待君久不至,已去。

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世说新语<两则>》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两则>》3.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应为“(夸父)渴,欲得饮”。

《夸父逐日》4.北饮大泽。

省略主语“夸父”,同时在饮和大泽之间省略介词“于”。

应为“(夸父)北饮(于)大泽”。

《夸父逐日》5.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应为“(夸父)未至,道渴而死”。

《夸父逐日》6.“顾野有麦场”。

省略主语“屠”,应为“屠顾野有麦场”。

《狼》7.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应为“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

(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8.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省略主语:佛印《核舟记》9.重岩叠嶂:省略主语“两岸”。

《三峡》10.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应为“(浙江之潮)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观潮》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应为“(余)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湖心亭看雪》12.斗折蛇行。

应为“(溪水)斗折蛇行”。

《小石潭记》13.属予作文以记之。

应为“(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14.局促一室之内。

应为“(余)局促一室之内”。

《满井游记》15.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三句主语均为“臣”)《出师表》16.乃入见。

应为“(曹刿)乃入见”。

(省略主语“曹刿”)《曹刿论战》17.聚室而谋曰;杂然相许。

应为“(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二)省略介词1.“肃遂拜蒙母”。

“拜”后省略介词“于”,应为“肃遂拜(于)蒙母”。

《孙权劝学》2.北饮大泽。

省略主语“夸父”,同时在饮和大泽之间省略介词“于”。

应为“(夸父)北饮(于)大泽”。

《夸父逐日》3.“场主积薪其中”。

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场主积薪于其中”。

《狼》4.“一狼洞其中”。

省略了介词“于”,应为“一狼洞于其中”。

《狼》5.“屠乃奔倚其下”。

省略介词“于”,应为“屠乃奔倚于其下”。

《狼》6.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各隐卷底衣褶中。

居右者椎髻仰面。

居左者执蒲葵扇。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以上五句中,“居”、“隐”、“题名”后面均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核舟记》7.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应为“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于)此。

《湖心亭看雪》8.急湍甚箭。

应为“急湍甚(于)箭”。

《与朱元思书》9.坐潭上。

应为“坐(于)潭上”。

《小石潭记》10.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醉翁亭记》11.局促一室之内。

应为“局促(于)一室之内”。

《满井游记》12.帝感其诚;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应为“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愚公移山》(三)省略宾语1.可以为师矣。

省略了“以”后的宾语“之”,应为“可以(之)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应为“果得(之)于数里外”。

《河中石兽》3.不使学。

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指代方仲永。

《伤仲永》4.令作诗。

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

《伤仲永》5.愿为市鞍马。

应为“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木兰诗》6.“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宾语“之”。

应为“投之以骨”。

《狼》7.“一狼仍从”中省略宾语“之”。

应为“一狼仍从之”。

《狼》8.问所从来,便要还家。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应为“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

”《桃花源记》9.应以为号。

应为“因以(之)为号”。

《五柳先生传》10.上使外将兵。

应为“上使(之)外将兵”(“使”后省略宾语“之”,代指公子扶苏)《陈涉世家》11.君与俱来。

省掉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即“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12.乃入见。

应为“乃入见(鲁庄公)”。

(省略宾语“鲁庄公”)《曹刿论战》13.可以一战。

应为“可以(之)一战”。

(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曹刿论战》(四)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应为“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再”和“三”后省略谓语“鼓”)《曹刿论战》二、倒装句(一)宾语前置1.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世说新语<两则>》2.其此之谓乎。

“此”是“谓”的宾语,译为“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虽有佳肴》3.问女何所思。

“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木兰诗》4.会宾客大宴。

应为“会大宴宾客”。

《口技》5.何陋之有。

为了强调宾语“何陋”,用“之”将其提到动词谓语“有”之前。

6.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大道之行也》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意思是:人们憎恨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大道之行也》8.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应为“对于菊的喜爱,对于莲的喜爱,对于牡丹的喜爱。

”《爱莲说》9.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

《五柳先生传》10.弗之怠。

应为“弗怠之”。

《送东阳马生序》11.吾谁与归。

应为“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12.城居者未之知也。

应为“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13.时人莫之许也。

“莫之许”,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许之”,译为:当时的人不赞同他这样相比。

《隆中对》14.宋何罪之有。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应为“宋有何罪之”。

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呢?15.何以战?应为“以何战”。

《曹刿论战》16.忌不自信。

应为“忌不信自”。

否定句中代词“自”作“信”的宾语。

《邹忌讽齐王纳谏》17.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

《愚公移山》18.何苦而不平。

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

《愚公移山》(二)状语后置1.撒盐空中差可拟。

(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将状语置于谓语之后,处于补语的位置。

)《世说新语<两则>》2.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语序为“当于上流求之”。

《河中石兽》3.蒙辞以军中多务。

正常语序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孙权劝学》4.天倾西北。

应为“天西北倾”。

《共工怒触不周山》5.投以骨。

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

《狼》6.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应为“细若蚊足,了了钩画”。

《核舟记》7.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应为“怀民亦未寝,相与于中庭步”。

《记承天寺夜游》8.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应为“并有于水面乘骑弄旗标枪舞刀者”。

《观潮》9.更有痴似相公者。

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湖心亭看雪》10.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应为“不于贫贱戚戚,不于富贵汲汲”。

《五柳先生传》1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送东阳马生序》1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岳阳楼记》13.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应为“负者于途歌”。

《醉翁亭记》14.述以文。

应为“以文述(之)”。

《醉翁亭记》15.冷光之乍出于匣。

应为“冷光之乍于匣出”。

《满井游记》16.祭以尉首(即“以尉首祭”,介宾短语“以尉首”作状语修饰谓语“祭”。

)《陈涉世家》17.受地于先王。

即“于先王受地”。

译为:从先王那里接受过土地。

《唐雎不辱使命》18.欲信大义于天下。

介宾短语“于天下”作“信”的状语,即“欲于天下信大义”,译为:想在天下伸张大义。

《隆中对》19.欲报之于陛下也。

应为“欲于陛下报之也”。

译为:想向陛下报答先帝的特殊恩遇啊。

《出师表》20.胡不见我于王。

应为“胡不于王见我”。

译为: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公输》2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应为“于鲁起”。

译为: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就从鲁国动身。

《公输》22.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应为“于地有余而于民不足”。

译为:楚国在土地方面绰绰有余,而在百姓方面却不足。

《公输》23.舜发于畎亩之中。

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

译为:舜从田野耕作中被起用。

《孟子两章》24.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应为“于国中搜三日三夜”。

译为:在国都中搜查了三天三夜。

《庄子两章》25.战于长勺。

应为“于长勺战”。

《曹刿论战》26.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应为“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于朝廷”作“战胜”的状语。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定语后置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应为“无乱耳之丝竹,无劳形之案牍”。

《陋室铭》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应为“盖简修狭桃核者为之”。

《核舟记》4.吴儿善泅者数百。

应为“吴儿数百善泅者”。

《观潮》5.马之千里者。

应为“千里之马者”《马说》6.居庙堂之高。

应为“居高之庙堂”。

《岳阳楼记》7.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应为“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愚公移山》(四)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

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三、判断句1.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的句式表判断。

)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陈涉世家》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的句式表判断)译为:这三个人,都是平民出身的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唐雎不辱使命》3.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类判断)《桃花源记》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观潮》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7.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8.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也”是判断的语气词。

译为:宋国是人们所说的连野兔、兔子、鲫鱼都没有的地方。

)《公输》9.鱼,我所欲也。

“也”是判断语气词。

译为:鱼是我想要的东西。

《鱼我所欲也》10.夫战,勇气也。

(“……,……也”表判断)《曹刿论战》1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表判断)《邹忌讽齐王纳谏》1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也”表判断)《邹忌讽齐王纳谏》四、其他类(一)感叹句非人哉!(哉,表感叹的语气助词。

本句表示强烈愤怒的感情。

)(二)反问句孤岂欲卿之经为博士邪! 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三)被动句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染,被污染。

”《爱莲说》2.山峦为晴雪所洗。

译为“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